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古运河街区历史文化与建筑形态布局

合集下载

无锡古运河项目及周边分析

无锡古运河项目及周边分析
注:所有数据来自于无锡统计局
古运河项目周边介绍
概况 目前南长古运河项目周边,地铁、太湖大道等市政工程建设加班加点, 同时还有周边诸多楼盘、写字楼的跟进的开发,以古运河悠久的文化 作为文化载体,特色时尚商业街区作为经济载体,并结合未来南长区 将形成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全新商务中心的市政规划, 南长街古运河项目将成为南长区独具魅力的新的商业亮点。
备注
建设中 建设中 建设中 建设中
仅供参考
项目周边酒店、写字楼分布示意
8.永丰大厦
9.太湖明珠数码大厦 10.世贸中心大厦
南禅寺商城
6.南长区政府办公楼
新天地休闲广场
2.如家快捷酒店 永乐电器 5.水利大厦
4.新天地写字楼
阳春巷,日航配 套餐饮
3.宜家商务酒店
7.紫金广场写字楼、商住 公寓
1.日航饭店
23景亭苑
23.景亭 苑二期
20.金领 嘉园
13.太湖半 岛国际广场
31.中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2.1320. 12.13Sunday, December 13, 2020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7:1 6:5607: 16:5607 :1612/ 13/2020 7:16:56 AM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307:16: 5607:1 6Dec-20 13-Dec-20
2006年
755
2009年
300
2000年
350
2005年
500
2012年
2917
仅供参考
项目周边住宅项目分布示意
36.孙蒋 新村

02-清名桥水弄堂ppt

02-清名桥水弄堂ppt
历经岁月,虽然古街有的房屋 已经破旧,墙壁斑驳,但仍有许多 人面对着这小桥流水、枕河人家、 桨声惊梦的水弄堂流连忘返......
横跨在水弄堂上的单孔石拱 桥就是无锡古运河上最著名的景 点----清名桥。
日本著名作曲家中山大三郎 来无锡游览了古运河、清名桥, 回国后创作了歌曲《清名桥》、 《无锡旅情》。
清名桥东、南、西侧有丰富 的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
古窑、古庙、古寺、古塔、 古街、古巷、古桥、古码头
清名桥上 “石榴树”
生命力顽强的石榴籽从 石缝中发芽、生根,长成丛 树,树根紧紧抓住石块,还 能够起到“固石留石”的作 用。
历史上的繁荣景象如同《清明上河 图》所描绘的一样。
汨汨流淌的运 河水载着无以数计 的商船,将物资运 送到南北了大大小小的集市 和城镇,如同一颗 颗珍珠镶嵌在古老 运河的玉带上。
再现了清清涟漪、悠悠方舟、款款河 埠、丝丝垂柳的水弄堂古韵诗意和昔日繁 荣的古街老镇风貌。
谢谢大家!
“能不忆江南,人家尽枕河” 描绘的就是当时民居家家前门 是街,户户后面是河,临水处 建有高低错落的石埠码头。有 的人家则直接将支撑房屋的砖 、石柱伸入河中,成为“枕河 人家”。
白天市井百姓临窗面水 起居,夜晚寻常船家桨声灯 影往来,如同江南繁华都市 的弄堂,故称“水弄堂”。
居住在这里的无锡人,经前门 上桥逛街,出后门洗浣下船;依窗 养花、晾衣,座岸喝茶、下棋,生 活是那样的安逸、自足,这也许就 是悠悠古运河带给他们的自信与满 足。
清名桥•水弄堂是由京杭 大运河流经无锡城区的 一段古运河及其周边的 历史街区组成,被全国 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 团赞为中国运河的“绝 版地”,有着“运河绝 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美 誉。
无锡先民傍水而居 ,枕河而歇 ,无锡因水 而生 ,城市布局也与河 道密不可分 。

无锡特色民居详细介绍

无锡特色民居详细介绍

无锡特色民居详细介绍无锡特色民居是中国江南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被誉为“小桥流水人家”。

无锡特色民居以其古朴典雅的外观、精巧细致的内部结构和独特的园林景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详细介绍无锡特色民居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以及文化内涵。

一、历史渊源无锡特色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的无锡已经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

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无锡成为了运河交通的枢纽,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手工业者前来定居。

这些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适应生活和经商需要,开始在无锡兴建特色民居。

这些民居在建筑风格和布局上融合了南北方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无锡建筑风格。

二、建筑特点1.外观特点:无锡特色民居外观古朴典雅,常常采用黑瓦白墙的颜色搭配,给人一种朴素典雅的感觉。

屋顶多采用硬山顶和硬山架结构,使得整体建筑更加稳固耐用。

2.内部结构:无锡特色民居内部结构精巧细致,常常包含庭院、厅堂、花厅、楼阁等空间。

庭院是整个民居的核心,常常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出一片宜人的景色。

厅堂是家人聚会和招待客人的地方,常常布置精美,以展示主人的财富和地位。

花厅则是家人休息娱乐的场所,常常有精美的花窗和雕刻,给人一种浪漫的感觉。

楼阁则是家人居住的地方,常常分为上下两层,楼阁内部装修精美,常常有精美的木雕和屏风。

3.园林景观:无锡特色民居不仅注重建筑本身,还注重园林景观的布置。

民居周围常常有精心设计的园林,其中包括假山、池塘、花坛等。

园林景观的布置使得整个民居更加宜人,给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三、文化内涵无锡特色民居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无锡特色民居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家庭的温馨和团结。

在民居中,家人常常围坐在一起,共进晚餐,互相交流,加深了亲情和友情。

此外,无锡特色民居还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在民居的装修和摆设中,常常可以看到传统的字画、瓷器和家具,这些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

在现代社会,无锡特色民居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无锡特色民居成为他们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和利用的实施意见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和利用的实施意见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和利用的实施意见【法规类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文字号】锡政发[2008]302号【发布部门】无锡市政府【发布日期】2008.11.21【实施日期】2008.11.2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和利用的实施意见(锡政发〔2008〕302号)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无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城,2007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街区(名镇)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组成部分。

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的保护利用,是尊重历史、崇尚文明的体现,是展示无锡历史文化个性,构筑城市文化品牌的需要,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化发展环境、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要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作为城市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名镇),根据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的决定》,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实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立“护其貌、显其颜、铸其魂、扬其韵”的新理念,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本原则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护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无锡地域优秀传统文化。

无锡古运河清明桥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无锡古运河清明桥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2012年第11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再开发活动,使城市再生成为我国城市化的趋势,各大城市都将不可避免地踏上城市再生之路。

走城市再生之路,辩证地看待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并通过对街区功能的再生和环境品质的提升等方式,积极推进街区振兴,是历史街区内涵型、质量型建设的必然选择。

无锡“南长古运河片区”概念规划,探索了清名桥沿河历史街区与周边地段的整体发展策略和更新改造思路,是基于城市再生理念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必要性1.古运河清明桥现状古运河清明桥是无锡著名的水弄堂,曾经是无锡商业经济的重心,街区保留了大量传统的建筑形态、空间分布和人文习俗。

街区周边的“南长古运河片区”是无锡人口较为密集的老城区之一,其间有解放后兴建的一大批质量欠佳的工人新村和亟待改造的工厂区,与毗邻的中心区、新区相比,呈现出建筑杂乱、整体环境破旧的景象。

一些单位长期占用文保建筑,大量临时建筑、违章建筑“见缝插针”,形成了棚房包围古建的现象,造成了该地区衰退。

因此,使历史街区功能再生,并以此带动整个古运河片区的更新改造及整体的发展,已成为增强城市活力、营造城市魅力的需要。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动因南禅寺街区文化缺失、转型滞后,某些地段在交通高峰期经常不通畅、环境脏乱、户外广告设置混乱、消防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提升该地区文化品位和商业品位;公共建筑档次较低,缺乏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公共绿地和体育健身场所缺乏,街道环境卫生状况较差,随着城市布局调整和发展转型,现有的业态和发展环境已显露“窘况”。

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与保护的基本原则1.保持传统街巷与水弄堂式建筑的空间肌理历史街区不仅仅是若干古建筑的聚合,而且是若干要素组成的人文环境。

在不同的历史街区,这些要素所占的权值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差别不大。

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首先要保护的是水弄堂式的街区肌理,主要包括街巷格局、空间形态、历史名称、重要标志物和景观画面等;其次,要保护梧桐林荫道、青水砖瓦的风貌基调,主要包括建筑尺度、色调、各时期的建筑风格、装饰、绿化、道路铺装等。

探秘无锡古建筑的建筑风格与技艺

探秘无锡古建筑的建筑风格与技艺

探秘无锡古建筑的建筑风格与技艺。

一、无锡古建筑的历史背景无锡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文化遗产丰富多彩。

从古至今,在这里修建了许多古建筑,包括寺庙、宫殿、庙宇、园林等,其保存至今,为内外游客提供观光旅游的机会。

古建筑的历史将近千年,其中许多建筑与不少著名人物、传奇人物,甚至是历史事件有着密切联系。

在文化历史长河中,无锡古建筑是一道精彩的景观线,其风格独特,技艺精湛,典雅高贵,极具艺术价值。

二、无锡的古建筑风格无锡的古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江南地区特色,其风格鲜明、稳重大气、构思奇妙、工艺细腻,独具一格,为江南建筑之冠。

江南的建筑风格独特,几乎与山水风光融为一体,环境与建筑一起呈现出优美的景观。

其建筑更多地呈现出水田、荷塘、石桥、竹林等自然美景,营造出一种安静祥和、优美雅致、禅意悠闲的境界。

无锡的古建筑风格以明清两代为主,包括了琳琅满目的古建筑,如灵山大佛、太湖之滨龙山寺、三国时期的运河长虹桥、安园等。

其中,最著名的非建于唐代的灵山大佛莫属。

此建筑高达88米,由铜骨架、绿色建筑材料组成,以“精品、品质、品味、品位”为设计理念,极富东方审美特色。

三、无锡的古建筑技艺无锡古建筑技艺世称江南则是无锡古建筑的一大特色。

为了保留无锡古建筑的原貌,不仅要保留原有的材料和建筑法,还需要恢复当时的建筑工艺和技术。

这需要具有广泛技能的传统工匠队伍来完成,他们能够使用最古老最纯粹的水泥、灰浆、石材、木材,来重建传统的建筑。

目前,无锡的古建筑保护工作不断得到重视,许多古建筑得到了认真的保护和修复,为后代留下了无价之宝。

例如,2013年因缺固有,无锡地区修建了许多新型古建筑,以满足各种文化活动的要求。

四、无锡古建筑面临的挑战尽管对于无锡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作为文化遗产,它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威胁。

建筑物内部的设施年久失修,需要经常维护和修缮。

建筑物散石抽椽、倒塌损毁等现象也不容忽视,这时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修正和维修。

无锡五大历史文化街区

无锡五大历史文化街区

无锡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十大古村落 (2012-10-23 16:21:11)转载▼标签:杂谈分类:无锡蓉湖无锡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十大古村落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以古运河为纽带,依托运河两岸人文古迹,连接南禅寺、清名桥、水弄堂、古窑址等特色景观,恢复枕河人家的民间建筑特色,成为“古运河之旅”线路。

街区内文物遗址品类丰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人文景观于一体。

惠山历史文化街区:以文化遗产保护、复兴和再现为主线,突出古祠堂建筑群等历史遗存,使之成为无锡历史文化的集中展演平台、文化休闲的城市客厅。

惠山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号称露天博物馆。

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文化遗存及历史性建筑比比皆是。

尤其是118处历代祠堂建筑和重要遗迹,其数量之多、密度之高、类别之全、风貌之古朴,举世罕见。

荣巷历史文化街区:以保护180多幢清末民初建筑为重点,以民族工商业为特色,使其成为居住、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历史街区。

无锡荣巷已有将近600年的历史。

清末到民国年间,由于荣氏家族以荣宗敬、荣德生为代表的民族工商业家群体迅速崛起,使荣巷演变为街镇,给荣巷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建起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烙印和乡土特色的建筑群。

至今,荣巷还保存着一条长约380米具有近代风貌的老街和具有时代烙印及地方特色的近代建筑群。

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以展现无锡传统学仕阶层成长生活空间,挖掘明清两朝望族世家治家经营文化,体现江南城市传统居家生活方式为特色。

小娄巷的显赫,与谈、秦两大江南名门望族的世居有关系。

两大世家皆因书香门第,遵循读书、出仕、立言、功业的成功模式,有着显著的儒家出世思想光芒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礼乐情怀及人文气质。

小娄巷的文化价值在无锡众多的文化领地里,独树一帜,有着自己卓越的文化血统和文化表象。

作为这种文化表象的物质载体,梁溪厥、鸣珂里、谈氏宗祠、玄文馆、万备堂、延恩楼、绣衣坊、少宰第、修俭堂、福寿堂、佚园等等均曾在历史上享有盛誉。

无锡大运河的介绍

无锡大运河的介绍

无锡大运河的介绍
无锡大运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运河段,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它贯穿无锡市,从吴桥经西水墩、南门至清名桥,长约6公里。

这段运河最具江南水乡风情,清名桥位于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会处,是古运河无锡段的最佳景点。

无锡段运河全长40.8公里,形成于春秋,发展于隋唐,兴盛于明清。

这段运河勾勒出了无锡“龟背城”的历史空间形态,在城南形成了“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奇景。

大运河曾是无锡经济的命脉,也是厚积无锡数千年文化的彩带。

如今仍然留下工业遗产30多处,如茂新面粉厂、惠山泥人厂、北仓门蚕丝仓库旧址等,是国内工业遗产最多的地区之一。

大运河无锡段将“水”与“文化”完美结合,被誉为中国运河“绝版之地”。

想要了解江南水乡文化,可以从无锡的清名桥谈起。

清名桥两岸的水弄堂是无锡最具特色的水乡风景,是古运河特有的运河景观。

无锡大运河是见证中国历史变迁的重要河流之一,
为城市带来了繁荣和发展,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

无锡清名桥街区

无锡清名桥街区

无锡清名桥街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图) 文化中国-中国网 时间: 2010-04-25 14:40 责任编辑: 小溪清名桥夜景全幅伯渎港水弄堂码头中国丝业博物馆内景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

据史料记载,3200多年前,泰伯奔吴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内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伯渎港,后吴王夫差开凿无锡古运河,至隋、元时期,伯渎港、无锡古运河与京杭大运河连通,成为贯通中国南北水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因河而生,因河而兴,至今仍保留着运河聚落的传统风貌:两岸居民枕河而居,沿河工业遗存众多、保存完好。

街区文物古迹荟萃,有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19处,牌坊8座,新登记、新发现文物19处,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的历史原真性;两岸传统民居密集,原住民达90%以上,并仍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俗,除夕夜到南禅寺撞钟祈福、元宵庙会、农历七月七放河灯等传统民俗活动代代相传,充分体现了历史生活的延续性。

街区集江南民俗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水弄堂文化、古建景观文化、宗教文化于一体,被誉为运河文化的“露天活态博物馆”,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自2005年启动保护性修复以来,严格遵循“整体保护,有机更新”的总体指导思想,本着“全面保护、合理利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开拓创新、务求突破”的原则,先后完成了整体风容风貌保护工作、重要节点修复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文化内涵彰显工作,得到各级领导、专家和市民群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

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罗哲文、谢辰生等专家学者,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旅游专家组等都先后视察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并给予很高评价。

古老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1.历史沿革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地处1995年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无锡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内,以2008年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古运河为中轴,南长古街和南下塘古弄分列左右,为独具特色的古运河江南人家历史文化街区。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1.历史研究
2.现状调查与评估
3.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
4.用地、人口与空间规划
5.交通与市政设施规划
6.技术指标与经济测算
7.规划实施政策建议
─3─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
一、总则
1.目的
为了加强对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的指导,规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文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1)结构、布局、风貌保护完好,未遭破坏的。对此类建筑保持原样,不得翻建,可按原样并使用相同材料进行修缮;
(2)结构、布局、风貌基本完好,局部已变动的。
对此类建筑,应按变动前的式样修复;
(3)结构、布局、风貌尚可,大部分已改动的。对此类建筑应按传统风貌和建筑形式进行整治和更新;
2.2重要保护对象的确定;
2.3功能发展定位;
2.4空间格局保护;
2.5环境风貌保护;
2.6建筑遗产的保护;
2.7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
2.8其他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9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
2.10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3.用地、人口与空间规划
3.1用地功能与结构;
3.2人口结构与容量;
3.3公共活动空间;
(3)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文化遗存分布图;
(4)历史文化街区现存建筑的年代分析图;
(5)历史文化街区现存建筑层数分析图;
(6)历史文化街区现存建筑质量分析图;
(7)历史文化街区现存建筑历史功能分析图;(8)历史文化街区现存建筑风貌分析图;
(9)历史文化街区其他历史文化遗存分布图;(10)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遗产保护规划图;
规划修编应当按原程序论证、报批。

无锡历史沿革演变图

无锡历史沿革演变图

历史沿革演变图
时间:2003-11-29 11:02:12来源:无锡新传媒阅读2471次
郭,元代用砖石重修城墙,四周开挖护城河。

至此,基本上形成了现在老城区(即环城的解放路以内)格局。

民国期间,拆改部分城墙;解放后,1950年拆除了全部城墙,建设环城路;其后,多次填河筑路,直至形成今天的格局由于运河和沪宁铁路的影响,城市呈现出西北一东南轴向发展的形态。

1949 年城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
1965 年城区面积约19平方公里





狀1977 年城区面积约28平方公里
1985 年城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
1995 年市区现状图
无锡市城市总怵规划2000市区现状图
市区总面积1 62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66.6平方公里,占4.11%;水域面积为510.44平方公里,占31.47%; 耕地面积575.6平方公里,占35.49%。

2001年,户籍人口213.5万人,城市化水平为71.85% (五普口径)。

2002年, 主城区建成区面积170平方公里,人口约160万人。

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占34.8%,工业用地占30.2%,公共设施用地占10.9%,道路广场占10.1%,绿化用地6.6%。

新闻录入员:wxrb (共计1581篇)。

无锡古运河

无锡古运河

无锡古运河文化简介无锡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它北接长江,南达太湖,全长四十多公里,纵贯无锡城区。

无锡古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末,三千年前,周太王长子泰泊在梅里建勾吴国,为了灌溉和排洪的需要,就率领民众开凿了伯渎河。

历史上吴王阖闾功楚,夫差北上伐齐,都曾通过这条河。

可见这条河当时不仅是在交通和农业灌溉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军事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条河不仅是无锡最早的人工河,应该说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运河了。

现在无锡人叫伯渎河,也叫伯渎港,经梅村可到常熟。

如今,这条河虽然已经失去了它往日的重要作用,但悠悠河水,凝聚了无锡三千年风风雨雨的历史,交织着水乡河古朴醇厚的民风民俗。

傍河而居从有运河开始,无锡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设市,以河为生。

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江南运河水乡文化。

现在在无锡能够一览这种江南水乡生活画的最佳角度,应该是在无锡的清明桥。

清明桥两岸的水弄堂是无锡最具特色的水乡风景。

两边民居高低错落,码头石埠错落有致,白天人家临窗面水,夜晚船家橹声灯影,后门洗汰下船,前门逛街上桥,每逢下雨时节,丝丝小雨飘洒在白墙黑瓦上,好一幅“人家尽枕河”的民俗风情画。

现在虽然有的房屋已经破旧,墙壁斑驳,但仍有许多人面对着这小桥流水、枕河人家、桨声惊梦的水弄堂流连忘返......横跨在水弄堂上的清明桥是无锡古运河上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单孔石拱桥。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在无锡人的心目中,清明桥在历史上的繁荣就象那幅名画《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一样,是古老运河历史的符号、繁荣的象征、文化的缩影。

在清明桥下生活的运河人家安逸、自足,这也许就是悠悠古运河带给他们的那种自信与满足吧。

他们在极普通的生活中回味着过去,感受着现在。

清明桥是一个窗口,是体味运河千百年文化遗存的窗口。

交通命脉公元613年,隋炀帝全线贯通京杭大运河以后,无锡古运河就发挥了交通上的重要作用,成为南北运输的大动脉。

这些无锡风俗画作所描述的就是无锡古运河在明清时期漕运高峰时的盛况。

“水弄堂”边古街区——无锡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水弄堂”边古街区——无锡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_ _ _
古运 河 南 门“ 水弄 堂” 古 运河从 南 长桥 至南水 仙 。
庙 , 10 长 5 0米 。由于运河 两 岸原 有 驿 道 。 边 筑有 石 驳 河 岸 .所 以 民众 俗 称 为 “ 塘 Il —


i 河运塘 。河道被下, _岸为; 东为 两塘 翳 ”河岸南 岸鳞 西 南上
点 , 机整 合 , 有 融吴 文 化 、 运河 文化 、 工商 文化 于 一炉 。 完 美 彰显 “ 江南 水弄 堂 , 运河 绝版 地 ” 的特 色 。 清名 桥历 史 文化 街 区 的规划 和 建设 。始 于 2 0世 纪9 0年 代 。 1 9 9 3年 , 锡 市 委 、 政府 和 南 长 区委 、 无 市
窑披 翠—— 大 窑路 古窑 遗址 群地 区。 整个 片 区以线 串
察 后得 出结论 :无 锡 古运 河 开拓 最早 ,保 护 最好 , “ 既 是 古 运 河 的 发源 地 , 又最 具 原 生 态风 貌 , 是古 运 河 的
文化绝 版 之地 。 “ 弄堂 ” 特色景 观是 : 河 、 桥 、 ”水 的 古 古
I :i 一 一

清 名 桥历 史 文 化 街 区 , 是 指 以 清 名 桥 及 清 名 桥 广
场为核 心 。 以南 长 街 、 杭 京 古运 河 、 下 塘 、 南 伯渎 港 、 大 窑 路 一 带 具 有 丰 富 历 史 文 化 底 蕴 的 区域 为 组 成 部 分
& 《
大椿 故 居 . 至南 长 街 南水 南 仙 庙 , 至 金 钩 桥 街 , 至 西 北 跨 塘 桥 ,东 西 宽 约 6 O米 , 0
清 名 桥 这 一 段 , 全 长 90 0
古 街 区 堂景的华是 弄 面约 米水 米”观2。“ , 宽精 ,水 河 0“ 弄

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介绍

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介绍

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介绍
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胜地。

这里保存了完好的古运河和众多历史遗存,是了解无锡历史和文化的好去处。

景区的核心景点是清名桥,这座石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无锡规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桥。

整座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长43.2米、宽5.5米,见证了古运河的繁荣和历史变迁。

游客可以在古桥上漫步,欣赏古运河两岸的风光和历史建筑。

除了清名桥,景区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

沿河的桨声、灯影、古桥、民居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古运河“民俗风情水上画廓”,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水乡风情。

游客还可以参观窑群遗址博物馆等地点,了解无锡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景区的游览线路也非常有特色。

游客可以乘坐游船从南禅寺出发,经过跨塘桥、大公桥、清名桥、窑群遗址博物馆等地点,沿途可以欣赏到古运河两岸的美景和历史建筑。

游船上还会提供水果盘和茶杯,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享受舒适的休闲时光。

总的来说,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是一个集历史文化、水乡风情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无锡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留下美好的回忆。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介绍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介绍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介绍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是无锡市区内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该街区建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是无锡市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街区内保留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点,如清名桥、崇安寺、南长街等。

其中,清名桥是街区的标志性建筑,是无锡古运河上最古老的桥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除了历史建筑和文化景点,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还有着丰富的商业和文化活动。

街区内有众多特色商店、餐厅和咖啡馆,是无锡市民和游客购物、用餐和休闲的热门去处。

此外,街区还举办着各种文化活动,如艺术展览、音乐节、戏剧表演等,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总的来说,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气息、商业繁华、文化活动丰富的旅游胜地,是无锡市内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大运河无锡段历史悠久特色多

大运河无锡段历史悠久特色多

产,曾率领百姓开掘了一条以都城梅里为中心,东到漕 孟河浦河入江口。这段文字具体记述了“吴古故水道”
湖,西到今无锡南门外的人工运河,全长约 87 里,宽 12 的起讫地点和全程走向。当代许多历史地理学家如褚
丈。从此,这一带大片沼泽地变为良田,既能栽插水 绍唐、魏嵩山等都认为:它从姑苏城的平门出发,经巢
现在无锡城区的古运河河段(双河尖至清名桥), 基本上仍是吴王夫差当年所开的吴古故水道(江南运 河或江南邗沟)的一部分。其开凿历史,比扬州的那段 邗沟至少要早一年。
3. 黄歇立无锡塘、治无锡湖 战国后期,楚相春申君黄歇请封江东(今苏南地 区),筑城于历山(今无锡惠山之西),并率领百姓“立无 锡塘”、治“无锡湖”(见《越绝书》卷二《吴地传》)。所谓 “塘”,就是堤岸。立塘治湖,即在无锡湖中筑立堤坝,将 吴王夫差所开通的江南运河穿越无锡湖的一段与湖分 开,河归河,湖归湖,更利于运河的通航和湖水的控制。 原无锡湖中有小岛,系历山余脉,本无名字。黄歇 立无锡塘、治无锡湖之后,它成为运河中流的一个墩, 因墩基为岩石构成,得以永久保留。后人为纪念治水 有功、为民造福的黄歇,特将此墩命名为黄埠墩。 现在,黄埠墩已成为无锡古运河上一道重要文脉, 一处标志性的历史景点,也成为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悠 久历史的实物见证。 4. 隋代江南运河无锡段的变迁 隋炀帝杨广为了便利漕运和军事运输,利用天然 河流和旧有渠道开凿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 的大运河,整个工程分四段进行。大业元年(605)起 , 开凿通济渠,由洛阳通到淮水。同年又开山阳渎(疏拓 古邗沟),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扬子(今江苏扬州之 南)入江。大业四年(608)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 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610)开江南河,从 京口(今镇江)到余杭(今杭州)。至此,这条长达 2000

基于多源数据的运河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感知评价与更新对策研究

基于多源数据的运河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感知评价与更新对策研究

基于多源数据的运河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感知评价与更新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多源数据的运河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感知评价与更新对策研究。

运河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这些街区的原真性感知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运河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并提出针对性的更新对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perception, evaluation, and updating strategies for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Ca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 The Ca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rb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carries rich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nd cultural memory.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authenticity of these neighborhoods is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 Therefore,how to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 evaluate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Ca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 and propose targeted renewal strategies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本文首先界定了运河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并阐述了原真性感知评价的重要性。

建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原则

建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原则

关注,特殊是建造文化遗产。

既要保证建造文化遗产的合理传承,又要实现时代元素的融入,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入研究与探讨运河建造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问题。

以运河无锡段为例,其建造文化遗产丰富,新运河时代下,积极探索,科学规划,无锡走在了建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前列,最令人瞩目的当属运河文化公园的落成。

文章主要就以无锡运河文化公园为例,探讨新运河时代下,建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共性策略,以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与传承。

虽然在新时期,京杭大运河的运输角色“淡化”,但其作为活化的、流淌的文化遗产,基于其世界性的影响力,对其文化资源的开辟与文化遗存的传承爱护也必须深入开展。

特殊是沿河两岸的民间艺术、建造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开辟迫在眉睫。

以无锡段为例,大量的建造文化遗产引起人们关于其活化利用的新思量,走产业化开展之路,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区域环境,凸显无锡历史古城的魅力势在必行,而其运河文化公园则是其建造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探索的成果。

提到无锡,“历史古城”的美誉当之无愧,其作为吴越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着悠久的运河历史。

早在西汉时就有了无锡县,到唐代逐渐成为规模更大的东南望县,人材济济、经济富庶。

其运河的开挖可以追溯到 3000 多年前,严格意义上的运河雏形诞生则是公元前 486 年,从最初的简单河道疏浚到后来的运河入江口的调整,再到长广溪河道的开凿,此时的无锡运河已经初具规模,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

山阳到扬子河道的开凿,沁水南达黄河,再到京口到余杭河道的开凿等,最终形成为了贯通南北的运河交通大动脉,有力地带动了南北方的经济开展。

在经历长期的历史变迁后,沿线也诞生了大量的建造。

而随着时代的开展,传统繁荣的运河经济时代过去,这些建造也成为建造文化遗产。

而新运河经济时代,这些建造文化遗产的去留问题也引起社会性的探讨。

面对遗产暗地里丰富的文化资源,走活化与重新利用之路是首选,也是必然。

梳理运河无锡段遗留的建造文化遗产,数量大、规模大、保存难度系数高,活化开辟压力也十清晰显。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无锡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的批复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无锡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的批复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无锡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2.13•【字号】锡政发[2009]34号•【施行日期】2009.02.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无锡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的批复(锡政发〔2009〕34号)市规划局:你局《关于报批<无锡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的请示》(锡规〔2009〕3号)悉。

经研究,原则同意该规划,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规划确定的原则及保护更新模式。

规划原则为地域特色原真性保护原则、传统与现代并重的设计原则和保护与发展互动原则。

保护更新模式为对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1.19公顷核心保护区内建筑采取修缮、改善、改造和拆除四种方式。

二、原则同意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空间结构。

功能定位为以文化创意、文化展示、商业服务和生活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历史文化街区。

空间结构为“一巷、七弄、四片、四心、多节点”。

三、原则同意规划在更大范围内的城市设计。

规划对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空间形态研究,正确处理了历史保护与更新的关系,建筑形态和体量满足了人性化要求。

四、原则同意小娄巷北侧地块设置超高层,与周边崇安寺、苏宁电器地块、东侧东林书院和西侧文渊坊等有机衔接,提高土地利用价值,用于平衡修复资金。

五、在下一阶段规划实施和管理中,要继续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进一步挖掘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和特点,注重历史真实遗存及传统街区风貌的保护,要针对各文保单位制定保护方案,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二)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块环境的合理衔接和整体协调,处理好历史文化街区内部各功能用地之间的关系。

(三)进一步加强规划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居住品质。

(四)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细化规划实施步骤,提出政策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锡古运河街区历史文化与建筑形态布局
【摘要】:通过对无锡古运河历史文化的探讨,着重研究无锡包括清名桥在内的著名人文历史景观”水弄堂”,试图从人文、工商发展史两条历史发展脉络分析古运河街区的历史和开发价值。

并对民居和工商建筑和环境进行分类阐述。

【关键词】:无锡;传统街区;水弄堂;民居
2003年夏天,北京10位画家与摄影家组织了一次京杭大运河的全面采风和调查,结果发现这条曾经闻名世界的中国历史”长廊”已经名存实亡,而至今唯一还留存历史风貌的,就是无锡跨塘桥到清名桥这900米的一段。

这段仅存的最原汁原味的”水弄堂”,依旧还是粉墙黛瓦民居夹峙,具有独特的江南水乡特色。

但是”水弄堂”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无锡市南长街古运河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运河的精华地段:京杭运河无锡城区段全长6.6公里,是1995年12月江苏省政府公布的”无锡市历史文化保护区”。

据史料记载,3000年前,泰伯自中原南奔蛮荆,定居梅里,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伯渎港。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锡古运河城区段基本按照古吴水的故址拓凌而成,由于开凿时间久远,历史文化风貌基本完整,文物古迹相对密集。

南长街古运河历史街区是上述”无锡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地区。

2.无锡工商业发展的历史缩影:依靠漕运发展起来的商业中心之一。

元代,无锡成为为朝廷储藏、转运漕粮的基地,本区成为无锡关厢地区三大商业中心之一。

明万历年间,本区已经成丝市,其中伯渎港位于本区内,其他随旧城改造已不复存在。

历史上无锡手工业相当发达,烧窑业、造船业和冶铸业发端较早。

由于紧邻运河,运输繁忙,本区造船业也兴盛一时,一度成为苏南地区的木船修造基地,成为民族工业繁荣之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工业在中国发端,古运河畔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附近乡村丰富的原材料和人力资源为无锡的民族工商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本区先后办起了纺织、缫丝、面粉加工等新型企业。

这些形形色色的老厂房,既见证了无锡民族工业变迁的历史,又积淀了无锡民族工业发展的文化,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同时无锡南长街古运河历史街区现存有大量民居,少量明清古民居,绝大部分历史建筑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建。

历史街区民居建筑丰富多彩,有着浓重的运河江南人家特点,粉墙黛瓦,花格木窗、方砖铺地、屏门隔断、前店后坊,几乎家家都有水码头,形式极为轻巧、既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院落式、竹筒式、独立式的枕河人家、又有中西合璧的石库门商贾别墅,风格多样。

无锡民居的布局有着我国民居布局的共同特点:明确的流线,完整地格局,明显的主体建筑,建筑组合体和渐进的层次。

明确的流线好比画在人们心中的一
幅导游图。

无锡古运河街区的建筑布局不仅注重组合体自身的布局变化,更注重街、坊院落相互之间的划分与联系,成组成区地布置具有社会生活内容的建筑社区组合。

这种组合可以表现出组织邻里生活社会化的思想。

随着本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设计已由单体建筑的空间概念演进到了环境设计的新概念。

而中国民居从来就是尊重自然环境的,民居设计的房前、屋后、宅旁,也就是住宅的室外空间环境。

这种空间艺术特征首先表现在不同层次的空间序列上,即从街面到总弄再到支弄最后入户这样一种空间组织方式。

它将居民的居住空间有序地分隔成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这样几个不同的层次,但又将这些不同层次的空间有机的组织在一个有序的系列中。

这种空间组织方式,对外由于相对封闭,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地域感、认同感和安全感,使得整个弄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区。

对内,这种空间组织方式又能带来一种浓烈的邻里感和社区感。

弄堂的对外空间--沿街空间与弄堂口。

临街的弄堂住宅好似一堵厚”墙”,将整个弄堂团团围住,使它们同后的弄堂成为一个封闭的区域。

城市嘈杂的街道与弄内安静的居住环境,被它截然分开。

至于整个弄堂的对外联系,则仅为少数几个弄堂口。

然而这堵”厚墙”不是一堵真的墙。

它在空间上将内部封闭起来,但在视觉上却又是开敞通透的。

它的底层多为小商铺。

这些店铺将弄堂与外部的城市公共生活联系起来,使弄堂具有了一个”外向型”的空间特征。

同时,弄堂的沿街空间还给整个弄堂带来了强烈的视觉上的统一性与可识别性。

错落有致、富有韵律,形成了城市空间中最具有特色的街景之一。

弄堂口是由外部城市公共空间进入弄堂内部空间的门户。

它往往是视觉的中心和装饰的重点。

在不同等级的保护区内,规划对道路、河道、建筑、绿化、环境和典型空间标志提出了相应的保护要求,确定了”保护、保留、整饰、改善、改造”等多种形式的控制方式,以保持历史文化街区内”尺度宜人,曲折有致,收放有度”的空间形态,实现对古城风貌的系统保护,以在整体环境上展现无锡古城肌理。

规划形成”两线、四桥、两古迹”的空间格局,体现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和江南水乡、运河人家特点,是体现无锡历史风韵和特色的重要街区。

规划以保护历史街区的历史信息和传统风貌为前提,并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致力于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生活的融合。

规划完善了现有的街区交通体系,合理组织机动车和步行交通,在保证原有历史街区内部宜人尺度的同时,满足了现代交通出行的要求。

规划将对原有大量工业用地进行土地功能转换,补充现有居住街坊所匮乏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以形成宜人的居住生活环境。

该区是运河兴衰的重要见证,千年吴文化的发祥地,民族工商业的摇篮,无锡城市发展的缩影,是无锡市传统的历史风貌区,城市结构中的重要节点,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传统的商业中心,是无锡市重要的旅游资源。

规划以保护历史真实载体、保护历史环境、合理利用、永续利用为原则,组织古运河发展史和人文、工商发展史两条历史发展脉络,对历史建筑进行分类整理,采用保护、保留、改造等措施,保持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探索历史街区复兴的可能途径。

争取在以人为本、尊重历史的规划原则指导下,充分挖掘现有地段的发展潜力,以塑造富有无锡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为基础,力图探求一条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美学》侯幼彬著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华夏意匠》李允鉌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