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游泳阅读答案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苏轼_3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苏轼(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水调歌头阅读答案-苏轼水调歌头宋·苏轼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
《水调歌头·游泳》

《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水调歌头·游泳》年代:现代作者: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水调歌头》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水调歌头》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第一篇:《水调歌头》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水调歌头》。
通过课文《水调歌头》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不少的语文知识。
今天小编还给大家准备了“水调歌头练习及答案”,同学们可以动手写一写,看看自己掌握了多少。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更深一层。
“归去”,作者交将那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却又有些犹豫,“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写月光移动和月下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转入抒发怀人之情。
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宕开一笔,表现了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放达宽慰之语。
1、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水调出头》中的小序是什么意思,作用是什么。
2、词前小序说明作词的缘由,统领全词。
高度概括了作者这个中秋之夜的思想感情经历,表达了他对亲人的真挚怀念。
2024年初中语文《水调歌头》对比阅读含答案

水调歌头对比阅读【甲】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醉翁亭记(节选)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丙】谢无逸闲居。
一日,有一举子来谒,坐定,曰:“每欲问公一事,辄忘之。
尝闻人言欧阳修者,果何如人?”无逸熟视久之,曰:“旧亦一书生,后甚显达,尝参大政。
”又问:“能文章否?”无逸曰:“文章也得。
”无逸之子宗野方七岁,立于旁,闻之,匿笑而去。
5.【甲】【乙】两篇诗文的作者分别是同为(朝代)的和欧阳修。
(2分)6. 解释诗文中的加点词。
(4分)文言实词积累高处不胜寒(1)胜负者歌于途(2)负临溪而渔(3)临谢无逸闲居(4)居7. 对【丙】文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经听人说过欧阳修,果然有这样一个人吗?B.曾经听人说过欧阳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C.尝试听你说过欧阳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D.尝试听你说过欧阳修,果然有这样一个人吗?8. 梳理【乙】文的内容,填写表格。
(6分)场景 生活特点滁人游太守治理下滁州百姓过着(3)________的生活(1)________(2)________ 太守醉 9. 下列对【甲】【乙】诗文中的“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都通过“醉”遮掩深藏于内心的郁愤。
B .都借助“醉”表达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C .“醉”的背后都暗含了现实中的不如意。
D .“醉”后的反应都表现在行为举止夸张。
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以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
这里要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由于北方金朝袭扰,战乱不息,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
所以词人首句便慨叹长恨复长恨。
听我楚狂声用楚狂接舆的典故。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
姓陆,名通,字接舆。
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
词人用此典故,正是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
2024年《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①人鬼:三门峡中的南归门和北人。②一峰:黄河中的砥柱山。③骑鲸客:指李白。陆游《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人东海骑长鲸。”李东阳《李太白》: “人间未有飞腾地,老去骑鲸却上天。”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词开篇句“黄河九天上”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描绘的意境极为相似,接下来的三句,写黄河之长与黄河之险。
此词纯以气势胜。上片多写景,下片多抒情、议论。但就全词而言,写景、抒情、议论又融为一体;诗人既写出了三门峡雄险的气势,又融进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景物雄伟壮阔,感慨亦激愤难平。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3
水调歌头
辛弃疾
将迁新居不成,有感戏作。时以病止酒,且遣去歌者,末章及之。
我亦卜居者,岁晚望三间。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好在书携一来,莫问家徒四壁,往日置锥无。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2.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不可抑制的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壮志豪情(2分)三门津奇伟峻壮,险恶无比,作者借用“骑鲸客”的典故,联想到只有唤取像李白那样漫游江海的骑鲸豪客(2分),才能击着鼓,稳渡波涛如银山般叠起的三门津水的壮志豪情。(2分)
参考译文
黄河之水似乎是从天上而来,黄河之险让人鬼都要俯瞰而欲过不敢。大风起时,波涛汹涌,怒浪滔天,飘飞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黄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过那吕梁山,水浪声势之状可比那八月的钱塘潮,横空之下,一洗尘寰。黄河水浪冲斥万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
A、词人开篇表达了对屈原的仰慕与追思,"亦"暗示了自己与屈原被逐的.相似遭遇。
B、词人借物抒怀,表明自己愿作一匹器宇轩昂的千里马,不愿作一只随波逐流的野鸭。
C、作者感慨幸好还携带一束书籍,塑造了火灾后虽家徒四壁但心境乐观的诗人形象。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阅读鉴赏试题及答案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阅读鉴赏试题及答案
阅读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完成下面各题。
水调歌头?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下面对这首词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万里”和“极目”两句既写了行为,又写了空间,表现了词人雄伟的气魄和开阔的的胸怀。
B、“风樯动,龟蛇静”两句中“樯”解释为桅杆,“风樯”指代风中的帆船。
C、“不管”和“胜似”两句,表现了词人不畏风浪、激流勇进的英雄主义精神。
D、尾句中的“神女”即传说中的巫山神女,句中的“无恙”即身体健康之意,“殊”是特别、特殊的意思。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在这首词中,词人引用神话故事展望美好未来,对祖国巨大变化的赞美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C、词的上阕写游泳,表达情怀;下阕重点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
词人的展望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
D\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两句为全词蒙上了神秘奇幻的色彩,使作品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
(1)D
(2)D。
水调歌头游泳的赏析

水调歌头游泳的赏析哎哟喂,说到这首《水调歌头·游泳》,那可真是让人心里头美滋滋的,就像大热天里喝了一口冰镇汽水,透心凉,心飞扬啊!这可不是我瞎掰,是毛主席他老人家亲笔写的,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豪迈和自在,读来那叫一个痛快!你想啊,一开篇就是“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这画面感,强不强?就好像你跟朋友出去旅游,刚在长沙的小龙虾摊上啃完香辣小龙虾,转眼又坐到了武汉的江边上,就着微风,品尝起鲜嫩可口的武昌鱼来。
这不仅仅是在说吃啊,更是在说咱中国人民走南闯北,走到哪儿都能享受美食,感受生活的美好。
接下来,“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哎哟,这气势,简直了!就好像你站在长江边上,看着那滔滔不绝的江水,心里头那个激动啊,一咬牙,一跺脚,“扑通”一声就跳进了江里,游啊游,游到对岸,再抬头一看,哇塞,整个楚天都尽收眼底,那种心旷神怡,那种自由自在,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然后,“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句话,简直就是人生哲理啊!生活中谁还没遇到过点风浪呢?但你看看毛主席这态度,多潇洒!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就像是在自家院子里散步一样轻松自在。
这种乐观、豁达的心态,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再往后,“今日得宽余”,这五个字,简单却意味深长。
忙忙碌碌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有了点空闲时间,那种感觉,就像是终于可以放下肩上的重担,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然后慢慢地吐出来,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
接下来的一段,“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主席这是在引用孔子的话呢。
他老人家站在江边,看着江水滚滚东流,不由得感慨时间的流逝。
是啊,时间就像这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所以啊,我们要珍惜当下,把握现在,别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最后,“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这句话简直就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嘛!你看那江面上风帆涌动,而岸边的龟山和蛇山却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一动一静之间,仿佛预示着未来的一片大好。
我们要趁着这大好时光,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
水调歌头游泳讲解与赏析

水调歌头游泳讲解与赏析一、水调歌头·游泳的原文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二、作者介绍这首词的作者是毛泽东。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他的诗词作品往往充满了革命豪情与宏伟的理想抱负。
三、注释1. 水调歌头:词牌名。
2. 长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
所谓无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
”3. 武昌鱼:据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这里化用。
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鳊或团头鲂。
4. 极目:放眼远望。
5. 楚天:楚地的天空。
这里指长江中游的天空。
6. 宽馀:指神态舒缓,心情畅快。
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意思是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8. 风樯:风中的帆船。
樯,桅杆。
9. 龟蛇:指龟山和蛇山。
龟山在汉阳,蛇山在武昌,隔江对峙。
10. 一桥飞架南北:指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建成。
11. 天堑:天然的壕沟。
这里指长江。
12. 西江石壁:指计划中的长江三峡大坝。
13. 巫山云雨:在重庆市巫山县东南。
这里是指长江三峡的巫山山脉。
14. 高峡出平湖:三峡大坝建成后,将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库。
15. 神女:巫山神女。
传说中赤帝之女瑶姬,未嫁而卒,葬于巫山之阳,化为神女。
水调歌头.游泳(赏析)doc

水调歌头·游泳(赏析)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注释】①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到达汉口。
②长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
所谓无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
”③武昌鱼:据《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这里化用。
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鳊或团头鲂。
④极目楚天舒:极目,放眼远望。
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
舒,舒展,开阔。
柳永词《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
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给黄炎培的信中说:“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
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⑤宽余:指神态舒缓,心情畅快。
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留。
”)⑦龟蛇:见《菩萨蛮·黄鹤楼》“龟蛇锁大江”注。
⑧一桥飞架南北:指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
一九五八年版《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和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作者曾将此句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后经作者同意恢复原句。
⑨天堑(qiàn):堑,沟壕。
古人把长江视为“天堑”。
据《南史·孔范传》记载,隋伐陈,孔范向陈后主说:“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⑩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将来还打算在鄂西川东长江三峡一带建立巨型水坝(“西江石壁”)蓄水发电,水坝上游原来高峡间狭窄汹涌的江面将变为平静的大湖。
《沁园春长沙》和《水调歌头游泳》比较阅读最新版

激情-----情绪验
假如你是一个刚入大学的学子, 面对你向往已久的大学-----
假如你是一个离乡已久的游子, 回到你阔别多年的家乡-----
明理------感悟启迪
《长》:革命高潮关键时期
写作背景
《游》: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不 同
主题
《长》:感慨命运,抒发豪情
点
《游》:赞颂成就,展示蓝图, 抒发豪情
沁园春 长沙
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 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地枫 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 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 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 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 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 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 呢?
比较阅读
------《沁园春 长沙》和 《水调歌头 游泳》
入境------审美感知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天的黄昏,雨过天晴。彩虹西悬,山 野空旷悠远,日光从松树间静静地泻下来, 留下参差斑驳的倩影,泉水在小溪中流淌, 竹林中传来一阵欢笑声,亭亭玉立的荷叶纷 纷向两边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 荷塘月色的宁静------
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 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 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 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 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 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 前进的船只?
《水调歌头游泳》阅读答案

·游泳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选出对第三个整句(即“不管……宽余”)的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 )A、诗人既是写实,又是比喻。
B、诗人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表现了在风浪中搏击的豪迈之情。
C、诗句抒发了诗人勇敢、无畏的革命激情和斗志。
D、诗人觉得只有与风浪搏斗才能感到舒畅。
2、对诗人引用的孔子的一句名言所作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A、这句话的原意是以流水的一去不复返,比喻时间的流逝,告诫人们,要努力创造美好的事物。
B、诗人借用这句话,是激励自己和人民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速建设自己的国家。
C、这句话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孔子的话是一个比喻句。
3、对下片第三个整句(即“更立……平湖”)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江”指的是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的一段长江。
B、“石壁”指计划要建的三峡大坝,“巫山”即巫山山脉,长江横截穿过巫山,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
C、“巫山云雨”这个典故出自《高唐赋》。
D、“高峡”指巫峡,“平湖”指建造好的水库。
4、对整首词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丰富奇特的想像B、巧妙地引用歌谣C、借用古语来过渡和抒情D、用神话故事来烘托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5、诗人写“神女”之“惊”,对赞颂“宏图”有什么作用》不写“长江流水”,而写“巫山云雨”,用意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D2、A3、D4、A。
水调歌头·游泳 诗词

1. 《水调歌头·游泳》像一首激昂的进行曲。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那横渡长江的气势像战士冲锋陷阵。
我和朋友聊起,朋友兴奋地说:“这是不是像雄鹰翱翔天际,无畏无惧,在长江之上展现出的豪迈气魄,谁能不被震撼?”2. 词中的长江像一条奔腾的巨龙。
它的浩渺与壮阔,是力量的象征。
一位地理老师说:“这长江在词里是不是像历史的长河,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传奇,滚滚向前,永不停息?”3. 《水调歌头·游泳》的情感像燃烧的火焰。
作者对这片山河的热爱,炽热而浓烈。
我在诗词朗诵会上听到有人朗诵,不禁感叹:“这热爱之情是不是像夏日的骄阳,烘烤着大地,也烘烤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那股热情?”4. 词里的意象像一幅绚丽的拼图。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像构建宏伟蓝图。
有位画家说:“这是不是像调色盘里的色彩,相互交融,描绘出一幅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画卷,美轮美奂?”5. 它的韵律像汹涌的波涛。
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似波涛的起伏。
我给学生讲解时,学生问:“这韵律是不是像大海的心跳,一下一下,有节奏地跳动着,把我们带入那片诗意的海洋?”6. 《水调歌头·游泳》的词句像锋利的宝剑。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词句有开天辟地的力量。
我和文学爱好者讨论时,他说:“这词句是不是像能斩断荆棘的利刃,开辟出全新的景象,充满了壮志豪情?”7. 词中的畅想像遥远的星辰。
对未来三峡工程的设想,如同星辰般闪耀。
一位工程师读罢说:“这畅想是不是像航海家眼中的新大陆,充满未知与希望,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去实现?”8. 此词的风格像一位豪迈的侠客。
潇洒不羁且胸怀天下。
我和书友交流时,书友说:“这风格是不是像李白的诗篇,自由奔放,在天地间畅抒胸臆,让人热血沸腾?”9. 《水调歌头·游泳》的内涵像一座巍峨的高山。
蕴含着对自然、对国家建设的深刻思考。
我在研究诗词时想:“这内涵是不是像古老寺庙里的佛像,庄严而深邃,需要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领悟?”10. 《水调歌头·游泳》是诗词天空里的璀璨明星。
比较阅读《沁园春·长沙》和《水调歌头·游泳》

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 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 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 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 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 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 前进的船只?
水调歌头 游泳
激·情-----情绪体验
假如你是一个刚入大学的学子, 面对你向往已久的大学-----
假如你是一个离乡已久的游子, 回到你阔别多年的家乡-----
明理------感悟启迪
写作背景 《长》:革命高·潮关键时期 《游》: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不
《长》:感慨命运,抒发豪情
同 主题
点
《游》:赞颂成就,展示蓝图, 抒发豪情
比较阅读
------《沁园春 长沙》和 《水调歌头 游泳》
序言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 课件、地理课件、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 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水调歌头·游泳 赏析

水调歌头·游泳赏析《水调歌头·游泳》是毛主席在1956年巡视南方,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的词,该词描绘了1956年中国积极建设的现象,表达了毛主席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毛主席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达出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词的上阕写作者的行踪、游泳的感受以及对江水奔逝的联想。
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化用旧时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反其意而用之,表现出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轻快心情。
开头两句以工整的对仗交代了作者南巡时从长沙来到武汉的行踪,点明了游泳的地点,为下文做了铺垫。
接着作者从正面点出“游泳”的题意,“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作者横渡万里长江,浮游在江面上,看到的是广阔无垠的天空。
这两句既写事又写景,既突出了长江的浩大气势,又写出了横渡的壮举,显示了作者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这三句写作者游泳时的内心感想,强调风吹浪打的生活要比闲庭信步的生活强得多,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鼓励人们要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养成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
上阙的最后,作者由眼前奔流的江水想到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的话是对光阴易逝的感叹,作者在这里赋予其崭新的意义,说明社会主义建设的紧迫感,鼓舞人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词的下阙作者又带我们回到眼前,他用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壮观的社会主义“宏图”。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这三句以“风”字领起,瞩目两岸景色:长江上是风吹千帆齐飞动,两岸是龟蛇二山静相望,描写完这壮美的自然景色后,作者又转写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
在这里,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一个“起”字则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
接着作者又由眼前的景象开始对未来展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沁园春长沙》和《水调歌头游泳》比较阅读全面版

------《沁园春 长沙》和
《水调歌头 游泳》
入境------审美感知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天的黄昏,雨过天晴。彩虹西悬,山 野空旷悠远,日光从松树间静静地泻下来, 留下参差斑驳的倩影,泉水在小溪中流淌, 竹林中传来一阵欢笑声,亭亭玉立的荷叶纷 纷向两边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 荷塘月色的宁静------
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 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 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 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 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 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 前进的船只?
水调歌头 游泳
刚刚离开了长沙,又来到了武昌。横渡波涛汹涌的 万里长江,放眼远望,楚地的天空十分开阔。任凭风吹 浪打,胜过在清净的庭院里随意散步,今天真正有一种 十分舒畅的感觉。孔子说:“一切事物的流逝就像这流 水一样啊!” 帆船在江中乘风破浪,龟蛇二山隔江静立,就在这 江面上,即将出现一幅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图景。一座 大桥就要凌空横架在长江南北,长江天险将变成畅通无 阻的大道。还要在西江建立一道拦江大坝,拦住巫山山 脉的雨水,让高峡出现一个波平浪静的人工湖。那巫山 女神大概还健在吧,她一定会惊异这世界起了多么大的 变化啊!
构思
《长》:上阕记游写景,下阕回忆抒情
《游》:语脉贯通,层层相生
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
联想丰富
相 同 点风格Fra bibliotek豪放派词风 大开大阖 一气呵成 吞月吐星 既有壮采的奇观 ,又富深广的内涵 豪语而以蕴藉出之,不是粗率,而是妩媚 骤驰而间以顿挫摇曳,不是滑润,而是错综 是力与美的融合, 豪放与妩媚的结合, 壮美与优美的结合。
水调歌头.游泳阅读答案

水调歌头.游泳阅读答案【篇一:水调歌头游泳教案】>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目标:体味其不畏艰险,急流勇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2、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并进而理解表现形式,特别是情景交融、联想与想象、运用典故等方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1、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2、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教学难点:诗词中的联想与想象教学过程:1、时代背景:这首词作于1956年6月初。
当时国内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快速发展。
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形势十分喜人。
毛泽东同志豪情满怀地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并把这些感受寄寓于这首词中。
读了这首词便能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诗人强烈的感情。
2、了解词的思路,初步理解词意。
提问:上阕写了哪些具体内容?明确:写了游泳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
提问:下阕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描绘治理长江的现实图景和光辉前景,表现了诗人的伟大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提问: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治理长江的宏图,诗人在构思时是怎样把两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明确:主要靠诗人的联想。
联想是构思诗篇不可缺少的环节。
有了奇特巧妙的联想,才能写出新颖独到的诗篇。
本词上、下阕,从表面上看写的似乎是两件不相关的事,实质是环环相连,丝丝入扣,密不可分。
本词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自然地联想起孔子的名言。
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的情景,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
这就从上阕顺理成章地转入下阕,畅想建设长江的宏图,开拓出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游泳阅读答案【篇一:水调歌头游泳教案】>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目标:体味其不畏艰险,急流勇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2、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并进而理解表现形式,特别是情景交融、联想与想象、运用典故等方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1、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2、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教学难点:诗词中的联想与想象教学过程:1、时代背景:这首词作于1956年6月初。
当时国内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快速发展。
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形势十分喜人。
毛泽东同志豪情满怀地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并把这些感受寄寓于这首词中。
读了这首词便能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诗人强烈的感情。
2、了解词的思路,初步理解词意。
提问:上阕写了哪些具体内容?明确:写了游泳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
提问:下阕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描绘治理长江的现实图景和光辉前景,表现了诗人的伟大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提问: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治理长江的宏图,诗人在构思时是怎样把两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明确:主要靠诗人的联想。
联想是构思诗篇不可缺少的环节。
有了奇特巧妙的联想,才能写出新颖独到的诗篇。
本词上、下阕,从表面上看写的似乎是两件不相关的事,实质是环环相连,丝丝入扣,密不可分。
本词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自然地联想起孔子的名言。
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的情景,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
这就从上阕顺理成章地转入下阕,畅想建设长江的宏图,开拓出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本词思路顺畅,境界开阔。
3、边读边讲,师生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提问:课文注释告诉我们,这两句的意思是,刚到过长沙,又来到武昌。
如果素朴地照实写来,便索然无味。
本词的表述,却效果很好,其原因是什么呢?明确:(1)用了两首民间歌谣,以两个带地方特色的事物来指代长沙和武汉,并点明游泳的地点,这就显得意趣盎然。
“长沙水”,指长沙南门口“白沙井”的井水。
白沙井水,名“沙水”。
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
”沙水清澈甘美,驰名远近,在这里指代长沙市。
“武昌鱼”,因主要产地在湖北省古武昌县(今鄂城县)的梁子湖而得名。
三国时吴主孙皓(孙权的孙子)从建邺(今南京)迁都武昌,当时有人反对迁都,编出童谣:“宁饮建邺水,不食武昌鱼。
”词中这两句便是从这些歌谣演化出来的。
(2)用“才”“又”两个副词相互呼应,表现出时间的短暂和行程的紧促。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这句话写游泳时所见。
极:尽。
楚天:楚地的天空。
大意是:横渡波涛汹涌的万里长江,放眼远望,觉得楚地十分开阔。
提问:“舒”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明确:“舒”字既写诗人所见,又写诗人所感。
景和情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提问:这三句的大意是什么?表达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任凭长江上风吹浪打,在水里游泳,不过如清静的庭院里随意散步一样。
今天的游泳使自己体会到一种真正的舒畅。
在表达上运用对比的方法。
江面上风急浪高,充满着危险;在清静的庭院里散步,既轻松又安稳。
诗人把两者加以比较,认为风急浪高并不可怕,还不如“闲庭信步”。
一个“胜”字,抑前扬后,非常巧妙。
经过这样比较,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并抒发他迎战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豪情。
宽馀:宽余,宽阔舒畅的感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逝:过去、消失。
斯:这,指流水。
夫: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字,表疑问中兼有感叹。
这两句的大意是:孔子在河边上说:“一切事物的流逝就像这流水一样吧!” 提问:这两句在词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这两句既是对上阕内容的总结,又为转入下阕作了准备。
孔子这句名言常被人用来勉励人们珍惜时间,自强不息。
诗人在这里赋予新的含义,即勉励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也要珍惜时间,只争朝夕。
有了这两句诗的铺垫,就很自然地转入下阕,描写治理长江的宏图。
按一般规定,“逝者如斯夫”前面要有引号。
词里可以不用。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提问:这三句构成怎样的画面?它们在词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帆船在江中乘风疾驰,龟蛇二山隔江静立,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即将出现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图景。
这三句,紧承上阕,表明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在抓紧时间,开始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规划。
“起宏图”三字便是这一思想的形象表述。
这三字还领起下面五句,把现实和理想紧密地结合起来。
由学生朗读五句后,再分层读讲。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提问:长江大桥建成于1957年10月初,这首词写于1956年6月初,这两句好诗是怎样写出来的?读了这两句诗为什么会感到气势磅礴?明确:这两句诗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想象的产物。
想象是创造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
丰富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诗人激情的产物。
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用了一个“飞”字,使两句诗显得气势磅礴。
它不仅传神地描绘了大桥凌空架设的雄伟气势,而且表现了建设速度之快。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提问:这三句与前面两句在程度上有什么不同?起了什么作用?明确:前面两句虽然写的是想象中的事,但长江大桥毕竟已在紧张地进行施工;后面三句纯属想象,至今尚未成为现实。
这一想象比前者更大胆、更绚丽。
这样写可以进一步展示宏伟的远景建设,表现中国人民治理长江的伟大气魄,同时,也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铺垫。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神女:巫山神女。
据宋玉《高唐赋》所说,赤帝的女儿瑶姬,葬于巫山之阳,故称“巫山神女”。
北宋李等编的《太平广记》、南宋陆游的《入蜀记》和范成大的《吴船录》等记载:神女瑶姬,曾在巫山助大禹治水。
疏凿三峡成功后,即化为神女石(即巫山十二峰之一的神女峰),伫立峰顶,守望三峡。
应:料想,大概。
当:该当,应当。
这两句的大意是:那巫山神女大概还健在吧,她眼看这些巨大的变化一定会感到非常惊讶。
提问:化用这些神话传说对表述主题和创造意境起什么作用?明确:化用这些古老、美丽的神话传说,可以衬托出人间的巨大变化,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
同时,使意境更加瑰丽、宏阔。
集体朗读一遍。
4.归纳主题。
师生共同讨论本词的主题,最后归纳为:这首词,通过畅游长江所见、所感的描写和层层联想,热情赞颂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示了祖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
5.学习、把握本词的构思,体会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加深对本词的理解,进而认识联想和想象是诗歌不可缺少的特点。
联想和想象是诗歌基本特证之一,也是构思不可缺少的环节。
有了丰富奇特的想象和联想,才能创造出生动的意象,感人的意境。
这首词之所以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意境宏伟、壮美,主要得力于联想和想象。
提问:本词巧妙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在何处?明确:一开始,诗人写的是实事、实景,接着由实生虚,突然浮想联翩,联想的翅膀飞向古老的时代,想起哲人孔子的名言。
星移斗转,大江东去,这一切都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诗人以此来教育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分秒必争。
诗人的眼光再次回到现实,看到的情景是令人振奋的:长江大桥的建造正在紧张地进行。
这时,诗人满怀激情,想象和联想特别活跃,勾画出一桥凌空飞架的壮观场面,并由当前已着手建造的大桥,进而想象出在规划中的三峡水利工程。
从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联想到有关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借神女的惊叹来反映人间变化之大。
通过联想和想象,把现实与理想,人事与仙境,自然景物与社会画面、神话传说结合起来,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强烈的浪漫色彩,既有效地表现了主题,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业布置:1.完成“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2.背诵本词(课外完成)。
水调歌头游泳【原文】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译文】毛主席畅游长江后向群众招手刚饮过长沙的水,现又吃了武昌鱼。
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
哪管得风吹浪涌,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今天我终可以尽情流连。
孔子在岸边叹道:光阴如流水般远去了!江面风帆飘荡,龟蛇二山静静伫立,胸中宏图升起。
大桥飞跨沟通南北,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
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
神女想必很健康,但她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编辑本段]【注释】1. 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到达汉口。
1955年6月,毛主席横渡长江2. 长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
所谓无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
”4. 极目楚天舒:极目,放眼远望。
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
舒,舒展,开阔。
柳永词《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
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给黄炎培的信中说:“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
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5. 宽余:指神态舒缓,心情畅快。
9. 一桥飞架南北:指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
一九五八年版《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和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作者曾将此句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后经作者同意恢复原句。
[编辑本段]【题解】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毛泽东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
六月三日,第二次游过长江,从汉阳穿过长江大桥桥洞到武昌。
四日,第三次游过长江,也是从汉阳到武昌。
受毛主席影响,黑龙江人横渡松花江[编辑本段]【相关链接:长江上的桥梁】武汉长江公路桥武汉长江公路桥是国家“八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
大桥长3227.4米,主桥长1877米。
有3个大跨,主跨为400米,两边跨为180米。
该桥于1994年底建成通车。
武汉长江二桥武汉长江二桥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下游12公里处,为双塔双索面钢筋混凝土斜拉公路桥。
大桥北起汉口黄浦路三层立交桥,跨越长江至武昌徐东路落地,全长4407.6米,正桥长1876米,宽26米,主跨为400米,设6车道,日通车能力5万辆。
该桥于1991年开始兴建,1995年6月通车。
武汉白沙洲大桥武汉白沙洲大桥是长江武汉段的第三座大桥,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上游8.6公里处,全长3586.38米,其中正桥长2458米,引桥长1128.3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