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癌症的发生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入侵,痰、湿、气、瘀、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其临床特点是体内出现肿块,表面高低不平,坚如岩石,并伴有脏腑虚衰的表现。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弊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

内伤发热-凡由于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

虚劳又称虚损。虚者,即气血阴阳亏虚;损者,即五脏六腑损害。本病由于两脏或多脏劳伤,气血阴阳中两种或多种因素虚损为主要病机,以慢性虚弱性症候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关格是指肾气衰惫,致使气化失常,关门不利,浊毒内蕴,损伤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临床出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症。

腰痛-凡由于腰部受损,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或肾虚腰府失养所引起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或正中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消渴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癃闭主要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而导致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疾患。小便不利点滴而少病势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急者称为闭。

淋证多因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是以小便频急,淋漓不止,尿道涩痛,小腹拒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水肿是由于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颤震-凡是因脑髓失充,筋脉、肢体失控而发生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痉证是指筋脉失养或热甚风动所引起的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瘿气又称气瘿,是指由于素体阴虚,肝郁化火,气滞痰结所致,以汗多心悸,易饥消瘦,手指震颤,急躁易怒,眼球外突及颈前肿大为特征的病证。

郁病-凡由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而至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有异物感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涡斜;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舌涡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眩晕-因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并见故称眩晕。

头痛是指头部经脉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系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临床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的病证。积聚是指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引发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

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胁痛是指因脉络痹阻或经络失养,引发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排出不畅的病证。

痢疾-由于气血邪毒凝滞于肠腹脂膜,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具有传染性。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噎膈是由于食管干涩或食管狭窄而造成的以吞咽食物梗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噎即噎塞,是指食物下咽时噎塞不顺;膈为格拒,指食管阻塞,饮食格据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的一种病证。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

痞满是由于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出现以胸腹痞闷胀满不舒为主症的病证。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

胃痛-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称之胃痛,又称胃脘痛。

感冒: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称之为感冒。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证。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惶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昏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心痛:因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的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的一类病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突然疼痛如刺、如灼、如绞,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者,谓之心痛。

不寐:即失眠,是因为阳不入阴所引起的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病证。轻者入寐困难,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寐。亦称“目不瞑”“不得眠”等。

健忘:是由于脑力衰弱、记忆减退,遇事善忘的一种病证。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根据出汗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五种。

血证:凡是因为人体的平衡失调,造成血液不循经脉运行,上溢于口、鼻、眼、耳诸窍,下泻于前后二阴或渗出肌肤之处的病证,统称血证。

衄血:凡血液不循经脉运行而溢于口鼻眼耳诸窍者成为衄血。其中,从鼻腔渗出者称为鼻衄,从牙龈渗出者彻骨挪威齿衄

咳血:因损伤肺及气道脉络而引起痰血相兼、唾液与血液同时出的病证称为咳血

吐血(呕血):血从胃肠道而来,从口中吐出的病证称为吐血或呕血,吐血常伴有血色紫红、紫黯及血中夹有食物残渣的证候。

便血(清血、圊血):血从肛门而下,在大便前或大便后下血的病证,称为便血或圊血或清血。

尿血(溲血、溺血):从尿道尿出血液或尿中夹有血丝、血块而无疼痛者称为尿血或溲血或溺血。

紫斑(肌衄、葡萄衄):如血溢于肌肤之间,皮肤出现青紫瘀斑、瘀点的病证,称为紫斑或肌衄或葡萄衄。

大衄:如口逼眼耳皮肤出血和咳呕便尿血一并出现的病证,临证称之为大衄。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轻者可见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等症;重则表现为终日不语,或闭门独居,或口中喃喃,言辞颠倒,或举动不经,忽哭忽笑,或不欲食,数日不知饥饿等。

厥证:是由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引起,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昏厥时间短,圊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后遗症。重者可一厥不醒而死亡。

痫病:是一种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又名“癫痫”或“羊痫疯”。因气机逆乱、元神失控而致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如做猪羊叫声,移时苏醒后如常人的一类病证。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志失常的疾病,皆因痰迷神窍,神机逆乱而致。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前者为癫,后者为狂,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故常并称癫狂

哮病: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严重者可发生喘脱。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瘀,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病证。

肺痨:是指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由于劳损在肺,故称肺痨。

肺胀:是由于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瘀组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粗,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