秦汉时期岭南社会经济发展述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 ,有的器身镶入苍玉片作为图案的主要组成部
分 ,围绕着镶孔的边缘画以各色花纹 ,堪称珍品 。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漆器中有一椭圆形漆盒 ,盖面 正中烙有小篆体“番禺”二字的印记 λω ,这说明秦汉
时期“番禺”已有自己的漆器业 。1983 年 8 月 ,广
州南越王的墓中也出土了大量的漆器 ,据广州象
岗汉墓发掘队报告说 ,从出土现象观察 ,当时入葬
从考古材料来看 ,岭南各地的考古发掘 ,出土 了许多船模 。广东佛山东汉墓出土了水田模型中 所附的农用小船 ,广州黄花岗等地的木椁墓中出 土过西汉的木船模型 。1956 年在皇帝岗一座西汉 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一只没有甲板的船模 。而最能 反映秦汉时期的造船业水平的要算广州发现的秦 汉时期的造船遗址和广州东郊东汉墓出土的陶质 船模 。1976 年在广州市内发现了一处秦汉时期的 造船工场遗址 ,这个造船工场规模巨大 ,有两个船 台 ,船台滑道的滑板与枕木之间 ,不作固定处理 , 滑道的轨距可宽可窄 ,可造出大小不同的船 ,而且 还可以并台造出更大的船 。船台结构则采用与斜 坡式下水滑道相结合 ,也就是说已经采用与近现 代土法造船无异的船台与滑道下水相结合的原 理 。这一原理的采用 ,可建造载重量五六十吨的 木船 。λ|此外 ,广州东郊东汉墓出土的一件陶质船 模 ,分前 、中 、后三舱 。据研究 ,这大约是模拟一只 供内河航行的中型客货船 ,原长可达 20 米 。这件 陶船的船首有锚 ,船尾有舵 ,标志着东汉时期已经 出现控制航向的先进设备 ———舵 ,同时一种抓力 很大的锚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λ}可见 ,秦汉时期 岭南造船业不论是设备技术 ,还是生产技术都已 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
其次 ,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西汉初年 ,岭南就 从中原地区大量输入“马 、牛 、羊”。赵佗还以身作 则 “, 教民耕作”⑥ ,推广先进的牛耕技术 。又《后汉 书·南蛮传》载 “: 光武中兴 ,锡光为交趾 ,任延守九 真 ,于是教其耕稼 。”《后汉书 ·任延传》也载 :“九 真 , ……不知牛耕 。 ……(任) 延乃令铸作田器 ,教 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 ,百姓充给 。”即教导岭南越 族人民掌握牛耕技术 ,发展农业生产 。建国后 ,广 州佛山市郊澜石村东汉墓中出土的水田模型中就 有“V”字形的犁铧 。⑦可见 ,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 技术此时已得到较大范围的推广 。
第三 ,水利设施的兴修逐步得到发展 。赵佗 为龙川令时 ,曾在县城之东开凿水井 ,井围二丈 , 后名之为“越王井”。此井的开凿 ,使当地“虽当亢 旱 ,万人汲之不竭”⑧ ,解决了生产和生活的用水问 题 。另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 :马援在南征百越 期间 “, 所过辄为郡县治城廊 ,穿渠灌溉 ,以利其 民 。”建国后 ,在岭南出土了大量的水田池塘和水 利灌溉的水井模型 。这些都是当时水利设施发展 的实物见证 。
的漆器的数量 “, 完全可以同马王堆车大 侯墓相媲 美”λξ 。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 ,出土漆器七百
多件 ,以耳杯占多数 ,还有少量的盘 、奁 、扁壶等 。
其中十余件杯底烙有“布山”或“市府草”的戳记 。
史实说明 ,秦汉时期 ,岭南百越地区不但有了自己
的漆器业 ,而且其工艺水平相当高 。
(二) 纺织业 。纺织业是百越民族的传统手工
(一) 漆器业 。我国漆器在战国时就已达到相 当高的水平 。但岭南地区尚未发现秦汉以前本地
制造的漆器 。然而秦汉以后的漆器则有大量发 现 。1952 年至 1958 年 ,在广州西村石头岗 、东郊 龙生岗 、黄花岗等汉墓中 ,共出土了漆器 56 件和 若干残片 。λϖ这些漆器的绘画装饰艺术达到很高水
《求索》1998 年第 2 期














● 杨


124
岭南是古代越族居住的地区 。秦汉以前 ,这里社 会经济还相当落后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 ,渔猎经济 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秦汉以后 ,随着封建郡县制的推 行 ,中原大批汉人的南迁 ,岭南出现了越汉民族大融 合的局面 ,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
区进入了铁器使用时期 。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 汉墓除出土铁器 20 多件外 ,还出土了一件“东阳 田器志”木牍 ,木牍清楚地记载着一些农具的名称 和数量 。木牍上记载的数量有数十上百件之多 , 可见当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之广 、数量之多 。此 外 ,在今贵县的汉墓中还发现有收割用的铁镰和 中耕用的铁耙等 。这一切说明 ,秦汉时期铁制的 生产工具在岭南各地普遍得到了使用 。铁器在岭 南地区的普遍使用是其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标 志。
第四 ,作物的栽培技术有了提高 。秦汉时期 , 岭南越族已普遍种植水稻 ,据《汉书 ·地理志》记 载 ,岭南越族种植水稻已很普遍 。即使是在僻远 的儋耳 、珠崖郡 ,也是“男子耕农 ,种禾稻纟宁麻 ,女 子桑蚕织绩”,及“民有五畜”。此外 ,还出现双季 稻 。据杨孚《异物志》记载 ,在今广西南部的越族 人民 ,所种植的水稻就是“夏冬又熟 ,农者一岁再 种”的双季稻 。在广西东部地区的越族人民 ,也已 较多地开垦荒地 ,并能施用肥料和选用良种 ,以提 高粮食产量 。从出土实物来看 ,当时农民所种农 作物种类很多 ,粮食作物除水稻外 ,还有粟 、薏米 、 芋等 。此外还种植有黄瓜 、甜瓜 、木瓜 、葫芦 、姜 、 大麻等瓜菜和经济作物 。农民还栽培桃 、李 、桔

岭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首先表现在农业生产上 。 秦汉以前 ,岭南的农业生产尚处于粗耕阶段 “, 火耕而 水耨”①“, 陆事寡而水事众”②“, 以渔猎山伐为业”③是 当时农业生产落后状况的生动写照 。秦汉时期 ,封建 统治者在岭南推行郡县制 ,封建统治秩序得到确立 , 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人们的生 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加上大批汉人南迁 “, 与越杂 处”,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传入岭南 ,岭南农 业得到较大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 :
子 、橄榄 、梅 、荔枝 、龙眼等水果 。所饲养的禽畜也 相当多 ,如猪 、羊 、牛 、犬 、鸡 、鸭 、鹅等畜禽模型明 器在广西汉墓中屡见不鲜 。⑨广东佛山市东汉墓出 土一件水田模型 ,水田被田埂分为六块 ,农民在不 同的田块里扶犁耕田 、插秧 、磨镰收割 、脱粒 ,在收 割后的田块里还堆着肥料 。⑩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 当时已实行两荐制 ,施用底肥 ,并采用了移栽秧苗 的技术 。此外 ,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储藏粮食的仓 、
(三) 造船业 。很早以前 ,越人就知道制造舟 船和使用舟船 。《吕氏春秋·慎大览》云 “: 如秦者 立而至 ,有车也 。适越者坐而至 ,有舟也 。”《越绝 书》卷八亦称 “: 以船为车 ,以楫为马 ,往若飘风 ,去 则难从”,是“越之常性”。秦汉时期 ,岭南造船业 在以前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太平寰宇记·岭 南道二》记载 “: 龙首山 , ……昔建德伐木以为舟船 之处 ,又云绥安县北有连山 ,昔越王建德伐木为
Hale Waihona Puke Baidu126
船 ,其大千石 , 以童男女三百人牵之 。”而骆越等 地 ,则以铸铜为船著称 。晋刘欣《交州记》云 “: 越 人铸铜为船 ,在江潮退时见”“, 九真有一湖 ,去合 浦四十里 。至阴雨日 ,百姓见有铜船出水中 。”又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七引《交州记》: “安定县有越王铜船 ,以潮退则见 。”λ{此类铜船的 形状 ,虽然现在不可详考 ,然而远在秦汉时期 ,却 能铸铜为船 ,真可谓造船技术之完臻 。
首先 ,铁器在农业生产中已普遍使用 。我国中原 地区在春秋时期就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 。战国时期 , 铁器已开始传入岭南 ,但使用铁器尚处于初级阶段 , 铁器的数量不多 ,使用的范围也很有限 。建国以来到 1977 年止 ,广东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铁器仅 6 件 ,其中 斧 4 件 、锸 2 件 。出土的地点也只限于始兴 、增城 、曲 江三地 。④秦始皇统一岭南后 ,南迁的中原人民 ,带来 了大量的先进的铁制农具 。西汉初年 ,汉王朝与南越 互通关市 ,把大量的“金铁田器”输入岭南 ⑤。据《后 汉书·任延传》载 ,东汉初年 ,任延任九真太守时 “, 乃 令铸作田器 ,教之垦劈”。同书《卫飒传》云 “: 耒阳县 出铁石 ,佗郡民庶常依因聚会 ,私为冶铸 ,遂招来亡 命 ,多致奸盗 ,飒乃上起铁官 ,罢斥私铸”。此段记述 , 虽是东 汉 时 期 今 湖 南 耒 阳 市 禁 止 民 间 采 矿 冶 铁 的 事 ,但由此可以反映出当时粤北一带无地少地的农 民有懂得采矿冶铁的 。从出土文物来看 ,建国后到 1977 年 ,仅广东一地 ,秦汉时期的墓葬就出土了铁器 三百多件 ,种类也由战国时期的 2 种增加到 20 多种 , 除兵器外 ,还有大量的斧 、凿 、锄 、镰 、削 、剪 、鱼钩等生 产工具 ,生活用具如铁釜 、铁带钩 、铁镊 、铁发叉等也 有大量出土 。1983 年在广州象岗发掘的南越王墓 , 也出土了大型的南越式铁鼎 ,70 多件铁工具 ,成捆的 铁剑 、铁矛 、铁戟 、铁弓 、铁镞和铁铠甲等兵器 ,以及铁 锄 、铁镰 、铁锸等农业生产工具 。出土的铁器数量之 大 ,锻铸技术之精良完全可以证明秦汉时期岭南地
和各种兼作粮食加工的工场作坊 、牲畜圈栏和 厕所联用的模型 、成群的家禽也有出现 。这一切 无疑都是当时农副业生产丰稔情景的形象反映 。

农业的发展 ,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 条件 。秦汉时期岭南地区手工业部门相当多 ,而 且工艺水平也相当高 。较重要的部门有漆器 、纺
织 、造船 、青铜器的铸造等 。
业 。《尚书·禹贡》就载 “: 扬州之贡 ,鸟夷卉服 ,厥
斐织贝 。”颜师古注曰 “: 卉服 ,纟希葛之属 。”刘敞曰 :
“予谓织贝特叙鸟夷之下
,明鸟夷之
非 木

,缉贝为
布如厚缯 ,今亦有之 。贝 ,木名也 。”扬州当时为越
人居地《, 淮南子·原道训》云 “: 干越生葛纟希 , ……
125
九嶷之南 ,陆事寡而水事众 , ……于是民人 …… 短袂不绔 , ……短袂攘卷 。”这些记载表明 ,秦汉以 前越人就善于利用葛 、贝等为原料进行纺织 ,纺织 有着悠久的历史 。秦汉时期 ,岭南纺织业在原来 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 : 1. 纺织技 术有新的改进 ,纺织品质量有新的提高 。《后汉书 ·南蛮列传》记载 “: 武帝末 ,珠崖太守会稽孙辛调 广幅布献之 ,蛮不堪役 。”这种“广幅布”,宽五尺左 右 ,需较为先进的斜织机才能织出 。λψ由于纺织技 术的革新 ,纺织品的质量也有了提高 。《文选》卷 五左思《吴都赋》云 “: 蕉葛升越 ,弱于罗纨 。”赞美 越地生产的蕉布 、葛布比名贵的丝织品罗纨还要 细薄 。最能反映岭南纺织品质量具有新水平的 , 要算越人纺织的“纟束子布”。宋人周去非《岭外代 答》载 “: 邕州左右江溪洞 ,地产苎麻 ,洁白细薄而 长 ,土人择其优 ,细长者为纟束子 ,署衣之 , ……轻凉 离汗也 。汉高祖有天下 ,令贾人无得衣纟束 ,则其可 贵自汉而然 。”“纟束子”布是麻织品 ,细薄洁白 ,暑天 穿着 ,轻凉离体 ,非常舒适 。西汉王朝实行重农抑 商政策 ,是以规定商人不得穿这种质量高的“纟束 子”布所制的衣服 ,可见 ,岭 南地区纺织水平之高 以及纺织品质量之优 。2. 纺织原料及纺织品种类 增多 。《汉书·地理志》云 : 儋耳 、珠崖郡“男子耕 农 ,种禾稻 、纟宁麻 ,女子桑蚕织绩 。”《史记·货殖列 传》载 “: 九嶷 、苍梧以南至儋耳者 , ……珠玑 、犀 、 毒瑁 、果 、布之凑 。”《集解》韦昭曰 “: 果谓龙眼 ,离 支之属 ,布 ,葛布 。”《说文》记 :“葛 ,纟希纟谷 草也 。” 按 ,纟希为细葛 ,纟谷为粗葛 。这里的纟宁麻 、蚕丝 、葛 应是纺织原料增多的见证 。此外 ,岭南百越民族 还利用芭蕉茎的纤维织布 。杨孚《异物志》记岭南 的芭蕉“叶大如筵席 ; 其茎如芋 ,取镬煮之 ,为丝 , 可纺绩 ,女功以为纟希纟谷”。利用芭蕉茎织布不能 不说是岭南百越民族的一大创造 。原料的增多 , 势必引起品种的增多 :主要品种有棉布 、丝绸 、绢 、 罗 、荃 、葛纟希 、纱 、广幅布 、纟束子布 、纟谷布等等 。λ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