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菌与湿热灭菌的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请简述消毒灭菌的概念及其常见方法

请简述消毒灭菌的概念及其常见方法

请简述消毒灭菌的概念及其常见方法消毒灭菌的概念及其常见方法概念介绍消毒灭菌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杀死或去除物体表面、空气或水中的病原微生物,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消毒灭菌常用于医疗、食品、水处理等领域,对于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至关重要。

物理方法1.热湿热消毒:通过高温和湿度的联合作用,灭活细菌、病毒和真菌。

常用于医疗器械、器具和布料的消毒。

包括高压蒸汽灭菌、热风烘干消毒等。

2.紫外线消毒:利用紫外线的紫外C波段破坏病原体DNA分子,干扰其繁殖和遗传物质的复制。

常见于空气净化、水处理和消毒杀菌等领域。

3.离子辐射消毒:使用高能离子辐射杀死病原体,如电子束辐射和γ射线辐射。

常用于医疗器械的灭菌。

化学方法1.氯化物消毒剂:如含氯漂白剂和含氯消毒片,可通过氯离子的氧化作用破坏病原体细胞膜和脱氨基酸。

常用于灭菌、消毒水处理和家庭环境卫生。

2.醇类消毒剂:如酒精和丙醇,可通过脱水作用破坏病原体细胞膜结构。

常用于医疗器械表面消毒和皮肤消毒。

3.氧化剂:如过氧化氢和臭氧,能与细菌细胞内的代谢产物发生反应,破坏细胞结构。

常见于水处理、废气处理和口腔消毒等领域。

4.醛类消毒剂:如甲醛和戊二醛,通过与细菌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细胞结构和代谢功能。

常见于医疗设备消毒和消毒杀菌。

其他方法1.空气消毒:使用空气净化器、空气消毒机或紫外线等设备,去除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和有机污染物。

2.水处理消毒:使用氯消毒、臭氧消毒或紫外线消毒等方法,去除水中的病原体和有机污染物。

3.食品消毒:通过高温煮沸、过氧化物、紫外线和臭氧等方法,去除食品中的细菌和寄生虫。

以上是消毒灭菌的常见方法,不同方法适用于不同领域和需求。

在选择和使用消毒灭菌方法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安全性、可行性和成本效益等因素。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确保正确操作和适当剂量的消毒灭菌,是保护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的重要步骤。

湿热灭菌验证与干热灭菌验证的比较

湿热灭菌验证与干热灭菌验证的比较

湿热灭菌验证与干热灭菌验证的对比1、概念:(1)湿热灭菌验证:主要是对产品、灭菌设备和装载方式的验证。

验证活动包括:对照灭菌设备设计的灭菌参数来校核灭菌器的性能、建立某产品灭菌程序及装载方式的有效性和重现性、估计灭菌过程中产品可能发生的变化。

(湿热灭菌(118-134℃)——蒸汽、过热水)(2)干热灭菌验证:主要用于内包装用的玻璃容器或金属制品的灭菌和去热源,所使用的灭菌程序应通过验证试验。

(干热灭菌(160-320 ℃)——热空气)2、验证目的:(1)湿热:通过一系列验证试验提供足够的数据和文件依据,从而找到最有效最合理的灭菌参数,并把已经验证过的饱和蒸汽灭菌设备和灭菌工艺参数应用到产品生产的除菌过程中去,以证明用于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每一台饱和蒸汽灭菌设备过程和灭菌效果具有可靠性和重现性。

主要适用于能耐受高温、高压饱和蒸汽的产品。

(2)干热:间歇式或隧道式热空气灭菌常用来处理可耐受较高温度而不适宜用湿热灭菌法的物品,如玻璃瓶、粉末、油类、玻璃器皿、不锈钢设备等。

3、灭菌原理:(1)湿热灭菌—导致细胞内关键性蛋白质和酶发生热变性或凝固,湿度对该破坏性过程起促进作用。

(2)干热灭菌—使微生物氧化而不是蛋白质变性。

4、灭菌工艺:(1)湿热:采用附加排气系统的饱和蒸汽灭菌工艺、采用附加真空系统的饱和蒸汽灭菌工艺、采用附加空气加压系统的饱和蒸汽灭菌工艺。

(2)干热:1)残存几率法:该法以灭菌为目的。

通常适用于热不稳定性物质。

灭菌程序应保证在灭菌后物品的微生物残存几率为10-6,即在一百万个已灭菌单元中,染菌单元的数目不得超过 1 个。

2)过度杀灭法:该法也以灭菌为目的。

通常适用于耐热性能较好的物质。

灭菌程序应保证在灭菌后物品的微生物的残存几率小于10 -6, “ 过度杀灭 ” 的灭菌程序所获得干热灭菌值F H 可使耐干热灭菌生物指示剂的总量下降 12 个对数单位。

3)无菌无热原法:该法的目的是达到无菌和无热原。

灭菌

灭菌

空气除菌方法
辐射 化学
蒸汽灭菌
静电
过滤(用棉花、玻璃纤维、活性炭做过
滤介质)
空气过滤机理
惯性冲击滞留机理(当空气流速赋予微
粒的惯性冲击力,使其串接在纤维表面, 而粘附滞留的作用) 拦截滞留作用(当气流速度降到临界速 度以下时,颗粒不能利用惯性撞击作用 滞留在纤维上,随着气速不断下降,在 纤维周围形成边界滞留区,微粒在滞留 区内慢慢靠近纤维,而被粘附滞留)
问题
在实际生产中,如果遇到所供蒸汽不 足,如何有用100℃蒸煮而达到彻底灭 菌?
在实际生产中,也可能遇到所供蒸汽不足、温
度不够高的情况,这时可以适当延长灭菌时间。 生产上甚至有用100℃蒸煮而达到彻底灭菌的 实例。 如要做固体曲而没有高温蒸汽时, 可将原料用100蒸汽蒸30min, 杀死其中的营 养细胞, 但孢子与细菌的芽孢没有被杀死。 将蒸过的原料置于室温下过夜, 未被杀死的 孢子便发芽生长,芽孢发育成营养细胞,再 30min便可杀死。如此连续反复进行2-3次,亦 可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
在灭菌过程中,为什么说培养基发生泡沫对
问题
灭菌很不利?
在灭菌过程中,为什么要排除罐内空气?
蒸汽灭菌过程中,温度的控制是通过控制罐内的蒸汽压力来实现。压 力表显示的压力应与罐内蒸汽压力相对应,即压力表的压力所对应的 温度应是罐内的实际温度。但是如果罐内空气排除不完全,压力表所 显示的压力就不单是罐内蒸汽压力,还包括了空气分压,因此,此时 罐内的实际温度就低于压力表显示压力所对应的温度,以致造成灭菌 温度不够而灭菌不彻底。
空气过滤机理
布朗扩散作用机理(直径很小的微粒会
产生不规则流动,称布朗扩散,微粒靠 布朗扩散滞留在纤维上叫布朗扩散作用) 重力沉降(当气流进一步降低,不足以 带动微粒随气流一起运动,重力引力使 微粒掉在纤维上) 静电吸附(当电性相反时)

灭菌

灭菌

1、热力消毒灭菌法-----湿热法
4)压力蒸汽灭菌法
注意事项
4、盛装物品的容器应有孔,消毒前将容器孔打开, 以利于蒸汽进入;消毒完毕,关上蒸汽孔。 5、被灭菌物品待干燥后才能取出备用; 6、随时观察压力及温度情况; 7、定期监测灭菌效果。
2、光照消毒法
又称辐射消毒,主要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 用,使菌体蛋白光解、变性而导致细菌死 亡。 (1)日光暴晒法 (2)紫外线灯管消毒法
常用的紫外线灯管 15W、20W、30W、40W
紫外线灯管:
2、光照消毒法
(2)紫外线灯管消毒法
1)作用机制
1、破坏菌体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使菌体蛋白
光解变性;
2、使菌体DNA失去转化能力而死亡; 3、降低菌体内氧化酶的活性,使氧化能力丧失 4、使空气中的氧电离产生极强杀菌作用的臭氧
(2)紫外线灯管消毒法
2、光照消毒法
(2)紫外线灯管消毒法
3)注意事项 •6、紫外线灯使用过程中由于其辐照强度逐渐降 低,为保证消毒效果,故应定时检测灯管强度 (一般3~6个月一次),如灯管照射强度低于 70μW/cm2时应更换,或建立使用登记卡,记录 使用时间,凡使用时间超过1000h需更换灯管。 •7、定期进行空气培养,以监测灭菌效果。
1、热力消毒灭菌法-----湿热法
2)流通蒸汽消毒法
方法:在常压下用100℃的左右的蒸汽消毒,从 产生蒸汽后开始计时,15~30分钟即可达到消毒 效果,常用于食具、 便器的消毒。
1、热力消毒灭菌法-----湿热法
3)低温蒸汽消毒法
将蒸汽输入预先抽空的压力蒸汽灭菌器内, 并控制其温度在73~80℃,持续10~15分钟进行 消毒,主要用于不耐高热的物品,如内镜、塑 料制品和麻醉面罩的消毒。可杀灭大多数致病 微生物。

灭菌方法的分类

灭菌方法的分类

灭菌方法的分类1. 引言灭菌是指将目标杀灭全部微生物的过程,它是实验室、医疗场所以及食品加工等领域中常用的防治微生物污染的方法。

灭菌方法可根据不同的原理和操作方式进行分类。

本文将对灭菌方法的分类进行详细介绍,并对每种方法的原理、应用及优缺点进行分析。

2. 热灭菌方法2.1 干热烘箱灭菌法原理:干热烘箱利用高温将微生物的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破坏,达到灭菌的目的。

应用:干热烘箱灭菌适用于需要高温长时间作用的场合,如玻璃器皿、金属器具、废弃物等的灭菌。

优缺点:干热烘箱灭菌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能够灭活各种类型的微生物,但周期较长,且对某些药物和具有高蛋白质含量的物品可能产生氧化反应,导致失活。

2.2 湿热灭菌法原理:湿热灭菌法通过蒸汽的高温和湿度,与细菌细胞壁中的多糖结合,并导致其变性失活,从而达到杀灭微生物的目的。

应用:湿热灭菌法常用于灭菌培养基、注射器、手术器械等需要高温湿热条件的物品的灭菌。

优缺点:湿热灭菌法可以迅速灭活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操作简单,适用于多种物品的灭菌,但不适用于热敏感物品。

3. 化学灭菌方法3.1 气体灭菌法原理:气体灭菌法通过使用具有较强杀菌作用的气体,如乙烯氧化物、氧化氢等,将微生物的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破坏,达到灭菌的目的。

应用:气体灭菌法适用于灭活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场合,如试剂、医疗器械等的灭菌。

优缺点:气体灭菌法能够灭活热敏感的物品,灭菌效果较好,但操作复杂,且对环境、人体有一定的危害。

3.2 化学药剂灭菌法原理:化学药剂灭菌法通过使用具有杀灭微生物能力的化学药剂,如过氧化氢、氯化汞等,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蛋白质和核酸等结构,达到灭菌的目的。

应用:化学药剂灭菌法适用于无法使用其他灭菌方法的情况下,如灭菌高敏感性物品、空气和表面的灭菌等。

优缺点:化学药剂灭菌法适用范围广,杀灭效果好,但操作需要严格控制药剂浓度和接触时间,且消毒剂有可能对环境、人体产生危害。

第一章 应用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

第一章 应用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
(一)培养基的灭菌 1.培养基灭菌温度的选择
高温短时灭菌是一种最佳的灭菌方法,一般采用120℃下灭菌。
2.灭菌操作方式
工业上现行的操作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分批灭菌和连续灭菌。 分批灭菌:也叫间歇灭菌,操作简单,投资少,灭菌效果好;加热冷却
时间长,蒸汽用量不均,锅炉负荷大,适用于小型发酵厂。 连续灭菌:对营养物质破坏小,灭菌时间短,设备利用率高,蒸汽用量
(2)培养基pH值的影响:在pH值6.0~8.0时,微生物最耐热,不易死 亡,培养基的pH值愈低所需的灭菌时间愈短。
(3)培养基成分的影响:糖类、油脂和蛋白质会增加微生物的耐热 性;盐类增加渗透压,促进热的传导,降低耐热性,易于灭菌。
第一节 无菌操作技术
三、灭菌在微生物工业中的应用
(一)培养基的灭菌 3.影响培养基灭菌的几个因素
熏蒸:常用福尔马林(含37-40%甲醛水溶液),6-10ml/m3的用 量,盛入容器中进行加热,或加半量的高锰酸钾,通过氧 化作用加热,使其蒸发。熏蒸后保持密闭12h以上。也可 用乳酸、硫磺等进行熏蒸。
紫外线灭菌:接种前后,打开紫外灯照射半小时。 石炭酸喷雾:操作前,用5%石炭酸溶液喷于接种台面和地
上烧至红热进行灭菌。
第一节 无菌操作技术
二、灭菌的方法
(一)火焰灭菌和干热灭菌 2.干热灭菌 干燥热空气(170℃)杀死微生物的方法
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凡不适用于用其他方法灭菌而又能 耐高温的物品都可用此法灭菌。液体培养基、橡胶制品、 塑料制品等不能用于干热灭菌。
第一节 无菌操作技术
二、灭菌的方法
第一节 无菌操作技术
四、微生物的接种技术 (二)接种工具
第一节 无菌操作技术
四、微生物的接种技术 (三)接种方法

干热灭菌与湿热灭菌.

干热灭菌与湿热灭菌.

2018/10/16
11
二、湿热灭菌法定义

2.1 定义: 指用饱和蒸汽、沸水或流通蒸汽进行灭菌 的方法。实际上只要微生物处于达到水-水 蒸气平衡状态下的灭菌过程,都是湿热灭菌.
2018/10/16
12
例:实验室给微生物取样瓶灭菌时通
常加入1ml水并密封。
水分的存在有利于灭菌
蒸汽有利于蛋白质的变性和酶的失活,
9

1.2.2 干热空气灭菌法:系指用高温干热 空气灭菌的方法。 特点:该法适用于耐高温金属、玻璃、 等物品与用具的灭菌制品以及不允许湿 气穿透的油脂类(如油性软膏基质、注 射用油等)和耐高温的粉末化学药品的 灭菌,不适与橡胶、塑料及大部分药品 的灭菌。
2018/10/16 10

1.3 注意 :在干燥的状态下,由于热穿透力 较差,微生物耐热性较强,必须长时间受 高温的作用才能达到灭菌的目的。因此干 热空气灭菌法采用的温度一般比湿热灭菌 法要高。一般规定为135-145℃灭菌3-5 小时;160-170℃灭菌2-4小时;180-200℃ 灭菌0.5-1小时。
从而杀灭细胞
2018/10/16
13
湿热灭菌法特点
蒸汽热穿透性强
灭菌效率高
温度相对较低 灭菌时间相对短 灭菌过程不产生任何化学物理污染 灭菌设备控制参数少,运行稳定,方便管理药 物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

2018/10/16 14
二、湿热灭菌法分类

热压灭菌法 流通蒸汽灭菌法 煮沸灭菌法 低温间歇灭菌法
2018/10/16
25
湿热灭菌工艺之一

美国FDA规定的残存概率法

灭菌过程8≤ F0<12分钟

1灭菌

1灭菌
加热时间&蒸汽量 冷却时间&冷却水用量
34
①升温阶段
如果是用蒸汽通人夹套或蛇管方式加热,加热蒸汽 温度ts保持不变,而培养基温度从t1升到t2。设传热 系数K,W/(m2·℃),随温度的变化忽略不计;换热 面积为A,m2;培养基的质量为G,kg;比热容为C, J/(kg·℃)。根据热量恒算得加热所需时间
23 由于微生物的△E比维生素高,随着灭菌温度的升
高,比死亡速率的增加较分解速率常数快,因而在
24
5.2.2 培养基的分批灭菌
培养基的分批灭菌:就是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在发 酵罐或其他容器中,通入蒸汽将培养基和所用设备 一起灭菌的操作过程,也称实罐灭菌。 特点:在工业上,培养基的分批灭菌无需专门的灭 菌设备,设备投资少,灭菌效果可靠,对灭菌用蒸 汽要求低(0.2~0.3 MPa表压)。其灭菌温度低、时 间长而对培养基成分破坏大,其操作难于实现自动 25 控制。
30
可以看出一般采用的灭菌条件121℃、30 min是有其理论依
考虑升温阶段对灭菌的贡献
实际上保温开始时培养基中活微生物数不是 N0而是Np,得
其中τp为升温阶段时间,可从100℃开始算起。 km为这一温度段内的灭菌常数之平均值,
31
例5-2
根据例5-l中的条件,并且已知升温阶段培养基温度从 100℃升到121℃需要20 min,考虑这一阶段的灭菌 作用,求保温时间? 解:考虑培养基升温阶段(100℃升到121℃)的灭菌作 用,在升温到121℃时,培养基中活微生物数已由 N0降为Np个。从公式(5-5)可知k是温度T的函数,在 升温阶段(100℃升到121℃),k不是常数而随温度变 化。
而Ns为灭菌结束时培养基中活微生物数,一般取 29 0.001个,即灭菌失败的概率为千分之一。 N 参考

灭菌知识简介

灭菌知识简介

VS
智能化管理系统
智能化管理系统能够对灭菌过程进行实时 监控、数据分析和反馈,提高灭菌效果和 安全性。同时,智能化管理系统还能够实 现设备维护、故障诊断等功能的智能化管 理,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灭菌行业标准的不断完善
国内外标准的对比与协调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各国之间 的标准差异对灭菌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 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国内外标准的对比与 协调,促进灭菌行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压蒸汽灭菌
通过监测高压蒸汽灭菌器 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参 数,确保灭菌效果。温度 和压力应符合标准规定。
干热灭菌
通过监测干热灭菌器的温 度和时间等参数,确保灭 菌效果。温度应符合标准 规定。
化学灭菌效果的监测与评价
化学指示剂
在灭菌过程中将化学指示剂放置在待 灭菌物品中,根据指示剂的颜色变化 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的灭菌效果。指示 剂应符合标准规定。
离子灭菌技术
离子灭菌技术利用离子发生器产生的高能离子束进行灭菌,具有高效、环保、节能等优点 。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离子灭菌技术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 灭菌方法。
智能化灭菌设备的应用
自动化灭菌设备
随着工业4.0的发展,自动化灭菌设备逐 渐得到广泛应用。自动化灭菌设备能够 实现自动化控制、智能化操作,提高生 产效率和质量。
辐射剂量不足或过量
总结词
辐射剂量不足或过量可能导致灭菌效果不佳或对物品造成损害。
详细描述
在辐射灭菌过程中,辐射剂量的大小是影响灭菌效果的关键因素。一些常见的问题包括辐射剂量不足,导致灭菌 效果不佳;以及辐射剂量过量,对物品造成损害。为了确保最佳的灭菌效果和保护物品不受损害,应根据物品的 性质和种类,选择合适的辐射剂量进行灭菌。

灭菌技术知识及运用介绍

灭菌技术知识及运用介绍

灭菌技术知识及运用介绍一、定义和背景1. 灭菌的定义与背景介绍灭菌是一种用于杀死微生物的技术,包括细菌、真菌、原虫和病毒等。

它是一种对人类和动物健康至关重要的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医疗卫生领域,灭菌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器械、设备和药品的消毒和杀菌。

在生物制品和食品工业中,灭菌也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消毒和杀菌,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2. 灭菌技术的应用范围灭菌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生物制品生产和食品工业等多个领域。

在医疗卫生领域,灭菌技术被应用于医药器械、设备和药品的消毒和杀菌。

在生物制品生产中,灭菌技术被用于消毒培养基、培养器、注射液等生物制品生产设备。

在食品工业中,灭菌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瓶盖、容器、食品加工设备等消毒和杀菌。

二、灭菌技术的分类和原理1. 热灭菌技术热灭菌技术是通过加热的方式杀死微生物。

主要分为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种方式。

干热灭菌是将杀菌物品置于干热箱中进行灭菌。

干热箱以一定的温度、时间和湿度对物品进行加热灭菌。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耐热的器械、容器等物品的消毒。

湿热灭菌是将杀菌物品放置于汽化水中进行加热灭菌,一般使用蒸汽灭菌器来完成。

湿热灭菌可以用于消毒一些湿润的物品,如培养皿、无菌用注射器等。

2. 化学灭菌技术化学灭菌技术使用化学物质来杀死微生物。

主要分为气体灭菌和低温气体灭菌和高温气体灭菌三种方式。

气体灭菌是通过将空气中加入一些杀菌气体(如乙烯气体)来杀死微生物。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中医药器械、设备的消毒和杀菌。

低温气体灭菌是在一定的温度、湿度和压力下,使用低温气体(如氧化乙烯)来进行杀菌。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中高灵敏度的器械和设备。

高温气体灭菌是使用高温气体来杀死微生物的一种方法。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制品生产领域中灭菌高灵敏度和易受细菌污染的物品,例如无菌注射器、培养皿等。

3. 物理灭菌技术物理灭菌技术是使用物理手段来杀死微生物。

主要分为紫外线灭菌、微波辐射灭菌和离子辐射灭菌三种方式。

干热灭菌与湿热灭菌-PPT文档资料

干热灭菌与湿热灭菌-PPT文档资料

从而杀灭细胞
2019/3/7
13
湿热灭菌法特点
蒸汽热穿透性强
灭菌效率高
温度相对较低 灭菌时间相对短 灭菌过程不产生任何化学物理污染 灭菌设备控制参数少,运行稳定,方便管理药 物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

2019/3/7 14
二、湿热灭菌法分类

热压灭菌法 流通蒸汽灭菌法 煮沸灭菌法 低温间歇灭菌法

2.2.3 煮沸灭菌法:系指将待灭菌物置沸水 中加热灭菌的方法。 特点:该法灭菌效果较差,常用于注射器、 注射针等器皿的消毒。必要时可加入适量 的抑菌剂,如三氯叔丁醇、甲酚、氯甲酚, 以提高灭菌效果,煮沸时间通常为30~ 60min。
2019/3/7 21
二、低温间歇灭菌法

2.2.4 低温间歇灭菌法:系指将待灭物置 60~80℃的水或流通蒸汽中加热60min,杀 灭微生物繁殖体后,在室温条件下放置24h, 让待灭菌物中的芽孢发育成繁殖体,再次 加热灭菌、放置,反复多次,直至杀灭所 有芽孢。
2019/3/7
22
低温间歇灭菌法特点:


优点:该法适用于不耐高温、热敏感物 料和制剂的灭菌。 缺点:费时、功效低、灭菌效果差,加 入适量灭菌剂可提高灭菌效率。
2019/3/7
23
二、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
2.3.1 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微生物的种类、 发育阶段、微生物的数量等。 2.3.2 蒸汽性质:蒸汽有饱和蒸汽、湿饱和 蒸汽和过热蒸汽。热压灭菌应采用饱和蒸 汽。



水份的影响:湿度低
机理不同:干热灭菌是使微生物氧化而不是使蛋 白质变性
2019/3/7 用对数规则描述微生物杀灭过程,准确性较 差 温度高,200 ℃以上,有可能到320 ℃ 用于玻璃容器、手术器械等 无菌生产工艺中安瓿、西林瓶的灭菌和去热 源

湿热灭菌法名词解释

湿热灭菌法名词解释

湿热灭菌法名词解释
湿热灭菌法是一种常用的消毒方法,适用于各种物品和器械的灭菌。

该方法通过在物品和器械表面覆盖湿热的媒介,例如 water、 steam 或湿热空气,使物品和器械内部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死亡。

湿热灭菌法的基本原理是,在湿热媒介中的水分和热量可以杀死微生物,因为微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水分和温度条件。

湿热灭菌的媒介可以是水,其中加入适当的防腐剂,也可以使用 Steam,通过高压蒸汽灭菌。

湿热灭菌的时间和温度取决于物品的类型、大小和厚度,一般需要在特定的温度和时间下进行多次循环,以达到完全灭菌的效果。

除了适用于各种物品和器械的灭菌外,湿热灭菌法还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例如用于消毒手术器械、实验室设备、手术衣等。

此外,湿热灭菌法还具有以下优点:
1. 高效性:湿热灭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完全灭菌的效果,可以杀死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2. 可靠性:湿热灭菌可以彻底消灭微生物,不会对物品和器械造成损坏,且具有可靠性,可以应用于各种环境和条件下。

3. 可重复使用性:湿热灭菌可以用于多次使用,且不需要重新清洗和消毒,可以有效地减少浪费。

4. 安全性:湿热灭菌是一种安全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物品和器械的消毒,不会对人造成危害。

总之,湿热灭菌法是一种高效、可靠、安全、可重复使用和可重复消毒的方法,适用于各种物品和器械的消毒。

在医疗和工业领域中,湿热灭菌法已经成为一
种必不可少的消毒方法。

湿热灭菌_精品文档

湿热灭菌_精品文档

湿热灭菌湿热灭菌是一种常用的灭菌方法,广泛应用于医疗、实验室以及食品行业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湿热灭菌的原理、设备、操作步骤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湿热灭菌的原理湿热灭菌是利用高温和湿度来杀灭细菌、病毒以及其他微生物的一种方法。

高温能够破坏微生物的核酸和蛋白质,从而使其失去生活能力。

湿热灭菌常使用的温度范围为121-134℃,并且往往配合高压以提高温度的效果。

湿热灭菌的目标是彻底灭除所有微生物,以确保被处理物品的无菌状态。

二、湿热灭菌的设备湿热灭菌通常采用高压灭菌器,也被称为压力蒸汽灭菌器。

高压灭菌器由蒸汽产生器、蒸汽室、温度传感器和压力控制系统等组成。

蒸汽产生器负责产生高压蒸汽,蒸汽室则是容纳待处理物品的空间。

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蒸汽室内的温度,压力控制系统负责控制蒸汽产生器的工作和蒸汽室的压力。

三、湿热灭菌的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确认待处理物品是否适合湿热灭菌。

将物品放入合适的容器中,并确保容器的密封性。

2. 设定参数:根据待处理物品的特性和灭菌要求,设定合适的温度和时间参数。

一般情况下,121℃的温度在15-20分钟内可以实现灭菌效果。

3. 充水并预热:将适量的清水倒入高压灭菌器中,然后预热至设定的温度。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一段时间,取决于设备的性能和温度的设定值。

4. 加压和灭菌:当设备预热完成后,将压力控制系统设定为预定的压力。

然后,将待处理物品放入蒸汽室,并关闭蒸汽室的门。

待压力达到设定值后,启动计时器开始灭菌过程。

5. 冷却和释压:在灭菌时间结束后,关闭蒸汽供应,并打开蒸汽室的排气阀释放压力。

在压力释放完全后,打开蒸汽室的门,待灭菌物品冷却至室温后,取出处理。

四、湿热灭菌的应用湿热灭菌广泛应用于医疗、实验室以及食品行业等领域。

在医疗领域,湿热灭菌被用于灭菌医疗器械和器皿,如手术器械、注射器、针头等。

通过湿热灭菌可以确保这些器械和器皿的无菌状态,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在实验室中,湿热灭菌被用于灭菌培养皿、试管、平板和培养液等实验材料。

灭菌概念笔记摘抄(3篇)

灭菌概念笔记摘抄(3篇)

第1篇灭菌概念笔记摘抄引言灭菌,作为现代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对于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保障人类健康和生物制品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笔记将对灭菌的概念、原理、方法、应用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一、灭菌的定义灭菌,是指杀灭或消除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过程,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等。

灭菌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和污染,确保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实验材料等的安全性。

二、灭菌的原理灭菌的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几种方式:1. 物理方法:利用物理因素如高温、紫外线、电离辐射等杀灭微生物。

2. 化学方法:利用化学药剂如酒精、甲醛、环氧乙烷等杀灭微生物。

3. 生物方法:利用微生物自身的代谢产物或酶类杀灭其他微生物。

三、灭菌的方法根据灭菌的原理,可以将灭菌方法分为以下几类:1. 高温灭菌:包括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

- 干热灭菌:利用高温干热杀灭微生物,适用于耐高温、不耐湿的物品,如玻璃器皿、金属器械等。

- 湿热灭菌:利用高温高压蒸汽杀灭微生物,适用于耐高温、耐湿的物品,如培养基、生物制品等。

2. 化学灭菌:利用化学药剂杀灭微生物,包括以下几种:- 酒精消毒:利用酒精的渗透和凝固作用杀灭微生物,适用于皮肤、器械等表面消毒。

- 甲醛熏蒸:利用甲醛的挥发性和吸附性杀灭微生物,适用于空间消毒和物品熏蒸。

- 环氧乙烷灭菌:利用环氧乙烷的穿透力和杀灭力杀灭微生物,适用于不耐高温、不耐湿的物品。

3. 紫外线灭菌:利用紫外线的高能量破坏微生物的DNA和RNA,使其失去繁殖能力,适用于空气、水和表面消毒。

4. 电离辐射灭菌:利用电离辐射的高能量破坏微生物的分子结构,使其失去繁殖能力,适用于食品、药品和生物制品的灭菌。

四、灭菌的应用灭菌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1. 医疗卫生领域:在医院、诊所等医疗机构中,灭菌技术用于医疗器械、手术器械、医疗用品等的消毒和灭菌,以防止交叉感染。

2. 食品工业:在食品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灭菌技术用于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确保食品安全。

湿热灭菌和干热灭菌的原理

湿热灭菌和干热灭菌的原理

湿热灭菌和干热灭菌的原理
湿热灭菌和干热灭菌分别是通过湿热和干热的条件来灭菌的方法。

它们的原理如下:
湿热灭菌的原理:湿热灭菌是利用高温和一定的湿度,通过破坏菌体的蛋白质和核酸结构,达到杀灭细菌的作用。

具体过程包括:
1. 温度:通常在121°C下进行湿热灭菌,这是因为该温度下
的蒸汽压能够达到大气压,保证必要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2. 压力:高压蒸汽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以达到高温的目的。

高压蒸汽在灭菌器中产生,维持一定的压力和温度。

3. 时间:菌体灭活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持续灭菌时间为15-30分钟。

干热灭菌的原理:干热灭菌是通过高温和干燥的条件,使细菌失去生活能力。

具体过程包括:
1. 温度:通常在160-180°C下进行干热灭菌,这是由于高温下
的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细胞壁和细胞膜破裂,从而灭活细菌。

2. 时间:由于干热灭菌需要更高的温度,灭菌时间较长,通常为1-2小时。

3. 干燥:在干热灭菌过程中,干燥的环境有助于杀灭细菌,因为水分对于细胞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通过低水分环境,细菌细胞失去水分,无法正常生长和复制。

总的来说,湿热灭菌和干热灭菌通过高温破坏细菌的蛋白质、
核酸结构和细胞膜等,达到灭菌的目的。

湿热灭菌利用高温和一定湿度,干热灭菌则是通过高温和干燥条件。

干热湿热灭菌实验报告

干热湿热灭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比较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对细菌杀灭效果的影响;2. 探究不同灭菌方法对细菌芽孢的杀灭效果;3. 了解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的适用范围。

二、实验原理热力灭菌是利用高温杀灭微生物的一种方法。

根据灭菌过程中湿度条件不同,热力灭菌分为湿热灭菌和干热灭菌。

1. 湿热灭菌: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细菌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发生变性,导致细胞死亡。

湿热灭菌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或煮沸灭菌法。

2. 干热灭菌:在高温、低湿条件下,细菌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发生氧化,导致细胞死亡。

干热灭菌通常采用干烤箱或火焰灭菌法。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2. 培养基:LB培养基、MRS培养基;3. 灭菌设备:高压蒸汽灭菌器、干烤箱、火焰灭菌器;4.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无菌操作台、移液器、培养箱、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菌株培养: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接种于LB培养基和MRS培养基,37℃培养24小时,得到纯培养。

2. 菌悬液制备:将纯培养的菌株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梯度稀释,得到不同浓度的菌悬液。

3. 灭菌实验:(1)湿热灭菌:将不同浓度的菌悬液分别接种于无菌平板,置于高压蒸汽灭菌器中,121℃灭菌30分钟。

(2)干热灭菌:将不同浓度的菌悬液分别接种于无菌平板,置于干烤箱中,160℃灭菌2小时。

4. 培养与观察:将灭菌后的平板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金黄色葡萄球菌:(1)湿热灭菌:灭菌后平板上无细菌生长,说明湿热灭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杀灭作用。

(2)干热灭菌:灭菌后平板上仍有少量细菌生长,说明干热灭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效果较差。

2. 大肠杆菌:(1)湿热灭菌:灭菌后平板上无细菌生长,说明湿热灭菌对大肠杆菌具有杀灭作用。

(2)干热灭菌:灭菌后平板上仍有少量细菌生长,说明干热灭菌对大肠杆菌的杀灭效果较差。

各种灭菌法详细介绍

各种灭菌法详细介绍

各种灭菌法详细介绍灭菌法系指用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手段将物品中活的微生物杀灭或除去的方法.本法适用于无菌制剂、原料、辅料及医疗器械等物品的灭菌。

无菌物品是指物品中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然而,对于任何一批灭菌产品来说,绝对无菌既无法保证也无法用试验来证实。

物理或化学手段灭菌试验表明:微生物的杀灭遵循对数规则,因此,已灭菌物品的无菌标准一般以物品灭菌后微生物存活的概率—无菌保证水平SAL (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表示。

最终灭菌产品微生物存活的概率不得高于10—6.已灭菌产品达到的无菌保证水平可通过验证确定。

灭菌产品的无菌保证并不能依赖于最终产品的无菌检验,而是取决于生产过程中采用合格的灭菌工艺、严格的GMP管理和良好的全面质量保证体系.灭菌工艺的确定应综合考虑被灭菌物品的性质、灭菌方法的有效性和经济性、灭菌后物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等因素。

灭菌程序的验证是无菌保证的必要条件。

灭菌程序经验证后,方可交付正式使用.验证内容包括: ⑴撰写验证方案及制定评估标准. ⑵确认灭菌设备技术资料齐全、安装正确,并能处于正常运行(安装确认)。

⑶确认关键控制设备和仪表能在规定的参数范围内正常运行(运行确认)。

⑷采用灭菌物品或模拟物品进行重复试验,确认灭菌效果符合规定(性能确认)。

⑸汇总并完善各种文件和记录,撰写验证报告。

日常生产中,应对灭菌程序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确认关键参数(如温度、压力、时间、湿度、灭菌气体浓度及吸收的辐照吸收剂量等)均在验证确定的范围内。

灭菌程序应定期进行再验证.当灭菌程序发生变更(包括灭菌物品装载方式和数量的改变)时,应进行再验证。

产品的无菌保证与灭菌前产品被污染的程度及污染菌的特性相关。

因此,应严格监控被灭菌品灭菌前的微生物污染水平及污染菌的耐受性,并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污染,确保微生物污染控制在规定的限度内。

灭菌后,应防止已灭菌物品被再次污染。

任何情况下,都应要求容器及其密封系统确保产品在有效期内符合无菌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灭菌与湿热灭菌的基本概念
撰稿人:田耀华发布时间:2009年9月30日阅读次数:512
1几个专用名词的导入
(1)无菌:指物体或任何给定的介质中,没有任何活的微生物存在。

无菌操作:指在整个工艺操作过程中,利用和控制在一定条件下,尽量使产品避免微生物污染的一种操作方法,其所用一切器具原辅材料及环境应预先灭菌,操作必须在无菌操作室进行,操作人员必须按卫生要求程序进入。

(2)除菌:指用特殊滤材将微生物(死与活的)全部阻留而滤除(原已染有的微量可溶性代射物外),以防止热原产生。

(3)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物体上或介质中的病原微生物。

(4热原:是微生物的代谢物,是细菌的一种内毒素,存在于细菌的细胞膜与固体膜之间。

(5)灭菌:应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把物体上或介质中所有微生物及芽胞全部杀灭,以获得无菌状态的总过程。

灭菌大体可分3大类,即化学药物灭菌,生物药物灭菌和物理法灭菌。

其中,物理灭菌法采用加热、光波、辐射、电磁场等物理方法杀有害微生物。

物理方法的湿热灭菌更多适用于液体制剂,物理方法灭菌在药品及食品中应用最普遍,湿热灭菌,过滤除菌在可最终灭菌的大、小容量注射剂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

(6)杀灭时间(KT):用于生物指示物抗力鉴定时,指受试示物样本,经杀菌因子作用后全部样本无菌生长最短作用时间(min)。

(7)衡量灭菌程度的几个参数:(1)D值(D),杀灭微生物量达90%所需的时间(min),杀灭对数值,当微生物数量以对数表示时,指消毒前后微生物减少的对数值;(2)杀灭率(KR),在微生物杀灭试验中,用百分率表示微生物数量减少的值;(3)灭菌保证水平(SAL),指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

2热力灭菌的意义
在制药工业生产中,常用到消毒灭菌设备对有关物品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对药品而言,在达到消毒灭菌效果可靠的同时,还要保证药品不受破坏,确保其药效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

就目前而言,在所有可利用的消毒灭菌方法中,热是一种应用最早、效果最可靠、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它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真菌、原虫、藻类,因此热力灭菌在工业消毒灭菌上深受重视。

压力蒸汽法是所有湿热法、热力法、物理法及所有消毒灭菌方法中的首选方法,因此广泛使用的压力蒸汽消毒灭菌柜是湿热消毒灭菌的经典设备,虽然近年来有关湿热灭菌设备,为适应各种需要,开发了不少新型设备,但其均是在压力蒸汽消毒灭菌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湿热与干热的根本区别
湿热法和干热法均是利用热力因子杀灭微生物的物理消毒灭菌方法。

但它们的杀菌机理有所不同,湿热法主要是通过凝固微生物的蛋白质致其死亡,干热法则是通过脱水干燥使蛋白质氧化、变性、碳化和电解质浓缩中毒而使微生物死亡。

它们的操作特点也各异,其根本
的区别在于消毒灭菌处理时,加热环境和微生物细胞的湿度水平有所不同:“湿热”加热在此指微生物内部和加热环境均处于湿度饱和状态的加热,此时微生物与纯净的水或饱和蒸汽呈平衡状态;而“干热”加热,则用于指加热环境中无水或不足以达到湿度饱和状态下的加热,其湿度水平可以为零,或刚刚低于饱和状态。

一般情况下,微生物对干热的耐受力较对湿热者为强,即湿热凝固蛋白质比干热氧化蛋白质快,从而杀灭微生物所需温度低得多。

而且水分的存在有利于蛋白质凝固,在热作用的局部环境中,水分愈多或湿度愈高,蛋白质凝固所需温度愈低,凝固速度愈快,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也愈好。

另外,湿热的穿透性也比干热强,因为蒸汽和水传导热能的效率比空气高,其次蒸汽冷凝时放出大量的潜热,可使物体迅速加热。

正是由于二者杀菌机理和加热特点的不同,湿热灭菌不仅效果可靠,而且也降低了杀菌温度和作用时间。

4湿热灭菌的基本要素
压力蒸汽灭菌的基本要素包括作用时间、灭菌温度及饱和蒸汽等三大要素。

4.1作用时间
压力蒸汽灭菌的作用时间应从灭菌室内达到要求灭菌温度时算起,直至灭菌完成为止。

总时间包括:①热力穿透时间,即从灭菌柜内达到灭菌温度至灭菌物品中心部位也达到灭菌温度所需时间,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灭菌物品的性质、包装的大小、放置位置、灭菌柜内空气排空程度等;②灭菌维持时间,即杀灭微生物所需时间,或称热死亡时间;③安全时间,是为防止情况变化,或菌种耐受力的差异,影响杀菌效果需要延长的加热时间,一般为维持时间的一半,其长度视消毒物品而定。

而灭菌处理所需的全部时间,还应包括柜室内达到要求①灭菌温度前所需时间:预热时间、排除冷空气时间、室升温时间、灭菌处理结束后所需的降温时间。

②预热时间指对灭菌柜室内进行加热达到规定灭菌温度的时间,预热可增加柜室内干热的均匀度和防止蒸汽过多冷凝;③排除冷空气时间为将室内原有冷空气排出柜外,以加强热的穿透,这对蒸汽尤为重要,应给于充分的时间;④室升温时间指放入物品后将整个柜室加温至灭菌要求温度的时间;
⑤降温时间指在完成消毒或灭菌停止加热后,柜室温度下降至可安全开门的时间。

4.2灭菌温度
微生物对热的耐受性因种类而不同,因此根据灭菌物品污染程度,其所需的灭菌温度和作用时间也随灭菌方式、物品性能、包装材料、要求灭菌过程长短而定。

一般而言,灭菌温度愈高,所需时间愈短,饱和蒸汽的温度和其压力呈恒定的关系,但当室内的空气未排除或未完全排除,则蒸汽不能达到饱和,此时虽然压力表显示已达灭菌压力,但蒸汽温度却并未达到要求,从而导致灭菌失败。

4.3饱和蒸汽
饱和蒸汽必须满足干燥(含湿气<5%=和纯净(含冷空气<3.5%,过热度不应超过5℃,因为饱和蒸汽遇冷可快速冷凝而释放出大量的潜热能,使物品的温度上升;而冷凝的同时,其体积急剧收缩(1/1600),还可产生局部负压,使随后的蒸汽穿透到物品的深处。

对过热蒸汽,一方面冷凝放缓,不利于灭菌,此现象在过热5℃以上时即表现明显。

另外,蒸汽过热可导致物品加热不匀,纺织品与纸类物品易焦化,橡胶制品易快速老化。

过热蒸汽的产生可因输气系统或规定的压力明显下降,或夹套中温度较高。

当蒸汽中含有较多细微雾粒(>5%)时称为湿蒸汽,此时因雾粒可濡湿织物等,形成气体流动的屏障而不利于热的穿透,同时也会增加灭菌后干燥处理的难度。

雾粒的存在主要因在加水过多的锅炉中表面水泡迸裂被快速蒸汽带出,或蒸汽通过较长管道冷凝而成。

当蒸汽中混入空气,其压力和温度间的关
系与饱和蒸汽有所偏差,此时压力表中所示压力值应扣除空气的分压,也即其所能达到温度也会相应下降,如不注意这一点,由于未达到灭菌温度而导致灭菌失败。

蒸汽中混入的空气可因输气系统、室内原有的空气或灭菌物品内部的空气未排除所产生,该空气的存在,还因为空气受蒸汽挤压形成空气气团,阻隔蒸汽接触灭菌物品,从而影响蒸汽向灭菌物品内部的穿透,形成包内温度低,包外温度高的温度不匀的情况,致使内部不能达到灭菌温度。

同时,由于空气的存在,减少了灭菌室内气体的含水量,即湿度水平的降低,不利于微杀物的杀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