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网络直报培训材料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培训
THANKS
感谢观看
未来培训计划
定期培训
计划在未来每年定期举办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培训班,确保相关 人员持续更新知识和技能。
专题培训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医疗机构的需求,开展专题培训,如针对基层 医疗机构的培训、针对特定传染病的报告培训等。
线上培训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培训,方便更多人员参与培训, 提高培训覆盖率。
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 培训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引言 • 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概述 • 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操作流程
目录
• 系统使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 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安全防护 • 培训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培训背景
01
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是预防和控 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能够及时 发现和报告传染病疫情,为政府 和卫生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如果仍然无法提交,可以联系系统管理 员寻求帮助,报告问题并提供详细信息 ,以便尽快解决问题。
确认网络连接是否稳定,尝试重新提交 。
详细描述
检查提交的信息是否完整,包括必要的 字段是否都已填写。
05
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安全 防护
系统安全设置
用户权限管理
对不同用户设定不同的权限级别,确 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和操作直报 系统。
加密传输数据
定期更新与补丁管理
及时更新系统和应用程序补丁,以应 对潜在的安全漏洞。
采用SSL等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在传 输过程中的安全。
数据备份与恢复
01
02
03
定期备份数据
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机制 ,确保数据安全可靠。
数据恢复流程
制定详细的数据恢复流程 ,以便在数据丢失时能够 快速恢复。
传染病网络直报培训材料课件
意义
通过网络直报,各级疾控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有关疾病暴发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 第一时间制定处置措施,避免疫情扩散。
挑战
然而,网络直报工作涉及复杂的信息系统架构、数据标准化、信息交换和方案集成等技术问 题。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克服这些挑战。
为什么需要传染病网络直报培训
提高疫情处置能力
传染病网络直报培训能够提 高疾控机构的信息收集、分 析和处理能力,加强疫情处 置响应能力。
促进国际合作
网络直报作为一种全球性的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手段,有 利于促进国际合作和经验分 享。
推动技术创新
传染病网络直报服务需要高 度的技术支持,推动了相关 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传染病网络直报培训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
总结和展望
本次传染病网络直报培训,我们学习了网络直报的定义、意义和应用,并了 解了网络直报的技术支持和应急响应流程。希望本课程能够为各位提供全面 且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疾控机构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为推进公共 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传染病网络直报培训的效果评估
1 数据准确性
评估数据是否准确、全面、及时,是否能够满足疾控机构的实际需求。
2 技术可靠性
评估网络直报系统是否稳定、安全,是否具有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等技术特点。
3 疫情处置响应能力
评估网络直报系统是否能够提高疾控机构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响应能力,是否能够促进 信息共享和国际合作。
案例一:湖北省传染病 网络直报系统
该系统通过整合多个信息系 统、多个信息源和多个疫情 处置应用系统,提供全面、 准确、及时的疫情信息。
案例二:国家疫情信息 数据交换平台
该平台为全国疾控机构提供 数据上传、审核和交换等一 系列网络直报服务。
通过网络直报,各级疾控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有关疾病暴发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 第一时间制定处置措施,避免疫情扩散。
挑战
然而,网络直报工作涉及复杂的信息系统架构、数据标准化、信息交换和方案集成等技术问 题。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克服这些挑战。
为什么需要传染病网络直报培训
提高疫情处置能力
传染病网络直报培训能够提 高疾控机构的信息收集、分 析和处理能力,加强疫情处 置响应能力。
促进国际合作
网络直报作为一种全球性的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手段,有 利于促进国际合作和经验分 享。
推动技术创新
传染病网络直报服务需要高 度的技术支持,推动了相关 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传染病网络直报培训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
总结和展望
本次传染病网络直报培训,我们学习了网络直报的定义、意义和应用,并了 解了网络直报的技术支持和应急响应流程。希望本课程能够为各位提供全面 且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疾控机构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为推进公共 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传染病网络直报培训的效果评估
1 数据准确性
评估数据是否准确、全面、及时,是否能够满足疾控机构的实际需求。
2 技术可靠性
评估网络直报系统是否稳定、安全,是否具有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等技术特点。
3 疫情处置响应能力
评估网络直报系统是否能够提高疾控机构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响应能力,是否能够促进 信息共享和国际合作。
案例一:湖北省传染病 网络直报系统
该系统通过整合多个信息系 统、多个信息源和多个疫情 处置应用系统,提供全面、 准确、及时的疫情信息。
案例二:国家疫情信息 数据交换平台
该平台为全国疾控机构提供 数据上传、审核和交换等一 系列网络直报服务。
网络直报及传染病培训PPT课件
2、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培训、质
量管理和自查等制度。
3、确立或指定具体部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传 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必 须配备2名或以上专(兼)职人员,二级以下医疗 机构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人员。
4、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配备传染病信息报告专 用计算机和相关网络设备,保障疫情报告及其管 理工作。
根据不同传染病诊断分类,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 病例和病原携带者四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 乱、脊髓灰质炎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定的其他传染病。
分型报告病种有: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 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 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 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 肺结核分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其
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
责任疫情报告人。
1.法定传染病。(甲乙丙三类39种) 2.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
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 工作的基本要求
内容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 工作概述
现行的监测网络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十一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完成修订。 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七号公布,自 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2004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 乙、丙三类共37种。
量管理和自查等制度。
3、确立或指定具体部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传 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必 须配备2名或以上专(兼)职人员,二级以下医疗 机构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人员。
4、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配备传染病信息报告专 用计算机和相关网络设备,保障疫情报告及其管 理工作。
根据不同传染病诊断分类,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 病例和病原携带者四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 乱、脊髓灰质炎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定的其他传染病。
分型报告病种有: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 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 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 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 肺结核分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其
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
责任疫情报告人。
1.法定传染病。(甲乙丙三类39种) 2.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
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 工作的基本要求
内容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 工作概述
现行的监测网络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十一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完成修订。 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七号公布,自 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2004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 乙、丙三类共37种。
传染病网络直报培训课件
测试法
对学员进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测试,评估学 员掌握情况。
实际操作评估法
观察学员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评估其技能水 平。
学员考核标准设定及实施过程
考核标准设定
根据培训目标和内容,设定学员应达 到的知识、技能水平等考核标准。
考核实施过程
制定详细的考核流程,包括考核方式 、时间、地点、人员等安排,确保考 核的公正、客观、有效。
。
跨区域联动
04
未来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将实现跨区域的信息 共享和联动机制,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疫情防
控合作。
THANKS
持续改进策略部署
分析问题原因
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 入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制定改进措施
针对问题原因,制定具体的改进 措施,如优化培训内容、改进教
学方法等。
实施改进措施
将改进措施落实到具体的培训工 作中,确保改进措施的有效执行
。
跟踪改进效果
对改进后的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评 估,及时调整改进策略,确保培
网络直报注意事项
手足口病病例需按照要求进行网络直报,报告内容应包括病 例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在报告过程中 ,需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和信息安全。
登革热诊断标准及网络直报要求
登革热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具体表现为急性起 病、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等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测登革热病毒阳性结果。
问题案例剖析
01
报告不及时
针对部分医疗机构报告不及时的 问题,加强培训和监督,提高报 告意识和时效性。
数据不准确
02
03
系统不稳定
针对数据填报不准确的问题,完 善数据审核机制,提高数据质量 。
传染病网络直报培训
– 目前此功能还没有开放。
系统主要功能操作
• 原始卡和订正卡
– 原始卡:报告卡没有做过任何操作; – 订正卡:只要信息打开后,不论做任何操作,
又重新保存,此卡即算作订正卡。
系统主要功能操作
• 传染病个案的查重
– 地(市)、县(区)范 围内具有对已经审核的 病种卡片查重的权限
系统主要功能操作
• 传染病报告卡的录入:
– 增加事件级别图例; – 事件级别增加 “未分级”; – 疾病编码与传染病报告系统采用同一套编码; – 增加突发报告系统中与事件相关联的个案导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系统
• 突发公共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个案与事件关 联
– 归并个案 – 新增个案
• 突发系统与大疫情系统之间的双向连通
– 突发系统中,事件类型只要为传染病,都与大疫情系 统进行连通;
• 应用系统功能定期进行补充和完善; • 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电脑即将到位。
目的
• 地市及县级系统管理员和疫情分析人员对整 个网络直报系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 了解新增系统功能; • 掌握系统的统计规则; • 掌握培训医疗机构直报用户的方法,重点突
出,开展大范围的系统应用培训。
网络直报系统操作手册的编写
病例、病原携带者、港澳台、外籍、删除卡; – 国家CDC日报、周报、月报都按照系统默认条
件进行分析。
系统主要功能操作
• 统计时限
– 实时统计:分地区、分年龄、分职业实时统计 报表;
– 半实时统计:截止昨日24点累计统计报表; – 固定统计:定点生成报表,生成后将不再发生
改变。分地区、分年龄、分职业固定统计报表。
– 应用:当天进行分析时,需要回顾历史信息, 可以使用此类报表,保证信息的准确。
系统主要功能操作
• 原始卡和订正卡
– 原始卡:报告卡没有做过任何操作; – 订正卡:只要信息打开后,不论做任何操作,
又重新保存,此卡即算作订正卡。
系统主要功能操作
• 传染病个案的查重
– 地(市)、县(区)范 围内具有对已经审核的 病种卡片查重的权限
系统主要功能操作
• 传染病报告卡的录入:
– 增加事件级别图例; – 事件级别增加 “未分级”; – 疾病编码与传染病报告系统采用同一套编码; – 增加突发报告系统中与事件相关联的个案导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系统
• 突发公共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个案与事件关 联
– 归并个案 – 新增个案
• 突发系统与大疫情系统之间的双向连通
– 突发系统中,事件类型只要为传染病,都与大疫情系 统进行连通;
• 应用系统功能定期进行补充和完善; • 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电脑即将到位。
目的
• 地市及县级系统管理员和疫情分析人员对整 个网络直报系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 了解新增系统功能; • 掌握系统的统计规则; • 掌握培训医疗机构直报用户的方法,重点突
出,开展大范围的系统应用培训。
网络直报系统操作手册的编写
病例、病原携带者、港澳台、外籍、删除卡; – 国家CDC日报、周报、月报都按照系统默认条
件进行分析。
系统主要功能操作
• 统计时限
– 实时统计:分地区、分年龄、分职业实时统计 报表;
– 半实时统计:截止昨日24点累计统计报表; – 固定统计:定点生成报表,生成后将不再发生
改变。分地区、分年龄、分职业固定统计报表。
– 应用:当天进行分析时,需要回顾历史信息, 可以使用此类报表,保证信息的准确。
传染病报告管理培训课件-PPT
❖ 建立HIS系统的医疗机构,视系统覆盖情况,应包 含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辅助检查登记、传染 病登记中各要素信息。
1.1 传染病相关登记
❖ 门诊日志 ❖ 出入院登记 ❖ 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 ❖ 传染病疫情登记
1.1.1 门诊日志
❖ 前来就诊的病人逐一登记在门诊日志上,日志登 记数与挂号数或处方数相符合,符合率要求达 85%以上,且应该包含所有最终诊断为法定传染 病的病人记录。
❖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
甲、乙、丙三类共40种传染病
▪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 乙类传染病(27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 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 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 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 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 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 影像部门的影像登记簿至少应包括:病人姓名、 送检科室、送检日期、影像结果诊断、检查日期 、异常结果反馈记录等项目。
1.1.3 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
❖ 建立HIS系统的医疗机构可以电子记录代替检验登 记簿或影像登记簿,要求项目齐全,填写完整, 各医疗机构有专人熟悉系统操作,每日自查。至 少应包括:病人姓名、送检日期、送检科室和医 师、样品名称、检验结果、检验医生、检验日期 、异常结果反馈记录等。
▪ 报告时限在24小时内的:可于每日固定时间通知本院传染病报告 管理部门(预防保健科)取卡,并告知所报病种和例数。
1.1 传染病相关登记
❖ 门诊日志 ❖ 出入院登记 ❖ 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 ❖ 传染病疫情登记
1.1.1 门诊日志
❖ 前来就诊的病人逐一登记在门诊日志上,日志登 记数与挂号数或处方数相符合,符合率要求达 85%以上,且应该包含所有最终诊断为法定传染 病的病人记录。
❖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
甲、乙、丙三类共40种传染病
▪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 乙类传染病(27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 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 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 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 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 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 影像部门的影像登记簿至少应包括:病人姓名、 送检科室、送检日期、影像结果诊断、检查日期 、异常结果反馈记录等项目。
1.1.3 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
❖ 建立HIS系统的医疗机构可以电子记录代替检验登 记簿或影像登记簿,要求项目齐全,填写完整, 各医疗机构有专人熟悉系统操作,每日自查。至 少应包括:病人姓名、送检日期、送检科室和医 师、样品名称、检验结果、检验医生、检验日期 、异常结果反馈记录等。
▪ 报告时限在24小时内的:可于每日固定时间通知本院传染病报告 管理部门(预防保健科)取卡,并告知所报病种和例数。
传染病网络直报PPT课件
.
19
二)报告内容(部分)解释中华人民共和 国传染病报告卡.doc
家长姓名: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出生日期:应详细填写出生年月日(公历)。其中,不
满1个月的新生儿不填写出生日期。 实足年龄/年龄单位:出生日期与实足年龄,只选择填写 其中一项。出生日期不详时才填写实足年龄并选择年龄 单位。大于等于1个月、不满1周岁的,按月龄填写,年 龄单位选择“月”;不满1个月的只填写日龄,年龄单 位选择“日”。 工作单位:集中住宿的详细填写
传染病信息网络直报工作要点
.
1
主要依据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 (试行版)2005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上级对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的最新要求 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和我市的具体做法
.
2
目的
明确目前传染病直报工作中的问题; 规范基层疫情直报工作; 进一步提高疫情报告工作质量。
.
14
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监测报告工作流程
对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或其他调查中发现的未报告传染 病病例,应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
卡,按要求进行网络直报。
审核时发现暴发疫情或异常疫情报告时,应立即向
填报卡片的医疗机构进一步核实。若信息属实,须通过网 络尽快确认报告信息,同时报告主管领导和相关业务部门 负责人,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向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派出专业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结果反馈后,若信息有误,应立即通报医疗机构的网 络直报人员,并通过网络进行订正或删除;对实行专病管 理的传染病,应将流行病学调查的相关信息反馈给专病管 理机构(部门)及时录入专病管理系统。
二、网络直报工作管理
.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
第七条
• 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 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 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2021
第二十一条
• 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
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 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2021
第五十二条
• 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提
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病历记录 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 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
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 分诊点进行初诊。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 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 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 部门规定
2021
第六十九条
• 医疗机构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 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 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 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21
• 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
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 隔离治疗措施。
• 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
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 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
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 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2021
工作规定
2021
第三十九条 • 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
列措施:
• (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 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 (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 独隔离治疗;
• (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 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 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2021
2003年SARS的爆发,暴露了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存在的 问题。国务院卫生部明确提出建立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
2003年11月建成国家疾病监测数据中心机房。2004年1 月1日正式启动基础疫情报告系统。该系统一直沿用至今仍 在不断完善。
2021
2021
《传染病防治法》
2021
第三条
•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
• 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
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 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 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 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2021
第三十条
• 疾病预防控机构制、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
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 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 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 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 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 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 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 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 流感。
•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 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 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手足口病。
主要内容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发展历程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关条例 •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
2021
中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发展历程
中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最早建立于上个世纪的 50年代,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传染病卡每月汇总后 通过邮局寄送。
80年代中期开始,计算机技术引进到法定传染病 的传输过程,但从根本上说,从基层县级到中国预科院 只能节省数日,它并没有改变按月报告、缺乏个案数据 的基本特性,经常造成信息延迟,而且不能对疫情的暴 发及突发卫生公共事件进行及时预警和实时监测。这种 方式一直持续了,7年,直到2004年。
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
•
(五)未按照规定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或者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
未予销毁,再次使用的;
•
(六)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未按照规定保管医学记录资料的;
•
(七)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
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
2021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 工作与技术指南
•
(一)未按照规定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医院感染控制任务和
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的;
•
(二)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
•
(三)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未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
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转诊的,或者拒绝接受转诊的;
•
(四)未按照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
•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 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2021
第四条
•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
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 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 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 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 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 实施。
2021
一、网络直报工作管理
202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疗机构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其他传染病责任报告 单位应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 度,建立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
2.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的传染病信息 报告相关知识培训。
3.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的 调查。
2021
二、传染病监测报告的工作管理
第七条
• 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 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 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2021
第二十一条
• 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
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 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2021
第五十二条
• 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提
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病历记录 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 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
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 分诊点进行初诊。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 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 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 部门规定
2021
第六十九条
• 医疗机构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 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 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 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21
• 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
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 隔离治疗措施。
• 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
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 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
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 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2021
工作规定
2021
第三十九条 • 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
列措施:
• (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 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 (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 独隔离治疗;
• (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 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 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2021
2003年SARS的爆发,暴露了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存在的 问题。国务院卫生部明确提出建立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
2003年11月建成国家疾病监测数据中心机房。2004年1 月1日正式启动基础疫情报告系统。该系统一直沿用至今仍 在不断完善。
2021
2021
《传染病防治法》
2021
第三条
•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
• 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
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 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 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 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2021
第三十条
• 疾病预防控机构制、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
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 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 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 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 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 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 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 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 流感。
•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 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 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手足口病。
主要内容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发展历程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关条例 •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
2021
中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发展历程
中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最早建立于上个世纪的 50年代,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传染病卡每月汇总后 通过邮局寄送。
80年代中期开始,计算机技术引进到法定传染病 的传输过程,但从根本上说,从基层县级到中国预科院 只能节省数日,它并没有改变按月报告、缺乏个案数据 的基本特性,经常造成信息延迟,而且不能对疫情的暴 发及突发卫生公共事件进行及时预警和实时监测。这种 方式一直持续了,7年,直到2004年。
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
•
(五)未按照规定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或者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
未予销毁,再次使用的;
•
(六)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未按照规定保管医学记录资料的;
•
(七)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
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
2021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 工作与技术指南
•
(一)未按照规定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医院感染控制任务和
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的;
•
(二)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
•
(三)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未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
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转诊的,或者拒绝接受转诊的;
•
(四)未按照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
•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 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2021
第四条
•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
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 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 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 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 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 实施。
2021
一、网络直报工作管理
202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疗机构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其他传染病责任报告 单位应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 度,建立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
2.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的传染病信息 报告相关知识培训。
3.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的 调查。
2021
二、传染病监测报告的工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