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规原理一到七章重点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城市的形成

原始社会→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的居民点)→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的形成)

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城市的概念

古代:城,指守卫土地;市,指商业往来

现代:1.城市是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我国所称的“城市”,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是指国家按

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古代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是战争

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社会的阶级分化使城市布局等级分明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国:城市中心是政权统治中心,如宫殿、官府

欧洲:城市中心是神权统治中心,如教堂

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中国:地主所有制,城市是政治、经济中心

欧洲:封建领主制,城市是经济中心,城堡是政治中心商业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心城市分部在内河岸及沿海港口城市化概念和表现特征

概念: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包括

1.人口职业的转变(农业人口减少,非农业人口增加)

2.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分散低密度居住形式转变为

较集中成片的、较高密度的居住形式,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形态转化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表现特征: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②产业结构转变,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

③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话的结果城市化水平城市化发展“S”型曲线

城市化水平: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S”型曲线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城市发展方针

特点: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速度很慢,发展也不平衡。

30年间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城镇化水平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较大差异。

方针: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方针。(理性、健康、永续、和谐)

名词解释

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田园城市:“田园”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委托管理。

简述卫星城的发展历程

1912~1920,巴黎,除了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活上仍有赖于母城,称为“卧城”

1918,芬兰,伊利尔·沙里宁和荣格(人),不同于“卧城”,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可以使一部分人就地工作,但另一半人仍去母城,形成“半独立卫星城”1928,大伦敦规划方案,在外围建立卫星城镇,与区域规划联系,“半独立卫星城”1960,英国,米尔顿·凯恩斯(城),有相应比例的工业区与居住区,有成套的文化福利设施,可以保证居民在当地就业,是“完全独立的新城”

《周礼》、《管子》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周礼》“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法礼,表现了城市形制中皇权至上的理念。

《管子》“应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的变革思想,从城市功能出发,以理性思维确立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霍德华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主要概念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意义

空间模式:圆形,中央为公园

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

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

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形林荫大道

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主要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社会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城市物资的不断积累,西方进入了城市化的轨道,大量人口涌向城市。但当时的城市建设是有限的,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导致城市环境不断恶化,社会矛盾不断尖锐。

社会意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德华的思想。

《雅典宪章》的产生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产生背景: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打破了农业文明下的城镇平衡状态,1.居住:人口密度过大,缺乏敞地及绿化;太近工业区,生活环境不卫生;房屋沿街建造影响居住安静,日照不良,噪声干扰;公共服务设施太少而且分布不合理

2.工作:工作地点在城市中的布局缺少统一规划,与居住区距离过远

3.游憩:大城市缺乏开敞空间,城市绿地面积少,而且位置不适中,无益于市区居住条件的改善

4.道路:旧时代遗留,宽度不够,交叉口过多,未能按功能进行分类

主要内容: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提出了功能分区

提出城市规划的区域观

城市发展中应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

城市规划工作者要以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

城市应按全市人民的意志进行规划,要以区域规划为依据

《马丘比丘宪章》的产生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产生背景:1978,建筑师,秘鲁的利马,马丘比丘山上签署《马丘比丘宪章》,对《雅典宪章》进行评价与改革。

主要内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

功能分区转为功能融合

论述柯布西埃和赖特规划理论的异同

异:柯布西埃空间集中规划理论,注重功能,提倡城市集中主义(“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赖特空间分散规划理论,“广亩城市”,分散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原则(“马赛公寓”)同:大量的绿化空间

开始考虑新技术:电话和汽车对城市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

“一书两证”制度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图示我国现行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的构成

(分区规划)

我国的法规系统构成

实施城乡规划开发控制的依据

1.法律规范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