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

合集下载

人体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包括

人体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包括

人体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包括
一、力学性能变化
1. 力量变化:在人体运动过程中,力量也会随着肌肉运动次数也由增
多而减少,这就是力量变化的表现。

2. 坐标系统的变化:在做出一个运动动作时,身体的每一个关节及身
体的每一个部分都需要动力来完成,这些力量如果不能够一致的发挥,将会造成身体的偏移和崴出情况,这就是坐标系统的变化。

3. 肌肉变化:在人体运动过程中,肌肉组织的伸缩比、柔韧度和抗力
等特性都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体能及协调性发挥,这就是肌肉变化。

二、运动协调能力变化
1. 传感器导致的运动协调性变化:当细胞传感器检测到的反馈信息发
生变化时,将会导致运动协调能力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运动协调性变
化等。

2. 肌肉组织调整导致的运动协调性变化: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组织也
是会不断调整及变化的,这种调整对运动协调性也能够直接影响,从
而导致运动协调能力发生变化。

三、心肺功能变化
1. 心脏容量变化:在人体运动过程中,心脏容量也会随着运动强度及
时间长度而改变,这也是心脏容量变化的表现。

2. 肺活量变化:在人体运动过程中,肺活量同样会发生改变,而这种
改变也与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长度有关,从而影响心肺功能的表现。

四、运动热能变化
1. 呼吸介质的变化:在人体运动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这种热量要求呼吸介质能够及时带走,以免影响运动人体的发挥,这就是呼吸介质的变化及运动热能变化。

2. 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在运动热能变化中,环境因素也是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运动过程中如果温度发生变化,运动人体内部温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运动效率及运动热能发挥等情况。

体育教师招聘笔试: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

体育教师招聘笔试: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

体育教师招聘笔试: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体育教师招聘笔试: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运动训练使人体承受运动负荷刺激,必然引起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发生一系列反应和适应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机体的特殊反应、克服生理惰性、达到平衡、机能暂时下降和调整与恢复等。

运动生理学——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

运动生理学——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
运动生理学
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
本章导读
绪言 第一节 赛前状态(竞技比赛出现较多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
第四节 恢复过程
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
绪 言
人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工作能力和某些 器官的机能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在运动之 前就已经开始,直持续到运动结束后一段时间, 根据它们的发生顺序分别叫做赛前状态--进入工 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
4、各种外界因素:场地、气候、心理状态。
(三)“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1、“极点”与“第二次呼吸”产生现象
在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过程中, 会出现一种非常难受感觉胸闷,呼吸困难、 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而不 协调,精神低落甚至想停止运动等主客观 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极点”。
2、特点:
无氧代谢功能、产生HL、氧债积累、工作 时间短、强度大。
注意:氧债能力随训练程度呈现差异,一般 人约为10升,训练有素耐力型运动员可达 15-20升,有文献报道22.8升,
成人安静时需氧量每分钟约为200-300ml
分析阐述:
图中运动员的每分钟需氧量平均为6升,其 最大摄氧量能力仅为5升,要从5升/分的 “家底”支付6升/分的氧消耗。体内每分钟 尚以产生7克乳酸作代价来透支1升氧(即出 现1升氧债)。如果运动员要坚持下去,每 坚持1分钟必然增加1升氧债,直到氧债能 力竭衰为止。
应该指出各种机能并不是在运动结束后开 始恢复,不过故分解过再合成,所以能 量物质不可能完全恢复只有在运动结束后 强烈的消耗停止,合成过程超过分解过程 人体机能才能逐步彻底得到恢复。
一、能量物质的恢复过程

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反应

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反应

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反应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规律性的生理变化,认识这些生理变化的机制将使运动者更好地适应这些生理反应,从而提高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一、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一)能量供应方式人体运动时的直接能源是肌肉中的一种特殊高能磷酸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它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二磷酸腺苷(ADP)与磷酸(Pi),同时释放出能量供肌肉收缩。

但是人体中的ATP 含量甚微,只能供极短时间消耗,因此肌肉要持续运动就需要及时补充ATP。

体内ATP的恢复是糖、脂肪、蛋白质等能量物质通过各种代谢途径来实现,补充的途径有磷酸肌酸(CP)分解、糖的无氧酵解及糖与脂肪的有氧代谢,生理学上称之为运动时的3个供能系统。

1、无氧代谢供能人体肌肉进行剧烈运动时,氧供应满足不了人体对氧的需求,肌肉即利用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CP)的无氧分解释放能量,由于CP的分解能迅速将有量转移给ADP生成ATP且不需要氧,也不产生乳酸,因此也称这个磷酸原系统为非乳酸能系统。

但这个供能系统持续供级时间很短,全身肌肉中A TP-CP供能系统仅维持8~10s 左右的能量供应。

另一个无氧供能系统是动用肌糖元进行无氧酵解供能,由于在酵解中产生乳酸积累,故也把这个供能系统称为乳酸能供能系统.人体肌肉快速运动持续较长时间后(10s以上),磷酸原供有系统已不能及时提供能量供ATP的合成,这时就动用肌糖元进行无氧酵解供能.人体乳酸能供能系统的最长供能持续时间约为33s左右。

100m跑无氧代谢占98%以上,200m跑无氧代谢占90%~95%,有氧代谢仅占5%~10%,因此,短距离跑的项目应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为主。

无氧代谢练习中,发展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最好采用每次10s以内的全速跑重复训练,中间间歇休息30s以上,如果间歇时间短于30s会使磷酸的供能系统恢复不足而产生乳酸积累。

发展乳酸能供能系统的能力最适宜的手段是全速(或接近全速)跑30~60s,间歇休息2~3min,以使血乳酸达到最高水平,来提高人体对高血乳酸的耐受力.人体安静时血乳酸浓度为4mmol/L,当运动强度加大使血乳酸上升至7。

第14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

第14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

第十四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一概念题1 、极点:在进行大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性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发生两腿发软,全身乏力,呼吸困难等感觉,训练不足及体适能状态低的人甚至想继续运动的主客观表现。

2 、进入工作状态:在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提高过程成为进入工作状态。

3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这些不适感觉就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技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现象叫第二次呼吸。

4 、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5 、真稳定状态: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6 、中枢疲劳:指在从脑到脊髓的运动神经的疲劳。

7 、运动性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肌肉最大收缩或者最大输出功率暂时性下降的生理现象。

8 、假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大,时间较长的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这种状态假稳定状态。

9 、整理活动: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身体练习。

10 、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

11 、超量恢复: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中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12 、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

13 、视觉闪光融合阈:当闪光的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觉到是闪光,而感觉到的是一个完全稳定和连续的光点,这种现象称之为视觉闪光融合阈。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运动是一种主动的体力活动,通过定期进行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水平,增强身体健康。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代谢系统等方面的变化。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变化的规律。

首先是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运动时,心脏受到刺激会增加心率,心排出量也会增加。

这是为了满足运动过程中肌肉的供血需求。

此外,运动能够增强心脏肌肉,使其更加坚韧,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

运动还可以减少心脏负荷,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其次是呼吸系统的变化。

运动时,呼吸频率和深度会增加,以满足肌肉对氧气的需求。

肺活量也会增加,肺泡表面积扩大,气体交换更加高效。

此外,运动还可以增强呼吸肌肉的力量,提高呼吸机械效率。

肌肉骨骼系统的变化也是显著的。

运动时,肌肉会逐渐增强和发达,肌肉纤维数量和粗细均会增加。

运动还可以增加骨密度,提高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

此外,运动还可以改善关节的灵活性,减少关节疼痛和损伤的风险。

代谢系统在运动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

运动时,人体的能量需求会增加,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能量物质会被分解为能量供给肌肉。

长期运动还可以增加肌肉的代谢水平,使静态代谢率增加,即在休息状态下也能够消耗更多的能量。

此外,运动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预防和控制糖尿病。

此外,运动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影响。

运动可以释放身体内的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和心情。

运动还可以增强人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代谢系统等方面。

通过定期进行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水平,增强身体健康。

因此,积极参与运动对维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运动生理学——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

运动生理学——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
这些变化在田径及游泳等项目中更为明显。 研究和掌握这些变化的特点,对于更快的提高工 作效率,防止伤害事故,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成 绩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赛前状态(竞技比赛出现较多)
(一)概念
赛前状态——人体在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 或系统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为什 么说是条件反射性)
(二)机制
在大脑皮质的主导作用下,运动员在训练或 比赛前,就能预先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潜力, 为即将来临的肌肉活动做好准备,率先克服 神经系统和各器官机能的惰性,使身体更快 地发挥出最大的工作能力。
(三)特征
出现脉博快,收缩压升高,呼吸频率加快,
肺通气量和氧吸收量加大,汗腺活动加强, 血糖增高等等外部出汗、尿频现象.
4、各种外界因素:场地、气候、心理状态。
(三)“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1、“极点”与“第二次呼吸”产生现象
在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过程中, 会出现一种非常难受感觉胸闷,呼吸困难、 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而不 协调,精神低落甚至想停止运动等主客观 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极点”。
人的最大速度为100%那么起跑后: 第1秒钟速度为55%, 第2秒钟速度为76%, 第3秒钟速度为91%, 第4秒钟速度为95%, 第5秒钟速度为99%
(一)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原因:
人体运动是有惰性的,这种惰性包括物理 上和生理上的惰性要克服这些惰性就需要 有一定时间,因而产生进入工作状态。
2、超限抑制产生:当刺激的强度超过大脑皮 层工作能力的界限时,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不 仅不增高,反而降低。
对比赛淡漠,浑身无力(外刺激强度过大,运 动量过大)。如举例跳高、篮排足球类项目等。
(六)赛前状态的调节 1、适宜的准备活动 2、增加比赛实践经验 3、合理安排赛前的活动 4、气功、心理训练(射击) 举例女排,美国与中国女排录音,赛前适

作业资料第十四章

作业资料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学习要求掌握:1、赛前状态的生理机理。

2、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3、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原因。

4、疲劳产生的原因。

5、恢复过程的阶段性及其特点。

熟悉:1、调节赛前状态的方法。

2、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

3、稳定状态的分类及特点。

4、不同类型运动疲劳的特征。

5、促进机能恢复的措施。

了解:1、“极点”和“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2、准备活动的作用机理。

3、判断疲劳的方法。

内容精要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的规律性变化包括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及恢复过程五个阶段。

第一节赛前状态赛前状态是指正式比赛或训练前,人体各器官、系统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机能变化。

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产生机理在正式比赛或训练前,人体几乎所有的器官、系统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机能变化。

赛前状态的反应程度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及心理状况等因素有关。

赛前状态的机理是在大脑皮质的主导下,通过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而建立的自然条件反射。

二、赛前状态的类型1、起赛热症:其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过高。

多见于初次参加比赛的年轻运动员,参加特别重大比赛的运动员或心理负担过重的运动员。

2、起赛冷淡:其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过低。

起赛冷淡是起赛热症的继发性反应。

3、准备状态:其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适度提高,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惰性有所克服,机体机能得到预先动员。

三、影响赛前状态的因素及调整1、影响赛前状态的因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思想问题,比赛经验等。

2、调整赛前状态的方法:(1)提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和对待比赛的意义;(2)组织运动员多参加比赛,积累比赛经验;(3)安排适宜的准备活动;(4)按摩;(5)加强思想教育和管理。

第二节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或比赛前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

通过准备活动可预先动员人体的机能,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从而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为即将进行的正式比赛或训练作好机能上的准备。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将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和规律性变化,这些变化从正式比赛前或者训练前或者运动前就已经发生,并一直持续到运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

按其发生的顺序大致可以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五个阶段的机能变化。

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一)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前或运动前,某些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这时的机能状态为赛前状态。

赛前状态可出现在运动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

1 、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加强,体温上升,内脏器官活动增强,表现为心率加快、收缩压升高、肺通气量和吸氧量增加,并可出现血糖水平升高、泌汗增多和尿频等现象。

赛前状态产生的生理机制可以用自然条件反射机理来加以解释。

2 、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调整(1)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①良好的赛前状态有利于缩短机体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并能充分发挥机体工作能力的和提高运动成绩。

如通过适应场地、倒时差、模拟比赛,促使兴奋性适度提高。

②不良的赛前状态将妨碍机体运动能力的发挥。

出现赛热症型和赛冷淡型,前者过度兴奋,常有寝食不安无所适从、四肢无力、全身颤抖等反应;后者表现为兴奋性过低,对比赛淡漠、无兴趣、浑身无力。

(2)赛前状态的调整努力使赛前反应调整至最适宜状态。

不断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比赛的意义;经常参加比赛,积累经验;通过适当形式的准备活动调节赛前状态,针对赛热症者可采取强度小、轻松缓和以及转移注意力的准备活动,对赛冷淡者可采取强度大并与比赛内容接近的练习。

(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1、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1) 调整赛前状态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使大脑反应速度加快,参加活动的运动中枢间相互协调,为正式练习或比赛时生理功能迅速达到适宜程度做好准备。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的规律-完整版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的规律-完整版

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将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

按其发生的顺序可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及恢复过程五个阶段。

研究和掌握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及其特点,并将其运用于运动实践,不仅对于探讨运动对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影响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指导运动训练、提高运动成绩以及防止运动损伤等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节赛前状态在正式比赛或训练前,人体的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special physical state before competition)。

赛前状态可发生在比赛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甚至在想象比赛时,也会出现赛前状态。

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产生机理1.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在比赛或训练前,人体大多数器官、系统都发生一定程度的机能变化。

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升高、内脏器官活动增强以及物质代谢加强等等。

例如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深,通气量增大,摄氧量提高;心率加快,动脉血压升高;汗腺分泌增加,尿频以及血糖浓度升高等。

研究表明,赛前状态的反应程度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及心理状况等因素有关,比赛规模越大越关键,赛前反应越明显;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而且越临近比赛,赛前反应越明显。

例如,赛前状态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如图14—1、2所示。

图14—1赛前脉搏图14—2 赛前动脉血压2.赛前状态产生的机理比赛或训练的场地、音乐声、广播声、观众、对手的表现、运动器材等信息经常作用于运动员,并与比赛或训练时肌肉活动的生理变化相结合。

久而久之,这些信息就变成了条件刺激,所以在比赛或训练前,只要接触到这些刺激,就可产生与训练或比赛时相类似的生理反应。

由此可见,赛前状态是上述刺激与肌肉活动多次结合后,在大脑皮质中建立起条件反射的缘故。

由于这些生理变化是在比赛或训练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因此赛前状态的生理机理是自然条件反射。

14休闲-处方(第三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的规律)

14休闲-处方(第三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的规律)

• (二)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
• 进入工作状态所需时间长短取决于工作性质、个人特点、 训练水平、工作强度及当时机体的机能状态。一般来说, 肌肉活动越复杂,进入工作状态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训 练程度低的运动员比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进入工作状态的 时间要长,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也 会缩短;在适宜运动负荷下工作强度越高,进入工作状态 的时间就越短。此外,年龄和外界因素也能影响进入工作 状态的时间。儿童少年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比成人短。场 地条件好、气候温暖适宜以及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充分的准 备活动均能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 (一)真稳定工作状态
• 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 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 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 真稳定工作状态。在真稳定工作状态下,肺通气 量、心率、心输出量、血压及其他生理指标保持 相对稳定,运动中的能量供应以有氧供能为主, 乳酸堆积较少,血液中酸碱平衡不致受到扰乱, 运动的持续时间较长,可达几十分钟或几小时。
动员兴奋性过低,可做些强度大的练习,如果运 动员兴奋性过高,准备活动的强度可小些,安排 一些轻松的和转移注意力的练习和活动。
• 二、准备活动
• 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 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 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 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 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 “极点”来得迟早、反应强弱及“第二次呼吸” 出现的快慢等,不仅与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训 练水平有关,还与准备活动、赛前状态及呼吸方 式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中长跑项目“极点” 反应较明显;运动强度越大,训练水平越低, “极点”出现得越早,反应也越强烈,“第一次 呼吸”出现得也愈迟。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充分的 准备活动可推迟“极点”的出现和减弱“极点” 的反应程度。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二、运动疲劳产生机理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二、运动疲劳产生机理
“衰竭学说”:认为疲劳产生的原因是能源物质的耗竭 “堵塞学说”:认为有某些代谢产物在鸡肉中堆积造成 “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机体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 改变等因素所致 “保护性抑制学说”:由于大脑皮层产生了保护性抑制 “突变理论”:①单纯的能量消耗②能量消耗和兴奋性衰减过程,存在 一个急剧下降的突变峰 “自由基损伤学说”:自由基化学性活泼,可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 酸及脂类发生反应,因而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与破坏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NO.12
目录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第四节.恢复过程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一、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特定水 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运动性疲劳:运动过程中在,机体的能力或工作效率 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疲劳分为: 1. 中枢性疲劳 2. 外周兴疲劳 3. 混合型疲劳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五)主观感觉判断疲劳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六)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
1. 基础心率:经过一夜休息,基础心率较平常增加5-10次/分 以上,则判定有疲劳累计现象
2. 运动中心率:同样强度的训练,运动中心率是否增加 3. 运动后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恢复:如进行30秒20次深蹲定量负荷运动,一
般心率可在运动后3分钟内完全恢复;身体疲劳时,恢复时 间明显延长
谢谢
• 习惯性的、自动化程度高的、节奏性强的动作不易疲劳 • 要求精力高度集中以及运动中动作多变的练习,容易差生疲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 A.真稳定状态—亚极量运动中,(马拉松或强度 低时间长的有氧运动中,摄氧量可满足需氧量的 要求,依赖有氧供能,几乎没有乳酸堆积,这时 各器官系统机能活动水平所处的稳定状态为— 真 稳定状态 • B.假稳定状态— 运动时需氧量超过人体实际摄氧 水平时,尽管呼吸与循环系统机能活动已达很高 水平,仍难满足需氧量要求,无氧酵解供能为主, 有大量乳酸堆积。这时摄氧量等生理指标达到最 高水平,表现为稳定状态,但氧供应不能满足需 氧量,故称— 假稳定状态
如何克服极点
嘿嘿~@~稳定情绪、降低强度、加深呼吸 继续运动下去吧! 1.克服了内脏器官惰性,使内脏机能逐渐赶 上运动器官的需求。 2.代谢加强,氧供应增加,血乳酸产生减少 3.呼吸得到调节 4.极点出现后运动强度降低,氧需求量减少 回心血量增加 5.植物性神经与中枢间协调关系改善 动力定型恢复出现所谓的— 第二次呼吸
二·准备活动
• 概念:为了更好的进行较 大运动量或高强度的体育 锻炼或比赛前所进行的各 种有目的的身体练习。
准备活动的生理学意义
• (一)代谢水平提高,体温上升 • (二)提高循环、呼吸等内脏器官的 机能水平,利于克服植物性机能惰性 • (三)促进与运动有关中枢间的协调,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 (四)调节情绪,使大脑皮质兴奋性 处于适宜水平
整理活动
• — 是人体在运动之后,为了
使人体更好的由运动状态过 渡到安静状态,并促进恢复 所进行的一切有效的措施。
整理活动的目的 更好的使人体由运动状 态过渡到安静状态,消除 疲劳,促进体能恢复。
整理活的作用
• 1.可以使人体更好的由紧张的运动状态 过渡到安静状态。使运动后还保持高 水平工作状态的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 继续保持一段合理的时间,再缓慢有 序的过渡到安静状态(神经、呼吸、 心血管系统等)。 • 2.促使肌肉放松,利于肌肉内血液畅流, 利于代谢产物的排出和能源物质的补 偿,消除疲劳。

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复习题09.06

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复习题09.06

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复习题09.06第8章感觉与神经系统一、名词解释:1、非特异性投射系统3、感觉5、特异性投射系统6、感受器7、视力8、视野14、姿势反射16.翻正反射二、判断题1、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是同义词()。

2、视觉是由眼所完成的感觉功能()。

3、晶状体曲率增加,折光力就增大()。

4、体操锻炼可以提高人体前庭机能稳定性()。

5、人体缺乏VitA时,将影响人在暗处的视力()。

6、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维持人体的激醒状态()三、选择题1、体表感觉的皮质投身部位是A、对侧皮质中央后回B、同侧皮质中央前回C、对侧皮质额中回D、角回2、旋转加速正负运动的感受器是A、椭圆囊、球囊B、三个半规管C、肌梭D、肌腱3、人体的感音部位是A、耳B、中耳C、耳蜗基底膜上的螺旋器D、内耳4、人在强光刺激下,引起瞳孔本身下列何种变化A、缩小B、放大C、不变D、因人而异四、填空题1、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前者感受的刺激,后者则感受的刺激2、正常人视野范围以为最大,其次为,色视野最小。

第9章运动技能形成一、名词解释1、条件反射4、消退抑制7、第一信号系统8、第二信号系统9、运动技能判断题1、条件反射的消退,意味着已建立的条件反射的丧失()。

2、传入侧枝性抑制与返回性抑制都是突触前抑制()。

3、上体育课时,学生的兴奋性愈高,则建立和形成新的运动技能愈快()。

4、上体育课时,教师也可以做错误的示范动作()。

5、运动技能越定型,该动作就愈难改进()。

二、填空题1、运动技能形成的本质是建立、、条件反射。

2、对着镜子练动作,可增加信息的传入,陆地上进行游泳动作练习,可以增加信息的传入,这些都有助于加快形成准确的运动技能。

三、问答题1.运动技能形成分为哪几个阶级?各阶级有何特点?如何组织体育教学与训练?第10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名词解释5、V2omax7、个体乳酸阈二、判断题1、在不同强度的运动中,吸氧量与耗氧量是不相等的()。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第十二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第一节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 第四节 恢复过程
• 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将发生一系列的规律性机能 变化,研究和掌握机能变化的各个阶段的规律和 特点,对于提高运动成绩和防止运动损伤具有重 要意义。
运动过程中的六种状态(依杨锡让,1962年)
• 赛前反应的大小: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和心理状 态有关。 • 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时间越近,赛前反应越明显。 •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 应增强。
145
120
135
100 80 60 40 20 0 1 2 3 4 5 6
三 开 前 二 天 前 一 天 前 当 天 晨 准 备 活 动 前 比 赛 前
•措施:
(1)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比赛; (2)组织运动员多参加比赛,增加比赛经验; (3)进行适当形式和强度的准备活动,如果运动员兴 奋性过低,可做些强度大的练习,如果运动员兴奋 性过高,准备活动的强度可小些,安排一些轻松的 和转移注意力的练习和活动。
二、准备活动
• 概念: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 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 做好准备。 (一)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和产生机理 1.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12”6 12”3 12”3 58”8 57”0 56”0
38.1ºC 38.1ºC 38.8ºC 38.4ºC 38.4ºC 38.3ºC
12”2 12”1 11”9 56”2 55”4 52”2
400米
37.3ºC 59”2 37.03ºC 57”2 36.0ºC 54”0
2.准备活动作用的生理机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生理学》
一、赛前状态
在比赛或训练前,人体各器官、系
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 称为赛前状态。 赛前状态可产生在比赛前数天、数 小时或数分钟。
《人体生理学》
(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反应
赛前状态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 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加强,内脏器 官活动增强等方面。 赛前状态的具体表现如心率加快、心输 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肺通气量和吸 氧量增加,血糖与体温升高, 还可能有 出汗和尿频等现象。 赛前状态反应的大小与比赛性质和运动 员的机能状 态有关。
《人体生理学》
“极点”产生的原因:
由于内脏器官的功能惰性与肌 肉活动不相称,致使供氧不足,人 体在 缺氧的条件下工作,大量乳酸 积累使血液的pH值向酸性方面偏移。
《人体生理学》
“第二次呼吸”定义:
“极点”出现后,依靠意志力 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运 动,不久, 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 失,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 均匀自如,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 呼吸”。
《人体生理学》
躯体性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传出途径模式图
大脑皮质层
躯 体 性 神 经 系 统 传 出 途 径
肌肉
纹状体
丘脑 中脑 延脑
脊髓
植 物 性 神 经 系 统 传 出 途 径
内脏
《人体生理学》
(二)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因素
进入工作状态所需的时间主要取决
于工作性质、工作强度、训练水平、 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及其功能状态。 赛前状态、准备活动和进入工作状 态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人体生理学》
“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 由于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 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 逐步清除;同时运动速度的下降使 运动的需氧量下降,机体的内环境 得到改善,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得 到恢复,于是出现了“第二次呼 吸”。
《人体生理学》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 素 “极点”出现的迟早、反应的 强弱以及出现“ 第二次呼吸”的快 慢,与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训练 水平有关,并受赛前状态、准备活 动等 因素的影响。
《人体生理学》
二、稳定状态
在不同强度的周期性运动中, 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 的机能活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一 个较高的变动范围不大的水平上, 这种功能状态称为稳定状态。
《人体生理学》
(一)真稳定状态
在进行小强度和中等强度的长 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 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 得到满 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 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人体生理学》
准备活动对划船和田径运动员血液生化的影响
血液中乳酸含量的变化 血液中丙酮酸含量的变化 (从起点到终点) (从起点到终点) mg% mg% +21.0 +42.0 +30.0 +49.0 +0.16 +0.32 -0.04 +0.59
练习性质
2500m 划船 5000m 中跑
练习条件
有准备活动 无准备活动 有准备活动 无准备活动
第十二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 变化的规律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述赛前状态、 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运动性疲劳 和恢复过程的生理反应特点及生理机制。
《人体生理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运动性疲劳 恢复过程
《人体生理学》
第一节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中克服惰性的过程。 这种惰性包括物理惰性和生理惰性。 生理惰性主要表现在反射活动和内 脏器官活动的惰性上。
《人体生理学》
进入工作状态的原因:
①支配内脏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的冲 动,需经多级皮层下中枢,并经多次 化学突触传递,才能到达所支配的内 脏器官,故所需时间较长。 ②植物性神经传导速度比躯体性神经慢。 ③对内脏活动起调节作用的体液调节缓 慢而持久。

《人体生理学》
赛前状态对体操运动员心脏活动和血液成分的影响
149 16.67
14.00
114 87 6.8
18
10
安静状态
脉博(次· min-1 ) 动脉血压 ( kPa)
《人体生理学》
赛前状态
血糖( mg· dL-1 ) 血乳酸(mg· dL-1)

(二)赛前状态的表现形式及生理本质
赛前状态的生理本质是一种 自然的条件反射。
《人体生理学》
(一)准备活动的生理意义
1.使肌温和体温升高 2.预先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 3.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调节运动员的赛前状态
《人体生理学》
(二)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因素 ●准备活动的时间、强度与正式练习的 时间间隔以及内容和形式等,是影 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主要因素。 ●根据年龄、季节、运动专项、训练水 平和个人特点等适当加以调整。
(选自列什凯维奇等)
《人体生理学》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人体生理学》
一、进入工作状态
在进行体育活动的开始阶段,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能力和工 作效率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 而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过 程称为进入工作状态。
《人体生理学》
(一)进入工作状态的生理学机制
进入工作状态的过程是人体在工作
《人体生理学》
赛前状态的三种表现形式 1.战斗准备状态 2.起赛热症 3.起赛冷淡
《人体生理学》
(三)赛前状态的调整 ①赛前做好准备活动 ②按摩也可调整兴奋性 ③正确认识比赛意义 、端正比赛态度 ④经常参加比赛,积累比赛经验
《人体生理学》
二、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训练、比赛和体 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有目的进 行的身体练习。
《人体生理学》
(二)假稳定状态 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 长的练习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 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 大吸氧量 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 要,这种状态称为假稳定状态。
《人体生理学》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
《人体生理学》
一、运动性疲劳概念
《人体生理学》
(三)“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1.“极点”及其生理机制 2.“第二次呼吸”及其生理机制
《人体生理学》
“极点”定义:
在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 运动中,当运动进行到 某一时程, 锻炼者常常产生一些难以忍受的生 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 心率剧 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 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 头等,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