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研究综述_张婷婷 - 副本
完美主义研究综述_王敬群 - 副本
![完美主义研究综述_王敬群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9ddeac5a2b160b4e767fcf9d.png)
完美主义研究综述王敬群1,2,梁宝勇1,邵秀巧1(1.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天津300074;2.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南昌330027)摘 要:本文在对完美主义的概念、测评工具予以介绍的基础上,回顾了临床完美主义与心理病理学的相关研究,并针对完美主义的测评工具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完美主义;M PS;心理病理学中国分类号:B84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05)01-0069-05 完美主义始于“对卓越的健康追求”(Rhe′aume et al.,2000),是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人格因素,长期以来,心理学界一直把塑造完美人格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然而,当个体过度追求高标准而不顾严重的消极后果时,就出现了临床完美主义,这会导致情绪(如抑郁)、社会(如社会隔离)、身体(如失眠)、认知(如注意损伤)或行为(如反复检查,反复考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对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十分不利。
临床研究发现,完美主义与心理病理学密切相关,它在病原学中(即维持某种心理病理状态的过程)起重要作用,是厌食症和贪食症发展的特定风险因子,也是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核心成分。
许多研究表明完美主义会阻碍抑郁、自杀、社交焦虑和社交恐怖、强迫症、人格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饮食障碍、身体障碍、精神病等心理障碍的成功治疗[1]。
因此,本文将着重阐述完美主义的概念、测评、及其心理病理形式,以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完美主义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中的作用。
1 完美主义的概念完美主义被描述为“苛刻的要求”(Horney, 1950)和“与现实情境相比,要求自己或他人有更高的工作质量”(Hollender,1965)。
Burns(1980)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认知网络”,包括期待、对事件的解释、自我评价、对他人的评价。
完美主义者设置并严格坚持不符合实际的高标准,并以是否达到这些标准来判断自我价值。
研究生完美主义 的文献综述
![研究生完美主义 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df63e0f14791711cc7917f8.png)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7303103姜明月大学生完美主义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国内外完美主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其中涉及完美主义的定义与分类、维度与测量、理论机制以及完美主义的影响因素,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仍待解决的问题,以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进一步完善完美主义的研究。
[关键词]完美主义综上所述,本研究把的完美主义定义为:以自我设置的过高标准界定行为成就,在个体已尽己所能的情况下,如若未能实现事前预设的极高标准,亦得出失败的心理预期。
完美主义不仅是一种行为倾向,更是一种认知模式,它不仅可能导致对自我的苛刻要求,同时也会产生对环境的过分期待,总是伴随着严格的自我检讨和批评。
②[前言]完美主义是一种为自己设定高标准,积极地追求完美;但在达不到自己设定的高标准时产生差异感,并进行消极自我评价的稳定的人格特质。
1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完美主义是普遍存在的。
刘思硕等在《研究生完美主义状况研究》中发现,研究生的完美主义状况整体上偏高1。
訾非对350名中国研究生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完美主义者占 72.0%,非完美主义者占 28.0%。
并且研究生中存在“亚健康完美主义者”所占比例最多2。
这种倾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都产生了不少的影响。
如果任其发展,甚至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阻碍。
1.完美主义的理论1.1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完美主义思想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③。
童年期以本我为主导的自我人格,会逐渐通过父母的奖惩训练形成价值规约和心理禁忌,进而形成超我。
超我随即衍生出良知与自我理想。
进一步看,自我约束的心理动机来自于个体内化的社会道德规范,而自我理想则是对道德良知的自我管制基础,是为自我设立的理想镜像。
它使人确立了行为的标准与理想化的奋斗目标。
弗洛伊德还说明了超我的另外一种性质,即道德的底限性规约,及心理禁忌。
而追求完美的冲动或人类崇高行动的主体受到超我的潜越性干预,把控制生命的本能冲动当成了主要的行动规范,目的性价值代替了道德底线,使个体产生了追求完美的过分倾向。
完美主义研究综述
![完美主义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57abf63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6.png)
完美主义研究综述完美主义是一种心理特质,在许多文化和社会中都是广泛存在的。
它通常表现为对自己、他人和环境具有非常高的标准,并且努力追求完美和不断提高,而且常常导致一定程度的情感压力和不安。
近年来,完美主义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本综述将介绍完美主义的定义、特点、影响和保护因素,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完美主义的定义完美主义定义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1. 一般理论表明,完美主义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过高要求的心理特质,具有对细节和一切都必须正确的刻板印象,且常常伴随强烈的自我批评和感到不安,严重制约了社交和情感生活。
2. 其次是两种完美主义类型的分类:完美主义倾向于超出正常范围和完善导向性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倾向于超过正常范围的人要求比它做得更好,他们会比其他人更苛刻,而完善导向性完美主义者更关心他们的工作或任务是否达到了标准。
3. 第三种定义区分了完美主义的不同维度,包括自我导向完美主义,即表现为个人的内心严格标准;同伴导向完美主义,即表现为对他人的过度挑剔;社会导向完美主义,即表现为对社会的过度挑剔。
虽然完美主义者的行为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 高标准和规则感:完美主义者具有非常高的标准,不仅对自己而且对他人也是如此。
他们对任何任务都有非常明确的期望和要求,并严格遵守这些规则,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某些方面变得过于苛刻。
2. 自我批评和自我质疑:完美主义者有强烈的自我批评和自我质疑的倾向。
他们可能会在失败或未达到自己的标准时感到愧疚、羞耻和沮丧。
3. 压力感:完美主义者常常感到严重的压力和紧张。
他们可能会努力避免其他人的批评和不接受他们完美主义的行为和标准。
4. 固执和掌控感:完美主义者可能会努力控制他们周围的环境和他们的情感和行为的结果。
他们倾向于对控制和掌控感产生更多的过度关注。
虽然完美主义者的高标准和严格寻求卓越可能会带来正面成果,但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1. 心理障碍:完美主义者更倾向于抑郁、焦虑和心理健康问题。
完美主义研究综述
![完美主义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e95a1a36edb6f1afe001f5d.png)
完美主义研究综述摘要:完美主义是现代人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人们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就完美主义的定义,分类,结构和测量,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介绍,对丰富其内容具有很强的知道意义.关键词:完美主义心理现象自我评价测量一、完美主义的定义日常生活当中,有些人总是对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要求尽善尽美,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永不退灭的目标―追求完美。
在心理学上,从DSM-IV和CCMD―3中的归类来说,完美主义属于强迫性根据DSM-Ⅳ和CCMD-3中的分类,完美主义属于一种典型的强迫型人格障碍行为,而强迫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1]。
但是到现在为止对于完美主义的界定在心理学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大部分的学者只是用“完美主义”来表达一种消极的负面的心理现象,完美主义追求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精神痛苦,对于一切事物都在精细上过于追求完美,很容易推翻自己之前的行为和做法,对事情犹豫不决多思多虑造成了很多人心理上的一个很大的负担,Frost(1990)等人认为完美主义是伴随着过度批评的自我评价而且对工作设置过高标准。
这种过高的标准与惧怕否定失败关联在一起,害怕工具导致了退缩回避的行为,而这种退缩又导致了一个人在行为中不间断地出现处于紧张警戒和防卫中,从而回避他所面对的恐惧的事情,因为完美主义者的行为会出现过多的检查、反复的思考考虑、拖延和中途放弃等。
因此,在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中总结到:完美主义有以下几种组成的要素:较高的自我批评、高标准的自我设定和通过结果的成败和成就来进行自我评价。
二、完美主义的分类根据理论分为单维度、双维度、多维度;单维度观点持有者提出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对于自我评价要依赖于成功和成就,他们设定的标准都是自己强加的,超出自己能力限度的,对自己的失败特别敏感和在意,通常也具有高度的自我批评倾向。
但有些学者认为完美主义是双维度的主要分为:正常的和神经性的或者是适应不良,第一种观点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积极的追求,是对自我的突破,人们可以从不懈的追求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但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神经质的完美主义倾向是对自己害怕失败的一种压制策略,其实不管怎么样,这种倾向的个体都不能获得满足或者对自我和事情感到满足,一直在寻求他人的肯定和赞美,并且极力的避免失败和错误已到达自我价值的保护。
【九州心理】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探析
![【九州心理】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b19d551fe4733687e21aa21.png)
【九州心理】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探析声明shengming本文资源转载于'中国期刊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旨在分享,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合作!摘要:通过对完美主义的概念、分类、结构等几方面因素的探讨、分析完美主义的心理特质,重点阐述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个体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在总体上呈现负相关。
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该如何干预消极的完美主义心态,发展积极的完美主义心态,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相关建议一、完美主义的研究综述国外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起步较早,近几年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开始了对完美主义的研究。
(一)完美主义的概念完美主义的研究很多,对它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目前比较为学界所熟悉和公认的界是以下几位学者的解释。
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他提出了“追求优越”的概念,对“优越”的解释类似于“完美”。
Alder 认为,追求优越的动机取向不同,可以导致统治型、获得型、回避型和社会型四种生活方式。
其中,只有社会型代表着追求完美的动机导向有益于健康生活方式,其余三种生活方式则表示个体心理的失调。
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卡伦·霍尼(Karen ·Horney),描述完美主义为“苛刻的要求”,将完美主义视为一种神经质性格。
布伦斯(Bluns)认为,完美主义是对自己设立过高的标准或期望,然后又过度要求自己去追求这些遥不可及的目标,从而产生一些了心理问题。
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作为《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Ⅱ)的重要诊断标准之一,被认为是参与个体心理障碍的形成与发展,并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息息相关的人格特质。
由以上对完美主义的界定可以看出,完美主义的定义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且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完美主义的定义负面的意义大于正面的意义;二是完美主义是一种坚持高标准、超高目标的严厉要求;三是完美主义是由完美主义思考所衍生出来的,意味着有了这类思考之后,会产生对完美主义的信仰,进而做出追求完美主义的行为。
完美主义的结构特征及对情绪健康的影响机制
![完美主义的结构特征及对情绪健康的影响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c9e83994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fc.png)
自陈量表评估法
要点一
总结词
自陈量表是评估完美主义的主要工具,其优点是操作简 单、信效度高,能够快速获取被试者的完美主义程度。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自陈量表通常包括一系列关于完美主义观念和行为的问 题,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常用的 自陈量表包括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MPS-F)、社 会期待完美主义量表(SPS)、个人标准完美主义量表 (PSPI)等。
详细描述
自我报告法通常采用问卷、访谈等方式,让被试者自我 报告其完美主义观念、行为和情绪等方面的情况,从而 评估其完美主义程度。
06
研究完美主义的意义和未 来方向
研究完美主义的意义
理解完美主义的心理 机制
完美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性格特质,它 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成就和人际关系 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完美主 义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心理机制,为心 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
情绪。
社交焦虑和社交技能
完美主义可能会导致社交焦虑。由于过于关注自己的 表现和形象,完美主义者可能会感到在与他人交往时 紧张和不安。
完美主义可能会影响社交技能。由于过度关注自己的 表现,完美主义者可能会忽略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导 致社交技能下降。
04
完美主义的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重构
识别和挑战完美主义信念
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和不容许错误,常常忽略自己的能力和限制,以及他人的需 求和感受
完美主义的类型
01
02
03
自我指向型
对自己的要求极高,追求 完美无缺
他人指向型
对他人要求极高,不允许 错误或不足
社会要求型
对社会或他人的评价非常 敏感,追求符合外界标准 的完美形象
型人格分析之完美型和活泼型
![型人格分析之完美型和活泼型](https://img.taocdn.com/s3/m/f2a8ed1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9c.png)
变,不喜欢计划。
情感表达
完美型内敛含蓄,不轻易表露 情感;活泼型则情感外露,喜
怒哀乐形于色。
社交风格
完美型与人保持一定距离,谨 慎交友;活泼型则热情开朗,
善于交际。
互补性分析
目标设定
行动方式
完美型与活泼型的差异在目标设定上具有 互补性。完美型可以设定高标准,而活泼 型则可以提供轻松愉快的氛围。
灵活性强
活泼型人格不喜欢被限制和束缚, 他们能够灵活地应对变化和挑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任务。
热情和积极
活泼型人格通常充满热情和积极性, 他们对工作有很高的热情和动力,能
够带动团队氛围和工作效率。
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
完美型人格可以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的提升,以便更好地与同事合作完成任 务。同时,他们可以学会放松自己,不要过于苛求自己和他人,以避免过度压力 和工作疲劳。
优点与缺点
01
缺点
02
03
04
可能过于敏感,情绪波动较大 。
缺乏耐心和细致,容易忽视细 节。
过度依赖他人的认可和赞扬, 有时可能失去自我价值感。
PART 03
完美型与活泼型的比较
差异比较
01
02
03
04
目标设定
完美型倾向于设定高标准,追 求卓越;活泼型则更注重享受 过程,不太设定明确目标。
行动方式
明确表达期望
完美型人注重规则和秩 序,他们希望事情能够 按照计划进行。在与他 们相处时,应明确表达 期望和要求,避免含糊 不清或模棱两可的表达
方式。
尊重他们的决定
完美型人通常有自己的 想法和标准,他们不喜 欢被干涉或否定。在与 他们相处时,应尊重他 们的决定,并给予他们 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思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探析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0e478d360cba1aa811dadd.png)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探析作者:许东来源:《新校园·理论(上旬刊)》2011年第08期摘要:通过对完美主义的概念、分类、结构等几方面因素的探讨、分析完美主义的心理特质,重点阐述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个体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在总体上呈现负相关。
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该如何干预消极的完美主义心态,发展积极的完美主义心态,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相关建议一、完美主义的研究综述国外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起步较早,近几年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开始了对完美主义的研究。
(一)完美主义的概念完美主义的研究很多,对它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目前比较为学界所熟悉和公认的界定是以下几位学者的解释。
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他提出了“追求优越”的概念,对“优越”的解释类似于“完美”。
Alder认为,追求优越的动机取向不同,可以导致统治型、获得型、回避型和社会型四种生活方式。
其中,只有社会型代表着追求完美的动机导向有益于健康生活方式,其余三种生活方式则表示个体心理的失调。
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卡伦·霍尼(Karen ·Horney),描述完美主义为“苛刻的要求”,将完美主义视为一种神经质性格。
布伦斯(Bluns)认为,完美主义是对自己设立过高的标准或期望,然后又过度要求自己去追求这些遥不可及的目标,从而产生一些了心理问题。
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作为《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Ⅱ)的重要诊断标准之一,被认为是参与个体心理障碍的形成与发展,并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息息相关的人格特质。
由以上对完美主义的界定可以看出,完美主义的定义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且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完美主义的定义负面的意义大于正面的意义;二是完美主义是一种坚持高标准、超高目标的严厉要求;三是完美主义是由完美主义思考所衍生出来的,意味着有了这类思考之后,会产生对完美主义的信仰,进而做出追求完美主义的行为。
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8af25d3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e2.png)
一、完美主义及其特征完美主义是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一种典型行为,而强迫性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
虽然到目前为止对完美主义还没能形成心理学上的统一定义,大多数的研究者都用“完美主义”一词描述一种负面的心理现象。
如hollender认为完美主义者是抱着全有或全无的观点来生活,按他们的想法,若其表现出的行为成果不完美,就算完全的失败。
他们会将注意力完全聚焦于其工作表现的缺点,并对负向事件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barrow 与moore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认知的网络,其主要内容包含期望、对事件的解释、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评估。
frost 等人认为完美主义是伴随着过度批评的自我评价而且对工作设置过高标准。
这种过高标准与对失败的恐惧相联,恐惧导致回避行为,而回避行为意味着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处于警戒和防御中,以避开他所恐惧的事物,因而出现了完美主义的行为成分,如仔细检查、反复考虑、拖延和中途放弃等。
在众多研究者的研究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完美主义具有以下的核心特征因素:自我设定的高标准;以结果的成败和成就来自我评价;较高的自我批评。
也就是说完美主义是一种认知网络,不仅对自己也对他人严格要求,对成败的判断建立于自己设定的高标准上,如没有达成标准做得再好也是失败,往往伴随着严格的自我检讨和批评。
二、完美主义的类型研究1.单维度的完美主义:适应不良观点持这种观点的多是早期研究完美主义的学者和一些临床心理学家。
单维度地提出完美主义倾向将导致心理上适应不良并与一些心理障碍相关。
如burns指出,所谓完美主义者,是指那种要求自己去追求那种遥不可及的目标的人,他们会以结果和成就来衡量自己本身的价值,然而对这些人而言,过度地要求自己去达到这种目标的时候,往往反而会伤害到自己。
pacht对临床完美主义进行了描述,同样强调完美主义者所要求的标准是自我强加的,常常超乎自我限度,需要依赖成功与成就来做自我评价,会特别留意他们所知觉到的失败,具有高度自我批评的倾向。
【报告】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报告
![【报告】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8c6cbb669eae009591becb9.png)
【关键字】报告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报告篇一:完美主义研究综述c论文分类号:B84 密级:无完美主义研究综述学生姓名:年级班:指导教师:学院、专业: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专业XX年4月4日完美主义研究综述作者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职称:论文分类号:B84[摘要] 文章阐释了完美主义的定义、结构、形成等几方面,探究完美主义的心理特质,回顾了临床完美主义与心理病理学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完美主义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心理病理学Abstract: In this paper, perfectionism is reviewed in its concept, dimensionality, reason a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linical perfectionism and psychopathology. Based on it, This paper will point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area.Key word: perfectionism; personality; psychopathology一、完美主义之定义根据DSM-Ⅳ和CCMD-3中的分类,完美主义是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一种典型行为,而强迫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
虽然到目前为止对完美主义还没能形成心理学上的统一定义,大多数的研究者都用“完美主义”一词描述一种负面的心理现象。
在众多研究者的研究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完美主义的定义有以下的核心组成因素:自我设定的高标准;以结果的成败和成就来自我评价;较高的自我批评。
但不同的研究者对完美主义概念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在理论和研究结果上都存在较大分歧,大体可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完美主义是消极特质,另一派则以两分法看待完美主义,认为完美主义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一)完美主义消极特质论此派在早期的研究中重视挖掘完美主义的定义及内涵,其中的代表人物有Burns、Pacht、Weisinger和Lobsenz等。
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调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b2e84b20029bd64793e2c08.png)
赵丹丹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教育科学系, 河南 开封 475004)
摘 要: 为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 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而合理的建议与指导, 采用由訾 非、 周旭修订的 “中文 Frost 完美主义问卷” 对 380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总体得 分在性别、 城乡、 独生与否、 专业、 年级方面无显著差异, 个别维度得分差异显著。 关键词: 大学生; 完美主义;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5)01-0190-03 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 是为自己设定过高的 个人标准, 用这些标准严格要求, 并以是否达到这些 标准来评价自己的倾向。在我国, 一方面, 大学生具 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自我价值感, 对自己各方 面要求比较严格; 另一方面, 社会使大学生感受到巨 大的就业压力, 加剧了大学生对自己的过高要求。而 当过高的要求难以实现时, 心理上难免会产生负性情 绪, 一些心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因此, 大学生的完 美主义倾向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影 响。本研究力图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来了解大 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现状, 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与指导。 一、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4 年 9 月, 以河南省开封市几所高校的大学生 为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共发放问卷 380 份, 回收有效问卷 330 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 86.8%。 其 中,男 生 182 人,女 生 148 人;理 科 196 人,文 科 134 人;大 一 114 人,大 二 118 人,大 三 98 人。 被试最大年龄 23 人, 最小年龄 17 人, 平均年龄为 19.85±1.226 人。 (二)研究工具 采用訾非修订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中文版 (CFMPS)。该量表由 27 个项目构成, 采用自陈作 答的形式, 每个自陈式问题由 5 个选项构成, 采用五 级计分制, 得分越高表明完美主义的程度越高。27 个项目构成 5 个分量表: 担心出错、 对行动的疑虑、 条理性、 个人标准和父母期望。顺应良好的完美主义 由个人标准和条理性 2 个分量表构成, 顺应不良的完
心理解析—完美主义
![心理解析—完美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c682f6d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c5.png)
心理解析—完美主义心理解析—完美主义什么是完美主义心理?完美主义是一种追求尽善尽美的极端性格,其虽能驱使人奋发向上,努力达成目标,但也因为树立标准过高,行事缺乏弹性,加上好求心切,要求无懈可击,结果反而患得患失,徒增负担压力.其实,人追求完美并没有错,应该辨证的来看待这个问题。
追求完美是人类文明进步,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一个人如果没有对完美的期待,很容易导致做人做事随便马虎,得过且过.但是,追求过度完美,以完美标准来苛求一切,这种追求带来的杀伤力,无异于自己向自己发起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不只让自己陷入无穷尽的烦恼,还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和事.总是苛求自己,总是不满的论断,会导致朋友的疏远,亲人的隔膜,从而使自己更容易陷入自怨自艾的恶性循环.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Hewin曾经把完美主义性格分为三种类型:一: 要求自我型他给自己设下完美标准,而且追求完美的动力完全出于自己.二: 要求他人型为别人设下高标准,不允许别人犯错误.三: 被别人要求型他追求完美的动力完全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总是感觉自己被期待着,时刻都要保持完美.完美主义着的潜意识总会有许多非理性的想法,如"我一定要完美否则就会让.....很失望","这次问题都是我的错,我应该提前预料到...."完美主义的人格特质,心理学家Basco认为具有完美主义的人通常具有以下几种特性:注意细节;要求规矩,缺乏弹性;标准很高;注重外表的呈现;不允许犯错误;自信心低落;追求秩序与整洁;自我怀疑;无法信任他人;完美主义的人,往往以完美作为为人处事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关注点,总是给自己和他人设定过高的标准,当人,事,物让他不满意时,他会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厌恶和斥责.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内心深处还往往有一种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害怕被别人拒绝和否定;为了避免不完美,他们不惜花许多时间,气力去做事情,结果降低了自己的生活效能.题记:写给一位因自卑而优秀,因自卑而忍受着内心痛苦的朋友"完美主义者”的心理学分析√与其说人追求理想,不如说人被欲望驱赶;与其说人统治世界的主人,不如说人是情绪控制的奴隸]。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研究综述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c6e16a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0.png)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研究综述
张婷婷;门陆
【期刊名称】《社会心理科学》
【年(卷),期】2013(000)007
【摘要】完美主义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国外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起步较早,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学者也开始对完美主义进行探索,但在我国仍属于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
该论文主要对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进行介绍,并对国内完1美主义的定量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针对完美主义者的心理调适提出几点建议。
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应该解决的问题,以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进一步完善完美主义的研究。
【总页数】5页(P38-41,80)
【作者】张婷婷;门陆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8
【相关文献】
1.高职生人格特质对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研究——以完美主义和优柔寡断人格为例[J], 杨雪艳;吴真
2.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学业拖延的调查研究 [J], 刘伊如
3.毽球运动员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研究 [J], 郭铜樑;郑治伟;张泽华
4.毽球运动员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研究 [J], 郭铜樑; 郑治伟; 张泽华
5.部队医务人员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焦虑的关系研究 [J], 魏松林; 王玉萍; 李信廷; 郭宇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学业拖延的调查研究
![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学业拖延的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3d55024a8114431b80dd81d.png)
职业教育与培训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2期184㊀㊀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学业拖延的调查研究刘伊如(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山东济南250000)摘㊀要:[目的]通过对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㊁自尊㊁学业拖延这三方面的调查研究,为现阶段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全国范围高一㊁高二㊁高三年级共297名在校高中生为研究对象,以«F r o s t 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F M P S )㊁«自尊量表»(S E S)㊁«中学生学习拖延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调查研究297名在校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㊁学业拖延以及自尊水平在年级和性别上的差异.[结果]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年级差异显著.[结论]目前我国高中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要自身㊁家长㊁学校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予以高度重视.关键词: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学业拖延中图分类号:G 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G3198.2019.12.0901㊀前言1.1㊀问题提出学业拖延是一种在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的现象.研究表明,60%的中小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效率不高.国内学者纪红艳的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学业拖延的现象越明显.而自尊与完美主义的水平也会对学业拖延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高中生的学业成就.高考的压力铺天盖地,使得很多学生的焦虑甚至抑郁情绪被激发,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造成高中生群体普遍学业拖延.因此,关于学业拖延问题的研究对高中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研究调查高中生的完美主义人格特质㊁自尊㊁学业拖延水平.由于高中作为个体学习生涯的一个关键阶段,其学习不同于小学㊁初中阶段的浅显,亦不同于大学的自由灵活,它是一个高强㊁高压㊁高挑战甚至被赋予命运意义的学习阶段.如果不能妥善处理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使用合适的方式缓解过高期待引发的不良情绪,将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本研究通过调查高中生的学业拖延㊁完美主义人格特质㊁自尊水平,旨在提出帮助高中生调整心态㊁保持健康和增强自律能力的有效措施,引起家长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为教育界人士在进行针对高中生的辅导工作时提供更丰富的理论依据.1.2㊀相关概念及研究1.2.1㊀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完美主义者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完美,而他们又认为事事都不满意㊁不完美,因而就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因此,完美主义的思想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思维障碍.前人研究表明,完美主义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人的感情和性格有极大影响的特质.王敬群,梁宝勇和邵秀珍(2005)归纳了完美主义的核心特征,即强加给自己过高的标准㊁对自我的评价无比依赖成功和成就感㊁过分的自我批评㊁对失败感到过分害怕和恐惧.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可分为积极完美主义和消极完美主义.1.2.2㊀自尊自尊,也可以称为 自尊心 或 自尊感 ,一种观点认为,自尊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我尊重,并且也同时要求受到他人㊁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情感体验.另一种观点认为,自尊即为自我价值感,是对自己综合价值的肯定,会受到社会比较㊁他人评价及自我肯定的影响.综合各个学者对自尊的定义和理解可以看出,自尊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感知与评价,是人格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对待个体自身的态度.因此,本研究认为自尊是一种个体对自身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感受.1.2.3㊀学业拖延拖延 意为 把现在要做的事情推到以后 ;我国研究者王国燕(2008)认为学业拖延是在学习情景中的拖延行为.左艳梅(2010)将学业拖延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业任务计划和执行之间的差距,它的外在表现为因为时间的不合理利用而没有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非理性行为.根据拖延发生的频率,可以把拖延分为长期拖延和状态拖延两大类.本研究中的学业拖延可归为状态拖延一类.2㊀研究方法2.1㊀研究对象面向全国高一㊁高二㊁高三年级共326名学生发放«F r o s t 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F M P S )㊁«自尊量表»(S E S )㊁«中学生学习拖延调查问卷»326份,回收有效问卷297份作为总体.2.2㊀研究工具2.2.1㊀F r o s t 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 M P S)«中文版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C h i Gn e s e F r o s t M u l i d i m e n s i o n a lP e r f e c t i o n i s m S c a l e,简称C F M P S ,附录1)由F r o s t 于1990年编制而成,后经我国学者訾非于2006年修订.此量表共包含27个条目,分为5个维度:担心错误㊁行动的疑虑㊁个人标准㊁条理性㊁父母期望.该量表采用1-5的五级评分制, 不符合 计1分, 有点不符合 计2分, 不能确定 计3分,有点符合 计4分, 符合 计5分,每个条目得分之和即为量表总分,得分越高表明完美主义的程度越高.另外,F r o s t 又将担心错误㊁行动的疑虑㊁父母期望㊁个人标准归为消极完美主义,将条理性归为积极完美主义.此量表在本研究中C r o n b a c h sα系数为0.89.2.2.2㊀«自尊量表»(S E S)自尊量表(S e l f -E s t e e m S c a l e ,简称S E S,附录2)最先由R o s e n b e r g 于1965年编制,后由我国学者季益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2期185㊀富㊁于欣翻译并修订为中文版的S E S 量表,用以评定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本量表已被广泛应用,是对自己的积极或消极感受的直接评估.该量表共10个条目,其中第1㊁2㊁4㊁6㊁7题是反向计分题;第3㊁5㊁8㊁9㊁10为正向计分题.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本研究将第8题作删除处理.该量表采用1-4的四级评分制, 很不符合 计1分㊁ 不符合 计2分㊁符合 计3分㊁ 非常符合 计4分,总分范围为9-36分,每个条目得分之和即为量表总分,被试得分越高代表其自尊水平越高.此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 77-0.88之间,具有较好的可信度.此量表在本研究中C r o n b a c h s α系数为0.89.2.2.3㊀«中学生学习拖延调查问卷»(附录2)本研究采用上海师范大学郑素瑾于2009年编制的«中学生学习拖延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四个维度,分别为学习计划缺乏㊁学习状态不佳㊁学习行为迟滞㊁学习执行不足.量表共17条目,采用1-5的五级评分制, 完全不符合 计1分, 不太不符合 计2分,不确定 计3分, 比较符合 计4分, 完全符合 计5分,每个条目得分之和即为量表总分,得分越高表明学业拖延的程度越高.问卷及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分半信度为0.79,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此量表在本研究中C r o n b a c h s α系数为0.95.2.3㊀研究假设假设一: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存在性别㊁年级差异假设二:高中生自尊水平存在性别㊁年级差异假设三:高中生学业拖延水平存在性别㊁年级差异2.4㊀研究过程面向全国的高一㊁高二㊁高三年级326名学生发放«F r o s t 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C F M P S),来调查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发放«自尊量表»(S E S),了解高中生的自尊水平;发放«中学生学习拖延调查问卷»,了解高中生学业拖延状况.共发放量表326份,回收有效问卷297份,回收率为91%.2.5㊀统计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㊁方差分析,并用S P S S23.0f o rW i n d o w s 进行统计分析.3㊀研究结果3.1㊀关于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㊁自尊㊁学业拖延水平的性别差异分析表1㊀完美主义㊁自尊和学业拖延的性别差异(N=297)变量完美主义(MʃS D )消极完美主义(MʃS D )积极完美主义(MʃS D )自尊(MʃS D )学业拖延(MʃS D )男生70.81ʃ17.6158.60ʃ15.3312.21ʃ4.4521.08ʃ7.6947.09ʃ16.12女生71.47ʃ14.7358.60ʃ13.2612.87ʃ4.3021.87ʃ7.4845.24ʃ15.86t-0.330.0001-1.25-0.871.00㊀㊀由表1可看出,不同性别在完美主义人格特质㊁自尊㊁学业拖延水平上略有差异,但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女生的完美主义总分㊁积极完美主义得分和自尊水平略高于男生,而男生的学业拖延水平略高于女生.其中,男生与女生的消极完美主义得分上并无较大差异.3.2㊀关于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㊁自尊㊁学业拖延的年级差异分析表2㊀完美主义㊁自尊和学业拖延的年级差异(N=297)变量完美主义(MʃS D )消极完美主义(MʃS D )积极完美主义(MʃS D )自尊(MʃS D )学业拖延(MʃS D )高一72.47ʃ13.7459.95ʃ12.2212.52ʃ4.4320.33ʃ7.0648.36ʃ16.36高二72.60ʃ16.8359.92ʃ14.8812.69ʃ3.9222.46ʃ7.6545.04ʃ15.81高三67.55ʃ15.8654.96ʃ13.9012.59ʃ5.0221.48ʃ7.9344.97ʃ15.58F2.59∗2.97∗0.840.600.11㊀㊀注:∗P <0.05,∗∗P <0.01,∗∗∗P <0.001,下同.㊀㊀不同年级在完美主义人格特质㊁自尊水平㊁学业拖延水平上略有差异,且不同年级在完美主义人格特质总分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即,高三年级的完美主义总分显著低于高一㊁高二年级.并且,不同年级在消极完美主义得分上具有显著差异(p <0 05).即,高三年级的消极完美主义得分显著低于高一㊁高二年级.而高二的积极完美主义水平略高于高三和高一年级,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自尊水平随着年级递增,呈现不规则V 型曲线.即,高二年级自尊水平最高,其次为高三年级,高一年级最低.学业拖延水平随着年级的递增,呈现下降趋势.即,高三年级学业拖延水平最低,其次为高二,高一年级最高.4㊀讨论与分析本研究表明,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在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上具有显著差异,且进一步表明,在消极完美主义这一维度上差异显著,即高三年级的消极完美主义水平显著低于高一㊁高二年级.个人认为原因如下:首先,高三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识趋于客观和成熟,鲜少给自己制定极高的㊁不切实际的标准和目标,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着更为客观的认识.这与本研究中高三年级学生相比于高一㊁高二年级,在消极完美主义维度下的个人标准水平上差异显著提供了依据.其次,高三阶段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愈加关注,会为学生的学习进行更多的有条理性的安排,学生对自身学习不够井井有条的焦虑得以缓解.在学校压力增强的同时,家长也渐渐意识到焦虑转嫁并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高三学生相比于高一㊁高二年级相对较少感受到因外界逼迫而导致的压力.5㊀建议5.1㊀关于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方面的建议5.1.1㊀学会调节自身的心理问题很多高中生都或多或少地有着消极完美主义的特质,因此需要学会自我调节不良的心理状态.如对于行动的执行过于疑虑时,应适当提醒自己要及时做决定.即使出错了,也不必全面自我否定.对父母的期望感到过于焦虑时,应适当提醒自己要客观看待父母的期望,客观分析自身情况,不盲目定下过高的标准.当负面情绪出现时,若无法自己去有效调节,可以选择对朋友倾诉㊁进行娱乐活动或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工程管理与技术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2期186㊀㊀5.1.2㊀提高条理性水平高中生的学业繁重,因此提高条理性水平便尤为关键.高中生应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估,根据自身能力定下可行的㊁合适的㊁有条理的学习计划,防止过高的要求引发负面情绪.应积极付诸实践,并相信自身的能力足以完成该计划,也可以让信任的人对自己加以监督,提高完成度.5.2㊀关于家长心理健康工作方面建议高中生课业繁重,在校时间长,难以与家长及时沟通自己的心理状况.因此家长容易不了解孩子的真实心理状态,这将进一步使家长无法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合理的疏导与建议.由此可以看出,家长与孩子之间及时的沟通是很有必要的,是值得引起重视的.只有在家长了解了孩子的真实状况后,才便于家长进行合理的指导,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改善孩子的心理健康.5.3㊀关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方面的建议5.3.1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聘请专业心理辅导员,更好的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㊁生活上的具体问题,对高中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与之特点相对应的心理辅导和不同程度的干预,同时应对发现严重拖延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专业性的心理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5.3.2㊀对学生进行时间管理能力的训练时间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高中生学习拖延的程度.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通过时间管理训练增强高中生时间管理意识,减少拖延行为.5.3.3㊀营造轻松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引导学生设置合理的成就目标,确立具有一定挑战性和难度但又不超出其能力之外的目标,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坚持不懈,保持学生旺盛的进取热情.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成功的体验,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并不是证明自己实力的唯一渠道,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长处.6㊀研究中的不足(1)本研究中被试数量偏少,样本可能并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无法避免偶然性.(2)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此方法本身存在局限性.例如,无法了解被试在填写此问卷时的心理状态,以及在填写此问卷之前的各种额外因素对于问卷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参考文献[1]纪红艳.中小学生学业拖延的现状与对策[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33(2):31G34.[2]李伟伟.初中生学业拖延现状及其与时间管理倾向㊁学业延迟满足的关系硏究[D ].开封:河南大学,2011.[3]王灵芝.中学生学业拖延现状的调查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2007,(6):178G179.[4]左艳梅.中学生学业拖延的问卷编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硏究[D ].成都:西南大学,2010.电线电缆绝缘及护套材料的技术分析及对策金㊀群(武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国家电线电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武汉430000)摘㊀要:从对电线电缆产品质量形成有直接影响的绝缘㊁护套材料控制方面,结合常见质量问题,对行业在绝缘及护套材料几个认识误区进行了分析探讨.关键词:绝缘及护套材料;质量;分析及对策中图分类号:T B 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G3198.2019.12.091㊀㊀我国电线电缆企业数量众多,产品同质化严重,要想提升质量的同时有效的控制成本㊁合法的获得竞争优势,有效的依据标准要求控制材料成本㊁降低废品率是有效的手段.本文从对电线电缆产品质量形成有直接影响的绝缘㊁护套材料控制方面,选取G B /T 5023-2008«额定电压450/750V 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下文简称G B /T 5023)㊁G B /T 9330-2008«塑料绝缘控制电缆»(下文简称G B /T 9330)㊁G B /T 12706-2008«额定电压1k V (U m =1.2k V )到35k V (U m =40.5k V )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下文简称G B /T 12706)㊁G B /T 14049-2008«额定电压10k V 架空绝缘电缆基本信息»(下文简称G B /T 14049)等电缆产品国家标准(标准族)的要求,对比G B /T 8815-2008«电线电缆用软聚氯乙烯塑料»(下文简称G B /T 8815)㊁G B /T 32129-2015«电线电缆用无卤低烟阻燃电缆料»(下文简称G B /T 32129)等电缆材料国家标准及G B /T 18380-2008«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下文简称G B /T 18380)㊁G B /T 2951-2008«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下文简称G B /T 2951)等标准族的要求,结合常见质量问题,对行业在绝缘及护套材料几个认识误区进行了分析探讨.1㊀绝缘及护套材料无足轻重传统上,由于电线电缆产品中绝缘和护套材料占其材料总成本的比例通常不超过20%,因此很多电缆企业将其视为非重要材料,质量极易被忽视,导致在供应商选择㊁材料型号选择及进货检验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同时, 西安奥凯问题电缆 事件的爆发引起了社会对电线电缆产品 导体打折 问题的充分重视,在产品质量方面,各界越来越多的将目光聚焦到电缆导体质量上.加之目前在对电缆企业有刚性约束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细则电线电缆产品»C Q C-C 0101-2014㊁2018年12月1日生效的«电线电缆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中,对工厂材料检验的要求仅限。
大学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测量及其与抑郁的关系
![大学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测量及其与抑郁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4107e86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ec.png)
05
研究结果与分析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测量结果
测量工具
采用完美主义人格量表(FMPS)对 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进行评估 。
测量结果
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人格特 质普遍较高,其中以自我要求和关注 他人的评价为最高的得分。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抑郁的关系分析
关联性
研究发现,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抑郁之间存 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完美主义程度越高 ,抑郁症状越严重。
Shafran, R., Cooper, …
A scale to measure irrational perfectionism. 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 and behavior assessment, 24(3), 249-263.
Flett, G. L., & Hewit…
01
完美主义者通常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有很高的期望,
这种压力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和情绪困扰。
自我否定
02 当完美主义者未能达到他们的标准时,他们可能会感
到沮丧和自我否定,这可能导致抑郁。
社交问题
03
完美主义者可能因为他们的高标准而难以与他人相处
,这可能导致社交问题和孤独感。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抑郁的关联性
生理指标法
01
02
03
生理指标法是通过测量与完美主 义相关的生理指标,如心率、血 压等来评估完美主义程度。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客观的测量 结果,但需要使用专业的生理仪 器和设备。
此外,生理指标法可能受到个体 差异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03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 抑郁的关系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负面影响
心理压力
测量指标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探析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7606552e3f5727a5e9625c.png)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探析许东(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州350007)摘要:通过对完美主义的概念,分类,结构等几方面因素探究完美主义的心理特质。
重点阐述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和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个体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在总体上呈现负相关,即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最后提出应该如何干预消极的完美主义心态,发展积极的完美主义心态,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相关建议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 几乎每个人都有完美主义的倾向。
一个完美主义者, 往往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上进心, 因此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自己的要求都很高。
然而完美主义只是意识当中的一种愿望, 它必须和现实结合起来, 即跟个体的实际能力相结合。
否则, 不现实的完美主义带来的只能是痛苦。
许多专家通过对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的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发现:个体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在总体上呈现负相关,即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不少文献都记载了完美主义和许多心理障碍及心身疾病有密切关系,如:进食障碍、抑郁、强迫症、焦虑、惊恐发作、周期性头疼。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人们对完美主义心理也会越来越重视。
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都在日趋完善和发展。
一、完美主义的研究综述国外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起步较早,近几年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开始了对完美主义的研究。
有研究发现,完美主义在资质优异和成绩出众的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中西方文化对完美主义的理解也有差异,因此对在中国环境下的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对这一心理特质更加全面深入的探究。
(一)完美主义的概念完美主义的研究很多,对它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目前比较为学界所熟悉和公认的界定,是以下几位学者的解释。
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 Adler), 他提出了“追求优越”的概念。
完美主义研究
![完美主义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bbe947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4.png)
完美主义研究一、完美主义研究的发展在心理学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这个词,从对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以来,很多学者对完美主义都下了定义,但是在咨询界或心理学上,“完美主义”却一直没有得到大家认可的、正式一致的定义。
国外对“完美主义”的研究,溯推其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Freud 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提及的“超我”——驱动个体不顾一切地追求成就目标的满足,Freud认为,超我遵循的原则就是完美主义。
在对神经症患者的研究中,Freud 将完美主义视为强迫性神经症的常见症状1。
Horney(1950)也把完美主义视为神经症之一,将其与友爱、权利、赞许、成就和社会认可等并列为潜意识的驱动力量2。
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 Adler,他对“追求卓越”的诠释是积极意义的“完美主义”研究的开端3。
Adler4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卓越,即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不断地、更好地适应其所在的生存环境,而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striving for perfection)。
一方面它可能激励人追求更大的成就,促使人格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会使人专注于个人优越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自尊情节”,成为一个缺乏社会兴趣,妄自菲薄的人。
根据追求完美的动机取向的不同,Adler 将个体的生活方式分为四种:统治型、获得型、回避型和社会型,他认为,只有“社会型”是代表着个体追求完美的动机导向有益于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而其他1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自我与本我[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2 Horney,K.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The Struggle Toward Self - Realization.NewYork:W.W.Norton,1950.3 A 阿德勒著,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4Adler,A.Striving for superiority.In H.L.Ansbacher,& R.Ansbacher(Eds.),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ASystematic Presentation in Selections from His Writings [z].NewYork:Harper&Row,1956:101-125.三种生活方式意味着个体心理的失调5。
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学业拖延的调查研究
![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学业拖延的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474447d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ad.png)
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学业拖延的调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中生作为青少年群体的一部分,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
在当前社会中,完美主义人格特质逐渐成为高中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之一。
完美主义者往往追求完美和无可挑剔的表现,有较高的自我要求和对自我评价的苛刻标准。
这种特质既可能激发高中生的学业动力,又可能影响其自尊和学业成就。
高中生的自尊感受通常受到周围环境和自身特质的影响。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中生的自尊感受,使其更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进而影响其情绪和心理状态。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还可能导致高中生在学业上出现极端的表现,过度追求完美可能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业负担过重,甚至出现学业拖延的现象。
深入研究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在高中生自尊和学业表现中的作用,以及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学业拖延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业状态,并为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学业拖延的调查研究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对其自尊和学业表现的影响,以及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学业拖延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在高中生自尊和学业表现中的作用机制,旨在进一步了解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和学习状态的影响,为高中生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还将探讨自尊在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和学业拖延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
通过对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和学业拖延的综合研究,旨在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3 研究意义高中生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自尊学业拖延的调查研究对于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学习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可以帮助学校和教育机构更好地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培训,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张婷婷,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1.完美主义概述1.1完美主义的界定完美主义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Adler(1956),他提出了“追求卓越”的概念。
Alder认为,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断、更好地适应他所在的生存环境,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1]。
Hollender(1965)则认为有两种完美主义者,一种是追求外在评价,追求完美形象的完美主义者;另一种是辛苦工作,使自己工作尽善尽美的完美主义者[2]。
前者将他人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的标准,后者追求的是让自己达到绝对满意。
Hollender还指出,个体早年在家庭中的生活经历对完美主义心理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学者王静群等人(2005)将完美主义者的核心特征概括为:自我强加的高标准;自我评价过于依赖成功和成就;较高的自我批评;恐惧失败[3]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研究综述张婷婷门陆摘要:完美主义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国外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起步较早,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学者也开始对完美主义进行探索,但在我国仍属于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
该论文主要对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进行介绍,并对国内完1美主义的定量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针对完美主义者的心理调适提出几点建议。
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应该解决的问题,以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进一步完善完美主义的研究。
关键词:完美主义人格特质测量工具心理调适作者简介:门陆,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目前对于完美主义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对完美主义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完美主义看做是一种力求凡事尽善尽美的人格特质。
1.2完美主义的测量工具1.2.1国外Frost(1990)编制的多维完美量表(Multidi-mensionalPerfectionismScale,MPS-F)共有35个项目,包括六个维度,分别是:担心错误(Concernovermistake,CM)、个人标准(Personalstandards,PS)、父母期望(ParentalExpectations,PE)、父母批评(ParentalCriticism,PC)、行动的疑虑(DoubtsaboutActions,DA)、条理性(Organization,OR)[4]。
Hewitt(1991)等人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MultidimensionalPerfectionismScale.MPS-H)共有45个项目,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自我取向的完美主义(Self-orientedperfectionism),他人取向的完美主义(Other-orientedperfectionism)和社会取向的完美主义(Sociallyprescribedperfectionism)[5]。
另外,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还有Terry-Short(1995)编制的积极和消极完美主义量表以及Flett编制的青少年完美主义量表。
在这些量表中,以Frost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和Hewitt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最为常用。
1.2.2国内国内完美主义量表的修订,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对国外已有量表的引进,二是结合中国文化背景,编制中国版本的完美主义问卷。
2006年,大陆学者訾非和周旭采用中文版的《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并根据大陆的语言习惯对问卷进行了修改,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信效度检验,修订后的量表得到国内学者的认同,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6]。
同年,訾非等结合Hewitt等人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再次对《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进行修订,得到一个包含50个项目,由担心出错、个人标准、条理性和父母要求四个维度组成的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修订后的问卷具有令人满意的信效度,适合在学生人群中使用。
李建伟等人(2007)编制了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多维完美主义量表,问卷包含42个项目,6个维度,分别是完美期待、个人标准、担心错误、条理性、自省和父母要求,该量表具有理想的信效度适合本国大学生使用[7]。
张小燕等人(2007)编制了大学生一般完美主义量表和特殊完美主义量表,弥补了国内完美主义研究领域的不足,为心理健康理论和实践提供了资料和依据[8,9]。
2.完美主义的相关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完美主义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研究结果。
近几年来,随着完美主义研究的迅速发展,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
2.1完美主义的定量研究2.1.1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和自信的关系马和冯泽永(2009)采用中文版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和大学生自信量表对124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10]。
结果发现完美主义总分与成就动机总分相关不显著,但与“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中,“担心错误”、“对行动的疑虑”与成就动机总分和“追求成功的动机”有显著的负相关,与“避免的动机”有显著的正相关。
“个人标准”和“条理性”与成就动机总分和“追求成功的动机”均存在正相关,“条理性”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存在负相关,这意味着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条理性”可强化个体的成就动机,而“担心错误”、“对行动的疑虑”、“父母期望”会减弱个体的成就动机。
由此可以看出,完美主义在成就动机上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加强个体对成功的追求,也会强化个体害怕失败的动机。
在自信方面,“个人标准”和“条理性”与自信总分和自信的四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那些对自己要求较高、做事有条理、有计划的个体通常也是自信心较强的个体,且在自信的各个方面(整体自信、身体自信、学业自信、社交自信)都会有所体现。
2.1.2完美主义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时间管理倾向是指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一种时间维度上的人格特点,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构成。
时间管理倾向反映出人们对待时间的观念、态度,时间运用的行为特征。
佟月华(2008)采用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与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对31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11],结果发现大学生在“个人标准”和“条理性”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及完美主义量表总分与时间管理倾向各分量表的得分以及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担心错误”和“父母要求”两个维度与时间管理倾向各分量表得分以及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总分不存在显著相关。
这意味着完美主义倾向性高的个体更善于管理和使用时间,他们更懂得珍惜时间,能高效率完成工作且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1.3完美主义与拖延行为的关系拖延是指对个体计划要做事情的一种延迟或耽搁,它是日常生活中一种极为常见的行为,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自愿、回避和非理性。
石波等人(2009)采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和拖延问卷对7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12],结果发现高完美主义倾向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拖延行为。
研究者指出完美主义者具有自我责备、对知觉到的失败过分概括化,害怕消极评价、强烈地需要社会认同等特点,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苛刻,希望将所有的事都做得无可挑剔,然而这种要求使个体经常处于压力状态下。
当个体感受到这些压力时,便会有焦虑体验,个体为了缓解焦虑,便会选择回避,因此也会表现出更多的拖延行为。
2.1.4完美主义与自杀的关系在完美主义和自杀的关系中,许多研究都发现社会取向完美主义与自杀现象有关,这可能是由于完美主义者过分追求完美,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他们往往为自己设立遥不可及的目标,对任何事都精益求精,即使成功了带给他们的喜悦也是转瞬即逝的,他们通常会更多的担心下一次是否还能成功,这样成为恶性循环,使他们始终处于担心焦虑的状态中,如果失败了,则是没有做到完美。
因此,完美主义者常常被失败感、无助感所困扰,进而导致抑郁出现,长期如此极容易导致自杀。
国内学者林玲等人(2006)采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自杀态度问卷以及自编的关于自杀念头的问题,对15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13]。
调查发现,完美主义心理量表的“担心错误”维度能较好地预测自杀念头,关注错误较高的人过于担心出错,甚至一点小错也会使其认为未能达到规定的标准。
这种心态使得学生对失败的恐惧压倒了对成就的追求,遇到挫折更容易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从而可能导致自杀念头的产生。
因此,对自杀的预防或者对自杀者的医疗干预,应该考虑到完美主义心理的担心错误维度。
2.2完美主义的心理调适虽然有关完美主义的研究很多,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治疗极端完美主义者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调节完美主义者的心理是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防止自杀现象产生的途径之一。
2.2.1建立合理信念生活不可能事事顺心,任何事情都不能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凡事尽力而为,成功时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失败时不自暴自弃,将挫折和失败当成今后前进的动力,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己。
2.2.2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他人和世界正确认识自己,既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又要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自己,不以一次的失败而全盘否定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不要太苛刻,超过了先前的自己就是走向成功。
不要用对自己的要求来要求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准则和生活方式,不要试图改变他人,发现并学习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不要过分看重他人的评价,为了让周围每一个人都对你满意而处处谨小慎微,这只会让自己身心俱疲。
2.2.3设定短期合理的目标设立高标准,虽然能激励自己不断进取,但也会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往往事与愿违。
在学习和工作中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尽力把它做好,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可以增强自信心。
2.2.4学会放松和调节情绪情绪过分紧张和焦虑会影响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事,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适量的运动、听一些舒缓的音乐、逛街都可以缓解压力,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做事,以愉快享受的心情面对生活。
保持规律的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学会向他人倾诉,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3.思考国外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起步较早,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完美主义量表,对中国完美主义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完美主义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在中国环境下对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进行全面深入探究。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完美主义的研究,但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者应扩宽研究思路,扩展研究范围,以弥补完美主义研究领域的不足。
3.1完美主义与职业生涯规划完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以往的研究者已经提出不要过分关注完美主义的消极方面,应该看到它的积极意义。
因为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要求较高,使他们能够不断完善自我,积极进取,激励他们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工作中取得卓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