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市场操作
货币政策工具---名词解释
![货币政策工具---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96ac118227916888486d7b0.png)
公开市场业务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
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
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
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公开市场操作制度
![公开市场操作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218aa86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69.png)
公开市场操作制度
公开市场操作制度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国内政府债券或其他货币市场工具来调控货币市场流动性,从而影响经济的流通性和利率水平的制度。
通常由央行根据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目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整货币信贷供求关系,实现货币政策的控制和调节。
公开市场操作可以通过央行买入或卖出政府债券来进行。
当央行希望增加市场上的流动性时,它会购买政府债券,向市场注入资金;当央行希望收紧市场上的流动性时,它会出售政府债券,从市场回笼资金。
通过这种方式,央行可以控制市场上的资金供给量,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和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从而对整体经济环境产生影响。
公开市场操作制度的优点包括操作灵活性高、效果明显、市场参与度高等。
央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政策,有利于维护货币市场的稳定。
同时,公开市场操作涉及到大量的市场参与者,能够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并有助于更好地引导市场预期。
公开市场操作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操作成本较高、影响范围有限等。
央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需要一定的成本,包括债券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和交易成本。
此外,公开市场操作也只能对货币市场和短期利率产生影响,对长期利率和实体经济的影响相对有限。
总体来说,公开市场操作制度在货币政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是央行常用的调控工具之一。
通过灵活运用这一制度,央行可以对经济的货币供求关系进行有效调节,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简述公开市场操作
![简述公开市场操作](https://img.taocdn.com/s3/m/a26b72cf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f2.png)
简述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通过中央银行在市场上进行买卖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等金融工具,以达到对市场流动性的控制。
本文将就公开市场操作的基本原理、实施方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简单阐述。
一、基本原理公开市场操作是通过国家银行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债券等金融产品,调整市场资金供应量、市场利率、汇率等,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调控的工具。
此过程包括四个主要的过程:一是国家银行公开发行或回收政府债券或货币市场工具,以影响市场资金供应量;二是买卖政府证券或货币市场工具来影响市场利率;三是通过影响本国货币的汇率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入或流出;四是在市场上买卖外币资产,以影响本币的汇率。
二、实施方式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
其中包括:一是购买和出售政府债券,这是公开市场操作的一个重要方式。
这样操作可以改变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并提高或降低利率;二是进行逆回购操作,这是一种借入资金的操作方式,它可以临时增加中央银行的资金流动性,有助于平衡市场上的流动性;三是进行外汇干预,这是调节外部信用环境的一种方式,外汇干预还可以改变汇率,进而影响货币供应。
三、影响因素公开市场操作的实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需求、汇率波动、国际经济形势、利率波动等。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直接决定了投资者对风险资产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市场利率和汇率等。
此外,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会对公开市场操作产生影响。
例如,经济放缓或贸易摩擦的发生都会导致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而影响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
四、公开市场操作的意义公开市场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通过调整市场上的流动性来影响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以达到调节经济波动和稳定市场的目的。
利率的调节可以帮助提高市场的稳定性,汇率的调节可以保持外汇汇率的稳定,促进贸易和国际金融合作。
公开市场操作还可以通过改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来提高国家的经济、金融和货币安全。
财政政策三大法宝
![财政政策三大法宝](https://img.taocdn.com/s3/m/7473c4b41ed9ad51f11df21d.png)
财政政策三大法宝一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经济学上的术语叫通货紧缩,即需求不足,供给大于需求,表现为物价总水平下降。
应对通货紧缩局面,应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出现的情况,可以说是通货紧缩,所以在1998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有中国特色的名字,实质上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
第二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经济学上的术语叫通货膨胀,即总供给比总需求小,供不应求,表现为物价上涨。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通货膨胀,最近的一次是1993年到1996年这段时期。
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赤字、减少发债、压缩政府开支、控制货币总投放量等。
第三种类型就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但在结构上有矛盾,冷热并存,发展不均衡。
我国从2003年下半年到现在基本上处于这么一种状况,但具体来讲,有些产品供大于求,有些产品供小于求。
应对这种局面采取什么样的宏观调控政策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05年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调整财政政策取向,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财政政策。
稳健财政政策的实质是在总量上不做太大的动作,但在结构上有保有压,加强薄弱环节,压缩过热行业的投资。
有人认为宏观调控就是紧缩,就是要控制发展速度,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其实,宏观调控针对的是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
这些问题,市场解决不了,必须用政府宏观调控这一只看得见的手加以解决,包括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平衡,调整经济结构,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最后达到比较稳定、持续、协调的发展。
因此,无论是扩张的宏观调控政策、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还是稳健(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只要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符合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都是积极和协调的,都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
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https://img.taocdn.com/s3/m/a83c742a4b35eefdc8d333f8.png)
案例:央行6月9日在公开市场继续暂停操作。
这是4月20日降准以来,央行连续第十五次暂停公开市场例行操作。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央行有如此举动?简单来说,就是央行已经放手不进行货币方面的调节,而是让市场原有的资金进行内部消耗与流动。
其实,从2014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疲软,走势不容乐观。
2015年第一季度GDP 增幅7%,更是创下了6年来的新低,出口贸易形势严峻,中国国内每月的CPI、PPI等经济指数都走低。
6月8日,中国5月份进出口数据出炉,其中出口同比小降,进口大降,导致贸易顺差有所增加,数据不太理想。
而今日即将公布的5月份CPI更是备受全国老百姓的关注。
总而言之,2015年的中国经济形势不太好,国内消费能力更是低迷。
虽然股市走强,但是其他的消费以及出口状况都不是很好。
因而,国家央行才出手救市,进行降准,并将降准力度提高到了1个百分点,降息也是如此,5月11日市场对其进行了降息0.25个百分点,这表明了央行对市场释放出资金流动性。
而当市场的资金流动性达到一定的自由水平的话,就能够促进国内的消费、进行各方面投资、进行出口、进而拉动中国经济走强。
那么,这就不难理解今日中国央行为何不进行逆回购操作了,也是连续多次不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原因了。
逆回购就是要缩减市场资金的流动性,而目前市场资金流动性紧缩,央行是没法袖手旁观的,更要出手来救市。
概念: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中国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交易品种:回购交易现券交易中央银行票据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操作方法
![公开市场操作操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6d535b2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10.png)
公开市场操作操作方法
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金融机构票据等金融工具来调节流动性和市场利率的工具。
一般来说,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两种类型:买入操作和卖出操作。
下面是公开市场操作的具体操作方法:
1. 买入操作:
央行向市场购买政府债券、金融机构票据等金融工具,以向市场注入资金。
这种操作可以通过招标等方式进行,央行会设定购买数量和价格等条件。
2. 卖出操作:
央行向市场出售政府债券、金融机构票据等金融工具,以吸收市场中的资金。
这种操作也可以通过招标等方式进行,央行会设定销售数量和价格等条件。
在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时,央行会根据市场情况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来制定操作计划。
央行可以通过购买或者销售金融工具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进而影响市场利率或者流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公开市场操作并非只有买入或者只有卖出,央行也可以同时进行买入和卖出操作,根据具体情况来灵活运用。
这些操作的目的是调节市场资金供
给,以达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如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等。
美联储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
![美联储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https://img.taocdn.com/s3/m/9f2daa17f78a6529647d53f6.png)
政策指示的执行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公开市场帐户经理负责美联储货币政策的 具体操作。 在每日早晨开市前,他阅读一份表明前一交易日结束时银行系 统储备数量的报告,审查联邦基金利率的变化。 上午9点,经理与几名政府债券交易商接触,了解其对当天形势 的预测。 上午10点,经理打电话给财政部了解财政存款变动,以调整美 联储参谋机构对财政存款的预测。财政部官员打出将通过美联 储帐户进行的政府债券的交易量和未来几天的融资计划。 根据上述信息,公开市场帐户经理分析FOMC的具体指示,并根 据防御性操作需要,制定出当天公开市场操作的实际计划。 上午11点,经理与FOMC其他成员报批当天行动计划,得到批 准后采取操作行动。 操作时,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公开市场帐户的交易员打电话给40 个政府债券交易商。 中午,结束一天的交易。
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标准
1、可控性。货币政策工具必须是中央银行完 全可控的 2、可变性。货币政策工具必须具有弹性,能 够操作 3、可行性。货币政策工具必须是在当时条件 下可操作的,尽管不完善 4、关联性。货币政策工具必须与监测的中间 标的(中介目标)高度关联,最好两者是稳 定的函数关系,即中介目标=f(货币政策工具)
Defensive Operation VS Dynamic Operation(防御性操作与动态操作) Outright transaction VS Repurchase Agreements(直接交易与回购协议)
防御性操作
防御性操作: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 作是为了防止中央银行无法控制的外界 因素对R、B的影响。 通过防御性操作来“熨平”许多不可控 因素对R、B产生的有害影响,这些因素 包括浮动存款、在美联储的财政存款、 季节性存款等。这些因素对总准备金的 影响大约为4%。
OMOMLFLPR关系?
![OMOMLFLPR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d0a413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7c.png)
OMOMLFLPR关系?OMO MLF LPR关系OMO:全称为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MLF:全称为中期借贷便利,由中国人民银行在2014年9月设立。
麟龙投顾指出,MLF是央行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用来提供中期基础货币,保障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平稳适度,支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主要面向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通过招标的方式开展。
LPR:全称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的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
LPR由18家报价行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前,以0.05个百分点为步长,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交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按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算术平均,向0.05%的整数倍就近取整计算得出LPR,并于当日9点30分公布。
SLF:全称为常备借贷便利,它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运用。
SLF主要面对的是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利率水平则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因素综合确定。
央行运用SLF 的方式是用抵押的方式发放,银行需要提供合格的抵押品,如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公开市场利率是什么从公开市场业务的角度行,公开市场利率是联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纽带。
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有价证券而调节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利率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手段主要有两种:正(逆)回购和买卖央票。
公开市场利率正(逆)回购期限较短。
短者可至7天。
央行票据分为3个月、1年和3年等。
央行票据的期限长于正(逆)回购。
从功能上讲,公开市场利率两者都有调控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效果。
较央行票据而言,公开市场利率正(逆)回购将减少运作成本,同时锁定资金效果较强。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现状及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现状及有效性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b208ced5bbfd0a79567387.png)
0. 9 9 9 8
—3 . 9 9 4 4 5 9
O . 01 l 8
对 月 度 社 会 消 费 品 零 售 总 额 和 月 度 固 定 资 产
投 资完 成 额进 行 季 节 调整 、差分 后 得 到 变量 DC O N
0MI 、 I B I 、 S Hl B O R 三种 利 率 的走 势 图 如 图 5所
I BI d o e s n o t Gr a n g e r Ca u s e OMI 1 0 3 0 . 7 8 0l 7 OMI d o e s n o t Gr a n g e r Ca u s e I BI 8 . 9 4 7 4 4
OMI d o e s n o t Gr a n g e r Ca u s e S HI B0R
4
.
表 3 0MI 与 I B I 的 格 兰 杰 因 果 检 验 结 果
Nu l l Hy p o t h e s i s : 0b s F ~ S t a t i s t i c P r o b a b i l i t y 0. 4 61 l 5 0. 0 H D 0 2 7
数据 来源 : 根 据 相 关数 据 整理 。
表 4 C o n s u mp t i o n和 I n v e s t me n t 的 A D F检验 结 果
变量
原始 序 列
t - S t a t i s t i c P值
0. 9 9 2 2
一 阶 差 分后 序 列
t -S t a t i s t i c
0 . 4 8 3 4 8 O. 0 21 5 O
率, 缺少 的那个 月 数据 用 前 后两 个 月平 均值 代 替 : 每
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内容
![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c1f0513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0e.png)
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内容
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是指通过出售或购买政府债券等金融市场上的证券,来调控货币市场流动性和利率水平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通常由中央银行通过与商业银行进行交易来执行。
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买入操作和卖出操作。
买入操作(逆回购):中央银行购买商业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等证券,向商业银行提供短期流动性,同时将资金注入市场。
这样可以增加市场上的流动性,促使商业银行增加贷款和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卖出操作(回购):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政府债券等证券给商业银行,从商业银行手中回收流动性,同时将从市场上抽回的资金收回。
这样可以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收紧贷款和投资,以应对通胀压力。
公开市场操作的具体操作方式包括常见的现金交割交易和利率互换交易。
现金交割交易是指中央银行直接向商业银行购买或出售证券,并在交割日支付或收取相应金额的现金。
利率互换交易是指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进行利率互换,通过利息支付和利息结算来调整市场上的流动性和利率。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可以更精确地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以达到货币政策的目标,比如控制通胀、稳定汇率、促进经济增长等。
浅论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浅论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历程及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09efae19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68.png)
浅论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历程及趋势一、背景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始于上世纪70年代,尤其是19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是其中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它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以维护国内货币的稳定和金融安全。
公开市场业务是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公开市场操作的定义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对金融市场资金流动的影响行为。
央行通过购买和销售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政府债券来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满足货币政策的目标。
在中国,央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形式主要包括央行票据、市场准入和再贷款等操作。
三、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历程自1997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已经逐步成为实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历程:1.1997年,央行开始进行先期招标式开展国库券市场业务,为后来形成的公开市场操作奠定了基础。
2.2003年,央行对中国人民银行票据进行全面推广,央行票据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实施工具之一开始发挥大规模作用。
3.2009年1月,央行推出2009年度公开市场业务的具体方案,正式开展逆回购操作,央行以国库券及企业债为抵押品从商业银行手中购买,以释放市场资金,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
4.2012年6月14日,央行公告宣布推出1年期存单,此次推出存单也开启了其公开市场业务新阶段。
央行在债务膨胀、通货膨胀、股市下跌等情况下,选择公开市场操作以调控市场。
四、当前公开市场业务趋势中国市场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央行公开市场业务不断创新,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1.更加注重市场化操作。
央行将公开市场业务纳入货币政策工具以调控市场,凸显公开市场业务的市场化特点。
2.宽松货币政策。
目前央行的货币政策已经从去年末实行的“稳健中性”政策转向“松紧适度”的调控。
针对这一调控方向,公开市场业务也会更加注重创新、灵活、迅速地调动市场资金,形成合力推动经济发展。
央行货币调控机制--三大手段
![央行货币调控机制--三大手段](https://img.taocdn.com/s3/m/13e01bf10242a8956bece4d3.png)
央行货币调控机制--三大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央行调节市场上货币供给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公开市场操作;调节金融机构的存准备金率;调节贴现率;概念: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这些货币能作为基础可以使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通过乘数效应不断增大。
贴现、贴现率:就是一方以票据做抵押向从另一方获得现金并同时支付一定的利息的行为,支付的利息的比率就是贴现率。
有居民向银行的贴现:是指持票人在需要资金时,将其持有的商业汇票,经过背书转让给银行,银行从票面金额中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款支付给申请贴现人的票据行为。
这实质是一种居民向银行的抵押贷款;我国银行也可以向央行贴现,获得贷款或票据抵押贷款,贴现率的变化可以影响银行对央行的贴现的资金量,从而央行就可以通过此调节市场上的货币的供给。
1. 公开市场操作:指货币当局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或卖出财政部或政府的债券或证券,以增减市场上的基础货币量,影响市场的货币的供给。
货币当局在市场上卖出证券时,或从金融机构或市场居民手中回收货币,从而使市场上的货币量减少;当货币当局买入证券时,会向市场上增加货币的供给,扩大市场上的货币量。
由于货币流向市场后的用途不同,这些基础货币产生的乘数效应就不同,对市场上货币总量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
2. 贴现政策:央行通过调节银行从央行的贴现利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贴现资金两,可以控制市场上的货币供给。
提供贴现率则减少市场货币供给,降低贴现率就增加货币供给。
3.存款准备金率:央行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具有强制性。
准备金率调高商业银行可以发放贷款的资金量就减少,同时通过货币乘数也将缩小,将进一步的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分析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121935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cd.png)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分析货币政策是一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为了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制订和实施的政策。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货币政策的调节,可以影响国内的通货膨胀、利率、汇率等方面的经济状况。
货币政策的工具是指中央银行利用的操纵货币供应、货币利率和外汇市场等手段,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方法。
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分别是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
一、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国家货币政策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也是最为灵活和直接的一种手段。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来变动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当中央银行希望加大货币供应量时,它会通过购买债券来向市场注入资金,从而推动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反之,当中央银行觉得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过多时,它则通过出售债券来吸纳市场上的资金,使得货币供应量减少。
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在于其灵活性强,操作及时,而且对市场影响较大。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可以精确地控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公开市场操作还可以通过影响市场上的利率来影响经济主体的投资、消费决策,从而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
公开市场操作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公开市场操作需要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债券来实施,这意味着中央银行需要在市场上有足够的金融资产来进行交易,这对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有一定的要求。
公开市场操作可能面临市场预期的风险,一旦市场对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预期发生变化,就可能对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在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时,中央银行需要密切关注市场的预期和情绪,留意市场的反应。
二、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再贴现贴现率(Discount Rate)。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重要手段。
当中央银行希望通过调节再贴现率来干预市场利率时,它会对再贴现率进行调整,从而影响市场上的贷款利率和债券收益率,进而影响市场上的资金供应和需求,从而对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经济法公开市场操作名词解释
![经济法公开市场操作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f16e342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6.png)
经济法公开市场操作名词解释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影响基础货币,从而影响货币供给的行为。
1、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回笼货币,减少基础货币供给量,再通过货币乘数减少货币供给,从而给过热的经济降温;当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买进有价债券,向流通领域注入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使社会货币供应量数倍增加,从而刺激经济。
2、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3、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进行公开市场业务以来,在不同的时期曾经使用过不同的操作工具。
在2003年4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当年第六号《公开市场业务公告》,决定自4月29日起暂停每周二和周四的正回购操作,此后将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向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招标发行央行票据。
公开市场操作原理
![公开市场操作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25c8e1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0d.png)
公开市场操作原理摘要: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当局采取的政策,用来控制短期借款(银行相互借款以满足短期需要)的利率或货币供应,通常是为了降低通货膨胀或利率,以确保价格稳定和国家货币的稳定。
货币政策的进一步的目的通常是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稳定,实现并保持低失业率,以及维持与其他货币的可预测汇率。
货币政策作为政府管理经济周期现象(如衰退)的方法,通常运用利率,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来控制经济活动。
本文先从货币政策论述操作原理进而引出货币政策工具——公开操作市场操作原理,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横剖面来实证分析公开市场操作原理,利用该货币政策工具如何控制当前市场经济运行。
关键字:货币政策;公开市场;经济;1一引言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当局采取的政策,用来控制短期借款(银行相互借款以满足短期需要)的利率或货币供应,通常是为了降低通货膨胀或利率,以确保价格稳定和国家货币的稳定。
货币政策是对货币供应量的一种修正,即对货币供应量在整个市场经济维持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修正。
“印”更多的钱,或通过改变利率或消除超额准备金来影响货币供给,不仅会带来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更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
与财政政策相反,财政政策依赖税收、政府支出和政府借款,货币政策的进一步的目的通常是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稳定,实现并保持低失业率,以及维持与其他货币的可预测汇率。
货币经济学可以为制定最优货币政策本文先从货币政策论述操作原理进而引出货币政策工具——公开操作市场操作原理,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横剖面来实证分析公开市场操作原理,利用该货币政策工具如何控制当前市场经济运行。
二货币政策运用的原理当货币当局使用其程序来刺激经济时,就会出现扩张性政策。
扩张性政策将短期利率维持在低于通常的水平,或者以比通常更快的速度增加经济中的货币总量。
传统上,它是用来试图在经济衰退期间通过降低利率来降低失业率,希望更便宜的信贷将吸引企业借贷更多的钱,从而扩大规模。
这将增加总需求(一个经济体中对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这将增加以国内生产总值。
公开市场操作是什么意思
![公开市场操作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c3707ed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cb.png)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融入或融出短期资金,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及利率水平的过程,主要操作品种包括债券正回购和逆回购、买卖政府债券、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
与其他流动性管理工具相比,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中央银行主动操作;二是采用以公开招标为主的市场化交易方式,操作信息公开透明;三是通常以相对稳定的频率(每日或每周等)定期开展操作,属于流动性调节的常规手段;四是中央银行可以根据流动性变化及时调整操作的品种、方向和力度,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目前,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均将公开市场操作作为日常流动性管理的主要工具之一。
在不同的流动性环境下,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节奏和力度不同,向市场传递的信息也不尽相同。
当银行体系流动性存在长期、趋势性供求矛盾时,公开市场操作可与其他工具相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对较长期限的流动性进行有效调节。
根据央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5年第二季度)统计,从2003年到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和开展正回购操作,公开市场操作与法定准备金率等其他工具相配合,有效对冲了外汇大量流入带来的过剩流动性。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融入或融出短期资金,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及利率水平的过程,主要操作品种包括债券正回购和逆回购、买卖政府债券、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
与其他流动性管理工具相比,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中央银行主动操作;二是采用以公开招标为主的市场化交易方式,操作信息公开透明;三是通常以相对稳定的频率(每日或每周等)定期开展操作,公开市场操作属于流动性调节的常规手段;四是中央银行可以根据流动性变化及时调整操作的品种、方向和力度,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目前,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均将公开市场操作作为日常流动性管理的主要工具之一。
在不同的流动性环境下,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节奏和力度不同,向市场传递的信息也不尽相同。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763050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2e.png)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其中,公开市场业务是央行进行货币市场调控的一种主要手段,也是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中最灵活的工具之一。
因此,研究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十分重要,对于探讨货币政策的实施、优化金融市场运行、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国内外关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的研究已相对成熟,但在我国特定的经济制度和发展阶段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如市场环境、政策制度等的影响,因此还需要深入探究。
本研究旨在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传导机制的角度,探讨其在我国货币政策实施中的有效性,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方式和传导机制。
通过对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方式和传导机制进行综述和分析,揭示其作用机理和特点。
(2)公开市场业务对各类金融市场的影响。
通过对公开市场业务对各类金融市场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其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和金融市场的运行产生的积极或负面效应。
(3)公开市场业务的有效性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对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有效性评价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探究其在货币政策实施中的作用和发挥程度,进而为制定货币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2.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文献综述:对历史和现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检索,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主要成果,同时对相关概念和操作方法进行厘清。
实证分析: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构建ARIMA模型,研究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货币市场利率变化的影响。
统计分析:通过对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后的货币市场利率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其他金融市场的影响以及操作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三、研究预期成果及应用1. 预期成果(1)对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传导机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探讨其对货币政策实施和金融市场运行的积极和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欧洲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内的公开市场业务将在指导利率、管理货币市场、向市场发出政策信号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欧洲中央银行将主要通过回购协议购买、出售资产、信贷业务等反向交易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欧洲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有四种方式,一是主要再融资业务(简称Refi),成员国中央银公开市场操作行根据投标程序每周进行一次,两周到期,向市场发出政策信号。
再融资利率也是欧洲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最主要的杠杆利率。
二是长期融资业务,成员国中央银行根据投标程序每月进行一次,三个月到期。
三是微调操作,由成员国中央银行在特定情况下通过投标程序和双边程序进行。
四是结构操作,只要欧洲中央银行想调整资金结构,就可以由成员国中央银行通过投标程序和双边程序进行。
编辑本段环境变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并称央行金融宏观调控的“三大法宝”,其中公开市场操作以其灵活性、主动性和可逆性等优势,为多数国家的央行所青睐。
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国公开市场除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外的第三大交易品种,也是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并驾齐驱”的公开市场三大操作工具之一。
2003年以来,央行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一直进行正回购交易,已回笼货币2000多亿元。
由于正回购是央行以自身持有的债券向银行质押回收资金,因此,央行必须拥有足够的现券持有量。
而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显示,到2002年年底,央行手中持有的国债面值大约为2863亿元,除去2003年2公开市场操作0次正回购占用部分,央行持有的国债余额只为原来的四分之一,继续进行正回购操作的空间已经不大。
因此,中央银行发行票据是只为了解决正回购时手中现券不足的问题,为今后继续回笼货币创造条件。
从这个角度看,央行完全可以采取2002年9月的做法,再次将未到期国债部分直接置换为中央银行票据。
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由于自2002年6月份以后,央行连续正回购引导市场利率上升,市场资金情况因而变得较为紧张。
但2003年连续正回购,银行间市场利率不仅没有随之上行,反而出现单边下跌态势,还一度跌破了2%关口。
这表明,银行间市场资金一直相当充裕。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商业银行没有资金需求,央行自然没有必要将未到期部分国债直接置换为中央银行票据。
央行票据发行后,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市流通,交易方式为现券和回购,同时作为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
央行票据的发行,增加了央行对操作工具的选择余地。
今后央行仍应根据市场实际状况,适时加强工具创新,以使其操作更加游刃有余。
编辑本段操作目标货币政策目标是央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必须服从于国家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
当今西方各国普遍以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四大宏观经济目标”。
而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无法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因此,可在其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间,插进两组金融变量,即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二者合称营运目标,它们是央行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的桥梁。
公开市场操作其中,操作目标是接近央行政策工具的金融变量,包括准备金、基础货币和短期利率等直接受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的变量,相应地,中介目标则是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
操作目标公开市场操作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首先要着眼的就是它的操作目标。
据报道,中国200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目标应为16%,而央行公布当年3月末中国M2余额达19.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M1同比增长幅度更高达20.1%.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61万亿元,同比增长19.2%,比3月末高0.7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M2增幅创下1997年6月以来的新高。
而去年中国M2和GDP之比达到1.8,远高于美国的0.54和日本的1.29.由广义货币的构成可知,M2比率越高,整体支付风险越大,说明信用过分集中于银行。
以目前M2的增长速度计,5年后货币供应量将达到45万亿元,而GDP若按8%的增长速度,5年后仅为15万亿元,货币供应量远高于GDP 总值,届时国民经济将面临巨大的通胀压力。
另一方面,3月份中国外汇储备余额3160亿美元,同比增长38.8%,6月份达到3464.7亿美元,同比增长42.7%.央行发行票据,可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对冲快速增长的外汇占款,达到回笼基础货币之操作目标,继而实现降低货币供应量的中介目标,进而才能保证国家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的完成。
编辑本段基础保障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公开市场操作的成功无不依赖于一个成熟的货币市场,货币市场被很多西方经济学家称为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机制。
而成熟货币市场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具有数量足够多的较高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替代性的短期金融工具,以满足筹资渠道多元化、投资选择多样化的需要,从而也便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
对于拥有3万多亿元基础货币的中国央行来说,受现有货币市场的规模、品种限制,调控职能无法从容施展。
因此,在推进银行改革、调整准备金制度的同时,除了央行票据以外,还应该全面发展包括国债、机构债、公司债、抵押贷款债、市政债等在内的债券市场,并继续开发新的品种,比如货币市场基金、大额可转让存单、具有保底收益的委托理财业务等,同时推广商业信用票据,从多方面满足市场主体的投资或盘活金融资产的需求,增强货币市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也培育相应的投资机构。
从长远看,央行票据不是最理想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央行要为此支付相当的成本,所以不适宜长期大量发行,因此其效果就难以保证,全面加强货币市场建设,才是当务之急。
编辑本段注意问题正因为公开市场操作具备其他政策工具所缺少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可逆性等,因而它有较高的有效性。
但是如何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却是央行在实践中探索不尽的课题。
2003年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进行20次正回购操作后,可继续用于正回购的债券已所剩无几。
与此相应的是,央行正回购力度也就不断减弱,从资金回笼高峰时期的200亿元降到后来的30亿元,而市场却并未显现出停止正回购的迹象,各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平均超额备付金比率依然高达3%一4%.如果央行此时没有相应对策推出,必然面临山穷公开市场操作水尽的窘境,难以保证操作的有效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2003年伊始,央行在公开市场就已经新举连连,如交易次数从每周一次增加到两次、增加交易成员、扩大交易范围、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流动性日报制度等,这些都是必要的,但似乎并未像预期那般吸引足够的市场注意力。
在此态势下,灵活采用这种新的融资方式,发行央行票据,就可促使公开市场成员再次正视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确保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
从目前美国、英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来看,回购操作的调控力度有限,即使量很大,如日本,每次操作在几百亿日元,其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
一般而言,公开市场调控能力强的国家,往往其操作的主体是买(卖)断而非回购。
央行可以根据市场流动性状况通过买(卖)断票据随时实现货币回吐或回笼,因此央行发行票据较回购具有更好的灵活性。
此次央行通过对中央银行票据进行滚动操作,就增加了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增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能力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从市场人士的反应来看,央行票据受到了市场的普遍追捧,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们踊跃参加投标和认购。
根据中央国债结算公司的统计,央行票据的认购倍数一般达到2倍左右甚至更高。
这主要是因为现在不少银行手头都有富余资金,在放贷不是十分充分的情况下,也在寻找新的融资手段。
把资金上存给央行,利率仅为1.89%;而央行票据则类似于一种短期金融债券,收益率在2.1%左右;再加上良好的流动性,各商业银行间可通过央行票据的交易来盘活金融资产,自然对各家银行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所以,央行票据的发行提高了公开市场业务的有效性,同时也表明,只有获得市场的接受和欢迎,才能保证这种有效性。
保证基准利率之稳定,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控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目标之一就在于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基准利率,以避免因基准利率变动幅度过大而造成金融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
而且一般采用市场化的短期的国债收益率作为该国基准利率。
但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财政部发行的国债绝大多数是三年期以上的,短期国债市场存量极少,这样在银行间市场基本上都是中长期券种,短期品种的匮乏使得中国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存在缺失。
目前在财政部尚无法形成短期国债滚动发行制度的前提下,短期国债收益率要成为基准利率还需要一个过程。
所以由央行发行自控的、抗干扰性强的短期票据,以替代短期国债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新品种,将有助于市场形成不受干扰的基准利率。
特别是随着央行票据数量的增加,票据存量达到一定规模,其收益率就将成为市场短期收益率的参照基准,这样将有助于中国银行间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完善,同时让市场主体能以央行票据配合中长期债券来规避风险。
由下表可见,从2003年4月22日第1期票据发行至11月17日第52期,已发行的央行票据期限均为一年期以下,其中以3个月期限的为最多,占发行总额(6250亿元)的53%,其次为6个月期的,占34%,一年期的仅为800亿元,约占13%,期限结构比较合理;从央行票据的发行方式方面看,以市场化的利率招标方式取代固定利率的数量招标方式,对于中国利率形成机制和短期利率水平确定的市场化都是有推动作用的;另外在信息披露方面,央行在每周一公布发行公告,向社会提供将发行票据的基本要素,在每周二下午公布发行结果,内容包括实际发行量、投标家数、中标家数、有效投标笔数、有效投标量、边际投标量、边际中标量和中标成员的认购量等内容,与以往发布的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相比,内容有了很大丰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大大增加,这也同样表明了中国票据发行定价的市场化程度在提高,这一点对市场短期利率的合理化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