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愚公移山》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掌握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古代寓言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坚持不懈精神的认同,培养他们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形象和寓意。
学生对寓言故事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愚公移山》的寓意。
引导学生将寓言故事的寓意与个人成长和社会现象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列子:春秋时期著名道家思想家,其著作《列子》记录了许多寓言故事,以阐述道家的哲学思想。
教学准备:《愚公移山》课文PPT课件,包含列子的生平简介、《列子》文学特点和相关哲学背景。
愚公移山的插图或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学生作业本、笔、角色扮演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愚公精神”感悟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愚公移山的插图或动画,简要介绍故事背景。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列子的生平和《列子》的成书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历史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语调和节奏。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叟”、“厝”、“朔”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愚公的形象和故事寓意。
深入探讨(15分钟)1. 寓言特点:分析寓言的写作特点,如使用比喻、夸张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寓意的传达。
2. 寓意解读:讨论《愚公移山》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坚持不懈精神在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互动活动(2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文中的一个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验故事情节和角色心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愚公移山》
教案名称:《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列子》中的《愚公移山》寓言,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寓言的寓意和叙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角色扮演、寓意探讨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寓言中坚持不懈的精神,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时的毅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寓言的叙事结构和语言特色。
寓言中愚公形象的塑造和寓意的深刻表达。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并能联系到个人生活和社会现象。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准备:《愚公移山》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寓言分析练习题。
角色扮演用的服装、道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寓言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列子》的文学地位和《愚公移山》的创作背景,为理解寓言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情感,学生跟读,体会寓言的叙事风格。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寓言分析:分析寓言的叙事结构、语言特色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角色讨论:学生分析愚公及其他角色的行为和心理。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寓言的寓意和现实意义,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角色扮演准备:学生根据寓言故事分配角色,准备服装和道具。
拓展延伸(1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寓言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出来。
2.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寓言元素创作自己的短文或故事,表达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和思考。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愚公移山》的主要内容、叙事结构和寓意。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寓言分析练习,准备下节课的创意写作分享。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2.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学习古代寓言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
2.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形象。
教学难点:1.理解寓言的象征意义。
2.掌握寓言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智慧和勇气的寓言。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充满智慧与勇气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阅读《愚公移山》的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a.故事中的愚公为什么要移山?b.愚公移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c.愚公最终是如何克服困难的?三、课堂讲解1.故事简介a.《愚公移山》是一篇古代寓言,作者是列子。
b.故事讲述了愚公一家为了解决出行困难,决心移山的故事。
2.分析愚公形象a.愚公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人,他不怕困难,坚定信念。
b.愚公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敢于创新。
3.分析智叟形象a.智叟是一个保守的人,他害怕困难,不敢面对现实。
b.智叟用嘲笑和讽刺来对待愚公,体现了他的狭隘和自私。
4.寓意解析a.故事通过愚公移山的过程,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就能战胜困难。
b.故事还告诉我们,创新和勇气是克服困难的关键。
四、课堂讨论a.你认为愚公移山的故事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b.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类似的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2.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分析了愚公与智叟的形象。
2.我们明白了寓言的寓意,懂得了信念、勇气和创新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2.收集其他寓言故事,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1.对于寓言故事的理解,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2.在课堂讨论环节,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文《愚公移山》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文《愚公移山》教案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愚公移山》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
教学重点:1. 课文《愚公移山》的阅读与理解。
2. 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教学难点:1. 对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将愚公移山精神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教学准备教材:课文《愚公移山》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教学资源:相关愚公移山故事的视频、图片、文章等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愚公移山》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愚公移山故事的兴趣。
Step 2:阅读理解(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愚公移山》,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Step 3:讨论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进行讨论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寓意。
Step 4:案例分享(5分钟)教师分享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愚公移山精神的案例,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寓言故事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Step 5: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将愚公移山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并分享讨论成果。
Step 6: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反思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如何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的小论文。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愚公移山的故事或文章,加深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愚公移山精神的应用。
关注学生在讨论和思考过程中的批判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
六、教学延伸教学延伸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愚公、智叟、儿子等角色,进行情景再现,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 情操与志趣愚公移山
24愚公移山设计说明此文选自《列子·汤问》,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它借愚公形象,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胸怀大志、敢于实践,才有可能成功。
同时,课文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的能力。
因此这篇课文应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学习目标1.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理解此文的深刻寓意。
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鉴赏并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和语言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2.引导学生理解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查找资料,提前了解与《列子》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播放谭晶《愚公之歌》)。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
愚公移山的故事流传至今,家喻户晓。
那么,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愚公移山》。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厝.(cuò)万仞.(rèn)冀.(jì)州荷.(hè)担箕畚..(jīběn)孀.(shuāng)妻始龀.(chèn)智叟.(sǒu)穷匮.(kuì)雍.(yōng)南陇.(lǒng)断惩.(chéng)山北之塞2.文学常识。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有条理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发展过程,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感谢您的参阅。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
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
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章1、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
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在亳州的东北,高耸入云。
它们的北面,是茫茫的燕山;它们的南面,是波光粼粼的淀山湖。
太行山上住着一个老翁,名叫愚公。
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
每当他出门外,远远望去,总是望见它们俩对他笑,对他嘲笑。
愚公心里很不服气:“你们是有多高啊,竟敢对我嘲笑?!我今天就让你们消失!”他决定移山,他哪怕用尽自己的一生也要把这两座山搬走。
每天,愚公拿起铁锤、凿子,挖土运石,一直干到精疲力竭,天黑了,才回家。
第二天又要起早贪黑地干。
在他身旁有一位邻居,看着他这般不放弃,就劝解他:“这两座山太大了,你这样下去年年月月,天长日久,也移不走。
”愚公却毫不动摇地回答:“我不在这里盼它们消失,我在这里工作,我有信心把这两座山搬到海的那边去。
”愚公的邻居或许是看到了他的决心,或许是在他的坚持中感染了勇气。
于是,愚公的两个邻居,也拿起工具,帮助愚公一起修路,一起挖山。
时间像水一样流淌着,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愚公和他的邻居,经过长久不懈的努力,终于挖平了齐齐两座大山。
比起起初庞大的模样,它们变得瘦了一些,但的确消失了!天空变得更加广阔;风儿变得更加柔和;日子变得更加美好。
愚公对自己的信念骄傲地说:“我可以挖开一座山,你也可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的内涵和教育意义;2.明确“坚持不懈”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如: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吗?你们最近有没有遇到坚持不懈“移山”的事情?2.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从故事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所体现出来的道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目标远大等。
3. 学生交流(25分钟)学生可以就故事的情节和寓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体会,以及身边的例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语文教课设计《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进出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可以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后代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居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 以残年余力,曾不可以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行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 子后代孙无量匮也,而山不加增,何必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认识《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识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利翻译全文,能归纳寓意。
3、感觉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行为发布个人看法,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课重难点】1、要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导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感觉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课课时】2课时。
【教课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色是寓必定的道理于简洁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常常给人以有利的启迪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里面保留了许多先秦期间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长辈。
《愚公移山》教案(11篇)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11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的各环节都应紧扣单元主题。
课文教学过程结束后,目标的达成度高。
教材分析《愚公移山》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古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的问题,所选课文都需师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这部很有趣的著作,同学们已学过《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等作品,对这篇文章也饶有阅读兴趣。
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借助解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因此,执教这篇课文,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大意,积累词语,并悟出寓言的深层寓意,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散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阶段,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较强,已基本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古诗文学习,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实词虚词感知能力,因此,我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通过集体智慧了解文章大意,从中感悟愚公精神为主要内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通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结合解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诵读训练,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培养文言语感;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并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1、结合解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教学难点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点评法、归纳法。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了解寓意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意义,感受愚公精神3.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大义,了解课文故事的寓意教学难点:感受愚公精神,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语: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你是选择勇敢面对,还是妥协放弃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尤其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和不凡的抱负。
二、《列子》了解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三、听课文录音,全体学生大声说大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请轻声跟读课文,老师矫正读音。
四、翻译课文小组合作讨论,老师友情提示以下字词的解释:五、老师引领学生总结课文通假字、重点虚词、特殊句式1、通假字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2、重点虚词的用法“之”的用法⑴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⑵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⑶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⑷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而”的用法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其”的用法⑴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⑵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3、特殊句式⑴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⑵倒装句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⑶省略句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六、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分析研读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看课文,思考这些问题,用课文原句来回答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6、山最终移掉了吗?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七、分析人物形象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答案:1、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愚公移山,看到了自己后代子孙们的无穷力量,他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平”,非常理直气壮;而智叟只看到眼前愚公个人的势单力薄,显然看问题片面、死板3、那么,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你该如何评价呢?愚公: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智叟: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自以为是(老师总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精选11篇《愚公移山》教案1教学目标:一、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二、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熟读并背诵课文。
四、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设想: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
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第一教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理解词性活用现象和古字通假。
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比较人物性格。
第二教时:拓展阅读与实践。
在深化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推成出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教时一、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二、导入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
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四、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1、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a、“方”七百里(方圆,指面积。
这里周围的意思。
)b、“指”通豫南(通“直”一直)c 、“阳”(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d 、“阴”(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e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f、“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g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h、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i、汝心之“固”(固执、顽固)j、“虽”我之死(即使)k 、“何”苦而不平(愁)2、词性活用、一词多意、通假字a、词性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第24课《愚公移山》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4)审美鉴赏能力:学生可能对文言文的审美鉴赏能力不足,难以领略其文学韵味。
举例:分析课文中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学难点与重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讨论法、对比分析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举例:解析“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亡以应。汇的活用:学生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汉语词汇活用等现象感到困惑。
举例:解释“子子孙孙”在文中的用法,帮助学生理解其在古代语境中的意义。
(3)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学生可能难以将寓言故事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我采用了举例和比较的方法进行讲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较为有效,但仍需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控制好节奏,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思路。
在实践活动中,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旨在让他们亲身体验愚公移山的精神。总体来说,这个环节的效果较好,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我也发现,在分组讨论时,部分学生较为内向,发言不够积极。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愚公移山》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也收获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我发现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也意识到需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反应,适时给予鼓励和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和道理。
2.学会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获取文章的信息。
3.熟悉《愚公移山》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地理知识。
二、教学重点1.掌握《愚公移山》的情节和故事线。
2.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和主题。
3.了解《愚公移山》所涉及的文化和地理知识。
三、教学难点1.分析《愚公移山》背后的哲学意义。
2.探讨《愚公移山》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询问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了解程度,让学生先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节。
2. 给出问题(10分钟)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这背后有什么含义?2.愚公的坚持让我们想到了什么?3.故事中提到的《蟠桃园》、《西岳华山》是什么,有什么文化和地理知识含义?通过讲述故事和讨论问题,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寓意,并加深对文化和地理知识的了解。
3. 分组讨论(20分钟)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自行讨论一个问题:1.故事中的愚公对我们有哪些启示?2.故事中的山是实际的山吗?有什么特殊含义?每个小组要在讨论结束后向全班汇报自己的答案和观点,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4. 总结归纳(10分钟)根据讨论的结果,整理出故事《愚公移山》所表达的寓意,以及心灵鸡汤式的启示,如“努力并不一定能够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失败”,“尽管不能改变外在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内心”,等等。
5. 作业(5分钟)布置以下作业:1.写一篇总结《愚公移山》的随笔(500字以上)。
2.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蟠桃园》和《西岳华山》的文化知识,并写一篇短文介绍。
五、学习评价方法1.课堂参与度评分。
2.作业评分。
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们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情节、寓意、文化和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并与同伴交流和互动,从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部编版初中语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愚公移山》的基本内容,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2)能够流畅朗读文言文,体会其韵律美;(3)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领会愚公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表达技巧;(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故事,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迁移拓展,将愚公移山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风貌,树立坚定的信念;(2)培养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品质;(3)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民族复兴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基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2. 文章内容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及其寓意;3. 语文素养培养:朗读、鉴赏、论证分析等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翻译:准确理解文言文,进行流畅翻译;2. 文章论证思路:分析愚公移山故事的论证方法及表达技巧;3. 精神内涵挖掘:深入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愚公移山的故事;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表达能力;4.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愚公移山式的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4. 论证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表达技巧;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对比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挖掘其现实意义;6. 迁移拓展:联系现实生活,讲述身边的愚公移山式的人物和事件;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愚公移山的精神品质;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3)对愚公形象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避免片面理解,深入挖掘其内在品质。
举例解释:
-文言文句式理解:针对文言文特有的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通过例句分析、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
-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应用:引导学生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提炼出“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结合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思考如何运用这种精神去克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3)分析愚公形象,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过程和意义,体会愚公精神。
(4)学会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提炼关键信息。
举例解释:
-生字词的掌握: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惩”、“倔”、“遂”等字的读音、写法和用法,以便在阅读其他文言文时能够准确理解。
-愚公形象的全面评价:组织学生讨论,使他们在了解愚公坚定的信念和毅力的同时,也认识到其局限性,从而形成客观、全面的评价。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愚公移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坚持努力去克服的困难?”(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愚公精神的奥秘。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创作热情。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在新教材要求下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在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p :1、教材地位:在前四册分散学习文言文的根底上,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各篇相对独立的文言文集中编排在第八单元学习,旨在培养诵读习惯,增强文言语感,进一步进步阅读欣赏才能,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根底。
故教学要求侧重于朗读和背诵。
2、教材特点:《愚公移山》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根底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化,理论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侧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3、教材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诵读课文第三段;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材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重新认识“智叟”。
4、教学目的: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努力施行素质教育,本课目的确定如下:①知识目的: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诵读课文第三段。
②才能目的:在比照中认识愚公形象及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③创新目的:“智叟也智”。
④德育目的:教育学生发扬愚公精神,克制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
二、教法学法:为充分表达“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训练主线”原那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学法那么以诵读、讨论为主。
诵读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及背诵。
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
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手段、技巧的运用运用自制课件及教学插图,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强化视听感受,既提快乐趣,又丰富教学内容,起到拓展迁移的作用,从而实现“小课堂”与“大语文”的有机组合。
四、教学程序:〔一〕、激趣启思,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观察比照,提问考虑,然后让其带着问题学习新课,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三、教法学法: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程序:1、导入,播放江涛歌曲《愚公移山》,板书课题。
2、同学们听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听朗读后师生互动探讨。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方/七百里;惩/山北之塞;“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投诸/渤海之尾(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3、同学们观看视频——理解文章的大意。
思考: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同学们发言: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课文分析a、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2011年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汇编:《愚公移山》2004年中考《愚公移山》汇编2004年青海省西宁市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13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2)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1、(1)苦于(2)顽固2、略。
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
3、嘲讽、怀疑语言、动作4、示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5、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2007年中考《愚公移山》汇编2007年恩施自治州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语文鄂教版八年级[上]人教版九年级[下])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惩.()山北之塞⑵甚矣,汝之不惠.()25.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第三层:2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答:参考答案24、(2分)⑴苦于;⑵同“慧”,聪明。
说明:答对一个给1分。
第2小题答聪明或同“慧”均给1分。
25、(2分)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加入描绘语句的给2分,只翻译的给1分。
26、(2分)聚室而谋;叩石垦壤。
说明:答对一层给1分。
27、(2分)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
说明:每一问1分,意思相近均可给分。
2007年柳州市、北海市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翼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对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亡:灭亡B、何苦而不平。
苦:愁,担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使……痛苦C、帝感其诚。
诚:诚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实在D、其如土石何。
其:语气词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其,代词,他们的9、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帝感其诚。
A、(1)(3)(4)(5)B、(1)(2)(4)(6)C、(2)(3)(5)(6)D、(2)(4)(5)(6)10、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11、请把第I卷第二题文言文阅读《愚公移山》中的两个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每小题3分)(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参考答案:8、C(帝感其诚的诚是“诚心”的意思)9、D(第1句交代移山的原因,第3句交代放置的地点)10、B(河曲智叟用静止的眼光而不是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1、(1)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翻译对“且”、“面”各1分,语意通顺给1分)(2)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害怕他不停的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翻译对“告之”的“之”、“已”各给1分,语意通顺1分)2007年兰州市(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一15题.(12分)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⑶惧其不已.也已:⑷无陇断.焉断: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甚矣,汝之不惠!⑵何苦而不平?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2分)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_____________;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
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4分)参考答案:12.(2分)(1)草木(2)亡,通“无”(3)停止(4)隔绝13.(4分)(1)你太不聪明了。
(2分)(2)愁什么挖不平?(还愁挖不平吗?)(2分)14.(2分)(1)在长江南岸;(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15.(4分)对山的态度其实是对困难的态度,循此方向谈看法、作评价皆可。
只要世界观积极,言之成理,表达流畅就可得分,否则酌情扣分。
2007年福建龙岩市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3分)⑴惩.山北之塞()⑵吾与汝毕力平险.()⑶河曲智叟亡.以应()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甚矣,汝之不惠!译文:⑵心之固,固不可彻译文:8.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参考答案:6.(3分)⑴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⑵险,险峻的大山。
⑶亡,通“无”。
7.(4分)⑴你太不聪明了。
⑵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8.(3分)(答对1个要点2分,答对2个要点3分,意思对即可)要点:①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
②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
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
⑤有志者事竟成。
……2008年中考《愚公移山》汇编2008年达州市《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