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课 诗四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30课 诗四首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 唐朝著名的田园诗人。曾 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 “王右丞”。王维是个多 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 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 通音乐。宋朝苏轼曾赞道: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
, 。 , 。 , 。 , 。
都 萧 长 大 归 征属单 使 护 关 河 漠 雁 蓬国车 至 在 逢 落 孤 入 出过欲 塞 燕 候 日 烟 胡 汉居问 上 然 骑 圆 直 天 塞延边
王 维
单车:一辆车,形容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 征蓬:飘飞的蓬草,比喻漂泊的旅人。 烟:烽烟。 箫关:古关名。 侯骑:骑马的侦察兵。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 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 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 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理:治理。
荒秽(huì):杂草丛生。
带月:顶着月亮。
荷(hè)锄:扛着锄头。
道狭(xiá):道窄。
沾(zhān):沾湿
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wé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归 园 田 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渡 荆 门 送 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赏析:
写得逼真如画。 “随”字写出 了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的样子, 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 个“入”字气势磅礴,形象生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0课《诗四首》课件
问题探究 1.诗的首联和颔联写了什么内容?
写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 作者的勤劳与执着。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两句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享受 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指自己隐居躬耕,不与丗俗同流合污的愿望。
朗读:
30 诗四首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 3、学生思考: (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 及自己的感受. (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大漠风光
演 稿
示
文
1 2 3 后
等
西安隔墙板 西安轻质隔墙板 嶓尣夻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思考: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的?出使的目的 是什么? 二、研读赏析 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意,蕴涵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己过了居延,就象“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塞,又象北归 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愁怅, 暗写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忧郁。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大漠茫茫无际,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上,那烽火 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非常醒目。“孤烟”两字能 状其神韵,一“直”字,使景物显得简单纯净,“长河落日圆” 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 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 绘中。
语文七上第30课《诗四首》课件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 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遁世 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 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心愿。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 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山 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唐代著 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 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 就像读诗。苏轼称赞他的诗画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赏析 •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 究景物的画面感。 •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
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及绵延无边的大漠, 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 丰富。 •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 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 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 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 第三,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 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 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 水,沙漠上升起一缕青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 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描绘出一幅意 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美景。
展开想象与联想,描绘“山随平野 尽,江入大荒流”所展现出的画面。
•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 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 门往远处望去,江水仿佛流入荒漠 辽远的原野。
分析“随”、“入”、“尽” 的好处。
请结合诗句说说“大”、“孤”、
“直”“长”“圆”五个词的表达作
用。
•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 “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 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 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 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 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 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 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 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 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 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 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山水 晋 陶渊明 田园诗派 田园 诗派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水诗派 发展 唐 王孟 山水田园诗派 脉络
作 者 王 维
:
作者简介
王维(701— 761),字摩诘, 他的诗写得好, 看他的诗,就像 看画;他的画也 画得好,欣赏他 的画,就像读诗。 所以称赞他的诗 画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 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叙送别缘起)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绘山势,流水,原野)
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水中映月画与天边云霞图)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 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 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 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 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 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 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 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 深深依恋与挚爱。
6.“白头 吊古 风霜里,老木沧波无 限悲”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
“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 “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 深长。 “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 语意双关。 “老木苍波”: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 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
7.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 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 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 为强烈的抒情。 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 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 中的愤懑。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 束全篇。
语文:第30课《诗四首》
4、
释
义
豆田里长满了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
才扛着锄头晚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
湿了我的衣裳。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 线呢!
探
究
1、找出本诗的对偶句,写 景句。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 排 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对塞外大漠风光的描 绘,
大漠孤烟直
长 河 落 日 圆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构图美: 长河奔流 ——空间阔大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线条美:
——层次丰富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 色彩美: 河水闪闪 ——鲜明优美
这句话诗中有画。有线条、有构图、有色彩。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 的名句。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一“征”一“归” ,一“出” 一“入” ,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 是写景,也是叙事,以“蓬”自喻, 暗示自己在朝廷受到排挤,仕途不 顺的苦闷心情。以“雁”自喻,抒 发了远离家乡异地飘泊的愁绪,情 感复杂。
3、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 舟。”妙在何处?
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 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说“故乡水”对自己怀 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 “万里送行舟”。诗人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比直 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 味和情趣。
八上语文(人教版)30诗四首同步解析与测评分析
• 正确答案:
•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 送别》《登岳阳楼(其一)》生字的注音 • 平时没记忆 • 本题目4个小题,4个字的注音。第(1)题, 千万别读成cháng;第(2)题,qí ;第(3)题, 千万别读成yān。第(4)题,千万别读成 shēng或 jīn
第一2题
• 考点分析: • 失误分析: • 解题思路:
• 登岳阳楼① (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 • 帘旌②不动夕阳迟③。 登临吴蜀横分地④, • 徙倚⑤湖山欲暮时。 • 万里来游还望远, • 三年多难⑥更凭危⑦。 白头吊古风霜里, • 老木苍波无限悲。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 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 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行程万里 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 绪? 登楼凭吊古人 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 看着远山的古树 青苍中 隐含无限的伤悲
•
• • •
•
注释 (1)岸:指江岸边。 (2)危樯(qiáng通“墙”):高 竖的桅杆。危,高。樯,船上挂风 帆的桅杆。 (3)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 个人夜泊江边。 (4)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 显得格外广阔。 (5)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 • 大江:指长江。 (6)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 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 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 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 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 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 语了。 (7)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 • 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8)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 “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 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30课_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景发讨论法【教学时数】 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二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语言“自然、通俗”。
齐背课文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游山西村》陆游一导入新课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
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八上30课诗四首
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
,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 远
渡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远渡地点 叙事 出蜀目的
荆 门 送 别
对 偶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游动的视角
“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
写岳阳楼之所在。从大处着笔,巧妙地运用 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 之。 “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诗人为什么要着意写“衣沾不足惜”呢?
“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而已,而是一个象征。 从前做官,虽然不舒服,总有一份俸禄,可以养家糊 口,沽酒买醉。辞官隐居,生活自然艰难得多,田间 劳动,又不是他这么一个读书人所能轻易胜任的,而 且这种境况还将持续下去。但物质生活的艰难,依然 无法阻挡诗人对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喜爱。
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 失去自我,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 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 精神品质。
使至塞上
王维
边塞诗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 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 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 以及表达戍边将士思乡之
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喻 俯视
仰视
山水 远景 写
月云 近景 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由景及情 抒情
拟人
留恋故乡
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 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 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30课《诗四首》教案
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查阅资料,明白诗作者当时的处境,为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打基础。
二、教学课题:30课《诗四首》教案。
三、教材分析: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分别以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友、欢夜饮,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本诗为其三乐农事,包含了诗人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亲近自然的那种欣悦,以及远离污浊现实的决心。
世人在南山下种豆,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
从表面看,写的是劳作之乐,但其内涵,是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王维的《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人称“诗佛”。
当时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本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前两首诗2、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朗读背诵前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1、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利用百度搜索和多媒体,查阅资料,增长知识,培养动手能力。
2、诵读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把握节奏,感知意境,实现心灵的探求,激发学生读诗、品诗的兴趣。
3、降级处理法,理解品评诗歌五、教学过程:(一)、巩固理解,解释引读。
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字----------,一名-----------,字----------,谥号--------------别号-----------,---------﹙朝﹚伟大诗人,少时颇有壮志,博学善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0课-诗四首教案
30.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感情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放置 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毅刚烈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彼此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触感染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明确学习方针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本身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本身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研读与赏析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本身最喜欢的诗句,说说本身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感觉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悠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第30课诗四首-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第30课诗四首|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第30课诗四首第30课诗四首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huì荷hè锄候骑jì都dū护燕yān然豚tún点拨:注意多音字”荷”“骑”“都”“燕”的读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带月荷锄归荷:扛着。
(2)但使愿无违但:只。
(3)江人大荒流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4)仍怜故乡水怜;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使至塞上》中描绘出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景象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渡荆门送别》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亡云的美丽景象的涛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7.《游山西村》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1.默写《使至塞上》一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默写《游山西村》一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东晋(朝代)著名诗人陶渊明。
2.《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朝(朝代)著名诗人王维。
字摩诘,苏轼称赞他的诗是”诗中有画”。
3.《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唐朝,(朝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4.《游山西村》的作者是南宋(朝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这首诗选自《剑南诗稿》。
返回查字典首页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整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整理【第6课.《雪》】一、字词磬口(qìng) 脂粉奁(lián)目光灼灼(zhuózhuó)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liè)二、课文中心《雪》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 新人教版
请你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 豆田里长满了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 才扛着锄头晚归。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 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又有什么ຫໍສະໝຸດ 系呢?只要不违 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品味诗歌:
内容:种豆 →收获稀少,耕作辛劳
感情:意愿 →辞官归隐,远离污浊 语言特色:平谈自然,真挚醇美
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 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 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 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大 漠 孤 烟 直,长河落日圆
构图美:近长处河烽奔烟 流、—远—处空夕阳间、阔大大漠无边、 线条美:纵是的面是。烟,—横—的是层河次,丰圆富的是日,大漠 色彩美:黄河沙水泛漫灰漫、、天夕空辉湛橘蓝红、—白—烟意一境缕优、美
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火,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
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
燕然:山名,今蒙古杭爱山。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歌。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 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对偶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
jì
Yān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
注释:
单车:一辆车,形容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
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作品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 是古体诗(五言诗),写作 于隐居后第二年(公元406 年)。分别从辞官场、聚亲 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 饮五个方面描写诗人丰富充 实的隐居生活。今天学习的 是其中的第第三首。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作品介绍
陶渊明的诗歌中田园诗是重要部分,内容描写农村 生活、田园风光和淳朴的风俗人情。如四言《时运》、 五言《归园田居》等。这些田园诗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 逸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了作者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 品格。艺术上,他追求诗歌语言朴素明洁,平淡自然, 使人感到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同时,诗人还写了一些诗来寄托诗人的社会理想,对黑 暗的现实具有批判意义。与田园诗相比较,这类诗更富 于政治性和现实性。陶渊明的辞赋散文 ,数量不多 , 但思想 、艺术上都有独特的成就。像《桃花源记》、 《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直到今天仍是传诵 的名作。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实后虚,相 互衬托,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自然冲淡,却将归隐生活的 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 种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的乐趣大于辛劳,故 才“不足惜”。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即景设喻,借景抒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 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 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 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 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 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以“蓬” “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
诗四首
陶渊明、王维、李白、陈与义
课前之语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 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 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 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 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 界也就不同。
世外桃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凄迷,落英 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乐。” ———《桃花源记》
•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 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首联叙事,交代了远渡的 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 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 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分析颔联中“随”、“入”的好 处。 “随”: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 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 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流动感。 “入”: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 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 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 激情。
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大漠孤烟直 品味佳句:长河落日圆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构图美: 长河奔流 ——空间阔大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线条美:
——层次丰富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 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 色彩美: 河水闪闪 ——鲜明优美
长河落日圆
李白 五言律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 代伟大诗人,人称“诗仙”。 少有逸才,志气宏放,好剑术。 其诗风格豪迈奔放,想象奇特, 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 漫主义诗人。杜甫曾给予李白 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 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常 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 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 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 挞权贵。
使至塞上
——王维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 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单车:一辆车,指随从很少。
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 过的地点。
因为诗人体验到了清静舒心的生活乐趣和自
然和谐的人生真谛 。 “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是什么? “愿”指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 园,与黑暗的官场决裂,不在污浊的现实世 界中失去自我。
重点赏析
赏析“但使愿无违”一句。
虽然诗人从早到晚辛苦劳作,不善管理田地, 但折腰锄禾的辛苦远比“为五斗米折腰”的官 场生涯轻松愉悦的多。一是心甘情愿的生存行 为,一是违心的人性扭曲。这里暗合了诗人对 田园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不愿受世俗污流羁绊 的意愿,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憎恶黑暗 官场的人生态度,反映了诗人高洁傲岸淡泊名 利的精神品质。
归园田居(其三)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交待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 况。 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各 种杂草。 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 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了获 得好收成。
归园田居(其三)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B
长河落日圆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 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 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 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 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 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 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 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 常恰当啊。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五言律诗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读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 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 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 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 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 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读出诗意美(二)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
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 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 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第二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品质? 辛勤耕种。因为干了一整天。 哪一句点明主旨? 末句
读出情感美
为什么“衣沾不足惜”?
陶渊明
又名:潜 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 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开创田园诗一体,为 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 新的境界。
时代背景
陶少年时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 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 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 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 视。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 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 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 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 定的生活,坚决走向归田的道路。
李 白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 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 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 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 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 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 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 抱负。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 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 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 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 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 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 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 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 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 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 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 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 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 如在目前。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作家,他能诗能画,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 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意境清新, 格调高雅,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 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 寂闲适的情怀。 对这一类诗,宋朝苏轼曾称赞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 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 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本 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 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这首诗作于 赴边途中。
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 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 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 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 国的爱国热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惆怅、孤 独、抑郁的落寞情怀。
使至塞上
——五言律诗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 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 浩然合称“王孟”。蒲州(今山西 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 (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 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 县)作司库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