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韩国釜山甘川洞文化村为例_魏寒宾
中日韩传统村落的保护与规划研究
中日韩传统村落的保护与规划研究胡贝贝,杨憬铭,刘诗悦,陈思佳,任光淳*(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杭州311300)将中日韩传统村落案例———诸葛村、白川乡、河回村的保护规划内容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再结合浙江传统乡村现状从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现村落与优秀案例之间存在的差距,以研讨出的结果为基础,总结出一套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为今后的传统乡村保护规划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
传统村落;开发利用;利用现状;保护规划;传统文化国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案。
1文化传承与保护1.1中国诸葛村诸葛村文化主体为阴阳八卦理论与诸葛文化理论。
诸葛村是诸葛氏的祭祖活动中心,也是诸葛文化的集中体现点。
村落在选址、布局、空间环境的整体处理上,体现了传统八卦文化的布置形式———村落围绕钟池这个中心空间分布建筑群,道路呈放射状,构成九宫八卦形[2]。
除了八卦文化,诸葛氏家族文化的爱国思想、廉政思想、法家思想、立志思想等在“诸葛亮廉政思想教育展馆”中都有一系列的总结和宣扬。
除此之外,村落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以确保文化的传承。
诸葛氏后人建造宗祠祠堂,定期修族谱;村落还会利用空闲的老建筑举办各种展示,如诸葛药业及药业历史展等等,这些活动都表明村民有着自主传承的自觉性。
除此之外,诸葛村在国内四川、山东等地定期召开诸葛亮研讨会,还会与日本、韩国的文化组织进行诸葛氏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
在上层政府协助保护方面,政府制定了《诸葛村保护规划》(下简称《规划》)[3],如今的保护改建活动严格遵守着《规划》内“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不允许出现造假、强拆等破坏行为。
1.2日本白川乡白川乡的文化遗产主体是“合掌造”———一种有着呈人字型的屋顶的特殊建筑[4]———所衍生出来的文化活动“结”,它是一种需要全村人协力才能完成的更换屋顶茅草的活动,体现了合掌造的社会方面文化。
此外,白川村还保存有古老的大家族制度,“大家族制”具有母系社会的家族关系,家中除了长子拥有被家长认可的婚姻外,其他子女都不用结婚,自由交往[4]。
“文化艺术”手段下的城乡居住环境改善策略——以韩国釜山甘川洞文化村为例
图 2 “村 落艺 术 ”项 目公 开招 募 的 类 型
其 中央政府的积极主导下 、艺术家及地
区居 民的广泛参与下 ,通过公共艺 术作
品为地 区发展注入活力 ,将 其作 为一种
城市再生的手段 ,广泛运用 于城 乡建设
中,这为具有东方同源文化的我 国在城
乡规划 中引入 “公共艺术 ”和 “公共设
对已经执 行的项 目中成果优 秀 的地 区进行持续 支援
在历史 、文化、生态等特征鲜 明 的 地 区 内 注 入 艺 术 文 化 元 素
的研究和投资 ,一些地区还 将公共设施 的便利性 、艺术性作为判断地方福 利水
场所 、主题 、项 目方式等 不限 艺 术 家 自 由 发 挥
平的标 准。放眼亚洲 ,韩 国等国家也 在
计 ”手段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因此 ,
本文以韩国政府 2009年开始推行的 “村
“公共设计 ”不仅可以提升环境价值 ,还有助于提高
居民生活品质和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它与 “公共艺术”, 城市规划 ,景观 、建筑 、室内设计等多种领域和谐互通 J。
欧美国家 “公共艺术”的变迁可简要划分为 “建 筑里 的艺术 ” “公共场所 内的艺术” “城市设计中的 艺术 ” “新体裁的公共艺术”四个阶段 ¨ J。其中, “公 共艺 术”在第三阶段开始便被运用到城市设计中 ,成 为改善落后地 区面貌及整治城 市环境的手段 ;进入第 四阶段后 ,新体裁的 “公共艺术 ”则更加注重居 民的 参与及共同精神的塑造 ,促进了地方居民间的交流和 共同文化的形成 [6]。韩 国近代 “公共艺术”的发展与 此类似 ,经历了从雕塑作品到 多元艺术活动 、从静 态 到动态 、从开放到参与的整体历程 ,主要包括 20世纪 6O~7O年代Bg_  ̄E念雕塑时期、20世纪 8O年代 的现
朝鲜族传统村落特色及保护策略探析——以白龙村为例
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年3月 第4卷 第3期 Vol.4 No.3 Mar. 2019Research on Heritages and Preservation63朝鲜族传统村落特色及保护策略探析——以白龙村为例韦宝畏1,2,杨明星1,许文芳1(1.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2.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摘 要: 文章以国家级传统村落——白龙村为例,全面梳理传统村落中分布的古遗址以及村落空间格局、建筑样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特色。
针对传统村落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划定不同层级保护范围、延续村落建筑风貌特色、完善公共空间功能布局、塑造“农耕文化”特色景观等保护对策,以期为包括白龙村在内的朝鲜族聚居地区民族文化传承和延续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朝鲜族;传统村落;保护策略;白龙村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志码:AAn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 Strategies of Korean T raditional Villages——Taking Bailong Village as an ExampleWEI Baowei 1,2,YANG Mingxing 1, XU Wenfang 1(1.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College,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China;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Bailong village, a national-level traditional village, as an example to comprehensively sort out the ancient sites distributed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pattern,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view of the promin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delimiting the protection scope of different levels, continuing the features of village buildings, improving the functional layout of public space, and shaping the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of "farming culture".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national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areas inhabited by the Korean nationality including Bailong village.Keywords: Korean; traditional villages; protection strategy; Bailong village作者简介:韦宝畏(1977-),男,教授,博士,天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朝鲜族传统村落遗产保护。
旅游循环凝视理论视角下古村落开发探析——以洛阳魏家坡古村落为例
旅游循环凝视理论视角下古村落开发探析——以洛阳魏家坡
古村落为例
王晶晶
【期刊名称】《江苏商论》
【年(卷),期】2024()2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古村落作为乡村旅游中珍贵的文化旅游吸引物,开发和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基于旅游循环凝视理论,以洛阳魏家坡古村落为例,对其开发历程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同时,从古村落作为“高语境吸引物”的角度分析,对魏家坡的文化内涵发掘、文旅项目打造、公共空间建设和营销平台搭建四个方面,提出提升策略,从而实现目的地共建共享和旅游过程中主客价值共创,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总页数】4页(P64-67)
【作者】王晶晶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3
【相关文献】
1.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以河北省太行山区古村落为例
2.三权分置下古村落旅游开发中农户房屋经营权流转行为意愿研究——以江西省金溪古村落实践为例
3.乡村振兴视角下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以金刚碑古村落
为例4.皖南古村落空间结构特点与旅游资源开发路径探析——美丽乡村视角下的思考5.基于旅游“飞地”视角下的古村落旅游开发——以广西贺州秀水状元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韩国文化村镇的打造模式
韩国文化村镇的打造模式作者:鄢葵来源:《文化产业》2013年第05期文化造镇,它可以是“无中生有”,对文化进行嫁接和移植;它还可以是“有中生新”,在深入挖掘和突出既有文化的内涵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为拉动区域经济以及促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韩国政府也曾大打文化牌,各地掀起了一股“文化造镇”的热潮。
文化造镇,它可以是“无中生有”,对文化进行嫁接和移植;它还可以是“有中生新”,在深入挖掘和突出既有文化的内涵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文化造镇这一举措除了具有经济价值之外,还在传承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地域文化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纵观韩国的文化村镇,按照内容特征大体可将其划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类是历史文化型,即以传统文化为主,包括传统建筑、历史名人、民俗等。
如安东的河回文化村、全州的韩屋村等。
第二类是多元文化型,即富有外国风情的小乡镇,如加平郡的法国文化村、南海德国村等。
第三类是生态型,如新安郡曾岛、潭阳郡昌平面等慢城镇。
第四类是艺术型,如坡州的HEYRI艺术村、光州的诗画村等。
下文将着重围绕后两类较有特色的村镇建设类型展开叙述。
(一)历史文化型:安东河回文化村这个村落是丰山柳氏在六百余年间代代传下来的,保有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古朴淳厚的文化底蕴。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和美国前总统布什都曾到河回参观考察过。
村落现居住着150余户人家,127栋的房屋中有12栋被指定为文物和重要民俗材料。
村落的管理和运营是由居民自治团体——安东河回村保存会担任的。
相对于开发扩建而言,河回村旨在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特别是采用节日庆典、民俗表演、体验活动等方式对该地域的民俗文化予以了传承和宣传。
如每年3~12月的周三、周六和周日开设了别神假面演出;4~10月安排了茶道、书写家训等体验活动;每年夏季举办船游诗画节。
独特的地域文化,丰富多样的观光item,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
(二)多元文化型:加平郡法国文化村加平郡位于京畿道,距离首都首尔约一个小时的车程,交通十分便利。
韩国釜山甘川文化村
韩国釜山甘川文化村旅行时候你最在意的是什么?见到不一样的风景,看到不一样的文化,体验不一样的传统,还是邂逅不一样的女孩。
旅行时候是需要用镜头寻找美,用照片来记录下美的。
每个人都会找到不同视觉的美,所以很多地方在一般人看来没有什么味道,但在喜欢寻找美发现美的人眼里,那里是定格下时光的天堂。
韩国釜山的甘川文化村,一个不是主流景点的小村庄,一个被称为“韩国圣托里尼”的地方。
喜欢旅行喜欢摄影喜欢浪漫的人一定知道圣托里尼,一个位于希腊爱琴海上的岛屿。
希腊总能让人联想到众神和艺术,而爱琴海不管去过没去过光听名字就让人神往,圣托里尼就位于它们的怀抱里,一个美到没朋友的地方。
说甘川文化村是韩国的圣托里尼可能是韩国人自夸的,如果解读一下韩国的文化就可以理解,但不是说甘川文化村徒有其名,相反它却是游玩釜山时候少有的去掉了喧嚣和浮华,能静下心来走一走拍拍照的地方,虽然这样的地方在未来也许也会像丽江古城像全州韩屋村一样行驶它作为旅游景点的使命。
甘川文化村位于韩国釜山市沙下区,一个非常普通的地方。
它有着很多的别名:马丘比丘、圣托裏尼、太极村,厉害的是还被选定为亚洲最美丽的村庄。
先不管人家是怎么选出来的,既然能被这么称呼,肯定还是有它的可取之处。
据说甘川文化村是1950年代韩国的太极道信徒和6·25战争避难人民共同聚居形成的,所以这里算是一个宗教与战争的交点,很多著名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景色独特,重要的还有人文景象。
从远处看,沿着釜山天马山脊依次坐落着许许多多的小房子,你要是走近看的话都是韩国最普通的家庭民居,但是在远处看的时候会忽略了它的个体的普通,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种乱而有序,颜色艳丽的惊喜。
你要是去过圣托里尼,会被它的浪漫打动;你要是去过香格里拉,会被松赞林寺,会被那里的古朴与神秘吸引;而你要是来看看甘川文化村,也肯定会被这里的俏皮和可爱收买。
这几个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用一种乱乱的密密的姿态,描绘出神奇的和谐。
釜山-韩国釜山观光高中-尚清-案例分析
因为每天基本都有生词听写,因此老师会将学生分为小组,并且纪录每个小组听写的结果,听写平均成绩较低的小组中“拉后腿”的成员则要请班级成员吃糖果,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形成竞争的学习动力,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达到了激励学生记忆的效果。
反思
教无定法,但是教学方法的思考尤其重要,特别是对于生词而言,重要的是方法,学生如果对听写有烦躁的情绪就需要考虑新的方法帮助他们记忆。
问题
1每天的例行听写抱怨连连,有不少学生直接选择睡觉,听写效果不佳;
2HSK词汇记忆枯燥,学生记忆效果不佳。
解决方法
1创新单词记忆方法:
比如翻字板词卡配对:搭档老师采用了翻字板的游戏,就是事先准备好拼音汉字版和韩文版的两套卡片,然后分别贴在黑板上(没字的一面朝外),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翻字板,翻得的韩文和中文字板一致则加分,这个游戏不仅帮助学生记忆单词,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我觉得很好。
2创新单词听写方式:
传统的老师说,学生写的方式容易造成学生的烦躁感,因此我和搭档想了新的单词听写的方式,比如
【BINGO】这是比较同形的方法,就是学生自己画好4*4的格子然后在格子里面填写今天需要记忆的生词,老师说生词,学生圈出来,最先练成一线的学生获胜有奖励,这个方法百试不爽。
【小组轮流法】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上黑板听写单词,小组成员听写正确则继续在黑板听写,听写不正确则换小组另外一个人,最后小组所剩的成员最多则小组获胜有奖励,这个方法小组间成员可以共同协作和激励。
志愿者案例分析样例Leabharlann 姓名尚清性别女
出生日期
1991.12.6
民族
汉
学历
硕士
专业
华语与华文教育
政治面貌
党员
基于政府引导与政民合作的韩国社区营造
在运用政府行政资源 、倡导专家学者参与以及激励社区
热心人士贡献力量的前提下 ,是一种激发社区自主性 、 改造地方人际网络 、 美化生活环境、 塑造地方文化产业 , 乃至培植公民社会基础的本土性社会文化运动 【 | 。基于
决当前韩 国经济下滑 、城市景观被破坏和大规模开发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1 4 0 8 3 3 2 ) 、“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 2 0 1 4 B A J 0 4 B 0 1 — 6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
We i Ha n b i n , 。 r a n g、 n , J i n Sh i y o n g
璩呐删 Si n c e 1 9 9 0 s . c o mmu n i t y d e v e l o p me n t h a s b e c o me a c o n s p i c u o u s u r b a n r e n e wa l a n d r e n o v a t i o n mo v e me n t i n ma n y As i a n
社区营造在韩国被称为 “ 村庄创建 ” ①, 这里的 “ 村 庄” 即为社 区, 是指居民在 日常生活中共同享有的空间、 环境 、经济、文化及社会关系网等。近年来受经济危
此, 本文针对韩国社区营造的政府引@- 5政民合作特性 , 研究社区营造在韩国兴起的背景及历程 ,剖析韩区共同体营造为例 ,
以韩国为例 ,针对韩国社区营造的政府 引导特性 ,回顾社区营造兴起的背景及历程 ,剖析其特性及类别 ,并以首尔市社区共 同
体营造 为实证 ,集中探讨其发展过程、运作状况及核心价值等 ,以期为我国通过社区营造方式提升城乡空间品质和社 区生活质 量提供借鉴。
国内外空心村发展案例研究
日本越后妻有 ——以大地艺术振兴乡村
农产品的艺术化包装
为了以城市的智力资源反哺农村,艺术 祭还发起了“根”计划,这个计划联结起当地
的农业和土特产从业者、以及艺术家和设计师,
请设计师们来到当地考察,重新发现传统材料 和工艺的美和魅力,赋予当地农产品和土特产 更好的设计和包装以及品牌规划。所以我们就
看到了世界上最奇怪的美术馆商店,这里大部
希望以太平洋战争70周年纪念为契机,呼吁东亚地区内部和平。
Yoshiaki Kaihatsu(日本),蒲鉾面
日本艺术家Yoshiaki Kaihatsu赋予这些当地特 色的房屋以各种表情。起初,他只画笑脸,后来, 当地人建议他画不同的表情。所以,他也开始画一 些鬼脸、哭脸。当他在一个仓库上画完哭脸,房子 主人说:“我不喜欢看到一张悲伤的脸。地震毁了 我的房子,只留下这个仓库。”这番话感动了艺术 家。
让观众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体验乡村学校独有的情调。
法国艺术家Christian Boltanski和Jean Kalman的作品《最 后的教室》出色地唤醒了这些废弃校舍的旧时光,微弱的风 扇声唤起记忆深处的情感,与二楼强烈的心脏跳动声形成强
最后的教室
烈对比。人缺席了,但回忆开始在幽暗的空间充盈。
另一所学校被规划成“土壤博物馆”,走廊里铺满泥 土和木屑,窗台上长出了仙人掌,策展人用丰富多样的多媒 体手段展示了越后妻有地域内土壤的多样性。在展览的最后,
韩国釜山甘川洞文化村
——釜山的圣托里尼
被誉为“釜山的圣托里尼”的甘川洞文化 村前身只是 1950 年代太极道信徒和 6•25 避难人民 共同聚居形成的城中村或叫棚户区。在中国的城 镇化进程中,对待这种村子的方法简单而有效, 就是一拆了之,然而韩国却没有这么干,它们选
095.数据技术支持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品质提升——以釜山甘川文化村和衡复历史风貌区为例
数据技术支持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品质提升——以釜山甘川文化村和衡复历史风貌区为例王泽夏摘要:随着城市逐渐趋向于精明式发展,城市更新已然成为规划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探索历史文化地区更新改造模式,以及如何通过数据技术分析手法提升地区空间品质,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片区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通过对韩国甘川文化村和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形成背景、更新改造过程等分析,找到中外历史文化片区的共性,继而利用空间句法、POI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二者的街道及公共空间进行定量研究,发现街道空间品质和公共设施的集聚与街道的中心性显著正相关,而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对文化片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将达的促进作用,二者相辅相成。
最后基于技术手段提出历史文化片区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方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通过规划控制和政策支持手段使之实现文化与民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化社区,空间句法,大数据,甘川文化村,衡复街区1引言随着城市发展逐渐进入紧凑化、精明化阶段,历史文化片区的保护更新问题一度成为大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许多世界遗产确定为保护区,以减少人类发展带来的破坏[1]。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街区数量众多的国家,中国至今已确定了133个历史文化名城,就上海而言,也制订了44处历史文化风貌区。
在韩国,也有许多类似的文化风貌区,如釜山的甘川洞片区,虽然政府没有制定法定保护条例,但依然以“村落艺术”项目为契机为当地提供财政支持。
经过多年的实践,历史文化片区的更新基本上分为两种模式,一方面以上海田子坊为代表,在功能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原有居民逐渐迁移,导致这些文化街区成为游客的消费空间。
另一方面,仍有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并没有得到资金上的支持,生活环境品质的下降导致这些街区日渐衰落,使当地居民在没有足够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生活环境,换句话说,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或多或少牺牲了当地居民的利益。
行摄釜山甘川文化村
图3 甘川文化村的著名打卡点——小王子雕像图5 装饰性和艺术性兼备的导视牌图4 游人在巨大的相框处合影留念图6 甘川文化村的吉祥物图7 甘川文化村入口处的大面积鱼形导视牌图10 空调和线箱上的装饰画图8 彩色房子形态的雕塑图9 墙上的彩绘插画和小王子形象漫步在甘川文化村内,会发现可爱、色彩丰富的装饰插画随处可见。
村里很巷子可以通向不同地方。
为了方便大家,就设置了很多鱼形牌,迷路的时候,跟着图11 楼梯的侧面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房子图形图12 墙角的装饰画图13 装饰小细节图14 公交站旁的楼体上布满了鱼形的木牌图15 信息中心的小房子充满着童话的气息图16 别出心裁的装饰冰雪融化时节的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的圣湖纳木错,是众所周知的西藏旅游胜地,也是西藏旅游必定要去的打卡点。
纳木错位于拉萨市当雄县和那曲市班戈县之间的山峦地带,东西长70多公里,南北宽30多公里。
纳木错湖面面积1940平方公里,海拔高达4718米。
纳木错的南部是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脉,湖东边是雄伟壮丽的冈底斯山脉,北边和西北边是起伏连绵的藏北高原,宽阔的荒原草滩环绕大湖的四周湖滨。
纳木错周围都是高海拔的山地,特别是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的海拔达到5500米-6000米以上,形成了天然屏障将其围在山间盆地之中。
尽管纳木错湖面海拔很高,但是由于这些大山的阻隔导致没有出水口而成为内流湖,湖面积年累月的水汽蒸腾使其成为一个大咸水湖。
早期的科学考察数据认为,纳木错的最大深度为33米,但最近两年对湖泊的重新测量发现,纳木错最深处超过了120米,蓄水量达到768亿立方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咸水湖,也是西藏自治区的第二大湖泊,中国的第三大咸水湖。
“纳木错”为藏语,是富裕天湖或图1 纳木错一侧小湖的草滩上。
国外乡村振兴经验及其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示——以亚洲的韩国、日本为例
国外乡村振兴经验及其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示——以亚洲的韩国、日本为例作者:邱春林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邱春林(临沂大学,山东临沂 276000)摘要: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战后韩国、日本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在推动乡村实践中既注重政府引导又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既注重保持传统又突出特色发展,既注重经济发展又保持文化传承,既注重把农民组织起来又倡导依法治村等。
韩国、日本的乡村振兴经验对当前中国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启发。
实施乡村振兴既要有实施理念的创新,又要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做到三个统筹,构建乡村振兴投入长效机制,坚持走乡村生态现代化建设之路,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地夯实基础。
关键词:国外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新村运动;造村运动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9)01—0081—08乡村振兴战略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进一步实现城乡协调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
当然,实现乡村振兴途径和方式的选择也是一个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觉选择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事实上这也是一个国家应对一系列内外部环境压力和挑战的结果。
亚洲的韩国、日本在战后面对国内外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困境,在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
梳理总结韩国、日本的乡村振兴经验和做法,对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无疑具有一定启发,值得我们去认真梳理和借鉴。
一、韩国新村运动对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一)新村运动的启动二战后,韩国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运动并取得显著成绩。
与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相对,韩国农村农业发展显著滞后,导致工农业发展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分化更加明显,给韩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
面对城乡发展的巨大鸿沟,韩国国家财力有限,无法满足解决城乡发展差距的巨大资金需求。
《客源国概况》-本科课程教案-张利霞
山东协和学院
课
程
教
案
使用教材《客源国概论》出版社中国教育出版社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层次本科总学时 51 授课教师张利霞教研室旅游管理教研室授课学年 2015-2016 学期第一学期
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附页
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附页
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附页
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附页
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附页
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附页
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附页
(
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附页
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附页
课程教案附页
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附页
课程教案附页
课程教案附页
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附页
课程教案附页
课程教案附页
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附页
课程教案附页。
韩国“新村运动”成功经验对我国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提升的启示
doi :10.16006/ki.twnt.2023.04.006韩国“新村运动”成功经验对我国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提升的启示宁 鑫(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摘 要: 【目的/意义】尊重和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提升农民的主体性,是激活乡村内生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
通过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为提升我国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提供参考。
【方法/过程】查阅已有文献,基于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现况,分析韩国“新村运动”中坚持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主体性的具体做法,提出提升我国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的路径。
【结果/结论】结果显示,鉴于“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我国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提升农民主体性要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重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引导,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农民真正获得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
关键词: 农民主体性;乡村振兴;现代化;新村运动中图分类号: F327;D422.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3−5617 ( 2023 ) 04−0046−06Enlightenment of the Experience of “New Village Movement ”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ubjectivity of Farmer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NING Xin(School of Marxism ,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 Fuzhou , Fujian 35012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Meaning 】Respecting and guaranteeing the main position of farmers and enhancing the subjectivity of farmers were the key to activating the endogenous vitality of rural areas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New village Movement ”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could be used for the reference to enhance the subjectivity of farmers i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Methods/Procedures 】By reviewing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armers’ subjectiv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 the specific practices of adhering to the role of farmers’ subjectivity and mobilizing the farmers’ subjectivity in the “New Village Movement ”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 and then the path thinki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farmers’ subjec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 was put forward. 【Results/Conclus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view of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New Village Movement ”, based on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the practical need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subjectivity of farmers, it wa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Party’s leadership in rural revitalization,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leadership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farmer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guidance of farmers, and carry out the skill training, thus to help the farmers truly acquire the ability to promot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Key words : subjectivity of farmers ;rural revitalization ;modernization ;New Village Movement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
从韩国甘川洞建设看中国城镇化建设
从韩国甘川洞建设看中国城镇化建设2023年9月,笔者应邀赴韩国进行了参观访问。
其中,在釜山期间巡游的甘川洞文化村,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除了甘川洞文化村那些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笔者更感爱好的是它的形成和进展方式。
根据中国的分类,这个所谓的文化村前身不过就是一个自然进展起来的城中村,或者称为棚户区也可以的。
它面积很小,只有0.62平方公里,但是人口最多的时候,居住着3万人。
韩国选择的方法是就地改造,注入文化和艺术元素,把它打造成了一个富有小资气质和文化氛围的闻名观光和文化创意区。
这样的胜利案例,对中国的城中村改造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的城中村改造是城镇化进程中面对的重要问题,现在政府和学者想尽方法从土地政策改革、引入社会资本等角度不断突破,盼望破解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和资金难题。
那么,通过韩国甘川洞文化村的案例,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城中村改造的问题?除了资金障碍,我们更需要一些改造城中村的新思维。
首先,要转变城镇化就是“大拆大建”的固化思维。
我们说现在中国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那么无论是拆房子还是盖新居子,不过是让老百姓日子过得更好的一种手段。
我们在城镇化推动的过程中,可以向韩国的甘川洞文化村学习,依据其自身特色,通过改造改建的方式,用更低的成本打造一个低碳环保、生态宜居,富有特色产业,保留之前文化传承的民居群落。
这样的建设思路不但没有阻碍当地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效防止了现在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的现象。
因地制宜,一城一策,充分保留地域文化和特色的城中村改造,才是将来中国城镇化的进展方向。
其次,这样的建设方式,要求地方政府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靠。
先来看一组数据,在过去的2023年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699.22亿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39072.99亿元、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1259.67亿元。
而当年的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决算数也不过是69011.16亿元。
可见,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进程这种“大拆大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背后的土地财政的驱动。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海南岛民族聚落研究——以琼中什寒村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4.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3)07-0133-05 收稿日期 2022-09-06摘 要 民族聚落是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文化生态复合体,只有对聚落景观特征、文化内涵形成准确认知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
该文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海南省琼中县什寒村为例,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出发,利用GIS识别聚落景观特征,同时剖析文化基因内涵,尝试构建聚落景观特征与文化基因嵌合关系谱,讨论什寒村聚落景观形成机制,为海南岛民族聚落研究与利用保护提供理论借鉴参考。
关键词 文化生态学 民族聚落 文化基因 海南岛 什寒村Abstract The ethnic settlement is a cultural ecological complex form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nly by forming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settlement landscape can it be effectively protected. Taking Shihan Village, Qiongzhong County, Hainan Province, a village with Chinese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we use GIS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ttlement landscape, and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genes, then we try to 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spectrum between settlement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genes, and discus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ettlement landscape in Shihan Village,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ethnic settlements in Hainan Island.Keywords Cultural ecology, Ethnic settlements, Cultural gene, Hainan Island, Shihan Village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海南岛民族聚落研究——以琼中什寒村为例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ity Settlements in Hainan Is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Taking Shihan Village in Qiongzhong as an Example1 背景介绍海南岛中南部地区分布着以黎苗为主的诸多少数民族聚落;这些聚落是少数民族在文化基因影响下,主动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并伴随着文化的变迁发生着有机演变;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人居环境资源[1]。
韩国新村运动对甘南州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十 年代 遇 到 大 灾 之 后 ,一 群 众 吃 不 饱 , 至 靠 草 根 维 持 生 活 。 甚 上 世 纪 七 十年 代 ,在 2 0万 农 户 中,0 住 的 是 茅 草 房 ,0 点 的 5 8% 7% 是煤 油 灯 ; 约 5万 个 自然 村 中 ,0 不 通 电 ; 在 8% 只有 6% 0 的村 勉 强 能通 汽 车 。 当时 粮 食 和供 应加 工 业 的 农 产 品 原料 不 足 , 府 收 购 政 农 民大 米 的 价 格 只 有 市 价 的 7 % 5 。逐 渐 扩 大 的 城 乡 差 距 吸 引 了
维普资讯
甘肃 农业
20 第 O 0 8年 8期 ( 2 5期) 总 6
周维颖
为 充 分借 鉴 韩 国新 村 运 动 中 的成 功经 验 , 参加 甘 、 、 、 我 蒙 冀 浙 四省 部 分市 州 ( 社 会 主 义 新 农村 建 设 领 导 小组 办公 室 负 责 盟)
10美 元 (9 3年 为 5 元 ,9 2年 为 8 0 15 7美 16 7美 元) 。农 村 基 础 设
施相 当 落后 , 民一 分 贫 穷 , 农 卜 农业 人 口占到 总 人 口的 8% 0 。在 六
推动作用 。 在项 目实施方 向选 择和确定上, 由新村指导者召集村
民大 会 , 村 干 部 和 政 府 公 务 员 的协 助 下 , 在 开展 新村 建设 。韩 国 的村长 ( 当地 叫 里 长 ) 由村 民选 举 产 生 , 于 半 公 务 员 性质 , 一 属 有 定 的报 酬 。 些 指 导 者 是 由 当地 德 高望 重 的 长 者 、 者 当地 先 进 这 或 典 型 人 物担 任 。对 公 务 员 要 求 更 加严 格 , 村确 定 一 名 公 务 员 , 每 要 求 至 少 每 周到 村 里 去 两 次 ,对 他 们 深 入 乡村 的情 况 ,详 细 记
从一面墙看城市更新的创新与应用:破败,衰落与新生
从一面墙看城市更新的创新与应用:破败,衰落与新生摘要:与只注重优化城市布局和改善基础设施的“旧城改造”相比,城市更新涵盖的内容更多,将改善生活条件、丰富文化内涵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结合在了一起。
韩国釜山甘川文化村原本是落后的贫民区,后经改造计划,创造了小王子、鱼和五颜六色的墙,摇身一变成了世界知名的文化景点。
本文探索了甘川洞在城市更新中的成功策略,从而为我国社区更新、特色小镇打造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更新;甘川洞文化村;创新;文化创意一、城市更新背景近现代意义上城市更新可以追溯到产业革命时期,逐渐成为对社会和城市影响巨大的运动。
根据董玛力等人的研究,西方的城市更新大致经历了“清除贫民窟-福利色彩社区更新-市场导向旧城再开发-社区综合复兴”四个发展阶段。
在二战后,人们对城市的新形态有了更多的需求,开始了推倒重建式的更新,英国在1930年颁布了格林伍德住宅法,开始了清除贫民窟,拆除破败建筑,建造商场、娱乐中心的运动。
接着在6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到贫困、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问题,以及到了8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和市场成为城市更新的导向,各式房地产开发项目拔地而起,城市更新带来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开始显现。
进入到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融入到城市更新中,更加注重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的多方位融合发展。
二、甘川洞文化村发展历史(1)甘川洞贫民窟时代甘川洞文化村(감천문화마을,Gamcheon Culture Village)位于韩国釜山广域市沙下区,原为20世纪50年代韩国战争时的避难所,难民们用简易的帐篷和板房搭建起临时住所。
阶梯式排列的房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村落,该区地势相对陡峭,道路狭窄,住宅呈台阶式分布,后一直为生活条件破落的贫民窟。
村落位于山坡上,交通不便,村内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用水都要从山下往上运,人们渐渐搬离,等待小村的是破败、衰落、凋零的命运。
(2)城市更新后阶段自2009年,在釜山“胡同(村落)艺术工程”的推动下,贫民区短时间就打造成知名的文化景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0□ 魏寒宾,唐 燕,金世镛“文化艺术”手段下的城乡居住环境改善策略——以韩国釜山甘川洞文化村为例[摘 要]“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城市再生手段被广泛运用到韩国的城乡建设中。
文章以韩国政府2009年开始推行的“村落艺术”项目及其经典案例“釜山甘川洞文化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公共艺术活动在韩国的兴起历程,解析“村落艺术”项目的开展过程、特征与成功要因等,探究韩国借助公共艺术改善城乡居住环境的具体策略及做法,从而为我国的城市更新和社区改造活动提供相应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文化艺术”;“村落艺术”项目;居住环境;韩国;甘川洞文化村[文章编号]1006-0022(2016)02-0130-05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BCulture And Art Based Urban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Ganchuandong Cultural Village, Busan, Korea/Wei Hanbin, T ang Y an, Kim Seiyong[Abstract] Public art as a recreation metho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urban rural development in Korea. The paper takes a “village art” project-Busan Ganchuan cave cultural village as an example, reviews the process of public art movement in Korea, analyzes the character and key factors of the project, studies the strategy and approach of public art as a measur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Chinese urban renewal and community renovation.[Key words] Culture and art, Village art project, Living environment, Korea, Cultural village,Ganchuan cave1“公共艺术”与“公共设计”近年来,“公共艺术”(Public Art)与“公共设计”在韩国发展成为城市再生的重要新兴策略。
“公共艺术”最早为英国人John Willett 在1967年出版的《城市中的艺术》一书中首次使用[1-2],其中提出,“当艺术品的创作、展示和运营不再局限于美术馆、展览馆、工作室之中,而是与城乡环境紧密结合时,便上升为一种更具公共性的艺术,它促使艺术超越其常规功能转而融入到普通市民的生活环境”[3]。
基于此,金世镛进一步提出“公共设计”的概念[4],用以指代公共机关营造、制作、设置及管理公共空间、设施、用品、信息等的行为,“公共设计”不仅可以提升环境价值,还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创造新的先进文化,它与“公共艺术”,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室内设计等多种领域和谐互通[5]。
欧美国家“公共艺术”的变迁可简要划分为 “建筑里的艺术”“公共场所内的艺术”“城市设计中的艺术”“新体裁的公共艺术”四个阶段[1,6]。
其中,“公共艺术”在第三阶段开始便被运用到城市设计中,成为改善落后地区面貌及整治城市环境的手段;进入第四阶段后,新体裁的“公共艺术”则更加注重居民的参与及共同精神的塑造,促进了地方居民间的交流和共同文化的形成[6]。
韩国近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与此类似,经历了从雕塑作品到多元艺术活动、从静态到动态、从开放到参与的整体历程,主要包括20世纪60~70年代的纪念雕塑时期、20世纪80年代的现[项目基金][作者简介]韩国高丽大学城市再生导向下的可持续社区人才培养BK21+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833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4YJCZH140)。
魏寒宾,韩国高丽大学城市再生学院博士研究生。
唐 燕,通讯作者,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金世镛,博士,韩国高丽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1312016年第2期第32卷案项目四类(图2)。
综合的项目特征和主要措施包括:①通过改造利用敬老院、村会馆、残疾人设施、共同空间等来营造地区空间艺术;②装点街边、散步路、胡同、休息区、小公园与河边等开放场所,创建人们愿意逗留及徜徉的空间[14];③营造公共艺术围墙和推广有主题的公共艺术;④充分发掘地区的历史、生态、文化、场所、主题等价值;⑤对具有深远发展前途的前期项目、成果比较大的村落项目进行持续支持。
2.3项目推进过程“村落艺术”项目每年都会确定相应的目标及主题③,如让弱势群体享有艺术文化、营造社区文化艺术空间、借助文化艺术激活地区经济、发掘地区历史和生态潜力等,并依次进行项目公开征集、地区选拔及财政提供、行政支援等。
项目还会通过评估前一年活动的经验得失,在下一年中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从项目公告到事后管理,整个周期大约一年(图3),其中场所选定耗时3~5个月,项目执行期为6~10个月④[9]。
及未协调好居民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该项目如昙花一现,不了了之。
2009年,立足于对“艺术城市”项目存在问题的改善,同时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景气等社会问题[10],韩国政府开始推行“村落艺术”项目的政策支援活动,旨在给艺术家们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11]。
“村落艺术”项目由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主办、村落美术项目促进委员会②和地方自治团体共同主持、彩票委员会提供财政支援(彩票基金)[9]。
2.2项目分布与类型整体来看,“村落艺术”项目是以村庄及社区为单位、公共艺术为手段的地区环境改善项目,对象涉及散步路、空地、小区入口、居民自治中心、渔村、残疾人设施、山中村落、传统市场、贫民区、废弃学校、村落仓库、煤矿村及现在不使用的火车站等,项目遍布韩国全国各个地区[13]。
从2009到2013年的五年间,政府遴选艺术村落共69处(图1)[11],完成实施的项目分为幸福项目、幸福翻番项目、艺术庭院项目及自由提代主义雕塑时期、20世纪90年代的“公共艺术”的成长期和21世纪10年代的“公共艺术”的扩张期[7]。
进入“新经济”时代,西方发达国家持续加强对“公共设计”和“公共艺术”的研究和投资,一些地区还将公共设施的便利性、艺术性作为判断地方福利水平的标准。
放眼亚洲,韩国等国家也在其中央政府的积极主导下、艺术家及地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下,通过公共艺术作品为地区发展注入活力,将其作为一种城市再生的手段,广泛运用于城乡建设中,这为具有东方同源文化的我国在城乡规划中引入“公共艺术”和“公共设计”手段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因此,本文以韩国政府2009年开始推行的“村落艺术”项目及其经典案例“釜山甘川洞文化村”为研究对象,通过解析“村落艺术”项目的开展过程、特征与成功要因等,探究韩国借助公共艺术改善城乡居住环境的具体策略及做法。
2“村落艺术”项目引介2.1项目推进背景1933年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和高失业率背景之下,当时罗斯福在新政中设立了“公共工程艺术”项目,并在接下来的7个月里,雇用3 749名艺术家为各种公共设施完成了15 663件艺术作品①[8]。
该项目不仅缓解了艺术家的就业问题,并极大地鼓舞了萧条状态下美国人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从这个事件中,韩国政府看到了公共艺术的力量:2004年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出台“加强利用视觉艺术公共性”的政策以改善城市环境;2005年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又组建公共艺术小组开展专项研究;2006年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正式成立公共艺术促进委员会,负责主管和实施“艺术城市”项目[9],即通过“分享文化”“文化环境中的生活”“居民参与的公共艺术”等子项目来缓解韩国社会两极化的现象。
但是,由于缺乏持续性的维持和管理以图1 2009~2013年“村落艺术”项目分布资料来源:根据/new/gnuboard4/index.php相关资料整理。
图3 “村落艺术”项目的推进过程资料来源: /new/gnuboard4/index.php.图2 “村落艺术”项目公开招募的类型整个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执行,需要通过分阶段的过程管理来加以保证:①发掘阶段,让地区居民充分理解村落艺术活动,调查分析村落的固有特征,发掘地区的人文及自然要素;②定位阶段,以第一阶段的调查分析结果为基础,确定项目主题;③设计阶段,圈定团体艺术活动的主要内容、设定主要活动、明确规划成果,并通过居民说明会听取各方意见来选定艺术作品及其放置的场所;④完成阶段,以事先确定的规划方案为基础,在居民与艺术家的相互交流与协助下进行艺术作品的制作和安置。
项目结束之后,由专家组成评价团根据评价标准完成现场及书面评价,包括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调查地区居民及参与人员的满足度等。
在项目完工后的两年中,“村落艺术”项目促进委员还要跟踪负责对其进行后续管理。
2.4项目实施过程与成效 :“釜山甘川洞文化村”实践笔者通过对“村落艺术”项目的典型案例“釜山甘川洞文化村”的详尽剖析,来具体展示“村落艺术”项目的实施过程和成效。
“甘川洞文化村”位于韩国釜山广域市沙下区甘川2洞一带,该区地势相对陡峭,道路狭窄,住宅呈台阶式分布。
由于这里住户之间没有围墙所以各家相通,地区居民间的共同体意识比较强,因此被誉为“韩国的马丘比丘”(图4)[13]。
20世纪50年代,名为太极道的宗教团体由于韩国战争搬迁到甘川洞[15],1955年~1960年初此地约搭建了一千多户棚户房。
20世纪60~70年代,韩国大规模的新城规划及高层住宅开发政策使大多数地区失去了自己原有的传统空间特征,而甘川洞却有幸保留住了过去的地区景观,成为承载民族发展痕迹的特色片区[12]。
20世纪80年代,虽然因建筑屋顶改良导致地区住宅的面貌有所改变,但地区特有的道路结构和早期的规划形态仍保留到了现在[16]。
但与此同时,面貌落后和发展停滞带来的种种问题也成为地区的另一“特色”,过去约有2.5万多名居民居住在甘川洞,近年来却减少到1万余名。
200多座废弃房屋以及大多数地区居民只能使用公共厕所等状况,都反映出该地区相对恶劣的居住环境,因此这里是釜山人人皆知的落后地区[17]。
在被正式列入韩国“村落艺术”项目之后,甘川洞文化村项目在政府、艺术家、地区居民和学生等的共同努力之下,通过2009年“梦想中的马丘比丘”、2010年“美路迷路”、2012年“幸福翻番”等主题活动,实现了甘川洞地区的面貌转型,使之成为充满浓郁艺术氛围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