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第五章
道德经全文完整译文
道德经全文完整译文《道德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这个东西啊,如果能说得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那个“道”喽。
名字呢,如果能给它一个固定的名称,那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啦。
没有名字的时候呢,那是天地开始的时候;有了名字,就像是万物的妈妈一样,是万物区分的开始。
所以啊,常常从“无”的角度去看,就能体会到它的奇妙之处;从“有”的角度去看呢,就能看到它的边界啥的。
这“有”和“无”啊,来源是一样的,只是名字不同罢了,这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很玄妙的。
玄之又玄的,这就是众多奇妙东西的大门啊。
出处:《道德经》《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这天下的人都知道啥是美,那丑的概念也就出来了。
都知道啥是善,不善的概念也就跟着来了。
所以啊,有和无是相互依存产生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是相互比较出来的,高和下是相互依靠而存在的,音和声是相互应和的,前和后是相互跟随的。
所以啊,那些圣人就做那种顺其自然、不刻意去做的事儿,施行不用言语去说教的教育方法。
万物都在生长变化,他也不拒绝,生养了万物也不把万物据为己有,做了很多事也不仗着自己的功劳,事情成功了也不居功。
就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劳反而不会消失。
出处:《道德经》《道德经》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去推崇那些特别贤能的人,这样老百姓就不会争来争去的。
不把那些稀罕的东西看得很贵重,老百姓就不会去做盗贼了。
23版道德与法治第五章第三节教案
《道德与法治》是中学生政治教材中的重要一环,而第五章第三节的教案内容更是对学生进行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主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便你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教育内容。
1. 了解《23版道德与法治第五章第三节教案》的内容我们需要全面了解这个教案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涉及国家的法治理念和基本法律知识,如宪法、刑法、民法等。
同时也包括了公民权利、义务和法律意识培养等内容。
通过仔细研读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撰写文章提供必要的素材和观点。
2. 探讨教案中的重要概念和主题接下来,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教案中的重要概念和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在国家的法治理念方面,我们可以从宪法的重要性和意义、法律的权威性、司法公正等方面展开论述。
在公民权利和义务方面,我们可以思考公民的权利来源和行使、公民的基本义务等内容。
通过这样的深入探讨,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和主题,并为撰写文章提供丰富的内容。
3. 形成结论并提出个人观点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我们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通过总结回顾,可以帮助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一教育内容。
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提出个人观点并加以论证。
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富有个性化和表达性,更易引起读者共鸣。
我们需要按照非Markdown格式的普通文本撰写这篇文章,遵循知识文章格式。
文章的内容最好使用序号标注,并在内容中多次提及指定的教案内容。
文章总字数大于3000字,并且不要出现字数统计。
通过这样的撰写方式,可以使文章更具有知识性和可读性,更有利于你的理解和学习。
4. 探讨教案内容对学生的意义和影响教案中的内容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学生通过学习法治理念和基本法律知识,可以增强对国家法治的认识和理解,培养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至关重要。
在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学生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行为规范。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及感悟
第五章原文:道不可道,名不可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五章译文:道,是无法凭借语言来描述的,名,是无法凭借言语来命名的;它是没有名字的天地之始;有了名字,便是万物之母。
常常抛弃欲望,来观察它的奥妙;常常拥有欲望,来观察它的表现。
这两者,同样产生于相同的根源,但却用不同的名字来称呼它,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又玄妙,是众妙之门。
感悟:道德经第五章的原文及译文清晰地诠释了道的概念,强调了其超越言语和名字的本质。
道理和名字之间的关系被描述为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的存在,这展示了道在宇宙间的根本地位。
作者通过排比的方式阐述了观察道的方式,即抛弃欲望以观察其奥妙,拥有欲望以观察其表现。
这种观点启示人们应以超然的态度去面对世界,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道的玄妙之处,而非被表象所困扰。
玄妙之门则揭示了道的深远、晦涩和神秘,以及我们在追求道的过程中需要思维的开放、超越传统的观念和常识,这也是我们能够超越常规认知去寻求真正智慧之门。
在个人观点上,我认为道德经第五章所述的道是一种对超然的理性和思辨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是一种能够引导我们生活的智慧,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哲学探索。
通过超越言语和名字的限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世界和生命的本质,找到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智慧之道。
道德经第五章的诠释,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和世界的复杂性,从而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保持谦逊和敬畏,在现实生活中宽容、包容,追求心灵的平静和智慧。
道德经第五章的原文及译文及其感悟,不仅引发了我对道的深刻思考,也在生活中指引着我如何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理解世界、面对挑战,寻求内心的安宁与智慧。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理解和探讨,我得以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道的真谛,学会了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道德经第五章所述的道,作为对超然的理性和思辨的综合体现,不仅令人思索,更引领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寻求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道德经第五章读书笔记
道德经第五章读书笔记《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
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关于道德经第五章读书笔记1老子是我国道家的创始人,他提出“清静无为”的思想,并撰写了《道德经》一书,影响了当时一大批仁人志士,是春秋战国时期争斗气氛的调节剂。
与当时教育观念相反的是,老子提出:人要柔弱,愚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等,这一系列主张都蕴含着顺随自然的态度,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相统一。
观看老子道德经的视频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子提出:如果想要有所成就,一定要把所有的精力智力集中到一点,而在其他方面做一个愚者才行。
当今社会,人们普遍有一种浮躁心理,认为事情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出的.,不能沉下心思做学问,有考试也经常想要蒙混过关,而不是真正攻克难题,这就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同时做事情不能专心,三心二意,朝秦暮楚,很难持久,耐心的缺乏使我们很难有大的成就。
并且很多人还想象着做一个全才的人,他们崇拜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却很难沉下心仔细了解一项事物,每每只能做到泛泛而谈却不知其深意,每个方面都有所涉猎,却都不精通,这不是社会需要也不是他人崇拜的学者。
更令我深思的是,当今社会有一种现象,当我们面对真正的大家的时候,关注的往往不是他所擅长的领域,报道出的也会有其不擅长的一面,比如自理能力,沟通能力等,而不是持有一种崇敬或者佩服的态度去欣赏名家。
我们相信人无完人,但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对于真心沉下做学术的人,首先应该得到的便是大家的尊重而非满足某些人猎奇心理的诋毁。
做一个专心的人,更要做一个耐心的人,享受成功来临之前的努力,才会更珍惜成功后的喜悦;怀一颗诚挚的心,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懂得欣赏,才能感受阳光,清净,自然,顺应本心。
关于道德经第五章读书笔记2学习哲学有特定的方法和顺序:首先,要明确是否存在一个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在确定答案后,再思考人生该何去何从的问题。
大学道德与法治第五章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内涵及其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践行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教学重点:1. 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2. 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如何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概念,引起学生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理解。
二、讲授新课1. 社会公德:(1)定义:社会公德是指在公共生活中,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内涵:主要包括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保护环境等方面。
(3)重要性: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
2. 职业道德:(1)定义: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人在其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内涵:主要包括敬业精神、诚信为本、团结协作、公正无私等方面。
(3)重要性:职业道德是提高职业素养、实现职业发展的关键,关系到个人和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与职业道德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行为是否符合职业道德要求。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2. 学生谈谈自己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二、讲授新课1. 如何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2)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信、敬业、团结、公正等。
大学生道德与法治第五章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法律意识的基本概念,掌握法律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 法律意识的基本概念。
2. 法律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教学难点:1. 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法律?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二、讲授新课1. 法律意识的基本概念(1)介绍法律意识的定义: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法律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的总和。
(2)分析法律意识的作用:提高法律意识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法治建设。
2. 法律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1)法律素养的定义:法律素养是指个人在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法律行为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2)法律素养的重要性:a. 帮助个人正确处理生活中的法律问题;b. 增强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利益;c. 促进法治文化的传播,推动法治建设。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教师点评,总结案例中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问题。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法律书籍,了解我国法律体系。
2. 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将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应用到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了法律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活,将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道德经》第五章
《道德经》第五章孔德①之容②,惟③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④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⑤。
窈⑥兮冥⑦兮,其中有精⑧。
其精甚真⑨,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⑩不去⑪,以阅⑫众甫⑬。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⑭!译文大(空)德之容,惟大道是从。
大道(场)之为物,为无物,为夷希微,为不可感觉之物,不可捉摸。
无物啊,其中有(产生)象。
无物啊,其中有(产生)物。
空无、虚空、虚无,其中有(存在)精理(真理、道理、道法、法则);其精理真真是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原有的、本来的、固有的,其中有已经应验证明的。
自古及今,自今及古,其精理不去(不离开,没有差别),以观众物的始基。
我如何得知众物始基之状呢?循道循理遵循法则!注释①孔德:洞德;空德;大德;美德,嘉德。
孔:洞,窍,窟窿;空;嘉,美;通达;大。
孔,窍也,空也。
——《玉篇》空:孔,窟窿;空虚,空无;空间;广阔,空旷;岑寂,幽静;明净无挂碍;道家谓虚静之性。
空虚:空无;空旷冥漠;豁达,没有成见;指天空,亦喻朝廷。
洞:清澈;透彻,清楚;窟窿,孔穴;贯穿,通达;通晓,知悉;数字“0”的另一种说法。
洞观:谓清澈见底;透彻地了解,深入地观察。
洞察:深入、清楚地察知,发现内在的内容或意义,洞察其本质。
河上公注:“孔,大也。
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
”一说,孔即“空”,“孔德”意谓以空为德。
《老子》:“孔德之容。
”王弼注:“孔,空也。
惟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
”《后汉书·冯衍传下》:“遵大路而裵回兮,履孔德之窈冥。
”李贤注:“孔之为言空也。
窈冥谓幽玄也。
道以空为主,故无物而不容。
”②容:1)〈动〉(1)(会意兼形声。
小徐本“从宀,谷( gǔ)。
”大徐本看作会意。
“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都有盛受的意思。
本义:容纳)(2)同本义。
容,盛也。
——《说文》君子以容民畜众。
——《易·师》又如:容隐(包庇,隐瞒);容足(仅容立足);容接(容纳接待);容盛(覆载,容纳);容民(容纳民众);容民畜众(容纳畜养民众);容畜(容纳养育);容受(容纳接受);容放(容纳置放)。
诸子百家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至第五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大一思政笔记第五章
大一思政笔记第五章通常涉及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主义道德的特点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等。
以下是一些关于第五章道德教育的笔记要点:1.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与人类的社会实践密切相关。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恶、正当与不正当行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2.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道德具有引导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等功能。
-道德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个人的道德素质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3. 社会主义道德是崭新类型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的,具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集体主义原则等鲜明特点。
-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4. 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是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集体主义原则、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等。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5. 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包括孝敬父母、尊师重道、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等。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贡献。
6. 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操、道德行为等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完善。
-道德实践是指个人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7. 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
-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道德-第五章
《2018基础第五章》一、单选题,以下各题有多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正确答案(本题型共34题)1. 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问题上,只承认中国传统道德的个别性、特殊性,而否定中国传统道德的一般性、普遍性,认为中国传统道德没有价值和意义的观点,属于()。
A. 复古论B. 历史虚无主义C. 闭关主义D. 拿来主义2. 调节家庭内部成员以及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关系行为的道德规范称为()。
A. 个人品德B. 家庭美德C. 职业道德D. 社会公德3.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主要价值取向是()。
A. 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B. 社会利益高于集体利益C. 长远利益高于暂时利益D. 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4. 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的是()。
A. 社会公德B. 基本道德C. 职业道德D. 家庭美德5.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主张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同时也要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
下列属于个人的正当利益的是()。
A. 通过辛勤劳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获得的合乎道德的个人利益B. 全社会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C. 个人在任何情况下的任何需求D. 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个人利益6. 道德建设的核心,体现并决定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 以德治国B. 党的领导C. 集体主义D. 为人民服务7.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
A. 诚实守信B. 保护环境C. 见义勇为D. 团结友善8. 国家干部遵纪守法,不欺上瞒下、以权谋私;教师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应有智力差异和家庭贫富贵贱之分;售货员尊重顾客的平等权利,热情服务,不以貌待客,欺叟骗童。
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
A. 生态道德的要求B. 职业道德的要求C. 社会公德的要求D. 家庭美德的要求9. 道德是()。
【第 五 章】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此文之前两句,讲述「本体」,后三句则描述「运用」之道。
橐龠(一种口袋状的有孔乐器--类似陶笛)
天地运作,不住一切相:
太阳每天早晨自东方升起,平等地照耀大地与万物互作,自然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天地运作,不住一切相,对万物的运作没有分别心,
圣人运作,不住一切相,对百姓的对待亦无分别心,
天地之间好似橐龠,
空着的时候,能够保持可以作为的状态。
鼓动的时候,则能充分发挥足够的效果。
妄言、妄作会产生偏颇、分别心,则容易使自己功能不足。
不如谨守中庸之道,合理适度的作为。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 (橐,音:驼。龠,音:月)。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的释放能量与光明。无分无别;包容 一切现象的发生及对待
;遇密云暴雨碍其行事之时,因其本来 就无所求,故亦无可
损失;永远热情的活着。清晨时生、黄昏 时灭,太阳永远存
在,亦可谓之『不生不灭』。
《道德经》笫五章感悟
在阅读《道德经》第五章后,我有了许多感悟。
首先,“上善若水”这一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水,作为平常之物,无所不在,但它的品性却非凡,值得人们深思。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宇宙之本,它滋养万物,但并不邀功,这种谦逊和无私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
同时,水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无论何种形状或容器,它都能适应并存在,这种特性也让人深感启发。
其次,天地与圣人的平等精神也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天地不偏爱任何事物,将万物平等看待,这种博大的胸怀和公正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同样,圣人应该没有偏私,对所有的人和事物都平等对待。
这种平等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也是实现个人内心平静的关键。
此外,我也领悟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道理。
政令繁多可能会导致败亡,不如保持虚静,恰如其分。
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形成鲜明对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放慢脚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不要为了追求短暂的成功或满足而盲目行动。
最后,“反其道而行之”的教训让我意识到做事不能违背规律。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和道,如果违背规律行事,可能会适得其反。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规律去为、去自然发展。
总的来说,《道德经》第五章让我认识到水的智慧、平等精神、守中之道以及反其道而行之的教训。
这些思想不仅对个人成长有指导意义,也对社会和谐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不断汲取这些智慧的启示,努力成为一个有智慧、有胸怀、有担当的人。
道德经 前20章原文
《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音jí 急:追问、究问、反问 ) ,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道德经》原文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音miǎo 秒:微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jiào 教:边际、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致虚极,守静笃(音dǔ堵:忠实,坚守)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音 dài待:危险 )
《道德经》第十七章
《道德经》第五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五章读后感《道德经》第五章读后感篇一《道德经》第五章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初读这一章,感觉像是被一盆冷水泼下,心里那点对“仁”的小确幸瞬间被击得粉碎。
咱平时老觉得天地啊、圣人啊,那肯定得是充满仁爱之心的,就像超级英雄一样,时刻准备着拯救世界。
可老子倒好,直接来一句“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这可真够颠覆三观的。
就好比你一直以为蛋糕是甜的,结果咬了一口发现是咸的,那种冲击感你懂的吧?不过呢,细细琢磨,也许老子说的“不仁”不是咱理解的那种冷酷无情。
天地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刍狗在祭祀的时候被庄重对待,祭祀完了就被弃置一旁。
这并不是天地薄情,而是天地平等地对待万物,没有偏爱。
就像阳光洒向大地,不会因为你是一朵美丽的花就多给你一点,也不会因为你是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就少给你一些。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在学校的经历。
班上有个同学,他成绩不好,还总是调皮捣蛋,老师就老是批评他,对那些成绩好又听话的同学就特别好。
那时候我就想,这多不公平啊。
要是老师能像天地对待万物一样,平等地对待每个同学,不管他成绩好坏、调皮与否,那该多好。
这时候我才有点明白老子说的这个“不仁”背后的深意,可能是一种更高级的“仁”,是一种大公平。
再看“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就像一个风箱一样,空空的却能源源不断地产生东西。
这让我想到人的内心,也许我们的心也应该像这个风箱一样,保持一种空灵的状态,不要被太多的欲望和杂念填满。
就像现在很多人,整天忙着赚钱、追求名利,内心被塞得满满的,最后却迷失了自己。
至于“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我觉得这简直是给那些话痨们的一个大警钟。
我自己有时候就特别爱唠叨,一件小事能翻来覆去说好几遍。
读了这一句,我就在想,也许真的是说得越多,越容易出错,越容易把自己逼到墙角。
还不如保持一种适度的沉默,把话都放在心里好好琢磨琢磨呢。
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五章知识点
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五章知识点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道德是立身兴国之本,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坚持以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节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于原则一、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现象,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创造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也创造了道德。
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在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必然要发生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道德正是适应社会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
3.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想认识前提。
马克思主义强调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1.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2.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新旧经济关系更替之后,新的道德必将取代旧的道德而居于主导地位。
3.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
不同的阶级之间的道德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之处,反映着道德的普遍性。
4.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即表现为道德的历史继承性,也表现为道德给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物质对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作为一种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翻译及注释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注释: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
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
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
正如元代吴澄据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
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
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
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三声):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
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
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
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
守中:守住虚静。
道德经简介:《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
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涵养良好品德
第三节 遵守职业道德
二、职业道德规范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
爱岗敬业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成功的经验
鲍威尔是一个牙买加裔黑人,黑人 在美国是受歧视的。但他取得了巨大 的成功,曾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 席和国务卿。他开始第一个工作是进 一个大公司当清洁工,因为在这种大 公司里牙买加黑人只有一个工作可以 做,那就是清洁工。他做每一件事都 很认真,他很快找到一种拖地板的姿 势,拖得又快又好,又不容易累。老 板看见了,观察很长时间就断定这个 人是个人才,然后很快就破例地把他 给升上去了。这就是他的人生经历的 第一个经验,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明礼诚信,是要求公民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应该文明 礼貌,与人交往应该诚实守信,诚恳待人,信守承诺;
团结友善,是要求公民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助友爱, 与人为善;
勤俭自强,要求公民应该勤奋工作,俭朴节约,积极进 取,发愤图强;
敬业奉献,是要求公民应该恪忠职守,兢业工作,克己 奉公,服务社会。
第一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你爱的他嗜辣如命,于是你也跟着吃最辣的川菜,哪怕辣得眼泪直流,心 里也是幸福的;他喜欢喝不加糖的咖啡,你跟着喝了几次,虽然很苦,却 浓郁醇香,便也爱上了;你从小就不吃饺子,可是,他喜欢啊,有什么办 法?你给他包了各种馅的饺子,最后,自己也终于接受了.....
只有深爱一个人,你的胃才会跟着接受他。久而久之,你的胃会慢慢
二、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 义
其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 求。
其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 其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第二节 遵守社会公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基础第五章》一、单选题,以下各题有多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正确答案(本题型共34题)1. 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问题上,只承认中国传统道德的个别性、特殊性,而否定中国传统道德的一般性、普遍性,认为中国传统道德没有价值和意义的观点,属于()。
A. 复古论B. 历史虚无主义C. 闭关主义D. 拿来主义2. 调节家庭内部成员以及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关系行为的道德规范称为()。
A. 个人品德B. 家庭美德C. 职业道德D. 社会公德3.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主要价值取向是()。
A. 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B. 社会利益高于集体利益C. 长远利益高于暂时利益D. 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4. 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的是()。
A. 社会公德B. 基本道德C. 职业道德D. 家庭美德5.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主张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同时也要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
下列属于个人的正当利益的是()。
A. 通过辛勤劳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获得的合乎道德的个人利益B. 全社会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C. 个人在任何情况下的任何需求D. 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个人利益6. 道德建设的核心,体现并决定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 以德治国B. 党的领导C. 集体主义D. 为人民服务7.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
A. 诚实守信B. 保护环境C. 见义勇为D. 团结友善8. 国家干部遵纪守法,不欺上瞒下、以权谋私;教师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应有智力差异和家庭贫富贵贱之分;售货员尊重顾客的平等权利,热情服务,不以貌待客,欺叟骗童。
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
A. 生态道德的要求B. 职业道德的要求C. 社会公德的要求D. 家庭美德的要求9. 道德是()。
A. 通过国家强制力量来实现的B. 通过社会輿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C. 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D. 人们对某种理论、观点及事物坚信不疑的精神状态10. 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是道德的()。
A. 激励功能B. 调节功能C. 认识功能D. 导向功能11. "夙夜在公"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
A. 注重整体利益的精神B. "仁爱"原则C. 重视道德践履D. 崇尚志向,重视节操的精神境界12.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体系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状态,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公共秩序也有了新的领域,下面()最能体现时代特征。
A. 工作秩序B. 教学秩序C. 网络秩序D. 交通秩序13.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有爱岗敬业、办事公道、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和()。
A. 爱护公物B. 文明礼貌C. 尊老爱幼D. 服务群众14.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状况,最终都是以()的道德品质为基础的。
A. 一个国家B. 每个家庭C. 一个民族D. 每个社会成员15. 道德起源于人们本身具有的良知和善良意志,这属于道德的()的观点。
A. 天意神启论B. 先天人性论C. 情感欲望论D. 动物本能论16. 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指的是道德的()功能。
A. 导向B. 调节C. 规范D. 认识17. 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是()。
A.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B.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C. 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社会最先进的道德D. 社会主义道德不具有阶级属性18. 为调整和规范人类社会生活三大领域,分别形成了()。
A. 生活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B. 生活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C.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D. 社会公德、生活道德、职业道德19. 法律和道德是不同的两种行为规范,下列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A. 法律的调节更具有广泛性,能够渗透到道德不能调节的领域B. 道德是法律形成的基础,能够为法律的制定提供依据C. 凡是道德所反对和谴责的行为,必定是法律所制裁的行为D. 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通常不是道德所反对和谴责的行为20. 陶行知先生说:"爱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
"这体现了爱情的()。
A. 平等互爱性B. 强烈持久性C. 专一排他性D. 生物本能性21.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主要价值取向是()。
A. 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B. 社会利益高于集体利益C. 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D. 国家利益高于集体利益22. (),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
A. 办事公道B. 服务群众C. 爱岗敬业D. 诚实守信23. 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是()。
A. 公有制B. 劳动C. 传统D. 语言24.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
因而,要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最重要原则是()。
A. 集体主义B. 保护个人正当利益C. 为人民服务D. 维护国家统-25. 人类最初的道德的表现形式是()。
A. 社会舆论B. 内心信念C. 宣传教育D. 传统习俗26. (),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
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A. 服务群众B. 爱岗敬业C. 办事公道D. 诚实守信27. 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是()。
A. 社会分工的不同B. 社会关系的形成C.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D.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28. 下列不属于社会公德缺失的是()。
A. 过马路闯红灯B. 不爱护公物C. 夫妻在家打架D. 排队加塞29. 关于道德模范,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道德模范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能够近距离感受的具有积极道德影响的人物B. 道德模范只会出现在特定的领域C. 各个地区、各行各业、各类人群都能涌现出道德模范D. 道德模范包括在一定社会道德实践中涌现的符合特定道德理想类型的人物30. 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问题上,我们要坚持的原则是()。
A. 文化复古主义B. 全部继承C. 批判继承D. 全部否定31. 下面哪一项不是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A.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 始终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C.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D.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32.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I+We=fully I"。
我+我们=完整的我,从道德方面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人的自我价值高于社会价值B. 自我奋斗也能升华人生价值C. 集体离不开个人D. 个人的才能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完善发展33. "挂羊头卖狗肉"违反了职业道德中的()。
A. 诚实守信B. 爱岗敬业C. 服务群众D. 办事公道34. 家庭生活中男尊女卑、夫权至上或"妻管严""夫人揽权"的现象是不道德的,因为这违背了家庭美德中的()。
A. 尊老爱幼B. 夫妻和睦C. 男女平等D. 邻里团结二、多选题,以下各题有多个选项,其中有二个或多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正确答案(本题型共8题)1. 社会主义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为()。
A. 保护环境B. 爱护公物C.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D. 遵纪守法2. 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应该()。
A. 加强网络道德自律B.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C.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D.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3. 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客观现实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的彼此倾慕和相互爱悦,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持久、纯洁专一的感情。
下列选项中,真正属于爱情的有()。
A. 平等履行道德义务B. 单相思、一厢情愿C. 相濡以沫,终身对爱侣承担责任D. 爱恋双方彼此尊重对方的情感和人格4. 择业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选择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过程。
但是,在选择工作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正确的择业观包括()。
A. 要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B. 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C. 要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D. 要以自己的需求为唯一出发点5. 为人民服务道德观的要求表现在()。
A. 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立身处世B. 放弃个人利益C. 以人民的利益为言行的宗旨D.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6.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下列说法中反映道德起源的是()。
A.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C.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D.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7. 道德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是()。
A. 人们的内心信念B. 传统习俗C. 政策引导D. 社会舆论8. 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所具有的崭新内涵包括()。
A. 技艺精湛B. 爱岗敬业C. 诚实守信,办事公道D. 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三、判断题,以下各题只有对错两个选项(本题型共8题)1.( ) 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
2.( )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3.( ) 现在国家不断地刺激内需,因此勤俭节约已经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4.( ) 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5.( )加强道德修养,只要注意学思并重和省察克治。
6.( ) 网络道德是社会公德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7.( )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8.( ) 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问题上,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复古论两种错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