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折算问题(郝万山)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编撰:春风微拂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一直是很多人头痛的问题,现据网上资料整理供参考。
(以下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网上资料整理)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
(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
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1两=15.625克,约15克“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1铢=0.65~0.7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1.5~1.8克,1刀圭=0.5毫升约0.5克,1撮=4刀圭=2克,1分=3.9~4.2克1方寸匕=10刀圭=2.74毫升约3~5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寸=2.3公分,1尺=23公分1981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
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
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1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1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辩》
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汉代度量衡
重量:
汉代(张仲景):
24铢=两=15.625g=15g
十六两=斤=250g
三十斤=钧
四钧=石
(晋代:
6铢=1分
4分=1两)
(晋—宋朝的改变:
1斤由250g升为600g)
唐代=汉制
宋代:(煮散,药量相应减少)
斤、两、钱、分、厘、毫
宋——清无变化,可以等于今制
总之,宋以前按汉制,宋以后按今制
我国解放以后:
1斤=500g
1钱=3g
(黑龙江:1两=50g,1钱=5g)
(1升粳米旱地生长的稻子=180g 半升半夏50g; 半升五味子=30g,厚朴1尺=15g,五苓散一方寸匕:5g;杏仁100个=40g,桃仁100个=30g,枳实1枚=18g,附子1枚=20g,大附子1枚=25g,乌头1
枚=5g,;钱匕:1-1.5g)
容量:
汉代(张仲景):
龠=10ml
2龠=合=20ml
10合=1升=200ml
10升=斗=2000ml
十斗=斛=20000ml
(晋—宋朝的改变:
1升由200ml升为1000ml)
度量:
汉代(张仲景):
黍=分
十分=寸=2.3cm
十寸=尺=23cm
十尺=丈=230cm
十丈=引=2300cm
(晋—宋朝的改变:
1尺由23cm升为33cm)。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
[转帖]《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1981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覆衡量核实,摘要介绍如下: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升=液体200毫升合=20毫升龠=10毫升方寸匕=2.74克鑫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一钱匕=1.5~1.8克一分=3.9~4.2克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20~30克中者一枚15克强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二)“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
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
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
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
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1/10。
并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
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著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着。
东汉末年,寒疫大流行,伤寒的特点,发病急,传变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
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
方剂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机,配伍精当,便是特定的剂量。
以四逆汤的应用为例:四逆汤乃仲景急救亡阳危症之峻剂,有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起死回生之效。
原方为炙甘草2两、干姜两半、生附子1枚(破8片),按古今折算,取原方1/2量为准,则四逆汤剂量是炙甘草30克,干姜23克,制附子60克(生附子1 枚,大者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上),而部编中医方剂学四逆汤之剂量为:附子5~10克,干姜6~9克,炙甘草6。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剂量的折算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剂量的折算宋代以前的医学著作多为汉制,宋代以后的医学著作多为今制。
参考资料《班固.汉书律历志》(郝万山视频摘录)一、重量单位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铢)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shi)。
注:黍,即汉代的一种谷物。
今日折算:(汉)一斤=(现今)250克;一两=15.625克二、容量单位千二百黍实为龠(yue),合龠之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今日折算:(汉)一合=(现今)20毫升;一升=200毫升;一斗=2000毫升三、度量(长度)单位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今日折算:(汉)一寸=(现今)2.3厘米;一尺等于23厘米(如关羽身高八尺,折算后相当于184厘米身高)粳米一升=180克;半夏半升=50克;五味子半升=30克;厚朴3.5/23厘米=15克;杏仁100粒=40克;桃仁100粒=30克;枳实一枚=18克;附子一枚=20克(大者25克);野乌头一枚=5克;一方寸匕等于5到6克;一钱匕=1到1.5克附1、晋朝后在两与铢之间又加了“分”,6铢=一分;四分=一两宋朝度量衡大涨至:一斤=600克;一升=1000毫升;一尺等于33厘米宋制微调整后一直延用至如今附2、李可著作中对汉代度量衡制的折算参考:(汉)斤=(现今)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圭=0.5克;龠=10毫升;撮=2克;方寸匕=2.74克;半方寸匕=一钱匕=1.5克;一铢=0.7克;一分=3.9到4.2克;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一升=50克;葶苈子一升=60克;吴茱萸一升=50克;五味子一升=50克;半夏一升=130克;虻虫一升=16克;厚朴一尺=14.4克;石膏鸡蛋大=40克;竹叶一握=12克;枳实一枚=14.4克;杏仁100粒=40克;栀子10枚=15克;瓜蒌平均一枚=46克;附子中者一枚=15克;附子大者一枚=20到30克;乌头小者一枚=3克(大者5到6克)。
经方一两,现在几克?
经方一两,现在几克?经方一两, 现在几克?在淘宝和卖家聊, 问小柴胡汤要柴胡八两, 他放几克? 答24克, 经方一两等于现在3克. 问为什么不是240克, 他反问: 柴胡一味药你要半斤? 反吓我一跳. 原来按我的想法, 竟然一味药要放半斤. 现在500克就是一斤嘛.难道是我错了?忙去翻JT的文章:《伤寒论》小柴胡汤的柴胡是半斤,汉代半斤的话,大概现在剂量的三四两左右。
不过我开经方的话,通常是乘以0.3,不太会乘到0.4,所以他写半斤、八两,我就开二两四。
我现在开柴胡汤,二两四的药单拿到药行,药行不卖,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当我听到这个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一个疑惑:「现在台湾的人得了柴胡证,怎么办?」因为柴胡证用柴胡汤,要确保这个药有效,柴胡需要开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汤里面,柴胡不得少于八钱,这是基本的规范。
少于八钱有没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没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按JT的折法, 经方一两是现在0.3两. 0.3两是30g吗? 台湾的一两是37.5g, 所以0.3两是11.25g.所以算下来二两四是90g. 柴胡剂加90g柴胡量算大吗?!倪海夏:认为是37克,去掉7克是30克,但好象他很少用这么大量,关键是药要对症!黄元御:经方之一两今之12.65克郝万山:1两等于15.625g中医学校里普遍按汉之一两折合今之3g折算. <-- 鄙视一下,呵呵.随着东汉出土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经方剂量的折算愈来愈显得明确。
根据考古、度量衡研究新的考证,成书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一斤约等于220g,一两约等于13.8g,一升约等于200ml,一合约等于20ml;一尺约等于23.1cm。
看来汉之一两折成今之15.6克比较靠谱.那是不是简单的按一两15克算呢? 真如此, 桂枝汤的桂枝三两就是45克, 小柴胡汤的柴胡八两就是120克, 量也惊人.汉代度量衡的转化——郝万山1.度量衡制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郝万山老师讲解药量
郝万山老师讲解汉代度量衡的转化1.度量衡制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
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
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
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
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
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
结果是:1合=20ml 1升=200ml1斗=2000ml。
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
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
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
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4分=1两。
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
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问题汉唐宋清代经方中药两钱分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问题汉唐宋清代经方中药两钱分换算【关注中医老庞,辨别自身体质,制定个体化养生保健方案】以下根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等先贤网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即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
(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
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1两=15.625克,约15克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1铢=0.65~0.7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1.5~1.8克,1刀圭=0.5毫升约0.5克,1撮=4刀圭=2克,1分=3.9~4.2克1方寸匕=10刀圭=2.74毫升约3~5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约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寸=2.3公分,1尺=23公分“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
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
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
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1/10,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
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著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着。
郝万山汉代度量衡的转换
郝万山汉代度量衡的转化1.汉代的度量衡。
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
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
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
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
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这是五个容量的计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
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
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
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4分=1两。
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
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
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
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
但是《金匮要略》中好几张方子是用分作为计量单位。
从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郝万山:汉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多少克?
郝万山:汉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多少克?郝万山:汉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多少克?我在这里顺便要说,汉代一两等于多少克?等于15.625 克,汉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15.625 克,汉代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50 克,怎么知道的,看文物啊。
我们北京历史博物馆就藏着一个汉代的铜权,那是张仲景在世的时候,当时汉代的国家的农业部叫做司农铜权,按照当时的权的系列,它应当是重 12 斤,我们今天拿了一约,除以 12,等于 250 克,所以汉代的一斤就是250 克,汉代的斤和两的进位是16 进制,16 两等于1斤,所以它的一两等于15.625 克,我们为了换算方便,就是汉代的一两是15克。
对大青龙汤来说,它的剂量是几次的治疗量呢?我们看服法,“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是三次治疗量,吃了一次以后,出了汗,后面的药就不要吃了,这样的话,麻黄用了六两,一次的量是多少呢?30 克,麻黄一次的量是30 克,桂枝用了二两,一次的量是 10 克,甘草二两,一次的量是10 克,杏仁 40 枚,我上午说了 10 枚杏仁大约是4 克,现在40 枚大约是16 克,16 除以3,5 克的杏仁,生姜 3 两,一次15 克,一次治疗量是 15 克,大枣 10 枚,这是三次量,一次量大概是 3枚吧,“石膏如鸡子大”。
我们今天的杂交鸡的鸡蛋很大,有的大的鸡蛋有60 克左右,汉代没有杂交鸡,鸡蛋都是那小小的笨蛋,苯鸡的蛋,土鸡的蛋,在台湾叫土鸡,在我们大陆叫笨鸡,笨鸡下的蛋就叫笨蛋。
这个笨蛋很小,一个也就30 克左右,所以这里的石膏用的量并不大,那么大一块儿石膏,也就是三四十克吧,分三次来吃,那一次就10 克左右,石膏用的量不多,麻黄的量远远大于石膏的量,所以它是以寒邪闭郁肌表为主,寒大于热,。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转载)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转载) 1981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覆衡量核实,摘要介绍如下: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两=15.625克升=液体200毫升合=20毫升圭=0.5克龠=10毫升撮=2克方寸匕=2.74克鑫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一钱匕=1.5~1.8克一铢=0.7克一分=3.9~4.2克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20~30克中者一枚15克强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二)「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
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
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
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
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1/10。
并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
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著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著。
东汉末年,寒疫大流行,伤寒的特点,发病急,传变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
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
方剂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机,配伍精当,便是特定的剂量。
以四逆汤的应用为例:四逆汤乃仲景急救亡阳危症之峻剂,有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起死回生之效。
原方为炙甘草2两、乾姜两半、生附子1枚(破8片),按古今折算,取原方1/2量为准,则四逆汤剂量是炙甘草30克,乾姜23克,制附子60克(生附子1枚,大者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上),而部编中医方剂学四逆汤之剂量为:附子5~10克,乾姜6~9克,炙甘草6。
古方药物剂量换算
[转帖]《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1981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覆衡量核实,摘要介绍如下: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升=液体200毫升合=20毫升龠=10毫升方寸匕=2.74克鑫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一钱匕=1.5~1.8克一分=3.9~4.2克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20~30克中者一枚15克强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二)“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
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
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
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
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1/10。
并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
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著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着。
东汉末年,寒疫大流行,伤寒的特点,发病急,传变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
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
方剂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机,配伍精当,便是特定的剂量。
以四逆汤的应用为例:四逆汤乃仲景急救亡阳危症之峻剂,有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起死回生之效。
原方为炙甘草2两、干姜两半、生附子1枚(破8片),按古今折算,取原方1/2量为准,则四逆汤剂量是炙甘草30克,干姜23克,制附子60克(生附子1 枚,大者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上),而部编中医方剂学四逆汤之剂量为:附子5~10克,干姜6~9克,炙甘草6。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郝万山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05(003)003
【摘要】“经方”原为经验用方的意思。
在汉代以前,凡是记载经验用方的书,统称之为“经方”,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说的“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即指此面议。
但是这些经方的著作今已亡佚。
今天人们所说的“经方”也就是本文所要讲的“经方”,则是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方剂而言,含有方剂的经典,典范之意。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郝万山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经方药量古今换算与用法初探 [J], 施家希;施旭光
2.探求经方体系药量原貌,建立经方药量国际标准 [J], 于福年
3.汉代度量衡与经方剂量折算浅析 [J], 王晓玲;唐勇;陈亮
4.经方药量分析之分析:建国以来关于经方药量论文之分析 [J], 赵宏利;陈杰
5.经方药量换算与考证 [J], 陶汉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伤寒论》麻黄汤计量论当今组方用药之差错与失当
从《伤寒论》麻黄汤计量论当今组方用药之差错与失当泸州市天泰中医药研究所麻黄汤,最早出自汉代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汉以后历代医家也有各种不同组方的所谓“麻黄汤”),也是当今《中医方剂学》的第一个处方。
但是,在临床上按现在所学之“麻黄汤”计量遣方用药,往往临床效果不显著,也就有点不温不火的像“太平方”一样。
其实造成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后世医家在学习和领悟张仲景“麻黄汤”原方针对“外感风寒表实症(恶寒发热,无汗而喘,烦躁,脉浮而急数的辨症要点)”,所采用的“组方原理“和”整个处方阴阳配伍规律”所要达到的功能作用的等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偏差所致。
看看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载“麻黄汤方”项原文:张仲景“麻黄汤”麻黄三两(去节)桂技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按郝万山静多方考证的汉代玉现代度量制换算(详见后附:郝万山对汉代与今制度量衡的换算),则张仲景“麻黄汤”原方药味计量相当于现在计量为:麻黄45克(三两去节)桂技30克(二两去皮)甘草15克(一两炙)杏仁28-30克(七十个汤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1800毫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减400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500毫升),去滓,温服八合(160毫升,相当于一次服用三分之一),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按张仲景“麻黄汤”原方用药来看,其具有的“宣发和温通”功能如果按照10分来说,那其“肃降”功能就只占3分,这样升降有度,宣发温通为主,就能够很好地发挥发汗解表的功能。
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中医方剂学》教科书里,“麻黄汤”的计量和煎药、服药方法是:教科书“麻黄汤”【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实用文档之经方剂量—郝万山
实用文档之""汉代度量衡的转化汉代度量衡的转化——郝万山1.度量衡制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
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
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
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
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
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
结果是:1合=20ml 1升=200ml1斗=2000ml。
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
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
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
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4分=1两。
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
郝万山讲伤寒(精粹版)
郝万山讲伤寒(精粹版)伤寒论中药物剂量换算十个杏仁=4克;一合=20毫升,一升=200毫升;一钱匕=1克;一方寸匕=2.3 平方厘米(一方寸匕五苓散,大约是 5-6 克)1 斤(汉代)=250 克,1斤=16两,1 两= 15.625 克,1两=24铢, 1 铢= 0.65 克,1分=6铢=3.9 克小柴胡汤,柴胡半斤=八两,是三次治疗量,一次治疗量=40 克柴胡桂枝汤,桂枝一两半,是三次治疗量,一次是= 8 克,黄芩用了 8 克,人参一次用了 8 克,甘草一次用了 5 克,半夏在一次用了 8 克,芍药一次用了 8 克,大枣一次用两枚,生姜一次用8 克,柴胡一次用了20 克。
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1.理、法、方、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
1.1鉴别诊断的思路: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162条呢“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证:“有汗、喘、无大热”鉴别:(1)”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表证汗后不解可仍以桂枝汤再汗而解,此云“不可更行桂枝汤”,说明症候已变,“汗出而喘,无大热”既排除有“微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又排除无汗而喘之麻黄汤、小青龙汤证,有汗有喘但无大热则非阳明腑实承气汤证(“喘冒不得卧”,有“微喘直视”“阳明病,法多汗”),以方测证麻黄宣肺杏仁肃降,石膏倍麻黄清热兼制其热。
,汗出而喘系肺热(热在气分),必兼舌红脉数尿赤口干喜冷饮等热像。
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从何而来?由汗下可知,表证循经入里,里证循经出表皆可会与肺脏成热。
既有肺热,不单喘,咯脓血之肺痈,等一理也。
1.2抓病机的思路:例1:小建中汤证: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在102条里头说“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这两个证候症状表现不一样,但它们的病机都是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在平常情况下人体感觉不出来。
古药方里的克数换算
古药方里的克数换算我们常常会在一些中医书或者文章中,发现方中的重量和当今的度量衡不太一样,明显就是古时的原文。
遇到好方子,该怎么换算呢?比如张仲景《伤寒论》中,就有“煮取一升”的文字,那是不是意味着熬煮的中药,真的要“一升”这么多啊?关于这一点的解释,好像也非常多。
到底哪个解释是最标准的?在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2年7月30日出版的,郝万山教授主编的《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第3版)当中,有以下说明:汉代的衡重相当于现在的(以下同)1斤= 250克1两= 15.625克(最常用)1铢= 0.65克汉代的容量1合= 20毫升(常用)1升 = 200毫升(最常用)1斗= 2000毫升1斛= 20000毫升汉代的度量1寸= 23毫米1尺= 230毫米1丈= 2300毫米1引= 23000毫米晋代以后,在铢和两之间加了分6铢= 1分1分= 3.9克4分= 1两快速换算表:梗米1升= 180克半夏半升= 50克(常用)五味子半升= 30克厚朴1尺= 15克(宽35毫米,长230毫米)杏仁100枚(去尖)= 40克(常用)桃仁100枚= 30克枳实1枚= 18克附子1枚= 20克大附子1枚= 25克野生乌头1枚= 5克五苓散一方寸匕= 5-6克甘遂末一钱匕= 1-1.5克宋代(含宋代)以后方书的药量折算1厘= 0.03克1分= 0.3克1钱= 3克(常用)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1两= 30克(常用)1斤=16两= 500克1合= 100毫升1升= 1000毫升1斗= 10000毫升1寸= 33毫米1尺= 330毫米。
郝万山东汉度量衡换算
郝万山东汉度量衡换算郝万山汉代度量衡的转化1.度量衡制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
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
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
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
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
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
结果是:1合=20ml 1升=200ml 1斗=2000ml。
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
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
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
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 4分=1两。
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
经方度量古今对照
经方度量古今对照汉代度量衡古今折算—、汉代 1 石 = 四钧 = 29760 兊 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兊 1 斤 = 16 两 = 248 兊= 液体 250 毫升 1 两 = 24 铢 = 15.625 兊 1 圭= 0.5 兊 1 撮 = 2 兊 1 斱寸匙 = 釐石类2.74 兊= 药末约 2 兊= 草木类药末约 1 兊半斱寸匙 = 一刀圭 = 一钱匙= 1.5 兊一钱匙 = 1.5-1.8 兊一铢 = 0.65 兊一铢 = 100 个黍米癿重量一分 = 3.9-4.2 兊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吅 = 200 毫升 1 吅 = 2 龠 = 20 毫升 1 龠 = 5 撮 = 10 毫升 1 撮 = 4 圭 = 2 毫升 1 圭 = 0.5 毫升“石”:读 shí,后来读 dàn “龠”:读 yuè圭:读 gui 匙:chi 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 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 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精选文库 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 1 分 = 0.231 厘米梧桐子大 = 黄豆大蜀椒一升 = 50 兊葶苈子一升 = 60 兊吴茱萸一升 = 50 兊五味子一升 = 50 兊半夏一升 = 130 兊虻虫一升 = 16 兊附子大者 1 枚 = 20-30 兊附子中者 1 枚 = 15 兊强之头 1 枚小者 = 3 兊强之头 1 枚大者 = 5-6 兊杏仁大者 10 枚 = 4 兊栀子 10 枚平均 15 兊瓜蒌大小平均 1 枚 = 46 兊枳实 1 枚约14.4 兊石膏鸡蛋大 1 枚约 40 兊厚朴 1 尺约 30 兊竹右一握约 12 兊二、清代 1 石 = 120 斤 = 70800 兊 1 斤 = 16 两 = 590 兊精选文库 1 两 = 36.9 兊 1 钱=10 分=36.9 兊 1 石=2 斛= 0 毫升 1 斛 =5 斗 = 5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1000 毫升 1 升 = 10 吅 = 1000 毫升 1 吅 = 10 毫升 1 引 = 10 丈 =355 厘米 1 丈 = 10 尺 = 35.5 厘米 1 尺 = 10 寸 = 3.55 厘米 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附:郝万山老师讲解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折算 1.度量衡制要用好《伤寒论》中癿斱剂还要注意它癿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癿是汉代癿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癿丌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癿度量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第二个问题,张仲景,他是汉代的人,所以他所写的书,他所引用的方剂,应当是汉代的剂量,汉代的度量衡制,这一点好像没有人提出特殊的异议,所以我们就需要了解,汉代的度量衡制,其实考察这个问题,也是比较容易的,不太困难的一件事情,首先我们可以查史书,班固的《汉书.律历志》,它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1200个黍米,这就是12铢这么重,「两之为两」,也就是两个12铢是1两,那不就是24铢吗?为什么衡重单位中用这个「两」呢?就是在制定这个衡重单位的过程中,最初的、最基本的单位是12铢算一个单位,两个12铢就叫1两,当然它就用这个「两」字来做为衡重的一个单位了,「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班固《汉书.律历志》的这段话,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它的计量单位和它们的进位关系,计量单位用了铢、两、斤、钧、石,它们的进位关系是两个12铢是1两,16两是1斤,30斤为钧,成语有一句话叫做「千钧一发」,那就是用1根头发,吊着1000钧的东西,钧是个衡重单位,30斤是1钧的话,那么千钧就是30000斤,那当然是比喻相当危险,另外衡重单位还有一个石,4钧为石,我们应当提醒大家的是,这个「石」字在后世,它是作为一个容量单位,它念[dan],但是在汉代,在这里,它是作为衡重单位,它念[shi],那么现在我们拿1200个黍米称重,说这就是半两,可以不可以啊?可以这么做,但是我们拿什么地方出产的黍米啊?是拿新生产的黍米呢?还是放了一年,陈的,已经比较干燥的黍米呢?你把它作为一个标准的衡重单位来计量的话,是不是能够大家都公认,这就是准确的计量呢?你是拿河南产的黍米呢?你还是拿北京产的黍米呢?所以这些都存在着问题,我们从出土文物的考察来看,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历史博物馆藏着东汉司农铜权,这就是国家的一个农业管理的最高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这个标准的衡重器具,按照当时的衡重器具的系列来看,这是个12斤的权,那么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等于250克,汉代的一两,除以16的话,那等于15.625克,我们为了计算方便起见,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两说成是15克,差一点点,没有关系,我们就把1两说成是15克,是为了计算方便,好,关于衡重,我们就谈这么多了。
下面我们就谈容量,班固的《汉书.律历志》还是说「千二百黍实其龠」,1200个黍米,放到一个容器里,这个容器叫什么呢?叫龠,最小的容量单位叫龠,它能够盛1200个黍米,「千二百黍实其龠」,「合龠」,把两个龠合起来「为合」,就是把两个龠扣起来,它这个容量就叫合,为什么容量单位中用了一个「合作」的「合」字?因为最初的时候,它就把最基本的两个龠合在一块,这就叫1合,当然作为一个容量单位的时候,它就不读[he]而读[ge],因此,以这个「合」字,就作为了一个容量单位,「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就是汉代班固《汉书.律历志》所记载的容量的5个计量单位,它们的进位关系呢?龠到合之间是二进制,合到升,升到斗,斗到斛之间是十进制,龠、合、升、斗、斛,这是5个容量的计量单位,我们仍然是刚才的理由,拿黍米1200个,约约它的容积,不能够被大家所公认,这就是汉代的标准的容量计量单位。
麻杏石甘汤方后有一段话说,「温服一升」,底下接着说了一句话,「本云黄耳杯」,所以后世有的医家就说,这个话可能是衍文,说什么叫黄耳杯呀?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整理《伤寒论》的人,也许不是王叔和了,还有人在整理和抄,所以他抄的时候呢?他照着另外一个本子抄,那个本子原来不是写的「温服一升」,而是「温服一黄耳杯」,所以校勘的人呢,他改成「温服一升」,但是他把原本上是什么,「本云」嘛,原本说的是什么呢?原本是说「温服一黄耳杯」,把那个「黄耳杯」,他自己改了个「升」,这就流传到我们今天说,「温服一升」,实际上原本是「温服一黄耳杯」,那么「黄耳杯」是什么呢?我们历史博物馆,有好多好多的黄耳杯,是古代的一种饮器,就是喝水的东西,它常常是雕漆的,木头做的,雕漆的,常常有一个耳朵,这个耳朵呢?贵族家庭都镏上金,所以就成了黄耳朵的杯,这个黄耳杯是个椭圆形的,为了喝东西方便呢,加一个耳朵,在这儿加一个耳朵,所以这个耳朵呢,是镏金的,拿起来这么端上,这么一喝,这个黄耳杯盛多少,整整盛200毫升,就是1升,所以「本云黄耳杯」,就是说,原来是说服一黄耳杯,也就是200毫升,也就是1升,所以这就证实,1升就是200 毫升。
我们涉及到许多经方,经方的药量呢,是用的汉代的度量衡制,所以今天在临床上,许多人用经方的时候,就不知道我们临床上的用量,和汉代的《伤寒论》中的《金匮要略》的这些药量之间,怎么能够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在这里谈另外一个题目,这就是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折算。
1. 我们之所以讲这个问题,是因为它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掌握药物剂量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比方说,我们已经学过了桂枝汤,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的剂量是各3两,如果你把桂枝的量用多了,它的方名就叫桂枝加桂汤,它的作用呢,不是解肌驱风,调和营卫,而是温补心阳,降逆平冲,治疗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的奔豚,如果桂枝汤里头芍药的量用多了,它的方名就叫桂枝加芍药汤,那么它的作用呢,是治疗太阴脾经受邪,太阴脾经气血不和,而导致的腹满时痛,你看剂量有没有关系呀?我前一次课还曾经提到,麻黄汤中的麻黄、桂枝、甘草,这三个药的剂量比例,应当是3:2:1,如果你把它调过来,麻黄、桂枝、甘草剂量比例,变成1:2:3的话,那这个方子就发不了汗,所以掌握剂量,掌握剂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疗效上是很重要的,又比方说,五苓散这张方子,它是桂枝用量最少,泽泻用量最多,猪苓、茯苓、白朮用量居中,如果按照这样的剂量比例组成的散剂,给实验动物来吃,就有很好的利尿效果,而把这5 个药等量的做成散剂,给相同的动物来吃呢,它的利尿效果明显就差,因此我们掌握汉代的剂量,掌握经方的这种药物剂量的比例,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问题。
所以我们还是看文物,汉代出土的铜合、铜升、铜斗、铜斛,在北方的许多博物馆里头都放着,你看故宫博物馆就有许多小铜合,铜合小到我上次说的,没有办法用手直接拿着,所以要加一个长长的把,我们初去看的话,以为这是一个小勾呢!实际上它是个铜合,那么铜升呢?就是这么大一个升,因此我们从实际文物考察来看,1合等于10毫升,1升等于200毫升,1斗等于2000毫升,1斛当然等于20000 毫升了,山东博物馆有一个大斛,拿去盛小米的话,就是20000毫升,我们北京的历史博物馆既有铜合,又有铜升,又有铜斗,这个铜斛我记不清楚了,因为那个铜斛很大很大,好像也是有一个的,我好像有这么个印象,所以有文物存在的话,这个问题就很好考察了,因此我们每次,你比方麻黄汤,每次吃8合,那就是 160毫升,那么这个桂枝汤,每次吃1升,那就是吃200毫升,和我们今天的人喝药量的多少,不就是差不多吗?
关于度量,《伤寒论》中在药物的剂量上,涉及到没有涉及到度量呢?涉及到了,比方说,五苓散用「白饮和服方寸匕」,所谓方寸匕呢,是正方边长为1寸的一个正方形的药勺,这就叫方寸匕,「取散以不落为度」,把这个药散抄起来,晃一晃,不再掉了,就是这么多,那么方寸匕,边长到底1寸是多少?涉及到了度量,麻子仁丸这张方子里头,用了厚朴1尺,那么1尺到底是多长?所以也用到了度量衡,还是班固《汉书.律历志》里头,记载了这样的话,一黍为分,不过原书没有这个话,一黍为分,下面我加引号就是原书的,「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这是原话,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长度的,也就是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它们的进位关系非常规律,都是十进制,那么1分是多少?1个黍米的直径,所以1寸就是10个黍米的直径,这就是1寸,可见度量衡制在古代,就是以人们最常用的,离不开的粮食,作为计量的一个基本单位,所以有句话叫做「民以食为天」,这是千真万确的,非常有意思的事,那么现在到底1寸是多少呢?也是从出土文物的考察,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收集了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出土的汉代的,或者是铜尺,或者是铁尺,或者是木头的尺子,或者是竹子的尺子,有的是残片,1寸、2寸,但是通过测量发现,1寸等于2.3厘米,1尺等于23厘米,汉代的五虎大将关羽,身高8尺,乘以23厘米的话,一米八四,和我们当代的女排郎平一样高,作为这样一个大将军,才和郎平一样高,我们不觉得太奇怪,所以这就可以考证出关羽,到底实际身高是多少?不过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出土的这14把尺子都没有刻分,可见汉代在量长度的时候,不用特别精确,因此班固的《汉书.律历志》里头,似乎也没有说,没有直接说「1黍为分」的这个话,这个话是从别的话中,它有这个意思,汉朝以后,就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这是晋朝,晋朝在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等于1分,4分等于1两。
可是在《金匮要略》里就不同了,《金匮要略》里有好几个方子,用「分」作为衡重单位,那我们肯定就知道,这个《金匮要略》基本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的过程中,他把剂量给改了,这是我们谈到的汉代的度量衡制,接着我们还要说的一个问题,从晋朝到宋朝,中国的度量衡制,发生了特别明显的剧烈的变化,变化到什么程度呢?1斤由250克一直上升到600克左右,这就是从晋朝到宋朝,1升从200毫升上升到1000毫升,你看上升了多少,扩大了5倍,那么1尺呢,由23厘米上升到33厘米,这就是从晋朝到宋朝,也就是七、八百年,不到一千年的时间,为什么度量衡制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剧烈变化,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他们的理解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社会,地主收租都想多收一些,国家征税也想多收一些,所以常常把这个斗就偷偷地给扩大了,那么张家地主看李家地主把斗扩大了,所以张家地主也扩大,那么王家地主看他们两家都扩大了,所以王家地主也扩大了,最后国家一看,你们的斗都那么大呀,我重新制定一个标准吧,然后国家的重新规定的标准就又大了,所以当这个已经成了固定的形式之后,其它的地主还想,哦,原来这个斗可以偷偷的扩大,那么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又重新扩大,所以也就是600年,不到 800年之间,你看看度量衡制度,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随着容器的扩大,那么你说衡重能不扩大吗?你说长度能不扩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