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土的空间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土的空间特征
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
国家在地表空间的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
绝对位置指一个国家所在的经纬度位置,例如按所处经度的不同,可将国家分为东半球国家和西半球国家;按纬度位置的不同,可将各国划分为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国家。
相对位置包括反映国家间相互关系的政治位置以及海陆位置。
政治位置也叫近邻位置,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疆域完整。
那些处在列强之间的弱国或小国,通常受到相邻大国的强大影响,往往是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缓冲区。
例如,夹在俄罗斯和德国之间的波兰,历史上屡屡成为俄德争夺的对象和交战场所,领土多次遭到瓜分。
临海国和内陆国
领土与海洋的关系和离海的远近,是衡量国家位置优劣的重要因素,据此可将国家分为临海国和内陆国。
内陆国没有海岸线,无法拥有专属经济区,也很难享有开采大陆架资源和海洋捕鱼的机会。
海洋不仅可以调节气候,也为国家的商业活动、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海洋运输的优点是运量大、运费低廉,特别适合世界范围的长距离运输。
海岸线较长,又多良港的国家,可以充分享受到对外贸易和交通的便利。
进入19世纪以后,与临海国相比,内陆国难以利用海洋运输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
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它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例如,英国早期利用它有利的地理位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积极拓展海外贸易和殖民势力,到19世纪末已雄居世界霸主地位。
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力量受到削弱,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下,大英帝国的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殖民势力一落千丈。
中国明清两朝曾实行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海洋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提高。
内陆国通达海洋的方式
内陆国家进出海洋通常要假道他国,因此,它的外交、经济和国防决策可能要受到通过国的影响。
内陆国家通达海洋一般有三种方式。
(1)国际河流。
国际河流的概念产生于18世纪,即认为河流不能专由一个国家来控制和垄断。
例如欧洲的多瑙河就是国际河流,它连接了瑞士、奥地利、捷克、匈牙利等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制定凡尔赛条约的时候,欧洲的莱茵河、易北河、奥得河、维斯杜拉河等也被约定成为国际河流,为中欧各国共享。
(2)陆地孔道。
即通过狭长的陆地通道与海港相连,或借道他国,划出一条走廊。
例如,刚果民主共和国通过狭窄的颈状地带通达大西洋。
第一次世界大
战后,波兰通过波兰走廊和新设港口格丁尼亚同波罗的海相通。
波兰走廊将德国和东普鲁士隔断,1939年,希特勒以收回走廊为借口,进攻波兰。
(3)穿越海岸国家的权利。
即通过协商,临海国保证内陆国具有穿越领土运输货物、使用沿海港口的权利,不对货物征收不公平的通行费、税或运费。
临海国可以从货物中转中获利。
例如,阿根廷在巴拉那河上的罗萨里奥市,给玻利维亚划出了一块自由区,以满足它的通海需要。
在发生冲突时,内陆国的穿越权经常被取消。
例如,在1989年3月到1990年6月间,印度与尼泊尔两国发生争执,印度关闭国界,切断了尼泊尔的石油供应。
尼泊尔人转而砍伐喜马拉雅山麓的森林,以满足对燃木的需求。
结果,森林砍伐引起印度发生洪灾,河流断流,并殃及孟加拉国。
领土规模
领土规模主要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面积的大小和人口多少。
一般来说,面积大,人口多,资源丰富,国家发展的潜力就比较大。
例如,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国。
相反,面积很小,资源缺乏,人口很少或过多,经济和军事落后,国家就比较贫弱。
一个国家面积广大,但是人口很少或者分布不均,再加上交通不便,边远地区和中央心脏地区的联系就比较困难,因而可能影响到边远地区的发展和稳定。
因此,政府为了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往往采取诸如修建交通线、实施开发项目或者迁都等措施,以促进边远地区的发展,加强中央政府与边远地区的政治和经济联系。
例如,加拿大为连接内陆草原和人口密集的东部,在1880年修建了太平洋铁路。
巴西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地区,广大的巴西高原和亚马孙盆地地区人烟稀少。
从20世纪50年代起,巴西政府开始加强对内陆地区的开发,首先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利亚,向内地移动600多千米;在亚马孙盆地修建公路,鼓励移民开发内陆高原和热带雨林地区,这些措施大大推动了内地的发展。
领土规模与国家实力及其国际政治地位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它并不一定能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
例如,英国的陆地面积不足25万平方千米,但是它在历史上却曾称雄世界。
领土形态
领土的空间形态可以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来衡量。
从垂直方向上看,国家可分为:山国,以山地为主,如尼泊尔;半山国,包括山地和平原,如法国;平地国,国土多为平原,如荷兰。
平地国交通比较便利,农业土地较多。
山国则交通不便,可耕地少。
我国是一个半山国,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陆地面积的66%,可耕地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可耕地面积还不及印度,因此,农业面临的压力非常大。
从水平方向上看,领土的形状(图“领土的几何形状”)可分为:致密型。
领土形状介于圆形和矩形之间,从中心地区到边界的距离大致相等。
它的优点是
以最短的国界包围了最大面积的领土,有利于国家统一和行使主权。
例如,法国、波兰、巴西、肯尼亚等国,都具有这种完整、规则的几何形状。
零散型。
领土比较分散,由许多不相连的部分组成,彼此间靠水路或空运沟通。
例如,菲律宾由太平洋东部的一群岛屿组成,日本领土主要由四个大岛组成,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领土也比较分散。
领土形状分散给国家的内部联系和交往带来不便,容易造成管理困难等问题。
长条型。
领土向某一方向延伸,呈狭长的条带状。
例如,智利、挪威、意大利等国,领土南北狭长,称为经线国家。
印度尼西亚的国土向东西方向伸展,称为纬线国家。
这种形态不利于国家内部的联系和凝聚,也不利于国家防御。
延伸型。
领土主体形状呈致密型,但从主体向外延伸出一个狭长的半岛状领土,形似蝌蚪,如泰国、缅甸等国。
这种延伸部分不利于国家管理和内部的交往。
嵌入型。
领土的形状基本为致密型,但有一长条状领土嵌入别国领土之间,这多是殖民时代的产物。
例如,阿富汗东部长约300千米、宽约20千米的带状领土,嵌入塔吉克斯坦和巴基斯坦之间。
穿孔型。
即一个国家的领土完全被另外一个国家包围,如同在后者的领土上开了一个“天窗”,如莱索托、圣马力诺、梵蒂冈等国。
莱索托与比利时陆地面积大致相同,占据了南非中心较大的一块地方,它的商品进出口几乎完全依赖南非。
国界类型及其地理意义
国界和边疆
国界是划分国家主权管辖空间的标志。
在地图上,国界是将相邻国家分开的一条线,它代表一个国家主权和行政控制所能达到的范围,它的功能包括防御、法律、贸易、税收和监督等方面。
目前,大多数国家间的国界是确定的;还有一些国家间的部分国界尚未正式划定。
国界是近代历史的产物。
在过去,某些国家之间不是通过国界直接相邻,而是在两国间存在一个具有一定宽度的地带,那里行政管理薄弱或者没有行政管理,这种国家间的边缘地区称为边疆(图“阿拉伯半岛图”)。
边疆往往是人口稀少的空旷地区,这一缓冲地区可以减少两国间直接的或潜在的冲突。
现代交通和通讯系统使国家可以有效地对国界进行监控和警卫。
农业生产技术和采矿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国家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各国的经济活动纷纷向边疆扩展,政治控制也得到加强。
如今,世界上除极少数地区外,边疆已几乎被国界取代。
国界的分类
国界的类型按划分特征来看,可分为两种:文化国界和自然国界。
国界稳定与否不在于划分国界的方法和依据,而在于有关国家对国界是否同意和尊重。
(一)文化国界文化国界是以文化景观中的某个特征为依据,或者沿经纬线来划分的国界。
在划界时,可以依据的特征如下。
语言。
在欧洲,语言长期以来就是识别民族特征的重要手段。
例如,法国于17世纪、意大利和德国于19世纪分别成为统一的国家,主要就是靠语言的维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召开的凡尔赛和会上,同盟国也是主要依据语言来划分新的国界和调整现有国界。
凡尔赛和会还特别讨论了冲突频繁的巴尔干半岛国家间界线的划分。
保加利亚、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国界基本与语言的分布重合。
而在当时新出现的南斯拉夫(图“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民族分布”),则是讲多种斯拉夫语(包括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和马其顿语)的居民集中的地方。
宗教。
宗教差异也曾被用来作为划分国界的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统治下的印度按宗教原则分成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和主要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两个独立国家。
由于两教教徒原先在边缘地区呈混居状态,因此在划界后,国界两边的教徒曾大规模的搬迁。
宗教在爱尔兰岛上国界的划分中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南部26个县中,天主教徒在人口中约占95%,他们组成爱尔兰共和国。
北部6个县以清教徒占多数,他们坚持留在联合王国内,称为北爱尔兰。
几何形状。
在原来没有国界或者国界不确定的新殖民地区,因为缺乏确定各国属地之间界线所需的资料,有关国家的国界多以经线或者纬线为界。
这种几何形状的国界在地图上十分引人注目。
纬线国界如埃及和苏丹之间(北纬22°)、加拿大和美国本土之间(北纬49°)(图“美加国界两侧的景观”)等。
经线国界如埃及和利比亚之间(东经25°)、加拿大与美国阿拉斯加之间(西经141°)等。
在非洲,很多国家间的国界是欧洲殖民历史的产物。
当时的欧洲殖民帝国在谈判桌上相互讨价还价,在地图上简单地划定界线,毫不考虑殖民地人民的意愿,也不顾及各部族的实际分布范围,这给后来非洲国家间的领土争端和部族冲突埋下了导火索(图“利比亚和乍得之间的国界”)。
(二)自然国界山脉、河流、沼泽、森林和荒漠等自然特征,在地图上和地表都很明显,而且由于它们较为稳定,具有阻碍交往、便于防守等功能,往往被选择作为两国的国界。
山脉。
山区地形崎岖,难以通行,是天然的屏障。
这里也很难开展农业活动,居民稀少。
例如,瑞典和挪威之间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比
利牛斯山脉。
在山区,一般以山脉的分水岭为界,如中国和巴基斯坦、中国和印度的西段国界以喀喇昆仑山脉的分水岭为界;或者以山脉一侧的山麓为界,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构成中国和印度的东段习惯国界。
荒漠。
和山脉一样,荒漠地区也难以通行,人烟稀少。
在非洲和亚洲,荒漠通常被选作国界。
在北非,除了乍得和利比亚之间外,撒哈拉沙漠是南北两侧国家间的一条稳定国界。
水域。
河流、湖泊、海洋和其他水体也是划界时经常被考虑的自然特征。
水体作为国界具有容易辨认、相对稳定和便于防守的优点。
例如,在河流宽度不大、不易航行的河段,多以河流中心线为界。
在可通航的河段,则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
自然国界也是人为确定的,它需要得到相邻两国的认可,由有关国家以协议形式明确规定。
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国界,有可能将同一民族分割到两个国度。
作为国界划分依据的某些自然因素,也有可能发生变化,如分水岭的变动、河道的变迁(图“格兰德河河道的变迁”)等,这也给国界的确定带来了困难。
国界的进退将影响到国家疆域的变化,国界和领土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因此,国界问题和领土争端一直是造成世界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两国国界的确定,先要通过谈判,达成并签署国界条约,然后在地图上划定界线,并在一定地区设立国界标志(如界碑、界墙、堡垒、栅栏等)。
这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有关国家观点相去甚远,领土要求互不让步,加上情报不足、地图不准确、地面崎岖等原因,勘界问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