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合集下载

哲学基础——探究世界的本质

哲学基础——探究世界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一、知识点整合:(一)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1、内容:(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都是物质的)(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3、物质的含义:哲学上的物质是例1、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态系统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如果仅凭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这是因为()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例2、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

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

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

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

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例3、我们应这样认识物质概念()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③它是世界的本质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④(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哲学基础——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哲学基础——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l)联系的普遍性(2)发展的实质教学难点(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教学方法:例举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事物是相互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性质: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多样性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四性”(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一定存在着联系)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联系,更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因此,我们要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3)联系的条件性——任何事物地与周围其它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

脱离具体条件孤立地考察事物,一切都无法理解。

因此,要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不同的联系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因此,对各种不同的联系要作具体的分析。

3、联系的意义:联系是事物存在的条件,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

哲学基础——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哲学基础——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目标:(1)使学生懂得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含义,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因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方法。

(2)明确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能够正确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规律的客观性(2)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难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推演归纳法教学过程: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1、基本内容: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的,并且规律是客观的。

(1)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无论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其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3)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基本方法: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规律的含义及其特征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的特性:固有联系、本质联系、必然联系(1)、关于规律的特性: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的联系,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隐藏在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而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联系,而不是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

(2)关于规律的概念和各种具体规律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各种具体规律只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起作用的规律。

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各种具体规律的共性;联系: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 —唯物论

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 —唯物论

误区一:认为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1)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 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既不能创造、消 灭规律,也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2)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 如价值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如果是 原始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价值规律就不能发挥作用, 也就不存在了。而且,规律还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 性质、内容及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近三年,自然界的物质性、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等考点在 高考中的考查频率比较高。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加之 近年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受 资源瓶颈制约也日益突显,因此 保护环境、尊重客观规律的呼声 日益高涨。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 性
考点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客观性)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关系(表)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 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 主观而言的,它既 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 可以指具体的物质 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 形态,也可以指具 区 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 体的思想。对于任 别 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 何人来说,客观存 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 在的东西除了物质 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现象之外,还有精 神、意识现象。 联 系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 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 意识现象。
从实际出发,承认自然界与社会的客观性,理论联系实际,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 (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哲学基础》模拟题一

《哲学基础》模拟题一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哲学基础》模拟题一责任教师:陈娟娟一、单项选择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理论和实践的问题B.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D.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答案:B2. 由于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创造的,因此:()A 人们可以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人们可以改造或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D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无规律可循的答案:C3.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D. 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答案:B4.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的()A. 存在性B. 物质性C. 可知性D. 矛盾性答案:B5. 新事物一定是()A. 后出现的事物B. 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C. 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的事物D. 强大的事物答案:C6.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情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形而上学则是()A. 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B. 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C. 只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D. 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答案:C7.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 普遍性和特殊性B. 同一性和斗争性C. 绝对性和相对性D. 主观性和客观性答案:B8. 质和事物的关系是()A. 直接同一关系B. 矛盾关系C. 时间上先后关系D. 本质和现象关系答案:A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是()A. 唯物主义观点B. 实践观点C. 辩证观点D. 群众观点答案:B10.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求知欲望B. 好奇心C. 科学兴趣D. 社会实践答案:D11.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是()A. 认识的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关系B. 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C.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D. 只有对立没有统一的关系答案:B12.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A. 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B.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C.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答案:D13. 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A. 生产工具B.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C. 科学技术D. 劳动对象答案:B14. 阶级的实质是()A. 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B. 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专政C. 生产中的一部分人指挥另一部分人D. 人们的社会分工和地位不同答案:A15. 物质文明是指人类()A. 物质生活待遇B.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C. 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D. 改造社会的积极成果答案:C二、辨析题(判断下列问题的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重视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事物发展的哲学规律

事物发展的哲学规律

事物发展的哲学规律
1.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累积,而是包含着矛盾的对立统一。

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因素,这些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辩证法强调对立统一的原理,即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2. 进化论,从生物学和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了物种演化的规律。

进化论认为物种的变异和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推动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进化论强调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规律,指导着生物的演化和发展。

3.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唯物史观指导着社会的演进和变革。

4. 系统论,系统论强调事物发展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强调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

系统论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事物的发展是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系统论指导着事物
发展的整体性和动态性。

总的来说,事物发展的哲学规律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涵盖了辩证法、进化论、唯物史观、系统论等多个方面。

这些规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指导着事物的发展和演化。

事物发展的哲学规律是复杂而深刻的,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

哲学基础——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哲学基础——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l)联系的普遍性(2)发展的实质教学难点(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教学方法:例举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事物是相互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性质: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多样性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四性”(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一定存在着联系)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联系,更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因此,我们要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3)联系的条件性——任何事物地与周围其它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

脱离具体条件孤立地考察事物,一切都无法理解。

因此,要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不同的联系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因此,对各种不同的联系要作具体的分析。

3、联系的意义:联系是事物存在的条件,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

哲学基础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哲学基础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第二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教学提纲1.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中(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把握发展的概念。

2.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1)把握量变和质变的概念。

(2)量变、质变的形式。

3.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事物发展的道路又是曲折的,不可能直线发展。

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而理解和掌握发展观点的关键是对发展的实质的理解,只有正确理解这个问题,才能划清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界限,明确如何促进事物的发展,确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难点]区分新旧事物在现实生活中,新旧事物并不容易区分,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受旧观念的影响,或者是各种旧事物冠以新事物的名称,难免鱼目混珠。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

掌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在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中,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这种情形较难理解。

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折。

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同时要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充满光明的前景,有无限发展的机遇,必将在新世纪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教学上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分三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学习“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中,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二课时学习“量变和质变”及“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第三课时,学习“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

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测试题

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测试题

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每题2分,共48分)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A. 客观实际B. 客观规律C. 主观愿望D. 正确观点3.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

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5.以爱因斯坦的观点看来:支配着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是( )。

A.物质 B.意识 C.社会 D.精神6.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7.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

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

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9.在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有近千家企业观看,其中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20多家。

哲学常识基础知识填空答案

哲学常识基础知识填空答案

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总之,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物质和意识关系(理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一: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脑这一物质器官特有的机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二: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事物的发展。

3、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理解)(1)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和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总之,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4、对同一事物有不同反映的根源(理解)产生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的主观原因:(l)立场不同。

(2)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3)知识构成不同。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理解)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即那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对这个题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6.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方法论)(运用)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起着不同的反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哲学第四课练习

哲学第四课练习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所有有形的物体C.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性D.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2.目前,人们已经制造出了“基因鱼”“基因猪”等新型物种。

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

可是,假如没有现已存在的物种,没有遗传物质染色体上的基因,没有基因变化的规律,新的物种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

这一事实充分说明()①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弱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③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④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3.我们应该这样认识物质的概念()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③它是世界的本质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A.①②B.②③C.③④D. ②④4.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物质是不可以认识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可以认识的C.物质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共同本质的概括D.物质包括所有的物质的具体形态5.(2008海南高考)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

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左证了()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6.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

但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这是因为①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②人的意志不能影响和决定社会的发展③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④构成社会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A. ②④B.③④C.①④D.②③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下列体现了客观实在性的有()①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决议②2008北京奥运会③中华人民共和国④科学发展观⑤学校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③④⑤8.有人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

哲学的全部原理及方法论

哲学的全部原理及方法论

《生活与哲学》部分的原理与方法论——请务必抓好落实!!辩证唯物主义部分:一、唯物论(辩证的唯物论)1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反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两个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方法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2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3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性的基础和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求实事求是,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正确地认识和利用规律。

4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与方法论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要求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服从自然,还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5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

6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认识论1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一)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 展都是有规律的 • 【思考2】 “天地之变,寒暑风 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体现 了什么哲理? • 提示:沈括的这句名言,体现 了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 律的。
【讨论】 上题中反映的自然规律是 否就是指哲学上讲的规律?为什么?
提示: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与各种具 体的规律如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 维规律等是不同的,它是对各种具体 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抽象和总结; 他们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 遍与特殊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 系的。
(二)什么叫规律? (1)含义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理解
【思考3】 万有引力规律既不是“客观精神”(天命、神意) 的产物,也不是牛顿为自然界立的“法”,在牛顿发现它以 前,它就一直在自然界客观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这段话 体现了什么哲理?
提示: 这段话说明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 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 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 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 程中自身固有的 。
在10个子女中,有3个很小就夭折了。其中的大女儿 是达尔文的掌上明珠,临死时,悲哀地说:“爸爸, 永别了!”达尔文悲痛万分。其他7个子女,竟不同 程度地得了精神病。有3个孩子终生不育。四儿子娶 过两个妻子,也没抱上个娃娃。达尔文家族原来是人 丁兴旺,到了他下一代,门庭就逐渐冷落了。 事实胜于雄辩。达尔文无限感慨:早知如此,悔 莫当初。后来,达尔文语重心长地对人们说:“奉劝 那些表兄妹,千万不要走我的路而近亲结婚,就当知 心朋友吧!” 由此可见,科学家也有失误时。 提示:达尔文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的繁衍是有它的 规律的。其实,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 的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无法违背 的客观规律。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盛世)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盛世)

固有的即这种联系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是外部强 加的,也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
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168,一路发。
主观臆造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
本质与现象:本质是隐藏于现象背后 的东西,只有通过抽象思维去把握;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能够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 无法直接感知; 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相对稳 定的东西,现象是多变的东西。 水往低处流
5.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一观点是说:
A.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 B.自然界的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C.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 D.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谢 谢 大 家
(1)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管你是否喜欢,地球照样绕着太阳转,草木依然春荣秋枯, 地震照样发生,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2)规律是不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
造反派:革命就是革过去革过命的人的命
(3)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强调的是谁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 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要遵循规律,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拔苗助长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解读:规律的客观性
1、物质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

4.2《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教学依据】1.课标要求: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是,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2.教材分析:《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共分为两目: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

第一目主要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物质是运动的。

第二目在第一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因此,第二目内容是对第一目内容的逻辑发展。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第四课来看,第二框第二目内容——运动是有规律的,是第四课的归宿点,但同时也是下一课——第五课内容的逻辑起点。

掌握规律的相关知识,对于帮助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律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有重要意义。

3.学情分析:对刚刚接触哲学不久的高二学生来说,哲学是一门陌生而难懂的学科,学起来比较抽象。

但经过前面第一单元和第四课的学习,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有了初步认识,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知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随着知识的增加,学生在观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对哲学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规律的含义。

(2)理解规律的两个特征:普遍性和客观性。

(3)理解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4)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2.过程与方法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自觉地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完整版)哲学基本知识点(一二单元)

(完整版)哲学基本知识点(一二单元)

《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与生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源于生活)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1)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2)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3)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哲学基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规律的概念。

理解:①规律的含义。

②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③规律与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规律与规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运用: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批驳“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剥削阶级人生观。

因为天和地是自然界变化发展的结果,决不是为了“人要为已”才产生的。

能力方面①本框讲了大量的现象和规律的联系,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

②本框涉及了客观联系与主观联系、现象联系与本质联系、偶然联系与必然联系、规律与规则的比较,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觉悟方面①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②通过社会规律的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规律的概念。

教学方法纲要信号图示法,教师边讲边板书,教学完成,本框内容就可以用图示形式勾画出来。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①前两节我们学习的主要哲学观点有哪些?(目的一是从已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二是弄清前两节和第三节知识的内在联系。

)②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对1682年出现的彗星进行了研究和计算指出:这一颗彗星是以76年左右的时间为一周期,沿着一个很扁长的椭圆轨道绕日而行。

而且正如哈雷所言,76年后,彗星又光临了地球。

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设此问的目的是引出物质运动具有规律性。

)导入新课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普遍联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而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的,是有规律可循的。

如哈雷彗星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它还说明了人们也是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而且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就是一、二、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了解第三节的内容。

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个问题不仅是本框题的中心内容,而且也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前提,也是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的基础。

常用哲学原理和方法论

常用哲学原理和方法论

常用哲学原理和方法论马(辨证)唯物论(第4、5课)克哲辨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6课)思学(唯物)辩证法(第7-10课)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第11、12课)(辩证)唯物论部分(4-5课)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及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原理内容】(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振奋精神,端正态度,要有积极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同时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原理内容】(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原理内容】(2)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哲学与人生试题(标准答案)

哲学与人生试题(标准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复习卷(练习卷)班级学号姓名得分一、单选题1、孔子“因材施教”的哲学依据是:(C)A唯心主义哲学B普遍联系的哲学C 一切从实际出发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2、“一叶知秋”是运用(C)的结果。

A、发散思维B、原点思维C、联动思维D、逆向思维3、“窥一斑而知全豹是(B)的例子。

A、发散思维B、联动思维C、原点思维D、逆向思维4、下列各项正确的是(D)。

A、历史事件有重复性B、历史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C、历史现象是独一无二的D、历史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5、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确立目标、开展行动,都需要明确(C)所在。

A、国家利益B、集体利益C、自己的利益D、他人的利益6、关于个人理想错误的是(A)。

A、有主观性B、有个体差异性C、有实现可能性D、有超越性7、人的本质是 (D)A、人的自然属性即食欲、情欲、求生欲B、自私就是人的本质C、追求自由D、社会关系的总和8、不少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A)A. 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C. 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9、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 B )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C.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10、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孙来燕 9 月 16 日做客中国政府网时表示 , ”嫦娥一号”已经进入到西昌卫星发射场 , 预计于 10 月中下旬发射升空。

人类能够发射探月卫星 , 说明了: ( B )①规律是客观的②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④人们可以摆脱规律的束缚A. 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11、2007 年9 月13 日,国家预防腐败局成立新闻发布会暨揭牌仪式在监察部举行。

事实证明,加大预防,防患于未然,无疑是成本较低、效果更好的反腐败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规律的概念。

理解:①规律的含义。

②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③规律与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规律与规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运用: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批驳“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剥削阶级人生观。

因为天和地是自然界变化发展的结果,决不是为了“人要为已”才产生的。

能力方面①本框讲了大量的现象和规律的联系,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

②本框涉及了客观联系与主观联系、现象联系与本质联系、偶然联系与必然联系、规律与规则的比较,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觉悟方面①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②通过社会规律的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规律的概念。

教学方法纲要信号图示法,教师边讲边板书,教学完成,本框内容就可以用图示形式勾画出来。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①前两节我们学习的主要哲学观点有哪些?(目的一是从已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二是弄清前两节和第三节知识的内在联系。

)②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对1682年出现的彗星进行了研究和计算指出:这一颗彗星是以76年左右的时间为一周期,沿着一个很扁长的椭圆轨道绕日而行。

而且正如哈雷所言,76年后,彗星又光临了地球。

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设此问的目的是引出物质运动具有规律性。

)导入新课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普遍联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而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的,是有规律可循的。

如哈雷彗星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它还说明了人们也是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而且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就是一、二、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了解第三节的内容。

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个问题不仅是本框题的中心内容,而且也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前提,也是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的基础。

因此成为本课的重点。

分析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1)自然界的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

(2)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3)人类认识也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这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所以,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图片,然后回答。

)天体形成有其固有规律天体运动有其固有规律闪电奇观①日常生活中你所观察到事物的运动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还是有规律的?请举例说明。

②中学各科教材中都讲了哪些规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归纳总结。

)人们在观察周围事物时,常常看到许多事物的运动似乎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如不同的河流流向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各异等。

同时人们也能看到,有些事物的运动又是有秩序的,如:太阳的东升西落、四季的变换、人的生老病死等。

那么,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运动到底有没有规律呢?人们通过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不断探索,通过对大量现象的观察、研究才寻找出事物运动的规律,逐渐认识到: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特别是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门科学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

同学们刚才列举的在中学教材中学到的各种规律,如: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万有引力规律、元素周期率、电磁感应定律、价值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等,都是各门科学所揭示的事物运动的规律。

可见,自然界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运动也都是有规律的,人的认识运动也是有规律的。

总之: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1.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上述各门具体科学分别揭示了各类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些规律的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是作为规律,必然具有共同的特性。

哲学上所讲的规律,就是对各种具体事物运动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

所以,哲学上讲的规律和各门具体科学所揭示的具体规律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哲学上所讲的规律的内容(也就是了解所有规律的共性)。

2.哲学上讲的规律的含义规律概念内容涉及到多个信息单元,有固有的联系、主观外加的联系、现象的联系、本质的联系、偶然的联系、必然的联系等。

只有讲述这一系列的概念和关系,才能总结出规律的定义。

所以,这是一个难点。

讲清规律这个概念,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入手:①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是“三个不是”和“三个是”的总结,即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本质的联系,是必然的联系。

所以说,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②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概括和总结,决不能等同于具体规律。

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和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③规律不等于现象。

规律不是外露于事物的表面,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人们可以通过现象发现、认识规律。

④区分规律和规则两个概念。

(1)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这就是说,规律是运动着的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

例如:牛顿揭示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

它表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总是存在着引力的相互作用,引力大小同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同两者之间距离成反比。

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微观粒子,都毫无例外。

又如: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背后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即价值规律是商品交换过程中,价格运动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以上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则否认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把规律看成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东西。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74页第2自然段了解唯心主义观点的内容井指出其错误。

)(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多样的,有现象的联系,也有本质的联系。

并非一切联系都是规律,只有隐藏在现象内部的本质联系才是规律。

第一,本质联系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

它体现了事物的根本性质。

想一想:春夏秋冬四季交换、白天晚上昼夜循环、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不是规律?为什么?(学生议论,教师归纳。

)上述问题,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而且反复出现的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而不是规律本身。

例如:四季交换、昼夜循环的背后隐藏着地球运动这个本质。

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表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一方面绕轴自转,另一方面:又绕太阳公转。

四季交换,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轴倾斜引起的,而昼夜交换,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

由此可见,我们只有揭示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本质联系,才能把握它的内在规律性。

又如:水往低处流也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反复出现的规律性现象,在其背后也隐藏着物质之间的本质联系。

牛顿力学表明:在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中,质量大的物体总是吸引质量小的物体,所以,水往低处流是地球引力对水的作用的结果。

多媒体显示《两小儿辨日》的故事:孔子东游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

一个小孩认为早晚时,太阳离地近,因为它大一点;另一个小孩说,中午的太阳要近一些,因为它热一点。

问孔子,孔子也不知道谁讲得对。

教师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同学们讨论后发言:学生甲:早晚的太阳看上去比中午大一些,中午时又比早晚时热一些,这是大家感觉到的现象,仅从表面现象看,这两个小孩说得都有道理。

但实际上他们都被假象所迷惑,没有了解事物的本质。

学生乙:自然科学告诉我们,早晚的太阳看上去比中午大一些,只是我们的一种错觉。

太阳在地平线的时候,因为有地面许多熟悉的山川、树木和它比较,所以显得大一些。

中午时,太阳与大得无比的天空作比较,所以显得小一些。

学生丙:并非事物之间的任何联系都是规律,只有事物本质的联系才是规律。

而事物的本质联系与事物自身的根本性质密切相关的。

教师归纳: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

可见,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

规律和现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学生教材第75页第1段,找出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规律与现象的区别和联系请同学看第75页的漫画,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议论,教师归纳)这幅漫画说明了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只能感知事物的现象,而不能感知事物的规律。

规律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这进一步说明了规律和现象的区别,不能把二者混淆起来。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即必然性,它体现着一种“必定如此”的趋势。

例如:力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指一切物体在排除空气的阻力等条件下,都是以该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向地面下落,这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又如,当具备一定的土壤、水分、阳光、空气、肥料等条件时。

遗传规律就决定了麦种撒到田里,必定成长为麦苗井结出麦穗,决不会结出西瓜或豆子来,这也是确定不移的,具有必然性。

有些事物的联系,并不是非如此不可的,而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这种偶然联系就不是规律。

比如,麦苗长得多高、麦穗中麦粒的多少等等,都是不确定的联系,具有偶然性,所以不是规律。

议一议:“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不是一种必然的联系,它能称之为规律吗?(学生议论,教师归纳。

)这是一种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它不是客观事物中的必然性的联系,当然不是规律。

这种说法不仅理论上违背科学常识,而且非常有害。

事实上,天和地是自然界变化发展的结果,决不是为了人的利益而存在的。

社会生活中出了孔繁森等无私的英雄,天也未诛,地也未灭。

所以,这种说法是极端错误的。

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才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总之,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联系。

2.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3.正确认识具体科学的规律与哲学的规律的关系前边我们所例举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具体科学的规律是揭示某一领域事物内部本质的联系,而哲学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的共同规律,是揭示各种具体规律共性的规律。

所以它们是个性与共性、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研究哲学规律必须以具体科学的规律为基础,研究具体科学的规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4.规律与规则的关系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基本观点,即: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掌握了一个基本概念——规律概念。

特别是围绕规律概念,弄清了规律与现象的关系、规律与规则的关系、普遍规律与具体规律之间的关系。

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1.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自然界的规律是由人们的悟性规定,“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这一观点是()A.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现规律等同于人们制定规律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规律2.“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