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综述及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

大学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综述及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
大学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综述及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

大学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综述及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

【摘要】大学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所谓大学利益相关者是指受大学发展影响,同时其行为又影响大学发展的个人或群体,根据米切尔的属性评分法,具体可分为三类,即确定型、期望型和潜伏型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使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本文系统综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大学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大学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 世纪60 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自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提出利益相关者定义,1965年美国学者安索夫第一次将该词引入管理学界,开始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开创性研究,后经弗里曼、布莱尔等学者的共同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这一新兴领域吸引了各界的学者和研究人员,随后利益相关理论也渐渐渗透到经济、企业管理等各个领域。

1.国内外大学利益相关者研究综述

1.1国外研究综述

从大学和社会的关系而言,德里克·博克认为大学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有一张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把大学和社会其他主要机构连接起来,大学已不可避免的与个人和周围的组织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大学内部情况来看,克拉克·克尔早就提出大学不是一个社群,而是若干个社群即本科生社群和研究生社群;人文主义者社群、社会科学家与自然科学家社群;专业学院社群;一切非学术人员社群;管理者社群。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1990年在《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中从更广泛和更高层次的所有权意义上提出大学的拥有者概念,从所有权角度对大学拥有者的界定与划分即是采用了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他的主要观点是:高校的教师多数认为他们就是大学,原因是教学活动和研究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任务,而这正掌握在他们手中;学生宣称对大学的所有权,常常自诩为大学得以存在的缘由,学生在毕业后,因成为教师、校友、捐赠者或董事而成为拥有者。

1.2国内研究综述

胡赤弟是国内较早研究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学者。他发表了我国第一篇研究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并系统研究利益相关者性质、特点、地位和作用的文章。其博士论文《教育产权与大学制度构建的相关性研究》建立了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认为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网,并创造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原创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住宅小区物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以 诸暨市为例 摘要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重要理论,最早由弗里曼提出,近年来得到广大学者和企业家的广泛关注,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与传统的以企业管理者利益为核心的理念不同,重视与企业利益相关的投入与参与者,追求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某些主体的利益。利益相关者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投入了相当的智慧和力量,分散了企业经营的压力和风险,企业在做经营决策时应该综合考量利益相关者创造的价值,对利益相关者给予人文关怀,更应该重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规划产生的重要影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谋划布局。 基于此,本论文以诸暨市物业公司相关者理论为研究主线,诸暨市两家典型的住宅小区为案例,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析。旨在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印证当前的企业相关者理论在具体的实施效果和经营的具体过程中,需要结合战略实施,进而能够推进整个企业本身的发展。当然,在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在其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来驱动企业发展,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之路,给予利益相关者合理的利益分配,从而优化企业经营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 本论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系统梳理,阐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演化过程和重要因素,以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为基础,结合战略管理理论以及在实际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的矩阵模型,重点体现了物业公司、政府、业主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分析和行为影响。最终,结合诸暨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符合诸暨市物业公司发展的整体战略实施的建议。同时,对诸暨市政府在协助物业管理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推进诸暨市在物业管理公司治理上的进展。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物业公司;诸暨市;战略;研究

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探究综述 - 最终2003新

利益相关者及其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综述 李玲 (山东淄博,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255000) 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反对传统股东至上主义理念挑战的一种公司治理理论,在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三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治理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在对美、英等奉行“股东至上”公司治理实践的质疑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所奉行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要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展开进行。与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相比,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参与,比如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股东只是众多利益相关者中的一个,仅仅关注股东的利益是远远不够的。在国外,斯坦福学院的学者、安索夫(Ansoff)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后,弗里曼(Freeman)、克拉克森(Clarkson)、布莱尔(Blair)、米切尔(Mitchell)等学者致力于完善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整体框架和实际应用,并取得丰硕的成果。而在国内,杨瑞龙、周业安、陈宏辉、贾生华、江若尘等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比较深入,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思想体系。 本文试图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现状做一个梳理,从而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形成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以期对以后的理论研究有所帮助,为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 利益相关者理论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怎样界定,究竟谁是利益相关者。如果利益相关者本身都界定不清,就无法展开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公司治理(杨瑞龙,2000)。因此,在界定方面的研究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地方,众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界定利益相关者。 西方学者真正给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这个词首先出现在斯坦福研究中心1963年的内部备忘录中一篇管理论文。利益相关者概念最初是对“股东”这一

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分析用于分析与客户利益相关的所有个人(和组织),帮助客户在战略制定时分清重大利益相关者对于战略的影响。 利益相关者能够影响组织,他们的意见一定要作为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所有利益相关者不可能对所有问题保持一致意见,其中一些群体要比另一些群体的影响力更大,这是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成为战略制定考虑的关键问题。 1、核心利益相关者对酒店发展的影响 ①股东 股东包括在该酒店投资,拥有合法的经济利益的个人和组织,一般情况下,投资收益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是现代酒店追求的目标,但是,目前大部分酒店仍以股东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②管理者 各项决策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者。管理者的行为决定酒店的生死存亡,决定酒店的价值体系与企业文化。同时他们还掌握酒店的关键资源。关键资源的丧失或利用无效率会带来酒店利益的损失,影响酒店的经营发展。 ③员工 酒店员工主要指的是除管理者之外的普通员工。他们投入酒店的是简单劳动的人力资本要素,获取的利益不仅是工资、奖金,还有直接的法律和道德的利益。但在核心利益相关者当中,普通员工拥有的权力最低,因此,普通员工一般会采取偷懒等机会主义行为来降低其承担的风险,从而降低酒店整体利润,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④顾客 他们与股东、管理者以及员工的核心利益是一致的,虽然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表现形式上仍为经济利益,但这决不是顾客利益的核心,顾客利益的核心是消费经历的质量和满足感。 2、战略利益相关者对酒店发展的影响 ①政府 政府是酒店仅次于顾客的利益相关者,政府的行为对酒店有生死存亡的重要影响。有人说酒店是最不被政府关注的行业之一,一方面因为酒店与社会稳定没有直接关系,在市委、市政府的报告中“酒店”关键词很少出现;另一方面酒店创造的税收少。第三是管理不足和管理过度同时存在。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以前,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固定式企业的所有者,利益相关者理论保障了所有为企业投入资源的个人或群体,而不仅仅是注入物质资本的股东。 股东中心理论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财产是由他们所投入的实物资本形成的,他们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理所当然成为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享有者(Crossman & Hart,1986;Hart & Moore,1990)。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应是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同时也分担了企业的一定经营风险,或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因而都应该拥有企业的所有权(Freeman,1984;Blaire,1995,1998)“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27年,通用电气公司一位经理的就职演说中首次提出公司应该为利益相关者服务的思想(刘俊海,1999)。 基于公司的出资不仅来自于股东,而且来自于公司的雇员、供应商、债权人和客户,后者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人力投资。 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学者指出,公司本质上是一种受多种市场影响的企业实体,而不应该是由股东主导的企业组织制度,股东并不是公司唯一的所有者(Donaldson & Preston,1995)。 其否定了“股东利益至上”的观点。 公司的股东并没有承担理论上的全部风险,而其他利益相关者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 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 Freeman在1984年给出利益相关者的经典定义,即“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被企业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并从所有权、

大学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综述及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

大学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综述及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 【摘要】大学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所谓大学利益相关者是指受大学发展影响,同时其行为又影响大学发展的个人或群体,根据米切尔的属性评分法,具体可分为三类,即确定型、期望型和潜伏型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使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本文系统综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大学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大学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 世纪60 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自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提出利益相关者定义,1965年美国学者安索夫第一次将该词引入管理学界,开始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开创性研究,后经弗里曼、布莱尔等学者的共同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这一新兴领域吸引了各界的学者和研究人员,随后利益相关理论也渐渐渗透到经济、企业管理等各个领域。 1.国内外大学利益相关者研究综述 1.1国外研究综述 从大学和社会的关系而言,德里克·博克认为大学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有一张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把大学和社会其他主要机构连接起来,大学已不可避免的与个人和周围的组织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大学内部情况来看,克拉克·克尔早就提出大学不是一个社群,而是若干个社群即本科生社群和研究生社群;人文主义者社群、社会科学家与自然科学家社群;专业学院社群;一切非学术人员社群;管理者社群。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1990年在《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中从更广泛和更高层次的所有权意义上提出大学的拥有者概念,从所有权角度对大学拥有者的界定与划分即是采用了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他的主要观点是:高校的教师多数认为他们就是大学,原因是教学活动和研究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任务,而这正掌握在他们手中;学生宣称对大学的所有权,常常自诩为大学得以存在的缘由,学生在毕业后,因成为教师、校友、捐赠者或董事而成为拥有者。 1.2国内研究综述 胡赤弟是国内较早研究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学者。他发表了我国第一篇研究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并系统研究利益相关者性质、特点、地位和作用的文章。其博士论文《教育产权与大学制度构建的相关性研究》建立了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认为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网,并创造

市场营销策略相关理论综述

第1章市场营销策略相关理论综述 1.1STP理论 STP理论体系的构建、施行是当代市场营销的中心环节,主要流程是企业通过一定的标准将市场划分为多个子市场,随后挑选部分作为企业的目标,并且在该市场中确立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地位。围绕目标市场开展的营销理论体系也就是STP理论体系,其中S是指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环节、T是指目标市场(Targeting)环节、P是指市场定位(Positioning)环节。 企业将会接触各式各样的顾客,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消费心理、不同地区的人文风貌、地理因素以及收入水平和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对于如此庞大的市场,任何一家企业即使坐拥雄厚资金也无法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为避免这类问题,企业应当从企业优势出发,从事他们最擅长的一方面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选择力所能及的、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目标市场,实施针对该市场的营销活动。 图 1-1 STP战略分析流程图 (1)市场细分理论 市场细分( market segmentation) 就是指企业按照固定标准将目标市场的

顾客群进行细分,每一个细分市场的需求都有所不同。而企业根据自身条件与市场行情来设计相应的产品、价格、服务和促销手段,满足细分市场中的顾客需求,已达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细分是对顾客需求进行划分而不是划分产品类别,通过市场细分,企业可以针对性地面对顾客群,生产针对性的产品,把握不同市场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企业能够更加合理的确定目标市场。 市场进行划分的环节,应当充分考虑企业行业的特质,合理选择划分标准,通常情况下,人口、心理、地理、行为、社会文化等因素是划分市场时可选择的核心因素。 差异化营销环节中,市场细分的作用是不应当忽视的,它能帮助企业合理确定目标市场,规划营销策略。不仅如此差异化营销是对市场细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细分市场显著地反映了消费者地需求,因而企业可依据自身的战略规划、生产水平以及资金力量,确定细分市场,再针对自己的目标市场规划营销方案。不仅如此,市场细分之后,信息量减少,企业能够更加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动向,当需求有所变化时,企业可迅速改变营销策略,规划合理科学的营销方案,从而满足市场需求,不仅扩大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提升企业应对突发状况的处理水平;集中力量开拓市场提高资源利用率。所有企业的财力、人力、物力都不可能是无穷无尽的。市场细分之后,选定合理的目标市场,集中企业力量,增强企业竞争力,在目标市场确立有利地位;有助于企业把握市场机会,扩大市场规模。进行市场细分之后,企业对每个细分市场中消费者满意程度、消费潜能、行业竞争状地理细分:地形,气候,交通,城乡,行政区等 行为细分:对消费者行为的评估,然后进行细分 使用者行为细分:是按个人特征细分市场,职业,文化,家庭,个性 社会文化细分:是按社会文化特征细分市场,以民族和宗教为主进行细分 人口细分:年龄、性别、家庭人口、收入、教育程度、社会阶层,宗教信仰 或种族等 心理细分:个性或生活方式等变量对客户细分

关于公司治理模式下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

论文关键词:公司治理和谐社会利益相关者论文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和运用对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观点提出了挑战,文章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分析了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公司治理理念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公司治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公司治理由于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随着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核心的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公司治理伴随着“公司的触角”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经济领域的各个角落,公司治理以及公司治理所衍生出来的企业社会责任、公司公民、商业贿赂和企业伦理等问题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弄清公司治理与构建和谐社会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发展与完善和谐社会理论体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萌芽最早起源于多德(Dodd)与伯利(Berle)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论战。但利益相关者作为一个明确的理论概念则是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于1963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对一个公司来说,存在利益团体,若没有他们,公司就无法生存,这些利益团体就是所谓的利益相关者(stakerholders)。利益相关者的思想一经提出,就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讨论,迄今为止,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就已近30种之多。米切尔(Mitchell,1997)归纳了其中的27种,并将之分为三类:一是最宽泛的定义,即凡是能影响企业活动或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的人或团体都是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周边的社会成员等;二是稍窄的定义,即凡是与企业有直接关系的人或团体才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排除了政府部分、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团体、社会成员等;三是最窄的定义,该定义认为只有在企业中下了“赌注”的人或团体才是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逻辑下对公司治理的分析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认为,企业是资本家的企业,因为企业的财产是由出资者投入的资本形成的,这些资本以物的形式沉淀下来,构成企业信用担保的基础,从而出资者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那么理所当然的应享有企业的所有权,在经济学上就表现为股东权益最大化构成企业的终极目标。杨瑞龙、周业安(1997)认为这种以股东权益为唯一标准的看法是基于物的财产权的认识。所谓财产权就是对所拥有的实物资产具有占有、使用、处置及收益等一系列权能,如果有产者把他们的实物财产投入到公司,那么公司财产的一切权益均属于股东。而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是由不同要素提供者组成的一个系统,股东仅仅是资本的提供者,除此之外,供应商、贷款人、顾客,特别是公司职工对企业都做出了专门化的特殊投资,他们是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经营对他们的影响和对股东的影响一样,因此,公司经营是为公司利益相关者创造财富服务,而不仅仅是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为此,就应当让利益相关者享有公司所有权并参与公司治理。[!--empirenews.page--][1][2][3]下一页威廉姆森则认为,公司治理框架中应该给那些向公司提供了“专用性资产”的人的位置,其中也包括雇员。美国普金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布莱尔(Margrit M。Blair)强烈主张利益相关者应进入公司治理,其观点是:公司并非简单的实物资产的集合,而是一种法律框架结构,其作用在于治理所有企业财富创造性活动中做出特殊投资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投资并不仅限于股东,供应商、贷款人、顾客,尤其是企业雇员往往都做出了特殊的投资,这些投资的价值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与那家公司的持久的关系。认识到公司是一种治理和管理者专业化的制度安排,会促使人们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即雇员、贷款人、供应商或者其他人都可以做出专业投资,这些投资与股东们的投资一样面临完全的风险。所有在企业从事的业务活动中做出特殊投资的各方,都事先假定并期望他们能从企业内部这些资产的联合运用所创造的利润中获得相应份额的收益。波特也提出了与此类似的主张,认为应鼓励长期职工所有权,鼓励公司董事会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应该给予主要顾客、供应商、融资顾问、职工和社区代表等在董事会的发言权。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在现实中推动了公司治理理念的变化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199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310法案》通过,从而使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

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考

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考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结构和战略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挑战。本文在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和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论进步性和存在的局限性。本文认为公司治理应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股东至上;公司治理 传统的理论认为,目标是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治理结构是“资本雇佣劳动”型的单边治理结构,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全部归股东所有。这就是所谓的“股东至上”理论。然而,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里,随着物质资本社会化及证券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团队性的不断增强以及之间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社会责任的日益关注,致使“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挑战。利益相关者理论便应运而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普遍的关注。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过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想由来已久。20世纪中叶以来,知识经济引领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对公司治理理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直接促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1929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位经理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不仅股东,而且雇员、顾客和广大公众都在公司中有一种利益,因此公司的经理人员有义务保护他们的利益。1932年,伯利和米因斯等也发表了相关论述,表明在“股东至上”理论盛行的同时,少数学者“已有了不同的声音”。 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Freeman的《战略性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方法》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问世后,学术界出现了讨论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热潮。但是,真正使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当今和社会至少某一个重要方面主旋律的事实,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和国际组织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普遍重视。1990年,美国商业圈桌会议发布的《公司治理声明》指出,对公司而言,善待员工、优质服务于消费者、鼓励供应商长期合作、偿还债务并拥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声誉都是股东长期利益所在……事实上,美国一些州已经颁布法令以特别授权董事会要考虑股东及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还有少数州通过立法

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综述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文献综述不仅仅是对一系列无联系内容的概括,而且是对以前的相关研究的思路的综合.文献综述的基本步骤为: 1. 文献综述的第一步:概括归纳 收集文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如文献索引,文摘杂志检索,也可利用光盘或网络进行检索;二是从综述性文章,专著,教科书等的参考文献中,摘录出有关的文献目录. 选择文献时,应由近及远,因为最新研究常常包括以前研究的参考资料,并且可以使人更快地了解知识和认识的现状.首先要阅读文献资料的摘要和总结,以确定它与要做的研究有没有关系,决定是否需要将它包括在文献综述中.其次要根据有关的科学理论和研究的需要,对已经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做进一步的筛选,详细,系统地记下所评论的各个文献中研究的问题,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及其存在的问题,观点的不足与尚未提出的问题.将相关的,类似的内容,分别归类;对结论不一致的文献,要对比分析,按一定的评价原则,做出是非的判断.同时,对每一项资料的来源要注明完整的出处,不要忽略记录参考文献的次要信息,如出版时间,页码和出版单位所在城市等. 对要评论的文献先进行概括(不是重复),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和对照,目的不是为了对以前的研究进行详细解释,而是确保读者能够领会与本研究相关的以前研究的主要方面.个别地和集中地对以前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进行分析和评论,这在文献综述中是非常重要的. 2. 文献综述的第二步:摘要 不同的学科对引用摘要的要求与期望不同[1].虽然文献综述并不仅仅是摘要,但研究结果的概念化与有组织的整合是必要的.其做法包括:将资料组织起来,并连到论文或研究的问题上;整合回顾的结果,摘出已知与未知的部分;理清文献中的正反争论;提出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3. 文献综述的第三步:批判 文献综述是否有价值,不仅要看其中的新信息与知识的多少,还要看自己对文献作者及编辑者的观点与看法如何. 阅读文献时,要避免外界的影响甚至干扰,客观地叙述和比较国内外各相关学术流派的观点,方法,特点和取得的成效,评价其优点与不足.要根据研究的需求来做批判,注意不要给人以吹毛求疵之感. 一个具有批判性的评论,必须要有精确性,自我解释性和告知性.批判的程度,主要在测试研究生评鉴技巧:是否能分析出文章的中心概念与所提出的论据,做出摘要,并提出简要评估. 文献综述的第三步是在形式上批判其是否符合一些基本写作的标准,即判定其是否为一篇好文章还要看文献中引用的文章与评论的标准.有的台湾学者将其归纳为:代表性,显著性,相关性,适时性和简捷性. 表1 香港大学建议的论文撰写模式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 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这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他们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从这个意义讲,企业是一种智力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回应的质量,而不仅仅取决于股东。这一企业管理思想从理论上阐述了企业绩效评价和管理的中心,为其后的绩效评价理论奠定了基础。 “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分析 1、权力-行为矩阵

分析如下: 圖示列出了一個權力/動態性矩陣,在這個矩陣上可以畫出各利益相關者的位置。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很好地評估和分析出在新戰略的發展過程中在哪兒應該引入“政治力量”。 A、最難應付的團體是處於D區內的那些團體,因為它們可以很好地支持或阻礙新戰略,但是它們的觀點卻很難預測。其隱含的意思非常明顯:在已建立一個不可改變的地位前一定要找到一種方法,來測試這些利益相關者對新戰略的態度。 B、相反,在細分市場C內的利益相關者,可能會通過管理人員的參與過程來影響戰略,這些管理人員同意他們的’觀點’並建立那些代表他們期望的戰略。 C、雖然細分市場A和B內的利益相關者權力很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不重要。事實上,這些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支持本身,會對權力更大的利益相關者的態度產生影響。 2、权力-利益矩阵 分析如下: 權力/利益矩陣的一個有價值的發展,如圖示中所示,它根據利益相關者與其持有的權力大小的關係,以及從何種程度上表現出對組織戰略的興趣,對其分類。因此稱其為權力/利益矩陣。 這個矩陣指明瞭組織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不同類型。顯然,在戰略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應重點考慮主要參與者(D區)是否接受該戰略。因為他們既有權力又有興趣。關係最難處理的一類利益相關者是C區內的利益相關者,雖然總的說來他們是相對被卻的,但卻可能因某些特定事件而對戰略產生興趣,並施加有力的影響。因此,全面考慮利益相關者對未來戰略的可能反應非常重要。如果低估了他們的利益而迫使其突然重新定位於D區內,並且阻止戰略變革,那麼情況就會很糟。類似地,需要正確地對待B區中利益相關者的需要,因為企業的經營業績和戰略,與他們的利益密切相關,而他們並沒有太大的權力,所以可以通過保持信息交流來滿足他們對利益關註的心理要求。 通過權力/利益矩陣可以明確以下一些問題。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模板

2.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和理论回顾 企业多元化经营是指企业的经营超过一个行业的范围,并向几个行业的多种产品方向发展的一种经营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分散经营单一产业的风险,从而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富余的资源而采取的向现有业务领域之外延伸的扩张战略,它是指企业同时生产和提供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经营战略。俗话说的“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也一度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势。从以上这三方面可以把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理解为是企业战略结构中产品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它是与企业区域发展战略相对应的,企业成功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基本特征是企业在权衡企业能力、企业风险以及企业利润的基础上,寻求企业能力与市场市场机会的优化组合。 2.2文献综述 唐丽颖、赵举民(2013)认为:由于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 ,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 ,企业经营既面临发展的机遇 ,又遇到风险的威胁。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风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需求的多样化 ,产品的寿命周期大大缩短 ,使市场需求的波动性更加剧烈 ,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而多元化是指企业在多个产业领域发展,可以防范在经营领域单一情况下出现市场问题时可能导致的企业彻底失败的风险,即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从而保证经营的适应性、安全性、稳定性。 [1] 刘东升、吴维库(2007)认为: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一部分企业开始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在各自细分市场开拓自己的天地,然而另一些企业则在原有分工细化的基础上开始实行多元化战略,但强调在本行业做专做深。我国企业的多元化情结相对于外国企业似乎更加热衷,尤其是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企业 [1]唐丽颖.赵举民.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12)

国美利益相关者分析报告材料

简述:国美之争的起因是,在贝恩三股东是否继续担任董事一事上,黄光裕持反对态度。由2008年黄光裕控制的两家控股公司,投票反对贝恩的三维股东连任国美董事。但董事会一致同意推翻股东大会结果,重新任命竺稼、雷彦、王励弘三人继续担任董事。随后黄光裕要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撤销陈晓董事局主席职务,撤销国美现任副总裁孙一丁执行董事职务。至此,黄光裕与国美电器现任管理层的矛盾大白天下。8月5日,国美电器宣布将对公司间接持股股东及前任执行董事黄光裕进行法律起诉,针对其于2008年1月及2月前后回购公司股份,违反公司董事的信托责任及信任的行为寻求赔偿,对黄光裕的行为进行反击。而黄光裕方面则呼吁投资者支持重组董事局。 在9月28日的股东大会上,黄光裕方面提出的5项议案中,除第四项议案即取消一般授权得以通过外,罢免陈晓等其他4项议案均未通过。 有的人认为这次国美之争是陈晓赢了,而有一部分人则认为是黄光裕赢了。两派各执己见,当然也有保持中立的人,更多的是看“热闹”的人。许多媒体认为国美之争是控制权之争,陈晓的董事会主席之位得到保全,拥有执掌大权,是最大的赢家。其实,一个公司的控制权,不在股份,不在高层团队,而在于公司的文化氛围,在于一个个业务现场的员工,在于公司的一个个利益相关者。谁能够走进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心里,谁就控制了公司。 这次国美之争,几乎挑战了所有人的想象力和忍耐力,从公关战、心理战到真刀实枪、欲擒故纵的拉票战,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不管是谁输谁赢,利益相关者都站在深受影响的角色。

一、小股东的利益到底谁来保护?经理人对一个人(如大股东或创业者)还是对全体股东忠诚? 国美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后,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唯一区别就是股份多少,但在权益保护上并无差别,并非唯大股东意志,而必须做均衡考量。国美之争中,小股东的选择会对于陈黄有重大影响。对于国美的小股东而言,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题:一边是创始人黄光裕,曾经带领国美电器走到巅峰;一边是临危受命的陈晓,曾经将国美电器从危机中带领到现在。 有知名的财经评论家提出一种奇特逻辑:如果我是小股东,如果我拿不准谁更好,那么我宁愿选一个可以随时被董事会拿下的人,而不是一个永远扳不倒的太上皇,这样至少我们能够保留纠错的机会。这逻辑是典型的文字游戏。同样的文字游戏可以举很多:既然这个人能随时被董事会拿下,那么我应该重点考虑的是这个太上皇倒了对我更有利,还是不倒对我更有利;我是把我的钱交给当铺一个随时准备走人的甩手掌柜打理比较靠谱,还是交给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的当铺老板比较放心? 一位小股东说:“我在为我的利益拉票。谁能把国美经营好?是精细化管理还是扩张?我想我们讨论一年这个问题也解决不了,但是有一个问题可以解决,到底国美的权益是谁的?” 小股东的利益到底与大股东更一致,还是与职业经理人更一致?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内部人控制”发生时,大小股东都是“弱势群体”,大股东和小股东的收益损失比至少是一样的。而小股东可以随时撤退,创始大股东则往往视公

文献综述理论部分

文献综述理论部分 文献综述的目的因研究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如果你的研究目的是要展现有关某个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那么你要做的是一个基本文献综述。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一个研究问题,从而进行深入研究,那么你要做的是一个高级文献综述。 基本文献综述(见图0.1)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它的目的是陈述现有知识的状况,这可以作为一个研究论题(thesis)。 基本文献综述从选择和确立研究兴趣或研究话题(issue)开始——这就是研究问题(study question)。随着写作的不断进行,研究问题将不断缩小和澄清,成为一个研究主题(topic)。研究主题为文献综述提供了具体指向和框架。文献综述必须包括:一个研究论题的发现及论者的观点、对研究问题的回答。一般来说,不管是一份课程作业还是一篇硕士论文,都会要求有一个基本文献综述。 高级文献综述(见图0.2)比基本文献综述更进一步。它也要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再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这时,它要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这个研究将得出新的发现和结论。高级文献综述是确立原创性研究问题的基础,也是对一个研究问题进行探索的基础。在高级文献综述中,研究者首先陈述有关研究问题的现有知识。根据发现,研究者提出研究论题,即哪方面还需要深人研究。高级的硕士论文和所有的博士论文都以

高级文献综述为寻找研究课题中未知领域的垫脚石。 虽然基本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所包含的任务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呈现知识和提出论题的方式是相似和并行不悖的。 文献综述的定义 文献综述是一种书面论证(written argument),它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从前人的研究中寻找到可信的证据,建立自己的论据,从而将一个论题推向前进。它为人们了解有关某一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服务,提供环境和背景性的信息,并列出逻辑论据来证明有关某一论题的观点。下面是我们对文献综述的定义: 文献综述是一种书面论证。它依据对研究课题现有知识的全面理解,建立一个合理的逻辑论证;通过论证,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论点,回答研究问题。 文献综述的过程 文献综述对选定的研究课题进行有组织的研究。图0.3描述了文献综述的几个步骤。文献综述的撰写是推进性的,它有六个步骤,其中每一步的工作都为下一步打下基础(见图0.3)。

论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考

论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股东至上;公司治理 论文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战略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挑战。本文在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和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论进步性和存在的局限性。本文认为公司治理应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 传统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目标是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企业治理结构是“资本雇佣劳动”型的单边治理结构,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全部归股东所有。这就是所谓的“股东至上”理论。然而,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里,随着物质资本社会化及证券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团队性的不断增强以及企业之间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日益关注,致使“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挑战。利益相关者理论便应运而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普遍的关注。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过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想由来已久。20 世纪中叶以来,知识经济引领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对公司治理理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直接促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1929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位经理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不仅股东,而且雇员、顾客和广大公众都在公司中有一种利益,因此公司的经理人员有义务保护他们的利益。1932年,伯利和米因斯等也发表了相关论述,表明在“股东至上”理论盛行的同时,少数学者 “已有了不同的声音”。 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Freeman的《战略性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方法》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问世后,学术界出现了讨论利

旅游目的地相关文献综述

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ssessment 1: Project Proposal Report Title: Several Proposals for Programme Lecturer: Jenny Hennessy Students: Due Date: 13th of November 2013

CONTENT 1.Abstract (1) 2.Introduction (1) 3.Analysis of current approach…………………………………………...错误!未定义书签。-2 4.Improvements designed to predepartune training……………………………..2-3 5. A mentoring programme is used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ignments……………………………………………………..3-4 6.Conclusion (4) 7.Reference (5)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essay is to give some improvements that could be made to the current approach to predeparture training by the introduction of a redesigned cross cultural training initiative. Besides, the essay should give proposals to how a mentoring programme could be used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international assignees once they have taken up their assignments in Mexico. The final purpose of both aspects is to make the expatriate workforce to adjust life in Mexico and work better. Introduction With the failure of the expatriate workforce to adjust life in Mexico, as a result, it is a necessity to make an independent training for worker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40 engineers who had returned home in the last two years from assignments in Mexico, only 25 of them had received any formal pre-departure at all. Not only is that, among these 25 engineers, the length they received pre-departure not the same, from one day to more than 15days. To current approach to pre-departure training, some more efficiency and better improvements and a mentoring programme is very necessary to given before international assignees leave for Mexico agai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approach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40 engineers who had returned home in the last two years from assignments in Mexico, only 25 of them had received any formal pre-departure at all. Not only is that, among these 25 engineers, the length they received pre-departure not the same, from one day to more than 15days. 6 engineers had accepted pre-departure of 1 to 5 days; 3engineers had accepted pre-departure of 6 to 10 days; 11 engineers had accepted pre-departure of 11 to 15days; 5 engineers had accepted of more than 15 days while there were still 15 engineers who had absolutely no pre-departure at all.

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分析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简介 用于分析利与客户利益相关的所有个人(和组织),帮助客户在战略制定时分清重大利益相关者对于战略的影响。 (二)详解 利益相关者是指有与客户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个人或组织群体,可能是客户内部的(如雇员),也可能是客户外部的(如供应商或压力群体)。大多数情况下,利益相关者可分类如下: 所有者和股东银行和其它债权人 供应商购买者和顾客 广告商管理人员 雇员工会 竞争对手地方及国家政府 管制者媒体 公众利益群体政党和宗教群体以及军队 其它 1.利益相关者的角色 利益相关者能够影响组织,他们的意见一定要作为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但是,所有利益相关者不可能对所有问题保持一致意见,其中一些群体要比另一些群体的影响力更大,这是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成为战略制定考虑的关键问题。

除了对战略制定产生影响以外,利益相关者分析也是评价战略的有力工具。战略评价可以通过确定持反对意见的股东和他们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的影响力来完成。 2.绘制利益相关者图 利益相关者图清晰地描绘谁是利益相关者集团,在采取新的战略时,代表哪个集团的利益,他们是否可能推者阻碍变革,他们的力量如何,应该怎样对待他们。绘制时首先确定所有利益相关者,标出他们之间的重要关系,然后分析这张图表所显示的风险与机会,识别任何可能的变化对这张图影响,以便为此做好准备。如图1: 图 1 在确定了最有影响力的利益相关者后,这里有许多应付他们的方法。如图2所示,权力/动态性矩阵可以用来确定在发展新战略时如何引导政治权力。 图 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方法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方法 多锥细分法 “企业的生存和繁荣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但利益相关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细分,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以及被企业活动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采用多锥细分法对利益相关者从不同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划分。 Freeman(1984)认为,利益相关者由于所拥有的资源不同,对企业产生不同影响。他从三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细分:(1)持有公司股票的一类人,如董事会成员、经理人员等,称为所有权利益相关者;(2)与公司有经济往来的相关群体,如员工、债权人、内部服务机构、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地方社区、管理结构等称为经济依赖性利益相关者;(3)与公司在社会利益上有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机关、媒体以及特殊群体,称为社会利益相关者。 Frederick (1988)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方式来划分,将其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利益相关者。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就是直接与企业发生市场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股东、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零售商、消费商、竞争者等;间接的利益相关者是与企业发生非市场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外国政府、社会活动团体、媒体、一般公众等。Charkham (1992)按照相关群体是否与企业存在合同关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型和公众型利益相关者两种。 Wheeler(1998)从相关群体是否具备社会性以及与企业的关系是否直接由真实的人来建立两个角度,比较全面的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四类:(1)主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他们具备社会性和直接参与性两个特征;(2)次要的社会利益相关者,他们通过社会性的活动与企业形成间接关系,如政府、社会团体、竞争对手等;(3)主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他们对企业有直接的影响,但却不作用于具体的人,如自然环境等;(4)次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他们不与企业有直接的联系,也不作用于具体的人,如环境压力集团、动物利益集团,等等。 米切尔评分法 米切尔评分法是由美国学者Mitchell和Wood于1997年提出来的,它将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结合起来。首先认为,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属性中至少一种:合法性、权利性以及紧迫性。依据他们从这三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评分,根据分值来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三种类型:(1)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同时拥有合法性、权力性和紧迫性。他是企业首要关注和密切联系的对象,包括:股东、雇员和顾客。(2)预期型利益相关者,由于三种属性中任意两种。同时拥有合法性和权利性,如投资者、雇员和政府部门等;有合法性和紧急性的群体,如媒体、社会组织等;同时拥有紧急性和权力性的,却没有合法性的群体,比如,一些政治和宗教的极端主义者、激进的社会分子,他们往往会通过一些比较暴力的手段来达到目的。(3)潜在型利益相关者,他们只具备三种属性中的其中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