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因增添诗意而更加精彩
以人为本追求美丽如诗的数学课堂

以人为本追求美丽如诗的数学课堂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美丽的学科,它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是人类文明的底蕴。
在很多人眼中,数学却常常被视为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学科。
如何在教学中以人为本,追求美丽如诗的数学课堂,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以人为本的数学课堂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性格、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帮助,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可以通过数学游戏、数学实践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游戏和实践中学习,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数学知识。
以人为本的数学课堂需要追求美丽如诗的表达方式。
数学是一门极具美感的学科,但很多人却误以为数学只是一堆冰冷的数字和符号。
事实上,数学之美就在于它的简洁、精妙和优美。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来展现数学之美,比如结合数学史、文化背景等,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阐述数学知识,或者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展示数学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数学课堂充满诗意和活力。
以人为本的数学课堂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数学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它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数学建模等多种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从事物背后的数学规律和本质出发,学会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来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他们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展现出数学所蕴含的无限魅力。
在总结中,以人为本追求美丽如诗的数学课堂,是当前数学教育的迫切需要。
只有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追求美丽如诗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使数学教育呈现出真正的魅力和活力。
融入数学文化诗意数学课堂

融入数学文化诗意数学课堂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发展史代表着人类的精神追求史、创造史、审美史,每一个数学家都是一位天才诗人,借助他们的睿智头脑,去大胆新奇的想象,去巧妙浪漫的联想,推动数学一步步向前发展,因此每一个数学概念符号都体现着人们的追求和审美,都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在数学教学课堂中适时的植入文化意蕴,就会让课堂由刻板的演算推理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内涵,让课堂充满诗意。
一、借数学文化导入新课,激发课堂想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科有兴趣,才能激起学习的热情。
从新课导入入手,借用一些数学文化历史故事开课,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感觉数学不仅是计算,还有曲折的历史故事,引发想象,开启智慧,让学生在文化的殿堂里感受数学的魅力。
例如,学习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时,就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古印度有一位宗师因向国王推荐了一个非常好的游戏得到赏赐,可以向国王提任何要求。
宗师的要求是:请求国王在象棋的第一个格子上放上一粒麦子,在第二格子上放上2 粒,第三格子上放入4 粒,第四格子上放上8 粒……也就是每一格子排序在后的是之前的2倍,直到第64 格子放满为止。
国王一听很高兴,认为宗师很“谦虚”,就慷慨答应了宗师的要求,那么这位宗师谦虚吗?他的要求是否很低呢?我们来大致算一下:1+2+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前人已经给我们算好了,大约等于当时全世界的小麦总产量,国王无法满足他的要求。
这就是数列,也是数学文化,看似简单,却是如此复杂,这就是数学的魅力,也是数学的智慧,代表着简单与复杂、有限与无穷的辩证统一。
二、引数学文化解释定义,加深课堂内涵数学的发展是是一部漫长而曲折的奋斗史、创造史、解放史,每一个概念的产生,每一个定义的确认,都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辛勤付出,无不闪耀着数学爱好者孜孜以求的精神光辉,每一个概念定义不仅有严密的内涵准确的外延,还渗透着的成功和喜悦,汗水与泪水。
古诗词:让数学课堂充满文化气息

内容涉及时间 、 间及作 者当时 的情感 , 空 三者 综合 , 就是 一个 三维 的直角坐 标系 。若分 别 给出准确的参 数 , 则可 得到作 者在 坐标 系中
的确切位置 。还有 , 仰角 、 俯角是指视 线与水
情绪倍增) 则达 到第二 境界 : 众里寻他千百 , 三 “
度 . 然 回 首 , 人 正 在 灯 火 阑珊 处 ” 蓦 那 。这 样 ,
师生不仅在浓 厚 的文化氛 围 中解 决 了问题 , 还共 同经历 了成大 事者“ 志 ” “ 立 、 执著 ” “ 、 成
功” 的过 程 。 而稍 稍 变 换 角 度 , 是 另 一 种 感 觉 。 又 ——
学生 的学 习热情 , 还原数学 的本真 、 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 : 文化 诗词 韵味 情趣 轻松
“ 数学就是计算 , 学就是测 量 。数学抽 数
情, 还原数学 的本真 、 生机和活力 。
一
象 , 以理解 , 难 数学枯燥无 味 。这似 乎是学生 ”
对 数 学 的 一 种 普 遍 的认 识 。 的 确 , 学 知 识 数
偶得一法, 使问题顺利完成 , 不免感叹“ 踏破铁
鞋 无 觅 处 , 来 全 不 费 功 夫 ” “ 心 栽 花 花 不 得 、有
在数学教学 中, 师除 了利用 专业术 语 教 向学生 介 绍数 学 概念 、 象化 的 定理 、 则 抽 法 外, 如能恰 当地运用诗词点缀其 间, 可启迪 既 思维 , 又能增加情趣 , 有时还可起到画龙点 睛
古 诗 词 : 数 学 课 堂 充 满 文 化 气 息 让
李 达伟
( 苏省 沭 阳县庙 头 中学, 2 6 0 江 2 30 )
让数学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数学文化课堂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作者简介 : 殷伟康( 1 9 6 4 一) , 中学高级教师 , 江苏 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 , 主要从 事数学教育与 中学数学研究.
E - ma i l : c s s s g y wk @1 2 6 . c o m
2 0
数 学教 学研 究
第 3 3卷第 8期
2 0 1 4年 8月
一
个数之 比都是去 ( 常数) , 类比等差数列 , 引
厶
2 在数 学教 学 中 引入诗 句 , 体 昧 数学 文化
张 维忠 教授 认 为 : “ 在数 学教 学 中如果 能 有 机地 将数 学 诗 歌 融 人课 堂 中 , 让 学 生充 分 感 受诗 歌 中的 数 学 美 , 不 仅 能 提 高 学生 学 习 数 学 的兴趣 , 而 且 能 使 学 生 对 数 学 有更 深 的
许多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 中抽象出 来 的, 如果教师总是 以抽象 的方式讲解概念,
学生 的理解 就 会 存 在 障碍 , 学 习就 会 陷人 困 境, 所 以在 概念 的引人 中 , 教师 要善 于创设 合
理导人情境 , 诱发学生主动去发现 、 探究新概
念. 笔 者在 引 人 数 学概 念 时尝 试 运 用 古 诗 名
理 解. ” 用诗 歌 的语 言 , 对 所 学 数 学 内容 进 行
出等 比数 列 的 定 义 . 有一位 教师在执 教《 映 射》 一课 时 , 借 用 寇 准 的诗句 “ 水 底 日为天 上
日, 眼中人 是 面前 人” 巧妙地引人映射概念,
使枯燥 的数学语 言变得 形 象化 、 直观 化. 受此
一
首 小诗 来表达 , “ 映射 并 不玄 , 与我 常相 伴 ;
利用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初探

利用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初探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深刻的思考和优美的艺术表达方式。
将古诗词与数学结合起来,既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古诗词的美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
古诗词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古诗词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艺术表达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阅读和学习的欲望。
当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引导他们发现其中的数学元素,如数学概念、数学思维等,就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古诗词中的抽象意象和情感体验可以视为数学模型的一种表达形式。
学生通过解读古诗词,理解其中的数学模型,可以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一句,可以引发学生对数学中相似三角形的思考,从而帮助他们建立相似三角形的模型。
古诗词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古诗词中的意象常常富有隐喻、象征和比喻的特点,这些诗意的表达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勾勒出独特的思维图景。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默诵古诗词,将其中的意象与数学概念相结合,进行联想和类比,从而产生新的数学思维和创造性的解题方法。
古诗词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数学是一门美学科,古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精华,能够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更加敏锐地捕捉美的存在。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古诗词的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书写和表达能力,使数学学习不再局限于冰冷的符号和公式,而是具有情感和艺术的魅力。
利用古诗词的美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通过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的美妙与智慧,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学生还能够借助古诗词的意境和形象建立数学模型,培养抽象思维和创造力。
最重要的是,古诗词能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艺术的魅力和情感的陶冶,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数学课堂也能诗意盎然

数学课堂也能诗意盎然陈蕾“诗性教育”是一种以“浸润”和“体验”为特征的教育,它让教育成为一种自然的流露和呈现,并以“本真、唯美与超然”为基本特征.它是以学生的健康、快乐、自由发展为第一位的;是以学生必须有继承和创造优秀文明的文化自觉的态度、情感、行动为前提的;是以学生学会了解、敬畏、欣赏和创造“美”为使命的.那么,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体现诗性教育的理念呢?我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一、数学课堂外在的“诗性”数学课堂要有诗性,就是要让数学课堂成为一道诗情画意的风景线,数学教师犹如导游,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犹如游览名胜,处处得到美的享受,这就必然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诗性的数学课堂就成了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理想平台.1.让数学变得“好看”在等比数列的一堂课上,我讲了德国数学家科赫(H.V.Koch)创造的雪花曲线:以一个基础等边三角形边长的三分之一为边的小等边三角形迭加到六角星,再把六角星缩为三分之一迭加到六角星的每个小三角形处,……如此迭加下去便得到一个雪花图案:由此我还拓宽了一下学生的知识面,介绍了一门数学分支——分形几何,给学生展示了分形的很多图片,学生们都惊叹不已,原来数学可以这么好看.2.让数学变得“好听”诗性之美美在意境,虽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万千风情.我常常会搜集一些很有意思的数学诗歌运用于课堂上,效果非常好.比如诗歌《我的向量》:给你一个方向/ 你就成为我的向量/ 给你一个坐标系/你就在我心空飞翔/给你一个基底/ 带着我,征途启航/繁复的几何关系/变成纯代数的情殇/优美的动态结构/没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哪怕山高路远/哪怕风雨苍茫/不管起点在哪里/你始终在水一方.再例如,学习双曲线和渐近线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听一首流行歌曲《悲伤的双曲线》来加深印象: 如果我是双曲线/你就是那渐近线/如果我是反比例函数/你就是那坐标轴/虽然我们有缘/能够生在同一个平面/然而我们又无缘/慢慢长路无交点/为何看不见/等式成立要条件/难到正如书上说的/无限接近不能达到/为何看不见/明月也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千里共婵娟.学习了有关概念再配上这样的诗歌,这样的歌曲,学生会觉得妙不可言,因为只有学了这些概念你才能读懂这些语句,读懂这些语句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于是学生都会对我会心一笑. 3.让数学变得很“生活”诗性之美美在生活的底蕴,正因为有了丰满的生活背景,诗歌才能如此深得人心,我们也应让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利用实在、有趣的生活情景唤起学生对数学的信赖.比如讲到同体积的球,正方体,等边圆柱哪个表面积最小的时候,我就问学生“为什么泡泡吹出来总是球形的?”学生都会觉得很好奇,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想过这个简单的现象,结合物理里的表面张力,稍一解释,学生豁然开朗,同时牢牢的记住了“同样体积的东西,球的表面积最小”的结论.要做到以上三点, 难, 也不难,“不难”在于只要我们多用心多积累, 总能找到这样的好例子、好诗句、好故事.“难”在于我们不可能每堂数学课都能找到这样的诗情画意,都能上的如此的华丽.所以这样的“诗性”让我觉得不踏实,一定还有更本质的“诗性”.二、数学课堂本质的诗性对每一届学生我都会问同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数学课能带给你什么?”学生的答案无非是公式、概念、定理等等,等他们说完了以后我会说若干年后,等你把公式、概念定理都忘完了以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数学所给予你的.学生就会说那就什么也没了.我说“还有你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数学对你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你甚至感觉不到你思想上的变化是数学带给你的,学数学和不学数学的人考虑问题的方式肯定不一样,为什么学哲学,学计算机,学经济学到最高端的很多都是学数学的出身,就是这个道理.”诗性的数学课堂就是让学生可持续发展,让学生终生受益.这也正是功利课堂所不能比拟的.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把太多的精力投注到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上.为了让学生获得一本书、一章、甚至一节的高分.让学生去背、去记大量重复的复杂到顶点的题目,还可能认为这是为学生好,是为学生的前途着想.实际上学生一直这样才会真的没有前途.对学生心灵成长(而不仅仅是知识成长)有影响的课堂才是最有效的,在数学课上创设一个自由自在、异想天开的灵性世界,让数学课堂生成一种诗性的美,扎根在学生的心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就是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学会归纳、反思、验证、升华、补充、完善;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形成一种性格,一种智慧.1.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五有”环节学生的认知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化升华的过程,正确的教学方法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以“实践、探索、体验、碰撞、发现”为中心,进行自主探索式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沿着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再实践、再探索、再体验、再验证、再发现的创造性活动.从感受困惑不解,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然后试着对这些问题寻找出答案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的作用是安排教学活动顺序,将知识结构、学科规律的特点逐步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学生知识的学习提出“五有”要求,即有见解,有验证,有整理,有归一,有反复.首先,每一个问题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哪怕是错误的,也是可贵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验证,推翻自己的错误,形成新的正确见解,如此循环往复,必将造就学生强大的头脑.例如:在讲双曲线定义的时候,学生会与椭圆类比,得到“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差为定值的点的轨迹”.不加绝对值,就是双曲线的一支,于是让学生完善;如果定值是等于定点之间的距离,那又不对了,于是再总结再完善.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一学习原则,也就养成了求实、说理、批判、质疑等理性思维的习惯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对他一生将多么重要.每节课如何遵循形成观念(归纳总结),验证观念(补充完善),升华观念(回忆以前,找出知识间的类似),形成学力,这是我们研究的关键之所在.2.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相对于数学作为纯粹的工具作用而言,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包括积极的促成这样一种生活态度的养成,即努力超越世俗并追求更高层次上的快乐与人生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我从孩子们的日记中看到他们分析事理的能力愈来愈强;从课堂中听到他们使用的词汇愈来愈清晰有理;从同学们的互动中感觉到容忍与爱心的滋生,一切的一切,让我觉得不只是与他们共同讨论数学而已,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会做理性批判思考、会主动学习、会容忍异己欣赏别人以及有世界观的国民”, 这段话语正是数学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最好印证.把数学课堂与育人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去开展我们的数学教学.遇到问题要想办法解决,以自己的意志、信念和智慧去战胜它.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自信、自强、自立、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数学中的逻辑推理要求我们追本溯源,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而不能靠想象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严谨求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作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这些特点,对他们严格要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将来做人、做事都有很大的帮助.数学课堂的诗性不仅立体的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看得见的“三维空间”,而且还真实、长久的隐蔽存在于“四维空间”,即学生的心灵.诗性的数学课堂是一种拨动心扉的力量,一种播种心田的艺术、一种陶冶心灵的美,让我们用全部感情去谱写每一节教案,让我们的数学课堂诗意盎然.。
让诗意在数学课堂中飞扬

让诗意在数学课堂中飞扬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把课堂的主角地位还给了学生,就是要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
因此,数学课堂理应是精彩洋溢的、智慧飞扬的和富有创意的的,数学课堂同样可以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诗意的芳香。
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堂富有诗意呢?一、适时“放手’,_一课堂是精彩的[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这是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一堂课的片段,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师:小朋友们,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块饼的一半47(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圆、写汉字,教者认真地颀赏着他们的板书)师:同学们真棒!再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片,你能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二分之一吗?你们一定能行的!(教师竖起了大拇指,同学们高兴地折着)师:谁愿意把它贴到黑板上,并在下面写出分数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将作品贴上了黑板)师:你们还能利用手中的图形创造出其他一些分数吗?试试看!(不久,同学们折出了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师:“还有吗?”(教师用充满期待的眼神颀赏着孩子们) (随后,同学们又折出了三分之一、六分之……)[感悟]《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上述案例中,吴老师没有一味包办,而是适时放手,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下来,整块黑板只看到教者很少的字迹,几乎都是学生零乱的作品和并不工整的字迹。
然而,正是这样看起来“乱糟糟”的板书,才真正赋予了黑板新的生命力,体现了教者全新的教育理念。
多么精彩的课堂!二、善待“差错”——课堂是智慧的[案例]《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片断在学生学会了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方法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车间要装配288台洗衣机,工人们每小时装配36台,经过5小时,还剩多少台没有装?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题目,一般解法是:288—36×5=108(台),可有一位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在黑板上把算式错误地列成:288÷36。
让数学学习也能“诗情画意”文档

让数学学习也能“诗情画意”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其中的新理念就是小学数学教学应从人的高度出发,把数学课堂看作是学生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自由呼吸的乐园,让数学学习也能“诗情画意”。
一、静水投石,打破数学课堂沉闷的空气一般说来,总有部分学生对学数学不感兴趣,这里不是危言耸听,他们认为数学抽象、难懂、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学起来乏味。
同时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存在应有的激情和活力,教材理性多于情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对数学的厌烦情绪中解脱出来,怎样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呢?教师要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学习行列中来。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研究数学教学时,教师除了注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使用各式各样的教具课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我认为更应积极开展各种数学主题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认识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在精神满足的基础上发展个性。
二、‘学贵有疑,叩开学生数学思维的心扉学贵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数学是思维的工具,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在教学的关键处,不断创设问题情景。
另外,质疑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干的好方法。
因此要求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地学生地疑问,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舞动智慧,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自主探究。
教师备课时首先要假设自己是一个学生,用学生的眼光去读,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去想。
要摸清学生的思路是什么,要重视课前调查,在摸清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用学生的眼光去读教学内容,用学生的心理、思维方式去想教学内容,预测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惑,会形成什么样的观点,进而确定哪些知识要透彻讲解,哪些知识要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去放飞思索。
数学课堂也讲究诗意

数学课堂也讲究诗意摘要从素材“简约而丰富”、过程“灵动而智慧”、内容“真实而自然”、结尾“余味无穷”等四个方面,略谈数学课堂教学的“诗意美”及其意义。
关键词数学课堂诗意美教学活动好的数学课堂就像演绎一首优美的诗歌,精彩洋溢、智慧飞扬、富有创造性,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诗意的芳香。
这就需要我们让数学课堂成为一道富有诗情画意的风景线,让学生享受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使他们在“诗意”的数学课堂里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诗意的课堂简约而丰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选素材、巧用素材,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变”“一材多效”,让简单的素材呈现出丰富的研究内容。
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以师生的年龄作为数学活动的素材,将字母表示数的抽象的数学意义,以贴近学生生命特征的形式鲜活地呈现出来。
学生思考的焦点也自始至终地集中在数的表示上。
教师问学生:“老师和小华相差25岁,小华1,2……岁时,老师分别是多少岁?”当学生体验到“每人说一句,黑板装不下”时,对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的理解就自然生成了。
最后通过讨论,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认识又得到深化: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字母表示数是有一定的取值范围的。
通过这一数学活动的探究,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数学本质已经有了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收到了“一材多用,呈现本质”的效果。
二、诗意的课堂灵动而智慧诗歌之美美在灵动,灵动需要智慧。
叶澜:“我们的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可见诗意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在引导学生交流长方体的特征时,一位学生说长方体有24条棱,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对的,但教师给他提供了一个解释的机会。
学生说:“我原来想,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边,一共就有24条棱。
现在我发现自己错了,长方体应该有12条棱。
”教师及时启发引导说:“那么问题出在哪呢?”“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于一条棱,也就是说长方体的每条棱都是公共边,所以,长方体棱的条数应该是6×4÷2=12。
数学课堂也应充满诗情画意

型教研形式 ,备受执教教 师 、参与学校和来 自全 国各地诸 多同
行 、专 家 、学 者 的关 注 .
自己的 科 学发 展 观 .于是 采 用 如下 的幻 灯 片 :
三 角 学 的 起 源 、发 展 与 天 文 学 密 不 可 分 ,它 是 天 文 观 测 结
如 何 能 在 “ 课 异 构 ” 中 ,依 据 自己 的 教 学 经 验 、知 识 背 果 推 算 的一 种 方 法 .在 15 同 4 0年 以 前 的三 角 学 主 要 是 球 面 三 角 , 景 以及 对 教 与 学 的 把 握 程 度 ,建 构 出具 有个 性 化 特 点 的教 学 设 这 不 但 是 因 为 航 海 、历 法 推 算 及 天 文 观 测 等 人 类 实 践 活动 的需
于是 想 到 良好 的开 端 是成 功 的一 半 . 可 否认 ,数 学 教学 的 不
思 维 培 育 为 主 的 数 学 课 ,本 来不 缺 少诗 情 画 意 ,只 是 缺 少激 发 核 心是 解 决 问题 ,但 它不 是 数 学 的全 部 ,要 知道 数 学 也 是 文 化 , 的 方 法.通过 有 趣 的 开篇 语 、数 学 史 、精彩 的 小结 以及 美妙 的 诗 数 学 与人 文 是 分 不 开 的 ,数 学 课 堂 不 应 是 干 巴 巴 的 说 教 ,而 应 歌 ,让数 学课 堂充 满 诗情 画意 . 是 充 满 诗情 画意 的 、吸 引人 的生 命 流 淌.要 想完 成 一 节满 意 的 数
何设计 这节课 ,才能 在 “ 同课异 构 ”中展现 自己的 “ ”与 同
“ 同 ”呢 ? 不
收 稿 日期 :2 1— 8 l 000一O
1 纪 ,德 国 的雷 格 蒙 塔 努 斯 的 《 5世 论三 角》 一 书 出版 ,标
利用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初探

利用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初探一、古诗词的美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数学需要精确的数字操作和求证过程来展现其精华,但这种精确和逻辑并非完全是数学思想创造的全部。
数学的本质是在运用抽象与逻辑来处理问题,而这种能力绝不是自然而然获得的,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培养使其茁壮成长。
而古诗词恰好能够通过其圆融的美感,为学生创造一种全新的感性体验,激发学生对于世界的热爱和对于美的追求。
1.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数学人人都学过,却并不是数学都能够理解。
而在古诗词的世界中,学生无时无刻都在发掘新的想象力。
对于那些扑朔迷离的图形,古诗词的意象,恰好能够为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新的滋养。
比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岸上晚来霭,孤舟照空川”,这句话就给人一种山林深处的劲峭,深深地影响了读者的想象力。
另外,句中的“孤舟照空川”,恰好也鲜明展现了数学中“孤舟”的梦幻意境,这种想象力的训练对于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提升学生对于板块的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标志符号没什么疑问一能够表示整体/局部。
但对于学生而言,板块之间的理解,往往需要运用更为感性的方法。
古诗词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其妙笔生花、一词万象的表现艺术,不仅仅让学生有一个视觉/声音/文字的受到感性和理解,还使他们对于数学问题中的全局/局部有了更为心领神会的感悟值。
比如南唐李煜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种通过艺术音调、色彩和叙述方式所给学生带来的身临其境感受,能够为学生对于数学板块的理解,提供非常重要的激发和启示。
3. 增强数学学习的美感价值读过一些古诗词,便足以让我们明白美这种感性全息的表现,并不一定是空中楼阁——尤其针对数学学习来说。
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态度,受诸多条件影响,而其中美感价值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古诗词通过其妙笔生花、意境深远等特点,使得数学学习变得更为充满灵动与美感。
比如,唐诗“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种简短的表述,却完全展示了一个令人瞠目的真理,使得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与自我价值的关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以人为本追求美丽如诗的数学课堂

以人为本追求美丽如诗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常常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印象,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排斥甚至恐惧的情绪。
我们相信,数学课堂也可以充满美丽和诗意,可以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他们在追求美丽如诗的数学世界中茁壮成长。
一堂美丽如诗的数学课堂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情感体验。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和发现数学规律。
只有通过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要,才能让他们从内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追求美丽如诗的数学课堂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数学并不仅仅是死板的计算和应试,更应该是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的活动。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数学推理能力。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和实践,让他们通过提出问题、探索规律、总结结论,体验数学的美丽和奥秘。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真正让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美丽和乐趣。
一个美丽如诗的数学课堂还需要注重传递数学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数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数学家的生平事迹、数学定理的由来、数学成就的历史沿革等方式,向学生传达数学的美丽与深邃。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让他们从跨学科的角度理解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通过传递数学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才能让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的博大精深,明白数学与人类文明的密切联系。
一个美丽如诗的数学课堂也需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和关系建设。
数学课堂不应该只是冰冷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更应该是情感共鸣和师生互动的场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尊重他们的情感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利用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初探

利用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初探数学意境是指学生对数学的感受、感悟和表演能力,是学生对数学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并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意境,可以利用古诗词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
一、通过古诗词呈现数学美古诗词中常涉及到自然景物、数学原理和数学方法,通过儿童诗词选编或经典古诗词的剪藏,将其中的数学元素进行整理提炼,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美,培养数学意境。
课堂上引入古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通过学生同学朗诵、阐述诗词中的句子,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元素。
比如“一岁一枯荣”,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岁之间,季节的变化如何影响草木的生长”;“野火不烧尽”,可以引导学生讲述“野火的传播和熄灭规律”;“春风吹又生”,可以引导学生讲述“春季温暖的气候和风力如何影响草木的生长”。
通过对于古诗词中数学元素的深入剖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自然界中的美妙和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
古诗词中有许多开放的、抽象的描述,涉及到的问题常常需要通过数学思维来解决。
通过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意象,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维来解答其中的问题,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引入古诗词《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然后,提问:“明月光为什么疑是地上霜?”,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分析和推理得到答案。
进一步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高度变化规律”、“思乡和观星之间有什么联系”等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三、通过古诗词培养数学表演能力在课堂中,可以将古诗词与数学的表演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展示数学的美和规律。
通过编排古诗词的表演,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利用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初探

利用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初探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情感,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意境。
利用古诗词的美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是一种别样的教育方式。
通过古诗词的语言艺术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就利用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进行初探,并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将古诗词与数学知识相结合,以提升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古诗词中常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意境。
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意境常常与数学的抽象思维相契合。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对月亮和霜花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美好与奇妙。
而数学也是一门探索自然规律的学科,数学家们通过抽象的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世界的奥秘。
通过古诗词的意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中的抽象概念,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体验和领悟。
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也与数学的意境相通。
古诗词经常表达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感悟,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而数学也是一门探索真理、追求美的学科,它表现了人类智慧和思维的精华。
将古诗词中的情感与数学的内在美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感悟古诗词的情感感受到数学的美感和精神力量,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借助古诗词的美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境,需要教师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古诗词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意图,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艺术特点和内涵,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还可以结合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设计一些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古诗词的表达方式,感知数学中的抽象概念和形象思维,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和数学作文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古诗词和撰写数学作文的方式,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数学的理解。
在比赛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古诗词和数学相关的题目,如通过古诗词中的意境想象一个数学问题的解法,或是以数学的角度解读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等,让学生通过比赛的方式,感受到古诗词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并激发他们对数学和古诗词的热爱和创造力。
让数学课堂弥漫着诗意的芳香

让数学课堂弥漫着诗意的芳香【摘要】教育对“诗”的追寻是一种对理想境界的追寻,充满诗情的教育往往是成功的教育。
数学课堂,也需要我们教师用诗去经营,营造绿色课堂氛围,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设计开放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积极建构诗意”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索思维创新数学课上,我以什么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我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应该得到什么?是让学生去熟记一些公式、概念、性质、法则?不!数学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内涵。
数学课堂应该是精彩洋溢、富有创造性的,应该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诗意的芳香。
让学生在诗般的课堂中健康成长。
一、自主探索,挖掘课堂的诗“根”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被教师“填”得太死,学生没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课堂将会丧失个体生命的灵性,学生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
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为学生创设思维碰撞的机会,慷慨地把时空让给学生。
在教学《6的乘法口决》这一课时。
“6的乘法口决”是本课学习的新知识,但学生似乎已经“知道了”。
我就抓住学生已经“知道”的这一起点,让学生大胆猜测“6的乘法口决”有几句,是哪几句?学生对“6的乘法口决”并没有真正理解、掌握,还需要去自主探究。
由于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低,缺乏自主探究的有效策略。
所以就需要老师提供有力的探究支点,引发学生的探究策略。
于是我出示“操作探究的要求”,和自主探究的素材:小棒、小图片、图画纸等,让学生自己去探究“6的乘法口决”。
有的学生用摆小棒来研究,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探究等。
并且同样是摆小棒或画图的方法,对同一句口决又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研究。
如:“四六二十四”这句口决既可以每堆画四个圆,画六堆,表示6个4;可以每堆画六个圆,画四堆,表示4 个6;从而对口决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
这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体验的方式,使学生自然产生与教师交流的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独特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张扬,真正“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深度好文】流淌着诗意之美的数学教学

【深度好文】流淌着诗意之美的数学教学不才来自深圳师者情怀00:0003:40编者按著名作家王蒙却一语惊人:“最高的诗是数学。
”他认为:“数学充满了想象,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创造,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情感,充满了挑战。
数学课堂理应精彩洋溢、智慧迸发,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数学的芬芳,那些抽象枯燥的符号后面蕴含的是一个极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数学教学需要诗意之水的浇灌和滋润。
数学教师应努力追求生机盎然的数学教学,用诗意实现师生间“心灵上的微妙接触”,照亮课堂,滋润心灵,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数学学习本身,而且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今天本号特别推出深圳市名师黄元华老师和江苏省特级教师黄安成老师合作撰写的的文章。
让我们一起品读,以诗激趣,以诗激知,以诗激情,让充满诗意的教学实践与睿智深刻的教学感悟激荡我们的大脑,我们将会惊叹:中学数学教学竟然可以这样富有诗意!(深圳高级中学李世伟,深圳市宝安区官田学校叶建云)作者简介:黄安成,男,江苏省兴化人,1962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江苏省睢宁县任教,1988年被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1990年被授予“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称号。
系中国数学会会员,曾任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学会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被《中学数学》、《数学教育研究》、《高中数理化》、《新高考》等多家教育期刊聘为特邀编委,被多家期刊作为封面人物推介。
发表各类文章近700篇,多篇获特等奖、一等奖,其中18篇被中国人民大学的复印期刊《中学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
出版专著《科学加艺术——数学教学论文选集》。
担任主编出版多部教辅用书。
终身致力于“三教”——数学教育、数学教学、数学教研,逐步形成了个人的教学风格:理文融合,德智兼顾;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曾担任全国数学优质课的评委,应邀在全国各地讲学一百多场,深受欢迎和好评。
基于数学素养的诗意课堂构建

基于数学素养的诗意课堂构建近年来,数学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而数学素养也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素养主要包括数学思维素养、数学技能素养、数学解题素养和数学观念素养等几个方面。
拥有良好的数学素养,能够为学生带来许多好处,如培养学习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养,提高学习兴趣等。
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构建诗意课堂,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还可以使数学课堂更有趣,更加丰富多彩。
首先,在构建诗意课堂时,应该尽可能地将艺术性的内容加入到数学课堂中,如搭建诗歌、戏剧和朗诵的平台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和数学技能素养。
其次,在课堂中可以运用相关的艺术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技能,可以引导学生完成解决不同的数学游戏题目,比如拼图、拼字、连线等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可玩性。
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主题探究、影视欣赏、知识综合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观念素养,使学生能够在自然界中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存在。
在实施诗意课堂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实现构建诗意课堂的目的。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表达,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发言权。
其次,老师还要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使其不再把数学当作一种痛苦。
最后,老师也要多交流,多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现实教学,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数学的规律,并能够利用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构建诗意课堂可以大大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的数学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未来,教师和家长应该积极动手,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给他们提供更多可能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体会数学的魅力。
教育文章: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诗意”之美蕴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诗意”之美蕴在多数人眼中,数学是枯燥的数字堆积,很难跟“诗”这样有意境的词联系起来。
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讲过:“就数学本身来说,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
古诗、童话在我国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悠久文化的精粹,把“诗意”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可以使小学课堂充满“美”和“意境”,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教学《对称》一课时,教学重点很明确:认识对称现象,感受“轴对称”的对称美的神奇作用。
课堂上始终把握这一主线展开教学。
首先让学生欣赏关于对称几幅关于对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照片,将美的感觉初步印象在脑海中,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发现这些照片有什么特点,从而让学生自然发现:美给人的感觉是和谐的,有一定的对称关系。
但此时不要急于求成,再提供一组对称、不对称的图片,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发现这些美真是有规律的。
由此,水到渠成引出什么是“轴对称”。
认识“轴对称”后,教师又充分让学生从感官上欣赏各个领域中存在和所运用的神奇“轴对称”。
整个教学过程中,让不同见解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把真实的内心世界表露出来。
学生的兴致一浪高过一浪,思维的火花碰撞出智慧的光芒,真实而自然地展现了数学课堂的美好情境。
在教学《平移和旋转》这节课时,结尾可以这样设计:演示课前准备的陀螺等,让学生认识到在玩陀螺时,我们的手的运动现象是平移,而陀螺的运动现象则是旋转。
然后再联系在用削笔器时,铅笔在插入削笔器时的运动现象是平移,而齿轮和手的运动现象则是旋转……这样的结尾通过研究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复杂性,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很多数学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探新的愿望,让学生带着浓厚的问题离开课堂,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去探索课本以外的奥妙。
真正体现新课标“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理念。
在小学数学“分数”的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用古诗做戏。
诗意数学教研活动(3篇)

第1篇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学校数学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诗意数学”为主题,旨在激发教师对数学教学的热爱,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让数学课堂充满诗意。
一、活动背景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一直以来都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
然而,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我们需要将诗意融入数学教学,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探讨如何将诗意数学融入课堂,让数学教学更具魅力。
二、活动内容1. 诗意导入活动伊始,由我校数学教研组长进行主题发言,她以“诗意数学,魅力无限”为题,阐述了诗意数学的内涵和意义。
她指出,诗意数学是指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情境、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2. 经验分享接着,由三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分享他们在诗意数学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他们分别从课堂导入、情境创设、教学活动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诗意。
第一位教师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例,讲述了如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
她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三角形内角和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第二位教师以“分数的意义”为例,分享了如何通过诗歌朗诵、故事讲述等方式,让学生在感受数学美的同时,理解分数的概念。
她以《小毛驴》这首儿歌为例,引导学生将分数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数学。
第三位教师以“圆的周长”为例,讲述了如何通过游戏、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她以“圆周率挑战赛”为例,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数学。
3. 小组讨论在三位教师分享完毕后,教研活动进入小组讨论环节。
各组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围绕“如何将诗意数学融入课堂”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策略。
4. 总结提升最后,教研组长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堂因增添诗意而更加精彩
诸城市科信小学郭桂香
我从1997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16个年头了。
从参加工作开始,我一直教初中语文,可以说,对语文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我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
2011年,为便于照顾孩子,我从初中来到了小学,此时才体会到小学和中学的巨大差异,我感到特别的不适应;尤其是又改科教数学,这更增加了我对小学教学的困惑。
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我开始了五年级数学的教学,一路摸索着教着学生。
一年下来,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但我却始终处于迷茫中。
去年,我来到科信小学,继续教数学,而且是一年级数学,迷茫之中又增加了些许压力,像我这样——教材不熟,小孩子的心理琢磨不透,怎么去教最最基础的祖国花朵?同样的别无选择,带着忧虑我走进了一年级一班。
我不怕卖力,但我感到我对数学的教学始终处于迷惑中,没有这方面的教学经验,也没有明确的目标,这些可是作为教师的大忌,它会极大的影响我的教学质量。
幸运的是,学校里推出了“诗意课堂”的数学教学理念,——营造诗意课堂氛围,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设计开放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积极建构诗意”数学课堂。
诗意数学的发起者是我校的教导处王主任,王主任多次为我们开公开课,用他的实际教学来具体诠释诗意教学的本质。
在他的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触觉到数学的源头、数学的历史、数学的精神乃至数学的力量,似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再是一两页薄薄的教材,而是一幅源远流长的数学画卷。
数学从表面上看是枯燥无味的,然而却有着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感性与理性交融的美,数学美是数学科学本质力量的感性与理性的呈现,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是一种真实意义上的美,是一种彰显人文精神的科学美。
诗意数学倡导真善美,可以说是数学科学本质美的外在体现。
通过观摩王主任的课堂以及对诗意数学理论的学习,我个人将其分解为:诗意的数学课堂应是师生经验的共享、情感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诗意的数学课堂是学生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和个性的彰显,学生在“诗意”的数学课堂里得到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首先阅读了一些专业书籍。
虽然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也曾读过几本书,但涉及课堂教学的却是少之又少。
于是我就在学校领导的建议下,阅读名家推荐的书籍,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水平,我先后阅读了《给教师的100个建议》《走进儿童的数学学习》等,理论水平有了较大的突破,再结合学校领导的言传身教,我对
数学的教学如拨云见日一样,心头一下子明朗了起来。
我的教学也有了方向,变得轻松起来,我的业务水平从而有了提高,在今年4月份组织的全国“七说”说课大赛上,我获得了小学数学组特等奖的成绩。
我的课堂教学在市督导中得到了张主任的充分肯定。
我十分感激学校领导,感激诗意教学模式,是他给了我思路,给了我动力!
诗意课堂的核心是真、善、美。
我在课堂上关注的是学生真切的感受,数学学习的幸福感。
课堂中不一定所有学生都能回答出我所预设的问题,也不一定有热闹的讨论场面,然而学生的问题是真实的,我的倾听是真诚的,师生间的交流也是温馨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他们的,我会尽量让每一个生命都有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在诗意的课堂里,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可以自由自在地驰骋,不同的思想、相悖的观点,可以无拘无束地碰撞,“胡言乱语”不会受到歧视,“异想天开”不会遭遇嘲笑,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我追求这样的课堂。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全力营造诗意课堂氛围,让数学课充溢诗“味”。
记得在“找规律”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道猜气球的题目。
我出示图:房子的屋檐下挂着红蓝相间的气球,而房前停的一辆货车刚好挡住了中间的一部分。
“小朋友们,你能猜到货车后面躲着的气球有几个红气球、几个蓝气球吗?”学生鸦雀无声,无从下手。
我继续问:“小朋友们,怎样才能知道货车后面躲着有几个红气球、几个蓝气球呢?想想办法看。
”话音刚落,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让货车司机把车开走,就知道了。
”我一怔,转而微笑着说:“是啊,你真爱动脑筋,很快就想出办法了。
可是不巧,司机叔叔不在呀。
看来我们只有另想办法了。
”接着我就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发现其中的规律,根据规律求出躲在货车后面的气球个数。
应该说每一堂课,都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
学生回答问题,对了当然要受到表扬,但是,如果回答错误或与预设的答案不一致时,该怎么办呢?像这节课中出现的,孩子的回答与我的初衷大相庭径。
不理睬吧,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肯定吧,找规律的目标就落空了。
我急中生智,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发言,用“司机叔叔不在呀”一句,很自然地将孩子的思维导入到预设教学中来。
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自信心也增强了。
试想,如果当时我对孩子的回答加以斥责,也许从那以后就再也看不到他那举得高高的小手了。
孩子是天真的,我们应该多点宽容,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微笑着面对每一位学生,积极地去营造适合学生的绿色课堂氛围,让课堂诗香飘溢,让学生在这充满诗意的课堂里自由驰骋。
创设学习情境,营造诗“境”这是我对诗意数学中求真的实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不
仅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意味。
情境可以有效地帮助儿童更好的处理数学知识,让儿童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问题,从而加强儿童对数学世界的理解。
如在教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节,为了把这呆板的课讲活,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人民币的兑换,我设计了“走进班级小超市”的实践活动,给每个小组面值不同、数量不等的人民币,让他们动手购物,并计算物品价值,并找回零钱等。
这样就将生硬的说教变成生动活泼的生活课堂,孩子们在购物游戏中很自然的掌握了知识。
我还经常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有一句名言说:“人类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可见总结对人类是多么的重要。
而一年级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但动手能力很强,每个孩子都喜欢画画。
我抓住这一点并结合学校诗意数学低年级绘数学的课题,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小手画出自己的所学内容。
开始时孩子们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就做起了下水绘本,孩子们看到老师将1、2、3、4等数字画成美丽的图画,并配上了数字诗歌,他们的创作欲望就被激发了,于是那一幅幅美丽的,对知识总结的诗歌绘本就产生了!而且我发现,通过数学绘本的制作,孩子们不仅数学成绩提高了,其他学科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我班的乔鸿博在学习用厘米测量时进行了这样的绘本制作:画面是两只小鸡在争吃一条虫子,旁边配上了“鸡兄弟争虫吃,虫长虫短不统一,小尺子来启迪,统一长度解难题,0刻度表示始,物边要与0对齐,从0量起要牢记,解决问题心欢喜。
”的诗歌总结。
无论从绘画还是语言表达上,谁会想到这出自一个刚学会坐住听课的一年级孩子之手?但事实就是如此!这也许就是诗意课堂的,诗意数学的魅力所在啊!
总之,一年来,诗意数学使我从迷茫困惑中走出,帮助我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小学数学教师;使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有了和谐的发展,使我的课堂变得更精彩!
记得王校长曾说:认真做事只会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只要用心体会,真心实践,我们的课堂将会充满诗意魅力!最后我想引用王主任的话来作总结:让我们手挽手,肩并肩,共同迈进数学这神圣的诗意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