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诗意的逻辑(陈六一)
立足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李文福
立足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李文福发布时间:2021-05-07T11:19:03.38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月3期作者:李文福[导读]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依托,也是帮助小学生建构整体化数学知识体系的主要途径。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探究和创新教学模式,精心为学生们设置具有故事性、趣味性、游戏性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李文福湖南省耒阳市德泰隆路梅桥小学 421899【摘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依托,也是帮助小学生建构整体化数学知识体系的主要途径。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探究和创新教学模式,精心为学生们设置具有故事性、趣味性、游戏性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立足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6-193-01引言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育过程中,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年龄、现实生活经历,以及规定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掌握数学理论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对数学科目不再怀有抵触情绪,并逐步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与兴趣。
在义务教育改革推行的当下,要想圆满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推陈出新,创新讲课方式与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感知力及数感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非常普遍,既对生活有一定积极性又源自生活。
数学既可以帮助人类客观地定量世界重点,还可以让人类的生活更加有条理。
因此学生数学感知力及数感的培养要求和现实生活相统一,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数学知识,可以更好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使之基于已有的数学知识展开数学构思,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感知力,进而形成数感。
基于数学素养的诗意课堂构建
基于数学素养的诗意课堂构建摘要:诗意课堂是一种特殊的数学课堂,它把现实世界与数学世界相结合,通过道具、练习和游戏等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们走进别具一格的数学课堂,培养其数学素养。
本文以基于数学素养的诗意课堂构建为核心,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从理论分析、诗意课堂的概念内涵及构建内容、诗意课堂的实施等方面,探索了基于数学素养的诗意课堂构建的可行性及其发展前景。
本文认为,数学素养可以构建一个具有活力、灵活性和可持续性的诗意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拓展其视野、激发其创意能力,并且有助于教师行为实施、教学内容设计。
关键词:数学素养;诗意课堂;构建;现代企业管理中国审美教育研究中心专家们提出,数学素养是每一位学生的重要能力需求。
即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能获得更高的思维水平。
面对这种复杂的能力需求,传统的数学教学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诗意课堂的出现恰如其分。
诗意课堂是一种以数学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把现实世界与数学世界相结合,通过道具、练习和游戏等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们走进别具一格的数学课堂,培养其数学素养。
那么,基于数学素养的诗意课堂构建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框架呢?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应由下列四个方面组成:首先,理论分析:对诗意课堂理论进行深入探究,探讨它在有效构建诗意课堂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比如说,通过分析数学素养理论,可以帮助教学者了解如何通过诗意课堂来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
其次,诗意课堂的概念内涵及构建内容:提出可行的诗意课堂构建设计,明确诗意课堂的概念内涵及构建内容,以数学素养为核心,把现实世界与数学世界相结合,通过多元的活动构建出具有活力、灵活性和可持续性的诗意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拓展其视野、激发其创意能力。
第三,诗意课堂的实施:提出诗意课堂的具体操作流程,把诗意课堂的理论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从教师行为实施、教学内容设计到教学过程管理等全面分析诗意课堂的实施,以上述策略有效地构建诗意课堂。
让数学课堂充满诗意
二、 感悟 — — “ 诗” 到渠 成
洪 湖 市 第
● — —
教学 《 观察 物 体 》 时, 在 学 生 理解
我 出示 清代 诗 人 王 士桢 的《 题 秋
了 物体 的“ 正面” “ 侧面” 和“ 上面” 后. 江独 钓 图 》 : “ 一蓑 一 笠 一 扁 舟 ,一 丈
赏美 文 的 同时 . 学 会 了以 数 学 的 眼光
开 遥 知不 是 雪 . 为 有 暗香 来 。
解读文本。 学 生进 行 推 算 : 1 0 0粒 米 是 2 . 5 来分析问题 .
责 任编 辑 陈 建军
下. “ 数枝 梅 ” 可 能是 几枝 梅 呢 ?
生 : 5枝 左 右 。
2 5 0克 . 1 0 0 0 0 0 0 0 0粒 米 是 2 5 0 0 0 0 0
克即 2 5 0 0千 克 如 果每 人 每 天 节 约
一
生2 : 7枝 到 8枝 吧 。
生3 : 也 可 能是 1 O枝 。 生4 : 1 0 0枝 !
一
新 课 程 理 念 的 指 导 下 .结 合 学 校 的
生( 齐) : 横 看成 岭侧 成 峰 , 远 近 次 数 至 少 占 1 0 %
课 题 研 究 .尝 试 将 古 诗 运 用 于 数 学 高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真 面 目。 只缘 学生 经 历 了找 、 读、 算 的过 程 . 感 教学 中, 收 到 了意 想 不 到 的效 果 。 受是丰富的, 收 获 是 丰 富 的 。如 有学 身在 此 山 中 。 迁 移— — “ 数” 趣 横 生 生 找 到这 样 一 首诗 : “ 秋 日秋 阳照 秋 三、 德 育— — “ 数” 切情 深
数学诗意用数学诠释诗歌的美妙
数学诗意用数学诠释诗歌的美妙数学诗意:用数学诠释诗歌的美妙数学与诗歌,两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又有着奇妙的联系。
数学以其严谨的逻辑推理和精确的表达方式闻名,而诗歌则以其绚丽的意象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打动人心。
本文将探讨数学与诗歌之间的关联,从数学的角度解读诗歌,以期在读者心中勾勒出一幅关于数学诗意的美妙图景。
首先,我们来看看数学是如何诠释诗歌的美妙。
在诗歌中,常常会出现押韵和节奏的变化,使得诗句在音韵上更加和谐美妙。
而押韵的规律与数学中的律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数学中的律动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它们都有严格的数学规律,而这些规律和诗歌中的押韵节奏恰如其分地呼应着彼此,显示出了数学与诗歌之间的某种关联。
其次,我们可以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解读诗歌。
数学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会运用逻辑推理,通过抽象化和逻辑演绎发现问题的本质。
而诗歌则常常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其意象和隐喻需要读者通过思维的跳跃来理解。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解读诗歌,比如将诗句中的抽象意象进行逻辑分析,理清其隐含的逻辑关系。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
另外,数学在诠释诗歌美妙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来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诗歌的结构常常是由韵律、节奏、意象等元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而数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关系,比如可以通过图论、拓扑学等数学工具来分析诗歌结构中的节点和路径,从而揭示诗歌内在的形式之美。
最后,数学还可以通过数值分析来解释诗歌的美妙。
诗歌常常涉及到抽象的情感和意象,这些抽象之美往往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达。
而数学作为一门精确的科学,可以通过数值的方式来描述这些抽象之美。
比如可以通过数值计算来分析诗歌中的音韵、节奏等要素,从而揭示其中隐藏的美学规律。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不难发现数学与诗歌之间的奇妙关联。
正是因为数学的严谨和诗歌的优美,在诠释诗歌美妙的过程中,数学可以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核心素养_诗意的奠基_兼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实现_陈六一
◆找寻支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用大概念统 整课程内容,清晰选修课程建设逻辑起点,彰显学
承接上文,显然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离开具 体学科的教学去空谈。 那么作为一名一线小学数学 老师,自要体悟何谓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为实现小 学数学核心素养对学生诗意生活的奠基,教学中又 有着怎样的可能路径?
探究,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培养学生全面素养。 ◆资源建设, 学科课程开发和常态实验室、学
科教室、创新实验室建设,教学实施整体设计。 ◆基于技术,变革课程实施形态,创造有限课
堂无限学习。 ◆提升质量,规范课程实施,建立适性的课程
学业质量管理和评价。 郑毓信教授曾提醒数学老师:“如果缺乏足够
自觉的话,数学固有的特性可能在各个方面导致消 极的后果,包括研究思想、学术态度乃至人生哲学 等。 ”[3]告诫的对象虽然只是数学一门学科,但其他 学科不也有过类似缺乏的窘境? 可见,核心素养的 养成,不是“对”和“错”的取舍,而是可能会出现 “好”与“坏”的利弊。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既应 当明澈核心素养对学生成长的助力,也应当清醒看 到如果只强调核心素养,可能会忽视人的全面发展 过程中需要的非核心素养,但这个非核心素养对于 某个具体的学生,又有可能是必须需,或者说是适 切的。
安的地球村落诗意地生活。 当然,核心素养教育也需要进行深入的辨思,方能在课堂中辩证地生根。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诗意;奠基;辩证
中图分类号:G4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6)10-0045-04
在《人,诗意的栖居》中,德国诗人荷尔德林以 诗的形式隐喻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将人从自然中 剥离,使得人的感性与理性相疏离,人成了机械的 一部分,成了物化的存在,为此他用艺术化的形式 呼唤人们寻找回家的路,回归本真的生活。 后来,经 过 德 国 存 在 主 义 哲 学 家 马 丁·海 德 格 尔 进 一 步 诗 化 的解析,诗意已不再局限于文学之诗的逻辑,诗意 既蕴含着文学的审美意义, 又蕴含着人的主观能 动,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存在的哲学意蕴。 既然诗意 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那也自是教育的过程 与归宿。
数学与逻辑的诗意
数学与逻辑的诗意数学与逻辑的诗意
数学,
是一门既古老,
又现代的非科学。
因为它不能证伪,
所以不能归入科学。
然而数学的定义定理,
都具有正确性,
不容置疑,
可以认为,
它是必然真理。
数学,
是逻辑推理,
既十分抽象,
又特别有趣。
例如,
它定义的点线,
无形而不可见。
逻辑推理,
好像难于理解,
似乎非常神秘,
然而实际上,
是一个思维问题。
例如,
亚氏三段论逻辑,
由大前提,
经小前提,
得出结论,
而解决问题。
亚里士多德,
引用希腊谚语:
给学生讲解,
他的“三段论”逻辑。
你的钱包在你口袋里,
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则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这是亚氏经典,
用谚语解释逻辑。
思维,
是人特有的大脑活动,
它具有不同的类型:
数学家善于逻辑思维,
而画家长于形象思维。
你可以回忆,
那些能歌善舞的同学,
对数学感到吃力,
而那些数理尖子同学,
大都对歌舞不感兴趣。
诚然,
数学有初等与高等之分,
所描述对象的复杂程度,
通常决定,
所用数学的高深程度。
例如,
脑科学理论;
随机过程理论;
模糊数学,
混沌理论…。
都是应用数学,
都很高深。
陈六一-摒弃浮华,还数学以乐趣
摒弃浮华,还数学以乐趣陈六一苏州市阳山实验小学校从建国伊始搬用前苏联“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课堂教学中心和“五环节说”——准备、复习旧课、教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家庭作业,到1960年代的“教育大革命”,再到“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以至现在的“素质教育”,提倡创新,提倡合作交流,提倡动手操作,提倡数学生活化。
几十年来,数学教师从未停止对数学课堂教学的革新,从未放弃对数学课堂教学精益求精的追求。
毋庸置疑,从理论探索到课堂实践,数学教学都是十分热闹的。
只是,对照教育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教育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状况又怎样呢?每次考试、作业批改结束,经常听到同行、家长这样地抱怨:“这孩子真是的,怎么连题目都没有看清,就瞎做了!”(最典型的莫过于面对“船上有12只鸡,40只羊,问船长多少岁?”学生会居然有五花八门的计算过程。
)更有一代又一代人提着相同的问题:“学习数学有什么作用啊?”如果再检索一下,新中国的学校培养了多少知名的数学家?身为数学老师,我无言以对。
事实就是这样残酷,学生几乎每天都在学习数学,可很多学生就是不会解决数学问题,不愿意研究数学,更谈不上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去面对生活。
无可否认,数学教学出了一些问题。
那问题出在哪?又该如何解决呢?我觉得应该先明晰以下两个问题:1、数学究竟是什么?2、为什么学习数学?一、数学究竟是什么?相信很多数学老师都这样问过自己:数学是什么?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如果这个问题都回答不了,好像有点说不过去。
袁振国教授认为:“数学就是人们的一种主观建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无中生有。
”W. F. William说:“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的科学,它是研究、了解和知晓现实世界的工具,复杂的东西可以通过这一工具简单的措辞去表达。
从这一意义上理解,数学可被定义为一种连续地用较简单的概念去取代复杂概念的科学。
”恩格斯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让数学拥有“诗情”
让数学拥有“诗情”数学,似乎与诗情大相径庭,有着严谨的逻辑、抽象的符号和晦涩的公式。
如果我们用心去感受,便能发现数学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诗情。
数学之美,宛如一幅抽象的画卷,细腻而又深邃,婉转而又激昂,令人心驰神往。
数学的美感体现在它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上。
它像一首古典诗一样,句句言简意赅,却又意蕴丰富。
数学公式和定理的推导,就如同古人诗词的对仗和押韵,严格的逻辑关系和推演过程,总是能让人感到赏心悦目。
欧几里德几何中的勾股定理,用简洁的公式a²+b²=c²表达了直角三角形的特殊关系,这种简洁的表达方式正是数学之美的体现。
再如,费马大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等数学问题,虽然复杂艰深,但解开谜题的过程却是如诗般婉转动人。
数学之美,在于它那严密的逻辑和深刻的内涵,犹如一首经典诗篇,让人心驰神往。
数学的美感还体现在它的抽象表达和智慧启迪上。
数学用符号和公式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规律和关系,这种抽象的表达方式,却又充满着智慧的启迪。
黄金分割比、斐波那契数列等抽象规律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这些数学规律的抽象表达,正是对自然界智慧的深刻诠释。
又如,在代数学中的变量和函数的抽象概念,正是数学对现实世界复杂规律的简化和提炼,这种抽象的智慧,传达了数学之美的深刻内涵。
数学之美,在于它那抽象的表达和智慧的启迪,犹如一首超然脱俗的诗篇,让人陶醉其中。
数学的美感还体现在它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上。
数学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数学世界。
如拓扑学的莫比乌斯环、费曼图的路径积分等,这些数学世界的创造,就如同诗人的创作一样,充满着浪漫和想象。
而数学家们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毅力,更是数学之美的体现。
他们像探险家一样,跋涉于数学的未知领域,不断挑战着人类认知的边界,这种探索的精神,正是数学之美的真谛。
数学之美,在于它那创造性的表达和探索的精神,犹如一首富有激情和渴望的诗篇,让人为之动容。
数学之美就像一首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有着深刻的内涵。
诗情画意的数学课
鱼肉价钱 老头提篮去赶集,一共花去七十七. 老头提篮去赶集,一共花去七十七. 满满装了一菜篮,十斤大肉三斤鱼. 满满装了一菜篮,十斤大肉三斤鱼. 买好未曾问单价,只因回家心发急. 买好未曾问单价,只因回家心发急. 道旁行人告诉他,九斤肉钱五斤鱼. 道旁行人告诉他,九斤肉钱五斤鱼. 有劳各位高才生,帮他算算此难题. 有劳各位高才生,帮他算算此难题. 设每斤肉x元 每斤鱼y元 解:设每斤肉 元,每斤鱼 元,根据题 意,得 每斤肉5元 每斤鱼9元 答:每斤肉 元,每斤鱼 元.
二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周瑜寿几何 而立之年督东吴,早逝英年两位数. 而立之年督东吴,早逝英年两位数. 十比个位正小三,个位六倍与寿符. 十比个位正小三,个位六倍与寿符. 哪位同学算得快,多少年寿属周瑜? 哪位同学算得快,多少年寿属周瑜? 设周瑜年龄的个位数为x, 解:设周瑜年龄的个位数为 ,十位数字 为y,根据题意,得 ,根据题意, 周瑜只活了36岁 答:周瑜只活了 岁.
• 合并同类项法则 代数合并同类项,看准同类细端详。 代数合并同类项,看准同类细端详。 只求同类系数和, 只求同类系数和,字母指数是原样 • 单项式乘单项式 单项式乘单项式,系数的积积系数; 单项式乘单项式,系数的积积系数; 同乘字母幂表示,指数和为幂指数; 同乘字母幂表示,指数和为幂指数; 单一字母去照抄,依次连写积得出。 单一字母去照抄,依次连写积得出。
诗情画意的数学课堂
•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 知识的诗歌让人沉醉 • 诗歌的数学让人耳目一新
勾股定理
九 章 勾 股 弦
三 强 韩 赵鉴,石上半尺 生红莲;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 吹到清水面。渔人观看忙向前, 花离原位二尺远;能算诸君请解 题,湖水如何知深浅?
知识的诗歌让人沉醉
诗:数学的诗意
诗:数学的诗意诗:数学的诗意数学,一门古老学问,不断的沿革演进,一步一步,打开了百科之门。
数学,由于不可证伪性,而被归入非科学。
然而数学的内容,数学的定义、定理,数学理论的正确性,不容置疑,都可以检验和证明。
数学是必然真理,是抽象思维的结晶。
数学,是逻辑推理,既十分抽象,又特别有趣。
例如,几何定义的点线,抽象而不可见,只是思维中的概念。
逻辑推理,好像难于理解,似乎非常神秘,然而实际上,是个思维问题。
例如亚里士多德,逻辑的三段论,由大前提,经小前提,得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
亚氏引用希腊谚语,给学生讲解,他的“三段论”逻辑:你的钱包,在你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
这是亚氏经典,用谚语解释逻辑。
在逻辑学里,一个陈述,叫做一个命题。
命题可以为“真”,也可以是“伪”命题。
应当注意,这里的“真”或“伪”,是指所讨论问题里,假定的事实的“真“或”伪”,而不是现实里,是“真”还是“伪”。
这些假定的事实或前提,可以通过逻辑连词:“或”“与”“非”或“蕴含”,按一定规则运算和处理。
思维,是人特有的大脑活动,它具有不同的类型:数学家善于逻辑思维,而画家长于形象思维。
数学有逻辑之美,而逻辑或理则,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抽象思维,它高于形象思维,也高于直觉和顿悟。
所谓抽象思维,是指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末求本,去伪存真的过程。
让数学拥有“诗情”
让数学拥有“诗情”数学是一门严肃而又深奥的学科,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枯燥无味的知识,与诗情无关。
如果我们能够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待数学,就会发现数学也可以拥有诗情的一面。
数学中的一些定理和公式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深深的美。
勾股定理。
这个定理表达了一个简单而又美妙的数学关系,让直角三角形的边长之间有了一种绝妙的联系。
当我们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时,往往能感受到思维的巧妙和逻辑的美妙。
这个简单的定理,即使放在诗歌中也不显得格格不入,反而能给诗歌增添一种神秘和智慧的色彩。
数学中的一些规律和模式也可以给人以诗情。
斐波那契数列。
这个数列的规律是前两个数的和等于后一个数,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当我们一项一项计算下去时,会发现它竟然有着令人震惊的美丽。
这个数列不仅出现在数学问题中,也经常出现在自然界和艺术中。
用斐波那契数列表达的诗句,既能表达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又能显示出数学的奇妙和无限的可能性。
数学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也蕴含着一种诗情。
方程求根的过程。
当我们用一系列的代数运算来求解方程时,往往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冒险和探索的乐趣。
每一个步骤都像是一句诗,让我们不断地思考和尝试,最终得到解答时,那种满足和喜悦之情犹如诗人完成一首佳作时的喜悦。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思想也可以给人以诗情。
数学中的对称性和美。
无论是几何中的对称图形,还是代数中的对称方程,都能给人以一种和谐和美妙的感觉。
用数学的思维来感知和创造这种对称,不仅能够开拓我们的思维,还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数学并不是一门与诗情无关的学科。
通过探索数学中的定理、规律、方法和概念,我们可以发现数学也是充满了诗情的。
数学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它严谨的逻辑和思维,还体现在它对生命、自然界和艺术的启发与表达。
让我们将数学与诗情结合起来,让数学成为一幅美丽的诗画,让我们在数学的世界中品味到无穷的诗意。
教育文章: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诗意”之美蕴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诗意”之美蕴在多数人眼中,数学是枯燥的数字堆积,很难跟“诗”这样有意境的词联系起来。
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讲过:“就数学本身来说,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
古诗、童话在我国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悠久文化的精粹,把“诗意”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可以使小学课堂充满“美”和“意境”,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教学《对称》一课时,教学重点很明确:认识对称现象,感受“轴对称”的对称美的神奇作用。
课堂上始终把握这一主线展开教学。
首先让学生欣赏关于对称几幅关于对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照片,将美的感觉初步印象在脑海中,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发现这些照片有什么特点,从而让学生自然发现:美给人的感觉是和谐的,有一定的对称关系。
但此时不要急于求成,再提供一组对称、不对称的图片,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发现这些美真是有规律的。
由此,水到渠成引出什么是“轴对称”。
认识“轴对称”后,教师又充分让学生从感官上欣赏各个领域中存在和所运用的神奇“轴对称”。
整个教学过程中,让不同见解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把真实的内心世界表露出来。
学生的兴致一浪高过一浪,思维的火花碰撞出智慧的光芒,真实而自然地展现了数学课堂的美好情境。
在教学《平移和旋转》这节课时,结尾可以这样设计:演示课前准备的陀螺等,让学生认识到在玩陀螺时,我们的手的运动现象是平移,而陀螺的运动现象则是旋转。
然后再联系在用削笔器时,铅笔在插入削笔器时的运动现象是平移,而齿轮和手的运动现象则是旋转……这样的结尾通过研究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复杂性,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很多数学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探新的愿望,让学生带着浓厚的问题离开课堂,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去探索课本以外的奥妙。
真正体现新课标“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理念。
在小学数学“分数”的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用古诗做戏。
也让数学有“诗情”
也让数学有“诗情”作者:曹慧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06年第07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笔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尝试将古诗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两者似乎毫不相干,但如果运用得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迁移·“数”趣横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片断:师:宋代的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诗——《梅花》,大家会背吗?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师(圈出“数”字):大家想像一下,“数”枝梅可能是几枝梅呢?生1:5枝左右。
生2:7枝到8枝吧。
生3:也可能是10枝。
生4:100枝!师:可能吗?生5:太多了,那就不是几枝了。
师:王安石真不愧为古代伟大的诗人,他只用一个“数”字就代替了我们猜想的4枝、5枝、6枝、10枝梅花。
我们能不能从数学的角度,学习王安石的办法,也用一个符号或字母来表示那几枝梅花呢?生:可以。
师:那你想用哪个字母表示呢?生:x、a、b、n……(教师随之板书)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师:把字母代入古诗,诵读一下。
二、感悟·“诗”到渠成教学“观察物体”时,认识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后,组织学生分别从正面、侧面与上面观察由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物体的面是各不相同的。
课中利用各类变式反复观察、练习巩固之后,学生有了切身的方位感悟,这时可用古诗《题西林壁》来总结提升。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
我们知道了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也就是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面是不同的。
宋代诗人苏轼有一首诗呈现了类似的情形,是哪首诗,你们会背吗?生: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德育·“数”切情深《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诗意数学课堂:内涵、策略与结构
诗意数学课堂:内涵、策略与结构
陈六一
【期刊名称】《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践行赋、比、兴的教学策略,并辅以现实与浪漫、豪放与婉约的课堂结构,期冀实现诗意的数学教学.这个诗意,直指根植于内心的数学素养,即一种用数学逻辑讲道理的求真向善的行为,一种困难在前却不气馁的自觉,一种承认规则又努力打破规则的自由.
【总页数】5页(P32-36)
【作者】陈六一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21513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规训外铄"到"诗意生成"r——诗意作文教学的基本内涵与实践策略 [J], 冯铁山
2.数学课堂的开放境界——小学数学课堂充盈活力的诗意追寻 [J], 田志红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性的内涵及实现策略 [J], 刘彦飞
4.构建校园诗意环境,熏陶诗意文化--诗意阅读教学对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 [J], 丁婕
5.浅谈挖掘数学课堂练习内涵的策略 [J], 钱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指向探究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指向探究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陈六一【摘要】当儿童面临某一问题而不能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解决时就会产生认知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导致一种“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感觉就会产生试图解决问题的动机.如果在问题的诱惑之下,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适时介入适度指导,逐渐将学习的责任转向学生自己;那么学生通过个性的数学课堂探究,有可能经历深刻的个体思维体验形成探究策略,还有可能在探究中不断生出新的困惑,这样伴随着师生互动的深入,学生会不断丰盈着自己的数学素养.【期刊名称】《教育与教学研究》【年(卷),期】2014(028)010【总页数】4页(P100-103)【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探究;学生兴趣;师生互动;观察与猜想;预设与生成【作者】陈六一【作者单位】阳山实验小学校江苏苏州2151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23.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P2)如果把课堂教学等同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那么课堂40分钟的效率自然大打折扣,因为个人的探究必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曲折艰辛,乃至事倍功半。
“学习的过程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做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
”[2](P12)如果在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紧张惶惑之际,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适时介入适度指导,逐渐将学习的责任转向学生自己,那么必然能提高学生数学探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动机是唤起和推动探究行为的原动力,具有指导、监控探究行为的功能;动机能使得探究者只关注有关的诱因,以便使他自己的探究活动能顺利进行。
而动机来自于认知的不平衡。
当儿童面临某一问题而不能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解决时就会产生认知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导致一种“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感觉就会产生试图解决问题的动机。
诗意的教育:基于科学知识论的反思
诗意的教育:基于科学知识论的反思
陈六一
【期刊名称】《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00)004
【摘要】科学知识论主导下的课堂,真理被绝对化.遵循理性判断是科学思考的普遍法则,在此种思想指导下,预设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不能成为学习任务的在场者.但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及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本身的确定性正在逐步丧失.诗意的教育寻求课堂在人的心灵深处的意义感、美好感,能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
【总页数】3页(P36-38)
【作者】陈六一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江苏苏州2151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0
【相关文献】
1.诗意的教育:基于科学知识论的反思
2.科学主义教育在我国的成就与问题——基于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的分析
3.基于科学素养视域的我国科学教育反思
4.诗意的教育:基于科学知识论的反思
5.让师爱诗意地栖居在教育教学中——基于舍勒情感现象学的反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情画意学数学
诗情画意学数学
龚健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
”当我们迈进浩瀚的数学世界的长廊,一定会
被数学璀璨的概念、简洁明快的公式、绚丽多姿的符号、奇特奥妙的问题、深邃透彻的逻辑、和谐对称的图形所迷倒,仿佛使你进入了诗情画意的世界。
然而,反思我们平时的数学课堂,当数学只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时。
它是枯燥的;当老师喋喋不休地用一堆概念原理呈现数学时.它是抽象的:当数学成了做不完的练习题时,它肯定又是乏味的。
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充盈和弥漫着浓郁情感气息呢?从下面的案例中可窥一斑。
【总页数】1页(P29)
【作者】龚健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育才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诗情画意讲数学妙趣横生学数学
2.诗情画意壶中风华——漫谈紫砂“诗情画意”的创作体会
3.让小学数学课堂充盈“诗情画意”
4.徜徉在力学的诗情画意中——
“力学诗趣”视频公开课与“诗情画意谈力学”在线课程的建设5.党史学习中的“诗情画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堂,诗意的逻辑陈六一苏州市阳山实验小学校【摘要】观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乏课堂弥散着技术理性、科学主义等观念,可谓“离情”、“离场”、“离身”。
究其原因,是由于其不同程度地过滤掉了诗意的元素,课堂缺乏生命的水乳交融,导致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迷茫,反思能力的下降,以及缺乏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护,进而影响了创造力的提升。
而小学数学本有“开放”、“本真”的特质,如果课堂以本真意欲为基础,遵循动态审美,彰显个性学习追求。
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便可生成诗意的逻辑;即完成对“我思故我在”的反向重构。
【关键词】诗意逻辑;在场;在情;在身;意欲“到今天,已经没有太多的人会接受理智主义的立场,至少,我们很少有人公开或表明这种立场。
尽管如此,而我们的学校课程仍然深受它的影响。
高度抽象和理论化的学科比那些实践性、理论性不强的学科更受人尊重。
”[1]以此观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乏课堂弥散着技术理性、科学主义等观念,可谓一种“离情”、“离场”、“离身”的课堂。
正由于其不同程度地过滤掉了诗意的元素,课堂缺乏生命的水乳交融,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迷茫,反思能力的下降,以及缺乏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护,进而影响了创造力的提升。
一、何谓诗意的逻辑十九世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人,诗意的栖居》,以诗的形式隐喻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将人从自然中剥离,使得人的感性与理性相疏离,人成了机械的一部分,成了物化的存在,生活刻板化、碎片化、机械化,乃至日渐异化。
为此他用艺术化的形式呼唤人们寻找回家的路,回归本真的生活。
后来,经过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进一步诗化的解析,诗意的逻辑已不再局限于文学之诗的逻辑,则既蕴含着文学的审美意义,又蕴含着人的主观能动,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存在的哲学意蕴。
可见,诗意的逻辑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
因为人的发展,需要开放与和谐的环境。
而小学数学本有“开放”、“本真”的特质,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可在诗意的逻辑下,以本真意欲为基础,遵循动态审美原则,彰显个性学习追求。
这般诗意的栖居,便是师生共同的向往。
二、小学数学课堂诗意逻辑的构筑路径“人的本质是不确定的,生活并不是遵循一种被事先确定的过程,自然只完成了人的一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去完成。
”[2]更何况,“学习是不可控制的现象,因为它产生于具有亲身经历性、社会情境性和文化制约性的情境之中。
”[3]既如此,如何构筑小学数学课堂诗意逻辑的路径呢?1. “在情”起点意欲【案例1:百分数的意义】师:与百分数,你想研究哪方面的知识呢?生:百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生:百分数有什么作用?生: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案例2:埃及分数】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节课本上没有的数学知识,愿不愿意挑战?生:愿意。
师出示大屏幕:研究什么?生:埃及分数。
师:对于埃及分数,你有什么提问的吗?生:分数还分国度吗?生:什么叫做埃及分数?诚如以上两个教学片段,虽然课堂教学的“教什么”,是由老师发起的,但是面对所谓的“新知”,每个具体学生的数学现实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学生是将“新知”纳入自己已有系统进行同化,还是扩充自己的认知予以顺应,需要付出“在情”的代价。
两节课中,老师没有代替学生学习,而是交付学生发起“学什么”的权利,以助使内在醒悟。
甚至在案例二的后续教学中,为了引发学生思维的“在情”,老师依然没有直接回复学生的提问,而是将学生的好奇心提至最高点,让新知埃及分数与旧知平均分激烈冲撞。
师:容我卖个关子,先插播一道数学问题:3块同样大小的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饼?生:3÷4=43块。
师:四五千年前的埃及人可不是这样分饼的,他们先将2块饼都均分成2份,这样每个同学可以取走其中的1份,即21块饼;再将剩下的1块饼均分成4份,每个同学再取走4份中的1份,即41块饼。
(老师边动画演示,边叙述。
)重点来了哦,谁来回答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问:什么叫做埃及分数?这大概就是埃德加·莫兰所提出的:“在一切方面面临不确定的人,被带入一个新的探险,必须学会迎战不确定性。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变的时代,其中价值是两义的,一切是相连的。
”[4]2.“在身”情趣审美【案例3: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伊始,老师出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待学生读完, 老师说明:大家刚才读的文字是《千字文》上的内容,它既是一部流传广泛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接着截取《千字文》中的前六个短句,提问:我们用数学的眼光仔细的观察一下这几个句子,你能说一说有什么特点吗?学生一下子就发现每句都是4个字。
于是算式“4+4+4+4+4+4”以及“表示6个4相加的和”应然而生。
原来语文的“建筑美”、“音乐美”也可以是数学问题的情境。
所以靳玉乐教授说:“科学人文性,就是以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的人文精神来规范、统领科学,从而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彼此关照、互相包容,最终达到二者协调统一。
”[5] 于是,在教学的尾声,老师出示《千字文》全文,学生兴趣高涨地读着数着10个4、11个4、12个4、13个4……原来1000=250×4。
再例如“百分数的意义”练习阶段,老师出示问题:我国的土地正在以每年( )的速度被沙漠侵吞。
学生在“100003,47%,95%,100%,120%”中选择了100003。
师:100003能否改写成我们今天学习的百分数? 生:能,因为100003表示的是倍比关系,所以可以改写。
生:3和10000同时除以100,就成了0.03%。
师:大家可不要小看0.03%,0.03%中的整体是谁?生:我国的土地面积。
师:是呀,是9600000平方千米的0.03%,大约3000平方千米,咱们太湖的面积大约2500平方千米,所以我国每一年国土的流失面积比太湖还要大。
听到这个数据,你有什么话想说?逻辑思辨的结果是知识能力的达成,但何尝不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甚而,数学课堂的逻辑推理就是一种文化形态,一种生活方式,也实现着教学本身的审美情趣。
上完 “多彩的分数条”一课后,才三年级的学生,急切地向我表达、倾诉,这正是数学审美情趣的积极流露。
【案例4:多彩的分数条】生:我们今天用一整节课玩“抢1”和“清零”两个游戏,真过瘾。
生:在玩过瘾的同时我们体会到了两个四分之一可以替换成一个二分之一,一个二分之一可以替换成四个八分之一。
生:当我没有八分之一的纸条时,以为自己会输,紧张中灵机一动,我可以用两张十六分之一的纸条换下八分之一的纸条呀!生:在玩中学数学,在学中玩数学,真带劲。
3.“在场”构建个性【案例5:埃及分数】老师提出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一下21,谁能将它拆分成两个不同的埃及分数之和?学生陷入思索之中,不乏同学一无所获,两分钟之后,有些许同学有了点眉目。
老师一边巡视,一边与写出正确答案的同学做个别交流。
生1:我先试着将21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得到21=63;这样可有63=61+62=61+31。
生2:我先想到比21小一点的埃及分数31,再用21—31,结果得到61,这样刚好凑成了21=31+61。
知识结论并非存在于那里:“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标的一个广义的界说。
”[6]尽管课堂中学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是却不是智力与情趣的最大疆域,老师需要近一步激发学生,拓展“最近发展区”。
生:数学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的入手,我们观察这三组算式中的数字:21=31+61,31=41+121,71=81+561,也许可以发现什么秘密。
生:是哦,第一个加数的分母比原来分母大1,第二个加数的分母是前两个分母的乘积。
生:这样的表述太罗嗦,这个规律可以说成a 1=1a 1++1)a(a 1+。
生:都先别急着下结论,我再举几个例子试一试。
对于我们想象的创造物提出简单而直接的问题,然后制作出各自令人满意而又美丽的解释。
没有其他事物能达到如此纯粹的概念世界,令人着迷、充满趣味。
数学的外貌和感觉,就这样给了学生个性建构学习的和而不同。
【案例6:退位减法】师:1000-87我算得等于923,你们说我算错了,怎么就错了?生:可以用加法验证,923+87=1010,不是1000,所以老师你算错了。
生:我想你可能错在退位的时候,十位上应该是9-8,你算成了10-8。
师:那我怎么就能搞清楚到底是用9-8,还是用10-8。
生:我有好办法,老师你先用100-87,这个比较简单,差是13,再加上900,1000-87就等于913了。
生:老师,你的错位在退位,我教你一个办法,不用退位就好了。
将1000分成999和1,你用999-87,这个肯定不会错,再将结果+1,很容易的。
和案例5一样,学生的解题阐释有各自的路径与办法,但也都有足够的逻辑支撑,俨然表明学生已经从学会抵达了会学。
维柯阐明的就是这个道理:“人在无知中就把自己当作权衡世界一切事物的标准,人把自己变成整个世界了。
”[7]三、对小学数学课堂诗意逻辑的感悟通过在情、在身、在场的活动,构建了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了将学生抽形象化的陷阱,敞亮了一个个活生生学生的学习交流,澄明了变化不拘的学习条件与学生同步喜怒哀乐,及其及时交互,开启了多样化、生命化学习结果的可能性。
因为诗意的逻辑,强调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富有活力和生命力的生活状态。
在这种生活状态中,师生有强烈的认识新事物、探索新事物的愿望,能创造性的解决教学活动带来的诸多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快乐。
因为诗意的逻辑,强调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
这种智慧是感性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依靠人的感知、情感、想象把自己的情感、生命和想象赋予的本无的感觉之中。
当师生的情感浸润到活动中,失却了空间感,如同案例中的几个教学片段,便唤醒了学生对自身的重新认识,便支持学生深入数学主题去理解内化。
这样,教学艺术便不再是师生情感的直接宣泄,而是平衡创造过程中的情感与理性的实践。
这样,“当我们知道诗意,我们就能在任何情况下体验到:我们我们非诗意的居住着,我们在何种程度上非诗意的居住着,我们是否能达到或何时将会达到转折点。
当我们注意诗意时,我们也许只能期盼我们的行为和意愿能够参与这一转折。
只有我们自己证实,如果我们认真地对待诗意。
”[8]【参考文献】[1] 诺丁斯.幸福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4.[2]米夏埃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7.[3]Brent Davis,等.心智交汇:复杂时代的教学变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66.[4] 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6.[5] 靳玉乐.探寻课程世界的意义:课程理论的建构与课程实践的慎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62.[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5.[7]维柯.新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0.[8] 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99.Mathematics class, poetic logicChen Liuyi【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there is technical rationality,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other concepts. It is a class without feelings, situation and itself.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degrees to filter out the poetic elements and lack of harmonization between life and class, they lead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o become confused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decline in the ability of reflection, and lack the care of cultivation of mathematics core literacy. Moreover they e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However, if the class is based on intention and authenticity, follow the dynamic aesthetic and manifest the pursuit of personality study the mathematics should be "open" and "authenticity".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can generate the poetic logic. And to complete the reverse remodeling of "I think, therefore I am ".【Keywords】poetic logic; situation; feelings; itself; in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