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简述财政的的发展趋势

简述财政的的发展趋势

简述财政的的发展趋势财政领域的发展趋势受到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财政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以下将从财政政策、财政管理和财政体制等方面,对财政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述。

一、财政政策的发展趋势1. 宏观调控与稳定经济发展: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通过调整税收政策、财政支出和债务管理等手段,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推动就业。

同时,财政政策也在倾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2. 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财政政策越来越注重实现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适当的税收调节和财政支出,强化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同时,以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和推动绿色发展为目标,加大对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财政支持。

3. 区域发展均衡与城乡一体化:财政政策逐步由国家层面向地方层面转变,加强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改善。

通过优化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4. 创新税收体系与税收治理:财政政策在税收方面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创新税收体系和加强税收治理。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数字经济的崛起,适应新经济形态的税收政策和税制改革成为迫切需求。

同时,财政部门还加大对逃税、偷税、税收避免等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税收执法效能,维护税收公平。

二、财政管理的发展趋势1. 公共财政管理:财政管理从过去的财务观点逐渐转向公共财政观点,强调财政资源的公共性和财政支出的效益导向。

通过加强财政预算和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及时通过透明度和诚信度提升改善财政管理的整体水平。

2. 财务信息化与数据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财政管理正朝着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通过建设财政信息系统、提高数据分析和风险管理能力,实现财政数据的快速、准确和便捷处理,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宏观经济学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学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种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它们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财政政策主要由政府制定和实施,而货币政策则由中央银行负责执行。

两者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经济运行,共同推动着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运作机制和影响。

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用财政手段调节国民经济的总量和结构,以达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一种经济调节手段。

在具体实施中,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政府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

税收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整税收制度和税率来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以达到调节收入和扩大国内需求的目的。

而支出政策则是通过政府的投资和支出来影响国民经济,以带动经济发展和刺激消费。

一般来说,财政政策的调节作用体现在宏观经济层面,可以通过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调整来影响国民经济的总量和结构。

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整国内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政策。

在实际操作中,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利率政策和货币供应政策。

利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和信贷条件,以达到调控货币供应和调节经济的目的。

而货币供应政策则是通过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以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体现在微观经济层面,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的调整来影响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经济政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尽管其操作层面有所不同,但都是在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相互配合,互相补充。

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政府支出的增加来带动经济发展,而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推动着经济的运行。

宏观经济学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结构和运行规律的学科,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则是调控整体经济的两个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

二、财政政策的定义和作用1.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利用财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影响和调控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2. 它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总需求,实现经济增长、调控通货膨胀、促进就业等目标。

3. 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分别用于应对不同的经济形势和问题。

三、货币政策的定义和作用1.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另一种重要工具,它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

2. 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维护货币稳定等。

3. 一般来说,央行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主体,它通过改变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实现政策目标。

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关系,二者共同影响着整体经济的运行。

2. 在实际操作中,政府通常会同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

3. 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政府支出,同时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工具,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和央行需要谨慎权衡各种因素,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我认为政府和央行在制定政策时需要更加注重长期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确保政策的长期效应和积极影响。

六、总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两大支柱,在整体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控政府支出和税收,以及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政府和央行可以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深入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对于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预测经济走势具有重要意义。

宏观调控的作用

宏观调控的作用

宏观调控的作用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通过调整经济政策和运用各种手段来影响和引导整个经济体系,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和改善民生等目标的一种经济管理方式。

宏观调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增长的调控作用:宏观调控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使经济得到平稳的增长。

例如,在经济增速过快的情况下,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过热的投资和消费,以避免产生经济泡沫和通货膨胀;而在经济增速过慢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2. 保持社会稳定的调控作用:经济的波动和不稳定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宏观调控可以通过稳定经济增长、保持就业、控制通货膨胀和防止经济波动等措施来维护社会稳定。

例如,在经济危机或衰退时期,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降低利率和减税等措施来刺激经济,防止大规模失业和社会动荡的发生。

3. 促进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宏观调控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手段,实现收入的合理分配,减少贫富差距,增加民众的消费能力。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进步税率,对高收入者征收更高的税率,从而实现财富再分配的目标,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

总之,宏观调控在经济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引导经济朝
着稳定增长、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的方向发展。

政府通过运用各种经济政策和手段,在保持经济运行稳定的同时,还能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论财政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作用

论财政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作用

论财政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作用内容提要:财政实现宏观调控职能要靠具体的政策手段,这些政策手段主要包括政府预算、税收、公债、财政支出和财政投融资等五大类,不同的财政政策手段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这在西方教科书上有较多的论述,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需要从实践角度重新认识财政手段的特性和功能。

关键词:财政手段宏观调控作用财政宏观调控是指利用财政政策工具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整套政策措施体系。

近年来,我国财政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推进各项改革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财政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多种,正确认识各自的特点与作用机理,并合理搭配使用,对于有效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至关重要。

一、政府预算政府预算,也称国家预算,具有直接调控、调节力度强的特点,是我国财政收支的基本计划,通常以一年作为预算期间。

政府预算直接贯彻政府意图,其收支规模、结构以及收支的对应关系制约和影响着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首先,从预算规模看,政府预算规模的大小反映社会财富向政府转移的比例。

其次,从预算结构看,政府预算的结构以及收支平衡关系反映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

通过政府预算进行宏观调控主要采取逆周期方法,具体运用赤字预算和盈余预算这两种预算形态来实现调节作用,即经济萧条、有效需求不足时采取赤字预算,而经济过热、需求膨胀时宜采取盈余预算手段。

从作用上看,政府预算是政府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首先,政府通过预算收支规模的变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其次,通过调整政府预算支出的结构,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比例关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再次,可通过政府预算手段促进社会分配公平。

近年来,政府预算作为贯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金融危机后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主要通过政府预算支出的方式运作实施。

二、税收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点,集经济、法律和行政特性于一身,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约束力。

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作用

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作用

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作用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调整政府的支出和税收,对经济发展进行引导和调控。

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政策具有多种作用。

首先,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增加有效需求的作用。

通过增加政府支出,特别是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增长。

例如,政府增加对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领域的支出,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消费需求的增加,进而拉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其次,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税收政策调节经济增长。

适当的税收政策可以减轻税收负担,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和消费。

例如,通过降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可以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盈利能力和可支配收入,刺激他们的投资和消费行为,推动经济增长。

另外,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政府支出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对一些战略性产业或重点领域的投资和支持,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纠正市场失灵,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升级。

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作用还包括稳定经济周期和防范经济风险。

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财政政策通过适时的调整政府收支状况来平衡经济波动,维持经济平稳增长。

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政府可以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刺激需求,缓解经济下滑的压力;而在经济上行周期中,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税收收入和适度减少财政支出来避免经济过热。

需要注意的是,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首先,财政政策需要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形成有力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调节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调控。

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采取各种手段调整国家财政收支,以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包括稳增长、保就业、控制通胀、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促进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最常见手段是通过维稳和扩张性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维稳性财政政策包括增加财政支出,加大财政对民生领域的照顾力度,增加债务承受能力等。

扩张性财政政策则是指通过税收减免、财政投资等手段提高全社会的有效需求,刺激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增长。

例如,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政府投资等,加强将政策优惠落实到实际项目中,大力促进经济发展。

二、促进产业升级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一部分,不仅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促进经济增长,也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例如,政府可以采取财政补贴等措施扶持国内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以增强中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我国实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中国制造2025”、“大飞机”、“量子通信”等强化国家科技创新优势的产业发展规划,就是针对国内经济结构短板而制定的。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整,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了产业快速升级发展。

三、促进消费升级财政政策适当的调整也有助于促进消费升级。

政府通过加大税收减免力度,出台购房、购车等权益保障措施,鼓励居民增加消费支出,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 2019年我国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包括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全面降低,提高了市场主体的盈利能力。

企业在轻装上阵的同时,也通过加大对员工的奖励,提高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促进了消费升级的发展。

四、促进就业增加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支出来促进就业增加。

加大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领域的投入,增加就业岗位,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等调控手段优化就业市场结构,降低就业壁垒,提高就业人口素质等,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就业市场的稳定,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就业质量。

财政政策对经济影响的分析

财政政策对经济影响的分析

财政政策对经济影响的分析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对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不同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效果及其原因。

1. 财政政策的定义和作用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财政收入和支出,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来影响国内需求。

当经济处于低迷时,政府可以增加公共投资,提高政府支出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相反,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支出来抑制需求,避免通货膨胀。

其次,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改变税收政策来调整收入分配和经济结构。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来增加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激发消费和投资,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通过增税或改变税收结构,政府还可以影响不同行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最后,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调整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来影响利率水平和货币政策的实施。

当经济增长乏力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赤字来增加借贷需求,促进货币供应;而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则需要通过减少赤字和债务来稳定利率和货币供应。

2. 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来刺激需求和增加经济增长的政策。

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通过增加政府支出,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等领域的投资,可以有效提高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降低失业率。

增加政府支出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能够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激发私人投资,从而减少失业和贫困问题。

最后,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改善收入分配。

通过减少税收或提高社会福利支出,政府可以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社会公平。

3. 紧缩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来抑制需求和调节经济增长的政策。

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抑制通胀。

应用文-浅析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应用文-浅析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浅析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浅析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财政政策是一联盟国进行干预的重要手段,早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时,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自由放任的经济运行体制存在的缺陷,导致经济的大衰退,并在凯恩斯学派的倡导下施行政府体制下的自由经济体制,在世界各国得到推广。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渐由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政府依靠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参与也为稳定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西方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启示西方经济学家尝试了多种方法治理通胀问题。

凯恩斯学派在治理通胀过程中采取降低有效需求的理论,认为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投资和消费,降低需求对经济产出的影响,控制通胀压力。

新古典学派认为要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配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证经济平稳发展。

西方国家在治理通胀的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上世纪经济波动时期普遍采用压缩总需求的方法来治理通胀,一方面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

其中运行效果较好的是美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灵活的“松紧”搭配的政策取得较为有效的成果,特别是在滞涨时期,美国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控制政府支出、消减赤字等,重视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抑制通胀。

2.我国采用财政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我国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来应对通胀压力,对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导致的经济下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为维持经济的平稳发展,适当合理的运用财政政策对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1)财政政策的运用有利于在短期内调整我国经济结构。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对国内商品的需求状态来调节经济发展效果。

对于国内出现的较高通胀压力,政府可以采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的结构性调整,在短期内有效的改变商品市场供应,淘汰一部分落后产业,积极推动前沿产业的发展,对加快经济合理化调整和持续稳定长期发展具有较高的影响作用。

财政政策如何调控宏观经济

财政政策如何调控宏观经济

财政政策如何调控宏观经济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首先,我国经济从9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已经连续九年以两位数的增长,07年前三季度更是达到11.7%的增长速度。

而今年由食品引发的价格上涨已经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达6.5%。

经济过热的现象已经明显出现。

因此,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将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

二,货币政策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做出用从紧的货币政策替代施行了十余年的稳健货币政策。

给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出了最强硬的信号。

无论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

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

央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

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央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目前确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其余的列入国务院确定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因此,在保持公开市场通过央行票据、特别国债等工具大规模回笼货币的同时,目前市场预期最大还是升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

有专家称,2008年利率将提高100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到15%以上,同时,央行将把商业银行信贷年增速控制在13%内,以切段加剧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三,财政政策我国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到“稳健”三年来,政府宏观调控已初见成效,但投资和信贷回落的基础仍不稳固。

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依旧突出,而且还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等问题。

因此,下一步仍需继续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延续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对国民经济的一些薄弱环节的投入,改善民生、改善生态、改善结构,为更好的发展积累能量,为更快的发展奠定基础。

财政政策对经济稳定的作用

财政政策对经济稳定的作用

财政政策对经济稳定的作用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公共财政收支来影响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政策。

它对于经济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财政政策在经济稳定中的作用,并分析其具体实施手段与效果。

一、宏观调控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税收政策和债务管理等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向,从而实现经济稳定。

首先,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国家通过增加公共支出,特别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投入,可以有效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促进消费和投资增长,从而稳定和增强经济活力。

其次,税收政策具有引导和调节经济发展的功能。

通过适当调整税收政策,如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减免中小微企业税负等,可以激发企业活力,增加投资和就业,改善经济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此外,债务管理也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的债务管理可以平衡财政收支,维护国家信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稳定市场预期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稳定市场预期,提高经济主体信心,从而促进经济稳定。

市场预期是决定经济行为和市场行情波动的重要因素。

当市场预期不稳定时,投资者和消费者容易产生恐慌情绪,导致投资和消费的减少,进而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稳定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的长期可预期性,降低预期不确定性,增强市场信心,激发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经济稳定。

三、调整收入分配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不平等的收入分配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收入再分配,减少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

比如,适当提高高收入人群的税负,减少低收入人群的税负,同时加大社会福利和教育投入,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分配结构。

这样的政策努力可以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四、应对经济危机财政政策在应对经济危机和衰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经济面临衰退时,财政政策可以采取积极的财政支出政策,增加公共投资和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

财政政策的作用与局限性

财政政策的作用与局限性

财政政策的作用与局限性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

财政政策的作用与局限性是经济学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探讨。

一、财政政策的作用1.调整经济结构。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投资政策等手段,引导和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2.平衡宏观经济。

财政政策在经济运行中通过控制总需求和总供给,实现宏观经济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保持经济增长率的稳定。

3.促进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刺激投资,提高购买力等手段,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民生产总值。

4.调节收入分配。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调整税收和福利政策,实现收入再分配,减少社会贫富差距,增加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5.促进就业。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扩大财政支出、鼓励投资、优化产业结构等手段,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就业人口,降低失业率。

二、财政政策的局限性1.政策执行滞后。

财政政策的执行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政府制定政策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政策实施的效果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使得政策的调整和反应滞后于经济变化。

2.财政政策的不确定性。

不同政府和政府官员对于财政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往往会导致财政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不足,给市场主体带来不确定性。

3.有些国家和地区的财政政策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制约,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

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财政政策的实施受到一定的限制。

4.财政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

一方面,由于市场主体的行为预期,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会被市场主体提前消化;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主体的行为动机,财政政策的作用可能会被市场主体逆向操作等因素所削弱。

5.财政政策很容易出现过于激进或保守。

政府在实施财政政策的过程中,难免由于对经济形势判断失误或政治考虑等因素,导致财政政策过于激进或者过于保守,影响政策效果。

6.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由于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主体地位和权力优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

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作用

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作用

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政府宏观调控主要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并为市场机制有效运行营造良好的环境。

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工具,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财政关系的一系列方针、准则和措施的总称。

财政政策体现了政府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

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从根本上说,无非是从宏观上对构成经济活动要素的资金、物资、劳动力等进行的管理,其中,对资金的管理就是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它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制约着对物资和劳动力的管理,而这一财力管理主要是由财政与信贷来实现的.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政府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不断探索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市场机制逐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与此同时,不断深化对宏观调控的认识,丰富完善财政调控手段和方式,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993年初,针对经济运行出现严重的过热态势和通货膨胀问题,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同年6月出台了《关于2013年咨询工程师考试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16条措施,正式确定了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调。

财政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清理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财政赤字、抑制消费过快增长和清理压缩基本建设项目等。

1993-1997年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反周期调节效果,既有效遏制了通货膨胀,又促进了经济适度增长,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国民经济运行成功实现“软着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加上我国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突显,内需不振,外贸出口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回落。

1998年年中,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地实施由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向积极财政政策的战略转型,财政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税收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完善非税收入政策,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增加教育、科技、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支出。

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

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

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摘要】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财政收支变化、主要措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也存在财政政策的不足之处,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应着重优化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发展。

对于全球经济,我国的财政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需与国际接轨,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经验与教训将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引言、背景、目的、意义、正文、宏观调控、财政收入、支出、变化、主要措施、影响、不足、改进方向、结论、总体成效、未来发展方向、建议、全球经济、启示1. 引言1.1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可以说是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下进行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型升级,财政政策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渐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财政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变化也对我国的财政政策提出了巨大挑战。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给我国的外部环境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必须通过财政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

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可以说是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之间寻求平衡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政策,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目的和意义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有效引导经济发展,保障国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调节经济运行的总量和结构,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目的包括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现国内经济稳定增长,还在于应对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财政政策的定义很宽泛,它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有一点比较特别的是,某些情况下财政政策无需政府预先做出判断和采取措施就会自行发挥作用。

财政政策的这种自动稳定发挥作用模式被称之为“自动稳定器”,其作用工具主要包括累进所得税、社会福利支出和农产品价格维持。

下面我们来逐个分析一下:第一,累进所得税。

一般来说,当经济运行处于通货膨胀时,应当增加税收,从而减少社会总需求;当经济运行趋于衰退时,应当减少税收,从而扩大社会总需求。

累进所得税制度就具有这种自动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内在稳定机制。

个人所得税,具体来说,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经济衰退,个人收入会降低,符合纳税规定的人数相应减少,税基相对缩小,适用的累进税率也相应下降,税收就会自动减少。

由于税收的减少幅度会超过个人收入的减少幅度,税收便会产生一种推动力,防止消费与投资需求过度紧缩,减缓经济的萎缩程度,从而达到防止经济进一步衰退之效。

这一点后面还会提到,在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公司所得税,具体来说,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经济衰退,企业利润会降低,符合纳税规定的企业相应减少,因而税基相对缩小,适用的累进税率相对下降。

税收就会自动减少。

由于税收的减少幅度大于企业利润的减少幅度,税收便产生一种推力,防止企业投资需求过度减少,减缓经济萎缩程度,从而发挥反经济衰退的调节作用。

而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经济高涨,企业利润会增加,符合纳税规定的企业相应增多,因而税基相对扩大,适用的累进税率相对上升,税收就会自动增加。

由于税收的增加幅度会大于厂商利润的增加幅度,税收便产生一种阻力,防止企业投资需求过度膨胀,从而发挥反通货膨胀的调节作用。

财政政策的作用

财政政策的作用

财政政策的作用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财政政策的作用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财政政策的作用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主要具有四种功能:1.导向功能财政政策的导向功能就是通过调整物质利益进而对个人和企业经济行为的调节来引导国民经济的运行。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配合国民经济总体政策和各部门、各行业政策,提出明确的调节目标。

第二,财政政策不仅规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同时通过利益机制,引导人们的经济行为。

2.协调功能财政政策的协调功能是指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衡状态的制约和调节能力,它可以协调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3.控制功能财政政策的控制功能是指政府通过调节企业和居民的经济行为,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有效控制。

如对个人所得征收超额累进税,可以防止两极分化。

4.稳定功能财政政策的稳定功能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政策调节总支出水平,使货币支出水平恒等于产出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其稳定功能主要体现为实施反周期操作。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一)拉动经济增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国政府增发国债1000亿,用于社会范围内的基本投资与建设,针对技术改造的投资对比前段时期增加超过500亿,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经济增长点增加了约1.5%,同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有所增加,为19.4%。

同时国家进一步增加了社会保障建设的费用支出,在国有企业员工的再就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准备、城市居民低保等方面的支出超过150亿,促进我国国民增加约0.23个百分点。

同时在税收政策方面,恰当提升出口退税税率,同样对我国GDP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具体方向转变为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将超过60%的国债用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约1.7个百分点,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8%,对比上年显著提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中两个重要的工具,它们通过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货币供应和利率等方面的调整,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

下面将详细介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首先,财政政策是国家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调整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对经济进行调节。

在经济处于低迷时,财政政策可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提高对经济的投资和消费水平,来刺激经济增长。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的支出,来增加总需求,促进经济活动。

此外,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减税或发放补贴等措施,鼓励个人和企业增加消费和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财政政策也可以用于抑制过热的经济。

当经济运行过热、通胀压力加大时,财政政策可以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少政府支出、收紧财政政策,控制总需求,避免经济过热。

此外,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提高税收或调整税收结构,来调节经济运行。

例如,可以通过提高高收入群体的税率,减少收入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与财政政策相对应的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的总体货币条件。

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实施的,并且是间接的经济调控手段。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

当经济处于低迷时,货币政策可以采取宽松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利率水平,来提高银行的资金供给能力,促进经济的流动性,激发投资和消费需求。

相反,当经济过热、通胀压力加大时,货币政策可以采取紧缩政策,限制货币供应,提高利率,控制经济过热。

紧缩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升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手段,减少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成本,从而抑制经济增长和通胀压力。

总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适时调整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调整货币供应和利率等手段,可以对经济进行有效的调节,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通过各自的传导机制及政策工具来调节社会供需平衡,进而影响经济运行。

以下是精心整理的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财政政策应在宏观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大量数据分析和实体经济调研的基础上,江苏银监局局长于学军对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除了接受本期“首席观点”栏目采访时重点阐述的几个观点外,他亦强调:宏观调控应摈弃货币政策包治百病的传统思维,实行以财政政策为主的治理措施,通过有效的财政政策来抑制物价上涨之势。

于学军认为,在宏观调控中除了货币政策之外,财政政策本来是另一方面的重要措施,但至今却乏善可陈。

其中主要原因是财政搭上了流动性过剩的“顺风车”,自2003年开始每年超常增长,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已由上世纪90年代最低时约11%提高到目前的20%以上。

这几年不仅过去捉襟见肘的中西部地区所谓“吃饭财政”已成为历史,而且政府机关的行政事业费、工资收入等普遍大幅增加;政府投资更是遍地开花,重点工程、城市改造等项目如火如荼。

各级政府哪儿来那么多钱呢?第一是预算内收入在社会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超常增长,近几年基本上以2~3倍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迅猛增加,把经济增长所创造的财富更多由政府集中。

第二是有相当部分的收入并未纳入各级财政的预算内,而是游离于预算作了各种花销。

如果把这一部分统计在内,全国财政收入应当远远超过现在的5.1万亿元。

各级政府出让土地收入到底有多少,占预算收入比重有多高?很大程度上是个未知数。

第三是政府融资,更是一个天文数字,没有一个部门可以准确统计。

而后两项出让土地收入也好,政府举债也好,基本上等于花了子孙后代的钱,即一代人占用了未来好几代人的资源。

总之,流动性过剩为财政带来了一个巨大“红利”,也为政府融资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前提条件,而各级政府则抢抓机遇,大力发挥。

实际上,近几年的财政政策无论就其收支规模及占全社会比重,还是庞大的政府投资规模来看,均充当了一个非常“积极”的角色。

针对本轮通货膨胀的特殊性,于学军建议,当前宏观调控应实行以财政政策为主的治理措施。

具体包括:(1)增加财政物价补贴性支出,安定民心。

假如CPI上涨8%,财政应拿出钱来对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性收入及低保户的保障性收入也相应补助8%,保证职工生活水平未下降,自然可减轻生活压力和消除社会不满情绪。

(2)减税:包括降低营业税、增值税等税率1~2个百分点,比如目前增值税率为17%,减轻至15%或16%,这样一方面可减轻企业负担,增加其竞争活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出空间由其向所属职工进行物价补贴。

(3)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建议由目前的1600元提高至3000元,这也等于是一项变相补贴收入。

(4)大幅减少财政固定资产直接投资,改善财政支出结构。

(5)征收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垄断利润,使其成为财政收入的正常性有效来源。

(6)采取如此财政政策措施之后,减少部分财政收入并可能适当降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若全国财政收支仍可保持大体平衡,将不存在任何问题;若出现收支不平衡也不可怕,用增发国债的办法加以解决。

在强调发挥财政政策关键作用的同时,于学军针对货币政策也提出了几点建议:(1)改进调控方式,有效控制信贷总量。

比如,采用存贷比控制信贷总规模的方法。

目前规定商业银行存贷比最高设限为75%,如果在特殊时期需要紧缩银根,就可以降低存贷比成数,如降为70%;如果仍嫌太松,还可进一步降低,比如65%,等等。

除了总量存贷比之外,还可以对增量存贷比进行调控,即新增存款的放贷比例,这更是一个灵活的调节手段,弹性更大。

(2)慎重提高利率。

(3)多用增发央票收缩流动性。

(4)在外汇市场上由社会资金直接对冲外汇资金,以减少外汇储备增加额,从而在源头上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

财政政策发挥作用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国经济正朝着“软着陆”迈进。

在上半年的宏观调控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发挥了积极效应:央行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实现一次性减少可用资金1100亿元;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向贷款增加较多的商业银行发行500亿元定向票据,收紧放贷能力;实施再贷款浮动利率。

央行通过运用准备金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贷款政策“三大法宝”,使得金融机构信贷发行得到了有效遏制。

宏观调控的另一个重要手段;;;财政政策,在本次调控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转变?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主任朱青教授。

财政政策“保控并举”“针对宏观调控的目标,财政政策‘有保有控’,在抑制经济过热倾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贾康分析说,从税收、国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等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中,体现了“有保有控”的特点。

在“保”的方面,我国对农业采取“多予”、“少取”政策。

从2004年1月1日起,我国清理涉农收费,取消3项、免征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降低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收费标准。

在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吉林、黑龙江以及上海、西藏、北京、天津、浙江、福建共8个省份已免征或基本免征农业税,11个粮食主产省以及广东共12个省份降低或自主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11个省份降低农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

同时,我国全面推开粮食直补工作,据统计,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预计资金总额可达到116亿元。

截至6月底,累计已向农民兑现补贴101.45亿元,河北、辽宁、江西、四川等11个粮食主产区的直补资金已基本兑付完毕。

此外,还向13个粮食主产区拨付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良种补贴资金12.4亿元。

此外,中央财政加大了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

上半年,教育支出同比增加213亿元,增长16.9%;科学支出增加37亿元,增长37.8%,文体广播事业费增加42亿元,增长23.6%;行政管理费增加144亿元,增长15.3%;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同比增加45亿元,增长11.5%。

据今年年初预算,中央财政用于上述社会事业的支出全年将达955亿元,同比增长100亿元,并主要向农村倾斜。

在“控”的方面,我国今年压缩了长期建设国债的规模,今年财政预算安排国债项目资金1100亿元,比上年减少了300亿元,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也有所调整,主要用于农林水、生态、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以及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项目。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国家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等新情况,适当放慢了国债项目资金安排进度。

1 6月,累计下达国债专项资金预算246.34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308.23亿元。

同时,适当控制基本建设支出进度。

另一方面,在上半年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情况下,把握住了实施增值税转型试点的时机,避免了对中央宏观调控产生负面影响。

不宜实施“紧缩财政政策”朱青说,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依据是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主要看经济到底是“冷”还是“热”。

通常,经济出现过热倾向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收紧,在经济过冷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则扩张。

货币政策更突出总量控制,财政政策则体现了结构性对策。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加深,为克服通货紧缩的问题,中央果断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1998年到2002年以增发国债为主要手段的积极财政政策,有效扩大了需求,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回升。

从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逐步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2003年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全年GDP增长达到9.1%,经济运行又处于一个新的重要上升阶段。

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是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倾向有所加剧,钢铁、汽车、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在建和拟建规模过大,货币信贷增长偏快,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并带来煤、电、油、运和原材料供应出现紧张局面。

今年以来,这些矛盾进一步加剧,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明显过热迹象。

如果现在还继续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和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那么,是否应实施“紧”的财政政策?朱青强调,目前我国只是局部行业局部领域存在过热倾向,而没有出现经济总体过热的局面。

需要看到,我国消费需求仍严重不足。

近些年,我国投资率进一步上升,而消费率进一步下降,2003年进一步下降为55.4%左右,为近25年来的最低点。

投资和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

扩大消费需求仍是将来的重要任务。

可见,我国不宜实行全面紧缩的财政政策。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的经济形势是冷热并存,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冷,既有通胀压力,也有通缩因素,处理不好,容易使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因此现在还没有到全面实行紧缩财政政策的时候。

2002年以来,根据宏观经济走势,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基本维持不变。

同时放慢了国债项目投资节奏,资金结转逐年增加,其中,2002年和2003年分别结转168亿元和475亿元,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已呈收缩态势。

当前财政政策的阶段性特点朱青说,近年,国家放慢了国债项目投资节奏,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已呈收缩态势。

贾康指出,现阶段的财政政策侧重于“有保有控”,不同于总量的收缩和扩张,呈现出阶段性特点:一是控制赤字。

近期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将保持3198亿元的水平基本不变。

随着GDP的不断扩大,赤字占GDP的比重会不断下降。

政策有一定的惯性和相对的连续性,不能急“刹车”。

比如国债项目的投资建设有个周期,在建和未完工程尚需后续投入。

在经济高速增长和部分行业和项目对国债资金依赖较大的时候,“收油过猛”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冲击。

同时,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公共领域都需要增加投入。

此外,逐步实施财政政策的调整和转向,保持对经济的刺激和调控,有利于主动应对复杂的形势。

二是增收节支。

就是要依法办事,该收的收入要收上来,该节约的支出要节约,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政府行政成本。

今年上半年收入形势较好,全国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3352亿元。

但增收节支不能放松,重点支出也要切实保障。

特别是在当前宏观经济偏热的情况下,加强收入征管也是同宏观调控相配合,发挥税收对经济调控作用的重要方面。

三是推进改革。

就是大力推进体制和制度改革创新,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

因为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的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体制和增长方式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化改革。

要继续大力支持推进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四项改革,进一步鼓励和扩大消费。

四是调整结构。

宏观经济有冷有热,经济社会发展还有许多薄弱环节,所以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有保有压,对与经济过热有关的,要压下来;需要加强的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生态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仅要保,还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