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民俗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民俗志
一、概况
重庆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长江流域也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相传禹生于四川,娶于江州涂山——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庆。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完整的巴文化区还包括四川省的广元,南充,巴中,达州和广安五市,大体以嘉陵江为界。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为巴文化区辐射区域)
三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痕在重庆处处可见,但由于重庆地域闭塞,道路坎坷,气候湿热,巴渝人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在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都表现出与中国其他地区有着明显而有趣的差异。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重庆
川江号子、乡间吹打、铜梁龙灯、秀山花灯戏等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曲艺、绘画、手工艺品及群众节令活动等,处处反映出巴渝特色。
黔江地区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地,不仅自然风光优美奇特,而且民族歌舞多姿多彩。土家族民族风情、苗族民族风情别具一格。
巴渝人爽直中带几分鲁莽,热情中带几分狡黠,幽默中带几分土俗,认真中带几分滑稽,闲逸中带几分急躁,宽容中带几分排外。民间将其归纳为“重庆十八怪”,所谓:七十岁叫“女娃儿”不为怪,八十岁喊(称)“崽儿”很自在,男人染发装“老外”,女人的肚脐眼在衣服外,说话着急像比赛,“言子儿”(地方俗语)又多又古怪,“麻辣烫” (火锅)越热越要卖,不吃小面不自在,爬坡上坎当小菜,坐车没得走路快(堵车),路边打望(东张西望)好愉快,棒棒(力夫)满街找买卖等。
二、巴人起源之谜
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史学界对"巴"字的含义和巴人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有的认为"巴"指动物,如蛇、虫、蟒、鱼、蚕;有的则将"巴"解释为对山、水、石头的称呼。近年有学者提出:"巴"就是"虎","巴"是巴人称呼老虎的一种发音。据史书记载,巴人认为老虎是本民族的祖先或图腾,因此巴人自认为是虎之族,以虎为崇敬对象,自称"虎(音巴)人"。于是,
中原及与巴族为邻的人,皆称其为"巴人"。
巴族的构成,主要有两大部族集团。一是从东方迁到今渝、鄂、湘、陕交界处的廪君族;二是原来就生活于此的土著部族,如:濮、苴、共、奴、□(左亻右襄)、夷等。巴的核心廪君族来自什么地方呢早期的姓氏书说,巴与秦、徐、钟离等一样,同源于一个"嬴"姓祖先或氏族部落。我们知道,秦、徐、钟离等是源出"东夷"的民族,其发源地在今淮河流域至山东半岛一带;既然巴与秦、徐皆出于"嬴"姓,那么巴人廪君族的最早的居住地,应当到东方去寻找。
关于廪君族的形成,史书上是这样说的:巴氏、樊氏、□(左目右覃)氏、相氏、郑氏五姓,共同生活在一个叫"武落钟离山"的地方。五姓的首领聚在一起时,定出了选举共同君长的两个办法。一是看谁能将短剑掷中半山腰的石穴,二是看谁能乘陶船于江中而不沉,皆胜者即为君。竞技的结果,是巴氏年轻的首领务相连胜,他于是作了五姓共同的君长,史称"廪君";这五姓结盟形成的部族共同体,就叫"廪君族"。
当然,巴人真正成为一个有共同疆域、同一语言和文化的民族,还是在廪君族西迁到今鄂渝交界处以后的事情。在这里,以巴氏等五姓为主构成了巴族的"核心",可称之为"内五族",而以原居于渝、鄂、湘、夷、濮等被廪君族融合或征服的土著部族,构成了巴的外围部族,而当时的史书把他们均称作"巴人"。
三、重庆的土家风情
在中国西南部重庆东南的大山中,穿行着两条清幽的河流——乌江、酉水河,她宛如闪亮的玉带镶嵌在这块热土地上,也就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聚居着勤劳纯朴的土家儿女。土家族是中国古代巴人的后裔,由于大山阻隔,这里不象别的民族那样保留原始,她已经于汉族融合,但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土家风俗。他们奉祭白虎、住吊脚楼、喝油茶汤,唱土家山歌、跳摆手舞,哭嫁、跳丧等。
在这里各民族的文化异彩纷呈,具有纯厚古朴的民风民俗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有各族民众载歌载舞、优美抒情、女高男低、风趣诙谐的秀山花灯;红灯万盏、一片缠绵、语汇含蓄、优美明快的土家摆手舞;高亢激越、即兴创作、随口演唱的土家族、苗族民歌;音色柔和、曲调欢快、活泼优美的民间自制乐器“咚咚奎”;曲版丰富、急促明快、波澜起伏的“耍锣鼓”;结构规整、音韵优美、旋律流畅、号称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动作完整、自然奔放、活泼灵巧的“打绕棺”;情真意挚、内涵丰富、催人泪下的“哭嫁歌”;声情并茂、粗犷有力,唱山歌与敲打乐紧密结合,功利性和娱乐性有机统一的“薅草锣鼓”;风格多样、美观实用、独具神韵的土家民居吊脚楼,都极具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舍巴日和赶秋节,摆手舞和接龙舞集中体现了土家族、苗族人民“天性劲勇、锐气喜舞”、“崇祖、祈福”的古朴民风,是最
能体现土家族、苗族文化的习俗。衍生的民间艺术让人如饮陈年老酒。“千村摆手迎吉祥,万众赶秋一片歌”的场面也让人耳目一新。土家族的西兰卡普挂进了人民大会堂,苗家花带飘向了五湖四海,那土家族打击乐打溜子,这绝妙的音乐曾经轰动了纽约城,回响在波兰华沙的上空,世界银行官员及美国、日本民族问题专家到此看了以后称道“这真是中国的一绝!”,深受国际友人的青睐。
土家族、苗族主要集中居住在重庆市黔江开发区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和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湖南湘西自治州、贵州铜仁地区等。这里开展有许多土家、苗族的民俗游旅游项目,行程中可吃土家饭、住土家屋、学唱土家歌、跳土家舞等节目是必不可少的,与此您还可以欣赏到乌江、阿蓬江、酉水河等流域秀丽的自然风光,参加乌江漂流等妙不可言的专项旅游活动。
第一节婚嫁习俗
解放前,一般是一夫一妻,少数家庭(主要是富有的家庭)为一夫多妻。清乾隆元(1736)建县后,封建婚俗盛行。婚姻受家庭财产多寡的制约,讲究“门当户对”,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婚须以大量钱财或牲畜和粮食为聘礼。早婚、童养媳随处可见。甚至还在襁褓之中就可由双方父母指腹为婚。成人成婚需经过放话、插香、讨庚、过礼等“礼规”,继后择吉日正式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