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民俗志
重庆市地方志目录
重庆市地方志目录重庆市地方志目录《重庆市志》1.《重庆市志第一卷(总述、大事记、地理志、人口志)》罗传椯总纂;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辑室编成都市: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2.122.《重庆市志民俗志》重庆市志·民俗志课题组编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13.《重庆市志第三卷(综合经济志、计划管理志、统计志、物价志、计量志、标准志)》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重庆市志第四卷(上)(工业综述志、煤炭工业志、电力工业志、天然气工业志、机械工业志、仪表工业志、电子工业志、化学工业志)》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余楚修主编重庆市:重庆出版社 19995.《重庆市志第四卷(下)(一轻工业志、二轻工业志、纺织工业志、食品工业志、建材工业志、冶金工业志、医药工业志)》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16.《重庆市志第五卷(水上运输志、港口志、公路运输志、铁路运输志、民用航空志、管道运输志、邮政志、电信志)》罗传xu主编;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辑室编成都市: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7.《重庆市志烟草志 1621-2003》重庆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2月8.《重庆市志第八卷(财政志、税务志、工商行政管理志、商品检验志、海关志、审计志)》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19.《重庆志第九卷(商贸志)》周焕强总编;余楚修(卷)主编;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0.《重庆市志第十卷(教育志、文化志、文艺志、广播电视志、档案志、文物志、报业志)》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11.《重庆市志第十一卷(科学技术志、社会科学志、卫生志、体育志)》包叙定主修;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余楚修(卷)主编重庆市:重庆出版社 199912.《重庆市志第十二卷(中国共产党志、群众团体志、民主党派志)》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13.《重庆市志第十三卷(人大志、政府志、政协志、人事志、劳动志、民政志)》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14.《重庆市志第十四卷(公安志、检察志、审判志、司法行政志、军事志、外事志)》周焕强总编;郭永彬(卷)主编;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09。
重庆独特的风俗作文
重庆独特的风俗作文
重庆,这座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山城,以其独特的地貌、美食和文化而著称。
其中,重庆独特的风俗更是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它们既体现了重庆人民的生活智慧,也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重庆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赶年场”。
每年农历新年之际,重庆的各大乡镇都会举行盛大的赶年场活动。
人们穿着新衣,手持年货,相互拜年,祈求新年平安吉祥。
此外,重庆的民间舞蹈、曲艺等艺术形式也是丰富多彩,如川剧变脸、龙舞、狮舞等,这些都深受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喜爱。
在重庆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独特的风俗习惯。
比如,重庆人喜欢吃辣椒,这与当地的气候和饮食习惯有关。
重庆的火锅、串串香等美食更是闻名遐迩,吸引了无数食客前来品尝。
此外,重庆人还有独特的语言习惯,如使用大量的方言词汇和俚语,使得重庆话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重庆的传统节日中,也有很多独特的风俗。
比如,端午节时,重庆人会举行龙舟比赛和吃粽子等传统活动。
中秋节时,人们则会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重庆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重庆独特的风俗不仅展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人民的生活智慧,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些风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在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重庆独特的风俗也将继续传承下去,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市。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民俗、传统技艺、传统表演艺术等多个领域,涵盖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和传统技艺。
在本文中,将就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介绍,深入挖掘重庆的文化内涵,展示其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传统民俗1.重庆火把节重庆火把节是重庆市区域内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传统民俗活动,其起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曾有新火把传歌的纪录。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是火把节的日子,在这一天的祭祀活动中,燃烧和举起火把是关键的环节。
火把节有独特的地方表演艺术和文化活动,包括龙舞、狮舞、舞狮助力、打树花、打花灯、山歌唱会、川剧、地方民俗表演等。
2.重庆龙船节重庆龙船节是重庆市的传统民俗节日活动之一,起源于古代祭祀龙神之俗。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重庆举行龙船竞渡的日子。
在龙船节活动中,人们以此祈福,载歌载舞,舞狮舞龙,唱龙船歌,加上船头贴诗对联,灵活的划船手和挥戈舞狮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庆典。
3.重庆土家族苗族赶场节重庆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地,而土家族苗族赶场节是重庆特有的集市传统民俗。
土家族苗族赶场节以商贸为活动主题,民间艺术表演和民俗活动是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赶场节上,土家族苗族人民穿着节服,表演摆龙灯、打花灯、跳吊脚舞、打面风鼓等,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文化。
二、传统技艺1.重庆缝纫重庆缝纫是重庆市的传统技艺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重庆缝纫以手工缝纫为主,手工缝纫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重庆的手工缝纫工艺非常有名,尤其是女性手工缝纫技艺,为重庆的传统技艺之一。
2.重庆剪纸重庆剪纸是重庆市的传统手工艺,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重庆剪纸以手工剪纸为主,手工剪纸技艺精湛、历史悠久。
重庆的手工剪纸工艺非常有名,尤其是剪纸艺术家的剪纸作品,传承了重庆的传统技艺之一。
3.重庆木版年画重庆木版年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重庆民风民俗
川剧重庆主要地方戏曲剧种,约有300年历史,流行于重庆、四川和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是戏曲中较为古老的剧种之一。
由于它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戏剧舞台上占有一定位置,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川剧有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等5种用四川方言念唱的声腔。
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
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
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川剧卡拉OK茶座1990年时设立。
茶座面积345平方米,160个座席,每周三次演唱以川剧为主的多种形式的文艺节目,成为旅游者在重庆旅游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
川剧小史明代时,民间就有了川剧的演出。
著名学者和诗人杨升庵为川剧兴起作出了贡献。
川剧的正式形成是在清朝中期。
明朝末年,江西、江苏、安徽、湖北、山西、陕西等省移民大量进入巴蜀地区,其它戏曲丰富了川剧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从而产生了严格意义上的川剧。
大足竹编历史悠久,花色品种繁多,纺织工艺精湛,素有“竹编之乡”的美称。
大足竹源丰富。
早在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大足申报《路孔河水灾》文中有“栖篾簟千家,无举火之厨”一语。
簟即竹席,可见当时大足竹席已广为民用。
清咸丰以后,其竹编业日兴,产品渐及省内许多市县和云、贵、湖、广等省。
解放后,大足竹编有了很大的发展。
1950年,全县商业部门收购竹席40万张,到1978年,达到259万张,增长5.5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政策的放宽,已由单一的国家商业部门,变经营为多渠道经营,民间经营量已大大超过国营商业收购量。
1991年,全县竹席年产量达400万合(一合为一青二黄或一青三黄)。
三驱、铁山两镇和其他部分乡镇的许多农民,男女老幼皆会织席。
三驱、铁山两镇的产席量约占全县竹席总产量的60~70%。
销售区域也扩大到江苏、浙江、河南、陕西、安徽、山西、河北、内蒙等省区。
重庆节日习俗
重庆节日习俗篇一:重庆民俗重庆民俗正如有重庆学者指出的,重庆是在“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东部的西部,西部的东部”,是典型的“中介地带” (1), 重庆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他特殊的民俗文化特征。
巴渝文化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
据大量史籍所载,禹就是生于四川境内的汶山郡广柔县石纽乡,古江州涂山。
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庆。
三千多年来,重庆处处留下传统文化的印痕。
渝鄂交界处,有屈原,王昭君的故里;涪陵周易园,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大足石刻,汇集了唐、宋时期石窟艺术的大量珍品;我的家乡合川钓鱼城,保存着南京军民抗击蒙哥军队入侵的古战场遗址。
巴渝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
重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曲艺、绘画,手工艺品及群众节令活动等,也颇能反映巴渝风俗民情。
民间工艺綦江农民版画綦江县农民版画崛起于1983年,于1984年元月首次应邀到北京美术馆展出。
它是民间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受到国内外美术界的高度赞誉。
1985年,四川省文化厅、省美术家协会、重庆市政府授予綦江县“农民版画之乡”的称号;1988年2月,文化部将綦江县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荣昌折扇折扇一名聚头扇,又称撒扇、折骨扇,既是一种用于夏季拂凉的民间手工艺品,也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工艺美术品,同时还是戏剧、舞蹈表演的重要道具。
荣昌折扇由于制作考究,工艺精湛,成为一种特殊的日用品和工艺珍品。
自古以来,荣昌折扇就畅销全国,甚至远销印度、缅甸等国,并由写画派生出印花折扇,为旅游、文艺等部门广泛采用。
铜梁龙灯铜梁龙灯始于明,盛于清,繁荣于当代。
近年铜梁又开发出千姿百态的玩具型、装饰型小蠕龙,铜梁龙正进入人们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建国35周年庆祝时,九条铜梁龙盘旋翻飞于天安门广场,引起国内外观者的啧啧惊叹。
1988年北京首届国际旅游年龙舞大赛中,铜梁龙一举夺得金杯。
介绍重庆风俗
介绍重庆风俗重庆,作为一个拥有着长久历史的城市,拥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
这里是一个地理位置独特的城市,聚集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群,这样的碰撞和融合,使得重庆的风俗文化更加多元和独特。
一、婚礼习俗在重庆,婚礼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件大事。
在婚礼上,按照重庆的传统习俗,新郎新娘要在去新家的路上,分别扮演上门客和“媳妇”。
此外,在婚礼上还会有送礼车、撒喜糖等仪式。
重庆的婚礼还有一项非常有趣而颇具特色的仪式,那就是“掳香”。
新娘在被新郎抱上门梁后,要用净水弄一下新郎的脸,然后掏钱,因为在重庆那里,新郎的脸被舀水弄湿后,代表着家庭将来的好运和发财。
二、餐饮文化在重庆,餐桌文化也是比较强烈的。
川渝的火锅、麻辣烫、烤鱼、小面等美食都可以在重庆的街头巷尾找到。
而在吃火锅的时候,又有“唱戏”这一特别的文化。
唱戏是指在吃火锅时,唱一些经典的戏曲或者是流行歌曲,以此来拉近亲友之间的距离。
在重庆,还有一种很有特色的早餐——干煸豆角。
干煸豆角有着香酥美味的口感,是每个重庆人早餐的首选,而且他们还会在煮豆角的时候,煮上几片蒜和辣椒,让豆角更加可口。
三、民俗活动在重庆,每到农历正月十五的时候,人们便会庆祝元宵节。
重庆的元宵节非常有趣,因为会有许多人在这一天玩起了“猜灯谜”的游戏。
当然,吃汤圆也是元宵节不可缺少的习俗。
而端午节也是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节日,当日,重庆的各个地方都会举行选手坐飞夹挑战活动。
挑战成功的选手,便可以获得神兽麒麟的称号,成为当地的英雄人物。
重庆的风俗文化博大精深,这里面涵盖了很多方面,无法一一详述。
然而,无论在哪里,传统风俗文化都是一座城市最珍贵的财富,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这些独特的习俗和风俗,是重庆人的精神寄托,更是重庆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和弘扬它们。
重庆民俗简介10
Βιβλιοθήκη 重庆人见谁那都是‚老师‛ 火车站小哥真不是你‚哥” 三五成群拿着竹竿的不是打手是‚棒棒军‛ 重庆人说话带儿话音很重
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 月5日发布《还都令》(还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间,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此 外,在国府于1940年9月6日定重庆为‚陪都‛至解放军于1949年11月30日解放重庆的九年 多期间,重庆也是中国的陪都。
火锅标配
为什么叫重庆
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 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
重庆是中央直辖市,是我国四大中央直辖市之一,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和最年轻的直 辖市。1997年3月14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将原四川 省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合并,恢复重庆直辖市的议案。同年6月18日,重 庆直辖市政府机构正式挂牌。
火锅界的资深学霸,告诉你吃火锅顺口溜
管它三七二十一,酥肉永远排第一 毛肚鸭肠齐争先,七上八下脆又鲜 肉菜家族不停歇,蔬菜海鲜放中间 搀血粉类易浑汤,它们乖乖呆后边 脑花配个‘坐骑’,才能吃得完整 熟食随便滚两下,厚实大块多煮下‛ 好吃的从来不嫌多,全部整完才是哥
土著小贴士
特色老火锅
桥头火锅
它是全国唯一一家中华老字号 火锅 关于它的故事要追溯到1908年 了 当时它是最受欢迎的火锅店 如今在各大超市里依然可以看 见 货架上摆放着它家的火锅底料 麻不败味、辣不伤胃 烫不损喉、油不腻嘴
秦 妈 火 锅
刘 一 手 火 锅
临江门坎下老灶火锅
重庆的民俗文化简介
重庆的民俗文化简介
重庆民俗文化是以巴渝文化为基础,以本土宗教为特色,以民间风俗为依托,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而形成的独特文化。
重庆民俗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包括物质民俗、制度民俗、精神民俗三大部分。
物质民俗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生活条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分工的不断细化,物质民俗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原始人获取食物到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从最初简单的取暖方式到现在各种取暖设备;从最早的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劳动到现在的规模巨大、分工明确、结构复杂的生产单位。
这一切无不反映出人类物质生活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而物质生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影响到人们精神生活状况,反过来,人们精神生活状况又会反作用于物质生活条件。
制度民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文化形式,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度民俗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1 —1 —。
重庆特色民俗
重庆特色民俗黔江角角调角角调是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村居民为把阉割师傅、修补师傅进山的信息能及时传递给大山处需要阉割牲畜、需要修补的农民而发明的乐器,主要由羊子角制作而成,声音清脆悦耳。
角角调以独吹为主,多人合奏,附和、边吹边说为形式。
目前主要传承下来的有:一人独吹独演,二人对吹对演,多人合奏集体演绎等形式。
江津江津楹联楹联习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习俗,其渊源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形成于五代,兴盛于明清。
根据用途,江津楹联习俗可以分为春联、寿联、婚联、行业联、三朝联(生小孩)、金榜题名联、挽联等;根据民俗功能又可以分为节庆联(春节、元宵、中秋等)、贺联(三朝、金榜题名、婚嫁)、挽联等。
合川坐歌堂传统婚嫁习俗中的“坐歌堂”在历代传承中形成了一整套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形式多样的系列歌曲(哭爹妈、陪歌、陪十姊妹等)。
这类歌曲的传承都是以老人口授为主,代代相传,歌词、仪式程序有一定文字记载(手抄本)。
姑娘在出嫁前夜,一般都会邀请新人的闺蜜们,聚集到新人家里。
在堂屋中摆上多张桌椅,大家围桌而坐,为新人出嫁而举行唱歌娱乐活动,大家畅叙情谊,送上祝福,俗称“坐歌堂”。
万盛苗族踩山会万盛苗族踩山会又叫“踩山坪”,是最具苗文化代表性的苗族传统节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五,苗家男女老幼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芦笙,聚集在山坪上,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庆典活动。
踩山会上,火辣辣的苗家情歌一唱一合,一问一答,亦庄亦谐,极富情趣。
荣昌尝新尝新是流传于荣昌县广顺镇的一种祭祀活动,稻谷收获时吃新米饭,即为“尝新”。
其仪式一般在夏至节前后按以下程序进行:择期、请客、备祭品、请乐班、沐浴、择新谷、供祭品、祭拜、入席。
梁平礼让草把龙习俗礼让草把龙是流传于梁平县礼让镇及其周边乡镇的舞龙习俗,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
礼让草把龙在制作、表演和功能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的龙舞有较大区别,特点比较突出。
在制作上,草把龙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龙的全身不用皮做装饰,全部由稻草捆扎而成。
重庆春节传统的文化
重庆春节传统的文化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也是家庭团聚、表达祝福的时刻。
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春节传统文化。
本文将介绍重庆春节传统的文化,包括庙会、年夜饭、舞狮等习俗,以及对未来的祈福等。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重庆春节传统的魅力吧!庙会:传承民间习俗的独特魅力重庆的庙会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庙会是指在寺庙周边设立的集市,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居民前来观光和购物。
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各种传统美食,购买手工艺品和年货,观赏各种表演,同时还能参与各种游戏和娱乐活动。
庙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旨在祈求丰收和平安。
如今,庙会已经成为集文化、商贸、娱乐为一体的大型节庆活动。
重庆的庙会以其独特的西南民俗风情闻名,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关注和喜爱。
年夜饭:家庭团聚的美味盛宴重庆的年夜饭是一家人共同庆祝春节的重要仪式。
在年夜饭上,人们会享用丰盛的菜肴,其中包括许多传统的重庆美食。
火锅是重庆年夜饭的代表,它代表了重庆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重庆火锅以其辣味和麻味而闻名,在寒冷的冬季为人们带来温暖和满足感。
除了火锅,还有诸如蒸鱼、炸丸子、糯米饭等传统菜肴,使年夜饭变成了一场丰盛的盛宴。
舞狮:向春天的到来致敬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表演形式,也是重庆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舞狮起源于古代的驱邪祈福活动,人们相信舞狮可以驱赶凶煞,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平安。
重庆的舞狮以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
舞狮表演通常在市区的广场、庙宇等公共场所进行,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围观。
表演者身穿华丽的狮子服装,展现出独特的舞姿和灵动的动作,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祝福。
祈福:展望美好的未来每逢春节,人们都会带着美好的愿望和希望展望新的一年。
重庆的春节习俗中有许多与祈福有关的活动。
其中,祭拜祖先是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人们会准备水果、糖果、饼干等供品,祭拜祖先并向他们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
这一传统习俗体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对前人的尊重。
重庆文化习俗介绍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说是逛街,但与众不同的是,重庆的 赶场更像是一种小聚的节日,出行的 时间大家早已烂熟于心,并且每个地 方的时间还不一样。
像里面常见的369,就是每月逢“369” 这几天(即每个月的3、6、9、13、 16、19、23、26、29这几个尾数是 “369”的日子)
凉 菜
除去麻辣酸的饮食特色,重庆的街头小吃肯定也让很多人流连忘返。据不完全统计,重庆的小吃有五百种以上,单单从这一 数字中,就可以看出重庆人到底有多爱吃、多会吃。我问过许多亲戚朋友,如果你离开了重庆,你最想念的重庆美食是什么。 几乎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选择了火锅和小面以及形形色色的街头小吃。这足以证明小吃,对一代又一代的重庆人影响之深。 重庆小吃给人的感觉就跟重庆小面给人的感觉一样,你说不出它哪儿好,也想不出它有些什么特色,但是没了它之后,你总 会想念那种吃得痛快、欢畅的感觉。近几年来,随着重庆的经济发展,小吃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在众多小吃中,最出名的 应该就数江津米花糖、磁器口陈麻花、合川桃片、忠县香山蜜饼、石柱绿豆面、涪陵老麻抄手、酉阳麻辣牛肉片、泡椒凤爪、 白市驿板鸭等等。其中有些小吃销往外地后,也成为了重庆的名片之一。不过,这些小吃也只是重庆众多小吃中的九牛一毛 而已,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吃,是只有在重庆才能吃到原滋原味的,比如烫面油糕、鱼籽冬瓜排、叶儿粑、红油抄手、涪陵油 醪糟、油炸麻花鱼、麻圆、棒棒鸡、王记牛肉粉等等。
“在壹华里市集,游客不仅能品尝到非遗手工美食,还能看到传承人现场制作, 并体验和学习非遗美食的制作过程,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食品和手作是壹华里市集非遗项目的核心。据了解,食品类包含主食、小吃以及 酒类。例如木洞油酥鸭、开州糖画、永川俏表嫂手撕大头菜、豆腐千张、涪陵油醪糟、 紫焰桂花酒等。“这些非遗产品游客都可以在现场看到制作过程并参与体验。如豆腐 千张,游客可以和非遗传承人一起在现场磨豆子、点豆花,制作完成的食品游客可现 场品尝,也可以作为礼品带走送给亲朋好友,让大家品尝非遗美食。”
重庆传统节日的风俗
重庆传统节日的风俗
重庆传统节日有很多,其中较为有名的有:
1.元宵节:这是重庆最盛大的节日之一,人们会点燃放烟火
和灯笼,庆祝美好的未来。
2.端午节: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吃粽子,喝雄黄酒,放烟火
和赛龙舟。
3.中秋节:人们会在这个节日里赏月、吃月饼、与家人团聚。
4.重阳节:这个节日期间,人们会登高祭祖,吃重阳糕,喝
桂花酒。
5.七夕节:这个节日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人们会结对编织
织女织夫绸缎,互相献礼物。
6.腊八节:这个节日是重庆传统农村的节日,人们会喝腊八
粥,吃腊八蒜,保平安平稳。
7.元旦:这个节日是全国性的节日,人们会庆祝新年的到来,
举行庆祝活动。
8.清明节:这个节日是祭祖的节日,人们会扫墓,祭祖。
9.春节:这个节日是中国传统的新年,人们会贴春联,放烟
火,献礼品,走亲访友。
重庆的传统节日风俗丰富多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重庆的文化旅游增添了浓厚的民俗色彩。
重庆各区县风俗
重庆各区县风俗重庆市下辖40个行政区县(自治县)除主城九区外的10个区:万州区、涪陵区、万盛区、双桥区、黔江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万州:初一要去太白岩爬山捡柴相传太白岩是李白曾经去过的地方,捡柴是为了在新的一年初捡“财”涪陵:踩池子“踩池子”是制做涪陵榨菜一种必不可少的劳动。
艰辛和智慧酿出了涪陵榨菜那鲜、香、脆的独特风味,十多次加工、十多种工艺,唯有腌制时“踩池子”是最富有享受的劳动。
腌制榨菜时,在池内铺上一层菜头,拾在菜头上洒上一定比例的食盐,将菜和盐踩得严严实实。
一层一层地踩、一层一层地叠高,直到池满,当地人叫做“踩池子”。
“踩池子”又是一种极为风趣的劳动。
口要喊、脚要踩,需要所有的踩池人动作协调一致,齐心合力。
一人领喊,众人附和,似川江号子。
声音粗犷豪放,很气派;言词丰富,娓婉动听;而且从不会有膛舌现象和语言障碍。
“踩池子”不分男女老幼,自由组合,几人或十几人踩一个池,池子通常一间屋子大小,用条石或水泥筑成,低于地面成方形或长方形。
踩池人的动作很好看,双手反背着,一左一右,一前一后,有节奏有韵律地跟着指挥员的号子声调,用力地踏着脚,合拍地旋转着。
口里喊着号子,脚上踩着拍子,人头攒动,高潮迭起。
那声势、那气派,听来象是在赛歌,看去又似跳着踢踏舞。
真是风情浓浓,诗情浓浓,令人陶醉。
黔江:黔江目前结婚的风俗是头一天,在新娘家办花园酒,意思就是待嫁的姑娘,答谢父母、亲戚以及身边的朋友.当天下午,男方会带着聘礼来到女方家.聘礼齐全,大到衣物、小到头上的发卡、头绳、袜子等.还有好多吃的、米、酒、烟等.新娘子在结婚当天会请命好的长者给自己上头,梳头时,长者会一边梳一边念:"一梳梳到头……一梳梳到尾"(具体的语句有点忘记了)所以聘礼中还要用一个小盒子装上给上头人的礼物:一条毛巾、一把梳子(最好是红色、老式为佳)一块生猪肉、两个红包。
聘礼的数量都以双数为佳,比如衣服要2套、4套等,鞋子也最好是2双、4双……,其意思就是好事成双。
重庆独特的民俗作文
重庆独特的民俗作文
山城重庆,雾气水气,巷弄深处,流淌着古老的的记忆的韵味。
那是一种浸润在骨子里的热情,像火锅的麻辣,在舌尖上旋转,在心中被被燃烧。
记忆中,外婆家的院子时总热闹太。
傍晚,夕阳鲜血染湿了天边,奶奶地坐门槛上,手中的竹编飘舞,钩织着一个个精巧的筐子。
她的手,布满皱纹,却始终灵话地抖动地,像是在娓娓道出着岁月的流逝和对生活的热爱。
夜晚,家家户户亮起昏黄的灯光,飘来一阵香气。
那是重庆人最爱的火锅的味道。
汤底翻滚着,热气升腾,人们围坐在桌旁,举起手里茶杯欢笑,话没说完家长里短。
那一刻,时间像是静止在,只剩下浓浓的的烟火气和温暖。
重庆的民俗,也藏在街头巷尾的细节里。
清晨,老街上,一位老爷爷推着小车,卖着热乎乎的油条。
他用油纸将油条包好,放在桌上路过的行人,脸上浮出出慈祥的笑容。
那油条,酥脆香甜,透着着老爷爷活的和对生命的去好好珍惜。
有那古老的东西的东西的庙宇,香客云集,神像庄严肃穆。
人们无比虔诚的地祭拜,祈福平安,向上天祈祷幸福。
那香火,恍如在倾吐心声着人们美好,对未来的期盼。
重庆的民俗,外表看来像一幅绚烂的颜色的画卷,蕴满着历史的沧桑,也流露出来出着生命的活力。
那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一种独特的魅力,轻吁地让着我,让我我爱上了那个城市,就是喜欢上那浓得化不开的烟火气,爱上了那裹藏在骨子里的热情。
我爱重庆,爱她的妖异,爱她的热情,爱她的烟火气,爱她那浓浓的人情味。
她那像一曲动人心弦的民歌,在山城耳边回荡,在心中留下来深沉的印记。
重庆民俗风情
毛血旺
烧鸡公
辣子鸡
邮亭鲫鱼
口水鸡
香辣蟹
樟茶鸭子
水煮鱼
酸菜鱼
万州烤鱼
南山泉水鸡
来凤鱼
2.重庆火锅
火锅起源于重庆,历史悠久, 经历上千年演变成为中华美食的传 承经典,也是重庆最具地方饮食文 化特色的代表性美食,重庆火锅以 “辣、麻、咸、鲜、香、脆”为其 口味,具有菜品多样、调味独特、 吃法豪放等特点。
叶 倩 工商管理1324班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
一、重庆简介
重庆(Chungking),简称巴和渝,别称“山城”、“桥 都”,拥有三千多年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曾为陪都,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世界温泉之都,国务院定位的国际大都市,中国十大城市之 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及政治、 航运、文化、科技、教育、通信等中心,西部地区最大的综 合交通枢纽。
三、重庆旅游
1.旅游景点
重庆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旅游 资源丰富,既拥有集山、水、林、泉、 瀑、峡、洞等为一体的壮丽自然景色, 又拥有熔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移民 文化、三峡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 化于一炉的浓郁文化景观。
解放碑(抗战胜利纪功碑)
重庆人民大礼堂
磁器口古镇
巫峡
神女峰
酉阳桃花源
大足石刻
武隆喀斯特旅游区
巫山小三峡
黑山谷
天坑地缝
丰都鬼城(鬼门关)
白帝城
张飞庙
石宝寨
仙女山
四面山
芙蓉洞
金佛山
钓鱼城(上帝折鞭处)
巴国城
罗汉寺
南温泉
刘伯承故居
聂荣臻纪念馆
邱少云纪念馆
2.山城特产 重庆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拥 有许许多多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产品。 都说重庆非去不可,去重庆旅游、 出差,山城地地道道的特产更是不 容错过。
重庆人文风俗特色
重庆人文风俗特色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座具有丰富人文历史的城市。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重庆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俗特色,融汇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民俗传统。
本文将以重庆的人文风俗特色为主题,从节庆、饮食、建筑和传统习俗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节庆文化重庆是一个崇尚热闹和喜欢庆祝的城市,拥有众多盛大的节庆活动。
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重庆的春节庆祝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重庆会上演一场规模浩大、热闹非凡的春节晚会,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
这场晚会有丰富多彩的表演,如舞狮舞龙、杂技、魔术等,向人们展示了重庆人传统文化的精彩之处。
二、美食文化重庆的美食文化受到了川菜和火锅的熏陶,形成了独特的重庆火锅文化。
重庆的火锅以辣椒和花椒为主要调料,口味麻辣,鲜香诱人。
在重庆,人们常常通过聚餐来增进亲情和友情,火锅成为了重庆人一种独特的社交方式。
此外,重庆还有著名的小面、豆花等传统小吃,这些小吃凝聚了重庆人对美食的热爱和执着,成为了重庆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建筑文化重庆是一座山城,拥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
重庆的老街区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如木质楼房、青砖瓦房等,展示了古时重庆的建筑风貌。
此外,重庆还有许多独特的建筑景点,如洪崖洞、解放碑等。
洪崖洞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巴渝风格老街区,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石板街、木质楼房等古朴风情。
解放碑则是重庆最具标志性的地标之一,也是人们聚集庆祝的场所。
四、传统习俗在传统习俗方面,重庆有许多独特的风俗。
例如,重庆的婚礼习俗十分庄重而热闹,新郎新娘会盖上红色的头巾,亲戚和朋友们则会打扮得漂漂亮亮,参与到喜庆的婚礼活动中。
此外,重庆还有“宵夜文化”,夜晚的时候,一些小吃摊会开起来,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品尝美食,人们可以边吃边聊天,增进彼此的感情。
总结起来,重庆的人文风俗特色丰富多样,既有盛大的节庆活动,又有独特的美食文化和建筑风格。
同时,传统习俗也是重庆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着重庆丰厚的历史文化。
重庆市民俗志
重庆市民俗志一、概况重庆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长江流域也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相传禹生于四川,娶于江州涂山——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庆。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
(完整的巴文化区还包括四川省的广元,南充,巴中,达州和广安五市,大体以嘉陵江为界。
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为巴文化区辐射区域)三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痕在重庆处处可见,但由于重庆地域闭塞,道路坎坷,气候湿热,巴渝人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在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都表现出与中国其他地区有着明显而有趣的差异。
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重庆川江号子、乡间吹打、铜梁龙灯、秀山花灯戏等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曲艺、绘画、手工艺品及群众节令活动等,处处反映出巴渝特色。
黔江地区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地,不仅自然风光优美奇特,而且民族歌舞多姿多彩。
土家族民族风情、苗族民族风情别具一格。
巴渝人爽直中带几分鲁莽,热情中带几分狡黠,幽默中带几分土俗,认真中带几分滑稽,闲逸中带几分急躁,宽容中带几分排外。
民间将其归纳为“重庆十八怪”,所谓:七十岁叫“女娃儿”不为怪,八十岁喊(称)“崽儿”很自在,男人染发装“老外”,女人的肚脐眼在衣服外,说话着急像比赛,“言子儿”(地方俗语)又多又古怪,“麻辣烫” (火锅)越热越要卖,不吃小面不自在,爬坡上坎当小菜,坐车没得走路快(堵车),路边打望(东张西望)好愉快,棒棒(力夫)满街找买卖等。
二、巴人起源之谜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史学界对"巴"字的含义和巴人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重庆春节风俗
浅谈重庆土家族春节风俗文化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山城重庆,这里依山傍水,是著名的四大火炉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它自己独有的民俗文化,即巴渝文化,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
春节,作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盛大的节日,我们重庆自然也有着各种能反映巴渝风俗民情的独特习俗。
在这里,我主要介绍一下重庆土家族春节的风俗文化。
黔江地区的土家族,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有大型祭祀、祈祷、喜庆活动,心灵手巧的土家族人,在舞蹈上拥有非凡的天赋,节日期间就要跳摆手舞庆祝。
盛会时,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的土家人,男女老少穿起节日的盛装,男披西兰卡普,女着艳丽盛装,结队而来。
一时间,满耳喧天鼓乐,满眼婆娑舞影。
摆手堂前,张灯结彩,巫师头戴凤冠高帽,腰系八幅罗裙,手摇铜铃司刀,手舞足蹈地进行指挥。
三声炮响,鼓乐齐鸣,顿时歌声大作,男女相携,翩跹起舞,通宵达旦。
“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动作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表现礼节仪式,劳动场景或战斗动作,节奏明快,舞姿优美,原始气息震慑人心。
过春节,吃年夜饭一定必不可少的节目。
重庆土家年夜饭“扣肉”“灌海椒”不可少,为了准备好年夜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一般都会提前十天半月准备。
“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需要要下一番工夫的。
而“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这些都是我们年夜饭的特色菜。
土家人非常重视这两道菜,因为以前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回肉,糯米也是稀罕东西,因此家家都把这两道菜当作年夜饭展示手艺的机会,同时也是为了犒劳辛劳了一年的家人,然后这就作为一种传统流传了下了。
海带也曾一度成为土家年夜饭的主菜。
因为以前土家族聚集地区吃盐巴都困难,医疗条件也差,经常有人因缺碘患上大脖子病。
为了给家人补碘,土家人就在年夜饭上一道海带,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碘。
重庆地方风俗
重庆地方风俗去每一个城市旅游除了看它美丽的风景以外,还要了解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当地的习俗是一个什么养的。
在这里,重庆乐游旅游网为大家讲一下重庆当地的风俗习惯。
希望对大家来重庆旅游有所帮助。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它就是重庆巴南区依山傍水东泉镇;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东泉河让失明的母亲恢复视力,重新看清世界;有一处美丽风景,勤劳朴实的人们在春光下裸浴,享受着东泉温柔的抚摸。
据当地人说,东泉露天裸裕可追溯到明代时期。
据说,有一位十分孝顺的儿子,为治好母亲的眼病,每天背着失明的母亲到东泉河边洗澡。
终于使母亲的眼睛恢复了光明。
故事传开后,人们争先恐后到东泉河沐浴,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偶尔见之也就习以为常了。
延续至今成了当地人一民间传统习俗,每逢一四七人们赶集或送公粮后,都在此裸浴后才回家。
随着世俗观念的改变和思想进化,凡来此旅游或者听说过的人们也想感受一下裸浴的滋味。
据当地旅游开发部门的人士介绍,目前城里人来此地旅游的日渐增多。
据了解白天裸浴多数为少年、中老年人;傍晚姑娘们才到河边沐浴。
重庆是一个地处中国西部的多民族直辖市。
全市现有49个少数民族成份,在175万少数民族人口中,土家族达113万人,苗族有万人,主要分布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和黔江、酉阳、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及万盛区、綦江县等地。
1、土家族、苗族风情在中国西南部重庆东南的大山中,穿行着两条清幽的河流——乌江、酉水河,她宛如闪亮的玉带镶嵌在这块热土地上,也就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聚居着勤劳纯朴的土家儿女。
土家族是中国古代巴人的后裔,由于大山阻隔,这里不象别的民族那样保留原始,她已经于汉族融合,但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土家风俗。
他们奉祭白虎、住吊脚楼、喝油茶汤,唱土家山歌、跳摆手舞,哭嫁、跳丧等。
2、土家哭嫁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
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
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
重庆风俗习惯
重庆风俗习惯重庆风俗习惯(通用7篇)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地域的民族风俗和一些饮食文化,那么重庆作为巴渝文化和陪都文化的发祥地,除了有着各种各样的美食和小吃的之外又有着什么样的风俗文化呢?随店铺一起去看看吧。
重庆风俗习惯篇1一、日风俗介绍重庆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俗,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大同小异。
但由于重庆有五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两个既热情又传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节日。
心灵手巧的土家族人,在舞蹈上拥有非凡的天赋。
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祈祷、喜庆活动。
男女老少穿起节日的盛装,跳起欢快而热烈的摆手舞。
一时间,满耳喧天鼓乐,满眼婆娑舞影。
骁勇善战的苗族人,则对唱歌情有独钟。
一年一度的“赶秋”,是苗族人大展歌喉的传统节日。
青年男女还可以在“赶秋”节上,借歌声互表衷情。
二、祭祀、祈祷、喜庆活动黔江地区的土家族,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有大型祭祀、祈祷、喜庆活动,其间要跳摆手舞。
盛会时,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的土家人,男披西兰卡普,女着艳丽盛装,结队而来。
摆手堂前,张灯结彩,巫师头戴凤冠高帽,腰系八幅罗裙,手摇铜铃司刀,手舞足蹈地进行指挥。
三声炮响,鼓乐齐鸣,顿时歌声大作,男女相携,翩跹起舞,通宵达旦。
“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动作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表现礼节仪式,劳动场景或战斗动作,节奏明快,舞姿优美,原始气息震慑人心。
三、苗族“赶秋”苗家人能歌善舞,苗家的歌或高亢激昂,或清越婉转,人不见面歌见面,人人会歌,以歌问候,用歌叙事,凭歌寄情。
歌,是苗族人寸步不离的影子,还是青年男女传情达意、互通心声的大媒人。
婚礼时,更离不了歌,主人要对客人唱谢客歌,对媒人唱谢媒歌,大家要对新婚夫妇唱祝福歌,亲朋好友要相互赛歌、对歌、盘歌,连唱三天三夜。
“赶秋”是苗族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立秋这天,山寨的苗家人,换上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场上锣鼓喧天、歌声萦绕,打秋千、上刀梯、舞狮子、玩龙灯、跳猴儿鼓舞、歌台赛歌,热闹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民俗志一、概况重庆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长江流域也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相传禹生于四川,娶于江州涂山——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庆。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
(完整的巴文化区还包括四川省的广元,南充,巴中,达州和广安五市,大体以嘉陵江为界。
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为巴文化区辐射区域)三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痕在重庆处处可见,但由于重庆地域闭塞,道路坎坷,气候湿热,巴渝人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在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都表现出与中国其他地区有着明显而有趣的差异。
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重庆川江号子、乡间吹打、铜梁龙灯、秀山花灯戏等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曲艺、绘画、手工艺品及群众节令活动等,处处反映出巴渝特色。
黔江地区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地,不仅自然风光优美奇特,而且民族歌舞多姿多彩。
土家族民族风情、苗族民族风情别具一格。
巴渝人爽直中带几分鲁莽,热情中带几分狡黠,幽默中带几分土俗,认真中带几分滑稽,闲逸中带几分急躁,宽容中带几分排外。
民间将其归纳为“重庆十八怪”,所谓:七十岁叫“女娃儿”不为怪,八十岁喊(称)“崽儿”很自在,男人染发装“老外”,女人的肚脐眼在衣服外,说话着急像比赛,“言子儿”(地方俗语)又多又古怪,“麻辣烫” (火锅)越热越要卖,不吃小面不自在,爬坡上坎当小菜,坐车没得走路快(堵车),路边打望(东张西望)好愉快,棒棒(力夫)满街找买卖等。
二、巴人起源之谜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史学界对"巴"字的含义和巴人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其中,有的认为"巴"指动物,如蛇、虫、蟒、鱼、蚕;有的则将"巴"解释为对山、水、石头的称呼。
近年有学者提出:"巴"就是"虎","巴"是巴人称呼老虎的一种发音。
据史书记载,巴人认为老虎是本民族的祖先或图腾,因此巴人自认为是虎之族,以虎为崇敬对象,自称"虎(音巴)人"。
于是,中原及与巴族为邻的人,皆称其为"巴人"。
巴族的构成,主要有两大部族集团。
一是从东方迁到今渝、鄂、湘、陕交界处的廪君族;二是原来就生活于此的土著部族,如:濮、苴、共、奴、□(左亻右襄)、夷等。
巴的核心廪君族来自什么地方呢早期的姓氏书说,巴与秦、徐、钟离等一样,同源于一个"嬴"姓祖先或氏族部落。
我们知道,秦、徐、钟离等是源出"东夷"的民族,其发源地在今淮河流域至山东半岛一带;既然巴与秦、徐皆出于"嬴"姓,那么巴人廪君族的最早的居住地,应当到东方去寻找。
关于廪君族的形成,史书上是这样说的:巴氏、樊氏、□(左目右覃)氏、相氏、郑氏五姓,共同生活在一个叫"武落钟离山"的地方。
五姓的首领聚在一起时,定出了选举共同君长的两个办法。
一是看谁能将短剑掷中半山腰的石穴,二是看谁能乘陶船于江中而不沉,皆胜者即为君。
竞技的结果,是巴氏年轻的首领务相连胜,他于是作了五姓共同的君长,史称"廪君";这五姓结盟形成的部族共同体,就叫"廪君族"。
当然,巴人真正成为一个有共同疆域、同一语言和文化的民族,还是在廪君族西迁到今鄂渝交界处以后的事情。
在这里,以巴氏等五姓为主构成了巴族的"核心",可称之为"内五族",而以原居于渝、鄂、湘、夷、濮等被廪君族融合或征服的土著部族,构成了巴的外围部族,而当时的史书把他们均称作"巴人"。
三、重庆的土家风情在中国西南部重庆东南的大山中,穿行着两条清幽的河流——乌江、酉水河,她宛如闪亮的玉带镶嵌在这块热土地上,也就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聚居着勤劳纯朴的土家儿女。
土家族是中国古代巴人的后裔,由于大山阻隔,这里不象别的民族那样保留原始,她已经于汉族融合,但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土家风俗。
他们奉祭白虎、住吊脚楼、喝油茶汤,唱土家山歌、跳摆手舞,哭嫁、跳丧等。
在这里各民族的文化异彩纷呈,具有纯厚古朴的民风民俗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
有各族民众载歌载舞、优美抒情、女高男低、风趣诙谐的秀山花灯;红灯万盏、一片缠绵、语汇含蓄、优美明快的土家摆手舞;高亢激越、即兴创作、随口演唱的土家族、苗族民歌;音色柔和、曲调欢快、活泼优美的民间自制乐器“咚咚奎”;曲版丰富、急促明快、波澜起伏的“耍锣鼓”;结构规整、音韵优美、旋律流畅、号称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动作完整、自然奔放、活泼灵巧的“打绕棺”;情真意挚、内涵丰富、催人泪下的“哭嫁歌”;声情并茂、粗犷有力,唱山歌与敲打乐紧密结合,功利性和娱乐性有机统一的“薅草锣鼓”;风格多样、美观实用、独具神韵的土家民居吊脚楼,都极具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舍巴日和赶秋节,摆手舞和接龙舞集中体现了土家族、苗族人民“天性劲勇、锐气喜舞”、“崇祖、祈福”的古朴民风,是最能体现土家族、苗族文化的习俗。
衍生的民间艺术让人如饮陈年老酒。
“千村摆手迎吉祥,万众赶秋一片歌”的场面也让人耳目一新。
土家族的西兰卡普挂进了人民大会堂,苗家花带飘向了五湖四海,那土家族打击乐打溜子,这绝妙的音乐曾经轰动了纽约城,回响在波兰华沙的上空,世界银行官员及美国、日本民族问题专家到此看了以后称道“这真是中国的一绝!”,深受国际友人的青睐。
土家族、苗族主要集中居住在重庆市黔江开发区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和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湖南湘西自治州、贵州铜仁地区等。
这里开展有许多土家、苗族的民俗游旅游项目,行程中可吃土家饭、住土家屋、学唱土家歌、跳土家舞等节目是必不可少的,与此您还可以欣赏到乌江、阿蓬江、酉水河等流域秀丽的自然风光,参加乌江漂流等妙不可言的专项旅游活动。
第一节婚嫁习俗解放前,一般是一夫一妻,少数家庭(主要是富有的家庭)为一夫多妻。
清乾隆元(1736)建县后,封建婚俗盛行。
婚姻受家庭财产多寡的制约,讲究“门当户对”,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婚须以大量钱财或牲畜和粮食为聘礼。
早婚、童养媳随处可见。
甚至还在襁褓之中就可由双方父母指腹为婚。
成人成婚需经过放话、插香、讨庚、过礼等“礼规”,继后择吉日正式举行婚嫁仪式。
此外,还有招夫上门和招婿上门的婚俗。
土家族在结婚当天,男方即按嫁妆多少,组织去12至24人不等的迎亲队伍,其中女青年不少于4人,中年妇女2人,媒公媒婆同往,由1名“押礼先生”负责行使迎亲队的一切礼规。
至女家后,经过押礼先生三番五次拜说,然后由女家的兄弟背姑娘上轿。
姑娘上轿前要穿红裙裤,头顶红盖头帕,脚穿红绣花鞋,耳戴金(银)环,手戴玉镯或金(银)镯。
返到男家后,姑娘下轿人堂,举行拜堂仪式,先拜祖宗,后拜父母,然后新郎新娘对拜,互敬“交杯”酒。
仪式完后,男方抢先入洞房坐铺(传说为“当家”之意),再揭去新娘头帕,始告完毕。
晚上,由同辈之弟妹和表弟妹表嫂等闹洞房逗趣。
苗族有通过“歌会”、“赶秋”、“赶坳”等社交活动选择对象的习俗。
县境晏龙乡的苗家姑娘出嫁独具风采。
他们一不“哭嫁”,二不坐轿,三不拜堂,四不酌喜酒(下聘),五不送嫁妆,六不讲排场(大办酒席),婚日不同宿,不闹房,而是与陪送新娘的好友围着火坑对歌,往往通霄达旦。
女方的送客,少则几十人,多达几百人。
凡与姑娘友好的男女青年,都可陪送姑娘到男方家。
第二节丧葬习俗唐代以前,有行二次葬和剔骨葬的习俗。
明代姒前,酋首及少数富户有实行崖棺葬的习俗。
今酉水、梅江河、花垣河两岸,尚存多处崖棺葬遗迹。
清代和民国时期,土家、苗、汉各族丧葬习俗基本相同,通行土葬。
土家人有“跳丧”的习俗,即围着棺材边击鼓边唱边跳,有的三人手执小鼓、小钹、小锣,边打边绕着棺材唱,称为“打绕棺”。
歌的内容多为死者一生的经历和作为,吐露生者对死者的感情和劝慰丧家等。
安葬时还请土老师念经、杀牲祭祀。
苗族人的丧葬除了与土家族人相似外,还有唱“孝歌”的习俗,一人击鼓,众人轮流唱,或击鼓人自唱,寄托哀思,以歌当哭。
出丧时,死者的亲人要备土酒上山招待抬丧群众,主要亲戚要在坟周围插“阴阳伞”以示怀念。
无论土家族、苗族和汉族都要为死者请道士择吉日殡葬,信奉风水阴阳。
汉族老人死后,除请道士做“法场”等之外,还要对主要亲属“开孝”。
殡葬后由子女“守灵”。
第三节节日一、喜庆日生小孩:妇女婚后有孕曰“有喜”。
生孩子要往外婆家报喜,禀告亲友,择吉日过“粥米客”。
吉日那天由外婆家送衣服、蛋、鸡、粥酒,以示庆贺,主人大办酒席款待,喜庆3天,穷困人家至少也要过“三朝”。
在“月子”里要让产妇多吃营养品。
“坐月”满40天后,由外婆接母子(女)返回住七天,叫“出行”。
婴儿满周岁过“满岁酒”,满周岁时煮几个鸡蛋以表心意。
解放后,这种遗风在农村和边远乡村仍有存在。
建房:为大喜大庆之事。
凡建房上大梁时,亲朋好友均来祝贺,户主热情款待。
建房前要请“阴阳”先生择地基,选开工吉日。
竖房时,由“鲁班”师傅点梁,在梁木正中画红黑色太极圈,太极圈两头写上乾、坤二字,放上茶叶、红米和阴阳历书,用红布包好,曰“包粱”;待天明“竖房”时,由主盘木匠喊吉祥语上梁,边喊边上;接着娘家、舅家或姐、妹夫家悬挂红绸布,曰“缠梁”;继后即扔抛梁粑,鸣放鞭炮,酒席庆贺3天。
在农村,此种风俗至今仍然流行。
祝寿:祝寿习俗历史悠久。
在一个家庭内,只有长辈才能过寿日。
若长辈在,晚辈无论年龄多大,均不能过生日祝寿。
在上无长辈的情况下,年龄到50岁后即可祝寿,之后逢“十”年一次大庆,其子孙(含婿)、亲朋好友赶来祝寿。
夫妻健在的,双坐堂前,接受寿礼和颂词。
寿礼多为福寿桃、长面条、猪肉、衣料、现金等。
富有之家寿礼还送皮衣、金银首饰等。
颂词一般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
寿庆以长面条(长寿面)和酒筵款待来宾。
农村祝寿一般不做大的排场。
解放后,祝寿论辈份仍承袭下来,但一般的过生日已不再论辈份。
进入八十年代,祝寿参加人的范围缩小,仅限于儿孙(含婿)等晚辈和少数至亲好友。
祝寿礼品多样化,尤以送“生日蛋糕”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二、传统节日过年:含“除夕”、“春节”、“元宵”。
从头年腊月三十到次年正月十五日,为春节期间。
庆祝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热闹异常,为秀山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