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数一数》(一)

一节课,讲课时间比较长,是否可以适当压缩内容,多给学生留一些自习的时间?
听课记录
一年级2 班
学科
数学
授课题目
数一数
课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听课
教师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锻炼学生的胆识;
二、以歌曲《数鸭歌》导入本课;
(1)、引导学生观察游乐场中的树木有几棵?
(2)、告诫学生数树木的方法是从左往右数,也可以从右往左数;
三、引导学生数图中的6只小鸟,数小鸟的方法是从上往下数,或者从下往上数两种;
四、告诉学生,大树排列的整齐,小鸟排列的不整齐,数不够整齐的有做标记的方法来数,不会重复,也不会漏掉;
五、引出原点图,说明用圆点图可以数较多的物体的时候比较方便;
六、板;
从左往右,从右往左;
不整齐的物体:用圆点图;
好处:按顺序,用做标记的方法数,不会重复,不会遗漏。思路完整,过程清晰。
一年级小学数学上册听课记录 表

3、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六、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曹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寓教于乐
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生:这是我的好朋友球,它长得圆头圆脑的,摸起来圆乎乎的,没有平平的地方,它爱滚来滚去的。我很喜欢玩球。
师:你真会观察,让它滚给大家看看(在实物投影上滚一滚),请同学们从你带来的物体中,拿出这位同学的好朋友球。我们的下一个好朋友是谁呢?
生:我的好朋友有点圆,又有点长,直直的,上面和下面都是圆的,要它站它就站,要它滚它就滚,它站着不会滚,只有躺着才会滚。
生:我发现球可以自由自在地滚,圆柱是直直地滚。(放实物投影上演示。)师:再提一个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一样呢?生: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六个面,但长方体是长长的,有些面大,有些面小,正方体是方方的,每个面都一样大。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会听、会看、还会问,很了不起!下面有四幅图,都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物体,谁能说一说它们的名字。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一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15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15篇一、授课教师:[教师姓名]二、授课时间:[具体时间]三、授课地点:[教室地点]四、授课内容:1 - 5的认识。
1. 导入。
- 教师通过展示动物园里动物的图片,有1只大象、2只长颈鹿、3只猴子、4只孔雀、5只小兔子。
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能数出每种动物有多少只吗?”- 学生们积极回答,课堂气氛活跃。
2. 新授。
-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1 - 5的数字卡片,带领学生认读每个数字。
- 利用小棒,教师展示1根小棒表示数字1,2根小棒表示数字2,依次类推,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字与数量的对应关系。
- 请学生上台用小棒摆出相应的数字,其他学生在下面练习。
3. 练习。
- 教师在课件上展示一些物体,让学生说出对应的数字。
例如,3个苹果对应数字3。
- 发放练习纸,上面有一些简单的写数字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 课堂小结。
-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1 - 5这几个数字,强调数字与生活中的数量关系。
听课记录2。
一、授课教师:[教师姓名]二、授课时间:[具体时间]三、授课地点:[教室地点]四、授课内容:比多少。
1. 情境创设。
- 教师拿出3个苹果和2个橘子,放在讲桌上。
问学生:“同学们,看看老师这里的苹果和橘子,哪个多,哪个少呢?”- 学生们开始观察并思考。
2. 新授。
- 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
将苹果和橘子一个对一个地摆放,发现苹果多一个。
- 引出“多”“少”“同样多”的概念,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解释。
- 展示课本上的小猪和木头、小兔和胡萝卜的图片,让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
3. 课堂活动。
- 请学生分组,每组发一些不同数量的学具(如小方块和小圆片),让他们互相比较多少,并说出结果。
- 教师巡视各小组活动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4. 巩固练习。
- 在黑板上画出不同数量的图形,如4个三角形和3个圆形,让学生判断哪个多,哪个少。
- 布置课后作业:回家找一找家里哪些东西可以比较多少。
一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15篇部编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15篇部编版1. 数字1和2的认识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数字1和2,我们首先学习了数字1,老师告诉我们数字1是最小的数字,它只有一条竖线组成。
接着,我们学习了数字2,数字2有两条竖线组成,我们通过看图和认读来巩固对数字2的认识。
2. 数字3和4的认识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数字1和2,今天继续学习数字3和4。
数字3由一条竖线和两条横线组成,我们通过练习书写和数图认读的方式熟悉数字3。
接着,我们学习了数字4,数字4由两条竖线和两条横线组成,我们通过讲解和练习巩固了对数字4的认识。
3. 数字5和6的认识今天我们将学习数字5和6,数字5由一条竖线、两条横线和一个倾斜线组成。
我们通过观察数字5的形状,学习了如何正确书写数字5。
接着,我们学习了数字6,数字6由两条竖线、一条横线和一个弧线组成,我们通过数图认读和练习巩固了对数字6的认识。
4. 数字7和8的认识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数字5和6,今天继续学习数字7和8。
数字7由一条竖线、两条横线和一个斜线组成,我们通过观察和书写练习来熟悉数字7的形状。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数字8,数字8由两条竖线、两条横线和一个闭合的弧线组成,我们通过数图认读和练习来巩固对数字8的认识。
5. 数字9和0的认识今天我们将学习数字9和0,数字9由一条竖线、两条横线和一个弧线组成,我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书写来学习数字9的形状。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数字0,数字0由两条竖线和两条横线组成,我们通过数图认读和练习来熟悉数字0的形状。
6. 数字的比较与排列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数字1-9和0,今天我们将学习数字的比较与排列。
我们通过比较数字的大小来训练我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数字的升序排列和降序排列,通过练习巩固了对数字排列的理解。
7. 数的合并与拆分今天我们将学习数的合并与拆分,我们通过观察图形和数图认读来训练我们的合并和拆分能力。
合并是将两个数字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数字,拆分是将一个数字分解成两个或多个数字。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最新版)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一】:一年级数学上听课记录一年级数学上听课记录:认识钟表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谜面是“一家三兄弟,高矮个不齐,嘀嗒提醒你,时间要珍惜!谁能猜出这个谜语的谜底得什么?生:钟表。
(针对一年级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猜谜语的特点,在上课伊始就采用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说对了,你们真聪明,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钟表有什么用处?生:能告诉我们时间。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啊!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
(板题:师写一个字,生读一个字,再齐读。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表,先自己观察一下钟面上都有什么?(课件 A :钟表表面,时间 9 : 00 )师:谁能将你观察到的说给同学们听?生:有 12 个数字。
生:有时针、分针。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你能告诉同学们,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吗?(最细的是秒针,我们以后再研究。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手中的钟表,你仔细观察一下钟面上的时针是按什么顺序走的?(师:演示)生:按 1 、 2 、 3 …… 11 、 12 的顺序走的。
师:你们能按这个顺序自己拨拨手中的钟表吗?(生拨)现在老师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给全班同学拨,同学们要认真看他拨的对不对。
(针对一年级学生还不太会主动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要求教师要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帮助他们找到明确的注意方向,让他们从“同桌”这种一对一的明确关系中学会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二】:一年级上册《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听课记录一年级上册《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听课记录听课记录听课人:时间:节次:下午第二节执教:课题: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年级:一年级学科:数学教学过程:一、汇报预习交流“我会填”13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1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
可以写成+= ,还可以怎么写?二、谈话导入1.我们已经了解11到20各数的组成,现在老师说一个数,谁来说这个数是怎么组成的?17、14.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都表示十几,我们能不能用算式来表示这样的过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10有关的加减法,板书课题: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三、新课教学1.出示例题图。
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范文3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范文3篇【导语】听课记录的基本内容听课记录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
而在听课记录本上的体现,左边是实录,右边是评点。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范文3篇》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范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10》,就一个10,应当说内容是比较单调、枯燥无味的,但是在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气氛很高,教学成效较好,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控对10的认识、和10的组成及10之内的数字结构。
本节课的亮点。
一、教材处理得比较好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从温习到新授到练习都过渡得自然,在新授部分,教师通过视察挂图、现场人数、自己的双手等活动进行教学10的认识,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切身认识10;在练习部分,教师也设计了多种练习情势,有分铅笔,有玩游戏等练习,练习的多样性,能使学生从不同方面,知道、认识新学的内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评判处理得好。
评判有自评、互评、教师评。
在这节课的评判中,教师发挥了评判的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不断上升,学生参与度较高。
如在学生答对题时,给予掌声鼓励;在学生表现得不错的时,教师很自然地竖起拇指给予夸奖鼓励或是嘉奖小红花;在一些地方,如学生书写10时,写得不是很好,教师不是一口否认,而是挑个好看点给予夸奖,再要求学生回去要认真练习写“10”。
我认为这些评判是非常恰当、公道的。
不像一些课堂整节课的评判很少,或是只要学生答对一个问题,就全班同学鼓掌齐说:你真棒或你真厉害。
这样浪费时间不说,还会弄得物极必反。
三、数字故事导入,促使教学成效的提升。
教师利用小学生比较爱好听故事这一特点,在两部分使用了编故事进行教学或练习,我认为,这样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
同时教师还通过故事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9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很大很大,看不起别人这种自豪自满的不良习惯。
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本次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主要讲授“数量的大小”。
老师在上课前充分准备,以乐趣的方式和孩子们互动,让孩子们对数学更有兴趣。
首先,老师利用一些与孩子们熟悉的物体,如图形、动物、水果等来开展数量的大小比较。
老师先出示几类物体,然后要求学生将它们按照数量从大到小排列,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很快的完成这一项任务,老师也表扬学生们反应敏捷。
接下来,老师将不同物体的数量相加,要求学生通过演算法来进行计算,老师把计算过程用动画形式展示,孩子们都很积极的回答问题,老师也给予鼓励。
再次,老师展示了一些从小到大的数字,要求学生根据数字的大小来排列,孩子们能够正确的完成这一任务,老师也表示很满意。
最后,老师通过举例子让孩子们理解数量的大小关系,并要求学生给出自己的看法。
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孩子们积极参与,有的孩子用自己的话来解释,有的孩子用动作来表达,老师也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本次听课,孩子们对数量的大小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拓宽了孩子们的思维,使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中有了新的进步。
本次听课让孩子们收获颇多,也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老师也很满意孩子们的表现。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范文5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范文5篇1.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范文一、情景引入小朋友,你最喜欢看哪些动画片?(蓝猫、天线宝宝)我也很喜欢看蓝猫。
电视里每天晚上几点钟播放?(8点)8时在钟面上怎么表示呢?二、认识钟面这是一个钟面,哪根针是时针,哪根针是分针,你们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钟面上还有些什么?(1―12,12个数字)这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许多大格,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大格里面还有小格,看见了吗?待会儿我们再仔细研究。
现在谁会用这个钟面拨出8时?对吗,你是怎麽知道的?蓝猫播完之后是什麽节目?(天线宝宝)这时是几点?(8:15)晚上8:15分我们收看天线宝宝,早晨8:15我们在干什么?现在钟面上是8时,再走多少分就是8时15分?谁会拨出8:15分?注意:分针走一小格就是一分,我们一起往下数1,2,3,……15。
现在时针走过几,分针走了3大格共走了多少分,就是8时15分。
再看一遍。
分针走一小格是几分钟,感受一下,刚才这段音乐正好是一分钟,分针走了一小格,走2小格呢,20小格,30小格呢?一格一格地数太麻烦,还可以怎样数?(5个5个地数:5、10、15……)你会往下数吗?打开书81页,把数的结果填上去。
钟面上一共有多少小格,分针走完一圈也就是走了多少分?只要会数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我们就能很快认识时间。
三、认识时间1、出示9:05分的钟面。
现在是几时,你是怎麽知道的?9时5分在电子钟上这样写9:05。
因为分针只走了5分钟,还没有超过10,在表示几十分的这一位用0来表示。
所以写成9:052、出示6:25分的钟面。
你会写吗?―――时――――分电子钟怎样表示――――:――――3、再来写几个。
完成82页做一做第一题。
电脑里还有一些钟面,你会认吗?4、出示4:15分的钟面。
现在几时几分,分针正好指着3,比较容易。
出示9:15分的钟面,如果分针正好指在小格里,会认吗?怎样数小格呢?(5,10,15,再走一格16、17、18、19)小朋友真仔细,连小格也数得很好,这几个钟面也要仔细看,你会认吗?5、完成82页做一做第2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位置:上下前后》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位置:上下前后》一、核心素养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方向感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并准确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如上下、前后,从而提升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二、新课导入教师行为:1.情境创设:教师手持一个小熊玩偶,站在讲台上,提问:“同学们,看老师这里的小熊,如果老师把小熊放在讲台上,那么小熊是在老师的哪里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上面”。
2.引入课题:“非常好,同学们说得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物体的位置,特别是上下和前后的关系。
让我们一起进入《位置:上下前后》的学习吧!”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手中的小熊玩偶,并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听到教师的提问后,学生纷纷举手,尝试用“上面”来描述小熊的位置。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直观的实物展示和简单的提问,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教学过程教师行为:1.示范讲解:教师使用教室内的物品(如黑板、课桌、椅子等)作为教具,边演示边讲解上下、前后的概念。
例如,指着黑板说:“黑板在教室的前面,我们的课桌在黑板的后面。
”2.互动练习: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根据教师的指令(如“站在老师的前面”、“走到椅子的后面”等)进行位置移动,同时要求其他学生用“上下前后”的词汇描述他们的位置变化。
3.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套包含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积木或卡片,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摆放出具有上下、前后关系的图案,然后派代表向全班展示并解释。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积极参与互动练习,按照指令准确移动位置。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积极讨论,合作完成图案的摆放,并勇敢地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和解释。
过程点评:通过示范讲解、互动练习和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师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上下、前后的概念,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方向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解决问题(8和9)》听课记录

2024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解决问题(8和9)》听课记录完整标题:统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解决问题(8和9)》听课记录核心素养:•运算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8和9的加减法运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运用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逻辑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分析问题、推理判断。
新课导入一、教师行为:教师展示一幅与8和9加减法相关的生活情境图(如:树上有8只鸟,飞来了2只;或者盘子里有9个苹果,吃掉了3个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一个与8和9加减法有关的问题吗?”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尝试从图中提取数学信息,并尝试提出与8和9加减法相关的问题,如:“现在树上一共有多少只鸟?”“盘子里还剩下多少个苹果?”过程点评:教师以生活情境图导入新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提问,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教学过程二、教师行为:1.问题解析:教师选取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明确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2.建模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即列出8或9的加减法算式,并指导学生进行计算。
3.结果验证:教师鼓励学生将计算结果与实际问题情境进行对比验证,确保答案的合理性。
4.拓展应用:教师再给出几个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活动:1.认真倾听教师的问题解析,理解问题的本质。
2.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计算。
3.与同学交流计算结果,共同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4.积极参与拓展应用环节,独立解决问题并分享解题思路。
过程点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模型、进行计算和验证结果,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6-10的认识和加减法:6和7的组成》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2024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6和7的组成》听课记录核心素养:•数的组成与分解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和思维活动,掌握6和7的组成与分解,理解数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逻辑思维能力:在探索6和7的组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合作学习与交流能力: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导入一、教师行为:1.展示一些实物或图片,如6个苹果和7个梨,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如果我把这些水果分一分,可以怎么分呢?比如,我可以把6个苹果分成几部分?”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6和7的组成,看看它们可以怎样被分解成不同的部分。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展示的实物或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积极准备参与新课学习。
过程点评:教师以实物或图片为载体,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新课的顺利导入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二、教师行为:1.直观演示:使用教具(如小棒、圆片等)进行6和7的组成演示,边演示边讲解,让学生明确组成的意义。
2.动手操作:分发教具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将6和7分解成不同的两部分,并记录下来。
3.小组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组成方法,比较不同方法的异同点。
4.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6和7的所有组成方式,强调有序思考和全面性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理解组成的意义。
2.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活动,尝试将6和7分解成不同的两部分,并记录结果。
3.在小组内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组成方法,听取并学习他人的不同思路。
4.认真总结归纳6和7的所有组成方式,加深对数的组成的理解。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逐步掌握了6和7的组成方法。
同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一)今天上数学课,老师给我们讲了有关加法和减法的内容。
老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加数,然后让我们算出它们的和。
我仔细地数了一下,然后大声回答说答案是7。
老师夸奖了我一下,接着又写下了一个减法运算。
我算了一下,得出的答案是4。
老师告诉我们,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加在一起,而减法则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
我听得很认真,觉得这个课程很有趣。
接下来,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些练习题让我们自己做。
题目很简单,但是我还是很仔细地一步一步地计算,确保没有出错。
答题的时间过得很快,一下子就到了下课时间。
我觉得今天的数学课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更加喜欢数学了!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二)今天我们上数学课,老师给我们讲了有关形状和图形的知识。
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正方形,告诉我们它有四个边和四个角。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四个角也是直角。
接着,老师教我们如何画一个正方形,并且要求我们按要求写下相应的图形名称。
我认真地跟着老师的步骤画了一个正方形,并在旁边写下了“正方形”这三个字。
随后,老师又给我们介绍了圆形。
他说圆形没有直角,而是一个没有边的图形。
我仔细观察了圆形的形状,确实是没有直角的,看起来很圆润。
老师又要求我们用画图工具画一个圆形,并写下相应的图形名称。
我按照要求完成了任务,感觉自己的画画水平有所提高。
今天的数学课很有趣,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学会了正方形和圆形的特点。
我觉得数学不再是一门难懂的学科,而是一门充满趣味性的知识。
我期待着下一节数学课,希望能继续学到更多有趣的数学知识。
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听课记录是老师们在听其他老师的课时书写的听课笔记和课后总结。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好的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1】教学过程简记:一、谈话引入同学们认识了很多字了,黑板上的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1、请同学们把手举起来,哪只是你的左手?哪只是你的右手?它们可以帮助你做什么?请说出左、右手有什么作用。
2、在我们身上,像这样分左右的朋友很多,请同学们摸一摸,说一说。
3、游戏(机器人听指挥)。
要求:听指挥,做动作。
(1)伸出你的左手摆一摆。
伸出你的右手摆一摆。
(2) 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3) 拍拍你的右腿(4) 左手拍左腿(5) 右手摸左耳朵4、学生互问互答如:我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我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要求自己再完整地说一遍。
5、找朋友的游戏。
甲学生:每排从右数第4个是我的好朋友。
乙学生说:你的朋友在这里。
第一排、第三排向右转,和对面的同学握握手,你们握的都是右手吗?为什么?6、游戏(同动作和反动作)三、巩固练习(图片出示)从左数我排第三,从右数我排第四,我们这排一共有多少辆车?四.全课总结评析:这节课的内容看似简单,可是要上好并不容易。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把“左、右”这节课的内容贯穿在一个又一个的游戏活动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平等,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教师能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同时教师也能适时把学生的心收回来。
从这节课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大朋友和一群小朋友一起游戏,一起学习的美好画面,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的是,学生在做脚下动作时,大家没法看出谁做对了,谁做错了。
不能很好地进行点评。
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2】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除了让学生学会表达,更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在这节课中,罗老师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认真仔细地听讲,能紧紧抓住学生认真仔细听讲这一细节进行教学。
一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加法和减法》听课记录

2024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加法和减法》听课记录一、标题统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加法和减法》二、核心素养•运算能力:通过复习加法和减法,巩固学生的基本运算技能,提高运算准确性和速度。
•逻辑思维:在解决加减法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新课导入教师行为:教师手持几组加减法算式卡片,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加法和减法的知识,今天我们要一起进行一次总复习。
大家还记得我们是怎么学习加法和减法的吗?谁能举个例子说说看?”学生活动:学生被教师手中的卡片吸引,纷纷举手回答。
有学生举例说:“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加在一起,比如3+4=7;减法就是从一个数里去掉另一个数,比如7-4=3。
”过程点评:教师以直观的教具和简单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后续的复习活动做好了铺垫。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加法教师行为:1.教师首先出示一系列加法算式,包括简单的个位数相加和进位加法,让学生快速口答答案。
2.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加法的运算法则,如“个位加个位,满十进一”。
3.设计“加法小能手”竞赛,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轮流上台解答加法题目,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最后评出优胜组。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加法口答和竞赛,通过团队合作和个人努力,巩固了加法运算技能,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口答、竞赛等,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复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通过总结运算法则,帮助学生建立了清晰的数学思维框架。
二、复习减法教师行为:1.教师出示一系列减法算式,包括简单的个位数相减和退位减法,让学生尝试解答。
2.引导学生总结减法的运算法则,如“个位减个位,不够借一当十”。
3.设计“减法小达人”游戏,学生两两一组,一人出题一人答,答对后互换角色,继续游戏。
一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 5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听课记录 5篇以下是五篇为一年级上册数学自创的听课记录:听课记录一:数字世界的初探今天,老师带领学生们进入了数字的世界。
通过生动的动画和故事,学生们学习了如何正确地书写数字0-9,并初步理解了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数量。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争相回答问题,展现出了对数字浓厚的兴趣。
听课感受:数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老师通过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听课记录二:加法的魔法在这一节课中,老师向学生们展示了加法的魔法。
通过用故事和实例来讲解加法的基本概念,学生们逐渐理解了如何将两个数相加得到一个新的数。
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互动,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了一系列加法练习题,巩固了所学知识。
听课感受:加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加法的基本技能,展现出了数学教学的魅力。
听课记录三:图形的秘密本节课,老师带领学生们探索了图形的秘密。
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图形的特点,学生们逐渐了解了图形的基本分类和特征。
在互动环节中,学生们积极参与,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对图形特征的理解。
听课感受:图形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们观察和比较不同图形的特点,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从而轻松地掌握了图形的相关知识。
听课记录四:生活中的数学——长度与重量在这一节课中,老师将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向学生们介绍了长度和重量的概念。
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物品的长度和重量,学生们逐渐理解了如何使用数学来描述和比较物体的属性。
听课感受:将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还能够学会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听课记录五:时间的奥秘本节课,老师向学生们揭示了时间的奥秘。
通过讲解时钟的结构和功能,学生们逐渐理解了如何读取时间并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上册

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上册数学听课记录(上册)第一课:数的认识这节课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数。
她告诉我们,数是用来表示事物的多少的。
我们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数量。
然后,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些物品,要我们用数字来表示它们的数量。
我们听了老师的解释后,都明白了数的概念。
第二课:数的序数在这节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数的序数。
她告诉我们,序数是用来表示事物在某个顺序中的位置的。
老师举了一些例子,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等,让我们明白了序数的概念。
我们随后进行了一些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课:数的比较在这节课上,老师教给我们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她告诉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数的大小来找出最大数和最小数。
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些练习题,让我们练习比较数的大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数的比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四课:数字0这节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数字0。
她告诉我们,0是一个特殊的数字,表示没有物品或没有数量。
老师通过一些实例让我们明白了0的意义。
我们随后做了一些练习,练习使用0进行计算。
第五课:加法在这节课上,老师教给了我们如何进行加法运算。
她告诉我们,加法是两个数的合并,可以用加号表示。
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些加法的例题,让我们动手解决。
我们很开心地发现,通过加法,我们可以得到更大的数。
第六课:减法这节课上,老师教给了我们如何进行减法运算。
她告诉我们,减法是找出两个数的差,可以用减号表示。
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些减法的例题,让我们动手解决。
我们学会了用减法来比较数的大小。
第七课:加减法的综合运用在这节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加减法的综合运用。
她告诉我们,通过加减法,我们可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些带有加减法的综合题,让我们动手解决。
通过这次练习,我们掌握了加减法的综合运用。
第八课:数的组成这节课上,老师教给了我们数的组成。
她告诉我们,一个数可以由几个数字组成。
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些数字的组合,让我们找出组合后的数。
我们进行了一些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听课记录

一、教学内容:本课中,老师主要教授了一年级数学上册中的数字0-5的认知和认读,包括数字的写法、数量的理解以及数目的认读。
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能够在课后掌握数字0-5的外形及数量,并能够正确识读这些数字。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书写数字0-5,并能够正确念出这些数字;2. 能够正确识读0-5的图形形式;3. 能够简单应用数字0-5进行数量的对比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1. 课前活动在课前,老师进行了数字0-5的图像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数字图形来熟悉数字的形态。
2. 导入老师通过幼儿园老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熟悉数字0-5的外形,然后引导学生念出这些数字。
3. 新课呈现老师通过数字卡片逐个展示数字0-5,辅以生动形象的故事或对比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每个数字代表的数量。
4. 讲解老师结合数字卡片和计数棒,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计数运算,并举例说明数字0-5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应用练习。
5. 练习老师设计了多样性的练习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数字0-5的书写和识读能力。
6. 总结在课堂的老师进行了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的练习以巩固知识。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老师通过数字卡片、计数棒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生动活泼的语言和趣味性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字0-5的书写和认读。
五、教学效果:经过本次教学,学生在数字0-5的书写和识读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肯定,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与建议:老师指出,学生对数字0-5的书写和认读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巩固练习,家长要配合老师,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认读数字,并进行相关的锻炼练习。
老师也表示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深化对数字认知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更多形式的数字运算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5的认识》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5的认识》一、标题统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5的认识》二、核心素养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以及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具体实物和操作活动,使学生能够准确识别、表示并理解1-5这五个数的实际意义,为后续的加减法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新课导入教师行为:1.情境创设:教师展示一幅包含1-5个不同数量物品的图画(如1只小猫、2只小鸟、3朵花、4个苹果、5个气球),引导学生观察并数出每种物品的数量。
2.提问引导:“同学们,你们看到图上有哪些东西?每种东西有多少呢?谁能用数字来表示它们?”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积极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尝试用数字1-5来表示图画中的物品数量。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生动的图画和贴近生活的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1-5数的认识这一新课内容,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教学过程教师行为:1.逐一讲解:教师分别出示数字卡片1-5,结合实物或手势,详细讲解每个数字的含义和写法,引导学生跟读并模仿书写。
2.动手操作:分发小棒、积木等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摆放物品来加深对1-5数的理解。
3.游戏互动:设计“听数取物”、“数字接龙”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1-5数的认识和书写。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和游戏互动,通过多感官体验加深对1-5数的理解和记忆。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1-5数的认识和书写,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一、1-5的认识- 1:表示一个物体(如1只小猫) - 2:表示两个物体(如2只小鸟) - 3:表示三个物体(如3朵花) - 4:表示四个物体(如4个苹果) - 5:表示五个物体(如5个气球)二、数字书写示范- 展示1-5的规范书写格式,引导学生模仿书写。
一年级上册数学《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加减混合》听课记录

2024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加减混合》听课记录完整标题:统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加减混合》听课记录核心素养:•运算能力:通过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运算技能,理解运算顺序。
•逻辑思维:在解决加减混合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新课导入一、教师行为:1.创设情境:展示一个生动有趣的动画或图片,如“小猫吃鱼”的故事,小猫先吃了3条鱼,后来又吐出了1条,问小猫现在手里有几条鱼?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猫算算它现在手里还有几条鱼吗?这个问题里涉及到了哪两种运算呢?”学生活动:1.观看动画或图片,被故事情节吸引。
2.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提出这是一个涉及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问题。
过程点评:教师以生动的情境导入新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过渡到加减混合运算的主题,为新课学习做了良好铺垫。
教学过程二、教师行为:1.讲解概念: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的定义,强调运算顺序(从左到右)。
2.示例讲解:通过具体例题,如“5 + 2 - 1 = ?”,边讲边做,展示加减混合运算的步骤和方法。
3.实践操作:分发练习纸,让学生独立完成几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4.互动讨论:选取几道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集体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案,教师适时点评。
学生活动:1.认真听讲,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顺序。
2.积极参与例题的学习,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模仿练习。
3.独立完成练习纸上的题目,遇到困难时尝试自己解决或寻求教师的帮助。
4.在互动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收获。
过程点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知识的讲解与实践操作的结合,通过例题讲解、实践操作和互动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教师还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解题策略的引导。
一年级小学数学上册听课记录

一、考试中途应饮葡萄糖水大脑是记忆的场所,脑中有数亿个神经细胞在不停地进行着繁重的活动,大脑细胞活动需要大量能量。
科学研究证实,虽然大脑的重量只占人体重量的2%-3%,但大脑消耗的能量却占食物所产生的总能量的20%,它的能量来源靠葡萄糖氧化过程产生。
据医学文献记载,一个健康的青少年学生30分钟用脑,血糖浓度在120毫克/100毫升,大脑反应快,记忆力强;90分钟用脑,血糖浓度降至80毫克/100毫升,大脑功能尚正常;连续120分钟用脑,血糖浓度降至60毫克/100毫升,大脑反应迟钝,思维能力较差。
我们中考、高考每一科考试时间都在2小时或2小时以上且用脑强度大,这样可引起低血糖并造成大脑疲劳,从而影响大脑的正常发挥,对考试成绩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建议考生,在用脑60分钟时,开始补饮25%浓度的葡萄糖水100毫升左右,为一个高效果的考试加油。
二、考场记忆“短路”怎么办呢?对于考生来说,掌握有效的应试技巧比再做题突击更为有效。
1.草稿纸也要逐题顺序写草稿要整洁,草稿纸使用要便于检查。
不要在一大张纸上乱写乱画,东写一些,西写一些。
打草稿也要像解题一样,一题一题顺着序号往下写。
最好在草稿纸题号前注上符号,以确定检查侧重点。
为了便于做完试卷后的复查,草稿纸一般可以折成4-8块的小方格,标注题号以便核查,保留清晰的分析和计算过程。
2.答题要按先易后难顺序不要考虑考试难度与结果,可以先用5分钟熟悉试卷,合理安排考试进度,先易后难,先熟后生,排除干扰。
考试中很可能遇到一些没有见过或复习过的难题,不要蒙了。
一般中考试卷的题型难度分布基本上是从易到难排列的,或者交替排列。
3.遇到容易试题不能浮躁遇到容易题,审题要细致。
圈点关键字词,边审题边画草图,明确解题思路。
有些考生一旦遇到容易的题目,便觉得心应手、兴奋异常,往往情绪激动,甚至得意忘形。
要避免急于求成、粗枝大叶,防止受熟题答案与解题过程的定式思维影响,避免漏题,错题,丢掉不该丢的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谁能将你观察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生:有 12 个数字。
生:有时针、分针。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你能告诉同学们,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吗? (最细的是秒针,我们以后再研究。)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手中的钟表,你仔细观察一下钟面上的时针是按什么顺序走的?(师:演示)
生:按 1 、 2 、 3 ?? 11 、 12 的顺序走的。
师:你们能按这个顺序自己拨拨手中的钟表吗?(生拨)
现在老师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给全班同学拨,同学们要认真看他拨的对不对。
(针对一年级学生还不太会主动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要求教师要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帮助他们找到明确的注意方向,让他们从 “ 同桌 ” 这种一对一的明确关系中学会小组合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钟表有什么用处? 生:能告诉我们时间。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啊!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题:师写一个字,生读一个字,再齐读。)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表,先自己观察一下钟面上都有什么? (课件 A :钟表表面,时间 9 : 00 )
一年级数学上听课记录:
认识钟表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谜面是 “ 一家三兄弟,高矮个不齐,嘀嗒提醒你,时间要珍惜!谁能猜出这个谜语的谜底得什么?
生:钟表。
(针对一年级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猜谜语的特点,在上课伊始就采用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