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导学案新人教版
认真思考“但使愿无违”中“愿”具体指什么呢?
训练达标
任选一题:
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田园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2、自选一角度(如语言、意象、意境等),赏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3、背诵和默写《归田园居》(其三),朗读《归田园居》组诗。
当堂做好训练达标试题,举手抢答,小组抢答。
总结反思
《归园田居其三》
课题
诗四首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四课时
第1课时
授课人
教学内容
第一首《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朗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朗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资源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教师复备栏
导入定向
一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他是谁?——陶渊明。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语文:第30课《诗四首》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语文:第30课《诗四首》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30 诗四首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意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

抓住关健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3.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朗读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间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其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3.教师播放示范旅进朗读课件,要求学生仔细听读,纠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初二语文导学案-30诗四首

初二语文导学案-30诗四首

第 30 课诗四首(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歌《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结合注释透彻地了解字句的深层含义,对诗句进行赏析;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3.能背诵并默写诗歌。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荒秽.()荷.锄()草木长.()逢侯骑.()二.知人论诗,走近作者:Array 1. 说说陶渊明:2.说说王维:三.朗读比赛,我最棒!【新知探究】★探求一:结合注释,译读诗歌,理解《归园田居》内容。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探求二:结合注释,译读诗歌,理解《使至塞上》内容。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综合提升】1. 品。

的词、句及理由。

2. 背。

【当堂检测】1、《归园田居》中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 。

2、《归园田居》中描写诗人归田园劳动情景的诗句是: 。

3、《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______的作品,他与 合称“王孟”,是唐代 诗派的代表。

4、《使至塞上》中作者用比喻来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5、《使至塞上》中作者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图的诗句是:【学习反思】我们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1.《归园田居(其三)》背景:晋义熙二年(406),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的次年写下的诗歌。

陶渊明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

2.《使至塞上》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的附属小国小勃律(即今克什米尔北部)。

737年春,节度副使崔希逸将军战胜吐蕃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

3.赏析名句的方法:①从诗词的内容入手,赏析其蕴含的生活哲理。

(内容+哲理)②从诗词的感情入手,赏析作者所体现的健康向上的感情。

(内容+感情)③从诗词的词语入手,赏析作者遣词表现主题的魅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教案【人教版】

第30课《诗四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设想1、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熟读成诵。

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步骤、方法、学生活动和板书)《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一、导入: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

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扎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在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2、思考下列问题:①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三层: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著;自己的田园之乐。

②“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学生正音、化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③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三、研读与赏析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出喜欢的理由。

四、齐背全文。

《使至塞上》王维一、导入:这是一首边塞诗。

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很多诗人也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僚,做他们的参军。

这些诗人把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这些记述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的诗歌,便称为“边塞诗”。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诗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

本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有叙事,有写景,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微妙难言的内心情感。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自由读全班齐读2、思考: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土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渡荆门送别》
1、首联运用怎样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2、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3、自选角度对颔联进行简要赏析(提示:可从动词入手赏析)
4、从尾联来看,全诗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登岳阳楼》
1、熟读该诗,疏通文意。
2、本诗综合运用了叙事、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通读全诗,说说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史骐生
2、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
--------贾平凹《关于父子》
总结与反思
学法指导栏
学习
目标
1、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
学习
重点
整体把点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或知识回顾(大屏幕出示我国著名画家罗中立的代表作《父亲》,配以背景音乐。)
面对这样一位苍老而可敬的父亲,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一不向我们展示他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不由升腾起一种尊重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之情。
二、自主学习
背影
课题
背影
课型
预展课
课时
第一课时
4、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⑤本文是什么体裁?(散文)线索是什么?
4、反馈提升
1、文中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请在文中画出来。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2、作者善于在叙事运用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描写,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标出文中父亲所说的四句话,谈谈自己的体会(即什么话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
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3、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______和 _______融于一体。
4、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 ,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 “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奇妙多姿, 艺术效
果十分强烈。
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
之水
,怀着深情厚谊; “万里送行舟” 从另一面写来, 越发显
出自己

7、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颔联“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所展现的画面。
8、颔联中“随” 、“入”二字历来被人称道,请谈谈其好在何处。
6. 戎马: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7. 凭轩:倚着楼栏杆。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诗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3.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坼:裂开。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4. 乾坤:天地。这句说天水相连,好像整个天地都日夜浮动在苍茫的湖面上。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06
教学过程
导入
故事导入:讲述与诗歌主题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图片导入:展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所描述的场景
音乐导入:播放与诗歌情感相符合的音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复习导入:回顾以前学过的相关内容,为新内容的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讲解生字词:重点讲解诗歌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分析诗歌: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课堂参与度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 生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鉴赏能 力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 情
03
教学内容
《归园田居》
诗人介绍: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写作背景:诗人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 归隐,脱离了官场,返璞归真,过上了田园生活 诗歌主题:《归园田居》写出了作者与官场生活的彻底决裂,返璞归 真的人生理想
艺术手法:本诗用语朴实,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
感谢观看
汇报人:
重点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重点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语言特点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节奏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30.《诗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知识链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他对“和平、宁静、美好的”生活向往之情我们在《桃花源记》中领略到。

本诗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使至塞上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使至塞上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使至塞上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激发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

2.品味诗中精彩的语言,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3.感悟诗歌所蕴涵的复杂情感。

课前预习1.知人论世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

祖籍山东祁县,唐朝诗人。

今存诗400余首。

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问,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2.边塞诗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事。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3.解释下面字词的含义。

使:塞上:单车:属国:居延:征蓬:烟:长河:萧关:候骑:都护:燕然:4.你能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这首诗的画面吗?请试一试吧!5.我的疑惑:在预习诗歌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如果有,请先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再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共同解决。

课堂探究1.描绘画面: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美。

2.品味语言:找出这首诗中自己最喜欢的字词或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3.感悟情感:这首诗表达了王维怎样的情感?王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的词语或诗句进行分析。

课堂检测《使至塞上》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

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___________。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将针对人教版八年级必修课程中的《诗四首》一课进行教学设计及分析,旨在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一、课程分析1.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1)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和分析,使学生理解文学的表现方式和体现文学特点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使其能够从多角度掌握文章的含义,提高语文素养。

(3)通过对精品文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文学鉴赏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2.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涉及四首诗歌的解读和分析,包括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元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唐代王昌龄的《登科后》和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对四首诗歌的深入解读和分析,使学生了解文学的表现方式和文学特点的方法。

(2)教学难点通过对四首诗歌的分析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从多角度掌握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设计1.预习导入(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四首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和意义,有利于跟上教学节奏。

2.课堂解读(30分钟)首先,教师提问《登鹳雀楼》中“九州生气”的意思,借此让学生了解汉字的造诣和历史背景。

其次,针对《青玉案·元夕》和《登科后》中的词句进行解读,比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等充满着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使学生理解到古代文人的境遇和生活方式。

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环佩玉琮,珮玉绿鸳鸯”则体现了唐代诗歌华贵的写作特点。

3.探究主题(20分钟)以《登科后》为例,分析其主旨是“顺应历史走向”。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什么角度出发来理解这句话,从中发现对未来的启示。

4.创新呈现(30分钟)由学生分组完成创新呈现,可以是演讲、朗诵、影视剪辑等等形式,重点是展现学生个人感悟和理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30《诗四首》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30《诗四首》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30《诗四首》【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学习《归园田居》(其三)一、导入新课二、熟读课文,正音,划分节奏1. 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2. 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三、理解内容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 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四、思考问题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3.齐背课文学习《使至塞上》一、导入新课二、作者介绍三、读课文,划分节奏1. 教师范读2. 注意字音并自由朗读课文。

3. 划分节奏。

四、思考下列问题:1.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2. 背诵检查背诵。

五、揣摩语句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3. 齐读背诵。

学习《渡荆门送别》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三、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

2. 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3. 思考下列问题: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4. 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四、研读赏析,思考下列问题:1.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3. 怎样理解本诗的尾联?4.齐读背诵学习《登岳阳楼》(其一)一、导入新课二、作者、背景介绍1.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自号简斋。

洛阳(今属河南)人。

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靖康之变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著有《简斋集》。

2. 写作背景:陈与义身处两宋之交这样一个国事多艰、时局动荡的时代。

该诗写于“靖康之变”的第三年。

此时诗人正处于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的苦涩生活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

2、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学习准备:陶渊明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问题探究:《归园田居(其三)》1、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愿”具体指什么?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有什么特点?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朴质,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

《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1、“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于此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哪些字用得好?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

“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

“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诗四首》导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熟读成诵,会默写,体会诗歌达的语言美、意境美。

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一、自主学习(预习案):提出学习要求、建议采用哪些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来重点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1.独立自学:(预设重点关注哪些学生、指导哪些学习问题、强调哪些重点任务)(分层次重点关注刘天明、门伟博、王远坤、杨学宇等学生;这些重点的诗句译需要重点掌握达到会背、会写)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2、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重点)3、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

2.合作探究:(预设重点指导哪些组、针对哪些问题点拨、可能产生的问题及如何调整解决、指导分配展示任务)(引导学生赏析、分析;对于学生可能不太理解,教师进一步细致的讲解;根据组别的程度进行分配任务,特别关注较弱的小组。

)(1)《归园田居(其三)》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2)《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3)《渡荆门送别》颔联与颈联的关系?中间四句对偶本诗工稳,“平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

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4首》 精品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4首》 精品导学案

30 诗四首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后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 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 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第一课时学习《归园田居》和《使至塞上》1.读准字音。

荒秽. 荷.锄 属.国 塞.上 草木长.候骑. 燕.然 荆.门 帘.旌 徙倚..2.了解作者及背景《归园田居》 晋义熙元年,陶渊明不满官场的污浊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彭泽县令。

回柴桑归隐。

次年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歌。

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夜欢饮几个侧面描绘了是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使至塞上》 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苏轼评价王维(诗人、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熟读这两首诗,初步感知内容及主题。

课时要点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重点难点合作探究一、品读赏析《归园田居》1.概述诗意。

明确: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2.赏析诗句。

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愿”指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归纳主旨二、品读赏析《使至塞上》1.概述诗意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

人教版八年级上30课诗四首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30课诗四首导学案

三十诗四首第一课时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并展示合作探究。

3、学生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自主学习我自学我成功一、学习《归园田居》1、简介作者及背景:2、诵读理解:(1)朗读诗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字面意思。

合作探究我探究我快乐A、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B、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干了多长时间?C、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3、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想像“带月荷锄归”等的动人画面。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拓展延伸我反思我收获欣赏陶渊明的另外两首诗: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学习《使至塞上》1、简介边塞诗及作者: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第1课时)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第1课时)导学案
4、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5、拓展延伸,合作交流
1、《归园田居》(其三)中,诗人选择隐居避世的生活,而不去为国效力,这是不是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在当今社会,值不值得提倡?
2、《使至塞上》结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寻找王维其他画面感很强的诗句,来进一步深入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
2、参阅课下注释或查找工具书,疏通每首诗的大意,注意以下加点字词的意思。
晨兴理荒秽荷锄归草木长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征蓬长河落日圆
四、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归园田居》
1、概述诗歌大意,并做一些评点。(可任选角度,如语言风格、用词、感情等方面)
例如:“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字,表明草长得很茂盛,这从反面说明诗人庄稼种得不好 。
2、这首诗可分几层?试做点评。
3、分析诗中是如何表现情景交融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围绕诗人为什么喜欢这样的生活,用资料补充法进行评点批注。(结合诗人写诗的背景、陶渊明的生平资料和人生理想等资料,知人论世地评点。)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资料,评点诗人在诗中渴望什么样的生活理想)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7、《使至塞上》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七、总结与反思
学法指导栏
学习
目标
1、通过多层次评点,感知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2、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结合作者生平和背景资料,学会多层次、多角度赏析诗歌。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课题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30 诗四首【导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四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王维、李白和陈与义四位大诗人的心灵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理荒秽.(huì) 荷.锄归(hè) 使至塞.上(sài)逢候骑..(hòu jì) 燕.然(yān)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衣沾不足惜(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但使愿无违(古义:只,只要;今义:表转折,但是)(2)一词多义长:①道狭草木长(zhǎng动词,生长)②长河落日圆(cháng形容词,与“短”相对,“长河”指的是黄河)3.作者简介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诗四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
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2、背景资料:
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
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以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着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