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研究综述_张婷婷 - 副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张婷婷,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1.完美主义概述

1.1完美主义的界定

完美主义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Adler(1956),他提出了“追求卓越”的概念。Alder认为,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断、更好地适应他所在的生存环境,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1]。

Hollender(1965)则认为有两种完美主义者,一种是追求外在评价,追求完美形象的完美主义者;另一种是辛苦工作,使自己工作尽善尽美的完美主义者[2]。前者将他人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的标准,后者追求的是让自己达到绝对满意。Hollender还指出,个体早年在家庭中的生活经历对完美主义心理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学者王静群等人(2005)将完美主义者的核心特征概括为:自我强加的高标准;自我评价过于依赖成功和成就;较高的自我批评;恐惧失败[3]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研究综述

张婷婷门陆

摘要:完美主义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国外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起步较早,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学者也开始对完美主义进行探索,但在我国仍属于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该论文主要对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进行介绍,并对国内完1美主义的定量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针对完美主义者的心理调适提出几点建议。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应该解决的问题,以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进一步完善完美主义的研究。

关键词:完美主义人格特质测量工具心理调适

作者简介:门陆,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目前对于完美主义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对完美主义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完美主义看做是一种力求凡事尽善尽美的人格特质。

1.2完美主义的测量工具

1.2.1国外

Frost(1990)编制的多维完美量表(Multidi-mensionalPerfectionismScale,MPS-F)共有35个项目,包括六个维度,分别是:担心错误(Concernovermistake,CM)、个人标准(Personalstandards,PS)、父母期望(ParentalExpectations,PE)、父母批评(ParentalCriticism,PC)、行动的疑虑(DoubtsaboutActions,DA)、条理性(Organization,OR)[4]。

Hewitt(1991)等人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MultidimensionalPerfectionismScale.MPS-H)共有45个项目,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自我取向的完美主义(Self-orientedperfectionism),他人取向的完美主义(Other-orientedperfectionism)和社会取向的完美主义(Sociallyprescribedperfectionism)[5]。

另外,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还有Terry-Short(1995)编制的积极和消极完美主义量表以及Flett编制的青少年完美主义量表。在这些量表中,以Frost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和Hewitt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最为常用。

1.2.2国内

国内完美主义量表的修订,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对国外已有量表的引进,二是结合中国文化背景,编制中国版本的完美主义问卷。

2006年,大陆学者訾非和周旭采用中文版的《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并根据大陆的语言习惯对问卷进行了修改,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信效度检验,修订后的量表得到国内学者的认同,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6]。同年,訾非等结合Hewitt等人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再次对《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进行修订,得到一个包含50个项目,由担心出错、个人标准、条理性和父母要求四个维度组成的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修订后的问卷具有令人满意的信效度,适合在学生人群中使用。

李建伟等人(2007)编制了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多维完美主义量表,问卷包含42个项目,6个维度,分别是完美期待、个人标准、担心错误、条理性、自省和父母要求,该量表具有理想的信效度适合本国大学生使用[7]。

张小燕等人(2007)编制了大学生一般完美主义量表和特殊完美主义量表,弥补了国内完美主义研究领域的不足,为心理健康理论和实践提供了资料和依据[8,9]。

2.完美主义的相关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完美主义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研究结果。近几年来,随着完美主义研究的迅速发展,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

2.1完美主义的定量研究

2.1.1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和自信的关系

马和冯泽永(2009)采用中文版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和大学生自信量表对124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10]。结果发现完美主义总分与成就动机总分相关不显著,但与“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中,“担心错误”、“对行动的疑虑”与成就动机总分和“追求成功的动机”有显著的负相关,与“避免的动机”有显著的正相关。“个人标准”和“条理性”与成就动机总分和“追求成功的动机”均存在正相关,“条理性”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存在负相关,这意味着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条理性”可强化个体的成就动机,而“担心错误”、“对行动的疑虑”、“父母期望”会减弱个体的成就动机。由此可以看出,完美主义在成就动机上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加强个体对成功的追求,也会强化个体害怕失败的动机。在自信方面,“个人标准”和“条理性”与自信总分和自信的四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那些对自己要求较高、做事有条理、有计划的个体通常也是自信心较强的个体,且在自信的各个方面(整体自信、身体自信、学业自信、社交自信)都会有所体现。

2.1.2完美主义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

时间管理倾向是指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一种时间维度上的人格特点,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构成。时间管理倾向反映出人们对待时间的观念、态度,时间运用的行为特征。佟月华(2008)采用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与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对31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11],结果发现大学生在“个人标准”和“条理性”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及完美主义量表总分与时间管理倾向各分量表的得分以及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担心错误”和“父母要求”两个维度与时间管理倾向各分量表得分以及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总分不存在显著相关。这意味着完美主义倾向性高的个体更善于管理和使用时间,他们更懂得珍惜时间,能高效率完成工作且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1.3完美主义与拖延行为的关系

拖延是指对个体计划要做事情的一种延迟或耽搁,它是日常生活中一种极为常见的行为,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自愿、回避和非理性。石波等人(2009)采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和拖延问卷对7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12],结果发现高完美主义倾向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拖延行为。研究者指出完美主义者具有自我责备、对知觉到的失败过分概括化,害怕消极评价、强烈地需要社会认同等特点,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苛刻,希望将所有的事都做得无可挑剔,然而这种要求使个体经常处于压力状态下。当个体感受到这些压力时,便会有焦虑体验,个体为了缓解焦虑,便会选择回避,因此也会表现出更多的拖延行为。

2.1.4完美主义与自杀的关系

在完美主义和自杀的关系中,许多研究都发现社会取向完美主义与自杀现象有关,这可能是由于完美主义者过分追求完美,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他们往往为自己设立遥不可及的目标,对任何事都精益求精,即使成功了带给他们的喜悦也是转瞬即逝的,他们通常会更多的担心下一次是否还能成功,这样成为恶性循环,使他们始终处于担心焦虑的状态中,如果失败了,则是没有做到完美。因此,完美主义者常常被失败感、无助感所困扰,进而导致抑郁出现,长期如此极容易导致自杀。国内学者林玲等人(2006)采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自杀态度问卷以及自编的关于自杀念头的问题,对15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13]。调查发现,完美主义心理量表的“担心错误”维度能较好地预测自杀念头,关注错误较高的人过于担心出错,甚至一点小错也会使其认为未能达到规定的标准。这种心态使得学生对失败的恐惧压倒了对成就的追求,遇到挫折更容易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从而可能导致自杀念头的产生。因此,对自杀的预防或者对自杀者的医疗干预,应该考虑到完美主义心理的担心错误维度。

2.2完美主义的心理调适

虽然有关完美主义的研究很多,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治疗极端完美主义者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调节完美主义者的心理是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防止自杀现象产生的途径之一。

2.2.1建立合理信念

生活不可能事事顺心,任何事情都不能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凡事尽力而为,成功时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失败时不自暴自弃,将挫折和失败当成今后前进的动力,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己。

2.2.2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他人和世界

正确认识自己,既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又要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自己,不以一次的失败而全盘否定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不要太苛刻,超过了先前的自己就是走向成功。不要用对自己的要求来要求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准则和生活方式,不要试图改变他人,发现并学习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不要过分看重他人的评价,为了让周围每一个人都对你满意而处处谨小慎微,这只会让自己身心俱疲。

2.2.3设定短期合理的目标

设立高标准,虽然能激励自己不断进取,但也会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往往事与愿违。在学习和工作中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尽力把它做好,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可以增强自信心。

2.2.4学会放松和调节情绪

情绪过分紧张和焦虑会影响一个人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