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模式

合集下载

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新课题,若要成为实现人思想升华的转化器,除加强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更加注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软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我们要不断探索研究,高度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升华受教育者思想方面的长久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以及思想意识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新课题,若要成为实现人思想升华的转化器,除加强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更加注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软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而起到长久的教育作用。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含义和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的实践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的终极目的。

1.教育目的潜隐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受教育者在无形中受到教育从而更好地参加实践活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

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的潜隐性。

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的目的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直抒胸臆,而是将教育意图隐藏到人们生活的环境中,以较为潜隐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自然而然地融于教育者创设的情境中,使其在非目的性,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实践活动的熏陶,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2.教育方式超时空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采用一种超时空的方式进行教育。

它突破了传统的在固定时空进行集中统一教育的封闭式教育模式的限制,利用潜在的资源,比如宿舍、校园生活或是娱乐休闲时刻,使大学生在所在的时空范围内时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三、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5、家庭教育配合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学生的成长,促进大学 生全面发展。
6、朋辈教育法: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通过朋辈间的相互影响和激励, 推动大学生共同进步。
三、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7、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大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谢谢观看Βιβλιοθήκη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4、榜样育人法:通过树立榜样人物,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榜样人物 的事迹中,让学生在观察和模仿榜样人物的过程中接受教育。例如,通过评选优 秀学生、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等榜样人物,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 让学生在观察和模仿他们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隐蔽性
1、隐蔽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隐蔽性。教育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教育 载体,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这 种教育方式避免了显性教育中的强制性和灌输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 动性。
2、渗透性
2、渗透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渗透性。教育者通过各种载体,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学 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这种教育方 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 行为习惯。
3、网络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平台成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高 校可以通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等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在线互动交流、心理咨询等活动,及时了解 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与时俱进,才能长久发展,因而面对985,211院校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采取隐性教育的局面,高职院校在国家号召与学生实际需求方面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采取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为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政治思想教育;隐性教育;问题及对策;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在我国,古时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会选择利于自己统治的进行推崇,例如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武帝时得到推行,现代社会中国家为了使国民可以更好的了解国家的思想层次,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一直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且在国家的发展与稳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改革开放、互联网普及、经济全球化,使得外来文化纷纷涌入国内,不仅造成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同时也使得国内思想不成熟、知识面不完善的青少年及青年们对国家的政治思想产生质疑,不能更好地发展为国家需要的人才,但国内“百花齐放”的思想现状也使得青少年及青年们更喜欢对问题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再者国外教育模式的引入,使得我国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遭到质疑,因而国家领导及教育家门结合社会现状、传统教育模式、受教育群体的自身特质,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即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将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引导学生以主动愉悦的心态在实践活动中自主体验、自主学习,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

二、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颁布实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但是针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少于普通高校的,而针对高职院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少。

紧密结合隐性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紧密结合隐性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紧密结合隐性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摘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基本模式,二者各有其优缺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环境、个人的思想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靠显性教育不能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因此,应充分发扬隐性教育的优势,在制度设计、环境建设等方面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由于新旧观念的冲突、道德调节的失衡、现实与理论的差距,显性的、正面的、以灌输为主导的政治思想教育,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大学生情感和思想上的抵触,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显著。

而隐性教育,由于其具有教育目的的隐匿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法的愉悦性和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能够以其有效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

因此,探讨如何建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紧密协调,促进两种教育模式优缺互补。

长期以来,显性教育是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隐性教育往往被忽视,在当前形势下,应提高隐性教育比重,凸显其作用,才能更好地为主导教育服务。

(一)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进行课程渗透。

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仍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应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把“大道理”同“小道理”结合起来。

在教育中切不可只讲一些一般化的道理、空泛的原则,必须针对大学生经常思考而又没有正确解决的问题,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到他们的心坎上,把党的政策、治国方略同家长里短、油盐酱醋联系起来,把当前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人生追求、生活态度、人际交往方面的模糊认识澄清。

(二)结合专业课程教育进行隐性渗透。

专业教育从表面看似乎和思想政治教育毫无关系,但从教育培育合格人才的角度及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二者密不可分。

在专业教育中进行的思想教育,可以结合专业课程特点进行相应渗透,这种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让学生发现新视角,从而更高标准地把握和固化思想教育,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浅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以隐性教育法为例

浅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以隐性教育法为例

1 隐性教 育的 特点

的 内容 渗 透 到学 生个 体 日 常生 活学 习的环 境 中的 过 程。 这种 教 育 方法 与 一般 的 方 法 比较 没有 那 么系统 , 但 是 这 种 方 法 的另一 个 特点 就 是潜 移 默化 的教 育达 到 “ 随 风潜 人夜, 润 物 细无 声” 的 效果 , 这 样做 更 容易达 到预 计的 效 果。 第二, 将教 育内容 与日 常 的管理 相 结合。 这 样 在对 学 生管 理过 程 中一 方面表 现了教 育管 理 的准 则和 要求 , 另一 方面 , 在 管理 的 过 程 中 可以 对学 生的思 想 进行 教育引导让 学 生接 受
创 新 教 育
S : i c i en ce e nd Tec hn ol ogy I n nov at i o n Her al d
浅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方法①
以隐性教 育 法 为例
张学玲 ( 河套大学 内蒙古巴彦淖尔 0 1 5 0 0 0 )
摘 要: 大学 生思想政 治教育 的隐性教育法, 是指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 工作者隐藏教育目 的和主题 , 根据前期的筹划 的方案和设计标准, 将需 要教 育 的资 料通过_定的方法融合到大学 生日 常的学习 与工作中 ' 体现在其周围 的各个方面 , 让高校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 治 教育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 :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隐形教育法 中图分类号 : G 6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l 6 7 4 — 0 9 8 x ( 2 O l 3 ) 0 5 ( a ) 一 0 1 8 5 — 0 1

1 . 3 教育 目的 和 内容 的隐 蔽 性与 暗示 性 在 教 育 方 法 中 与 显 性 教 育相 比 较 , 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及其运用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及其运用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及其运用探析作者:周彩霞张世强李帅谕来源:《科学与财富》2021年第01期摘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各大高校已经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但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以显性教育方式为主,实践证明,此种教育方式很难保证思想教育的效果,无法为学生的思想和品质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此,迫切需要研究隐性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本文在剖析隐性教育方法的作用后,探究隐性教育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运用,以期能够强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关键词:思想政治;隐性教育;高校;文化环境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带来了众多新思想以及新观念,这无疑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以及价值观念带来影响。

受到多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呈现出不断强化的态势,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如果还是采取显性教育方式极易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这不仅会影响思想政治的教育效果,也无法实现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有效培养。

基于此,有必要积极探究隐性教育方法的有效应用措施,致力于改善当前的思政教育现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正向影响。

一、隐性教学方法的主要作用(一)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思政学习的抵触情绪从心理学层面来讲,目的过于明确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这主要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来自教育者的限制和控制。

尤其是长时间被动接受新知识时,学生会在心理上形成逆反心理。

在前期的教学工作中,显性教学方式也发挥了突出的教学作用,但在时代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人的意识形态以及主观意识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此时显性教育便暴露出了诸多教学弊端。

而隐性教育方法则是在此基础上所衍生的新型教学手段,通常是在与学生进行交谈的过程中向其渗透相应的教学知识,此时学生不但不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限制,还会乐于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1]。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隐性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知识或者强化自身的体质。

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

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

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分析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们将首先回顾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阐述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实践要求。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优势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取得的实际成效。

本文将总结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其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广阔前景。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为深化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态,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化,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隐性教育强调学生在非正式、非结构化的学习环境中,通过隐性课程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突破了传统显性教育的局限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心理学理论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撑。

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心理学理论指出,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引导和塑造。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隐性课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心理体验和学习机会,有助于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进程。

社会学理论也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视角。

社会学理论认为,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少年思想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他们不愿接受现成的真理,讨厌强制性的灌输,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现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性平等性开放性和渐进性的独特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以人为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少年思想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他们不愿接受现成的真理,讨厌强制性的灌输,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现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性平等性开放性和渐进性的独特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我以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

原因在于: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

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

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

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

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

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

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

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

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一般被理解为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

人格与人的先天秉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

公安院校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安院校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当前公安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 容往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未能紧 密结合公安工作的实际需求和公安院 校大学生的特点。
教学方法陈旧
一些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缺 乏互动和实践环节,导致学生缺乏兴 趣和参与度。
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公安院校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 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相关课程的师资 力量不足,缺乏专业化的教师团队。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弥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通过 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 的思想政治素质。
公安院校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公安院校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
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公安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特殊性和重要 性。在公安院校中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公安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 ,为公安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案例一
总结词:实践育人
详细描述:某公安院校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他们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 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案例二
总结词:课程改革
详细描述:某公安院校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以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他们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 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案例三
总结词:文化育人
VS
详细描述:某公安院校注重校园文化 建设,以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水 平。他们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等 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自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是通过直接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显性 方式,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 教育者关系明确,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比较 规范。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与特点
1、提出 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菲利普· 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 W· 活》里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 他认为,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 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方面的成长。这些价值、 规范、态度、动机并非是学术课程中获得的,而是经由学校 的非学术方面,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这种“非正式的文 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
2、特点 教育内容上比较隐蔽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隐藏在一定的活动及其活动 周围的环境中,受教育者没有直接感受到自己在接 受这方面的教育,然而活动及其活动周围的附加物 、 伴随物却传达着这些信息。
三、隐性思想政教育方法
(三)实践体验教育方法
渗透式教育方法 是指教育者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 事物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方法。 隐性教育的内容应广泛渗透在教师教书育人、课程设置、校 园文化、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中。
自觉运用渗透式教育方法,要选择合适的载体: 一是活动载体 让人们在参与活动中身临其境、亲自体验、亲自感受,从而 使自己的思想发生变化,受到教育。它强调的是活动气氛, 自己感受,没有其他中间环节,缩短了教育时间,扩展了教 育空间,提高了教育效率。 二是文化载体 利用文化载体,是寓教于文的有效方式。 文化是人类在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实践中 形成的物质成就和精神财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文化载体, 形成文化氛围,实现氛围管理,就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人、 规范人。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方法与隐性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方法与隐性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方法与隐性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技术、工具和途径,是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相互作用的有效中介和桥梁。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两种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方法隐性方法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吉林长春130017)方法一般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是“在给定的前提下,为达到一个目的而采取的行动、手段或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可缺少的中介要素。

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

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

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活动客体的具体对象,正是通过方法才得以在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技术、工具和途径,是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相互作用的有效中介和桥梁。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化、价值多元化的挑战,它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而且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方法显性方法“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显性教育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主渠道,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方法在实践活动中虽存在已久,但作为一种方法概念,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隐性方法”提出之后,才概括出来的与隐性方法对应的方法类型。

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但不能仅仅从实践层面考察课程思政,必须从理论层面深挖课程思政的理论和规律,才能更有效的指导课程思政实践。

本期微信推送,我们关注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要性的介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特点、隐性思想政治的历史渊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六要素及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机制四个方面的内容,期待给各位读者带来启发。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特点(一)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下定位:1.隐性不等于欺骗性2.隐性不等于隐去阶级性或存在的客观性3.隐性不等于自发性4.隐性不等于非预期性(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或者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

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即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它在实践中往往隐藏其教育目的,并以隐藏的教育方式开展施教,其教育效果的呈现也是隐现的。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性1.渗透性2.生活性3.开放性4.潜隐性二、隐性思想政治的历史渊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古已有之。

(一)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古人关于社会政治控制、道德教化的言论中可以梳理出“以身示教”、“以乐化民”、“熏陶化育”、“笃行隆礼”等施教主张。

中国近代也有不少思想家、教育家阐发了蕴含隐性思政的相关论述。

梁启超提出“以情化德”;蔡元培提出“美育育德”;陶行知提出“生活育德”。

(二)在西方的发展古代西方的思想家同样探讨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形成了丰富的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间接智慧。

古希腊时的亚里士多德,把伦理学和政治学都归结为实践的学问,主张“伦理学和政治学,所探索的就是实践活动”。

认为人的美德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人做什么样的事,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通过习惯养成德性(与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人的美德是天生的”形成对比)。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基本路径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基本路径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基本路径摘要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课堂政治理论教育而言的,其具有目标的隐蔽性、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及效果潜在性等特点。

目前。

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定期的组织活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新媒体的舆论宣传、专业课堂及导师的言传身教等等。

现阶段,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在环境的营造、制度的健全、人才的培养、对学生心理的把握等几大方面下功夫,以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针对显性教育,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而言的。

无论是从目标、形式、内容和效果等方面看,它都具有明显的特点。

(一)目标的隐蔽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它不像政治理论课那样,制定有详细、具体、显而易见的教学目标,而是蕴藏在教育对象参加的各类活动之中,其教育目标是教育者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事先设定的,隐蔽在其丰富、活泼的活动形式下,易于被教育对象接受,降低排斥感。

(二)形式的多样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样,大多数是以一定形式的校园组织为载体,通过其举办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吸引青年学生的参加和学习,告别了传统课堂的形式单一特点,利用教育对象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和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内容的丰富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两课”内容为基础,并结合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以及社会发展要求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教育内容涉及价值、情感、家庭、社会、国家等生产生活领域的各个环节,其内容更多的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高的职业素质,使其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立足社会。

(四)影响的潜在性。

隐性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隐”,不仅教育目的“隐”,同时其结果也具有“隐”的特点。

它不同于第一课堂的学习,可用试卷、成绩判定其教育成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中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模式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模式探索
思想政 治教育 。只是 , 这些 国家在 教育过程 中采 取 了较 为合 适 的
常说 “ 亲其师 , 信其 言 ” 。教 师 的育人 往往 在无 声之 中, 而 不 是华丽 的辞藻。学生往往会从教师 的学识 、 教学态度 、 处 事原则 以 及外 表言行 等举手投 足间透露 出 的信 息来 选择 信或不信 , 从或 不 从 。因此 , 如果教师 自身 具有 良好的道德修养 , 就会对学 生形成 一
了说教式 的教 育。因此 , 教师 在讲 课的过程 中, 能否也朝 这方面转 变, 从学生身边 的事情 着手 , 让其 关心周 围 的人 和事 , 发现 平凡 的 美, 让其感 同身受并 相信 善的存在 , 从而认 同我们 的价值观 。
三、 提 高教师 素质 , 优化知识结构
而 现实是 , 社会 的和谐发展离不 开公 民的素质 教育 , 无论 从 国 家 而言还是从 人 自身的发展 来看 , 都离不 开这样塑 造人素质 的课 程 。其 他国家也有类似 的课程 , 虽未 有思想 政治 教育之 名但 却少 不 了思 政教育之实 。他们 往往将 公 民教育 、 道德 教育 、 宗 教教 育 、 法律 教育 、 共 同价值观教 育等等分 列在不 同名 目之 下进行 系统 的
育之 中是我们研 究的方 向。
大学 生要 成才 , 首先要成 人。司马光在 《 资治 通鉴》 中说 , “ 才 者, 德 之 资也 ; 德者, 才之 帅也 。 ” 有 德无 才 的人也许 能力 一般 , 可 是有 才无 德的人却有可 能给社 会带来 更大 的破坏 。因此 , 在教育 的课程里 首先 要教 育 学生 成为 一个 负 责 的人 、 真实 的人 、 正 直 的
【 关键词】 思政教 育; 显性教育; 隐形教育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评估 结果。
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以便 改进和完善教育方案。
05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挑战与对策
面临的问题
教育方法单一
当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 教育方法相对单一,缺 乏创新性和趣味性,难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 与度。
教育内容陈旧
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和 针对性,未能紧密结合 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 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 期望。
社会实践
高校可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多元化教育模式
未来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朝着多元化教育模式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信息化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高校将更加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心理学基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了心理 学中的潜意识理论,通过暗示 、模仿、感染等心理机制,让 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教育

教育学基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借鉴了教育学 中的情境教育和体验教育理论,通 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 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
社会学基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借鉴了社会学 中的社会互动理论,通过学生之间 的相互影响和互动,让学生在人际 交往中接受教育。
创新课程形式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 学习方式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强化实践教学
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 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04

关于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关于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关于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

是指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以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者的思想和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1)间接性。

隐性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渗透式的教育方法。

它与显性教育不同,它不直接言明教育的内容、目的,而是隐藏于各种活动及载体中,在活动过程中,摆脱了显性教育注入式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紧张感,隐性教育能使学生心理放松、情感共鸣,教育内容乐于学生接受。

(2)渗透性。

传统的显性教育目标明确,多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多在短期内向学生灌输教育者的观点,以期达到迅速教育学生的目的。

而隐性教育则采用渗透式,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潜移默化、慢慢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3)隐蔽性。

隐性教育存在于教学、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无论是教师的思想、人格,还是演讲、辩论、社团活动等,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4)有效性。

由于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其特有的心理规律,如果采用正面的“灌输”教育方式稍有不当,学生往往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接受教育者的观点,显性教育的效果就要打折扣,甚至起反作用。

二、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1.形势变化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西方文化大量传播和侵入到高校,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利用隐蔽手段,宣扬西方的价值观,争夺高校青年学生。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变化速度非常快,大学生从相对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社会,有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急剧变化,一些人偏重强调个人理想,责任意识弱、政治观念淡漠、对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和排斥情绪。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摘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由于显性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遭遇的困境,对隐性教育的研究则更多的被提及。

文章从分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入手,结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实施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对于如何开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对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长期以来都是传统的显性教育起主导作用,较多的是正面的、直接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隐性教育往往为教育者所忽视。

但是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冲击,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且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这种“灌输式”的显性教育不感兴趣,甚至反感。

由此可见,显性教育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弱化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根据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转化过程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均衡发展和适应知与行从旧质到新质转化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矛盾运动过程原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对学生情、信、意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到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因此隐性教育能够有效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在高校实施的现状1.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不同学者给出不同的定义。

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将教育目的、教育意向渗透于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综合各学者的定义,本文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通过影响受教育者的情感、信念等对受教育者产生作用,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得到启迪,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1.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教育。
渗透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 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与学生的实 际需求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
体验和感悟。
自主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生的自 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注重培养学 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通过隐性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 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点、实施路径和效果评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 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同时,也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强化实践教学
通过实验、实训、社会实 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 中体验、感悟和内化思想 政治教育内容。
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功能
开展志愿服务
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 奉献精神。
深入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支教、实习等活动,了 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举办文化活动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文艺比赛、学术讲座等,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 教育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现状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治教育的创新路径目录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实践探索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成效与展望
01
引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