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30课《诗四首》
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
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篇一:初二诗四首教案】第30课《诗四首》教案张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设想1、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熟读成诵。
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步骤、方法、学生活动和板书)《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一、导入: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
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扎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在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2、思考下列问题:①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三层: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著;自己的田园之乐。
②“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学生正音、化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③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三、研读与赏析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出喜欢的理由。
四、齐背全文。
《使至塞上》王维一、导入:这是一首边塞诗。
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很多诗人也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僚,做他们的参军。
这些诗人把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这些记述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的诗歌,便称为“边塞诗”。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诗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
本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有叙事,有写景,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微妙难言的内心情感。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自由读全班齐读2、思考: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土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语文:第30课《诗四首》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30 诗四首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意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
抓住关健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3.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朗读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间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其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3.教师播放示范旅进朗读课件,要求学生仔细听读,纠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八年级语文:第30课《诗四首》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课方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教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第 30 课《诗四首》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课设计资料合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教课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并娴熟地背诵这四首诗;2、品尝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3、培育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味。
重难点 :品尝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课设想1、认识诗歌的相关背景及作者的平生思想。
2、熟读成诵。
课时: 3 课时教课过程(内容、步骤、方法、学生活动和板书)《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一、导入:陶渊明的性格既公正不阿,又适情率性。
这使他与钩心斗角、互相倾扎的政界水火不容。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告别政界,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平和、美好的生活的神往。
今日,我们在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2、思虑以下问题:①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三层:种豆的地址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著;自己的田园之乐。
②“但使愿无违”的“愿”详细指的是什么?学生正音、化节奏并自由朗诵课文——田园劳作之乐,依据自己的意向生活,不在浑浊的现实世界中失掉自我。
③这首诗表露了作者如何的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舒适、安逸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三、研读与赏析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说出喜爱的原因。
四、齐背全文。
《使至塞上》王维一、导入:这是一首边塞诗。
唐代时因为边疆烽火不停,好多诗人也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僚,做他们的从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30课 诗四首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 唐朝著名的田园诗人。曾 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 “王右丞”。王维是个多 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 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 通音乐。宋朝苏轼曾赞道: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
, 。 , 。 , 。 , 。
都 萧 长 大 归 征属单 使 护 关 河 漠 雁 蓬国车 至 在 逢 落 孤 入 出过欲 塞 燕 候 日 烟 胡 汉居问 上 然 骑 圆 直 天 塞延边
王 维
单车:一辆车,形容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 征蓬:飘飞的蓬草,比喻漂泊的旅人。 烟:烽烟。 箫关:古关名。 侯骑:骑马的侦察兵。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 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 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 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理:治理。
荒秽(huì):杂草丛生。
带月:顶着月亮。
荷(hè)锄:扛着锄头。
道狭(xiá):道窄。
沾(zhān):沾湿
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wé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归 园 田 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渡 荆 门 送 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赏析:
写得逼真如画。 “随”字写出 了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的样子, 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 个“入”字气势磅礴,形象生动。
语文七上第30课《诗四首》课件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 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遁世 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 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心愿。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 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山 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唐代著 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 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 就像读诗。苏轼称赞他的诗画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赏析 •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 究景物的画面感。 •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
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及绵延无边的大漠, 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 丰富。 •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 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 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 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 第三,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 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 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 水,沙漠上升起一缕青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 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描绘出一幅意 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美景。
展开想象与联想,描绘“山随平野 尽,江入大荒流”所展现出的画面。
•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 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 门往远处望去,江水仿佛流入荒漠 辽远的原野。
分析“随”、“入”、“尽” 的好处。
请结合诗句说说“大”、“孤”、
“直”“长”“圆”五个词的表达作
用。
•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 “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 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 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 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 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 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 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 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 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 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 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山水 晋 陶渊明 田园诗派 田园 诗派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水诗派 发展 唐 王孟 山水田园诗派 脉络
作 者 王 维
:
作者简介
王维(701— 761),字摩诘, 他的诗写得好, 看他的诗,就像 看画;他的画也 画得好,欣赏他 的画,就像读诗。 所以称赞他的诗 画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 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叙送别缘起)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绘山势,流水,原野)
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水中映月画与天边云霞图)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 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 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 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 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 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 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 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 深深依恋与挚爱。
6.“白头 吊古 风霜里,老木沧波无 限悲”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
“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 “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 深长。 “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 语意双关。 “老木苍波”: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 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
7.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 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 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 为强烈的抒情。 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 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 中的愤懑。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 束全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课件
思考题: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01
02
03
04
通过学习《归园田居》,我们 可以更加关注自然与环境保护 ,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倡导绿 色生活方式。
通过学习《归园田居》,我们 可以更加关注自然与环境保护 ,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倡导绿 色生活方式。
通过学习《归园田居》,我们 可以更加关注自然与环境保护 ,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倡导绿 色生活方式。
代表作品欣赏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以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 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追求。诗歌气 势磅礴,意境
以春天为背景,描绘了战乱后长安城 破败荒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 忧国忧民之情。诗歌语言凝练,感情 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02
诗歌内容解读与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 首》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诗歌内容解读与赏析 •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探究 • 主题思想及情感表达剖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 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分享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
唐代诗歌的繁荣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朝的诗歌创作达 到了巅峰,出现了众多的优秀诗人和作品。
音韵、节奏和韵律美感呈现
音韵
《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 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运用轻柔的音韵,营造出 一种宁静、淡然的离别氛围。
节奏
《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 寥的雨巷”通过重复“悠长”的节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 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诗中的孤独、苦闷情绪也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诗人的个 性特点。
八上语文(人教版)30诗四首同步解析与测评分析
• 正确答案:
•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 送别》《登岳阳楼(其一)》生字的注音 • 平时没记忆 • 本题目4个小题,4个字的注音。第(1)题, 千万别读成cháng;第(2)题,qí ;第(3)题, 千万别读成yān。第(4)题,千万别读成 shēng或 jīn
第一2题
• 考点分析: • 失误分析: • 解题思路:
• 登岳阳楼① (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 • 帘旌②不动夕阳迟③。 登临吴蜀横分地④, • 徙倚⑤湖山欲暮时。 • 万里来游还望远, • 三年多难⑥更凭危⑦。 白头吊古风霜里, • 老木苍波无限悲。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 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 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行程万里 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 绪? 登楼凭吊古人 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 看着远山的古树 青苍中 隐含无限的伤悲
•
• • •
•
注释 (1)岸:指江岸边。 (2)危樯(qiáng通“墙”):高 竖的桅杆。危,高。樯,船上挂风 帆的桅杆。 (3)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 个人夜泊江边。 (4)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 显得格外广阔。 (5)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 • 大江:指长江。 (6)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 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 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 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 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 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 语了。 (7)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 • 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8)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 “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 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图
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图
《使至塞上》一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边塞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到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诗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路边飘飞的蓬草,风一吹即过了汉地的边塞;天空中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天空。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茫茫无际的沙漠里,挺立着一柱狼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的落日正圆。
这是诗人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
“孤烟”写出烽火台的狼烟格外醒目;“直”突出了狼烟的劲拔之美;一个“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诗句描写了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象之中。
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好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图。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第30课诗四首-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第30课诗四首|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第30课诗四首第30课诗四首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huì荷hè锄候骑jì都dū护燕yān然豚tún点拨:注意多音字”荷”“骑”“都”“燕”的读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带月荷锄归荷:扛着。
(2)但使愿无违但:只。
(3)江人大荒流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4)仍怜故乡水怜;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使至塞上》中描绘出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景象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渡荆门送别》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亡云的美丽景象的涛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7.《游山西村》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1.默写《使至塞上》一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默写《游山西村》一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东晋(朝代)著名诗人陶渊明。
2.《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朝(朝代)著名诗人王维。
字摩诘,苏轼称赞他的诗是”诗中有画”。
3.《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唐朝,(朝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4.《游山西村》的作者是南宋(朝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这首诗选自《剑南诗稿》。
返回查字典首页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整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整理【第6课.《雪》】一、字词磬口(qìng) 脂粉奁(lián)目光灼灼(zhuózhuó)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liè)二、课文中心《雪》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 新人教版
请你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 豆田里长满了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 才扛着锄头晚归。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 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又有什么ຫໍສະໝຸດ 系呢?只要不违 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品味诗歌:
内容:种豆 →收获稀少,耕作辛劳
感情:意愿 →辞官归隐,远离污浊 语言特色:平谈自然,真挚醇美
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 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 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 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大 漠 孤 烟 直,长河落日圆
构图美:近长处河烽奔烟 流、—远—处空夕阳间、阔大大漠无边、 线条美:纵是的面是。烟,—横—的是层河次,丰圆富的是日,大漠 色彩美:黄河沙水泛漫灰漫、、天夕空辉湛橘蓝红、—白—烟意一境缕优、美
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火,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
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
燕然:山名,今蒙古杭爱山。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歌。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 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对偶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
jì
Yān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
注释:
单车:一辆车,形容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
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释
义
豆田里长满了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
才扛着锄头晚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
湿了我的衣裳。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 线呢!
探
究
1、找出本诗的对偶句,写 景句。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 排 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对塞外大漠风光的描 绘,
大漠孤烟直
长 河 落 日 圆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构图美: 长河奔流 ——空间阔大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线条美:
——层次丰富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 色彩美: 河水闪闪 ——鲜明优美
这句话诗中有画。有线条、有构图、有色彩。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 的名句。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一“征”一“归” ,一“出” 一“入” ,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 是写景,也是叙事,以“蓬”自喻, 暗示自己在朝廷受到排挤,仕途不 顺的苦闷心情。以“雁”自喻,抒 发了远离家乡异地飘泊的愁绪,情 感复杂。
3、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 舟。”妙在何处?
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 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说“故乡水”对自己怀 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 “万里送行舟”。诗人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比直 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 味和情趣。
登岳阳楼
7、课后问题
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 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按照自己的 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 中失去自我。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使至塞上》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 与孟浩然齐名, 并称“王孟”。 是山水田园诗派 的代表人物。
读好音节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洞庭之东江水西” 写登临的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 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 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夕阳迟” 由近及远的视角,暮色苍茫,写出楼上冷 清闲寂的环境。 “吴蜀横分地”,流露出厚重的历史感; “徙倚”以行动,“欲暮”以时间暗示自己怅 惘、沉重的心情。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 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 臣心中的愤懑。
归园田居是古体诗, 一共有五首,写于隐居后 的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1、读出节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注
释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 首,这是第三首。 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读准节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近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理解句意
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这个地方。(叙事) 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 野。江水冲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 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黄昏时,云霞 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景、想象、 比喻)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 分别。(抒情、拟人)
“白头”、“吊古”、“老木”、“沧波” 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 慨收束全篇。
谢 指
谢 导
“诗眼”------“悲”
朗读: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 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 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 而为强烈的抒情。 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 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 臣心中的愤懑。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 收束全篇。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描绘近 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 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描绘远景, 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 蜃楼般的奇景。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 间感和流动感。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飞”“结” 是用拟人化手法,写出江水的平静和江岸辽阔、 天空高远的画面,生动而优美、令人神往。
陈与义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 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 歌创作可以靖康之变为界线,分为前后 两个时期。 著有《 简斋集》。
陈与义身处两宋之交这样一个国事 多艰、时局动荡的时代。该诗写于“靖 康之变”的第三年。此时诗人正处于南 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的苦涩生 活中。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 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 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 的一首。
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5、 探 究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 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 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探
究
(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 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 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 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 美之句,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自然 冲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 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 活的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 “随” 字写出了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的样子,给人们以空 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气势磅礴,形象生动。
诗人采用正面描写,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 苍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了 广阔无垠的平原。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 的荒原,滚滚东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理解诗意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 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 塞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 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 一轮圆圆的落日。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仲恺区沥林塘角学校
杨士林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 ,名潜,字元亮,寻 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 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 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 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 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 到家园,从事耕读。
6、试
题
)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交待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各种 杂草。
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 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了获得 好收成。
试
题
)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探
究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 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 言的内心情感。对塞外大漠风光的描 绘,融情于景,表达了自己的孤寂情 绪。
别渡 荆 门 送
李 白
作者简介
李白,唐代伟大诗人,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 成纪。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 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 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 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 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 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 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 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 雨,诗成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