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三、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5、家庭教育配合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学生的成长,促进大学 生全面发展。
6、朋辈教育法: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通过朋辈间的相互影响和激励, 推动大学生共同进步。
三、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7、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大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谢谢观看Βιβλιοθήκη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4、榜样育人法:通过树立榜样人物,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榜样人物 的事迹中,让学生在观察和模仿榜样人物的过程中接受教育。例如,通过评选优 秀学生、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等榜样人物,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 让学生在观察和模仿他们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隐蔽性
1、隐蔽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隐蔽性。教育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教育 载体,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这 种教育方式避免了显性教育中的强制性和灌输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 动性。
2、渗透性
2、渗透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渗透性。教育者通过各种载体,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学 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这种教育方 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 行为习惯。
3、网络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平台成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高 校可以通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等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在线互动交流、心理咨询等活动,及时了解 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ppt课件
二文化载体
利用文化载体,是寓教于文的有效方式。
文化是人类在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实践中 形成的物质成就和精神财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文化载体, 形成文化氛围,实现氛围管理,就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人、 规范人。
三是传媒载体 在社会信息化条件下,传媒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载体。 充分发挥传媒载体的作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和渗透力。
2、特点
教育内容上比较隐蔽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隐藏在一定的活动及其活动 周围的环境中,受教育者没有直接感受到自己在接 受这方面的教育,然而活动及其活动周围的附加物 、 伴随物却传达着这些信息。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渗透式教育方法 (二)陶冶式教育方法 (三)实践体验教育方法
渗透式教育方法
四是管理载体 利用管理载体,是寓教于管的有效方式。 它是运用一定的组织纪律或行政措施来约束、规范和协调人 们的行为,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作风的方法。 通过管理载体实施教育,必须以建立、健全和贯彻执行管理 制度为前提。
(二)陶冶式教育方法
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健 康、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开 展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使人文在耳濡 目染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是通过直接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显性 方式,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 教育者关系明确,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比较 规范。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与特点
1、提出 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 活》里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 他认为,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 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方面的成长。这些价值、 规范、态度、动机并非是学术课程中获得的,而是经由学校 的非学术方面,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这种“非正式的文 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随着 社 会 形 势 的发 展 和教 育 环 境 的 变 化 , 传统 思想政 治教 育 已经 不能 充 分适 应 时代 发展 的需 要 。 目前 , 强和 改进 思 想 政 治 教育 , 加 在坚 持传 统显 性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同 时 , 建 隐性 思 构 想政 治教 育 体 系 , 分 发 挥 隐性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充 的作用 , 有利 于 切 实 提 高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实 效
首次提 出“ 隐性课 程 ” 的概 念 , 认 为 : 学 生 的 他 “ 价值 、 范 、 度 、 机 不 是 从 学 术 课 程 中获 得 规 态 动 的 , 是 经 由学 校 的非 学 术 方 面 , 而 暗默 中 , 隐性
( 高校 隐性 思想政 治教 育 的特 点 二) 1 隐蔽性 、 . 丰富性 高校 隐性 思想政 治 教 育是 一 种 学生 在 心理
理论研究
周治 中, 周海燕 :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 校 隐 性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
周 治 中 。 海燕 周 ( 苏大 学人 文社会 科 学 学院 , 苏镇 江 , 10 3 江 江 22 1 )
[ 要 】 随着 我 国改 革 开 放 和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的不 断 深 入 , 统 的显 性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在 新 环 境 中 的不 适 应 性 摘 传 日益 凸 显 , 效 性 不 断 弱 化 。 隐性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 与 显 性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相 对 应 的 概 念 , 有 隐 蔽 性 、 透 性 、 主 实 是 具 渗 自 性 等 特 点 , 是 传 统 显 性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有 益 补 充 。 高 校 隐 性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体 系 是 一 项 系 统 工 程 , 的 构 建 需 要 遵 它 它 循方 向性 原 则 、 教 育 者 主体 性 原 则 、 鉴 创 新 性 原 则 和实 效性 原 则 , 主 要 包 括 校 园 文 化 、 园 生 活 、 受 借 它 校 隐性 课 程 、 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的显性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概念及特点显性教育是指通过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对学生进行直接、明确的教育。
其优点是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效果直观,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但是,显性教育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教育方式单一、学生接受程度不一等。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隐含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间接、渗透式的教育。
其优点是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但是,隐性教育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教育效果难以评估、教育过程难以控制等。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途径1、转变教育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还要加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让学生在接受明确的教育的同时,也能够从隐含的方式中接受教育。
2、创新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创新教育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隐性教育。
同时,还要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显性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人文景观设计等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隐性教育。
同时,还要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意义1、提高教育的效果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可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提高教育的效果。
通过显性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隐性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维度
~
了校 园的物质文化形态 , 这是校 园形象和精神风貌 的物质依托 ,
它所 蕴含的“ 、 、 ” 精 气 神 体现 了一个学校 的文化 内涵 , 于增 强 对
16 — 5
21 0 7 8期 2年 —
袋 iJa v 高教 放唷. io S a n io u・ oi ha x Ga a
化建设提供 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手段 。由于互联 网所特有 的性质 , 它具有传统媒体所无法 比拟的魅力。 园文化建设者 使 校
要迅速掌握现代 网络知识 , 加快校 园网络 的建设 , 增加对思想政 治工作软件 的开发 , 网上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 阵地 。 在 建立校 园德 育网站 , 系统地 、 有计划地渗透 党的思想路线 和道德规范 , 使学 生在网络浏览 中入 眼 、 耳 、 心 , 到“ 入 人 达 随风潜入 夜 , 润物 细无声” 的隐 性教育效果 。 特别应注意的是 ,思想政治工作 者要 以重大节 日或重要事 件 为契机 , 在网站上展开专题 讨论 , 还可 以针对重 大热点 、 难点 问题进行有计划 、 目的的网上引导 。此外 , 有 还可以建立和应用
与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效 果 。
一
校园环境是 由一定 的物质 因素和人文 因素构成富有感染力
的真实的道德环境 。 它以非强制性的隐性作用方式 , 响和制约 影 着大学 生 的思想 情感 、 道德 水平 、 价值 取 向和行 为方式 , 知 、 从 情、 、 、 意 信 行等方面综合塑造 、 陶大学生的人格。 这种教育 的 熏 “ 力量能绕 开意识 的障碍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 中接受影响 ,它虽 然在某时某刻不一定让大学生直接 、 整地捕捉 到 , 完 但它确实是
美国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
美国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摘要】美国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中存在着,虽然不像显性思想政治课程那样明显,但却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和价值观。
这种教育隐藏在教学内容、课外活动、校园氛围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思想和态度。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对学生的人生观、社会观和政治观产生着深远影响。
加强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需要更加警惕和理性对待校园中的思想政治影响,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思辨能力,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人才。
【关键词】美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表现形式、影响、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美国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学习课程以外,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接受到的意识形态、政治观点等方面的教育。
这种教育不像传统的课堂教学那样直接,而是通过学校文化、社交活动、学生组织等各种方式进行。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美国高校中存在已久,并且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产生着深远而潜移默化的影响。
美国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在学校文化和学生社交活动中。
学校文化里蕴含着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观点,而学生在各种社交活动中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思想。
这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使得学生在接触各种观点后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如果学校倾向于灌输某种特定的思想观念,可能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单一化和僵化化。
研究美国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了解高校教育的全貌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美国高校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影响以及启示,以期对国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首要目标是探讨美国高校中存在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通过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在学术环境、课程设置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以期为高校教育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美国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
美国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近年来,美国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备受关注。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无意识地通过教学、社交和组织文化等方式传递的一些价值观、观念和信仰。
这些价值观、观念和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第一,政治正确。
政治正确是指一些不得不遵循的规则和准则,如不得歧视任何一类人群,不得用不文明的语言攻击他人等。
美国高校一般对此十分重视,但是有时候这种政治正确却成为一些学生的遮掩和伪装,抑或是一些人凭借政治正确身份攻击他人。
第二,多元性与包容性。
这个指标会涉及到种族、性别、语言、文化等多个方面,课堂上要求学生尊重不同文化,不同的异性恋或者同性恋等,在教学和学生交流中要体现尊重。
这些价值观旨在倡导多元性和包容性,但是也可能会给学生们带来压力和疑虑。
第三,社会活动。
美国高校的社会活动很多,但是大多数活动是传达相似的价值观,例如强调社会公正,反对歧视和狭隘主义。
这些活动常常涉及政治和社会正义问题,但是也可能存在双重标准和肤浅的分析。
第四,教授与教学。
教授的授课风格、语气、表情等都会影响学生。
许多教授会在教学中暗示自己的政治倾向,在进入某些讨论语气变得主观。
这些影响可能对教育目标有负面的影响。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方面,我们需要重视一定的学生自主性。
另一方面,确保高校界限分明、开放和包容,保持社会尊重、多元化意识;又一方面,需要打消那些排斥和侵犯某些学生的行为和言论,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内部人与人之间价值观沟通和交流方式的问题。
高校完整和单纯的价值观教育,真正关照到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才能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业务和政治氛围。
美国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
美国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教育越来越被赋予了跨文化交流和社会思想引领的重要使命。
在美国,高等教育一直被视为培养公民素质和参与社会政治的重要力量。
除了正式课程和课外活动外,高校还扮演着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塑造着学生的价值观和政治立场。
这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美国高校普遍存在,同时也值得其他国家高校借鉴。
本文将探讨美国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
1. 教师观点引导美国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中,不可避免地会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社会观念。
一项研究显示,高校教师的政治观点对学生的社会和政治态度有着重要影响。
教师的观点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政治立场。
2. 校园文化建构美国高校的校园文化既是多元的,也是辩证的。
学校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公益活动在校园里是常见的。
一些高校会组织政治辩论、社会活动和公益志愿者行动,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影响了他们的政治观念。
3. 学术自由和表达自由美国高校一直以学术自由和表达自由自豪。
学生不仅在学术研究中有着广泛的自由,而且在校园内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这种自由的氛围使得校园成为了言论自由和政治辩论的重要场所,塑造了学生开放的政治态度。
4. 全球化视野美国高校在国际交流方面非常活跃。
不少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能力。
这些国际化的体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加开放和理解多元文化和多样化政治观点。
二、启示1.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美国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的思想和政治立场。
这也提醒我们,高校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特定的政治观点。
学生需要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立的政治立场。
2. 多元文化的价值美国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塑造了学生的包容性和理解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的理念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当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治教 育的意识 。首先 ,应提 高部分高校 管理者和教师 的 自身素
质, 这是提高他们 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意识 的前提 , 如果管 理者 和教师 自身不具备 良好 的素质 , 便 不会被学 生认可 , 更不用 他们 具有崇高 的人格魅力 ,这种人格魅力 会 白发 的对 学生产生 影响, 这也是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的一种形式 。
的衔接起来 。 比如 , 部 分高校都十分重 视课堂教 学 , 而不 注重将 到大学生 所能接触到 的各种 活动 中,不 能使学生受 到潜移默化
的影 响,这样 就造成 了显性 思想政教育 和隐性思想政 治教育 的
种活 动中 , 引导 大学生潜移默化 的理解 思想政治 教育 内容 , 然而
部分 大学 生在隐性思想政治 教育过程 中 ,对于隐藏 在各种形式 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领 悟不够深刻 。不 能按照其所 传递 出来 含 的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 , 甚至产生 曲解 。 ( )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衔接不够 隐陛思想 政治教育与显性 思想政治教 育一样 ,作 为思想政 治教 育的重要方法 同属 于思 想政治教 育的范畴 ,所 以在高校思 想政治教 育中“ 强 调隐性教育作用 的同时 , 并非否认或排斥 显性 教育 ” 。 而 当今高校 的思想政 治教育 方法并没有将 两者巧妙
部分 高校管理者在学校决 策系统 中处 于核心 的地 位 ,管理 者 的思想 、行为和作风直接 影响高校对 隐性思想政治 教育 的认
用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 政治教育 的过程 中 ,教育 的资源的优化 整合并不完善 。
二、 高 校 隐 性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强 化 对 策
识、 开发 与利 用。然而 , 当今部分高校 管理者和教 师并没有真 正
论美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的启示
论美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的启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文化、社会习俗和传统、媒体等途径对个体进行影响和塑造的意识形态教育。
在美国,这种教育形式十分成熟,它通过各种途径潜移默化地传达和强化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影响着每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甚至是政治观念。
这种教育方式在美国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在我国的高校思政工作中,我们可以从美国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汲取经验,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思想政治氛围美国校园文化建设非常发达,各种校园组织、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们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想,可以自由交流,形成自己的政治信仰和观点。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搭建更加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平台,让学生们通过交流,形成对政治观念的积极塑造。
还可以通过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供更多元化的政治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关于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通过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思政教育效果。
二、利用多样性和包容性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在一起生活,他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这种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氛围,使得美国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加立体丰富,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从而形成自己独立而多元的政治思想。
针对我国高校思政工作,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进行意识形态教育。
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引导学生了解国际多元文明,提供更多元化的思政教育内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多样化的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观的内在含义。
三、加强媒体引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在美国,媒体发达,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不断地传达给每个人。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基本路径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基本路径摘要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课堂政治理论教育而言的,其具有目标的隐蔽性、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及效果潜在性等特点。
目前。
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定期的组织活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新媒体的舆论宣传、专业课堂及导师的言传身教等等。
现阶段,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在环境的营造、制度的健全、人才的培养、对学生心理的把握等几大方面下功夫,以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针对显性教育,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而言的。
无论是从目标、形式、内容和效果等方面看,它都具有明显的特点。
(一)目标的隐蔽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它不像政治理论课那样,制定有详细、具体、显而易见的教学目标,而是蕴藏在教育对象参加的各类活动之中,其教育目标是教育者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事先设定的,隐蔽在其丰富、活泼的活动形式下,易于被教育对象接受,降低排斥感。
(二)形式的多样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样,大多数是以一定形式的校园组织为载体,通过其举办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吸引青年学生的参加和学习,告别了传统课堂的形式单一特点,利用教育对象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和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内容的丰富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两课”内容为基础,并结合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以及社会发展要求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教育内容涉及价值、情感、家庭、社会、国家等生产生活领域的各个环节,其内容更多的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高的职业素质,使其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立足社会。
(四)影响的潜在性。
隐性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隐”,不仅教育目的“隐”,同时其结果也具有“隐”的特点。
它不同于第一课堂的学习,可用试卷、成绩判定其教育成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中的。
美国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
美国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美国高校一直是全球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其教育系统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高校逐渐形成了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即潜在和不明显的政治思想观念对学生的影响。
这种教育形式虽然隐蔽,但却深刻地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一种隐蔽的,具有潜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术自由与普遍价值观的结合美国高校一直以学术自由为核心价值观,相信通过自由探究和探讨学术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开放态度。
但是,这种学术自由也意味着高校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并将其融入到教育中。
这样一来,高校教育就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学术探究,而是一种将普遍价值观念融入到学术教育中的综合教育。
2. 标准化考试与意识形态的融合在美国高校入学考试中,SAT和ACT考试是最为普遍的标准化考试形式。
然而,这些考试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能力测试,同时也包含着一种意识形态。
标准化考试通常与学校的排名、录取人数和资金分配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标准化考试的表现,也传递着一种对于学生的政治观点、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偏见。
3. 校园言论自由与宣传机构的融合作为学术自由的基石,校园言论自由被视为美国高校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但是,许多高校也拥有自己的宣传机构,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高校的品牌形象和政治观点。
在这种机构的影响下,学生的政治观点和意识形态也难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1.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和政治环境美国高校对学生成就的影响,是不仅仅来自于它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还包括了它所处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本身是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反而应该让它成为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的重要一环。
学术自由和教育中普遍价值观之间的平衡是关键的。
高校应该正确理解学术自由的含义,不能让政治思想观点占据学术的绝对主导地位。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评估 结果。
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以便 改进和完善教育方案。
05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挑战与对策
面临的问题
教育方法单一
当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 教育方法相对单一,缺 乏创新性和趣味性,难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 与度。
教育内容陈旧
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和 针对性,未能紧密结合 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 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 期望。
社会实践
高校可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多元化教育模式
未来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朝着多元化教育模式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信息化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高校将更加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心理学基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了心理 学中的潜意识理论,通过暗示 、模仿、感染等心理机制,让 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教育
。
教育学基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借鉴了教育学 中的情境教育和体验教育理论,通 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 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
社会学基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借鉴了社会学 中的社会互动理论,通过学生之间 的相互影响和互动,让学生在人际 交往中接受教育。
创新课程形式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 学习方式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强化实践教学
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 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04
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策略隐性教育是指在不经意间潜移默化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塑造、引导和教育。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运用隐性教育来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效果,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高校思政工作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学风、学术风气和校园文化,创设积极向上、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
组织各类学术讲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展示先进、正能量的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
二、借助示范引领的力量。
高校教师、学生中的优秀典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都具备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
高校可以通过培养和树立这些正面典型,以他们为榜样,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思政工作。
三、运用隐性教育手段。
隐性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渠道进行。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有关思政话题的教学案例,或者通过讲述一些相关的真实事件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高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思政教育。
四、注重个性化的培养。
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需求都是不同的,高校在思政工作中要注重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困惑和需求,因材施教,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引导。
这样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强化多方合作。
高校思政工作不是由单一部门或个体完成的,需要各方共同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进行隐性教育时,可以邀请校外专家、社会知名人士等进行讲座、座谈会,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听取意见,获得启发。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各类组织、社团活动,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
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
高校应该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借助示范引领的力量,运用隐性教育手段,注重个性化的培养,强化多方合作,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校课程隐性思政的实施条件研究①
高校课程隐性思政的实施条件研究①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是指高校教育的发展背景和现状,隐性思政是指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高校课程隐性思政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隐性思政的实施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当前高校课程隐性思政的实施存在一些问题,如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教学管理和评估机制不够健全、课程设置与内容更新滞后等。
有必要对高校课程隐性思政的实施条件进行深入研究,以促进高校课程隐性思政工作的持续发展和提升。
1.2 研究意义高校课程隐性思政的实施条件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隐性思政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高校课程隐性思政的实施条件,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课程的思政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隐性思政是高校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重要途径。
只有在做好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和评估机制等方面工作的基础上,高校课程隐性思政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深入研究高校课程隐性思政的实施条件,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高校课程隐性思政的实施条件,以期为高校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深入分析高校课程隐性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条件,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建设师资队伍、制定有效的教学管理和评估机制,以及更新课程设置和内容。
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打造更具思政特色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通过对实施条件的研究,可以为高校提供改进和完善隐性思政教育的建议和措施,助力高校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进一步探讨高校课程隐性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实现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关于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
是指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以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者的思想和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1)间接性。
隐性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渗透式的教育方法。
它与显性教育不同,它不直接言明教育的内容、目的,而是隐藏于各种活动及载体中,在活动过程中,摆脱了显性教育注入式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紧张感,隐性教育能使学生心理放松、情感共鸣,教育内容乐于学生接受。
(2)渗透性。
传统的显性教育目标明确,多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多在短期内向学生灌输教育者的观点,以期达到迅速教育学生的目的。
而隐性教育则采用渗透式,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潜移默化、慢慢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3)隐蔽性。
隐性教育存在于教学、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无论是教师的思想、人格,还是演讲、辩论、社团活动等,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4)有效性。
由于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其特有的心理规律,如果采用正面的“灌输”教育方式稍有不当,学生往往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接受教育者的观点,显性教育的效果就要打折扣,甚至起反作用。
二、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1.形势变化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西方文化大量传播和侵入到高校,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利用隐蔽手段,宣扬西方的价值观,争夺高校青年学生。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变化速度非常快,大学生从相对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社会,有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急剧变化,一些人偏重强调个人理想,责任意识弱、政治观念淡漠、对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和排斥情绪。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汇报人: 2023-12-11
目录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与特 点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实践方法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挑战与对策
目录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意义与价值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案例分析
效果
通过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营造了良好的育人 环境,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了学生的 全面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 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来 实现,如校园文化、社 会实践、网络教育等, 使其具有多样性和丰富 性。
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因 此其效果往往是长期的 、持久的,可以影响受 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习 惯。
0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认知心理学
认知失调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有维持态度和行为一致性的需求,当态度和行为出现不一致时, 人们会通过改变态度或行为来达到一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 情境,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
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容易受 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 行为习惯。
教育方式的滞后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 大学生的需求,需要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育方 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对策建议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创新教育方式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 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认同感。
0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传统显性教育的局限,丰富了思想政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引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两种基本的教育形式。
显性教育是指通过课堂授课、讲座、团队活动等明显的方式来传递教育信息,而隐性教育则是指通过非明显的形式,如校园文化、学生自我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来传递教育信息。
这两种教育形式的融合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区别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在教育目标、手段和效果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显性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其目标明确,手段直接,效果易于衡量。
而隐性教育则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其目标隐蔽,手段间接,效果难以量化。
显性教育注重的是“给予”,而隐性教育注重的是“吸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是一种基本的教育形式。
它通过课堂讲座、社会实践、团队活动等形式,直接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这种教育形式的优点是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确保教育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然而,显性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也十分重要。
它通过校园文化、学生自我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形式,间接地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这种教育形式的优点是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增强了教育的渗透性和持久性。
然而,隐性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育内容难以控制和管理,教育效果难以衡量和评估。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鉴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优缺点,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融合:1、教育形式的融合: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教育模式。
例如,可以在课堂授课中引入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知识,还体验到知识的应用价值。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渗透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 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与学生的实 际需求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
体验和感悟。
自主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生的自 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注重培养学 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通过隐性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 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点、实施路径和效果评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 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同时,也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强化实践教学
通过实验、实训、社会实 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 中体验、感悟和内化思想 政治教育内容。
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功能
开展志愿服务
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 奉献精神。
深入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支教、实习等活动,了 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举办文化活动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文艺比赛、学术讲座等,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 教育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现状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治教育的创新路径目录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实践探索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成效与展望
01
引言
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
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校园文化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载体。
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在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通过渗透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原则、价值观念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在其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念上。
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这是校园文化的首要任务。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看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和传播,如明确的校园文化主题口号、有关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标语等。
这些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能够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拥护。
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体现在其所倡导的学术追求和学风建设上。
高校的校园文化应该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学术研究和学风建设的深入发展。
在校园文化中,可以发现一些与学术追求和学风建设相关的文化活动和项目,如学术讲座、科研竞赛、学术论坛等。
这些文化活动和项目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态度和方法论,培养学术追求和学风建设的意识,提高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体现在其所推崇的社团活动与学生组织建设中。
高校的校园文化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社团活动和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团委、社团联合等。
这些社团活动和学生组织旨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奉献精神和志愿服务意识。
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体现在对师生关系和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上。
高校校园文化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重要载体和纽带,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和信任感,形成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由于显性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遭遇的困境,对隐性教育的研究则更多的被提及。
文章从分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入手,结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实施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对于如何开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对策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长期以来都是传统的显性教育起主导作用,较多的是正面的、直接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隐性教育往往为教育者所忽视。
但是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冲击,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且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这种“灌输式”的显性教育不感兴趣,甚至反感。
由此可见,显性教育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弱化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根据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转化过程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均衡发展和适应知与行从旧质到新质转化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矛盾运动过程原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对学生情、信、意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到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因此隐性教育能够有效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在高校实施的现状
1.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不同学者给出不同的定义。
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将教育目的、教育意向渗透于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综合各学者的定义,本文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通过影响受教育者的情感、信念等对受教育者产生作用,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得到启迪,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1.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高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一直处于较为薄弱的地位。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较为重视的是以课堂式的知识教学为主的教育
方式,并且对两课的学习辅以学分化,即要求学生必须修满这一学分,并且学分的分值普遍高于学生本身专业的学分,这样的硬性规定不但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反而更增强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对教师的课堂能逃即逃,只要考试分数及格便可。
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显然是失败的。
虽然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意识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滞后性,难以立刻收到成效,使投入的精力与效果不对称,加之受到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没
有研究它的意识,即使有这种意识,但由于收到的效果难以量化,教师多数选择避重就轻,直接放弃使用此种方式,由此导致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力上的支持。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2.1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平等性和互动性
由于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与教育者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是长期存在的,在显性教育中,教育者通常将自己的学术见解传授给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事实上的地位不平等。
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追求教育主体和客体人格上的平等与对话上的民主。
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角色频繁转换,在信息的传达与反馈中实现思想的交流,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2教育载体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广泛而多样。
有物质层面的隐性教育载体,如校园、教学楼等;有文化层面的隐性教育载体,如校风、校训及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
有制度层面的隐性教育载体,如学校的规章制度、政策等,这些都能够体现出高校的文化氛围。
而教育载体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可以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既存在于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2.3教育过程的愉悦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通过影响学生
的情感、意志、信念等部分起作用,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在这一教育过程中,长篇大论的理论说教和权威式的灌输被取代,这就避免了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学习的抵抗情绪,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2.4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学生的无意识中通过暗示、感化等形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能够达到常规教育无法达到的效果。
相比较于显性教育的单纯灌输和理论说教,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持久。
受教育者在隐性教育环境中生活,就会自觉地接受熏陶、实现心理积淀,往往一句话、一件事、一个行为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而良好的道德素质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个人所秉持的信条,不会轻易改变。
3.对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3.1发挥显性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作用。
无论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还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二者互为补充。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宣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能够使广大学生迅速接受国家倡导的主流思想。
与此同时,充分发掘隐性思想政治资源并广泛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最终使两者协调运转,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效。
3.2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过程的两大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此要发挥这两大主体的作用。
教育者要在
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理想的教育结果。
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网络,新闻等媒体,有目的、有选择的主动学习,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3.3有效运用情感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具有独立人格、情感丰富的大学生,因此有效运用情感教育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方法。
可以抓住当前重大事件作为教育素材,对学生开展情感教育。
如汶川地震发生时,大学生表现出的强烈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开对灾区的支援。
这些行动不是教育者要求和强迫的,而是自发的,源于灾难中对生命的珍爱以及由此引发的民族凝聚力对学生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这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更有效。
也可以充分利用国庆、校庆等纪念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使学生增强爱国爱校的情怀。
3.4注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如可以利用校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观;通过校门的建筑风格等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等等。
通过校园良好的制度文化,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理念。
同时重视教师在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
无论在教学还是与学生日常相处中,教师都要不断充实知识储备,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在学生中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徐丽燕.关于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7).
[3] 范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南通
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4] 贾丽敏.浅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
[5] 施诚,黄雪英.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4).
[6] 徐国飞.试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j].德育园地,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