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研究综述_张婷婷 - 副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张婷婷,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1.完美主义概述
1.1完美主义的界定
完美主义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Adler(1956),他提出了“追求卓越”的概念。
Alder认为,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断、更好地适应他所在的生存环境,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1]。
Hollender(1965)则认为有两种完美主义者,一种是追求外在评价,追求完美形象的完美主义者;另一种是辛苦工作,使自己工作尽善尽美的完美主义者[2]。
前者将他人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的标准,后者追求的是让自己达到绝对满意。
Hollender还指出,个体早年在家庭中的生活经历对完美主义心理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学者王静群等人(2005)将完美主义者的核心特征概括为:自我强加的高标准;自我评价过于依赖成功和成就;较高的自我批评;恐惧失败[3]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研究综述
张婷婷门陆
摘要:完美主义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国外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起步较早,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学者也开始对完美主义进行探索,但在我国仍属于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
该论文主要对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进行介绍,并对国内完1美主义的定量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针对完美主义者的心理调适提出几点建议。
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应该解决的问题,以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进一步完善完美主义的研究。
关键词:完美主义人格特质测量工具心理调适
作者简介:门陆,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目前对于完美主义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对完美主义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完美主义看做是一种力求凡事尽善尽美的人格特质。
1.2完美主义的测量工具
1.2.1国外
Frost(1990)编制的多维完美量表(Multidi-mensionalPerfectionismScale,MPS-F)共有35个项目,包括六个维度,分别是:担心错误(Concernovermistake,CM)、个人标准(Personalstandards,PS)、父母期望(ParentalExpectations,PE)、父母批评(ParentalCriticism,PC)、行动的疑虑(DoubtsaboutActions,DA)、条理性(Organization,OR)[4]。
Hewitt(1991)等人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MultidimensionalPerfectionismScale.MPS-H)共有45个项目,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自我取向的完美主义(Self-orientedperfectionism),他人取向的完美主义(Other-orientedperfectionism)和社会取向的完美主义(Sociallyprescribedperfectionism)[5]。
另外,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还有Terry-Short(1995)编制的积极和消极完美主义量表以及Flett编制的青少年完美主义量表。
在这些量表中,以Frost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和Hewitt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最为常用。
1.2.2国内
国内完美主义量表的修订,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对国外已有量表的引进,二是结合中国文化背景,编制中国版本的完美主义问卷。
2006年,大陆学者訾非和周旭采用中文版的《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并根据大陆的语言习惯对问卷进行了修改,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信效度检验,修订后的量表得到国内学者的认同,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6]。
同年,訾非等结合Hewitt等人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再次对《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进行修订,得到一个包含50个项目,由担心出错、个人标准、条理性和父母要求四个维度组成的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修订后的问卷具有令人满意的信效度,适合在学生人群中使用。
李建伟等人(2007)编制了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多维完美主义量表,问卷包含42个项目,6个维度,分别是完美期待、个人标准、担心错误、条理性、自省和父母要求,该量表具有理想的信效度适合本国大学生使用[7]。
张小燕等人(2007)编制了大学生一般完美主义量表和特殊完美主义量表,弥补了国内完美主义研究领域的不足,为心理健康理论和实践提供了资料和依据[8,9]。
2.完美主义的相关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完美主义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研究结果。
近几年来,随着完美主义研究的迅速发展,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
2.1完美主义的定量研究
2.1.1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和自信的关系
马和冯泽永(2009)采用中文版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和大学生自信量表对124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10]。
结果发现完美主义总分与成就动机总分相关不显著,但与“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中,“担心错误”、“对行动的疑虑”与成就动机总分和“追求成功的动机”有显著的负相关,与“避免的动机”有显著的正相关。
“个人标准”和“条理性”与成就动机总分和“追求成功的动机”均存在正相关,“条理性”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存在负相关,这意味着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条理性”可强化个体的成就动机,而“担心错误”、“对行动的疑虑”、“父母期望”会减弱个体的成就动机。
由此可以看出,完美主义在成就动机上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加强个体对成功的追求,也会强化个体害怕失败的动机。
在自信方面,“个人标准”和“条理性”与自信总分和自信的四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那些对自己要求较高、做事有条理、有计划的个体通常也是自信心较强的个体,且在自信的各个方面(整体自信、身体自信、学业自信、社交自信)都会有所体现。
2.1.2完美主义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
时间管理倾向是指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一种时间维度上的人格特点,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构成。
时间管理倾向反映出人们对待时间的观念、态度,时间运用的行为特征。
佟月华(2008)采用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与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对31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11],结果发现大学生在“个人标准”和“条理性”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及完美主义量表总分与时间管理倾向各分量表的得分以及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担心错误”和“父母要求”两个维度与时间管理倾向各分量表得分以及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总分不存在显著相关。
这意味着完美主义倾向性高的个体更善于管理和使用时间,他们更懂得珍惜时间,能高效率完成工作且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1.3完美主义与拖延行为的关系
拖延是指对个体计划要做事情的一种延迟或耽搁,它是日常生活中一种极为常见的行为,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自愿、回避和非理性。
石波等人(2009)采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和拖延问卷对7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12],结果发现高完美主义倾向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拖延行为。
研究者指出完美主义者具有自我责备、对知觉到的失败过分概括化,害怕消极评价、强烈地需要社会认同等特点,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苛刻,希望将所有的事都做得无可挑剔,然而这种要求使个体经常处于压力状态下。
当个体感受到这些压力时,便会有焦虑体验,个体为了缓解焦虑,便会选择回避,因此也会表现出更多的拖延行为。
2.1.4完美主义与自杀的关系
在完美主义和自杀的关系中,许多研究都发现社会取向完美主义与自杀现象有关,这可能是由于完美主义者过分追求完美,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他们往往为自己设立遥不可及的目标,对任何事都精益求精,即使成功了带给他们的喜悦也是转瞬即逝的,他们通常会更多的担心下一次是否还能成功,这样成为恶性循环,使他们始终处于担心焦虑的状态中,如果失败了,则是没有做到完美。
因此,完美主义者常常被失败感、无助感所困扰,进而导致抑郁出现,长期如此极容易导致自杀。
国内学者林玲等人(2006)采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自杀态度问卷以及自编的关于自杀念头的问题,对15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13]。
调查发现,完美主义心理量表的“担心错误”维度能较好地预测自杀念头,关注错误较高的人过于担心出错,甚至一点小错也会使其认为未能达到规定的标准。
这种心态使得学生对失败的恐惧压倒了对成就的追求,遇到挫折更容易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从而可能导致自杀念头的产生。
因此,对自杀的预防或者对自杀者的医疗干预,应该考虑到完美主义心理的担心错误维度。
2.2完美主义的心理调适
虽然有关完美主义的研究很多,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治疗极端完美主义者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调节完美主义者的心理是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防止自杀现象产生的途径之一。
2.2.1建立合理信念
生活不可能事事顺心,任何事情都不能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凡事尽力而为,成功时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失败时不自暴自弃,将挫折和失败当成今后前进的动力,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己。
2.2.2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他人和世界
正确认识自己,既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又要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自己,不以一次的失败而全盘否定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不要太苛刻,超过了先前的自己就是走向成功。
不要用对自己的要求来要求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准则和生活方式,不要试图改变他人,发现并学习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不要过分看重他人的评价,为了让周围每一个人都对你满意而处处谨小慎微,这只会让自己身心俱疲。
2.2.3设定短期合理的目标
设立高标准,虽然能激励自己不断进取,但也会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往往事与愿违。
在学习和工作中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尽力把它做好,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可以增强自信心。
2.2.4学会放松和调节情绪
情绪过分紧张和焦虑会影响一个人解决问题
的能力,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事,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适量的运动、听一些舒缓的音乐、逛街都可以缓解压力,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做事,以愉快享受的心情面对生活。
保持规律的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学会向他人倾诉,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3.思考
国外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起步较早,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完美主义量表,对中国完美主义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完美主义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在中国环境下对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进行全面深入探究。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完美主义的研究,但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者应扩宽研究思路,扩展研究范围,以弥补完美主义研究领域的不足。
3.1完美主义与职业生涯规划
完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以往的研究者已经提出不要过分关注完美主义的消极方面,应该看到它的积极意义。
因为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要求较高,使他们能够不断完善自我,积极进取,激励他们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工作中取得卓越的成就。
完美主义者对工作认真负责,社会道德感强,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应根据完美主义者的特点选择他们适宜的工作,比如,医生、科学家、工程师、教师、管理人员、律师、编辑、会计等,这些工作都需要做事认真、严谨的完美型的人来做。
认识到完美主义的积极意义有助于引导完美主义者树立信心,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3.2完美主义与婚恋
在完美主义者眼中,爱情理所当然是完美的,他们择偶的标准往往是宁缺毋滥,他们甚至不允许对方有一点点瑕疵,完美主义者用苛刻的标准要求自己,也用同样的的标准要求别人,所以他们常常对自己及他人不满意,完美主义者一直在期待心中完美的爱情出现,所以他们常常感到孤独,这也是造成当今社会出现剩男剩女现象的原因之一。
我们还应注意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这个时代造就了无数完美优秀的女性,她们要在职场中与男人竞争,下班还要回到家中相夫教子,现代女性要兼顾事业与家庭,所以她们永远很优秀,很辛苦,不容易快乐,也不容易相处,完美主义最终成了婚姻的杀手。
关注完美主义这一群体,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建立正确的婚恋观,获得幸福的家庭生活。
3.3其他
目前国内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学生及少数几种特殊的群体,如运动员、空管员、护理人员,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与完美主义情结的研究是一个空白;完美主义的形成及发展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对于完美主义的个案研究还很少,有必要针对不同的个体展开研究,对他们进行辅导,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好的学习和生活;许多学者已经对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作了不少研究,但针对完美主义者的治疗方法仍然很匮乏,需要引起更多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者的注意。
以后的研究应当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不断扩展研究范围,完善完美主义的研究。
参考文献:
[1]Adler,A.(1956).Striving for superiority.In H. L.Ansbacher,&R.Ansbacher,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a systematic presentation in se-lections from his writings.New Y ork:Harper&Row.
[2]Hollender,M.H.(1965)-prehensive Psychiatry,6,94-103.
[3]王敬群,梁宝勇,邵巧秀.(2008).完美主义研究综述.心理学探新,25,69-73.
[4]Frost R.,Marten R.,&L ahart C.(1990).The dimensions of perfectionism.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14,449-468.
[5]Hewitt,P.L.,&Flett,G.L.(1991).Dimension of perfectionism in unipolar depression.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00,98-101.
(下转第80页)
(上接第41页)
[6]方新,钱铭怡,訾非.(2007).完美主义心理研究.心理治疗与咨询,21,208-210.
[7]李建伟,宋广文,王淑娟,管阳阳.(2007).中国大学生多维完美主义量表的初步编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6,1135-1136.
[8]杨宏飞,张小燕,赵燕.(2007).大学生一般完美主义量表的编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1,107-110.
[9]杨宏飞,张小燕,赵燕.(2007).大学生特殊完美主义量表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5,125-131.
[10]马,冯泽永.(2009).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和自信的关系研究.医学教育探索,8, 862-865.
[11]佟月华.(2008).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研究.济南大学学报,18,85-86.
[12]石波,岳彩镇,汤雯.(2009).拖延与完美主义关系.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6,28-30.
[13]林玲,杨静,闫婉缔(2006).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与自杀态度和自杀念头的相关研究.思想理论教育,9,44-48.
Review on Perfectionism Personality Research
Zhang Tingting Men Lu
Abstract:Perfectionismisafamiliarpsychologicalis-sueinpsychologicalconsultationandpsychotherapy.Therehasbeenalongtimesinceothercountriesmadestudiesaboutperfectionism.Ournationalscholarsbe-gantoresearchperfectionisminrecentyears,butitstillhasaverylongwayforustotake.Theaimofthepaperistointroducethepersonalityofperfectionism,reviewandsummarizetheresearchaboutperfection-ism,thenmakesomesuggestionsaboutcompletists’mentaladjustment.Onthebaseofthese,thepaperisgoingtodrawmorestudents'attentionbypointingoutexistingstudies'shortageandtheproblemsthatshouldbesolved.
Key words:perfectionism;personalitytrait;measur-ingtool;mentalaccommodation
者,而高级教师大多为快退休的老教师,从心理状态而言,遇事更加沉着与冷静,所以,这两个级别的教师心态会更加健康一点。
中级职称教师从年龄上而言大多为中年人,这与中年人是生活与工作的主力军有关,承担了太多的责任与挑战,繁忙中又疏于锻炼与调节有关。
4.提高城区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建议
4.1社会的角度
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促进教师专业化建设;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
4.2学校的角度
转变管理观念与模式;建立合理的评价和奖惩制度;完善教师心理保障工作。
4.3个人角度
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工作之余多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自身的健康体魄;寻求心理专业机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潜.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29(4):130-133
[2]沈洁.师生交往与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广西社会科学,2005,(2):184-185
[3]王有智.中小学农村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青年研究,2000,(9):23-26
[4]汪向东,王希胜,马弘,等.心理卫生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06-310
[5]吴小鹏,潘孝富.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2): 126-127
[6]温卫宁.中小学教师SC L-90测查结果分析[J].健康心理学会杂志,2000,8(2):238-240
[7]李丰举,魏开放,李晶.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20(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