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币汇率
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而人民币汇率就是人民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2011-1-3汇率表
价格。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1]人民币汇率一篮子机制就是综合考虑在中国对外贸易、外债(付息)、外商直接投资(分红)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并分别赋予其在篮子中相应的权重。具体来说,美元、欧元、日元、韩元等自然成为主要的篮子货币。此外,由于新加坡、英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加拿大等国与中国的贸易比重也较大,它们的货币对人民币汇率也很重要。
2005年9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通知,扩大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从原来的上下1.5%扩大到上下3%。
2005年12月29日,外管局批准13家银行开展做市商服务,包括工、农、中、建4家国有商业银行,交行、中信、招商、兴业4家股份制银行以及花旗、渣打、汇丰、荷银以及蒙特利尔5家外资行在内的总共13家银行获得了首批人民币做市商牌照。2006年1月4日,13家人民币做市商开始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同时保留撮合方式。
2006年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的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6〕第1号)规定,自2006年1月4日起,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以下简称OTC方式),同时保留撮合方式;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个工作日上午9时15分对外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银行柜台交易汇率的中间价。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所有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将全部做市商报价作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将剩余做市商报价加权平均,得到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权重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根据报价方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及报价情况等指标综合确定。
2007年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自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
受隔夜美元大涨影响,2010年8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及即期汇价双双创下一个半月的新低。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1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8015元,即期市场开盘报6.7958元。有交易员认为,人民币汇价大跌,主要是由于隔夜美元大涨,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浮动所致。美元指数11日强势反弹,上涨1.94%。在美联储承认经济复苏状况不佳之后,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美国贸易赤字意外扩大及亚洲经济出现增速放缓迹象,加重了投资者对全球经济状况的担心情绪,避险资金再度青睐美元。
2010年6月19日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连续升值将近2%。9月21日,人民币汇率上升0.1%至一美元兑6.7079人民币,创造了1993年汇改以来的最高值。
此外,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国际美元走强,除投资者对美国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忧虑外,欧元区各种利好因素释放殆尽后的投资者回补美元头寸也是美元走强原因之一。而12日人民币中间价低开,体现了人民币汇率更多参考一篮子货币,双向波动的特征,体现了央行重启汇改的意图。
最近一段时间讨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人民币升值,其实人民币升值论最早起源于日本,2003年2月,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向七国集团(G7)财长会议提交一项提案,希望将“广场协议”在中国重演,将人民币升值的声浪推至顶峰。1985年,为了遏制日本出口导向的外贸政策在全球刮起的廉价日货出口狂潮,美国联合法、德英等国的财政首脑在纽约广场饭店与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
汇率乱局:外部压力由“单音调”转向“大合唱”
汇率战的背后实质上是世界各国对全球最终需求的争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金融部门通过过度举债为全球提供最终需求。危机爆发后,随着美国金融的去杠杆化,全球最终需求显著萎缩。发达国家想把本国最终需求留在国内,但新兴市场国家仍想在发达国家最终需求中分一杯羹。
2010年3月,美国130名议员联名致信财政部长盖特纳和商务部长骆家辉,要求财政部在4月发布的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定期汇率评估报告时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敦促商务部使用美国反补贴税法以保护因汇率操纵承受损失的美国公司的利益。美财政部更是推迟原定4月15日发布的汇率评估报告,表现出强硬姿态。在6月G 20多伦多峰会前,美国制造出的这一系列“噪音”达到高潮。
在全球经济复苏显现出疲态的2010年“汇率”问题再次被推上了各方冲突的核心区。更为明显的是,伴随着美元的贬值和更多新兴市场国际被卷入这场“汇率战”,国际上形成向人民币汇率施压的局面已由美国“独唱”逐渐演变为多国组成的“大合唱”。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货币研究中心主任孙华妤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快速、有力的财政货币政策措施,使中国经济比美、欧和其他国家从危机中更快、更稳地复苏,同时自2009年11月起美元跌势停止转为缓慢升值,这令奥巴马政府担心其出口翻番计划受阻,不利于中期选举。出于经济、政治等因素考虑,美、欧等在今年年初即加大了施压人民币升值的噪音。
伴随着美国国内中期选举的临近,这一波压人民币升值的“暴风雨”来得更加猛烈。美国会众议院9月29日以348比79的投票结果通过了一项矛头直指人民币汇率的《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虽然这项草案能否最终成为法律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毕竟是美国国会至今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发出的最为强硬的信号。
更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美国推出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 E2)以及美元的进一步贬值,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其他货币不情愿的走上了“被升值”的道路。这其中包括欧元和日元,也包括和中国贸易结构的新兴市场国家。衡量美元强弱的美元指数由今年6月初的接近90的高点跌入11月的75左右,多国卷入其中的所谓的“汇率战”也愈打愈酣。
9月,日本政府入市干预日元升值。欧、日都希望人民币升值来缓解它们的升值压力。另一方面,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贸易结构与我国相似,国际市场有交叉,也希望人民币升值好让出一些国际市场。9月至10月,包括巴西、泰国等国家的政府都采取了“非常”的手段来限制资本流入和抑制本币升值。“大合唱”的局面一经形成,在舆论上对人民币形成了更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