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岭峪地质图分析[策划]

合集下载

景陵峪地质图报告

景陵峪地质图报告
(2)中志留统(S2):主要分布在景陵峪地区的东部靠北地区,在西部也有部分地层,代表性岩石板岩。
(3)中泥盆统(D2):本地层主要分布于清风岭一带,在景陵峪西南西山地区也有分布,代表性岩石为砂岩,砾岩。
(4)上泥盆统(D3):地层主要出露分布在青风岭的北部,在景陵峪地区中部地区也有大面积分布,代表性岩石为砂岩页岩。
2.2.2平行不整合接触
(1)中志留统(S2)与中泥盆统(D2)(西南方向西山处)
2.2.3角度不整合接触
(1)下志留统(S1)、中志留统(S2)与中泥盆统(D2)(东北方向花岗岩侵入体处)
(2)中泥盆统(D2)与全新统(Qh)
(3)中下石炭统(C1+2)与全新统(Qh)
2.3侵入岩体
读图可以观察出岩浆岩总共有两种:玄武岩和花岗岩。根据岩浆岩的类型,玄武岩为喷出相,花岗岩为侵入相,则可以推断出本区的岩浆活动方式有侵入作用和熔浆溢流及火山爆发等。出露的岩体共有五处分布。
标志明显,易于识别。
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下志留统(S1)、中志留统(S2)、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中下石炭统(C1+2)、二叠系(P)、下白垩统(K1)、上白垩统(K2)、古新统(E1)和全新统(Qh)。
2.1地层分布
(1)下志留统(S1):出露于景陵峪地区的东部靠北地区,代表性岩石为千枚岩,大理岩。
区内水系较发育,景陵峪河为图区主要河流,位于图区的西南部,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流向为北东—南西向。景陵峪河有三条主干支流,其中两条呈近南北向流经二渡河、上台等北部地区,一条呈近东西向流经沙峪、黄村等东部地区。
第三章 岩层岩性
根据图例判断地层的连续性与否,再结合地质图上地层的出露特征及产状,可以看出景陵峪地区最新出露地层为第四系(Qh),最老地层为下志留统(S1),中间缺失上志留统(S3),下泥盆统(D1),上石炭统(C3),三叠系(T),侏罗系(J),古近系的始新统(E2)和渐新统(E3),以及新近系(N)和第四系的更新统(Qp)地层,其它时代的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划分

综合实验1

综合实验1

第五章 构造发展史 先按构造层划分构造发展阶段或构造幕,然后按构 造发展阶段(如表2,加里东旋回、华力西-印支旋回等),将构造地质 事件列成序列。简述各构造阶段(幕)的构造活动特点,如构造运动性质、 构造作用方式和方向、构造作用强度,以及相应的岩浆活动(即将全区 地层岩相、岩浆岩、接触关系、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和发展、 构造应力场及其强度全部串联起来描述) 。如果资料丰富,可对岩相古 地理予以描绘。为了形象地说明构造特点和规律,可以绘制一些小型插 图,如剖面图、联合剖面图和立体图等。
第三章 构造 本章是文字报告的重点。首先概括区内构造 的总体特征,如以何种构造(褶皱或断裂构造)为主,构造 线方向,构造单元及其划分,总之要简明扼要概括出总体的构 造轮廓。然后按褶皱和断裂构造逐一叙述。 一、褶皱 褶皱构造先总体介绍本褶皱构造特征,然后进 行单个褶皱的描述。描述内容主要有:褶皱名称、展布位置 (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轴迹(延伸)方向、组成(核部 和翼部地层)、两翼和轴面及其枢纽产状、褶皱性质、与后 期的构造关系、形成时代副,并附松岭峪地区褶皱构造明细 表(表1):
3、褶皱 以构造(旋回)层或构造幕为主线,由老到新研究各个 构造层内的褶皱构造发育特征。从单个褶皱形态到褶皱组合形态 特征、褶皱三维空间展布规律、褶皱与断层和岩浆岩体之间的关 系以及褶皱形成的时代。 4、断层 首先分析对全区构造有控制性的大型断裂构造,按断裂 规模、方向、性质及其与褶皱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组,分析断层的 特征、性质、形成时代、断层与侵入岩体及褶皱的关系。 5、侵入岩岩体 分析侵入岩岩体在平面及空间上的形态特征,及 其与断裂和褶皱的关系,形成时代等。 6、构造发展史 由老至新,按构造旋回(构造层)或构造演化阶 段,分析、重溯该区构造发展史。在分析构造发展史时,要紧紧 抓住地层和角度不整合关系等划分构造阶段或构造幕;要分清哪 些构造阶段是主导的奠基性的,哪些阶段是次要的调整性的;根 据各种构造形态、方位和强度以及相互关系,分析各个阶段各期 构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根据地层的岩性、厚度等资料,结合区 域构造,适当分析并恢复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面貌和地壳 运动变化。

景陵峪地质课程设计

景陵峪地质课程设计

• ①




F1,F2,F3断层 • F1断层长约2km,倾向向北, • 上盘为北盘下志留统(S1), 下盘为南盘中志留统(S2); F2断层长约4km,倾向向北, 上盘为北盘下志留统(S1) 和中志留统(S2),下盘为 南盘中志留统(S2); F3断层长约3.5km,倾向向北, 上盘为北盘下志留统(S1), 下盘为南盘中志留统(S2)。 三条断层均形成于中志留世 (S2)之后,中泥盆世(D2) • 之前,共同组合构成北高南 低的叠瓦式逆冲断层构造。
• 岩该 、区 花出 岗露 岩的 岩 浆 岩 有 两 种 玄 武 ——
岩 浆 岩
----
第四章 地质演化史
• 下降接受沉积,形成下志留统(S1)、中志留统(S2)地层,地质作 用形成青风岭背斜,应力使得发育三条断层F1、F2、F3,之后地壳抬 升遭受剥蚀;
→下降接受沉积,形成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下中
沿不 状 发 花 断整 的 育 岗 裂合 侵 在 岩 带接 入 羊 在 侵触 岩 山 清 入, , 、 风 形是 出 红 岭 成岩 露 地 一 的浆 面 的 带 。在 积 背 , 断较斜可 裂大核见 形,部两 成与,处 之围为分 后岩片布 ,

触不 界 发 玄 带规 限 育 武 挤则 的 在 岩 压状 一 平 在 围的 系 望 平 岩带 列 岗 望 冷状 小 古 岗 凝、 背 新 一 出片 斜 统 带 露状 的 和 , 形, 的 上 可 成是 核 白 见 ;沿 部 垩 三 岩,统处 层呈地分 接现层布 ,
逆冲推覆构造,叠瓦状排列
• ----黄山—下台向斜
• 沿东西方向发育在该区的西部,核翼部在平面上均为条带状分布,核 部是中上二叠统(P2+3)岩层,两翼分别是下二叠统(P1)、下中石 炭统(C1+2)。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190°∠45°,南翼5°∠55°, 南翼相对较陡但相差不大,基本对称呈直立褶皱,翼间角约20°,为 紧闭褶皱。 • 形成时代:早中二叠世(P2+3)之后,晚白垩世(K1)之前

北秦岭松树沟榴辉岩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北秦岭松树沟榴辉岩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4 1 0 9 0 3 7 4 、 4 1 4 7 2 0 5 3 、 4 1 4 3 0 2 0 9 ) 、 国家“ 9 7 3 ” 计划项目( 2 0 1 5 C B 8 5 6 1 0 3 ) 及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 I R T 1 2 8 1 ) 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陈丹玲, 1 9 6 7年生, 女, 博士, 教授, 从事岩石大地构造研究, E m a i l :d l c h e n @n w u . e d u . c n
沉积岩系, 其下部的火 分布于宽坪群以南, 主体为一套火山 山岩具有弧后盆地型火山岩和蛇绿岩类特征, 其中的硅质岩 夹层中发现早中奥陶世牙 形 石 和 放 射 虫 化 石 ( 王 学 仁 等, 1 9 9 5 ) , 最新定年获得火山岩和蛇绿岩中的辉长岩 辉绿岩中 锆石的形 成 年 龄 为 4 6 3 4 7 4 M a( 陆 松 年 等, 2 0 0 3 ; D o n ge t , 2 0 1 1 a ; 赵姣等, 2 0 1 2 ) 。秦岭岩群呈透镜状夹于二郎坪群 a l 和丹凤群之间, 以造山带东段豫陕交界一带出露的规模最 大, 向西经涝峪在太白、 西秦岭地区和向东经内乡至桐柏地 区断续出露, 为一套中深变质杂岩系, 是北秦岭构造带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秦岭岩群主体由各种正、 副片麻岩、 石英 片岩和大理岩以及少量呈透镜状或似层状产出的斜长角闪 岩和石榴石角闪岩组成。早期研究认为秦岭岩群的形成时 代为古元古代, 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其主体可能为新元古代 ( 时毓等, 2 0 0 9 ; 万渝生等, 2 0 1 1 ) 或中元古至新元古代( 陆松 2 0 0 9 ; 杨力等, 2 0 1 0 ) 。细致的岩石学研究发现, 秦岭群 年等, 片麻岩中的这些斜长角闪岩或榴闪岩透镜体多数为退变的 高压 超高压榴辉岩( 杨经绥等, 2 0 0 2 ; 陈丹玲和刘良, 2 0 1 1 ; 刘良等, 2 0 1 3 ; Wa n ge t a l , 2 0 1 4 ) , 在部分围岩片麻岩中也发 现了指示超高压变质的金刚石显微包裹体( 杨经绥等, 2 0 0 2 ) 或矿物的特殊出溶结构( L i ue t a l , 2 0 0 3 ) 。年代学研究揭 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时代为 4 8 5 示, 北 秦 岭 造 山 带 高 压 5 1 1 M a ( 杨 经 绥 等, 2 0 0 2 ; 陈 丹 玲 等, 2 0 0 4 ; 陈 丹 玲 和 刘 良, 2 0 1 1 ; Wa n ge ta l , 2 0 1 1 , 2 0 1 4 ; C h e n ge ta l , 2 0 1 2 ; 刘 良 等, 2 0 1 3 ) ; 榴辉 岩 原 岩 具 有 板 内 玄 武 岩 特 征, 形成时代为 8 0 0 M a ( 张安 达 等, 2 0 0 3 ; 陈 丹 玲 和 刘 良, 2 0 1 1 ; Wa n ge t a l , 2 0 1 3 ) 。丹凤群位于北秦岭造山带的最南侧, 构成分割南、 北 秦岭的缝合构造带, 是秦岭古生代洋盆闭合的产物。丹凤群 主体由一套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的火山 沉积岩系组成, 具有以岛弧型火山岩为特点的镁铁质、 超镁铁质岩石组合, 形成于洋内岛弧构造环境( 张成立等, 2 0 0 4 ; 张旗等, 1 9 9 5 ; 张 旗和周国庆, 2 0 0 1 ; 张国伟等, 2 0 0 1 ; 陆松年等, 2 0 0 3 ) , 其中的 放射虫硅质岩夹层中发现寒武 奥陶纪放射虫 ( 崔智林等, 1 9 9 5 ) ; 新近, 在丹凤群西段的岩湾、 关子镇、 武山等地发现典 型的 N M O R B和 E M O R B型蛇绿岩, 并确定其形成时代为 5 2 3 4 5 0 M a ( D o n ge t a l , 2 0 1 1 a , b 及其参考文献) 。 松树沟岩体是北秦岭造山带规模最大的一个镁铁 超镁 铁质岩体, 分布于陕西商南县富水镇以北, 商丹构造带的北 侧。岩体长约 2 7 k m , 宽约 2 k m , 呈巨大扁长透镜体状产于秦 岭群片麻岩中, 透镜体的长 轴 方 向 与 围 岩 片 麻 理 一 致 ( 图 1 ) 。其中超镁铁岩体分布于透镜体的核部, 主要由橄榄质糜 棱岩、 中粗粒纯橄岩及少量方辉橄榄岩组成; 镁铁质岩类主 要由斜长角闪岩及少量呈透镜状产于其中的石榴石角闪岩 ( 榴闪岩) 和基性麻粒岩( 刘良等, 1 9 9 5 ) 组成, 它们绕超镁铁 岩体围成一圈, 两者以构造关系相接触, 在接触面发育滑石 菱镁片岩( 安三元等, 1 9 8 1 ) 。围岩片麻岩主要为含不等量黑 云母和角闪石的长英质片麻岩和大理岩等, 部分长英质片麻 岩保留了高压麻粒岩相变 质 作 用 的 记 录 ( 刘 良 和 周 鼎 武,

松岭峪地质构造综合实习报告

松岭峪地质构造综合实习报告

前言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们对所学地质专业课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尤其是《构造地质学》。

通过对《松岭峪地质图》的读图分析后,使我们可以了解松岭峪地区的地质外貌特征,对该地区的地质发展有了初步了解。

为了更好的分析该地区的地质特征,我们可以分别从地层;构造;矿产;地质发展史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地质图,读图时,我们要先图外后图内,先地形后地质,先地质后构造。

图外有地质图名称、比例尺及图例,图外要从下往上读。

地形主要是看河谷和山地,而地层则可以以岩性、厚度、出露地区、接触关系等方面着手。

构造主要是看褶皱的位置、性质、延伸长度、时代、轴面和断层的落差、两盘时代、性质等,同时也要了解到断层与褶皱、岩浆岩的关系。

使我们学到分析地质图的基本方法。

通过这次课设计,使我们加深对课本所学知识的了解,同时掌握地质图的读图方法。

在读图时,我们灵活运用各种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这就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对于实习以及以后的工作中都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章地层松岭峪地区属于山岭地区,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皆有出露。

现有老到新分述如下:一、元古界(Ar)本区元古代地层仅有震旦系。

震旦系(Pt)分布于陈村、任村及杉岭一带,主要为震旦系片岩。

二、古生界(Pz)本区古生代地层有寒武、奥陶﹑泥盆及石炭系,缺失志留和二叠系。

1、寒武系(∈):分布于F2断层附近及王村、刘村之间地区,自下而上分为三统。

分别为下寒武统千枚岩和中上寒武统板岩。

两者为整合接触。

2﹑奥陶系(O):本区缺失中﹑上奥陶统,仅有下奥陶统。

其分布于毛村北部地区,和寒武系整合接触。

3﹑泥盆系(D):广泛分布于松岭﹑彩云岭及白玉山附近地区,缺失上泥盆统。

岩性为下泥盆统砾岩和中泥盆统砂岩,和奥陶系角度不整合接触。

4﹑石炭系(C):广泛分布于本地区,其位于松岭﹑彩云岭及白玉山周围地区,缺失上石炭统。

岩性为下石炭统砂岩和中石炭统砂页岩,和泥盆系整合接触。

三﹑中生界(Mz)本区中生界仅有三叠系,与下伏石炭系角度不整合接触。

秦岭72峪地形图

秦岭72峪地形图

秦岭72峪地形图从东到西分布潼关7个1.善车峪2.西峪3.太公峪4.桐峪5.麻峪6.蒿岔峪7.潼峪华阴10个8.蒲峪9.甕峪10.仙峪11.大敷峪12.黄甫峪13.竹峪14.方山峪15.杜峪16.葱峪17.柳峪华县6个18.石堤峪19.东涧峪20.西涧峪21.小夫峪22.桥峪23.沟峪临渭2个25.奓峪蓝田7个26.清峪27.扯袍峪28.东汤峪29.小洋峪30.岱峪31.辋峪32.道沟峪长安16个33.库峪34.土门峪35.石砭峪36.太峪37.蛟峪38.天子峪39.抱龙峪40.高冠峪41.子午峪42.祥峪43.沣峪44.皇峪45.白石峪46.大峪47.白道峪48.小峪户县11个49.紫阁峪50.甘峪52.黄柏峪53.化羊峪54.烧柴峪55.涝峪56.潭峪57.粟裕58.鸽勃峪59.太平峪周至7个60.耿峪61.竹峪62.西骆峪63.黑峪64.就峪65.田峪66.赤峪眉县6个67.泥峪68.斜峪69.大黑峪70.小黑峪71.滑峪72.西汤峪秦岭七十二峪详细介绍库峪路线:长安区-杜曲-引镇-库峪乡大峪大峪自然风景区位于长安区秦岭山脉,距西安市区45公里。

风景区内溪流潺潺,水潭清澈见底,潭瀑相连,景色优美,沿途随处可见蝴蝶翩翩飞舞,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天赐顶上可欣赏到近200亩面积的高山草垫的独特地貌。

路线:长安区-杜曲-引镇-大峪路线:长安区-杜曲-王莽-大峪小峪在大峪西边位于西安东南秦岭山脉的小峪,距西安40多公里,那里风景如画,气侯宜人,民风纯朴,四季分明。

从西安出发经长安路---韦曲---杜曲南3公里叉口左拐1KM王莽乡路口-----王莽乡-----向南5KM小峪水库-----进山7KM沙土路------小峪终点柳金坪(海拔1180米)。

徒步顺羼羼小河逆流而上,绵延几十里山路风光无限!路线:长安区-杜曲-王莽-小峪白道峪大峪、白道峪、小峪都在长安引镇境内,自东向西依次排列,[嘉午台]在三个峪的交汇地段。

景陵峪_构造报告_构造地质学

景陵峪_构造报告_构造地质学

景陵峪_构造报告_构造地质学
陵峪景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县城西面侧峪乡,距晋城市县城约18公里,素有“西太行最美古镇”之称。

陵峪景区周边环境优美,风景秀美,自然环境宜人,地处太行洱海,海拔360米,毗邻太壮山,气候属温和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陵峪景区的构造地质主要体现在山水环境等方面,太行洱海绝大多数由中生代~新生代玄武闪长质花岗岩和火山碎屑岩形成,尤以玄武岩为主,这种岩石稠密、坚硬,因其质地状态易于风化,因而形成了今天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景观。

同时,该地区周围山脉和河流蜿蜒曲折,同形成了许多波状山,为陵峪景区山水景观奠定了天然的优势。

此外,景区地貌特征由古代河流改道、隆起形成,地形以高原、丘陵、洼地为主。

地表依次沿前途滩和洱海滩逐渐变低,出面对夹层河谷的影响大,形成了洱海的顺溪洼地,以及珊瑚岸湾、山溪泻湖及景观池塘等景观景观。

山脉和平原的交织,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构造特征,陵峪景区的地下岩石由大陆厚薄层结构组成,土壤由砂质、粘土质及活分子元素组成,水体由地下水、洱源河流等组成,这种复杂的构造环境促进了景区自然景观和审美景观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陵峪景区的构造地质具有复杂多样的特征,以及独特的景观特征,这里景色优美,构造多样,是一个令人称道的自然风光。

10景陵峪剖面图的编绘

10景陵峪剖面图的编绘

景陵峪地区A—B地质剖面图的编绘
一、平面地质图的阅读
1.各时代地层的基本特征:
1)下古生界特征:
2)上古生界特征:
3)中—新生界特征:
2.褶皱构造特征:
1)近东西向褶皱构造特征:
2)南东—北西向褶皱构造特征:
3.断层构造特征:
1)近东西向走向断层特征:
2)近南北向横断层特征:
4.岩浆岩特征:
1)侵入岩特征:(位置、规模、岩性、相带、时代)
2)喷出岩特征:
二、A—B剖面图的编绘
1.地形曲线的绘制
1)因本区无等高线,故应特别注意利用已知条件和经验(山峰与河流地形特点)合理沟绘地形曲线。

2)因本区构造较复杂,剖面基线不应选得太低,以-1500米为宜。

3)认真阅读剖面线经过地区的地层、构造内容,将被覆盖的地层界线、断层线等用虚线绘出,用以了解隐伏构造的基本亲情况。

4)根据已掌握的剖面图绘制方法与步骤逐层绘制。

见下图。

松岭锡矿深边部找矿分析

松岭锡矿深边部找矿分析

35-60度 ,南 西地段倾 向北东 ,倾 角 25度 。
上 统 长 林 组 沉 积 碎 屑 岩 中 ,因 此 ,将 黄 玉 化 石 英 斑 岩 的 贯 入 时代
(4)第 四系 。残破 积层 :分 布于 矿 区山顶 、山坡一 带 ,厚 度 初 步 归 属 于 晚 侏 罗 世 末 期 至 早 白垩 世 初 期 之 间 ,即 燕 山 晚 期 第


松岭锡矿深边部找矿分析
李 笑 路
(赣 中南 地质 矿 产 勘查 研 究院 ,江 西 南 昌 330029)
摘 要 :松 岭 所在 的武 夷 山成 矿 带 是 重要 的 锡 多金 属 矿 产聚 集 地 ,与 燕 山期 岩 浆 活 动有 关 的厚 大的 斑 岩岩 体 是锡 矿 找 矿 的 重要
分 布 于 矿 区 中 段 ,呈 北 东 东 向产 出 ,倾 向 北 北 西 ,倾 角 70-80
组 成线 型 同斜 褶皱 ,开 阔浅 表的 盖层 褶皱 主要 由侏 罗 一白垩 纪 度 ,长 270米 ,宽 60-90米 ,据角砾岩的产状 与胶结物 ,初 步可划
地层 组成 ,韧 、脆性断 裂发育 ,加 里东期和 燕 山期岩 浆活动 强烈 , 分为侵入 角砾 岩和爆发 角砾 岩两种 。爆发角砾岩 分布于角砾 岩筒
(1)震 旦 系 上 统 下 岩 组 。分 布 于 矿 区 南 、西 、北 。地 层 走 向 锡 元 素 含 量 一 般 0.01—0.08% ,最 高锡 品位 0.1—0.3%。 近 东 西 ,倾 向 170—220度 ,倾 角 40-70度 。其 岩 性 组 合 特 征 : 2.4 岩 浆 岩
厘 米 。角 砾 呈 棱 角 状 、次 圆状 ,胶 结 物 主 要 是 热 液 蚀 变 的 硅 化 、绿

松岭峪地区课程设计(10000字)

松岭峪地区课程设计(10000字)

松岭峪地区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第一章引言1.1 目的与要求1.通过对松岭峪地质图的综合读图分析,了解松岭峪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貌起伏、构造类型、构造地层、形成时期等。

初步掌握褶皱、断裂、岩浆岩体、不整合接触关系的综合分析方法。

2.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分析地质图的方法,能够分析出地质图内各种繁杂的构造形态的类型和特征,研究其时空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进而阐述地质构造发展简史。

3. 发挥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对地质图进行细致的分析,使我们加深对课本所学知识的了解,培养地质兴趣和思考方式。

4.加强了对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的理解和应用5.学会地质学上基本的绘图技能,例如构造纲要图、地质剖面图等构造图件的编制,进一步明确各种图件的图式规格。

6.学会地质构造报告的编写方法,提高我们对知识的掌握和总结能力。

7.通过课程设计的过程,复习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知识,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1.2 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地貌特征1.图幅名称:松岭峪地质图2.比例尺:1:100000(小比例尺图件)3.地形地貌特征:该图中没有地形等高线,但是图上在云岭山、红石崖、彩云岭、松岭等多个特征的地物处标注有海拔控制点,其中海拔最高处为南西方向的云岭山山顶,海拔为1320,海拔最低处应为南东的河流下游,海拔为600m 左右,估算该地区平均海拔大概为800-1000m。

另外还有一条北西-南东向的河流贯穿图的西北角至东南角,其他河流也大致成这样的方向分布在该地区。

根据这些海拔控制点和河流可以大致判断出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北西—南东向的山岭与谷地呈相间分布,香溪所处地段地势最低,向两侧逐渐升高。

1.3 作业完成情况1.松岭峪地质图(涂色)(1:100000)2.松岭峪地区构造纲要图(1:100000)3.松岭峪地区地质剖面图两幅(1:100000)4.松岭峪地区地质图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一份(10000字)第二章 地层2.1 主要的地层主要出露的地层按年代地层从老至新依次为:震旦系(Z );寒武系(∈)、下奥陶统(O 1);下-中泥盆统(D 1-2)、石炭系(C );下三叠统(T 1);古近系(E )、新近系(N )、第四系(Q )。

北京平谷黄松峪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与保护利用研究

北京平谷黄松峪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与保护利用研究

Vo1.16 No.02 June, 20212021年6月 第16卷 第2期doi:10.3969/j.issn.1007-1903.2020.02.013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eological relics inBeijing Pinggu Huangsongyu National GeoparkHAO Chunyan , XU Shangzhi , HE Jinrui , WU Jiayue , YU Zhaolin , CHENG Suzhen ,RAN Shuhong , YANG Honglian , CHEN Tiejun(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Beijing 100120, 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and arrangement of basic geological data, the park geological relics resources in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into 2 categories, 5 classes and 8 sub-categories, and analysis are mad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geological relics. The results reveal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uangsongyu sandstone landform from three aspects: material basis, tectonic action and paleoclimate influence. It further clarifies the basic function of lithology characteristics, the control function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 acceleration function of alternate cold and hot paleoclimate. Compared with other sandstone landform in other areas of China, Huangshongyu sandstone landfor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parent rock strata, earlier development period and prominent edges and angles.Keywords: Huangsongyu; Geopark; geological relics; protection; utilization北京平谷黄松峪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与保护利用研究郝春燕,徐尚智,贺瑾瑞,吴家悦,于兆林,程素珍,冉淑红,陈铁军,杨鸿连(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120)摘 要:在收集、整理基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将公园地质遗迹资源总结为2大类5类8亚类,对不同类型地质遗迹进行了特征分析。

松岭峪地质图剖析[整理版]

松岭峪地质图剖析[整理版]

松岭峪地质图分析松岭峪地质图上虽然没有地形等高线,但是图上在红石崖、彩云岭、松岭、云岭山、杉岭、松岭峪等多个特征的地物处标注有海拔控制点,还有一条NW-SE向的河流贯穿图的西北角至东南角,根据这些海拔控制点和河流可以判断出该图的地形轮廓是:图区总体呈NW-SE向的山岭与谷地相间排列,香溪河沿线最低,两侧地势逐渐升高。

松岭峪地质图是一幅很复杂的地质图,对该图可以作如下的分析:图区的下寒武统底面、下泥盆统底面和古新统底面是三个角度不整合界面,根据这三个角度不整合界面可以把图区分为四大构造层,从下向上分别是前寒武系构造层、下古生界构造层、上古生界—下三叠统构造层和新生界构造层,各构造层具有不同的地层组成和构造特点。

1. 四大构造层的主要特点前寒武系构造层分布在图的东北角王村—任村—杉岭一带,主要由中元古界(Pt2)片岩组成,片岩中发育枢纽近EW向的褶皱,褶皱的轴面向北倾斜。

该构造层内还分别发育NW—SE向延伸的、断面向NE倾斜的F4正断层和断面向SW方向倾斜的F3逆断层。

断层截切片岩中的褶皱, F4正断层被刘村一带的辉长岩体截切,而F3逆断层的上盘则覆盖了刘村辉长岩体,表明断层形成于褶皱作用之后,而且F3逆断层形成于F4正断层之后。

在下构造层的丁村和刘村一带发育辉长岩侵入体。

从丁村辉长岩体被下寒武统覆盖的地质事实知道,辉长岩体侵入活动发育在早寒武世之前,很可能与F4正断层同时,刘村辉长岩体截断F4正断层只是同一次伸展活动中的相对早晚关系的反映。

下古生界构造层分布在图的东北部,主要围绕前寒武系构造层分布,由寒武系和下奥陶统组成。

该构造层内发育NW-SE向褶皱和NW-SE向延伸的F2逆断层。

F2逆断层的断面向SW方向倾斜,由于该断层的作用,范村背斜的NE翼和毛村向斜的SW翼地层倒转。

后期的剥蚀作用在毛村东南部形成了一个由中—上寒武统地层组成的飞来峰构造。

在该构造层的东北角发育花岗岩体,该花岗岩体侵入于寒武系和下奥陶统之中。

景陵峪_构造报告_构造地质学

景陵峪_构造报告_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第一章前言1.1实习目的综合作业是使我们学生能够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己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的一种强化手段,同时,培养自己读图、作图以及提高自己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在综合读图,分析图的过程中再次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整合,并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换方法,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1.2实习要求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副构造纲要图、两幅地质剖面图以及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

1.3所读图幅情况名称:景陵峪地质图,其比例尺为:1:100000,总面积为(18.2*1000m)(14.1*1000m)=2566.2km2,地貌特征为:由图上标高可以观察到最高海拔为1180m(平望岗处),最低海拔为250m(平望岗北部边缘),由地质图亦可以观察到景陵峪地区河流、山地、沟谷、丘陵等地貌均发育较好,河流依照地势基本为南北走向。

根据地质图综合作业的要求,结合李忠老师的指导,最后完成的作业为:景陵峪构造纲要图一幅,景陵峪地质剖面图两幅,景陵峪地质构造的说明分析及构造发展史等相关内容。

第二章地层与岩体特征根据图例判断地层的连续性与否,在结合地质图上地层的出露特征及产状,可以看出景陵峪地区最新出露地层为第四系(Q4),最老地层为下志留统(S1),中间缺失上志留统(S3),下泥盆统(D1),三叠系(T),侏罗系(J),下第三系的始新统(E2)和渐新统(E3),以及第四系的上中下更新统(Q3、Q2、Q1)地层,其它时代的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划分标志明显,易于识别。

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下志留统(S1)、中志留统(S2)、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下石炭统与中石炭统(C1+2)、上石炭统(C3)、二叠系(P)、下白垩统(K1)、上白垩统(K2)、古新统(E1)和全新统(Q4)。

北京云蒙山地区挤压_伸展体系构造特征及其岩石组构的动力学分析

北京云蒙山地区挤压_伸展体系构造特征及其岩石组构的动力学分析

地球学报第21卷第4期ACT A GEOSCI EN T IA SI NICA Vo1.21No.4 2000年11月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Geol ogical Scien ces Nov.2000北京云蒙山地区挤压-伸展体系构造特征及其岩石组构的动力学分析X朱大岗崔盛芹吴珍汉马寅生冯向阳(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摘要本文将云蒙山地区挤压-伸展体系的构造要素划分为:¹四合堂推覆体;º大水峪韧性剪切带;»云蒙山背形构造;¼崎峰茶滑脱带;½河防口低角正断层;并简述了它们的地质特征。

采用X射线衍射法对云蒙山花岗岩及周围不同时代岩石的不同层次变形构造开展了岩石组构特征研究,确定了韧-脆性构造变形时的力学性质和主应力方位,对挤压-伸展体系变形构造的形成演化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关键词挤压-伸展体系构造要素岩石组构力学分析云蒙山云蒙山位于华北平原北缘,核部以早白垩世花岗岩为主体,周围由太古宙片麻岩、中新元古代和古生代碳酸盐岩及碎屑岩、侏罗纪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几何上为一NE向背形,一条走向NE)NNE、倾向SE的低角度正断层将其与东南部的丘陵、平原区隔开(图1)。

对云蒙山地区的变形构造,特别是挤压-伸展构造的研究起始于80年代,最初的研究者认为本区是花岗岩热穹窿引起滑覆构造[1,2];然后又从变质核杂岩的角度对本区的挤压-伸展构造进行了论述[3,4]。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云蒙山花岗岩以及周围不同时代、不同层次岩石变形构造的X射线岩石组构的研究入手,根据一些新的资料,着重探讨挤压-伸展体系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

1主要构造要素及其特征1.1四合堂背斜推覆体太古宙变质岩盖在北倾的中元古代长城系倒转岩层之上,构成四合堂平卧背斜南翼大型推覆体的倒转翼(图2);其北翼由长城系及新元古代地层沉积在太古界之上,产状正常。

松岭峪构造实习报告

松岭峪构造实习报告

松岭峪地区地质构造概述目录第一章引言第二章地层2.1 新元古界2.2 早古生界2.3 晚古生界2.4 中生界2.5 新生界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3.1 岩浆岩3.2 变质岩第四章地质构造4.1 构造层划分及其特征4.2 总体构造特征4.3 褶皱分析4.4 断裂分析第五章构造发展史第六章结束语参考文献附图I 松岭峪地区构造纲要图附图II 松岭峪地区A-B地质剖面图附图III 松岭峪地区C-D地质剖面图第一章引言本次读图资料为松岭峪地质图。

该图比例尺为1:100000,属于中比例尺地质图,图区面积约243平方千米.图区总体地势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特点,最高点位于图西的云岭山,海拔为1320m;低处于图东南香溪处,低于630m。

河流自西北汇至东南。

村镇主要分布于沿河带与图东北一带。

松岭峪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展布、构造类型及其形成时期等,同时掌握阅读分析地质图的一般方法,具备分析褶皱、断裂、岩浆岩体、不整合接触关系等的基本能力,能够分析出地质图内各种繁杂构造形态的类型和特征,理解其时空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进而阐述地质构造发展简史.第二章地层松岭峪地区地层发育不太齐全,缺失地层较多。

图区内出露的地层按时代自老至新依次为(表1):新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上古生界泥盆系和石炭系、中生界三叠系以及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表(1)松岭峪地区地层概况第四系Q 砂砾粘土图东南赵村-黄村一带喜马拉雅阶段新近系N 泥灰岩图西云岭山渐新统E3 泥岩页岩图西云岭山始新统E2 砂岩页岩图西云岭山,北西红石崖古新统E1 砂岩砾岩图西云岭山,北西红石崖下三叠统T1 灰岩,泥灰岩沿香溪,白玉山海西—印支阶段上石炭统C2 泥岩页岩沿松岭、彩云岭下石炭统C1 砂岩页岩沿松岭、彩云岭中泥盆统D2 砂岩沿松岭,彩云岭下泥盆统D1 砂岩砾岩松岭、彩云岭,沿陈村-范村下奥陶统O1 板岩千枚岩毛村加里东阶段中上寒武统∈2+3 板岩,变砾岩毛村南东下寒武统∈1 千枚岩,变砾岩范村,陈村-王村震旦系Z 片岩,大理岩陈村,任村及杉岭一带2。

构造地质学试题库

构造地质学试题库

构造地质学》试题库名词解释:构造叠加、走向、倾向、倾角、侧伏角、正应力、主应力、应力场、剪应变、线应变、均匀应变、递进变形、旋转变形、面状构造、透入性构造、流劈理、破劈理、轴面劈理、重结晶、压溶作用、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石香肠构造、杆状构造、压力影构造、褶皱枢纽、正交剖面、轴面、倒转褶皱、倾伏褶皱、顶薄褶皱、相似褶皱、等厚褶皱、平行褶皱、斜卧褶皱、倾竖褶皱、直立水平褶皱、直立倾伏褶皱、斜歪倾伏褶皱、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压扁褶皱作用、隔档式褶皱、隔槽式褶皱、节理系、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总滑距、构造透镜体、断层角砾岩、碎裂岩、断层泥、地堑、地垒、盆岭构造、断坪、断坡、飞来峰、构造窗、走滑断层、左阶式、右阶式、正花状构造、负花状构造、角距、S-C组构、构造层次是非判断题:侧伏角是某构造面上的线理与该构造面走向的夹角。

当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时,露头线与地形线弯曲同(反)向,露头线比地形线开阔(紧闭)。

当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同,且地层倾角大(小)于地形坡角,露头线与地形线弯曲同(反)向,露头线比地形线开阔(紧闭)。

不整合形成的时代是在上覆最新(老)地层之前(后),下伏最老(新)地层之后(前)。

当地层倾向与断层倾向相反时,正断层引起地层重复(缺失)。

当地层倾向与断层倾向相反时,逆断层引起地层重复(缺失)。

当地层倾向与断层倾向相同,且断层倾角大于地层倾角时,正断层引起地层重复(缺失)。

当地层倾向与断层倾向相同,且断层倾角小于地层倾角时,正断层引起地层重复(缺失)。

当地层倾向与断层倾向相同,且断层倾角大于地层倾角时,逆断层引起地层重复(缺失)。

当地层倾向与断层倾向相同,且断层倾角小于地层倾角时,逆断层引起地层重复(缺失)。

正断层使得背斜(向斜)上升盘(下降盘)变宽(变窄)。

逆断层使得背斜(向斜)上升盘(下降盘)变宽(变窄)。

断层活动的时代是被其破坏的最老(新)地质体之前(后),下伏最老(新)地质体之后(前)。

景陵峪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景陵峪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景陵峪地区综合地质报告学院: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班级:资源勘查1503学号:姓名:覃月月目录第一章引言 (1)第二章地层 (1)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 (2)第四章地质构造 (3)第五章构造演化史 (5)第六章结束语 (6)第一章引言景陵峪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几次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的目的是使我们能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次训练。

因此,这种类型作业是重要的。

它对培养我们读图、作图及提高我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本次实习要求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1幅构造纲要图、1幅地质剖面图对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

本次要求分析景陵峪地区地质图,其比例尺为:1:100000,总面积为(18.5*1000m)(14.0 *1000m)=2590km2,地貌特征为:由图上标高可以观察到最高海拔为1180m(平望岗处),最低海拔为250m(平望岗北部边缘),由地质图亦可以观察到景陵峪地区河流、山地、沟谷、丘陵等地貌均发育较好,河流依照地势基本为南北走向。

通过深入的了解,我们还是可以容易得解释图中出现的一系列构造现象,对我们的分析能力有较好的提升。

第二章地层根据图例判断地层的连续性与否,再结合地质图上地层的出露特征及产状,可以看出景陵峪地区最新出露地层为第四系(Qh),最老地层为下志留统(S1),中间缺失上志留统(S3),下泥盆统(D1),上石炭统(C3),三叠系(T),侏罗系(J),古近系的始新统(E2)和渐新统(E3),以及新近系(N)和第四系的更新统(Qp)地层,其它时代的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划分标志明显,易于识别。

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下志留统(S1)、中志留统(S2)、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中下石炭统(C1+2)、二叠系(P)、下白垩统(K1)、上白垩统(K2)、古新统(E1)和全新统(Q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岭峪地质图分析[策划]
松岭峪地质图分析
松岭峪地质图上虽然没有地形等高线,但是图上在红石崖、彩云岭、松岭、云岭山、杉岭、松岭峪等多个特征的地物处标注有海拔控制点,还有一条NW,SE向的河流贯穿图的西北角至东南角,根据这些海拔控制点和河流可以判断出该图的地形轮廓是:图区总体呈NW-SE向的山岭与谷地相间排列,香溪河沿线最低,两侧地势逐渐升高。

松岭峪地质图是一幅很复杂的地质图,对该图可以作如下的分析:
图区的下寒武统底面、下泥盆统底面和古新统底面是三个角度不整合界面,根据这三个角度不整合界面可以把图区分为四大构造层,从下向上分别是前寒武系构造层、下古生界构造层、上古生界—下三叠统构造层和新生界构造层,各构造层具有不同的地层组成和构造特点。

1. 四大构造层的主要特点
前寒武系构造层分布在图的东北角王村—任村—杉岭一带,主要由中元古界(Pt2)片岩组成,片岩中发育枢纽近EW向的褶皱,褶皱的轴面向北倾斜。

该构造层内还分别发育NW—SE向延伸的、断面向NE倾斜的F4正断层和断面向SW方向倾斜的F3逆断层。

断层截切片岩中的褶皱, F4正断层被刘村一带的辉长岩体截切,而F3逆断层的上盘则覆盖了刘村辉长岩体,表明断层形成于褶皱作用之后,而且F3逆断层形成于F4正断层之后。

在下构造层的丁村和刘村一带发育辉长岩侵入体。

从丁村辉长岩体被下寒武统覆盖的地质事实知道,辉长岩体侵入活动发育在早寒武世之前,很可能与F4正断层同时,刘村辉长岩体截断F4正断层只是同一次伸展活动中的相对早晚关系的反映。

下古生界构造层分布在图的东北部,主要围绕前寒武系构造层分布,由寒武系和下奥陶统组成。

该构造层内发育NW-SE向褶皱和NW-SE
向延伸的F2逆断层。

F2逆断层的断面向SW方向倾斜,由于该断层的作用,范村背斜的NE翼和毛村向斜的SW翼地层倒转。

后期的剥蚀作用在毛村东南部形成了一个由中—上寒武统地层组成的飞来峰构造。

在该构造层的东北角发育花岗岩体,该花岗岩体侵入于寒武系和下奥陶统之中。

上古生界—下三叠统构造层主要分布在图的东南部和中部,由下—中泥盆统、下—中石炭统和下三叠统地层组成,其中缺失上泥盆统、上石炭统和二叠系,地层缺失部位发育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该构造层内发育NW—SE向的大规模褶皱和NW—SE向的F1逆断层。

松岭和彩云岭一带是两个大型背斜。

彩云岭背斜由于位于F1逆断层的上盘,背斜的NE翼地层倒转。

香溪和白玉山是两个比较大的向斜,白玉山向斜的SW翼由于受到F1逆断层的影响而倒转。

F1逆断层与F2逆断层的断面均向SW方向倾斜,这二者很可能形成于从SW向NE方向的同一次挤压构造活动。

F1逆断层截切下三叠统地层,在彩云岭一带又被花岗闪长岩截切,据此推断F1逆断层形成于早三叠世之后,花岗闪长岩侵入活动之前。

由于图区缺失中—上三叠统,推断导致该构造层中NW—SE向褶皱和逆断层的SW向挤压活动应该发生在早三叠世末、中三叠世初。

在该构造层的松岭背斜范围内发育一些性质不明的断层,它们截切背斜。

该构造层内还发育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侵入体,它们截切前期的构造线,显然是后期岩浆活动叠加的产物。

新生界构造层主要分布在图的西侧,由古新统、始新统、渐新统和上第三系组成,地层倾角一般小于15?,构造变形较弱,基本属于水平地层。

2. 图区反映的构造演化史
中元古代(Pt2)晚期,图区的东北部受到从北向南的挤压,片岩中形成轴面向北倾斜的东西向褶皱。

中元古生代末,图区东部的应力机制转变为近南北向的伸展
活动,形成断面向NNE倾斜的F4正断层和刘村、丁村辉长岩侵入体。

晚元古代(Pt3),前寒武系构造层抬升遭受剥蚀,导致图区缺失上元古界。

早寒武世初,图区的东北部持续沉降,在前寒武系构造层之上接受了寒武系和下奥陶统地层。

早奥陶世末,东北部受到近南北向的挤压,致使下古生界构造层中形成近东西向延伸的褶皱,并使前寒武系构造层和下古生界构造层抬升剥蚀,使图区缺失中—上奥陶统和志留系。

早泥盆世初,图区的东部和中部稳定沉降,沉积了下—中泥盆统砂岩。

中泥盆世末,下—中泥盆统沉积区抬升,致使上泥盆统缺失。

早石炭世初,图的东南部和中部又一次沉降,沉积了下—中石炭统砂岩和砂页岩。

中石炭世末,本区再一次抬升,致使上石炭统和二叠系缺失。

早三叠世初,图区再一次迅速沉降,沉积了下三叠统灰岩。

早三叠世末,本区受到从SW向NE方向的强烈挤压,在上古生界和下三叠统中形成NW—SE向褶皱和轴面向SW方向倾斜的F1、F2和F3逆断层,强烈的逆冲推覆活动使这F1和F2逆断层断面附近的地层倒转,F2逆断层的上盘在后期的风化剥蚀过程中在毛村东南部形成了飞来峰构造。

在这次大规模的从SW向NE方向的逆冲推覆活动中,下古生界构造层中原来的EW向褶皱被改造成为NW—SE向。

作为古新世伸展活动的前奏,晚白垩世末,图区发生广泛的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体侵入活动,在图区形成了多个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侵入体。

古新世初开始,图区的西部持续沉降,水体不断加深,形成了从古新统砾岩至上第三系灰岩的向上水体变深的沉积系列。

划分构造层的目的是确定地质演化阶段,划分构造层的依据是角度不整合接触界面。

因此,是否需要把某个界面作为构造层的界面对待,需要考虑该界面所反映的地质意义。

图中的第四系分布范围非常局限,仅分布在香溪河中下游的河谷地带,属于河流相冲积物,第四系与下伏下三叠统之间确实是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但是考虑到图区从古新统至新近系基本为水平地层,第四系与下伏下三叠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
界面显然不反映大规模的构造运动,把它作为构造层的界面是不合适的。

在图西侧的云岭山东侧,虽然在三个冲沟处可以见到渐新统的底界截切始新统底界的现象,但实际上渐新统与始新统之间是整合接触关系,它们之间的截切关系主要是在地势坡度较陡的情况下由于河谷剥露作用造成的,并不反映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所以在E3与E2之间划分构造层是不合适的。

由于下石炭统与下伏中泥盆统之间是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在C1/D2之间划分构造层也是不合适的。

松岭峪地质图上确实有一些断层的性质无法判断,但是可以根据区域地质情况对其进行合理推断。

在白玉山南侧的2个小型断层、彩云岭南部的1个小型断层和松岭南北的5个小型断层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推断它们很可能是小型平移断层:(1)它们的规模较小,数量较少,不构成区域性的断层,它们应该是派生的小型断层;(2)它们的平移特征比较明显,既有左行平移断层,又有右行平移断层,暗示它们形成于同一期大的构造活动;(3)它们与NW-SE向逆断层的断面倾向基本一致,反映它们很可能是逆断层形成过程中的派生小型断层。

松岭峪南部4条NNE-SSW向断层的断面倾向未知,虽然可以根据背斜核部下泥盆统与中泥盆统的出露宽度变化判断断面两侧断盘的相对升降方向,但是由于不能确定上盘和下盘,断层的性质不能确定。

但是由于图区不发育NNE-SSW向的其它挤压构造,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些断层是正断层,推断其形成于与F5正断层同期的伸展活动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