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目标 的 确定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目标 的 确定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发表时间:2010-08-05T11:31:47.500Z 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4月上旬供稿作者:王公强[导读] 我国高职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创办以来,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王公强(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西安 710014)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自创办以来,已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高职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如何科学地确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161-01 0 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创办以来,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到目前为止,高职教育发展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于高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科学地确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科学合理的确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做起。

1 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1.1 高职教育的地位有人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次等品”,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是本科教育的附属品,是为高考进不了“正规”高等院校的学生创办的教育,在办学水平上低于其他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由于在校时间短,所学的知识是本科教育的压缩,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这些对于高职教育的观点都是有偏见的。高职教育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而产生的,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发展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起到了基础性的决定性作用,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中的合理布局,弥补了人才培养“高技能”的空缺,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的重要地位。

1.2 高职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过去我国高等院校主要设置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人才支撑。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教育自创办以来,一直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培养的人才在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物流、电子商务等一些新型产业中,高职人才的培养走在了其他高等教育的前列,为这些产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资源,为社会和谐进步谱写了新篇章。

2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现状

2.1 人才定位较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味追求人才的“第一线”,认为高职人才的培养就是培养一线的操作人员,完全注重“技能”,将高职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而忽略了“高等”二字,没有充分地将“高”和“技能”相结合。

2.2 高素质体现不全面在素质培养中,只重视能力素质,而忽略了职业素质。虽然众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中,都明确的列出了人才的职业素质,但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高职业素质”培养难以落实。

2.3 将知识的“够用”理解为“实用” 在人才培养中,对知识的学习过分追求“够用”,认为“够用”就是“实用”,只注重眼前知识的学习,忽视了人才长远发展对知识延续性的要求。

3 科学合理的确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3.1 认清目标准确定位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思想,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色,定位于培养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三位一体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建立“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是既能动手,又能动脑,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能够胜任一线岗位要求和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3.2 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尽管我国职业教育普遍认为要重视“能力本位”,但在确定能力时,究竟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还是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至关重要。前者注重学生当前就业的需要,而后者为学生持久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我认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不应着眼于当前的就业需要。

3.3 科学地认识现代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现代经济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使得职业变动和职业技能的更新日新月异,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从大职教观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素质出发,要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将教育的侧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独立地获取知识及技能上,使学生学会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要求,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另外,为了顺利完成生产线上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高职学生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4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高职教育的发展弥补了高等人才在区经济发展中的不均衡,特别是近几年来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各地高职院校纷纷创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充分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结合学院优势,创办特色专业,培养特色人才。当然,要科学合理地确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还应重视学院师资力量、学生就业等问题,要随着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迁移”。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2,(8).

[2]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3]张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要做的功课还很多.中国教育报,2009,8,17.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我认为其根本的 指导策略应该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备相对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 实践能力为的一线技工人才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德发展道路,建立培养学生大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

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成份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 的影响,偏重于“学”的熏陶,淡薄于“术”的传授,“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难以和谐一致。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就业,大力改革教育方式,砍掉过多的理论教育和没有必要的基础课,大力加强实际动手的实践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相关操作的实际经验。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他们往往跟某一个大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 的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分配到那些大型企业中,因此从一开始他们都建立的是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要求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而我们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不仅仅面向一个企业,往往是很多个,因为一个企业要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这些企业有一些是相关的属于同一类型的,有一些

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

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 我们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就业,而且就业后还具有发展潜力(以与技能培训相区别)。具体来说,要求中职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胜任某一工作的专业能力 中职学生毕业要具有胜任某一工作的专业能力。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知识、理论的学习,要进行技能的训练。其最终转化为或体现为专业能力。只有具备胜任某一项工作专业能力的毕业生才有可能是合格的毕业生。(当然专业能力强,不一定考试分数就高。当学校的测试体系与未来工作要求相适应时,专业能力与考试分数相关,且成正比例关系;当学校测试体系与未来工作要求脱节或相反时,考试分数则不一定反映专业能力。) 二、社会适应能力 现在的人是“社会人”,必须在社会中生存、发展。中职学生要想在社会上生存立足,除了要具备专业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社会适应能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悦纳以职业道德为主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行为指南。 道德是人们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职业道德。职业通俗地讲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职业道德则是人们谋生时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从长远来讲,不道德的行为将给行为人及社会带来不利益。中职学生要想在社会上谋生、立足,就要善于愉悦地接纳道德规范,并按其规定去做,且长期坚持内化为行为指南。这样,才能在所从事的行业中乃至社会上生存立足。 2、心理健康(心理调适能力)

做为一个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必然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顺利也要面对挫折。而这些都会引起心理变化。剧烈的变化,可引发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程度的加深,心理问题将越来越突出。中职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应能够通过自己调适或求助于专业人士,保持心理健康,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 3、公关或人际交往能力 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独自一人生活。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想生存于世,不可避免地要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各种各样的关系。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生活在“地球村”中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将更加频繁。在这种交往中,如何展示自己,取得对方信任、理解、支持;如何处理与对方的各种利害冲突,实现双赢;如何回应他人的友好或敌意……这些都要求中职学生要想立足于世,必须具有公关意识,具备公关能力,能很好地与人相处,拓展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间,争取到有利于自己事业发展的良好人际环境。 4、法制观念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法制将越来越完善,在社会中的作用也将日益重要。法制将成为我们行为的强制规则。违反者将受到国家强制力的惩罚。为了防止被惩罚,中职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法制观念。而且,中职学生以后也可能到国外发展,将受到所在国法律的约束。中职学生要知道哪些是允许做的,哪些是禁止做的;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要学会在法制框架内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当然,还有其它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三、胜任某一项工作所需的身体(生理)条件

(完整版)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

附 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现行中、高职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确定。 二、入学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入学要求一般为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入学要求一般为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以5年为主。 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应积极推行学分制,完善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办法。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实行弹性学制的专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体例框架 1

与要求制订相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及所属专业类应依据现行专业目录;对应行业参照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主要职业类别参照现行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根据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根据实际情况举例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有关总体要求,对接行业需求,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具体参考以下表述,结合中、高职实际和专业实际研究确定。 (一)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需要,具有......素质,掌握.....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由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组成。 在素质方面,对照以下总体要求,并结合专业特点研究确定。在知识、能力方面,对应人才培养目标,对照有关课程标准、专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目标 的 确定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发表时间:2010-08-05T11:31:47.500Z 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4月上旬供稿作者:王公强[导读] 我国高职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创办以来,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王公强(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西安 710014)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自创办以来,已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高职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如何科学地确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161-01 0 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创办以来,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到目前为止,高职教育发展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于高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科学地确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科学合理的确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做起。 1 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1.1 高职教育的地位有人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次等品”,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是本科教育的附属品,是为高考进不了“正规”高等院校的学生创办的教育,在办学水平上低于其他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由于在校时间短,所学的知识是本科教育的压缩,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这些对于高职教育的观点都是有偏见的。高职教育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而产生的,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发展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起到了基础性的决定性作用,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中的合理布局,弥补了人才培养“高技能”的空缺,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的重要地位。 1.2 高职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过去我国高等院校主要设置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人才支撑。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教育自创办以来,一直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培养的人才在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物流、电子商务等一些新型产业中,高职人才的培养走在了其他高等教育的前列,为这些产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资源,为社会和谐进步谱写了新篇章。 2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现状 2.1 人才定位较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味追求人才的“第一线”,认为高职人才的培养就是培养一线的操作人员,完全注重“技能”,将高职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而忽略了“高等”二字,没有充分地将“高”和“技能”相结合。 2.2 高素质体现不全面在素质培养中,只重视能力素质,而忽略了职业素质。虽然众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中,都明确的列出了人才的职业素质,但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高职业素质”培养难以落实。 2.3 将知识的“够用”理解为“实用” 在人才培养中,对知识的学习过分追求“够用”,认为“够用”就是“实用”,只注重眼前知识的学习,忽视了人才长远发展对知识延续性的要求。 3 科学合理的确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3.1 认清目标准确定位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思想,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色,定位于培养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三位一体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建立“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是既能动手,又能动脑,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能够胜任一线岗位要求和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3.2 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尽管我国职业教育普遍认为要重视“能力本位”,但在确定能力时,究竟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还是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至关重要。前者注重学生当前就业的需要,而后者为学生持久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我认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不应着眼于当前的就业需要。 3.3 科学地认识现代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现代经济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使得职业变动和职业技能的更新日新月异,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从大职教观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素质出发,要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将教育的侧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独立地获取知识及技能上,使学生学会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要求,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另外,为了顺利完成生产线上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高职学生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4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高职教育的发展弥补了高等人才在区经济发展中的不均衡,特别是近几年来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各地高职院校纷纷创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充分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结合学院优势,创办特色专业,培养特色人才。当然,要科学合理地确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还应重视学院师资力量、学生就业等问题,要随着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迁移”。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2,(8). [2]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3]张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要做的功课还很多.中国教育报,2009,8,17.

(电子商务)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最全版

(电子商务)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 思考

模仿创新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内容和困难 摘要:当前,多数欠发达地区只借助比较优势战略发展经济,速度太慢。要加快发展,必须采取科技优先战略;而科技优先战略的落实,只能选择科技模仿创新这条唯壹之路。科技模仿创新它仍必须模仿移植发达地区的科技发展环境,因此这不只是壹个单纯的科技内容的模仿创新问题,而应该是壹个以科技为中心的整体模仿创新。从这壹角度切入,本文对模仿创新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内容和困难,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模仿创新作用、内容、困难 壹、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见重模仿创新 欠发达地区为什么要见重模仿创新?模仿创新是指落后者在模仿学习率先成 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的思想和行为、经验和技术、方法和设施等壹系列成功因素的基础上再行谋求改革创新,从而达到跨越式赶超率先成功者之目的——笔者认为:模仿创新是欠发达地区赶超发达地区,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唯壹途径,其理由如下。 近年来,我国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总体上仍保持着原有的发展差距,甚至在某些地区、某些方面、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对此,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壹些成果表明:当前多数欠发达地区是以当地资源为依托,主要借助于比较优势战略来发展经济,这可能是多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壹个重要原因。 比较优势战略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某壹个国家或某壹个地区在制订经济政策时,应着眼于当地的优势资源实行比较优势战略。但任何壹种经济理论都有壹些运用的前提条件。将比较优势理论运用于农业经济时代,具有优良的经济发展效果;但运用于工业化时代,效果将会处于递减之中;随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优先发展战略对人财物的集聚效应、对社会生产力的贡献率,都超过了仅着眼于当地现有资源的比较优势战略。因此,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能在当今世界和中国经济的转型时代,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比较优势战略上,必须着眼于科技创新,实施科技优先战略,只有这样,才可能力争在科技上缩短和发达地区的差距,达到在经济上赶超发达地区的目的。 实施科技优先战略的途径之壹是科技自主创新,可是,当下我国多数欠发达地区,普遍受到区位、人才、资金、设施、观念、制度等方面的瓶颈制约,目前仍不具备合格的、面向市场需求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即使在某些欠发达地区拥有较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但这些科技研发力量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结合松散;体制约束、改革滞后,使市场机制在这些科技研发力量中的作用很弱,或者其科技研发及其成果的市场适应程度不高,或者其空有精尖的科研成果,但却找不到充足的投入。结果表明科技自主创新在欠发达地区行不通。 当欠发达地区以比较优势战略来发展经济,却使多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而当又试着想以科技优先战略的途径之壹,选择走科技自主创新之路来发展经济,仍然走不通之时,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之路应指向何方?笔者认为:科技优先战略的途径之二是科技模仿创新,应该走科技模仿创新之路,它最贴近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实际,是欠发达地区经济赶超发展的壹条捷径。何谓科技模仿创新?简而言之,就是在科技模仿的基础上作出科技创新,当欠发达地区以发达地区丰富而众多的、贴近市场需求的科技研发方式及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 (1)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 江庆翘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本文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理性认识姓“高”和姓“职”的关系,正确看待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项任务,认为对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有更全面理解,并提出职业培训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办学定位包括多个方面,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结构定位、服务地域和行业面向定位、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等。在这其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居于首要地位的,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属性之争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以来,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一定层次规格和类型的学校,培养一定目标的人才。不同层次规格和类型的学校,培养的人才在社会适用性上具有明显的区别。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办学性质和特色的基础,是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一切工作的核心,是学校以教学改革为首的各项改革不可须臾偏离的“主心骨”。所以,它是办学者第一要明确的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具有两方面的属性。一方面,它是高等院校的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当前主要是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它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质。这也就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通常所讲的姓“高”、姓“职”的问题。 有一种认识,认为在上述两种属性中,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姓“职”,然后才是姓“高”。这种认识产生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初期。当时这样提,一是为了防止将高职院校办成普通意义上的专科学校,办成“小本科”;二是想要突出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普通高等教育的特色。对此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办学实际中的各类矛盾日渐突出的时候,回头来看,这并不是一种冷静、理智的认识。 为什么非要将高等职业教育的两种属性区分主次呢?我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既姓“职”,又姓“高”,两者同样重要。 姓“职”,说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性质,是其教育的类别。姓“高”,说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性质,是其教育的层次。也可以认为就像是在一个二维坐标系当中,横坐标是教育类别,纵坐标是教育层次。在教育类别上,区别有义务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在教育层次上,区别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等。高等职业教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与办学导向_练琪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25卷第6期 SUN Y ATSEN U N IVERSITY FORU M,V o l125N o16200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定位与办学导向* 练琪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科学定位与正确导向。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属于职业 类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其社会 定位应注重产业服务与教学开发相结合。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办学导向,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 的切身利益,而且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结合;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792(2005)06-0447-03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从高职学校的数量、在校生规模,还是教学质量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是,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高职院校定位不清。按照现实情况来说,真正掌握应用技术的大学生应该比纯掌握学术理论的大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而大量高职毕业生难以找到就业岗位,出现供需矛盾,关键还是高职毕业生的规格和质量不能满足各类企业生产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定位出现了偏差。二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导向不明确。高职学生是面向就业还是面向升学(专升本),是面向生产服务一线还是面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是面向大城市还是面向广大乡镇和农村,是面向企业还是面向自谋职业,这些都是确实需要办学者和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定位 5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6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0它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正确确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业务规格的准确定位,笔者认为应当把握以下基本特征: 其一,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本科、专科教育等同。前者属于职业类教育,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后者属于科研类教育,培养科研型、学术型人才。高职教育是相对于初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而言的,是一种职业特征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类型。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上,应体现德智体全面发 *收稿日期:2005-09-10 作者简介:练琪(1974-),女,广东新兴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

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外语系英语教师滕叶 在20世纪80年代初13所职业大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目前已占据了中国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跨跃发展和引导高职院校健康发展。但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和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还是相当短,在办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面临着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个问题仍在不断摸索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思考和研究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不同历史时期关于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 关于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时期的阐述不尽相同。现就不同时期关于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典型表述进行梳理,以史为鉴,从而更好地探讨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解放初颁布的《专科学校暂行规程》规定专科学校“培养高等专门人才”。1952年院系调整后,普通高等工业学校举办的两年制专修科的培养目标为“高级技术员”。199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意见》(教高[1991]3号)中指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适应基层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生产工作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积极推进现有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1995年8月,原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作工作。这类人才一般称之为高级职业技术人才。”1996年,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优先满足第一线和农村地区对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需要”。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该文件首次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定位问题。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2003年,党中央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把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全党人才工作的范畴。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04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届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关系到整个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和地位。本文从高职教育大众化、技术理性思想和企业生产组织方式转变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希望可以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标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属性是由其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决定的。在高职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和评价方式方面存在诸多争议,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面对社会与教育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高职学校必须从根源上重新思考和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问题。 1.高职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目标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被寄予培养技能型人才精英的厚望,然而高职教育大众化的现实与人才精英的教育理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这种现实面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由培养技能型精英人才向人力资源开发方向转变,之所以要做出这种转变,是基于以下原因。 高职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生源的多样化和入学方式的多元化造成了学生的成长动机和成才基础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原来单一的精英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变得不切实际,同时也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才目标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突出人力资源开发的功能和角色定位。 基础教育的改革相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较为滞后,精英教育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的基础教育,不能为高职教育提供足够的优质生源。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精英教育分流的产物,还不具备作为学生选择性成才的一种渠道,很多高职院校的生源实际上是精英教育的被淘汰者,他们在学校里经常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属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盲点区域。要想将这样的生源培养成技能型精英人才,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因此,高职教育目前还不具备培养技能型精英人才这种理想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立足于人力资源开发。 2.技术理性思想下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技术理性是指对科学技术与理性的推崇,它注重操作、功能、工作效率,高职教育中技术理性的渗透虽然为职业教育带来了高效率,但它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技术理性思想主导下的高职教育混淆了教育目标与教育手段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将技术这种从属于手段和工具性的东西当成了教育的目

明确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促进中职教育健康发展

明确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中职教育健康发展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中等职业教育战线全体师生应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为基础,以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明确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一、以就业为导向,准确定位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教职成〔2008〕8号)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据此,我们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提出清晰和明确的要求——以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为目标,同时为职业学校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应以“职业理想坚定,文化知识够用,道德品质高尚,专业技术过硬”作为学校办学目标。明确培养目标,有利于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准确的把握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二、育人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职业教育只有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人格尊严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让中职学生在短短的两三年中能够从专业上、心理上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加强德育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地制宜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和个性特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心理素质培养、表达沟通与交往能力培养、专业基本素质培养、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并按照学生成长特点分阶段实施。一方面形成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严格要求,通过组织定期的德育专题活动和行为规范检查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日常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课等办法,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熏陶、感染每一个学生形成健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2019-01-19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发展形态的梳理,探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特点,进而对不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和审视,得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单一、孤立存在的形态,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各自特点,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多形态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形态 1.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结合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录用就业”,它通常有两种培养方式:一是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一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训[1]。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由校企双方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用工需要,通过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按照企业需求培养所需人才,企业保证录用合格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合作互利的关系。 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的英国,在我国已经持续了100多年。它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2]。它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理论和实践探索,它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促进和渗透,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和完善,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实质上是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给予企业、职业院校和学生以适当的政策扶持或资助,从而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并从中获得合理的受益,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技能培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学生为高职院校交付部分学费,从企业实习岗位中获取劳动收益,并在岗位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个人价值。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特点 2.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化,大体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人才培养宗旨的社会化。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化。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不仅侧重于专业技能人才社会适应度和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还受制于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人才培养方式的社会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还要为学生传授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对口的企业提供适应的岗位和技能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与培训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或标准。培养目标有层次、类别、范围的限定。国家的教育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总体的培养目标对于我国各类各级教育都是适用的,都需要达到的。各类各级教育又有它特定范围的培养目标,如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工程型人才,中等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中级职业技术人才。各类各级学校的各专业又有其更为具体的培养目标,如护理专业培养护士,会计专业培养会计。本章是从教育类型的角度来讨论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确定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条件的制约和规定。如产业革命以前的封建社会中,不可能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区别。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传统文化也必定会对培养目标的确定产生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目标也不可能是恒定不变的。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必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变化。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它属性的具体化,是它社会功能的直接体现。高职培养目标既是分析社会需求的归结,又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开端。所以它是社会需求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如果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途径与质量指标也不可能明确。因而,高职培养目标的研究至关重要。本章首先对世界各国的高职培养目标进行比较研究,然后结合国情再探讨我国的高职培养目标问题。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 (一)美国 美国的高职学历教育分两个层次,一个是2年学制,可得副学士学位;另一个为4年学制,可得学士学位。前者主要由社区学院(初级学院)和技术学院承担。美国《国防教育法》在谈到初级学院与技术学院时指出,这类学校属于“主要提供一项2年的教学计划而办理的高等学校”,“这项教育计划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来在需要懂得并运用工程、科学或数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的工程、科学或其他的技术领域中当技术员或从事半职业性工作”。例如,美国俄亥俄州欧文斯技术学院(Owens TechnicalCollege)规定的电子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使学生达到生产、研制、仪器使用、试验、安装及维修等技术人员水平,既具有专业工程师,也具有熟练技工的某些知识和技能”。 机械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使学生学习工程领域内常用的机械和机械材料,保证学生适应技术人员工作所必须具有的有关知识,受到设计、制造、试验和生产机械(装置)及其维护操作等训练,以便协助工程师工作”。美国高职4年学制,由工业大学中的技术学院承担。前2年完成副学士学位课程,此时也可参加工作。如果要继续深造,那么再续读2年,获学士学位。2年学制毕业生一般担任技术员工作;4年学制毕业生担任技术师工作。例如美国普渡大学的机械工艺专业副学士学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生产工艺术程序、机器安装、维护和解决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等方面的产品制造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胜任如实验室技术员、工程师助手、工厂维修人员、产品设计助手和工艺人员工作。随着经验的增加,可能提升到诸如工业生产管理者、工艺设备设计者、技术采购员、生产调度员和成本预算员的位置”。“顺利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后,学生将自动取得学习机械技术学士学位的入学资格”。“机械技术专业的副学士学位毕业生有资格取得工程技术员的证书”。普渡大学机械技术专业学士学位的培养目标为:“2年制机械技术计划的毕业生,有资格进人下2年的‘补充’课程计划学习,以取得学士学位。本计划旨在满足工业生产的进一步需要。所选择的实践和应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的管理与交际技能,以及提高技术训练水平、扩大专业知识范围”。“机械技术专业学士学位毕业生有资格取得技术师证书”。

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的理论基础文档精选文档

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基础 一一以新疆高等工业专科学院为例 杨智勇 人才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依据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指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和规格(培养过程完成后,学生所能从事的工作类型与层次)方面的目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则是指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种类、规格和要求。〔日对于高职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不同高职院校也有不同的认识。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职教育及学院自身特点,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定位体现出五个特点,即规格的高层次性、素质的综合性、技能的专业性、发展的持续性和服务的区域性。规格的高层次性体现在总体要求上,即人才必须是高技能的,且拥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一技之长;素质的综合性是指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价值观,又要有作为“职业人”的良好的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技能的专业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即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和态度完成职业活动的综合能力;发展的持续性表现在对人才职业拓展能力的要求上,即培养的人才在达到基本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其能力能够在以后得到进一步延伸、扩展或提升,这既可以是在现有职业能力上的纵向提升,也可以是在现有职业能力上的横向扩展;服务的区域性是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适应该区域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为进一步阐明这一极富特色和内涵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下面拟从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个层面进行淦释。 一、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经过发展,这一学说成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论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教育学词典》对它的解释是:"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是: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劳动能力来说,是指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相结合,个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统一发展,同时还包括人的思想品德和精神状态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几方面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人的片面发展是社会分工造成的,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3.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这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z1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既包含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方面,还包括思想、道德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但是,人的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均衡发展,不等于丧失个性发展,它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正因为如此,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体现综合素养,还要有所专长。因此,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强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又以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统揽,构建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和学会做人,将就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目标之中. 二、心理学基础:多元智能理论 对于智力的结构,有人主张单因素说,有人主张二因素说,也有人主张多因素说。多元智能理论是多智力多因素理论的集大成者和典型代表,它是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 学前教育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要求身体健康、无传染病、体貌端正、无色盲色弱。 三、基本学制 三年 四、培养目标 总体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托幼班、幼儿园、学前班和社区早教服务中心等多类型的教育机构,培养从事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班级管理工作,有够用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幼儿专业教学技能(弹唱说跳做),具有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意愿和能力;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质的幼教初级应用型人才,同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 具体培养目标: 第一、具有正确、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热爱儿童、踏实肯干、团结协作、品行端正。 第二、基本掌握幼儿教育基本理论,了解最新的幼儿教育理论动态;具有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和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具备较好的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技能和技巧;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熟悉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的基本容、规和方法;根据工作实际,具备合理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第四、基本具备从事幼儿园保育和教学的实际工作能力。 六、人才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一)职业素养 1.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遵纪守法。 2.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关爱儿童,尊重儿童的权利,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儿童。 3.具有良好的诚信品质和敬业精神、责任意识。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性,善于与人沟通合作。 5.具有终身学习的意愿。 (二)专业知识

1.具有本专业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2.掌握有关幼儿教育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 3.熟悉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容、要求和基本原则,掌握从事幼儿园 教学工作的有关教学方法、编写教案等专业理论知识。 4.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一日生活安排、游戏与教育活动、保育和班级管理的知识和方法。 5.掌握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及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知识。 6.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与基本知识。 7.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8.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三)专业技能 1.能观察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对幼儿进行身心保健。 2.能组织和指导幼儿一日活动,包括组织幼儿开展生活活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 3.会制作游戏材料和玩、教具,创设幼儿园活动环境。 4.会说普通话,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5.能用计算机设计制作课件,熟练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 6.能向幼儿进行弹、唱、说、跳、画等综合艺术教育。 7.能制定幼儿园教育计划,较灵活的选择教育容和教育组织形式。 8.能具有个别教育和因材施教的能力。 9.能科学评价幼儿,为幼儿发展制定出合理的教育方案。 10.能与家长、同伴合作,具有利用家庭、同伴教育资源的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目标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富裕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的职业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既区别于高等教育又不同于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应是“以科学体系为中心”向“以实用技能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模式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它与中等职业教育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中等职业教育,由于 培养目标的差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模式与普通院校也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我国高 等职业教育在类型上看,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培养目标上看,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在类型上属于高 等教育,在体系上属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 特征。 那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呢?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 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必须极大的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 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为20世纪90年代以至21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富 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 学精神。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教育方针的科学表述,明确指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 高等职业教育既区别于高等教育又不同于职业教育,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熟练职业技能,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工作在职业岗位第一线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它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是充实在社会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实用人才队伍,他们的工作 主要不是从事理论研究,也不是从事开发设计,而是把现有的规范、图纸和方案实现为产品、商品和财富。因此,高职生的成才目标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三个面向”,将自己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高级专门人才。第二,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 识和竞争精神的人才。第三,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适应高科技迅猛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对人才的新要求,将自己培养成既有理论素养,更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把学生培养成既有理论素养,更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 定位。那么,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素质与能力应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是我们今天所要研讨的重要课题。在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的今天,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理所当 然的成为了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要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的教 育模式,要具体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的训练,突出学生解 决问题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快转变“以科学体系为中心”向“以实用技能为中心”的素 质教育模式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