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思想融入地理试题探究

合集下载

时空尺度思想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体现及教学策略

时空尺度思想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体现及教学策略

时空尺度思想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体现及教学策略作者:王艳杰张素娟来源:《地理教育》2024年第02期摘要:本文在介绍时空尺度思想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典型高考地理试题,从时空尺度划分、尺度关联、尺度效应、尺度匹配、尺度选择等方面展开分析。

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尺度思想方法的主要教学策略:通过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分布特点,形成时空尺度大小的概念,能够灵活地进行尺度选择、尺度划分和尺度匹配;通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进行尺度关联和尺度效应分析,增强其时空变化过程推测的准确性、完整性,建立时空综合观;通过对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成因方法的迁移应用,增强学生尺度推绎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时空尺度思想;综合思维;高考地理试题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2-0045-05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多有渗透和体现时空尺度思想的相关题目。

为考查学生从不同时空尺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设问角度多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成因、变化过程、预测趋势及差异比较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时空尺度思想的主要观点与存在时间而产生历史学类似,由于存在空间而产生了地理学。

地理学涉及的尺度包括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时空尺度。

空间尺度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的空间位置、空间范围展开不同层次的观察理解,时间尺度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的过程展开不同时间跨度的分析,时空尺度是上述時间、空间分析的综合。

任何一个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发展、变化都是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不断改变的结果,从不同的时空尺度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通过尺度思想可以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尺度思想是通过尺度的透镜观察和理解地理事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地理思想[1]。

尺度思想包括尺度划分、尺度关联、尺度效应、尺度匹配、尺度选择和尺度推绎等。

高考地理试题中史地核心素养整合的体现及教学路径探析

高考地理试题中史地核心素养整合的体现及教学路径探析

高考地理试题中史地核心素养整合的体现及教学路径探析作者:刘丹李华丁栋兴杨颖来源:《地理教育》2024年第14期培養什么样的人才能让他在人口激增、全球环境问题突出的21世纪顺利生存、生活与发展,是21世纪培育合格公民的重要议题。

对此,各个国家与国际组织都将目光指向了核心素养,聚焦至核心素养的研制与培育。

赫尔斯(Hulse, R.A.)针对K-12阶段的科学教育,认为学习者要跳出已有单一学科经验的“舒适圈”,形成跨学科的整合理念,以整体的视角认识科学问题[1]。

因此,研究者在整合跨学科课程时,应关注学科间核心素养的内在逻辑,实现跨学科素养的整合培育。

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与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都重视从时间、空间两个视角认识事物的分布与演变规律,二者具有内在契合点。

本文通过分析高考地理试题对史地素养的考查指向,立足于时空综合视角,从2023年考查时空观念的地理过程试题出发,分析典型试题考查思路,力图探析史地素养整合培育的教学路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整体发展。

一、核心素养整合培育的必要性1.核心素养整合培育的现实需求学生整体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系统的、多维度的工程。

素质教育提出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将学生需具备的素质机械地分解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等,并使每一种素质与学校课程一一对应,没有意识到学生素质整合的内在价值[2];基础教育工作者在关注本学科核心素养时,容易忽视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与内在逻辑,核心素养的过度学科化弱化了学科间的内容关联,学生核心素养的习得等同于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简单叠加,与核心素养跨学科整合培育的本质相背离,学生跨学科核心素养的整合培育路径变得更加困难。

2.核心素养整合培育具有综合育人功效第一,核心素养的整合意义在于培养走向整体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不同的组织与国家对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侧重不同,例如欧盟指向终身学习,美国P21组织注重21世纪的职场需要,新加坡则强调培养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3]。

例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

例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

例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

首先介绍了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指出了地理学关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然后针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及效果。

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对于学生思维的引导作用。

最后给出了教学实践建议,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总结指出,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对于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展望未来,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地理教学中的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渗透,案例分析,教学实践建议,教学效果,教育教学,地理知识,学生发展,教学方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是地理学教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与地的关系变得愈发密切。

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能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传统高中地理课程中,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较少,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需要加强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渗透方式与效果分析、案例分析以及教学实践建议,旨在为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是地理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人地关系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地球公民责任感。

视角碰撞,思想融合:高中地理教案中的人地关系探究

视角碰撞,思想融合:高中地理教案中的人地关系探究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人类与地球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

在地理教学中,人地关系的探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涉及到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在高中地理教案中,人地关系探究的重点是理解不同视角的碰撞,思想的融合,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去表达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

一、视角碰撞在研究人地关系时,我们必须考虑不同的视角,例如生态学视角、经济学视角、社会学视角和地理学视角。

不同的视角会将重点放在不同方面,可能会产生矛盾。

比如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会带来环境破坏,这是一个经济学与生态学之间的冲突。

人地关系的深入研究需要人们将不同的视角结合起来,以便全面地认识问题的本质,制定出更为科学的解决方案。

高中地理教案中,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们理解不同视角的碰撞。

关于中国的三峡工程,我们可以分别从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遗产保护三种不同的视角来分析,让学生们结合各种视角,探究三峡工程对人地关系的影响,进而理解不同视角的碰撞。

二、思想融合对待人地关系问题,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思想,需要进行不同发展模式的探究。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现状下,新思想不断产生,它们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高中地理教案中,我们需要让学生们了解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思想,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国制度、瑞典福利制度等,探究不同思想的优缺点,并坚持不断进行思想融合,以便更好地总结发展规律,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案。

三、科学表达人们通过科学方法表达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不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们对地球环境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

客观、科学、可持续性是表达人地关系问题时必须具备的特征。

高中地理教案中,我们需要让学生们分析一个问题时,尽可能多地使用科学方法。

比如我们可以用观察法、实验法、统计法等科学方法,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总结规律,并通过数据相关性来找到问题的本质。

在探究人地关系问题时,还需要成立专门的科学机构或组织联合研究,这也是有助于科学表达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的一种方式。

将地理创新探究能力培养融入课堂教学

将地理创新探究能力培养融入课堂教学

将地理创新探究能力培养融入课堂教学创新探究能力是一种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面临的新事物或新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以学科课程为依托,通过扩展、深化学科课程提供的研究主题,使学生在自主研究和活动中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践活动的精髓是通过探究而学习,新教大纲规定了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必修课。

地理学具有培养创新探究能力的独特优势,它作为一门以探讨人地关系为主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自然与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发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

因此,只要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养成创新探究的习惯,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使学生养成勇于创新探究的品格。

一、培养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和创新探究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所培养的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强弱。

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不断探索,勇于实践改革教学方法,设计利于发挥学生潜能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开展养成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进而“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创新探究意识得以激发,创新探究能力逐渐培养起来,最终养成创新探究习惯,形成创新探究的品质。

二、日常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主要过程1.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创新探究思维与想象。

教师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

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一系列让学生思考、回答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自由地开放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有创意的答案予以高度的评价,同时把自己要讲的内容组织在具题的解答中。

这样,学生在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思维活跃,学习热情很高,创新探究意识增强。

例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

例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

例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是指地理学研究中强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利用和改造。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地理学的本质,并且对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地理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从地理教学中的知识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探讨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

地理教学中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要从知识点入手。

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是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核心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利用和改造。

在教学中,可以从地球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形地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地理条件与城乡发展的关系等多个方面渗透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

比如在讲授地球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地球环境对人类的重要影响,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更合理地利用地球资源;在讲授地形地貌与人类生活关系时,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或图片资料展示不同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形地貌的利用和改造方法等。

地理教学中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要从教学方法入手。

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不仅仅是在知识点上的灌输,更应该通过巧妙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感悟。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和运用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

比如在讲授城乡发展的关系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理条件对城乡发展的影响,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地理条件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问题探析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问题探析

学·文苑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是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面临困境下的产物,要求在保持各类课程学科属性的基础上融入思想政治因素,使所有课程都兼具传道授业与育德的功能,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

高校德育建设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高中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也是人成长的重要阶段,但是当前大家对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研究却比较有限,为此我们不得不在课程思政化大背景下,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研究。

一、思政教育融入高中地理课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进高中地理课堂的必要性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反复出现“我国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国际合作”等的关键词,突出了思政要素作为意识形态在教育教学上的贯彻落实。

在课程性质模块中指出“地理学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从课程性质到课程基本理念,我们可以看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作为指导高中地理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要求在传授地理学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包括人地观、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

2.思政材料在地理高考中常见的命题情境高考作为对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一种终结性评价,对高中地理教学具有很大的指向作用。

近年来,高考地理经常选用政治时事热点作为地理知识点考察的图文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达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破解地理学科内融合题

破解地理学科内融合题

90 8o 7 6 。 1 。 2 o 3 。 4 * 。 。 0。 0 1 1 0 1 o 1 0 0
风越 过 赤道后 .在 澳 大利 亚北 部偏
转成 西 北季 风 ,可得 出 ,第 1 选 题
B。 第 2题 , 江三 角 洲的 大陆 气 温 长
化 。读 沿海 地 区近地 面的等 压 面分
兰斛》 综 一 ; 文 }
SU BJEC T
高 考 地 理 试 题 的 考 查 方 式 越 发 向综 合 性 方 向 发 展 , 论 选 择 题 无 还 是 综 合 题 , 题 者 都 会 将 自然 地 理 、 文 地 理 、 命 人 区域 地 理 知 识 相 结 合 而 命 题 。 考 题 可 分 为 三 类 : 合 自然 地 理 和 区 域 地 理 知 识 来 考 查 结
别 是 : 一东 南 亚 的 马 来 西 亚 . 产 甲 盛
2 ̄ 0
都 是 东南风 。第 ( ) , 4题
据表 可 知 . 1月 悉 尼 比
3。 0
珀 斯 降 水 量 多 ; 再 根 据 两 地 所 在 的 纬 度 位 置 和
热带 经 济作 物 天 然橡胶 和 油棕 : 乙一 我 国 东南 沿海地 区 包括 广 西 、 东 、 广
4 ̄ 0
海 陆 位 置 ・ 可 判 断 珀 斯
海 南 岛 . 产 甘蔗 : 美 国 墨 西哥 盛 丙一
湾 沿岸 地 区 .是 美 国的 棉 花 产 区 : 丁一亚洲 东北部 日本 海 沿 岸 地 区 , 由 于纬度 位 置 高 。 气候 寒 冷 , 合 种植 适 春 小 麦。 用排 除 法 可知 , 第 l题 选

。 乙 20 。. ■ I 1 。。 O

情境创设在初中地理考试命题中运用及例题分析-精选教育文档

情境创设在初中地理考试命题中运用及例题分析-精选教育文档

情境创设在初中地理考试命题中运用及例题分析命题是一个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科学合理地编制试卷是合格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要使自己出的试题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那就要在命题的着力点用心,笔者认为抓住新课程评价理念指导下创设科学合理的试题情境,是命制优秀试题的着力点。

以下结合近年来本市会考地理试题,从四个方面:创设地理学科思想情境,使试题有“根”;添加图文故事情境,使试题有“趣”;注重联系身边实际情境,使试题有“用”;加强激发探究和解决问题情境,使试题有“理”,展开论述。

一、围绕地理学科思想情境,使试题有“根”地理命题首先贯彻新教材和《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

?猿痔逑秩宋墓鼗场⒖蒲Ь?神和把握地理学科本质,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在命题时还必须考虑到如何发挥好考试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和学生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考试大纲》以及《考试说明》当中所圈定的考试范围,全部都为高考的考查区域,与此同时,还是地理这一门学科当中最为基础的学习内容和考查知识点。

学生们学会探究和学习,学会尝试独立进行地理实践活动,也是初中命题可以参考的,也应该是我们创设情境时命题的“重头戏”。

【例题1】:王芳同学她的舅舅是绘图工作的,某日舅舅绘制了一幅“我国部分地区图”(如下图),王芳看图后出了以下几条题目,想考考她的同学,你能做出来吗?首先第一道题目:在以上图当中所标记出来的加粗线段是多少毫米的等降水量线,这条线的西侧主要是以什么业为主。

第二道题目:众所周知,我国共有四大牧区,途中的A区域是哪一牧区。

第三道题目:请你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地区B所具有的地形特征。

第四道题目:C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什么。

【点评】这道题目是以中国的西部地区为出题区域,考查了学生们对于降水分布特点以及中国南北地区农业差异等知识,让学生们的地理学习脱离了传统的背诵和记忆模式,不断引导学生们学会分析区域图,以提高其地理能力。

二、注重地理图文故事情境,使试题有“趣”丰富多样的地图以及各种地理图表是地理这一门学科独有的特点。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理念初中教学策略探究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理念初中教学策略探究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理念初中教学策略探究摘要:初中毕业水平考试成绩是中等教育阶段招录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既是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要求程度,也是对初中地理教学的阶段性反馈。

本文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初中毕业水平考试试题特点,探讨其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以期为今后初中地理教学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毕业水平考试;初中地理;教学建议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2011年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规定了初中地理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五大特征。

根据地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把初中地理学科素养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和地理人文素养两部分,两者即有本身的独立性,又有相互之间的兼容性。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

这意味着要把核心素养渗透和落实到地理学科教学中去。

2018年初,《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公布,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被列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杜若明、姚新等学者认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核心素养涉及若干高阶能力,并不完全适合于初中地理素养教育,因此构建了与现有地理核心素养保持衔接的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即地图技能、地理位置、空间思维和人地关系四个部分。

在前者的基础上,黄荣瑜提出了地图技能、综合思维、空间视角和人地关系四个初地理核心素养成分。

尚海龙等学者结合初中学生认知特点与思维水平,构建了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即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 地理意识 + 地理思维 + 区域认知 + 地理实践力。

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并结合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笔者认为“初中生在学习地理之后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便是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尽管与高中学段的一些高阶能力的要求存在差异,但本质并无区别,因此本文把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概括为区域认知、地图技能、综合思维、人地关系四个部分。

课程思政融入高一地理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课程思政融入高一地理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2022年5月第18期May 2022No.18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课程思政融入高一地理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张俊辉1,李思佳1,关运玖1,郑闽慧2,寻世斌3(1.宝鸡文理学院 地理与环境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2.金台高级中学,陕西 宝鸡 721001;3.西安铁一中分校,陕西 西安 710000)[摘 要]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基本要求,以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为例,逐步分析地理学科特点、地理课程具备的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主要内容。

针对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内容,全方位深入探索教材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以知识渗透德育为主线,从地球知识、自然环境要素、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四个方面挖掘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育等思政元素并展开叙述。

[关键词] 课程思政;立德树人;高一地理;地理教学[基金项目] 2020年度宝鸡文理学院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培养路径探索与研究”(20JGZD10)[作者简介] 张俊辉(1977—),男,陕西咸阳人,理学博士,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中学教育教学、环境磁学与城市污染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8-0101-04 [收稿日期] 2021-04-20 引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高一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试题答案及解析1.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A.农业文明时期B.采猎文明时期C.工业文明时期D.后工业时期【答案】C【解析】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崇拜自然,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发展农业生产改造自然环境,主要是生态问题突出;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产不仅是农业生产还有工业生产,征服自然,对环境的影响是生态破坏和污染并行,人地矛盾最为尖锐;新技术革命时期,人类认识了自然环境发展规律,循求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考点】主要考查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

2.协调人地关系的正确态度是()A.控制人口规模,使环境尽快恢复原始面貌B.扩大围湖造田的面积,使粮食增产,减缓人地矛盾C.加速开采资源,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D.既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生活环境构成危害【答案】D【解析】人类对环境的改造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可持续发展强度经济的发展,但需要结合保护环境,故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态度,A错误;围湖造田破坏湖泊生态环境,B错误;加速资源的开发将加快资源的枯竭,C错误;D项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况,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正确途径,D项正确。

【考点】可持续发展。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下列哪一种人地关系的思想()A.地理环境决定论B.相互影响,相互作用C.可持续发展论D.人定胜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认为只要人们团结起来,就可以战胜大自然,体现的是人定胜天的思想。

而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不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论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是从更高层次和更广泛的意义上来阐述人地关系。

【考点】该题考查人地关系思想。

“格局与过程耦合”思想及其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视角与教学启示

“格局与过程耦合”思想及其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视角与教学启示

格局是认识世界的表观,过程是理解事物变化的机理,耦合格局与过程是理解和研究地表过程的重要方法,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有效途径。

[1]同时,“格局与过程耦合”对广泛的地理事象具有解释力,具有很高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可以视为组织整合地理学科许多一般概念、原理和理论的大概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大概念—具体知识与技能”是从大到小逐渐具体化的关系,大概念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然而,目前中学地理教师对“格局与过程耦合”的认识尚且不足,该思想在中学地理教学的体现还比较薄弱。

高考试题对中学教育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研究和揭示地理高考试题中蕴含的“格局与过程耦合”思想,有利于广大中学地理教师重视“格局与过程耦合”的教学价值。

对中学生而言,领悟和运用“格局与过程耦合”思想,有助于提升其从该视角洞察和理解地理事象的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品质,进而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一、地理学科中“格局”与“过程”的内涵解析目前,地理学界对“格局”与“过程”的概念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格局作为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通常指的是空间格局。

不同学者对格局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王云才认为格局指的是斑—廊—基的数量、大小、类型、形状等及其在空间上的组合形式;[2]余晓新认为空间格局是景观要素在空间上分散或聚集的展布,它是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的表现。

[3]总的来看,空间格局主要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要素在空间上的形态,包括大小、形状、数量等;二是多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组合。

因此,笔者从所涉及的地理事象数量以及空间状态对“格局”进行地理学意义上的内涵界定,认为格局指的是地理事象的空间格局,既包括了某一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即地理分布),也包括了不同地理事象在同一空间内的空间排列组织状况,可通过方位、距离、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空间组合进行描述,例如气压带和风带、自然带、聚落这些概念中都有着格局的涵义。

顶岗实习心得体会:将思想政治融入地理课堂

顶岗实习心得体会:将思想政治融入地理课堂

将思想政治融入地理课堂地理学科本身就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机理的学科,它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分不开的,最简单的例子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地理类综艺节目《绿水青山看中国》中就渗透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理念。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根据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四方面。

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观念,目前,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对于协调发展,我国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人地和谐才有助于发展,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热爱国家,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区域认知,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

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在讲授区域地理时,学习各个国家的版图,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领土主权的独立性与完整性,更加了解国家,了解中国,清楚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

综合思维,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使学生能够多要素、多角度而非孤立、绝对、静止地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能够辩证的而非僵化的分析人地关系问题。

例如在分析黄土高原自然景观的形成,就是对黄土高原这个地方地貌、水文、气候、人类活动等诸多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如何相互作用的综合分析。

地理学科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综合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并将这种思维延伸到实际生活。

地理实践力,是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地理实践力就更加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了,要把课上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际,并为社会产生一定的价值。

就拿疫情来说,从古至今发生的疫情不在少数,在霍乱中可以运用地理的知识来找到问题出现的地点及原因,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地理上的一些技术也是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疫情的发生与传播。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思政教育融合策略探究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思政教育融合策略探究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思政教育融合策略探究摘要: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越来越凸显。

地理知识不仅仅对升学考试有重要作用,对学生人生发展也具有重要支撑。

因此,应在地理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以高效推动地理教育的育人宗旨。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思政教育融合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思政教育;融合策略引言自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提出后,教师便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任务之一,希望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秉承的重要思想,道德品质与思想教育工作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内容,高中地理教师也不例外。

新形势下,高中地理教师在认识到思政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后,也结合实践教学经验进行了教学方法的创新,逐步将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获取基础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和提升思想品德及价值观。

一、课程思政与地理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指立足于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各级各类课程和教学活动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良性互动,发挥课堂主渠道承载的立德树人的功能与职责,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最终目的。

地理课程思政即将课程思政有关理念融入中学地理学科教学之中,以思政价值引领为核心,将地理学科内适宜开展思政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梳理挖掘,并通过恰当的方式融入教学中,实现地理知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使中学地理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有效发挥“协同效应”。

二、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一)融入手段不太灵活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每位地理教师初心都是讲好课、教好书、育好人。

但是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导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思政元素融入地理教学的手段比较生硬。

基于“学生学会”思想优化高中地理试试题题讲评策略——以全国卷高考地理试题为例

基于“学生学会”思想优化高中地理试试题题讲评策略——以全国卷高考地理试题为例

家校合作如何帮助孩子解决学习问题?家校协作:携手共进,助力学子进阶学习问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校双方共同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形成完整有效的协作模式。

本文将从教育专家的角度,探讨家校沟通如何帮助孩子解决学习问题,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一、问题根源:从源头解决学习困扰孩子出现学习问题,一般来说不是单一原因导致。

家校合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仔细分析,共同寻找问题根源:1. 学习习惯和方法:孩子是否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有效?家校可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联合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

2. 学习兴趣和动机:孩子是否对学习内容兴趣缺乏,学习动机不足?家校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学习。

3. 认知能力和学习潜力:孩子是否存在学习障碍,学习能力和潜能是否未充分挖掘?家校可进行专业的评估测试,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提供全面的学习指导和帮助。

4. 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家庭和学校环境是否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家校可沟通协调,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二、沟通桥梁:信息互通,协同推进家校沟通是解决孩子学习问题的关键。

良好的沟通可以建立信任关系,促进双方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具体建议如下:1. 家校定期沟通和交流:建立定期沟通和交流机制,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电话沟通等,及时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2. 建立沟通渠道: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如微信群、家长论坛、学校网站等,方便家长及时获取学校信息,并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

3. 信息共享与互动:学校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积极主动地与学校沟通孩子的家庭情况,共同了解孩子的学习现状。

4. 共同制定学习计划: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家校共同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共同监督执行学习进度。

三、协同配合:家庭助力,学校引导家校合作需要双方互相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4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4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4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4年高考地理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国甲卷、新课标卷在整体风格、题型结构上与2023年保持基本稳定,给学生以熟悉感。

试题情境真实,设问新颖,重点考查地理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助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

一、突出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关注现实问题,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近年来,全球性的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

地理学科注重引导学生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树立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的观念。

全国甲卷第44题,以某研究小组在“以水定绿”思想指导下探索合理的人工防风阻沙方式为情境,要求学生结合区域背景条件设计实验方案,探索水资源约束下具有最佳阻沙效果的灌草种植方式。

考查学生对实验方案设计的把握,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安全观。

新课标卷9~11题,围绕一个以提高降水-土壤水转化效率为目标的人工降雨实验,加深学生对地表径流产生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促使考生思索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水循环与水安全。

全国甲卷4~5题,以我国三江平原农垦系统某农场为案例,在国家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结合具体区域特点,引导学生以动态的视角,辩证地看待生态环境保护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

2.展现时代新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全国甲卷第43题,以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所给信息,选择某一世界文化遗产地,设计一个参与感强、互动度高、体验性好的文化旅游产品。

试题聚焦新发展理念,体现在核心价值引领下知识的交叉、能力的复合、素养的融合。

传统村落是特定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

新课标卷1~3题,以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为案例,展现我国少数民族典型传统村落的建筑特色,体现勤劳淳朴的土家人热爱自然、崇尚生态的生活方式和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聪明才智。

初中地理实践练习题实地考察与地理实践的结合

初中地理实践练习题实地考察与地理实践的结合

初中地理实践练习题实地考察与地理实践的结合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

本文将探讨初中地理实践练习题实地考察与地理实践的结合,以及这种结合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一、实地考察与地理实践的融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实践对学生的重要性。

地理知识的见识性强、实践性强以及涉及范围广,这些都需要通过实地考察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

实地考察可以让学生亲身接触地理现象,观察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感受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针对实地考察,地理学科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实践题,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完成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这些练习题,学生不仅可以从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二、实地考察与地理实践的教育意义1. 拓展学生视野实地考察能够带给学生不同于课本的视野。

通过亲身接触,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人类文明的巧妙,拥有更加广阔的眼界。

这不仅对学生的个人成长有帮助,更能够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现象的关注与理解。

2.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地理实践题的设计不仅考察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地考察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数据收集、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增强学科兴趣实地考察是地理学科的教学亮点,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增强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这也有助于学生在长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保持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4.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地理实践题的设置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探索。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提高想象力、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实地考察与地理实践的结合,对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新探地理学思想融入地理试题探究•金卫东/宁夏固原市第一中学(756000)• 丁志三/宁夏固原市回民中字(756000 )摘要:地理学思想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系统性)与差异性思想、空间区位思想、人地关系思想、因地制宜思想、地理过程思想等。

本文通过研究高考真题,明确高考试题所体现和渗透的地理学思想;通过原创 和选编地理试题,将地理学思想融入地理试题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学生的地理素养。

关键词:地理学思想;地理试题;地理素养学科思想是学科专家根据本学科特点和性质提 出的对学科发展和学习最具影响力的观念和见解,是 学科教学的精髓和灵魂,对学科方法起指导作用。

地 理学思想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系统性)与 差异性思想、空间区位思想、人地关系思想、因地制宜 思想、地理过程思想等。

通过研究高考真题,明确高考 试题是如何渗透地理学思想的,如例1的高考真题蕴 含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思想、空间区位思 想;通过原创和选编地理试题,将地理学思想融人地 理试题之中,如例2的原创试题蕴含了人地关系思 想、因地制宜思想、地理过程思想。

一、高考真题中蕴含的地理学思想例1(2017年新课标全国I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 所重视。

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 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 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 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 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

地理 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 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如图1)。

(1) 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 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6分)(2) 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 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6分)(3 )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6分)(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6分)【解读】试题以某山峰的苔原带内部阴、阳坡的分异规律为背景,从微观层面考查植物多样性在垂直方向上变化的原因;主要体现地理学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思想和空间区位思想(山地苔原带在阴坡和阳坡的空间变化规律、空间差异和空间演变)。

第(1)题,根据题干材料“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可得,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现“低一高一低”的分布变化规律。

读图1,阴坡符合这一分布变化规律,因此,该山峰阳坡的苔原带遭受了干扰;以阴坡为参照,将阳坡海拔在2 000米到2 300米范围的山地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曲线按单峰变化规律进行修正(图2),阳坡海拔从2 000米到2 300米范围内,植物多样性本该増加,但却减少了,在大于2 300米的范围内,符合一般性分布2000 2100 2200 2300 2400 2500 2600 海拔(m)图1低2000 2100 2200 2300 2400 2500 2600 海拔(m)图2^嫂H2018年第9期39命题新探规律(干扰程度低),这说明苔原带的下部受到干扰, 而且干扰程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第(2)题,据单峰变化规律可知,该山峰苔原带海 拔在2 300米以上未遭受干扰,阴坡苔原带植物多样 性高于阳坡,据图2,判断依据为阳坡苔原带的植物 多样性最高值(出现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 值,因为阴坡的水分条件比阳坡的好。

第⑶题,与阴坡相比,阳坡日照时间长,接受的 太阳辐射能多,地表温度高,水分易蒸发;阳坡由于气 温高,积雪先融化,蒸发历时较长,所以阳坡比阴坡的 湿度低。

第(4)题,读图1,从2 300米至2 600米两曲线在 垂直方向上所夹的距离变短,阴坡和阳坡植物多样性 差异缩小,说明两坡的地表温度和湿度差异缩小。

大 多山地下宽上窄,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 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随着海拔升高, 阴坡与阳坡的绕行距离变短,水热交换作用增强。

【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 的下部(中下部,2 000〜2300米左右)。

干扰程度分布 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 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 )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 差)。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 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 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 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思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思想是研究区域 自然地理的指导性思想,也是自然地理的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要求 我们要系统地多要素综合分析地理问题。

自然地理环 境整体性是基础,正因为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大要 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才使得不同区域因 自然要素的差异,形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所以在命 题时,要侧重考查从整体上把握自然地理事物的形成 和统一演化规律,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的指导 下,让学生明白人类对某一自然要素的破坏,可能会 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环境的变化;通过试题让学生 探究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表现特征、形成原 因、判断依据等,如例1以某山峰的苔原带在阴坡、阳 坡的差异性为背景,主要考查该山峰的苔原带在阴坡、阳坡的差异性特征、形成原因等。

2.空间区位思想空间区位包括空间定位(位置)、空间大小、空间 运动、空间差异、空间联系、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 演变,以及地理事物形成和分布的区位条件、区位优 势和区位选择等。

如不同空间尺度的大气运动、气候 和自然带的空间分布、城市的空间区位、工农业的区 位条件等。

区位思想是人文地理的核心思想,区位因 素是区位分析的关键。

命题时要从地理事物的空间位 置及其关系和特征,把握地理事物的区位条件和优 势,从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分析其内在联系,从地理 事物的空间演变分析其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的变化 等。

如例1主要考查空间结构的差异和空间演化,即 某山地苔原带在阴坡和阳坡植物多样性的差异;按照 单峰变化规律,在2 000〜2 300米范围内随着海拔的 升高,植物多样性应该增加,但在外界的干扰下,阳坡植物多样性在2 000〜2 300米范围内却随着海拔的升 高,植物多样性减少。

二、原创试题中蕴含的地理学思想例2 (原创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4 分)薫衣草原产于法国东南部、临地中海的普罗旺 斯,成年植株既耐低温,又耐高温,董衣草植株安全露 地越冬在-21°C 以上,在收获季节能耐40°C 左右的高 温;薫衣草喜温暖,花期时要有充足的阳光,耐旱怕 涝;薫衣草根系发达,性喜土层深厚、疏松、透气良好 而富含硅钙质的肥沃土壤,酸性或碱性强的土壤及黏 性重、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高的地块,都不宜种植。

目 前,新疆伊犁河谷是世界薫衣草三大种植基地之一。

新疆地区,经埋土处理、积雪覆盖的薫衣草可耐-37°C 低温,幼苗可耐-10°C 的低温。

图3为新疆伊犁河谷薫 衣草种植分布区,图4为伊宁市气候资料统计图。

40一嫂J l f2018年第9期(1) 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伊犁河谷成为薰衣草 种植基地的区位优势。

(8分)(2) 简述伊犁河谷在薰衣草种植过程中应如何协 调好人地关系。

(6分)(3) 能否在珠江三角洲大面积种植薰衣草,并说明理由。

(6分)(4)伊犁河谷有荒漠草原883万亩,这是河谷农牧民主要的春秋放牧场。

分析如果对荒漠草原利用和 保护不当将会导致的变化过程。

(4分)【透视思想】结合薰衣草的生长习性和伊犁河谷 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伊犁河谷成为薰衣草种植基地 的区位优势,体现了空间区位思想;依据伊犁河谷的 自然环境特征,简述伊犁河谷在薰衣草种植过程中应 如何协调好人地关系,体现了人地关系思想;结合薰 衣草的生长习性和珠江三角洲的自然条件,说明珠江 三角洲不适合种植薰衣草,体现了因地制宜思想;通 过探寻可能导致伊犁河谷荒漠草原利用和保护不当 的原因,分析由荒漠草原变为荒漠的过程,体现了地 理过程思想。

【参考答案】(1)气温适宜薰衣草的生长,且夏季 高温,降水不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 积累;地处中纬西风的迎风坡,降水比较适宜;河谷地 区,地势较平坦且排水条件好;临近河流,灌溉水源充 足;土层深厚、疏松、透气性好。

(答对四点得满分8分)(2)推广喷灌和滴灌,节约用水;合理灌溉,防治土地次生盐碱化;适量种植,保护和恢复植被,防治土 地沙漠化;适量或少用化肥、农药,防治污染等。

(答对 三点得满分6分)(3) 不能。

(2分)珠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多阴天),光照不足;地势低洼,夏季暴雨 时容易积水成涝;土壤呈酸性且黏性重;地下水位高。

(答对两点得满分4分)(4)如果因气候异常干旱、鼠害和蝗虫等生物危害、过度放牧等原因,导致荒漠草原地区植被破坏,在 失去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容易遭受风蚀和命题新探水蚀,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最终导致土 地生产力长期丧失,演变为荒漠。

(4分)1. 人地关系思想人地关系是指人类及其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的 关系,人地关系思想是地理学的主导思想和核心思 想,主要包括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 类活动的影响和人地协调的思想。

人地思想决定了人 类开发利用和对待自然环境的方式、方法和态度。

高 考命题坚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考查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 观”;考查目的是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尊重自然、人 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思想,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品质;在 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传递和弘扬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引导考 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 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充分发挥考试 的育人功能。

如例2第(2)问“简述伊犁河谷在薰衣草 种植过程中应如何协调好人地关系”,结合伊犁河谷 薰衣草种植区的地理特征,只有合理灌溉、保护和恢 复植被、适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等才能协调好该区域的 人地关系。

2. 因地制宜思想因地制宜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各地的区 位优势,趋利避害,发展生产。

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条 件和人文地理条件存在差异,各地发展生产的地理条 件和影响因素各不相同,所以要结合各地的区位优势 和不足,用因地制宜的思想进行科学论证,发展生产, 保护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