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浪潮之后

合集下载

第二次与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交织下的中国机会

第二次与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交织下的中国机会

第二次与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交织下的中国机会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时期,中国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

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技术转移。

这一浪潮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机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崛起。

在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的背后,中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优势,而国内市场对于高附加值产品和创新型产业的需求相对较低。

这使得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较低的位置,并且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到来为中国提供了新的机会。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日益趋向于数字化、智能化和知识经济。

中国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数字经济和高科技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科技创新和创业。

"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加强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发展。

中国还设立了一系列的创新基金,以支持初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新能源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丰富的人力资源,这为科技创新和创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下,中国企业有机会在全球市场上崭露头角,打破低附加值产业的束缚,迈向价值链的高端。

要实现这些机会,中国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中国需要加快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的质量。

中国还需要提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力,以满足科技创新和创业的需求。

中国还需要加强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领先企业的合作,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第二次与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交织下的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机会。

中国可以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创业,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实现经济转型和发展。

要实现这些机会,中国需要克服一系列的挑战,包括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吧!第一次经济浪潮:从1978年到1992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城市里的国有企业也开始进行改革,引入了市场机制,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这个阶段的中国,可以说是在摸索中前进,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我们的GDP增长率一度达到了9.4%,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第二次经济浪潮:从1992年到2001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的经济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更加紧密。

这个阶段的中国,可以说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外资,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第三次经济浪潮:从2001年到2012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振兴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我们国家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等。

这个阶段的中国,可以说是在创新驱动的发展中崛起,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国家之一。

第四次经济浪潮:从2012年到现在,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常态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我们国家加大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

这个阶段的中国,可以说是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稳步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次经济浪潮,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如今,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次浪潮之后——1980年代以来的性别文化景观

第二次浪潮之后——1980年代以来的性别文化景观

第二次浪潮之后——1980年代以来的性别文化景观第二次浪潮之后——1980年代以来的性别文化景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其中性别文化的演变是其中之一。

在第二次浪潮之后,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开始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包容,社会对性别平等的关注和呼吁也日益增加。

本文将从性别意识觉醒、女权主义运动、男性身份塑造以及性别表达和性别流变等方面,探讨1980年代以来的性别文化景观。

首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别认同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性别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差异,更是一个个体的内心体验和自我认同。

性别认同的多样性得到认可,例如跨性别和非二元性别的人群正逐渐在社会中有所存在。

这意味着性别不再被简单地划分为男性和女性,而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其次,女权主义运动对于性别文化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浪潮以来,女权主义运动持续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的变革。

女性通过争取平等权益和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开始追求自我实现和自由发展。

女性开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进而改变了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认知和价值观念。

同时,对于男性身份的定义也在不断演变。

传统上,男性一直是社会的主导者和决策者,被期望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和保护职责。

然而,随着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人们开始反思这种单一的男性身份模式,并呼吁男性在情感表达、家庭参与和纠正暴力行为等方面有更多的选择和责任。

在观念上,男性们开始接受情感表达并尝试摆脱传统的“男子气概”观念。

此外,性别表达和性别流变也在加速改变。

个体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性别表达方式,开始探索并创造更多元化的性别形象。

例如,男性开始追求温柔和柔软,女性则大胆地展示争取主动和自信的特质。

同时,通过穿着、发型和化妆等方式,个体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性别身份,并且在流行文化和社交媒体的推动下,性别流变得到了更多关注和认可。

尽管在性别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仍然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国内的网络发展史

国内的网络发展史

国内的网络发展史第一次互联网大浪潮1994年—2000年从四大门户到搜索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1997年6月,丁磊创立网易公司;1998年张朝阳正式成立搜狐网;1998年邮箱普及&第一单网上支付完成1998年11月腾讯成立,由马化腾、张志东等五位创始人创立。

1998年12月,由王志东先生创立新浪1999年聊天软件QQ出现,当时叫OICQ,后改名腾讯QQ风靡全国。

1999年9月9日马云带领下的18位创始人在杭州正式成立了阿里巴巴集团2000年1月1日李彦宏在中关村创建了百度公司(第一次大浪潮垫定BAT)第二次互联网大浪潮(2001年—2008年)从搜索到社交化网络(博客、sns、论坛、微博)2001年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2002年,博客网成立2002年,个人门户兴起,互联网门户进入2.0时代。

2003年淘宝网上线,后来成为全球最大C2C电商平台;下半年,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宝。

2004年网游市场风起云涌2005年博客元年2006年熊猫烧香病毒泛滥,名为“熊猫烧香”的计算机蠕虫病毒感染数百万台计算机2007年电商服务业确定为国家重要新兴产业2008年中国网民首次超过美国第三次互联网大浪潮(2009年—2014年)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入口从搜索到各种各样app分流)2009年SNS社交网站活跃,人人网(校内网)、开心网、QQ、等SNS平台为代表2010年团购网站兴起,数量超过1700家,团购成为城市一族最潮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2011年微博迅猛发展对社会生活的渗透日益深入,政务微博、企业微博等出现井喷式发展。

2012年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过台式&微信朋友圈上线2012年3月今日头条上线2012年双11阿里天猫与淘宝的总销售额达到191亿被业内称为双十一的爆发点,这一年淘宝商城正式更名为天猫。

2012年双十一当日,天猫与淘宝的总销售额达到191亿,其中天猫达到132亿淘宝也有59亿。

2013年余额宝上线2013年淘宝双十一销售额:350亿元2014年打车软件烧钱发红包,滴滴快的巨资红包抢用户,“互联网+交通”出行.2014年阿里上市之后的第一个双十一:571亿元2015年首次提出“互联网+”;2015年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当日双十一销售额达到:912亿元2016“魏则西事件”引发网络平台监管责任边界大讨论2016年,互联网直播、网红等热词“风靡全国”, 短视频造就第一网红papi酱!2016年5月罗辑思维得到app上线,已有超过400万用户使用,付费用户超过100万。

六次并购浪潮解析图

六次并购浪潮解析图
并购理论 中国
西方国家
并购实践
主要特征:横向兼并; 英国:规模不是很大, 以家族型、合伙型企业 为主,较少采用现代企 业制度; 美国:促进了美国经济 集中度,产生了一些垄 断组织; 德国:产生了许多垄断 组织,提高了工业集中 度; ……
主要特征:纵向兼并; 科学理论的突破,产生 了新的工业技术,导致 了一批新行业的诞生; 英国:大规模生产带来 规模经济效益,化工、 汽车、化纤、造纸等新 兴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美国:繁荣的证券市场 促进了兼并的发展,尤 其是小型企业市场极为 活跃; 德国:政府调控和干预 下资本集中度提高; ……
主要特征:混合并购, 并首次出现敌意并购;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 兴起,一系列科技成果 得到广泛应用; 英国:各类联合体和大 多数行业通过混合兼并 日益集团化; 美国:并购活动异常活 跃; 日本:大企业利用垄断 地位排挤小企业,使其 纷纷倒闭; ……
主要特征:金融杠杠并 购; 具体来说,企业并购以 融资并购为主,交易规 模空前;并购企业范围 扩展到国外企业;出现 了小企业并购大企业的 现象;金融界为并购提 供了方便。
第四次并购浪潮 (980~1988)
第五次并购浪潮 (1992~2000)
第六次并购浪潮 (2005~ )
……
主要特征:跨国并购作 为对外直接投资(FDI) 的方式之一逐渐替代跨 国创建而成为跨国直接 投资的主导方式。具体 来说: ⑴兼并活动涉及行业相 对集中,银行业的兼并 活动异常活跃;
中国
西方国家
第一次并购浪潮 (1897~1904)
第二次并购浪潮 (1926~1930)
第三次并购浪潮 (20世纪50至60年代)

论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

论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

论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从第一次浪潮到第三次浪潮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对企业的发展方向、竞争优势和资源分配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20世纪6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首次出现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历程,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第一次浪潮:战略管理的起源和兴起20世纪6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开始兴起。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安索夫、安德鲁斯和钱德勒。

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如SWOT分析、竞争优势、多元化战略等。

这些理论观点为企业制定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在这一时期,战略管理主要的是企业内部的效率和外部的环境适应性。

企业通过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和计划,以及实施这些计划的有效措施来获得竞争优势。

第二次浪潮:战略管理的反思和创新到了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普拉哈拉德、波特、亨利·明茨伯格等。

他们对第一次浪潮的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如竞争优势的来源、产业分析和竞争战略、组织结构和战略实施等。

在这一时期,战略管理开始企业生态系统和商业生态系统,以及企业在这些系统中的角色和作用。

企业开始意识到,要获得长期成功,不仅需要自身的竞争地位,还需要考虑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第三次浪潮:战略管理的集成和升华进入21世纪,战略管理理论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巴尼、戴维·贝赞可和克里斯·祖克等。

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如企业能力、资源基础观、动态能力和战略转型等。

这些理论观点将战略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强调了企业如何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持续的成功。

在这一时期,战略管理更加企业的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匹配和互动。

企业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和资源,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同时也需要积极塑造和影响外部环境,以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

美国五次并购浪潮

美国五次并购浪潮

美国五次并购浪潮一、第一次并购浪潮美国的第一次并购浪潮从1897年开始,到1904年结束,共经历了8年。

这8年间,共发生了2943起并购,平均每年368起。

这一时期的美国并购浪潮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的过程,期间在1898—1902年间并购的数量达到了高峰。

第一次并购浪潮的最主要特征是同行业之间的并购,即横向并购。

横向并购的结果是垄断的形成。

美国许多垄断巨头是在这一时期通过大规模并购获得垄断地位的。

它伴随着经济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发生的。

而且它是紧随着横亘大陆的铁路系统的建成、电力的出现、煤炭用途的广泛扩展而出现的。

铁路系统的修建促进了全国市场的发育,因此,兼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区性企业向全国性企业的转变。

第一次并购浪潮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由于当时的经济衰退,众多企业业绩不佳。

许多大公司认为,行业内有很多小又无效率的公司是行业整体业绩不良的重要原因。

它们发起成立信托公司,接受公司股东的委托,运用手中掌握的投票权作出了许许多多的并购的决策。

它们希望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减少同行的竞争,获得规模效应,改善公司业绩。

造成第一次并购浪潮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国一些州的公司法逐渐放宽。

公司在获得资本、持有其它公司股票、扩大商业运作范围等方面变得更方便、更简易。

资本的易于获使得公司在进行并购时更容易筹集到必要的资金,公司控股行为规定的放宽,允许企业为并购目的而收购其它公司的股票。

这些都为公司实施并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个原因是美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

南北战争后,主要铁路系统的建成使公司能为全国市场而不是地区市场服务。

横贯大陆的铁路,例如1869年完工的联合太平洋—中央太平洋铁路,将美国西部和其它地区连接了起来。

全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使企业可以方便地以较低的成本向远方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对形成并购浪潮很重要,譬如现代工业的发展,现代化工厂大量替代传统的作坊式的工场,技术的革新和大机器的运用等。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浪潮及其成果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浪潮及其成果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浪潮及其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亚洲的不少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带领与迫使下,许多国家倾向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依照苏联体制建立起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虽在短时期内达到特定目标、取得一定成就,但它们忽视了本国国情,随着国家进入正常的经济发展时期,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明显暴露出来。

在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生产效率底,经济效益差,人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在政治领域,官僚主义作风盛行,特权和专权现象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在此基础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可划分为三次改革浪潮:第一次浪潮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这三次改革浪潮都分别取得了不同的或多或少的成就。

一、第一次改革浪潮: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首先由南斯拉夫发起,由于南斯拉夫坚持走自我发展道路,与苏联产生矛盾,为摆脱苏联的控制,南斯拉夫进行了自治改革,扩大民主,下放权利,对高度集权的苏联体制提出了全面的挑战。

随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也逐渐暴露出苏联体制的弊端,并先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以苏联为例,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全盘否定斯大林,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个人崇拜之风,有利于党内的民主化。

之后他对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性的改革,在外交上,他提出“和平相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意欲“苏美合作,主宰世界”。

在经济上,他大力进行农业改革,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同时,他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虽扩大了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总的说来,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一些成就,但成效不大。

托夫勒的三次浪潮理论

托夫勒的三次浪潮理论

托夫勒的三次浪潮——读《第三次浪潮》有感1970年美国出版了一本名叫《未来的冲击》的书,此书一问世立即轰动美国社会,其内容成为人们茶余酒后议论的话题。

由于书中立论新颖,涉及各行各业,因而该书不胫而走,连续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发行量已超过700多万册,直至自前每年仍可销售15万册,书中的有关章节已成为美国大学许多学科的课程内容。

一本非小说的社会理论书籍居然能够畅销到如此程度,受到社会各界如此重视,在美国来说是少见的。

该书作者阿尔文·托夫勒从而一举成名,成为美国社会名流。

1980年托夫勒又出版了《第三次浪潮》一书,把《未来的冲击》上升为理论,这本书也立即成为畅销书。

在《第三次浪潮》中, 阿尔温·托夫勒把人类的文明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次浪潮时期——农业阶段,历时数千年;第二次浪潮时期——工业阶段,不过300多年之久;第三次浪潮时期——指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主要标志,太阳能的利用、空间技术、海洋工程、遗传工程的出现为象征的信息化阶段。

有人也称为新技术革命阶段。

他搜集了众多学科的大量材料,把《未来的冲击》的内容上升为“三个浪潮”的理论。

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其要点可综合如下:第一次和第二次浪潮新石器时代的游牧部落于大约1万年前开始懂得农业生产。

在游牧部落变为定居生活以后,在社会结构、家庭、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变化。

这个农业革命就是第一次浪潮。

农业知识向周围传播的速度很慢,大约每年一公里,迄今世界上仍有个别地区尚未被这一浪潮波及而处于游牧狩猎状态。

300年前在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是第二次浪潮。

这次浪潮传播速度很快,不久即席卷欧洲冲向世界。

第二次浪潮有五个基本特点:一,群体化。

这个词有大规模化,集体化,普遍化等多方面的含意,意味着生产、分配、教育、通讯等都走向群体化;二标准化。

这是说在产品、时间、政治信仰、经济结构等方面都强调标准化,县至语言本身,由于电视的普及,各地方言和口音也逐渐趋向标准化统一、三,同步化。

西方国家的五次企业并购浪潮

西方国家的五次企业并购浪潮

西方国家的五次企业并购浪潮发布时间:2007-12-12从19世纪末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其证券市场发展的历程中,共经历了五次比较大规模的并购浪潮。

第一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的最后10年到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之间,也就是1893年美国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

其主要主要并购模式是横向并购,目的是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防御经济危机。

第一次浪潮期间,通过并购最直接的结果:一是企业数量的急剧减少,二是单个企业规模的迅速膨胀,同时产生了一大批垄断性的企业集团(托拉斯)。

第一次并购浪潮的高峰在1898年到1903年之间,在这五年中,以横向并购为主的浪潮推动了美国工业化的发展,并为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垄断利润。

根据Nelson(1959)的估计,被并购的企业达3000多家,300家最大的公司规模增长了400%,并控制了全美产业资本的40%。

1863年设立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及其后设立的波士顿证券交易所和费城股票交易所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了方便,应当说股票市场的建立推动了第一次浪潮的发展。

据统计,在此次并购重组的高峰时段,有60%的并购是在证券交易所中进行的。

后期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及反托拉斯运动等因素影响,最终导致第一次并购浪潮的终结。

第二次浪潮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

与第一次浪潮相比,尽管横向并购模式仍占重头戏,但纵向并购也暂露头角。

本次并购浪潮导致产权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出现了产权多元化的结构,确立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模式,即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随着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这次浪潮随之衰退。

第三次浪潮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萌芽,此次并购浪潮的明显特点有二:一是混合并购超过横向并购居于主体地位,二是跨国并购异军突起。

至70年代初,美国企业的总数比50年代初增长了80%以上。

本次浪潮因石油危机而走向衰落。

第四次浪潮第四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

中 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

中 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经历了五次具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浪潮,每一次都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次经济浪潮:个体经济浪潮改革开放初期,政策逐渐放宽,个体经济应运而生。

过去,个体经营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受到严格限制。

但随着改革的推进,个体工商户开始活跃起来。

他们从小本生意做起,如卖小吃、服装、日用品等。

个体经济的兴起,解决了当时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也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在这个阶段,许多人凭借勤劳和智慧,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街头巷尾的小摊贩、小店铺逐渐增多,城市的商业氛围日益浓厚。

第二次经济浪潮:股票浪潮上世纪90 年代初,中国的股票市场开始起步。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股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然而,一些有远见和勇气的人率先投身其中。

当时,很多人对股票的认识有限,但随着股市的发展,一些企业通过上市获得了资金支持,得以扩大生产和发展业务。

同时,也有一部分股民在股市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但股票市场的波动较大,风险也较高,不少投资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风险意识,在股市的起伏中遭受了损失。

第三次经济浪潮:房地产浪潮进入 21 世纪,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住房的需求大幅增加。

房地产行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许多开发商纷纷投身房地产开发,大量的楼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房价也一路攀升,早期投资房地产的人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然而,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房价过高导致居民购房压力增大,部分地区出现房地产泡沫等。

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

第四次经济浪潮:电子商务浪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电子商务在 21 世纪初迅速崛起。

以淘宝、京东等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

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购买到各种商品。

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物流、快递等相关行业的繁荣,也为众多创业者提供了机会。

中 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

中 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次经济浪潮五次经济浪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期间出现了五次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经济浪潮,每一次都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面貌。

第一次经济浪潮:个体经济浪潮上世纪 80 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个体经济开始崭露头角。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政策逐渐放宽,允许个体劳动者从事商业活动。

那些头脑灵活、敢于尝试的人纷纷“下海”,摆起了地摊,开起了小店。

当时,个体户们主要经营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服装、小百货等。

虽然规模不大,但他们的出现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也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一浪潮不仅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还培养了人们的市场意识和商业头脑。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个体户通过辛勤努力和敏锐的商业洞察力,逐渐积累了财富,成为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

他们的成功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个体经济的大潮中。

第二次经济浪潮:股票经济浪潮90 年代初,中国的股票市场应运而生。

这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充满神秘和机遇的领域。

起初,很多人对股票一无所知,但随着一些企业成功上市,股票价格的飙升,人们开始意识到股票投资的巨大潜力。

一时间,炒股成为了热门话题,无数人涌入股市,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丰厚的回报。

然而,股票市场的波动是巨大的,缺乏专业知识和风险意识的投资者往往在市场的起伏中遭受损失。

但不可否认的是,股票市场的出现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也推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

第三次经济浪潮:房地产经济浪潮进入 21 世纪,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不断增长,房地产行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房地产的繁荣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筑、建材、装修等,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同时,房价的不断上涨也让早期投资房地产的人获得了巨额的财富增值。

第二次与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交织下的中国机会

第二次与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交织下的中国机会

第二次与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交织下的中国机会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开始于二战结束后的五十年代,主要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导,推动了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状态,与全球化进程相比较落后。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积极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

在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已经开始兴起。

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加速了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形成了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全球化新格局。

中国正处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交织之中,这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加入世贸组织使其有更多机会参与全球经济的竞争和合作。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的制造业产能已经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产能之一,中国的产品已经出口到世界各地,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品种丰富、价格合理的商品。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中国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市场。

中国的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全球科技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的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正吸引着全球投资和人才的关注。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的文化也开始走向世界。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喜爱。

中国的电影、电视剧、音乐和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输出的新的增长点。

与此全球化的浪潮也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中国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对外贸易,而全球化浪潮的变化和波动使中国的出口受到了一定冲击。

国际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全球贸易摩擦的加剧,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还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全球化正在导致全球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口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需要承担更多的环境责任。

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三次浪潮

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三次浪潮

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1956-1974年):AI思潮赋予机器逻辑推理能力。

伴随着“人工智能”这一新兴概念的兴起,人们对AI的未来充满了想象,人工智能迎来第一次发展浪潮。

这一阶段,人工智能主要用于解决代数、几何问题,以及学习和使用英语程序,研发主要围绕机器的逻辑推理能力展开。

其中20世纪60年代自然语言处理和人机对话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大大地提升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期望,也将人工智能带入了第一波高潮。

但受限于当时计算机算力不足,同时由于国会压力下美英政府于1973年停止向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拨款,人工智能研发变现周期拉长、行业遇冷。

第二次浪潮(1980-1987年):专家系统使得人工智能实用化。

最早的专家系统是1968年由费根鲍姆研发的DENDRAL系统,可以帮助化学家判断某特定物质的分子结构;DENDRAL首次对知识库提出定义,也为第二次AI发展浪潮埋下伏笔。

20世纪80年代起,特定领域的“专家系统”AI程序被更广泛的采纳,该系统能够根据领域内的专业知识,推理出专业问题的答案,AI也由此变得更加“实用”,专家系统所依赖的知识库系统和知识工程成为了当时主要的研究方向。

然而专家系统的实用性只局限于特定领域,同时升级难度高、维护成本居高不下,行业发展再次遇到瓶颈。

1990年人工智能DARPA项目失败,宣告AI的第二次浪潮步入低谷。

不过,同时期BP神经网络的提出,为之后机器感知、交互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浪潮(1993年至今):深度学习助力感知智能步入成熟。

不断提高的计算机算力加速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也推动感知智能进入成熟阶段,AI与多个应用场景结合落地、产业焕发新生机。

2006年深度学习算法的提出、2012年AlexNet在ImageNet训练集上图像识别精度取得重大突破,直接推升了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

2016年,AlphaGo打败围棋职业选手后人工智能再次收获了空前的关注度。

美国女权运动

美国女权运动

美国女权运动女权运动;即妇女解放运动..目的是为妇女争取平等权利;赋予妇女以与男子平等的地位;以及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方式的自由..美国历史上的三次女权主义浪潮不仅触动了美国的法律和宪法;而且极大地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凡涉及女性权利和权益的问题;女权主义浪潮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争..学界普遍认为;自美国女性政治觉醒掀起女权主义运动之日起;美国历史上共出现了三次女权主义浪潮;其时段与西方其他国家的女权主义浪潮大体一致..具体而言;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40年代末;终于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浪潮起于20世纪60年代;止于20世纪80年代末;第三次浪潮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持续至今..一、困难重重历时72年“分离”与“重合”并存按照一般说法;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女权主义浪潮正式起始于1848年7月19日;那一天约100名美国妇女和部分男性云集于纽约州的塞尼卡·福尔斯村;召开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女权主义为主题的妇女代表大会..大会经过充分讨论和深入辩论后;通过了一份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堪称美国妇女解放运动史册的文件——《权利和意见宣言》;宣言中阐述了男女平等的权利..悉美国《独立宣言》的人都知道;《权利和意见宣言》不仅在文体格式和措词风格上与前者相似;而且在思想表述和逻辑推理上也与前者几无相异..沿着这一思路考察;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女权主义者所追求和争取的权利;实际上是美国政治传统中最基本也是最本质的成分;即“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然而事实却难尽如人意..可以说;这场以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女性为主体、以塞尼卡·福尔斯村发布的《权利和意见宣言》为起点、以争取美国妇女选举权为目标的女权主义运动;从1848年拉开序幕始;至1920年美国国会通过赋予女性选举权的《第十九条修正案》终;标志着美国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期间历时整整72年..其中;运动内部也出现了一会儿“分离”一会儿“重合”的现象;甚至南北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都对运动产生了干扰;但美国女权主义者克服了各种各样难以想象的困难..二、受黑人民权运动启发两股力量交相辉映美国妇女获得选举权后;大多数美国人倾向于认为;女权主义运动也许就此“寿终正寝”;女性们也将停止“折腾”;回归正常生活..之后的事态发展似乎也佐证了这一“预测”..首先;美国女性们赢得选举权后;政治热情并没有随之高涨;其手中选票没有显现出令人震惊的威力..其次;那些行使选举权的女性;其投票走向与其说是受性别观念影响;还不如说是受其父亲或丈夫制约..从各方面讲;美国女性们尚不具有用一个声音发表政治意愿的能力和渠道..再次;20世纪30—50年代期间;美国经历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麦卡锡主义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或弱化了女性积极参政的可能..最后;二战后美国出现了所谓的“丰裕社会”繁荣景象和“意识形态终结”的政治局面..一时间;物质享乐主义盛行;“太平盛世”观念遮天;整个国家和社会开始明显走向保守..女性们在这股来势凶猛的保守主义思潮冲击下;纷纷相互仿效;承担起“郊区家庭主妇”的角色;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二战后出现于美国社会的“婴儿潮”..然而;历史发展常常超出人们的预测和想象..毋庸说;上述现象确实存在;但它们显然只是一种表象;而不是事物本质..在美国到处“莺歌燕舞”的繁荣盛世之表象背后;是贫富悬殊的持续扩大和种族矛盾的不断加深;是美国社会主义者迈克尔·哈灵顿所说的“另一个美国”..这些被排除在“丰裕社会”之外的社会弱势群体以蜗居于都市贫民窟的黑人为主;外加拉丁裔等少数民族群体和低收入白人家庭..他们不仅经济上缺乏保障;而且政治上受到排挤和歧视..正是这些种族与阶级问题交叉在一起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为兴起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黑人民权运动埋下了种子..此外;貌似幸福的“郊区家庭主妇”实际上日子过得并不愉快..对这些曾经怀揣梦想的白人中产阶级知识女性来说;这种既空虚乏味又毫无成就感的生活方式无疑与她们的人生目标相去甚远..所以;当黑人掀起民权运动时;她们如同19世纪中叶女权主义者一样;先是出于道德义愤加入到反对种族歧视、争取黑人民权的斗争之中;继而反观和深思自己所处的不平等社会、政治和经济境遇..如果说黑人因受种族歧视而被剥夺自由和平等权利;那么她们则是因性别歧视而无法充分享受自由和平等权利..在黑人民权运动的启发和鼓舞下;这部分白人中产阶级女性于60年代中期掀起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为自己的平等权利而斗争..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主要由两股力量组成..一个是由“全国妇女组织”所领导的、以白人职业女性和中产阶级中年妇女为主体的妇女平等运动;另一支力量主要由白人青年女性组成;其中年轻大学生;尤其是来自美国名校的大学生;构成了这支队伍的骨干力量..两股女权主义力量在美国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中;起初时有分歧冲突发生;甚至相互诋毁;相互排斥;但随着“浪潮”滚滚不断地向前推进;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者和激进女权主义者都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互补性远远大于分歧和差异..60年代末70年代初;两股力量汇合成一股;携手共同为女性参政、就业、晋升、教育平等权;女性健康、生育、堕胎以及其他诸多涉及女性利益的各种权利如最低工资、同工同酬、日托所等而奋斗..时至80年代末;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上述斗争目标;取得了一份相当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唯一让她们感到遗憾的是;美国女权主义者1921年就提出的《平等权利修正案》;眼看1977年有望获得足够多的州议会批准;最后却因缺少三个州议会的批准而功亏一篑;“胎死腹中”..三、黑人女作家撰文再掀浪潮视角关注获延展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政坛掀起一股保守主义“逆流”;对包括女权主义潮流在内的自由派力量展开抵抗和反击..《平等权利修正案》之受阻;正是这股来势凶猛的保守势力猛烈反击的“牺牲品”;也因为其时保守势力强大;追求自由、平等和变革的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于80年代末跌入低谷..正当人们以为女权主义浪潮“销声匿迹”时;其顶着保守主义浪潮的反击“杀了个回马枪”..作为一种称呼;第三次女权主义浪潮一词;是美国黑人女作家丽贝卡·沃克在其1991年发表在《女士》Ms.期刊上的《成为第三次浪潮》Becoming the Third Wave一文中提出的..有关此词的外延和内涵;学术界尚有争论;但对此词所指涉的女权主义浪潮之现象;女权主义理论家也好;女权主义活动家也罢;大家都不存在异议..譬如;女权主义者都认为;第三次女权主义浪潮是在反女权主义运动“刺激”下所产生的;是对反女权主义运动的反击;是坚持和捍卫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成果的保卫战;也是超越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的新战斗..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带有鲜明的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色彩;旨在对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的主流理论作一定程度的解构;并把关注重点移向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忽略或轻视的问题..具体而言;它强调女性问题涉及多种族、多族裔、多宗教信仰、多民族习俗、多元文化、多性取向、多元价值等各种问题;主张跳出原有的女权主义思维框架;呼吁消除社会性别角色和偏见等..纵观美国历史上的三次女权主义浪潮;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这三次女权主义浪潮;在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留下许多难以磨灭的印记..它们不仅触动了美国的法律和宪法;而且极大地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大到宏观性的政治选举权和参政权;小到微观性的带薪在家照顾老人病人等..凡涉及女性权利和权益的问题;女权主义浪潮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争..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女权主义者的事业现在非但仍未终结;而且还任重而道远..。

何传启世界现代化研究的三次浪潮

何传启世界现代化研究的三次浪潮

何传启世界现代化研究的三次浪潮世界现代化研究的三次浪潮分别是1945年后的第一次浪潮、1968年后的第二次浪潮和1989年后的第三次浪潮。

本文将分别对这三次浪潮进行详细描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对现代化研究的影响。

第一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即1945年后开始的世界现代化研究,这是因为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国际秩序被打破,崭新的世界格局形成。

在这个时期,现代化研究主要关注国家独立与发展、冷战和领导权在国际社会中的转移等问题。

首先,国家独立与发展成为研究重点。

很多原本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在战后相继独立,这促使学者们开始关注这些国家的发展问题。

他们试图探索这些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具体路径和策略,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此外,这些国家之间的互动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他们开始研究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并将其与西方国家进行对比分析。

其次,冷战对现代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冷战时期,世界分为了两个大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

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化研究不仅成为国家竞争的一种工具,亦成为两个大营争夺心灵支配力的竞技场。

不同的意识形态、经济模式和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成为研究的重点。

此外,由于冷战的影响,一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受到了严重阻碍,这种情况进一步促使学者们研究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的策略。

最后,领导权在国际社会中的转移也引起了现代化研究的关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了新的超级大国,取代了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领导地位。

在这个时期,学者们开始研究世界格局的转变,探索美国的领导地位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同时,亚洲和拉美等地区的兴起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他们研究这些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现代化的影响。

第二次浪潮第二次浪潮即1968年后的世界现代化研究,这是因为在这个时期,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和革命,这些运动和革命对现代化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这个时期,现代化研究主要关注社会变革和社会认同的问题。

首先,社会运动和革命引发了学者们对社会变革的关注。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浪潮及其成果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浪潮及其成果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浪潮及其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亚洲的不少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带领与迫使下,许多国家倾向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依照苏联体制建立起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虽在短时期内达到特定目标、取得一定成就,但它们忽视了本国国情,随着国家进入正常的经济发展时期,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明显暴露出来。

在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生产效率底,经济效益差,人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在政治领域,官僚主义作风盛行,特权和专权现象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在此基础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可划分为三次改革浪潮:第一次浪潮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这三次改革浪潮都分别取得了不同的或多或少的成就。

一、第一次改革浪潮: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首先由南斯拉夫发起,由于南斯拉夫坚持走自我发展道路,与苏联产生矛盾,为摆脱苏联的控制,南斯拉夫进行了自治改革,扩大民主,下放权利,对高度集权的苏联体制提出了全面的挑战。

随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也逐渐暴露出苏联体制的弊端,并先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以苏联为例,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全盘否定斯大林,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个人崇拜之风,有利于党内的民主化。

之后他对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性的改革,在外交上,他提出“和平相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意欲“苏美合作,主宰世界”。

在经济上,他大力进行农业改革,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同时,他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虽扩大了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总的说来,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一些成就,但成效不大。

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三次浪潮

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三次浪潮

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三次浪潮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出现在五四运动前后,第二次浪潮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浪潮则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

这三次浪潮分别受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学思潮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文学特征和主题。

第一次浪潮出现在五四运动前后,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主要社会弊病和人民疾苦。

代表性作家有鲁迅、刘鹗、李劼人等。

他们的作品主要描写社会黑暗面,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民苦难。

这些作品往往以写实的手法,深刻揭示当时社会的弊病和人民的痛苦。

例如,鲁迅的《祝福》描写了一个贫苦妇女的人生遭遇,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酷和无情。

第二次浪潮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主要战争和军事斗争。

代表性作家有萧乾、范长江、刘白羽等。

他们的作品主要描写战争场景和军民斗争,歌颂抗日英雄和人民力量。

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和战斗性,为鼓舞民众的抗战热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萧乾的《流民图》描写了抗战时期流民的生活状况和心路历程,表现了人民在战争中的坚强和勇气。

第三次浪潮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主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

代表性作家有徐迟、理由、陈祖芬等。

他们的作品主要描写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带来的新事物和新现象,揭示社会变革中的问题和挑战。

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思想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例如,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描写了一位数学家的传奇经历和心灵世界,表现了改革开放时期知识分子的追求和困惑。

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三次浪潮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学思潮,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学特征和主题。

自古以来,印度佛像对中国艺术、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并经历了元明清时期和改革开放后的三次浪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三次浪潮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古印度佛像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在南北朝时期,印度佛像开始传入中国。

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是佛教在中国逐渐流行,许多寺庙开始兴建,佛像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浪潮之后
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在1960年代爆发,在1970年代达到高潮,并于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退潮。

进入1980年代,保守主义复兴,保守主义势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于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1980年代以来的性别文化,在女性主义、保守主义和其他意识形态的角力与撕扯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化,呈现出主流社
会意识形态调和性别文化冲突的奇异景观。

从1980年代至今的这一段历史,被一些研究者称为“后女性主义”时期。

作者选取了1980年代以后新出现的和发生新变化的几个性别文化现象,试图通过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的研究和分析,把握第二次浪潮以后性别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趋势走向,为当前国内的性别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对当代女性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在第一章导论部分里,作者首先回顾了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发生、发展与结束,并对1980年代性别文化状况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总体描述,之后陈述
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写作思路。

论文的基本观点认为,1980年代以来的性别文化现象,依循性别巩固、性别消解和性别调和三条脉络发展变化,其中性别调和是主流,代表着当前和未来性别文化的
常态。

其后的章节亦按照此思路展开,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观察性别巩固,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探讨性别消解,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分析
性别调和。

第二章探讨1980年代以来发展迅猛的色情文化现象。

作者首先对当代色情的相关用语和发展过程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后对1980年代以后的色情文化进行了分类探讨。

此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关
于当代色情审美原理的讨论,作者认为尽管色情文化似乎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水火不容,然而事实上正是带有强烈父权制文化色彩的保守主义创造出并成就了当代色情文化,所以1980年代以后与保守主义复兴同步发生的色情文化崛起实为对父权制伦理的巩固。

第三章着重分析1980年代以来风靡世界的通俗文化产品中的硬汉形象,包括1980年代的肌肉型硬汉、1990年代的非肌肉型硬汉和21世纪初的漫画英雄式硬汉。

此章的研究重点是1980年代的肌肉型硬汉,作者对作为肌肉硬汉代表的施瓦辛格和史泰龙的作品展开评析,特别讨论了文艺中的肌肉躯体如何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相结合的问题。

最后以对非肌肉型硬汉特征的分析作结,认为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在1990年代以后逐渐减弱对肌肉型男性气质的重视,转而在作品中更加强调父权制伦理的重要性。

第四章讨论1980年代以后的酷儿文化。

作者首先对与酷儿文化相关的名词、历史和理论作了简要介绍,之后对流行音乐与主流影视的酷儿人物、形象、风格等进行了评析,最后以对酷儿文化对父权制伦理的接受、吸收作结,认为酷儿文化的近期发展越来越偏离性别消解的轨道,酷儿文化在很多方面已经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吞没。

第五章讨论新技术对当代性别文化的冲击,科技革新引发了性的抽离与性别的抽离。

性的抽离包含性对象的抽离和性本身抽离,性的抽离造成了性别的抽离。

科技革新带来的种种性别状况变化,足以引起人们对传统性别文化观念中许多问题的反思,而性别抽离对当代性与性别伦理的微弱影响则表明,发生在社会文化表层的性别消解现象不会对父权制伦理的实质造成冲击。

第六章探讨了1980年代以后主
流文化中的性别气质变化,主要表现为男性气质中阳性的削弱和女性气质中阳性的增加。

男性气质方面,作者主要讨论了1980年代以后男性时尚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趋势。

女性气质方面,作者首先评析了主流文艺作品中具有中性气质的女性角色形象,而后对在女性主义研究中具有很强争议性的后女性主义女性形象展开讨论,认为后女性主义女性是吸收了部分女性主义特征的带有一定进步性的时代女性。

性别气质的变化是性别调和的结果,它既在表面上顺应了性别消解的风潮,又在实质上达成了性别巩固的目的。

第七章以当代父权制伦理问题收尾,回顾了1980年代以后一些有关性与性别伦理问题的重大事件,特别对艾滋病和堕胎权这两个1980年代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作者认为1980年代以来的性与性别伦理变化并不具有革命性,
父权制伦理只在表层进行了细微调整,第二次浪潮后的种种性别文化新现象,都已被更加包容的当代保守主义意识形态整合进自己的框架之内。

父权制伦理虽不是毫发无伤,但仍是坚不可摧。

在第八章结论部分里,作者以对“异形”系列四部电影的评析将前文中的一些观点串连起来,更加直观地展示出当代性别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

论文的最终结论是:虽然当代世界经历了第二次浪潮的洗礼,但父权制文化仍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统治地位,保守主义者和女性主义者都不会满意于性别调和的现状,然而性别巩固和性别消解的冲突、对抗与博弈中,性别调和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