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PPT课件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考情备考分析 主干知识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
(1)2017·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 的不同记载 (2)2016·全国Ⅰ卷,26:宋代重史传统对 君主专制的影响 (3)2012·海南卷,5:北宋专制权力的 加强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 行省官员通常由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②。……无论行政、 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 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③。显而易 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2.备考策略:(1)掌握宋代君主专制加强 的措施。(2)可以将宋和元政治制度对 比分析,宋代是一个分权过度的朝代,造 成了效率低下,财政困难的局面;而元代 则是一个权力相对集中的朝代,造成了 权贵专权、政局动荡的局面,通过对比 可以有效地提高考生对知识的理解。
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
主题一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创新 材料一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 错为主导①,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 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 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 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 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2019版高考历史(北京专用)一轮课件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专题概览
栏目索引
专题概览
专题概览
栏目索引
宋元时期(公元 960年北宋建立至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古代封建经 济进一步发展、由民族政权对峙到国家统一和科技文化繁荣的时期。
政治 (1)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 (2)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完善,君主专制加强 (3)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发展 经济 (1)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 (4)商品经济活跃,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达到空前水平 思想文化 (1)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
考点1
栏目索引
主题 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特点
◆史料呈现 史料1 (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 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①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 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元〕脱脱等《宋史》
考点1
栏目索引
史料2 安抚司……掌一路兵民之事……都转运使……掌经度一路 财赋……②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提点刑狱公 事,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皆劾以闻, 及举刺官吏之事。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义仓、免役、市易、坊场、河 渡、水利之法……皆总其政令,仍专举刺官吏之事。 ——《宋史》 史料3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 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散”可知朱熹对宋代政治措施的态度。
考点1
栏目索引
◆史料应用 (1)有人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根据史料1及所学知 识,分析这一观点。 提示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宋代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 相权,特别是将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权进行分割,这样进一步削弱
最新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但造成了官吏多而杂的局 面,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⑤增加录取名额
集权措施 (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
项目 军权
行政
财政 司法
中央 官制 枢密使(调兵)
三衙(统兵)
同中书门下平章 事(宰相)
参知政事(副相)
三司使
地方 官制
知州、通判(副 转运使 提点刑狱司 职,监督知州)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加强中央集权
主要是行省制(十个);还有直接管理今河北、 山东和山西地区的中央机构中书省;管理西藏 的中央机构宣政院;另有宣慰司管理边远地区, 澎湖巡检司管理今台湾及其附近地区。
2、划分原则:以军事控制为目的,采用 “犬牙 交错”,以北制南
材料一: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 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 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 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 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 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材料二:行省也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 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 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 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 方式处理。
3、元代行省制度主要有以下特点:
1、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 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2、行省制度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 3、行省的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 4、是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经济上:地方上设转运使,把大部分地方税收 收归中央。
影响:积极:改变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 局本面朝,鉴加五强代了藩中镇央之集弊权,。遂尽夺藩镇之权。 消贫兵 州极弱也郡不:收遂堪造了日成;,就造了财困成冗也弱官了收。北冗—了宋兵—,冗积《赏贫费朱罚积现子刑象弱语政的;类,局使》一面地切。方收上了,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总特征~1368年)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成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课时1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政治:(1)宋元君主专制的加强。
(2)宋元中央集权的加强。
(3)王安石变法*。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考点一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考点二中央集权的发展1.宋代(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元朝:行省制度(1)措施⎩⎨⎧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考点三 选修部分:王安石变法(选修1) 1.背景(1)必要性⎩⎨⎧①政治: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②经济:由于冗官、冗兵、冗费,造成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
③军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
(2)可能性⎩⎨⎧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局面;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内容4.评价(1)积贫局面的改变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③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①节省了军费开支。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体制的变革、文化的繁荣、社会制度的变迁等重要事件。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
一、政治制度的变革在宋元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宋朝时期,采用的是宰相制度,由宰相掌握大权。
而元朝时期,采用的是三法司制度,由中书省、尚书省和行台组成,中书省负责政事、文书和密护,尚书省负责户部和礼部事务,行台负责军政和监察等事务。
这种制度的变革使得政治权力更加分散,减弱了一个人对政权的垄断,提高了政府的运行效率。
另外,元朝时期还实行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多个行省,由巡抚负责行省的管辖和军事指挥。
这种制度的实行使得地方行政更加精细化,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控,有利于统一的国家管理。
二、文化的繁荣宋元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不论是宋朝还是元朝,都有很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重要的学术成就。
宋朝时期,有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文化名人的活动,他们的作品宛如一道道明亮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文学史。
元朝时期,有郑和、王夫之、李时中等杰出的文化人物,他们在各自领域的贡献为中国文化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文化的繁荣不仅表现在文学上,还表现在科技、艺术、制度等方面。
宋朝时期,冯诺依曼等多位科学家的研究为数学、物理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元朝时期,著名的永乐大典的编纂和印刷工艺的发展也成为当时文化繁荣的象征。
三、社会制度的变迁在宋元时期,中国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迁。
宋朝时期,科举制度被建立,科举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这种制度的建立,使得人们的选择不再依赖于出身,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社会地位。
科举制度的实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元朝时期,官员选拔制度发生了变革。
元朝实行的是兼并制度,即从各个民族中选取官员,使得兼容并蓄的社会制度得以形成。
这种制度的变迁,为元朝统一大业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行省
省 府、直隶州 州、县
路、府、 府、直 州 隶州/州 县 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A
9.(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 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B
12.(2015•上海单科•9)“都省握天下 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 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C
7. 下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朝代的中枢机构图,该朝代是 ( )
D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北宋
解析答案
8.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 ( 元代 ) 行 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 知,元行省( ) A.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B.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 C.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答案
答案 (1)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 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 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 自己的权力。 (2)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宋 代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央集权。
3. 归纳总结——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 点、影响 (1)特点 ①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 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 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 员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 集权于中央。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 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宋元时期的政治PPT课件
加强,但相 权仍很大
加强,相权 一分为二
加强,相权 一分为三
加强,相权 被分割
趋势: 相权不 断削弱, 皇权不 断加强
元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削弱,相权反弹
-
25
总结: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与相权: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与地方: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冶铁燃料的演变、棉纺织技术的推广、制瓷技术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的
调整、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海上贸易与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经济)
3、宋元时期的文化:掌握宋明理学;列举宋元科技成就
(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及外传;沈括、郭守敬、王祯);宋元书 法因艺 及术其的特特点点、、成代就表;及南其戏成与因元;杂宋剧- 元。文人画与风(俗文画化;)宋词元曲成1
3
第三课
宋元时期的政治
-
4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秦朝
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的发展
从明到清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制度的顶峰及衰落
中央集权的发展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 大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 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两对矛盾:
(3)北宋后期:
①主要问题:政治腐败和面临金的进攻。 ②解决措施和结果: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1127年被金灭亡。
(4)南宋:
①主要问题:第一,偏安于中国南部;
第二,民族矛盾突出:前期面临金的威胁;后期面临蒙古 与元的威胁。
②解决措施和结果:
第一,前期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但也妥协苟安, 在1141年签订绍兴和议,此后,双方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状态;
2020年历史(人民版)高考复习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中央集权的强化二君主专制的加强1.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01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朝:(1)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3.监察体制(1)宋代: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2)元代:人命重案由监察御史复按。
[问题探究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何特点?提示: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
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构图解史] 北宋君主专制的加强[问题探究2] 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职能相同吗?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1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宋元中枢权力的演变一二(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元)脱脱等《宋史》[教你读史]史料一中漫画反映了丞相上朝礼仪的变化,由坐到站再到跪拜体现出君权和相权的此消彼长。
抓住史料二中的关键信息“三师、三公不常置”“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可知,宋代采取虚置三公和增设新机构的方式,对宰相权力形成有效制约。
[史料运用](1)史料一君权和相权发生了什么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2020高考历史通史A版总复习课件: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角度三 宋朝君主专制权力的进一步强化 【典例3】 (2012·海南卷,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 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 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完备的首要表现是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完备。宋代形成了严格的三 级考试、三年一考的制度,并辅之以搜身、糊名、誉录、锁院等措施,尽可能 体现公平竞争和高素质选拔(王安石变法中尤其注重唯才用人)。 2.人事管理制度的严密、复杂。在“制衡”原则下,实行官、职、差遣的分 离。“官”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职”指较高文臣的虚 衔,以彰显其清贵地位;“差遣”是指担任的实际职务,以“所任之事”为中 心,体现了比较浓厚的务实色彩。 3.宗室、外戚、宦官等各种非理性政治因素得到了比较成功的抑制。 4.士大夫集团与皇权之间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制衡关系。士大夫以“为天地立 心,为生民立命”的抱负,通过经筵、台谏制度,牵制皇权。士大夫在思想上 鼓吹无条件的忠君观念,皇帝对臣下的基本人格和尊严也保留了一份尊重。
1.汉、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异同
重理解
相同
不 同
中央 地方 中央
地方
削弱、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来削弱相权
宋太祖则通过分割宰相军权、 财权乃至行政权来削弱相权
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 建立对地方官的监察机制
宋太祖则将地方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2.元朝的行省与郡县制的区别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民族国 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元设中书省,即中央政 府,总理全国政务,管理“腹里”地区(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其余地方设行 省,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3.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特点 (1)皇帝拥有最高监察权。 (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3)重视监察官的选任。 (4)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 (5)允许风闻言事。
宋元政治知识点总结
宋元政治知识点总结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变革较为频繁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宋元政治的制度、官制、法律、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总结,对宋元政治体制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
一、宋代政治制度1. 皇权政治宋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是皇权政治,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是国家的统治者。
宋代的皇权政治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皇帝的封建独裁,皇帝在政治上的决策权几乎没有制约,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二是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皇帝被奉为至尊,一切政治制度和决策都以维护皇帝的权威为首要目标;三是皇帝的政治制衡和容忍政策,宋代的皇帝往往追求政治平衡和稳固,多采取宽大的政策。
2. 中央政府宋代中央政府的组织形式包括官制、科举制度、中央政协和军政两重权力等。
宋代中央政府的权利结构较为复杂,行政管理领域分为三级:中央政协、地方政府和县镇政府。
3. 地方政府宋代地方政府主要是指州县政府,以地方官员为主体。
地方政府的管理形式在宋代的地方政府,根据兵、田、钱制定地方政策,管理三军、土地和财政等。
宋代的地方政府在政治上有较大的自治权,地方官员的任免由中央政府批准,但地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由地方政府负责。
4. 官制宋代官制是指国家机构的组织机构和国家政府中的各级官员。
官制在宋代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国家管理体系的基础。
宋代的官制分为两级: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中央官制包括荣禧殿、三省、六部、检校官、承制官等。
二、宋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 皇权政治的高度集权性宋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是皇权政治,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几乎没有任何制约。
这种政治体制具有极高的集权性,皇帝对政治的控制力非常强大。
2. 官员选拔的科举制度宋代政治制度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科举制度,它是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
科举考试旨在选拔人才,不问出身,注重能力和品德,实现了政治上的官员选拔公平。
3. 地方自治的程度宋代政治制度在地方政府上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专题4 课时1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专题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1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1.(2015·广东深圳调研)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
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由此可见宋朝() A.相权进一步削弱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众相制初步确立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宋朝“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分割宰相的权力,A项正确。
内外朝制度是西汉开始形成的,B项错误;内阁是明朝设立,D项错误。
答案 A2.(2015·湖南四大名校联考)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意味着() A.宰相行政效率不断提高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C.相权对君权的制约加强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题目涉及中书、枢密院和三司之间的分权,这反映了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故选B。
答案 B3.(2015·湖北孝感模拟)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
”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唐宋时期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威胁到皇权,因此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故C项正确;唐宋时期实行的仍然是专制政体,故A项错误;宰相参与讨论军国大事,皇帝是国家的实际决策者,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C4.(2015·安徽合肥调研)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
第六讲 宋元时期 基础知识汇编-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统编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汇编第六讲宋元时期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6年----1279年)纲要上1.P49政治:●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选一P5、6 P31 P46分散机构权力作用P100基层管理与救济抑制武将势力●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北宋和辽三冗两积北宋和西夏局面形成+选一P61●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富国、强兵)+选一P23作用失败原因南宋: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宋高宗)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1141年,宋金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币”。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长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P60经济:农业;农业发展成就突出。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还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户口增长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一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加选一P93赋役P98户籍●手工业: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路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选二P21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汉代开始)作燃料。
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2020版历史一轮通史版41a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一、选择题1.[2018·河北邯郸联考]明朝一位学者指出:“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
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
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大手段。
”这说明宋朝()A.中央能够有郊控制地方B.强干弱枝实现王朝鼎盛C.彻底根除地方割据基础D.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答案 A解析材料表明,宋代通过削夺地方节镇的权力,革除了唐朝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从而使中央能够有效地控制地方,故A项正确;材料肯定了强干弱枝的改革措施,但不能说明是否使宋王朝走向鼎盛,B项错误;强干弱枝只是从制度上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并未改变地方割据的基础——分散、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君主权力的变化,不能体现君主专制权力是否得到加强,D项错误。
2.[2018·河北正定中学月考]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
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
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①刺史②都察院③御史台④参知政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 A解析宋代提刑官负责监察刑狱。
根据所学,①刺史、②都察院、③御史台均具有监察职能,与提刑官职能较类似,①②③正确。
④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排除④。
故选A项。
3.[2018·河南南阳月考]史称:行省所掌重要政务,“事从公议”。
就是说,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但由于群官议政和军事、财赋等专官提调,其处理各项庶政又是有所分工,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
下列设置与之最为相近的是()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知州、通判、转运使D.内阁制答案 C解析材料“行省”“处理各项庶政又是有所分工,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
知州、通判、转运使的设置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一、选择题1.(2017课标Ⅲ)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 B 本题以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辨析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这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
历史叙述是历史事实的呈现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呈现方式,A 项错误;有的历史叙述也可以客观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C项错误;历史事实的确认需要经过多种手段的验证,如古迹考证、史书辨伪等,综合多种历史叙述是确认历史事实的可能条件,D项错误。
2.(2019山东青岛模拟)宋代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据此可推知宋代( )A.政治源于立国传统B.官员均是文臣出身C.地方基本没有自主权D.冗官源于文官制度答案 A 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国策为重文轻武,材料“宋代用人,大率以文词进”符合重文轻武主旨,故A项正确;材料中“大率”为大多数之意,与B项中“均是”相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宋代官员大多是文臣,与地方有无自主权无关,故C项错误;冗官源于文官制度,此结论错误,宋代冗官根源应为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错误。
3.(2018课标Ⅲ)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出身于官员家庭的宰相人数减少,出自无官职记录家庭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说明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选B项。
从材料信息看,出身于高级官员家庭的宰相人数明显减少,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力下降,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宰相权力的变化,排除C项;许多寒门子弟是通过科举制选拔出来担任高官的,因此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
4.(2019江西南昌模拟)南宋宁宗时屡降内批,强迫臣下执行,但谏诤者仍相继不断。
游仲鸿上疏说:“陛下……御批数出,不由中书(此指宰相机构)。
……自古未有舍宰相、谏官、讲官,而能自为聪明者也。
”由此可知( )A.当时君臣矛盾激烈B.皇权专制加强C.皇权受到制度制约D.理学影响深远答案 C “谏诤者仍相继不断”“自古未有……自为聪明者也”反映了皇帝权力受到制度约束,故C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皇帝避开宰相为首的中央机构自行发布命令,并非强调君臣矛盾,故A项错误;“谏诤者仍相继不断”反映了皇权受到约束,故B项错误;材料与理学讲求气节等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5.(2019河北保定模拟)“宋承唐制,宗王襁褓即裂土而爵之。
然名存实亡,无补于事。
降至疏属,宗正有籍,玉牒有名,宗学有教,郊祀、明堂,遇国庆典,皆有禄秩。
”从中可以得出( )A.宋朝的宗室地位急剧下降B.宋朝宗室实力强大,威胁中央C.宋朝宗室有优厚的政治、经济待遇D.宋朝皇帝注意扶植同姓以巩固统治答案 C 由材料中“宗王襁褓即裂土而爵之”“郊祀、明堂,遇国庆典,皆有禄秩”,可见宋朝的宗室仍然享有较优厚的政治、经济待遇,故A项错误,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名存实亡,无补于事”等可知宋朝宗室无法对中央构成威胁,故B项错误;材料未反映D项。
6.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 A 元朝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地方官吏的选用由中央负责,军队调动须皇帝批准,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权力,而非缺乏实际权力,A项正确,B项错误;地方官吏由中央负责选用,军队调动须皇帝批准,说明行省权力没有集中专断,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错误。
7.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答案 D 本题考查宋代的集权措施。
转运使和知府都属于地方官员,排除A、C两项;兵部是尚书省的下属机构,兵部员外郎属于六部官员,是宰相的下属,由此排除B项。
宋代为了加强皇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因此,宋代的枢密副使“位同宰相”。
本题选D项。
8.(2018河北衡水二调)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知,即兼理、兼管之意)馆陶县,监察御史王佑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
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中中央委派官员到地方,是中央政府针对地方政府采取的措施,以此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D三项。
9.(2018山西太原联考)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
这表明在宋朝( )A.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B.政府重视完善地方军政体系C.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D.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答案 C 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政府对转运使实行监督,并不是利用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排除A。
材料涉及的是地方财政,并非军政,排除B。
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中央政府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说明了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故选C。
材料所述是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并非支持,D错误。
10.(2018河南安阳调研)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门下、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
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加强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答案 A 根据材料“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门下、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可知,宋太宗时三分相权,专制皇权得到了加强,故A项正确;相权分割加强的是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宋代的冗官现象造成了行政效能的降低而非提升,故C项错误;多相设置,完整的相权被分割,有利于皇权的加强而非削弱,故D项错误。
11.(2018安徽合肥模拟)宋孝宗是一个围棋爱好者,他在内廷中供养着一名叫做赵鄂的围棋国手。
赵鄂自恃得宠,向皇帝跑官要官,孝宗说:“降旨不妨,恐外廷不肯放行。
”由此反映出( )A.宋代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朝政混乱大权旁落C.赵鄂自恃得宠失去信任D.外廷权力急剧膨胀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宋孝宗并不能因个人的好恶轻易授人官职,其受到“外廷”的约束,故A项符合题意。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朝政混乱大权旁落,故B项排除;C项中“失去信任”表述不当,排除;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外廷制约皇权,并不能说明外廷权力急剧膨胀,故D项排除。
12.(2018广东广州一模)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
这种做法( )A.提高了行政效率B.扩大了地方权力C.加强了君主专制D.导致了冗官局面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南宋时将中书、门下合并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这有利于中枢机构协调处理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
故选A项。
材料信息强调中枢机构的调整,无法体现地方权力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合并机构可以减少官员设置,有利于改善冗官局面,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2019福建三明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祖宗以来,军国大事,三省议定,面奏获旨。
差除(人事任命)即以熟状(宰相意见书)进入,获可,始下中书造命,门下审读。
有未当者,在中书则舍人封驳之,在门下则给事封驳之,始过尚书奉行。
有未当者,侍从论思之,台谏劾举之。
此所以立政之大体,总权之大纲。
端拱于上而天下自治,用此道也。
——〔南宋〕陈亮《中兴论》材料二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老儒),大新制作(大规模地修改典章制度)……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
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
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明〕宋濂《元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8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到元政治制度演进的趋势并分析其成因。
(8分)答案(1)中枢权力(君之大臣)分工明确,各有职掌;行政体系与监察体系(台谏机构)并立;对前朝制度予以适当修改、发展。
(2)设置行省掌管地方军国政事,权力极大;地方行政层级复杂(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四级);蒙古人掌握地方行政实权,汉人辅佐;注重吸收中原王朝的治国理政经验。
(3)趋势:以宰相为首的中枢行政权力不断增强(相权的扩大);地方行政权力的加强。
成因:借鉴宋代教训,宋代分化事权,行政效率低下;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蒙古族传统制度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1)问,根据材料中“军国大事,三省议定”“差除(人事任命)即以熟状(宰相意见书)进入,获可,始下中书造命,门下审读。
有未当者,在中书则舍人封驳之,在门下则给事封驳之,始过尚书奉行。
有未当者,侍从论思之,台谏劾举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分工明确、行政和监督体系并立、在前朝制度基础上予以适当修改和发展。
第(2)问,根据材料中“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