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与表现形式

合集下载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思阐释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思阐释

54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思阐释李晓艳 山西大学文学院摘要: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生活经历的感染,加之环境的熏陶,使他归心佛教,作品呈现出静逸明秀的诗境,并包含空灵自然的禅思。

本文旨从三方面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思和诗情,即诗歌中禅理的缘起、诗歌中禅思的表现和诗歌中禅情的体悟。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思一、诗歌中禅理的缘起(一)佛教兴起诗人的诗歌创作受社会思潮影响,唐朝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传教、译经等活动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

一系列的宗教派别随之兴起,王维的诗作深受禅宗影响。

禅宗将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思想和佛教思想相融合,为人的精神世界开辟出一片净土。

主张心性本净,即人之本心素来清静。

并提倡顿悟,即所谓顿然领悟。

(二)家庭熏陶王维字摩诘,此名取自佛典《维摩诘经》中的“摩诘”二字。

这与他的母亲关系密切,其母崔氏信奉佛教。

《王右丞集笺注》有云:“师事大赵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在山林,志求寂静。

”①幼年王维便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知晓佛理。

晚年的王维深受南禅宗思想的洗礼,开启了寄居山水田园的隐居生活。

(三)经历使然王维早年怀有政治理想,渴望在仕途有所作为。

他自幼聪颖过人,15岁起便开始游学应试,在诗、乐、画等方面颇有天赋。

开元九年,中进士,后因受连累被贬职。

安史之乱爆发被捕入狱,后又官复原职。

时局的瞬息万变和数起数落的坎坷经历,使王维把归隐作为晚年的生活方式,禅思对他的影响也愈加浓厚,确实达到他在《裴右丞写真赞》中所说的“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境界。

二、诗歌中禅思的表现(一)空明澄澈的诗境王维的诗作中,融入禅思,营造出空明澄澈的诗歌意境。

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首联“道”字点明中年的王维已深受佛教感染,与史料结合可知,他中年的生活亦官亦隐。

颔联“独”字,写得惟妙惟肖,一位隐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独往”、“自如”,是王维归隐生活的真实写照。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所创作的诗歌是盛唐时期社会文化的映射,也是诗人超然人格和艺术修养的再现,诗中融入了诗人独特审美感受以及人生哲思。

王维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诗坛繁花似锦的时代。

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便是其中最清新明媚的,听落花,品泉流,凝月光,诗中听声,诗中有画。

有着自己独特的意蕴和美感。

一、诗中有画: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画意美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对王维诗画风格的高度总结。

王维以一个画家的视角,对于山水田园的描绘更加形象生动。

对于诗的描写更是以一种“成竹在胸”的状态,写画出山水田园景物独有的特点。

同时,对诗的描写运用绘画艺术,使诗中色彩、光影的调和更加独到。

他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别具一格,对于景物的描写如同在我们的面前铺开了一副画卷,充满着诗情画意;更令人惊喜的是这幅画卷并不只是平铺在那里,而是一幅幅有声画,带领我们身居其间。

王维的诗中有画体现在诗人以画家的眼光描绘出对自然美的特殊感悟。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感知和意境想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诗中繁和简,形和意的完美结合,借助精心结构的画面,统筹布局,表现深长的意蕴,给人以美的体验与感受。

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他《辋川集》中的一篇,主要写幽居竹林中的感受。

画面由近景到远景,整首诗读来,如同一幅画呈现在我们面前,充满层次感与画面感。

让我们感悟到,诗人是以一种心远地自偏的心境抒发了心中的宁静淡然。

王维的诗中常常以光和影来表现景物的静态美,刻画细腻,善于捕捉画面瞬间的美,并用富有特色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光影明灭间展现出一幅幽静明丽的画面。

自然景物总是带着自身独有的特点,人们也总能在自然中找到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王维对于自然万物的特殊感受来源于他的细心观察以及静心体会,在光影交织之间捕捉事物独有的特点,营造出一种优美清悠的意境。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他笔下的山水诗,含蕴山水清音,心境与自然浑然一体。

物我两忘、空灵清幽,独具禅思画意、意境之美,在诗苑中独树一帜。

王维的这种将山水诗的审美艺术和禅意的空灵宁静结合起来的创作手法,将其创作推向了顶峰。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欢送阅读借鉴。

一、王维的生平及佛教信仰王维(701-762),字摩诘,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在诗作中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诗人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紧密的联系,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王维号摩诘居士。

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尽管如此,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诗人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肮脏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使诗作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二、禅宗思想与王维思想的渊源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道、释三教并存、调和的方针,在入唐以后并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武后时代重佛教之风的盛行和大规模的寺庙建设、佛经翻译,佛教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开展。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禅意,犹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

王维毕生精研佛理,体悟到一种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从而将其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了山水诗的创作中。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的:从诗歌内容的角度看,王维多写独坐静悟时的感受,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的体验融合;从诗歌的意境的表现来看,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在于空明境界与宁静之美,将自然地美与心境的美融为一体;从诗歌的精神层面来看,王维的诗表现的是冲淡的意绪和至高的“无我”的生命境界。

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诗歌来从这三个方面浅析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一、王维的山水诗与独处体验王维晚年唱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又由于他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因此他笔下的山水诗多为描写独来独往的归隐生活,尤其是坐禅精心时的感悟。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秋夜独坐》)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坐在空堂上禅诵。

以一颗宁静的心去感受着夜雨,落下的果实和草间的虫鸣。

人到暮年的我已经不会再求飞黄腾达与功名利禄,只求学无生之说早日涅槃。

这首《秋夜独坐》是描写王维晚年归隐生活的典型之作。

王维晚年自甘寂寞,独处深山,以求无生。

“无生”之说,出于佛典里的大乘般若空观,学无生的具体方法就是坐禅,即静坐澄心。

又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夜坐空山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对于独处时寂寥的感受的描写,在王维的诗中处处可见,这种与坐禅相关联的独处体验的取材是渲染空灵诗意的基础,作者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二、王维的山水诗与空灵的诗境司空图认为王维诗“澄湛精致,格在其中”(《与李生论诗书》)。

“澄湛精致”在于王维诗中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不矫饰,不夸张,清新自然,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格”指的则是王维诗中表现出的静逸明秀的诗境,兴象玲珑的宁静之美。

【王维诗歌中的山水画意与禅趣境界】

【王维诗歌中的山水画意与禅趣境界】

【王维诗歌中的山水画意与禅趣境界】一王维身兼诗人、画家于一体,且善书法、识音律,与之同时的殷璠评价摩诘诗“在泉成珠,着壁成绘”,后世子詹谓之“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中所具有的诗情画意的内蕴。

盖诗画虽有体式章法、水墨气象之不同,其终极指向却是殊途同归,即觉万象之情,发一己之思。

具体到王维,其诗中之画境,画中之诗境,构成了其艺术观照中独特的审美意趣。

山水诗自谢灵运始,便使山川成为了独立的审美对象,其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开了一代之诗风。

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野》)“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

”(《晚出西射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

”(《初去郡》)语词清丽精炼,境界天然,为其可爱之处,然谢诗摹形穷相,描物雕貌,寄以玄言奥理,极尽刻画之能,只得山川皮相,于其神韵之理,犹有未得。

且意象密集,重于写实,将山川隔于人外,情景割裂,未能以情贯之。

故有人批评其诗“尚巧似”(钟嵘《诗品》),此亦谢诗之桎梏。

反观王维之诗歌,静秀清逸,语尚天然,不事雕琢,多以常境入诗,精于写意,词句多真纯简约,寓大美于清淡。

与陶潜有可通之处,于至淡至纯之处,闪烁着生机与光华。

观其诗作中清淡天然之意,殆与陶潜之境略有相似。

如《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此为长篇叙事诗,直接取材于陶渊明《桃花源记》,而《蓝田山石门精舍》诗则意通桃源: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

山水清音神韵天成——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内容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一向以意境美著称,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

作者每每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诗境;禅境山水田园诗自《诗经》始可谓源远流长,至盛唐已蔚为大观。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根植于自然的美景之上,不仅体现了其心灵与自然的契合,更是其对于诗歌、音乐、绘画三种艺术在审美趣味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多方面才能的综合体现。

因此后人往往不吝赞美之辞,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之王待若诗友”(《新唐书》本传),“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

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史鉴类编》),唐代宗更是誉其为“天下文宗”,杜甫也赞赏他“最传秀句寰区满”。

王维的诗歌既因其诗画合一的特点而别具一格,更因其创造的佛禅意境而独树一帜,而后者尤其为人称道。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看到作者常常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即使是同样描写山水,近儒的杜甫多半赞美的是‘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的伦理的山水,近道的李白多半歌咏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想象的山水,而近禅的王维才真正关心的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感觉现实的山水”。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诗人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意境并非刻意而为,而是其热爱自然与信奉佛教的自然体现。

王维一生为官,但是却厌倦官场,思慕隐逸。

尤其是他的后半生,一心向佛,“不茹荤血”,“不衣文彩”,“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旧唐书·王维传》)。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从陶渊明那里撷取其淡远的情韵,从谢灵运那里吸取工致的笔意,结合自身对于禅意的独特把握,把自然界中最优美、最动人的画面,用精致疏淡的手法表现出来。

他的禅诗虽然表现的是一种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休闲情调和幽冷孤独的寂寞情怀,但他对自然景物体味的细腻,对山水田园的色彩、声息、动态的细致深刻的感受,使作品意境更加深邃、画意更加浓郁、诗情更加丰厚,将意象与意境完美地统一。

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使艺术表现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画意王维,在我国诗歌史上以“诗佛”著称。

他既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又是精通禅理的佛教居士。

他所创作的诗作,风靡当世,留泽后代,享有崇高的声誉。

他所创造出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而其中之一则是能够将佛教禅宗的哲理思想融汇于诗作之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诗歌。

一、禅意禅和禅宗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禅指的是一种修道方式,而禅宗是佛教的一支,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一个重大变革。

佛教由释迦摩尼创立后,据说他的第二十八代菩提达摩于公元520~526(梁武帝时期)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创始人。

他们主张一念顿悟直入佛教,并且提出禅学应当“不立文字”,即不以外在的语言文字枷锁束缚阻碍人们去把握心的世界。

认为“定无所入,慧无所依”,即修禅不须用外在的形式。

人们对禅法的获得不一定非要通过苦修,既可以隐遁山林,又可以混迹街市与朝廷;在声色名利场中,能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尘世中的解脱人,从世俗生活中体会宗教感情。

他们还破除了一切僧侣戒律,摒弃传统的“戒、定、慧”修行的准则,主张举手投足皆为禅,纯任自然,毫无拘束。

王维所选择的就是这样一种为摆脱尘世苦恼而参禅的方式。

王维的佛教渊源来自于家庭影响,在王维出生时,他母亲梦见维摩诘入室,于是给王维起了这个名号“维摩诘”。

当然,王维不是一开始就要遁入空门的。

他年轻时也是有满腔热血、有进取之心的男儿豪情,几经官宦沉浮后他变得消极了。

试析王维山水诗蕴涵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蕴涵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摘要:王维的山水诗得益于以禅家的态度来观照人生的一切,因了禅意而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禅意意境王维的山水诗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情语,也无动人的景语,似随意写出眼前景物,没去费力气刻画和涂饰,简洁得很。

而其诗却妙谛天成,境界自出,蕴涵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这是因为从中可以观照出诗人的人格理想的追求,诗中有诗人内在精神的折射。

这种内在精神,诗人的人格理想追求就体现在诗的禅意上。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名和字合起来是佛经中一位有名的居士。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位笃诚的佛教徒。

“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在母亲的熏陶下,在胜唐崇佛的风潮中,王维和其弟“俱奉佛,居常疏食,不茹荤血。

”王维师从名僧,和僧人交往很多,后由于仕途失意,一度隐居,日日禅诵,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禅宗分南北两派。

他的母亲所事之师大照即北宗祖师神秀的高足普济,这对王维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

大约在他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王维为侍御使出使南阳,途中遇到南宗祖师慧能的弟子神会,神会所宣扬的南宗心要,又使他一见倾心。

禅宗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接触了大乘佛教后,体悟到自己内心深处奥秘的一种新的境界。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往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的心情,不粘不着,不生不染,心念不起。

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心空的境界。

所谓空,是说世界上所有事物都虚幻不实。

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灭、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磐。

王维受禅宗的影响,将诗歌的意境统一于空灵的禅境。

吕澄曾说“禅的意味渗透在学人的生活里,使它构成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

任运,任心,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保持心的清静,万事无关,一尘不染,任松风解带,任山月照琴,是王维以禅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所持有的生活态度。

他所写的山水诗多持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表现出空寂闲静的境界,闪耀着一种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第一篇: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山水清音神韵天成——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内容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一向以意境美著称,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

作者每每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诗境;禅境山水田园诗自《诗经》始可谓源远流长,至盛唐已蔚为大观。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根植于自然的美景之上,不仅体现了其心灵与自然的契合,更是其对于诗歌、音乐、绘画三种艺术在审美趣味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多方面才能的综合体现。

因此后人往往不吝赞美之辞,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之王待若诗友”(《新唐书》本传),“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

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史鉴类编》),唐代宗更是誉其为“天下文宗”,杜甫也赞赏他“最传秀句寰区满”。

王维的诗歌既因其诗画合一的特点而别具一格,更因其创造的佛禅意境而独树一帜,而后者尤其为人称道。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看到作者常常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即使是同样描写山水,近儒的杜甫多半赞美的是‘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的伦理的山水,近道的李白多半歌咏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想象的山水,而近禅的王维才真正关心的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感觉现实的山水”。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诗人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意境并非刻意而为,而是其热爱自然与信奉佛教的自然体现。

王维一生为官,但是却厌倦官场,思慕隐逸。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王维(701-762),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作为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代表人物,王维与佛教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一生与佛教都有着特殊而又紧密的联系。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他的诗文里谈佛经、谈禅理,可谓是屡见不鲜。

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诗”,使诗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以至在他生前,好友苑盛《酬王维序》就认为其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显然,不论是说王维“以佛入诗”,还是说其“以禅入诗”,都强调了王维诗歌与佛教禅理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为此很多研究者都倾向于穿透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寂”、“静”等特质层面解读其蕴涵于其中之禅意。

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够很自由地表现禅的意境,决定性的原因在于诗与禅的价值取向、情感特征、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巧妙联系。

本文尝试突破前人的审美视角,拟从王维对山水诗构思设计、描写手法、艺术表达三个层面的细腻特质捕捉沉淀于其中的禅意、禅理、禅趣。

一、构思设计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禅宗信奉“梵我合一”,“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

在直觉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中“我”与自然溶为了一体,区别与界限消失了,“我”的情感、“本心”注入到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中,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也成为“我”,表现“我”的心境与思想。

妙语禅机意无穷——试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妙语禅机意无穷——试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 34 -2023年 第9期一、王维山水诗概述唐代诗人王维(701—761)出生于蒲州(今山西运城),自幼就有书画音乐天赋,善于作诗。

开元十九年(731)状元及第后,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利用空暇与好友修心作诗,悠闲自得。

王维早年仕途顺利,意气风发,壮志满怀,后多次被贬降职,40岁以后隐居礼佛。

任伪职的经历,让其心中饱含家国愤恨,触发爱国明志的创作灵感。

王维的诗歌成就以山水诗最优,体现了他远离尘俗、自然清新的个性。

王维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与山水中寻求寄托,此种心绪充分体现于他的诗歌创作中,因此诗歌中常带有佛教隐喻和禅宗思想。

人们推崇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因为这些诗作中蕴含颇高的艺术技巧,更因为对其中体现的闲情别致产生了共情。

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禅宗思想,以及人们对其在唐朝诗坛超然地位的肯定,使得后人称王维为“诗佛”。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以禅入诗”,不仅丰富了诗歌所带来的画面感,也提高了诗歌的精神境界。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体现为四点:以“佛”入诗,在诗句字词运用中,大量使用佛学用语;以“佛”化境,利用佛学宁静平和的意境引人入胜;以“佛”添趣,采用佛学入定过程中给人带来的安静愉悦,将佛学中解脱尘俗的怡然自得诠释在诗中;以“佛”增味,诗句中看似简单的渔钓、咏唱,都是富有画面感和禅意的,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安逸,值得人们品读时慢慢回味思考。

二、王维禅佛思想的来源(一)时代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这与佛教禅意中的精神境界兼容互通。

武周时期,佛教得到了极高的肯定,盛唐时期又实行了开明的文化政策,佛教思想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艺术创作也受到佛教审美的深刻影响。

不仅诗歌创作中的音律节奏被赋予大量佛教元素,“无量天尊、有容乃大”的佛学思想更是引导诗歌创作将精神与人文自然审美统一,融合互通、突破界限,展示出盛唐时期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审美趋势,既迎合当时人们的心理期望,亦符合当时艺术创作的美学眼光。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意的形成及表现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意的形成及表现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意的形成及表现唐朝时期,禅宗思想犹如一朵盛开的桃花,在中国大地上喷香传代,遍染神州。

它不仅作为一种独立的教派与其他宗派分庭抗礼,传授宗法,而且还与美学相结合,形成禅宗美学。

王维生活的时代,士大夫学佛,佛的风气很盛。

他本人就是一个笃志学佛者。

他凭借自己的学识精习各种佛理,广交各派僧众,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

形成了他对自然、社会的独特审美情趣,这种情趣表现在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蕴,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禅味。

王维生前就有“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称誉。

(《王佑丞集笺注》)。

清人徐增说“縻洁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

”(《而菴诗话》)。

沈德潜在《说时晬语》中也有精辟的论断:“王佑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

”更直接道出了王维山水田园诗表现禅意的高妙之处。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深涧中。

”“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诠妙。

胡应麟的《诗薮》内编卷六云:“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正如称李白为诗仙,称杜甫为诗圣一样,王维有“诗佛”之称。

一王维山水诗中有富于精妙的禅理,这与他的一生自觉笃志学佛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有直接关系。

王维的母亲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他在《清施庄为寺表》中说:“臣之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大照即神秀弟子普寂卒于开元二十七年。

据此表所述,崔氏大约在王维八、九岁之时即已师事北宋高僧普寂,王维幼小的心灵便受到了家庭的熏陶。

王维生活在佛学思想盛行的唐朝,当时世人有学佛的风气,这种风气在士大夫中更是流行。

如北宋僧人神秀为朝廷迎至东都“时王公已下及京都士庶,闻风争来谒见,望尘拜服,日以万数”(《旧唐书·方丈传》)。

神秀弟子义福俗家弟子甚众,有名姓记载的各级朝官就有二十几人。

王维在这种时尚风气的影响下,自然而然的学习佛理,结交僧人,从而受佛教的影响。

从王维的诗文传可以看出,他对各种佛教典籍,如《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都是相当熟悉的。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_空山_禅意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_空山_禅意
刘卿,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讲 师。
053
三“. 空山”禅意 “空”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基 本判断,是对宇宙真实的基本认 识,是佛教的基本理念,是佛学的 核心。它认为在世界上万事万物 皆因缘所生,没有质的规性和独 立 的 实 体 ,假 而 不 实 ,故 曰“ 空 ”。 说 的 浅 显 些“ 空 ”即 什 么 都 没 有 , 徒然白白的意思,佛教又叫“空 门”。按大乘佛教的空宗观点,诸 法实相就是空。《坛经》认为日月 星 辰 、山 河 大 地 、一 切 草 木 、恶 法 善 法 、天 堂 地 狱 ,尽 在 空 中 ,而 世 人 性 空 。 我 空 ,法 空 ,空 空 ,为 三 空,总之宇宙万物皆是空。佛教的 这种“空观”体现在王维的诗中即 所有景物都虚幻空渺,过去的一 切又都如过眼烟云。这种物我两
“空山”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 悠禅心的显露,不是山空,是诗人 心空。 王维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 过 去(因)和 将 来(缘),不 必 在 意 它存在,也不必在意它不存在, “诸行无常”,一切皆空,因而山与 所有事物一样是空的,是为“空 山”。所以,王士祯在评说王维的 五言绝句时说:“妙谛微言,与世 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 (《带经堂诗话》卷三)空寂的境界 是禅宗所追求的一种“乐境”。要 想达到这种境界,最好的去处自 然是绝无人间烟火的山水之间, 借助寂静清幽的山林来摒心绝 虑,忘却尘世纷扰,从而进入空寂 的禅境。在这里,“空山”既是禅境 的写照,也是自然山水的写照。王 维以“澄净”的心境观照空山寂 林,进入除尘净虑的“寂静界”,直 觉体验山林之乐。 3“. 空山”之空明、寂静。 《鹿 柴》:“ 空 山 不 见 人 ,但 闻 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 上。”《鹿柴》是王维隐居惘川后与 斐迪唱和所作《辆川集》最具禅学 思想的诗,故王渔评王维“辆川绝 句,字字入禅”。 “空山”是一种空明寂静的意 境:空山里静寂无人,只能听到人 语的回响,那回响仿佛来自天边。 林深幽暗,一抹残阳透过密林照 在青苔上,这点亮色使深林与青 苔的幽暗愈发深重,更衬托出空 山的寂静之深。从表层看,纯系写 景 ,从 深 层 看 ,景 中 融 情 ,情 中 见 理。诗人通过一刹那间大自然所 展示的特有的恬静深邃的境界, 称托出禅境的空灵。这正是王维 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空而又 寂的境界。动静相形,喧寂相衬, 这就是诗人从禅宗那里借鉴来的 艺术辩证法。同时,这也是宴坐静 观的禅所必然带来的艺术思维方 式。

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

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

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王维一生学佛,以禅入诗,被赞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淡远,流动空灵的风格在诗坛独树一帜,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善于借助山水自然表达深奥晦涩的禅意,营造清远、静谧和物我相融的意境,并与禅趣的相融相偕。

一、禅宗思想形成原因佛教自传人中国以来,就对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影响。

到了唐代,佛教内部各宗派相继成熟,尤其是禅宗备受推崇。

禅宗是在中国本土文化基础上,经过融合吸收所创造的成果。

它不仅作为一种独立的教派传授宗法,还与美学相结合,形成禅宗美学,对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艺创作、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维所生活的盛唐时期,禅宗思想成熟,是“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更是个隐逸的时代。

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入朝为官几乎成了当时所有知识分子最终追寻的目标;另一方面,官场中的腐败污浊致使一些知识分子被迫放弃了政治理想,转而隐逸求生,于吟诗作画中寻求心灵的寄托与庇护。

王维也不例外。

《旧唐书·王维传》中记载,王维出仕后半官半隐,曾“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晚年却因安史之乱被意外卷入政治波澜之中。

面对变幻无常的政局,王维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感叹下开始吃斋念佛。

但王维禅宗思想的形成不仅仅是由于政治受挫,也与他的生活经历有极大关系。

王维出生于奉佛之家,他的《请施庄为寺表》中记载,其母崔氏信奉佛教,“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自幼受到的来自家庭佛心佛性的熏陶,加之盛唐时期,佛教得到空前的兴盛和发展,尤其是禅宗的形成,更成为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受到帝王卿相、饱学鸿儒的弘扬提倡,学佛佞佛俨然成为风气。

王维与许多佛教徒都有交往,并时常客居寺中,“山中多法侣,禅颂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为应见白云。

”(《山中寄诸弟妹》)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

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及其审美价值

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及其审美价值

实独白 渔父 中那坚强的信念 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 德和反抗世俗的精神 就是屈原一贯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 度 从这些方面说 把这两篇文章看作是屈原的作品一点也 不为过 卜居 和 渔父 同为传世佳作 在写作手法 上 既有相同的地方 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采用人物对话 表达真情实感 这两篇文章 都采用了虚拟对白的文学手法 借助与作品中人物的对话表 现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 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 他 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报效国家 并且一直在为这个理想
不息须臾 抒发了其亲身体验到的佛教中 诸行无常
即不以外在的语言文字枷锁束缚阻碍人们去把握心的世界
而他的 文杏馆 文杏裁为梁 香茅结为宇 不知栋 认为 定无所入 慧无所依 即修禅不须用外在的形式
里云 去作人间雨 则表现了诗人在一草一木中参悟到的 而应当注重内在的心境 他们还破除了一切僧侣戒律 摒弃
禅意 用自然景物展示法界的圆融
取 一展人生之宏图的人生态度 而浪迹于五湖之中 返朴 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 由此可见 对于禅意的了悟是
于林石之间 这种参禅之风的盛行 必然使那些文人士大夫 诗歌创造意境美 表现象外之象味外之味的诗的最高境界
们的思想意识由原来的单纯中国传统思想的支配转而为结合 引导着诗人对 美 的探索
有中国特色的 禅 意的体现 在文学上表现为一种宁静淡
了一些敢于与世抗争的积极心态 但正是这一转变使他的创 世祖慧能禅师创始的 南宗顿教 日益发展丰富 从而成为
作更富有个性 更具有艺术审美的宏阔而丰富的意境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学 禅宗
新家孟城口 古木馀衰柳 来着复为谁 空悲昔人
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一个重大变革 他们

孟城坳 作者观察世相 仰天长叹 人事代谢 主张一念顿悟直入佛教 并且提出禅学应当 不立文字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盛唐时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赢得了"诗佛"称号,显而易见,其诗歌创作跟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王维把禅学理念融合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在他笔下出现的常是清净淡远的山水田园,空寂幽静的禅宗意境。

王维的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但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一、禅理入诗,不着痕迹禅宗有"任性"、"无住"的思想。

"任性"即不矫情;"无住",对一切境遇不生悲喜忧乐之情,不粘不着,不"住"于心。

《六祖坛经》云:"我此法门以无住为本。

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利欺争之时,并将为空。

"王维将这种随缘任运的思想不经意地表现在一些山水诗中。

如《终南别业》写隐居终南山期间悠然自得地情怀,极尽诗人淡泊清闲、随遇而安、无往不适的意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禅意理趣: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纯以无所用心取胜,将自己领悟到的禅理与欣赏自然结合在一起。

赵殿成注道:"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也。

"诗人摆脱了一切尘累,泯灭了一切俗念,兴致一来,即独自出游,漫无目的,随意而行,有水看水,有云看云,即遇山林野老,照样与之谈笑。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之禅意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之禅意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之禅意[摘要]:王维的山水诗,深受佛教禅学的影响,在观景抒情时都带有浓厚的佛教意味, 表现了其独特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情趣。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富于精妙的禅理,这与他的一生自觉笃志学佛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有着直接关系。

王维在体验社会、人生和自然时,总表现出一种参禅的思维方式和对空幻和净虚境界的追求的理想,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

他的山水田园诗所表现出来的意蕴和禅意,正是他一生学佛的最好体现。

[关键字]:王维山水田园禅意空灵意境正文:王维是盛唐时期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并且对音乐、绘画、书法无不精擅,擅长山水画,为南宗之主,苏轼称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将深奥晦涩的禅意佛理巧妙地糅合在山水田园诗中,并将所感之情寄于所见之景中,借山水意象表现内心。

禅意与诗境在他的笔下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王维的诗歌艺术成就深深地影响了其身后众多的习禅诗人,被人尊称为“诗佛”。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意的成因:(一)家庭影响家庭对王维学佛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王维出生于奉佛之家,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王维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博陵崔氏虔诚信佛三十年,其母崔氏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这对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王维自己也是常年食素,到晚岁就更加严格,《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他广交僧人和习禅之人,与兴趣相投的佛友共同研究佛理,这从深度和广度上滋润了王维一颗求佛的心。

(二)时代渐染禅宗始于北魏,在盛唐以后兴起,安史乱后才开始广泛流行,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佛教内部各种宗派相继成熟,尤其禅宗备受推崇。

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导语:王维精于佛禅,其诗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多表现出清新自然而又空灵蕴藉的诗风。

王维诗中意象与意境的移植都深刻的反应出性本清净、万法虚空和常心是道的禅宗思想。

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

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

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

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

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

《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

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

‘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

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其中山水田园诗尤为人所称道。

盛唐的殷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的诗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

北宋的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

在描写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方面,王维有着独树一帜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海上的壮丽雄伟,还是边疆的辽阔荒远;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恬静,还是丛林古刹的幽深,他都能运用最自然、最凝练、最生动、最富于特征的语言,点缀成一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

在一幅幅画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成一体,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契合。

正如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所指出的:“恰巧南宗画创始人王维也是神韵诗的大师”,“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姐妹”。

这句话用来品评他是最切不过的了。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画意盎然,而且其中不少作品,尤其是后期的描写隐居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生活的诗歌,还包孕着耐人寻味的禅意表现出一种静淡之美,这与其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现实的刺激,个人际遇的沉浮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试图从画意与禅意两个角度来探讨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黄庭坚说:“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

”(《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四,《写真自赞》)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引晃以道的诗云:“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余曰,此宋画也。

”(《画禅论画》)诗画一体论的思想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影响是很深的。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他的绘画思想。

他曾在《偶然作(其六)》中云:“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不仅是一个大诗人,更是一个大画家。

在画坛上他堪与北宗之祖李思训媲美。

有“文章完世,画绝千古”之美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与表现形式
在我国诗歌史上,王维以“诗佛”著称。

早在他生前,就有人称他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全唐文》卷一二九)。

至宋代,有人明确指出,王维的写景作品,“岂直诗中有画哉”,认为他的诗中包孕着一种抽象的哲理。

而朱光潜则说得便明白:“陶潜以后,中国诗人受佛教影响最深而成就最大的要属谢灵运,王维和苏轼三人。

他们的诗专说佛理的极少,但处处都流露一种禅趣。

”这都说明王维的诗歌创作与其佛教信仰和修行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尤为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点。

一、禅意生成的原因
1、王维生活在唐朝这样一个佛教兴盛的时代。

唐代是佛教空前繁荣的时代。

禅宗始于北魏,在盛唐以后兴起,安史之乱后才开始广泛流行。

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从有限走向无限。

被禅宗吸引的士大夫,无不处在对封建秩序既依附又疏异的矛盾心情之中,因此也极易接受禅宗的这种从不自由中寻求自由精神的生活方式。

王维也是一样不得不在对现实社会秩序的屈从下来寻求感性生活之愉悦,寻求精神生活的幸福,寻求一
个可怜的而有限的“自由身”。

他在理性上无力也根本无心与森严、顽固的封建秩序相抗衡。

何况禅宗在理性上并不主张反叛,在感性上也并不真正主张放纵,而主张“净心”、“觉悟”。

它所昭示的不触动现存秩序的自由精神,与士大夫尚存的本能的自由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合拍的。

现实世界中所无法满足的,只好遁入艺术创造与审美的虚境中来弥补。

于是乎,他的山水田园诗便很自然地融入“禅法”,运用直觉、暗示、联想、顿悟、感应等手段来营构自然、清幽、静谧、肃穆的诗境。

使其诗语言朴素而含义深远,给读者留下了审美再创造的广阔天地,令人读后满嘴余香、咀嚼不尽。

2、家庭环境的熏染。

王维在《赞佛文》中称自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师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传》记为大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大照禅师名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

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弟王
缙也是大照禅师的弟子,《新唐书》记其“素奉佛,不茹荤食肉,晚节尤谨”,甚至劝说代宗皇帝李豫信佛。

王维自己也是常年食素,到晚岁就更加严格,《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素食生活的淡安与平和,加之他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中年丧妻后终身未娶,史称“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旧唐书?王维传》)岑寂的独身生活也使他的意志多少消沉了一些,惟有到林泉中寻找精神寄托;因而王维笔下的山水田园诗,就更增添了几分舒惬的雅韵与禅悟的意味。

3、社会现实的刺激与个性思想的蜕变。

王维的思想,以四十岁左右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支持张九龄的开明政治,倾向进步,有“为苍生谋”的宏愿。

这一阶段的诗作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歌颂游侠精神,抒发创建宏业的豪情壮志。

诗歌气象雄浑,入世思想较强,充满着英雄主义气概。

即使是山水诗也是气象峥嵘、意境开阔,如《华岳》、《晓行巴峡》、《汉江临泛》等。

以后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接着杨国忠专权,朝政腐败与社会黑暗日重,王维渐生退隐之意。

于是他的后半生一直处于“身心相离”而“理事不能俱如”的矛盾中,一方面,他一直在中央朝廷担任官职,虽然官位到底不很高,但也逐渐升迁;另一方面,从四十岁开始他过上了长期隐居山林的生活,先是在终南山,以后在蓝田辋川,两处的景色都很优美。

他过着“晚年唯好静,万事不
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身在朝廷,心存山野,同时对佛教的信仰日益发展,他在山水田园诗中也就不自觉地渗入了禅的意味。

特别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惨痛遭遇后,他以“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的内疚心情,接受了责授太子中允的降职处分,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白发叹》)的感叹下决定皈依佛门,专“以诵禅为事”。

他后期的山水田园诗更多的是轻微淡远之音,描绘深山溪涧或寺院幽邃的作品更多了。

二、禅意的艺术表现
“艺术是心灵的表现。

佛教美学要求‘审象于静心’,目的在追求艺术作品中超凡脱俗的心性之美。

”佛教人明心见性,王维曾提出“审象于净心,成形于纤手”的主张。

他的山水画多是心融物外,道契玄微之佳品。

1、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去表现诗人对佛教思想的体认与领悟;从自然景物的状态、运动和特点中去发现和表现佛教的某种义理即禅意。

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人无心访寺而深入云峰,云雾缭绕之处,忽闻钟声而始知有寺。

这飘忽而来的钟声似乎蕴涵了某种神奇的召唤与暗示,而山则显得更清幽、更寂静。

平缓而悠扬动听的钟声,似乎将禅意转化为诗情,而悠远无穷的禅意又在这袅袅不绝的余音中回荡。

这在静寂中响起、又在静寂中消失的钟声,传达出来的是永恒的静。

同时又似禅家欲向世人敲响警钟:世间万物皆是虚幻的,必将归于空无。

从而把读者引入“空无合一”之境。

还有《辛夷坞》写道: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中国诗歌写“花开花落”的很多,而且多有一种伤感的情绪。

王维写“花开花落”,却暗含着佛教轮回之意。

王维往往以最经济的语言来勾勒自然风景和物象,并将参禅妙悟之所得融入其中,使人读之如万水回野,千峰合抱,风日无边,应接不暇。

如《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寥寥十字,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其中禅意绵长。

类似的还有《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则写出了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禅趣盎然。

2、努力地表现一种极为幽静的境界,从静中去领会佛
教的哲理,去追求佛教的至境。

例如《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此景此情,何等静谧!前面两句即刻画出一个静寂的氛围;第三句中极静的境界使鸟也受不了,随着升起的月亮而飞起;末句的鸟鸣声则使本已极静的境界演进到更加寂静的境界。

再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是静境,“但闻人语响”,则是动中有静了。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更是静而且幽,但我们却从这幽静的环境中,看到了日影的移动。

这种但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境界,勾引着读者从有限的画面中产生无限的联想。

使人联想到在自然界的活动,在深林中的自得之乐,使人更加沉浸在没有正面出现在画面上的景物。

《竹里馆》中,“独坐幽篁里”,是清幽的境界,“弹琴复长啸”,则是静中的动态;“深林人不知”是从客观世界的动,写到主观世界的静;而“明月来相照”,却又从客观世界的动,衬托主观世界的动了。

这一静一动之间,流露了诗人静极思动的感情,流露了诗人达观随遇的乐趣。

你看,太阳已经入深林了,却把自己的余晖投射在青苔上面;诗人已经处在“人不知”的深林了,却又被明月发现了早已被人遗忘了的“我”,并且和“我”结成了肝胆相照的朋友,这到底是写景呢,还是抒情?是厌世呢,还是乐生?实际上,这
两首诗,都是从物我两忘的境界中,透露出诗人闲适的情趣与高尚的情操。

在极疏极淡的画面中表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与世隔绝的怅惘。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禅意幽远、恬淡、宁静,但它的幽远、恬淡、宁静,决不尽是死寂、枯槁、浮躁,而是静中有动,动中寓静。

他所醉心描画的自然美,他所追求的幽远、恬淡、宁静的禅境,是和现实生活的污浊世界、黑暗的政治环境相对立的,而非都是心灵空虚寂灭的反映。

他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在形似的基础之上力求神似,达到了“意境两浑”的佳境。

杨爱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