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方医学史
日本汉方药在老龄化社会的作用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汉方药在老龄化社会的作用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首先,日本汉方药拥有长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汉方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
前2000年左右,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和积累,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药理体系。
而在日本,汉方药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物,其发展历史与中医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
日本汉方药在老龄化社会中的作用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其次,日本汉方药在治疗老年人疾病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
往往会出现多种疾病,而且往往还合并有多种症状。
日本汉方药可以根据老年人的病情和
身体状况,量身定制药方,组合使用多种中药材,以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
因此,广泛使
用日本汉方药可以有效地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最后,日本汉方药的研究和发展为中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国是传统中药的发源地,也是中药的重要研究和应用国家。
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进步,中药也面临着新的挑
战和机遇。
我们可以从日本汉方药的研究和发展中,学习到其注重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
方法和经验。
同时,还可以借鉴其在中药品质控制和标准化方面的经验,加强中药行业的
规范化管理和品牌建设,提高中药的质量和信誉度。
综上所述,日本汉方药在老龄化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在治疗老年
人疾病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其研究和发展中,借鉴一些有益的经验
和方法,以促进中国中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日本汉方医药学发展历程对我国中医药学发展的启示

日本汉方医药学发展历程对我国中医药学发展的启示作者:赵永旺柏莹刘峥嵘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年第05期〔摘要〕目的通过对日本汉方医药学发展历程的探讨,从中寻找对我国中医药学发展有益的启示。
方法从日本汉方医药学的起源、形成、独立发展、鼎盛、衰落、再到复兴的发展历程,得出汉方医药学的发展有别于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道路。
结果汉方医药学虽然起源于我国传统医学,但是汉方医药学注重客观事实,灵活变通,拒绝僵化,规范标准,严格质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日本医者研究汉方医药学的科学态度,是日本汉方医药学在国际上取得很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结论通过借鉴日本汉方医学发展的先进经验,遵循中国中医药学发展的固有规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可以促进中医药学现代化,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加速中医药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汉方医学;中医药学;现代化;启示〔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8.05.029Enlightenment: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y Learning theHistory of Japanese Kampo MedicineZHAO Yongwang1, BAI Ying1, LIU Zhengrong2, QIN Yuhui1*(1.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2. Affiliated Hospital to Hunan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006,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look for th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by exploring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Kampo Medicine. Method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Japanese Kampo Medicine was different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CM by knowing the Japanese Kampo Medicine's origin, formation,independent development, prosperity, decline and revival. Results Although the Japanese Kampo Medicine originated in TCM, the Japanese Kampo Medicine pays attention to the objective fact,flexible, rigid standards and strict quality. Scientific attitude is the main reason that Japanese Kampo Medicine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world. Conclusion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CM, vigorously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culture, acceler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Chinese medicine, the inherent laws of TCM development should be followed,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ld be fully used, partly advanced experience can be borrowed from the Japanese Kampo Medicine.〔Keywords〕 Japanese Kampo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dernization;enlightenment日本汉方医药学(也称东洋医药学)起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经历了接受、发展、昌盛、衰落,再到重新被重视的历史过程。
日本汉方医学史

日本汉方医学史日本汉方医学史序言:在中日两国医学交流中,中医药学与日本的汉方医药学往往会混为一谈。
但实际上,日本的汉方医学就是日本化了的中医学,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同源异流、同根异枝。
早在公元四世纪未期,充分吸收了中国医学朝鲜医学就随着两国之间的交流走进了岛国日本。
日本目前使用的汉方药以《伤寒论》处方的制剂为主。
随着两国之间的不断往来,公元五世纪初,中华医药渐渐的走进了日本。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中华医学和来自中国的草药一直被日本人民视为神草妙药。
不过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医疗的任务却多是由寺院中的僧侣来担当的。
到了公元七世纪时,日本政府开始向中国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这些使者们不但带回了各种文献典籍,更把医学典籍大批带回到日本。
据统计,仅宇多天皇宽平三年(891年)时藤原佐世奉敕登记日本图书,撰成《日本国见在书目》,书中就收载有医书166部,计1107卷。
其中如徐文伯的《杂药方》、僧深的《方集》、葛洪的《肘后方》、胡洽的《胡洽方》、鉴真的《鉴上秘方》、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等都成为了日本医学界的至宝。
除了上述的这些医书外,还有诸如《诸病源侯论》、《千金方》等也在当时传入日本。
这些书籍中还包括了不少后来在我国散失的医书,如《新修本草》、《小品方》(今存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和《集验方》等,张仲景、陶弘景、葛洪等名医的著作传入日本后,来自于中国的唐医方一步一步的取代了比唐医方更早传入的韩医方。
同时,每次随同日本使节来华的,还有一些长期在中国学习的“留学僧”和进行短期学术访问的“请学僧”,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浙江的宁波、天台等地进行修禅和学习,日本当时流传的《康治本伤寒论》就是当时由来华僧人所带回的手抄本。
在医学史上有名的如倭汉直福田、药师惠田、羽粟翼、菅原椎成、玄昉等人也是当时来华学习的日本名医,但是他们回国后却仅服务于上层社会,所以造成了16世纪前的汉方医学只能由宫廷贵族所享受的现象。
[转载]汉方临床(日本)
![[转载]汉方临床(日本)](https://img.taocdn.com/s3/m/b8e9cc2c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6b.png)
[转载]汉方临床(日本)葛根汤加味方治嗅觉消失症(译文) 矢数道明田000子.47岁之主妇,初诊:昭和56年9月(1981)主诉:五年来嗅觉异常.体格,营养状态,气色等一般.乍一见似乎是标准健康体型,脉偏弱,别无异常.血压:110/74,腹部平坦,仅有右胸胁苦满,眼睑结膜充血.有过敏性鼻炎病史.此患者于昭和52年患感冒,打喷嚏流清涕,但从那以后,嗅觉消失,五年间任何气味都不能嗅出.昭和54年一年间,曾服用汉方颗粒制剂,自感暂时有些好转,但很快就又恢复原状,什么气味也闻不出了,还接受过针灸治疗,也是暂时好转,很快就恢复原状.作为其它自觉症状,有头肩部板滞不适,眩晕,足冷,鼻腔稍干,时有鼻痂.对于鼻粘膜干燥,生痂皮,嗅觉消失症,浅田先生常用加味八脉散,所以就给予十日量试服,十日后复诊,无任何效果.因此又以项强为主证,转方给予了葛根汤加桔梗黄芩川芎辛荑各三克三十日量,不料,从服药第十天开始,能嗅到味觉的日子差不多占到一半,竟逐渐地好转起来了.当时认为,这可能是暂时现象.但因项强症状减轻,就嘱其原方继续服用,服药期间,患者感觉嗅觉在逐渐好转,直到翌年1月10日.病情迅速走向痊愈,嗅觉已与五年前正常时完全相同,能很好地判别气味.此后即使患感冒,也不受影响.患者很高兴,为巩固疗效,继续服药,从昭和57年开始,6个月期间,一直是同一处方恢复到完全正常.持续服药至6月下旬,认为完全治愈,不会复发而仃药.(摘译自<汉方临床>第29卷第9)按:此症经年,屡治不愈,何竟葛根汤加味而愈?不知前贤有言:凡杂病久治不愈者,宜问明受病之因,设法重治其因则愈.勿治现有之证也.考病者之嗅觉消失原由感冒引起,其后头肩部板滞不适,项强长期存在,而医者初未予重视,而用加味八脉散治之,宜其不效,(考加味八脉散为浅田家方,由知柏苓泽通诸清热利湿药组成,主治鼻炎之不闻香臭)然矢数道明氏必竟汉方之大家,很快调整思路,以项强为主证而用葛根汤加味治之,是重治其因也,故不治现证而现证反愈也.又,经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知香臭矣,方中麻黄桔梗辛荑等宣肺通窍之功,亦不可没.关于半下散及汤的古今数则验案案一,吴佩玉伤风咳嗽,自用疏风润肺之药,转加呕咳咽痛,张路玉诊之,六脉浮滑应指,作半下汤与之,三啜而病如失,或问咳嗽咽痛而渴,举世咸禁燥剂,而用半下即效,何也?曰:治病必求其本,此风寒挟饮上攻之暴嗽,故用半下桂枝开通经络,迅扫痰涎,兼甘草之和脾胃,而致津液.风痰扫,营卫通,则咽痛燥咳自已,设泥其燥浊而用清润止其痰湿,经络愈壅,津液愈结,燥咳咽痛愈勿宁宇矣.案二,少阴咽痛:郑XX,女,家庭妇女,身体素弱,有痰饮宿疾,因娶媳期届,心力俱劳,引起恶寒发热,头痛等症,咽喉疼痛尤剧,卧床不起,吞咽困难,脉象两寸浮缓,咽部颜色不变.诊断:三阴中少阴主枢,少阴之经循喉咙,枢机失常,邪气怫逆不能外达而发生咽痛.治以<伤寒论>半下汤原方,义取桂枝解肌,甘草以清火,半下以散结降逆,表里兼治方法.嘱徐徐咽下,服两剂,寒热,痰嗽等顿消.继以扶正而愈.(游建熙)案三,慢性咽炎.:王XX,女,成.二年前自觉咽喉疼痛,某医院诊为咽炎,经服抗菌素,消炎西药及清热解毒,滋阴化痰润燥之类的中药数十剂,咽痛未除,延成慢性咽炎.现症咽喉疼痛,咽部无红肿,声音不扬,头晕重痛,身倦无力舌淡润,苔白腻,此症系初起感受风热,过服苦寒阴柔之药,真阳受遏,而致咽部疼痛,绵延不愈,实系寒结少阴,随经上逆咽喉,而成斯疾,用半下散及汤合甘桔汤:桂枝9,半下12,甘草6,桔梗9.十剂而愈.(新医资) 案四,化脓性扁桃体炎:竹XX,女,32岁.77年8月2日,患者咽痛发热数日,脉细而软,并无数急之象,皮肤凉润,舌苔卜白,微黄质红,曾服寒凉药不效.现仍咽喉灼痛,吞咽困难,喉中咳出痰色如脓血,微热不退,头目昏痛.此病曾反复发作,此次尤甚,查见患者神情痛苦,视之可见咽部重度充血,局部粘膜下有出血点,双侧扁桃体2度肿大,表面脓点且已破溃.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处方用:法半下9克.桂枝9克,灸甘草9克,上三味用水两碗烧开,下药煮三~~五沸,勿久煎,频频含咽,半日尽剂.次日来诊,微热已清,神情舒展,告曰:药含入口,顿觉爽快.视之扁桃体已明显缩小,红肿减轻,但溃破处未愈合,守原方,服时加食醋少许,二剂痊愈.(新医资)按:其机理,前贤已详言之,兹录之:章虚谷:少阴之脉,其直者上循咽喉,外邪入里,阳不得伸,郁而化火,上灼咽喉,仍用辛温开达,使邪外解,则内火散,此推本而治也,若见咽痛而投寒凉,则反闭其邪,必致更重.尤在泾:盖少阴客邪,郁聚咽嗌之间,既不得出,亦不得入,设以寒治,则聚愈甚,投以辛温,则郁反通.唐宗海:此言外感风寒,客于会厌,于少阴经而咽痛,此症余见多矣,喉间兼发红色,并痰涎声音嘶破,咽喉颇痛,四川此病多有,皆知用人参散即愈,盖即仲景半下散及汤之意也.又:仲景用药,多宗<本经>.半下治咽喉肿痛,桂枝疗喉痹,本经俱有明训.关于半下散及汤的两则日本验案近日孙曼之先生用半下散治愈声嘶一案,以其药简效佳引人关注,实则国内外医家多有用之者,为加深理解,以广其用,特先从日刊译出数案,供同道学习.国内医案,俟后发表.案一,半下汤治急性扁桃体炎昭和12年生人,(44岁)主妇,初诊:昭和56年1月12日.主诉:咽喉痛.有阿司匹林过敏症,色白,稍胖,面色偏红.现病历,从一天前,出现咽痛及咽头异物感,微恶寒,局部所见:两侧扁桃体轻度肿胀,右侧扁桃体上窝有脓栓.根据'少阴病,咽痛者,半下散及汤主之'之条文.给予半下散精制剂六克,(一日量)三份,嘱其溶于白开水中,边嗽边饮,三日治愈.三月四日,患者以同样主诉来院,因上次药方效佳要求服用原方,遂予上方三日量获愈.(略)案二,半下汤治咽神经官能症大正八月生人,(55岁)主妇,初诊:昭和55年5月18日.主诉,咽喉烧灼样疼痛伴咽喉异物感.约十年前,因咽头异物感曾作两侧茎突切除术,但症状无改善.体格,小个,瘦型,面赤,局部所见:咽头喉头无异常.患者强调咽喉症状并急切要求解决之.遂予半下散精制剂一日量六克,三份,内服方法同上案,十四天后患者来诉,药后咽痛消失,效果非常好,但一仃药似乎又感到不大好,所以恳求继续服用,从其表情,说话态度可见其是非常真诚的,因此让其继续服用本方.(以上两案摘译自<汉方临床>28卷5号8~9页)黄连阿胶汤治顽固性皮炎和指掌硬化症(译文) 矢数道明青000,五十岁之主妇,初诊:昭和54年8月10日(1979),是一个饱经风霜不但患有顽固皮肤病而且还患有其它病的患者.患者27岁结婚,据述:自从事与水接触的工作之后,先是指甲处干涩发红.且波及整个手掌,硬痒皲裂,现已完全不能从事与水接触的工作.而且口唇也粗糙起来,并渐次向全身扩散.上半身特别多,涉及整个面部,胸部.及两手腕.有白色皮屑脱落.下肢仅膝后,整个足底,特别是足跟部皲裂粗糙,有硬皮剥落.全身皮肤稍赤,痒感强烈,近来有进一步恶化的倾向.发病以来已有23年之久,发病之初,虽曾用类固醇剂及类固醇软膏治疗,但不大有效,因成满月脸而仃药,平时常有足冷,易上火倾向.此外,患者有习惯性头痛,常发生剧烈的偏头痛,近时常打哈欠.面热,月经量少.体格,营养中等,脉大体正常,血压:130/80.腹部脐两侧有轻微压痛,我认为多少有点瘀血症.皮肤色红,搔痒剧烈,触之粗糙而干,无分泌物.是郁热迁延之状.以此为目标给予温清饮加连翘三克,甘草一克,.用药三周后,自感稍有效果,就继续服用了两个多月,但搔痒一点也不见好转.这期间,曾发生头痛,作为血症头痛,经服用清上蠲痛汤,头痛很快缓解.后因患者有事暂时仃药,次年九月再度来诊.虽再度给予温清饮加味方,但毫无效果,十二月四日来诊时,面部红肿而有热感,如此严重的情况是从未有过的.就总体来看,好象是实热证,但从用温清饮加减无效的情况来看,或许是慢性病的原因而是虚热症吧,在没有十分自信的情况下,给予了黄连阿胶汤,我认为黄连黄芩味苦难饮,开始用量不宜过大,将方剂作了如下调整.:芍药五克,黄芩四克,黄连二克,阿胶三克,鸡子黄一个(一日量).如法煎药,将阿胶鸡子黄以外的三味药用600CC的水煎至时300CC,去滓,再入阿胶烊化,候冷之后,加入鸡子黄搅拌,饭前一小时分三次服用.开始服药时的第三天,患者来电话说,服药后感到心下痛,就让其今后五天减半服用,即使这样,一周后竟取得了惊人的疗效.至第二周,面部的红疹,搔痒几乎全部消失了,到十二月底,皮肤变得干净细腻.昭和56年1月15日,服完40日药量的患者来诊.其皮肤已与正常人一样,这年正月,在相隔20年未用过化妆品的脸上化了淡妆,也未出现不良反应,手掌也恢复正常了,患者说,多年来不能接触盐,一接触盐病情就恶化,现在动手淹制咸菜接触盐也可以了,现全身皮肤柔软,面部象年轻时一样细腻.方证相符,竟然取得如此好的疗效,我和患者都感到惊奇.据说皮肤科的大夫也很吃惊,想了解究竟用的什么药.OOO黄连阿胶汤的使用指征是病在少阴之虚证,有内热,体液枯燥,热迫心胸,心中烦而不得眠,不得卧等证,用于皮肤病时,一般认为是,颜面潮红,上火,搔痒剧烈而难以入睡,患处发红,干燥,应用于皮肤搔痒症或干癣,干性皮炎,干性湿疹,手掌硬皮症,掌趾脓疱症等,本方从药物性能上来看,芍药散恶血,疏通脏府之气,并活化邪气所致之血液滞涩,黄芩善清里热,化气滞,黄连善泻热,解滞涩于心胸间的邪热.鸡子黄和血而除烦热,与阿胶一起润血燥而濡滑肌肤,诸药相协,滋润体液,消散心胸之热,除心胸之烦.按八纲理论属中和之剂,通常认为是<养血滋阴><熄风清热>之剂.与此病例相较,最为符合的症状是,有内热,邪热上冲,内迫心胸,胸部有明显热象,颜面潮红,上火,有热感,体液枯燥而干,有糠状皮屑脱落.搔痒剧烈而致烦燥不得眠等,此患者本应诊为虚证,乍一见却看不出虚象,但考虑到长达20年慢性病程,以及按实热症治疗的无效,就理所当然的按虚证对待,虽说诊为虚证,但又有实证的表象,可看作是真虚假实.在<汉方治疗实际>一书中,大冢敬节氏这样论述:本方目标,发疹主要见于颜面,隆起程度低而不甚显著,用指抚摸,有些粗糙,略带赤色且干燥,很少作痒,有糠状皮屑脱落,风吹或日照晒则恶化者.本病例,虽赤色明显,痒感较著.不因风吹日晒而恶化,但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因此我认为,若诊为实热而用寒药无效时,可作为真虚假实转而试用补法是必要的, 此后,用芍药黄芩各四克,黄连阿胶各三克,鸡子黄一个为引,使之继续服用,病情日益良好,患者喜之不胜.(摘译自<汉方临床>28卷第4号11~12页)桂枝茯苓丸加苡仁治子宫肌瘤(译文) 矢数道明川XXX子,42岁之妇人,初诊:昭和52年8月.三年前开始出现月经期延长,一年前发现子宫肌瘤.因听说最好是手术治疗,就中止了门诊治疗.直到昭和54年,患者再次来到了医院.现在患者最感痛苦的是心动悸和呼吸困难.一上楼梯就非常痛苦,总是服一些救心之类的药勉强镇静,另外肩关节也痛得厉害,认为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接受神经科的治疗,但无效果.妇科检查:子宫如拳大,肌瘤发硬,子宫像柿饼一样,硬而不能收缩.因此,无论如何也得作手术了,但患者提出能否想办法不作手术呢?于是就与患者约定:试服药三个月,若毫无效果,就手术治疗.首先给予三周的芎归调血饮.不料,心动悸,呼吸困难,肩痛却象说谎似的好了起来.但是肌瘤却一点也没有变化,在耻骨上仍可触到如拳头大的硬块.于是就变方为桂枝茯苓丸加苡仁,使之连服一个月.药后心动悸,呼吸困难,肩痛等症状完全消失,不服用救心药也可以上楼了.于是又再次让其继服原方一个月,当一月后腹诊时,那个肌瘤竟意外的完全不能触及.54年11月,请经常就诊的妇科医生检查证实:肌瘤完全消失.并告知已经没有作手术的必要了.后来因为有便秘,曾用润肠汤合半下泻心汤加减治愈.此后,令患者痛苦的心动悸和呼吸困难完全象神话般的治愈了,据说,不论家人和朋友,凡是知道其长期患病遭受病魔折磨的人们,都说他好象换了个人似的.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用内服药很难治愈.在我的记忆里,鸡蛋大和拳头大的子宫肌瘤,劝其作手术治疗的,这仅是第四例,比这个更大的,通常从一开始就劝其作手术.可是曾经有一个50岁的妇人,患有象小儿头大的肌瘤.宁死也不作手术,态度十分坚决.我处以桂枝茯苓丸料加苡仁,连续服用一年多的时候,某日与大出血一起,分娩出一个小儿头大的肌瘤.意外地治愈了,这是我汉医入门数年的事.这个患者活到75岁,并经常礼节性的给我来信.(摘译自<汉方临床>29卷第8号)防已黄芪汤加麻黄附子治膝关节水肿患者,多X惠XX,女,52岁,初诊:昭和五十八年二月二日(1983).现病历:主诉:四年前出现左右膝关节肿胀,上下楼梯时疼痛.不能端座,入住某医院整形外科,作了膝关节腔穿刺,虽暂时好转,但不久就又恢复原状.现仍在治疗中,无明显效果.现症:体格中等偏瘦,易感冒,睡眠欠佳,无汗,左右膝关节肿胀有跳动感,大便正常,喜饮茶.舌苔白润,脉沉弱,腹软,皮下脂肪少,治疗经过:使之服用防已黄芪汤加麻黄附子.服用一个月后,膝关节内积液吸收,膝关节跳动感及疼痛消失.(摘译自<汉方临床>第30卷7号) 顽固咳嗽治验患者是一位77岁的老年妇人,体格较大,皮肤色白,此次感冒后,连续夜间剧烈咳嗽,难以入眠,痰粘稠,咽喉干燥,近时因剧烈咳嗽而致痰中代血,询其无家族肺癌史,皮肤正常,不干燥,故未用麦门冬汤而给予了滋阴降火汤加黄连.(当归芍药地黄天冬麦冬陈皮各2.5克白术 3克知母黄柏甘草各1.5克黄连1克)二剂,以观察疗效,药后剧烈咳嗽仃止,痰血消失.又继服二剂,病愈.此后用此方治了几例夜间剧烈咳嗽的老年人,均获治愈.(摘译自汉方临床28卷第4号).按:本方见于<万病回春.虚劳门>原治阴虚火动,发热咳嗽,吐痰喘急,盗汗口干之证.日医称:按万病回春主治症状之意,此方虽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之咳嗽,但对干咳或痰粘稠,皮肤浅黑枯燥,便秘可闻及干性罗音者更为有效.又:今人治咳,少用此方.特译此文以备一格.丹栀逍遥散治肩关节周围炎兼坐骨神经痛(译文) 绪方玄芳患者,音XXX,女,68岁,初诊:昭和58年4月1日(1982).现病历,主诉:从昭和57年10月开始,左右肩关节凝痛引起双臂上举受限,同时左右大腿后疼痛,在某大学医院整形外科,被诊为肩关节周围炎兼左右坐骨神经痛.虽经治疗毫无效果.另外,其丈夫因患胃癌在同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在住院数月期间.同时为丈夫作护理,认为是疲劳所致.丈夫死亡后,虽从护理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但其病情依然如故,现症:体格中等,睡眠欠佳,心情烦燥.气色不佳,有盗汗.项强,头重,耳鸣,胸胁苦满,四肢(左右大腿后侧坐骨神经走向部位有压痛,左右膝关节痛,左右肩关节运动高度受限且伴疼痛,)大便一日一次.小便(夜起3~4次)食欲一般.舌苔白厚而润,脉沉紧,腹软,左右有轻度胸胁苦满.治疗及经过:开始服用葛根汤加白术附子.服用一个月无效.考虑到患者主诉有强调次要症状的倾向,决定变方丹栀逍遥散使之服用,服后自觉症状稍见好转,随之而来,肩关节运动受限和坐骨神经走行部位压痛也开始逐渐减轻.从昭和,59年至今,除左右肩关节残留轻度运动受限外,自觉症状和它觉症状都消失了.另外,为巩固疗效.现仍在继续服药.按:本病肢痛用术附类不效,审其病由夫病亡且兼诸郁兼证用逍遥散获效,正应傅青主氏所言:'手足乃肝之分野,而人乃谓脾经之热,不知散肝木之郁结,而手足之痛自去,'又云:'手足一身皆痛,将治手乎,将治足乎,治肝为主,盖肝气一舒,诸病自愈,'由此更进一步说明,兼郁之病,若但治其病,不知解郁,病非但难愈.且必缠绵有加也.。
日本汉方医学临床经验传

日本汉方医学临床经验传日本汉方医学及临证经验 1日本汉方医学及临证经验原著:(日)矢数道明等整理:徐孺子病因论一气留滞说1 ,百病生于一气之留滞后滕艮山认为,在机体内循环不息的一气,如常行不滞,既使有内外病因,也不能成为发病因子。
假使一气留滞,则易感受各种内外病因而为病,故艮山说:百病生子一气留滞(《救弊医话》)。
一气留滞的关键在气而不是病因本身。
所谓“一气”就是元气,故又叫一元气。
《救弊医话》指出、人身有一元气,如天之元阳。
天以此气而运行不息,动则为阳,静则为阴。
人以此气循环不爽。
觉则动、寝则息。
养皮肉脏府以为形,适四肢九窍以为用a 保护此气谓之形.内外一贯养活其形谓之气。
形气二者不相离. ,气离则形寒而死。
由此可见,“一气”就是中国中医学所说的人身阳气。
如把“一气”议看作机体防御因子是不全面的。
实际七,气的留滞,就是气的逆而不顺。
故《病因论》说:平与病,存与亡,惟一元气之顺逆。
这与中国中医学的气滞理论有所不同。
一气留滞包括虚郁两个方而艮山认为。
一气留滞,就是应当顺运、充实、壮健、清爽、通畅的一元气发生异常所致。
通常而言.虚是其始,郁是其终,但虚郁又互相影响、其间关系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元气偏微而不充,以致邪气侵入而留滞,(2)元气虚而不行,以致抑郁而不畅。
(3)已经形成虚郁,若人不能养慎,则加虚增郁,互相影响。
为病更甚。
4)虚郁同病。
即一处元气虚.另一处元气郁,此为有余.彼为不足,虚郁并见。
所以,《救弊医话》说:百病生于一气滞留,可以虚郁二字而尽蔽其义。
疾病所以多种多样.皆由于一气留滞之浅深。
久近、轻重、 .缓急而引起的。
由于一气留滞说否定脏腑经络娜沦,因而不能充分阐明病变的多样性,于是便引入了浅深、久近、轻重、缓急等概念来加以说明。
浅深,指虚郁的存在部位,也包括邪气存在的部位。
久近,指形成时向,即新病宿疾等,缓急是疾病的急性、慢性。
轻重指病变的程度。
一气回转则病愈因为艮山在临床上常用“顺气剂”出入加减疗诸病收效、由此逆推,就导出一气留滞的病因论。
日本汉方药

汉 方 , 是 在 日 本 发 展 起
。, 日 追本 根的 溯汉 源方 应药 属和 于中 同国 根的
日 本 汉 方 药
•
综观日本的汉方药学,可以看到日本
基本上放弃了传承于中国的医药学,而接
受并发展了现代医学。汉方医学在日本没
有什么市场,因为没有谁会在现代诊断手
段如CT,B超,X射线,内窥镜已经非常普及
的时代去接受望闻问切的诊断。日本人的
平均寿命为世界第一(81岁),不是汉方医
药的功劳,而是来自于先进的医疗水平,
发达的医疗技术和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
日本汉方药
汉方药
• 汉方是日本化了的中医 ,已经形成独自的体系, 是在日本发展起来的日本 化了的中国传统医学。
• 汉方药是在其理论指导下 应用的药物,在其发展的 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独自 的体系。
日本汉方药的历史
• 隋唐时期大量的日本留学生在中国学习 了 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社会制度后返回日本, 也带回了中国的医疗技术。公元984 年出版 的《医心方》收录了850种内服药,70种外 用药,基本上没有脱离中国的 模式。到16 世纪,随着中医中药在日本不断发展并与 日本的本土文化结合,以及 田代三喜,曲 直濑道等的努力,产生了半独立于中医中 药的医疗体系。
• 水煎服,每日2次。
• 主治单纯性肥胖症。
• •
•
些进 的的导学来 同中
毒了 体过下。的 源药
性制 在 较取 中 大工 药 的艺 汉 药, 方 物并 的 成去 基 分除 础 。了 上
一改
系程应 。中用
,的 已药 经物 形, 成在 了其 独发 自展
汉日 方本 药化 则了 是的 在 其 理 论 指中 国 传 统 医
“十八反”
日本汉方医学发展记述之四

日本汉方医学发展记述之四20世纪初,兼通汉方的西医生:<和田启十郎>编撰出版了《医界之铁椎》一书。
明治维新之时期是日本汉医界最黑暗的时代,因为政府实施了“灭汉兴洋”的政策,导致社会普遍认为陈腐的汉方医需被淘汰。
但信州名医和田启十郎(1872-1916)与之相反,他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著成《医界之铁椎》(1910)以宣扬“西医非万能、汉医非陈腐”,是在当时情形下第一个提出复兴汉方的人,并用西医科学方式解释汉医理论,故被后世称为“守护濒临灭绝汉方之先人”。
这种赞誉或许比不了其弟子──汤本求真,但在今天的日本汉方医界,和田启十郎仍占有一席之地。
汤本求真(1876~1941)是20世纪初日本医学界“西学汉”的巨擘,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的一代宗师。
1901年金泽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从事西医治疗。
1906年,他正在家乡石川县开业行医时,长女患疫痢死去,他“恨医之无术,中怀沮丧,涉月经时,精神几至溃乱”,并开始对现代医学的信念产生了动摇。
1910年和田启十郎自费出版《医界之铁椎》,抨击“洋医万能论”,宣传汉方医学的优越性,对痛失爱女的汤本求真触动极大。
此书让他对汉方医学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与和田启十郎的思想产生了共鸣。
于是他主动写信求教于和田启十郎,尊为老师。
汤本求真原名“汤本四郎右卫门”,出于对和田启十郎的学识、志向、精神的追随,他仿照和田启十郎之名“子真”,将自己的原名“四郎右卫门”改为“求真”。
他立志要在西方文化一统天下的日本社会重新复兴汉方医学。
1927年6月,凝聚着他全部心血的《皇汉医学》一书的第一卷出版。
1928年4月、9月,先后出版了第二、三卷,全书57万字。
该书的出版,对当时的日本医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名汉医奥田谦藏为该书撰写跋文时赞扬说:“此书成后,公之于世,所以补正现代医术之谬误缺陷,故无论矣;又将医界之宝库、汉方医学之真谛一一揭出,负启导后进之大任。
”《皇汉医学》出版后,正值中国的国民党政府欲“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引起全国中医界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反对。
日本汉方医学三大流派简介

日本汉方医学三大流派简介日本, 汉方,医学, 流派, 简介序言:自从公元五世纪汉方传入日本伊始,一代又一代的汉方名医就为汉方能在日本落地生根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方医学大家为中心的派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曲直濑道三先生所在的后世方派为主的曲直瀬流;以名古屋玄医等人为主的古方派和以考证医学典籍找寻各种治疗方法的考证派。
本文将对这三个不同的流派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曲直濑流的医术曲直濑道三于古河的田代三喜处进行了多年的修业后于1545年回到京都,自此揭开了其医学生涯的序幕。
道三先生的医学体系是基于以金元医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明医学,而在明医学中又受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的影响犹为深厚。
这个我们可以从道三先生的著作《启迪集》一书中就能看出。
而他的医学思想,也和医术一起被他的徒子徒孙们所继承并发扬光大。
根据今天残存于世的医方案集中,我们能从某种程度上大致的推测出当时曲直濑流的医生们是如何对病人进行治疗的。
道三先生所治疗过的疾病大部可在他所写成的《出证配剂》一书中看到。
这里被记载的病案资料全部都是他经手确证的,而且从内容来看这里面的大部分医治方法都是道三先生所独创的。
这个病案集的主要内容是分析疾病伴随的各种症候与药物的药效之间的联系,因此这本书中大部分的药方记录仍然能为今天的汉方医生们提供参考。
道三先生的医术是如此的出神入化,而他的孩子玄朔的医术也不遑多让。
在玄朔所著的《医学天正记》一书中,记录有包括皇族、公卿、武将等当时的著名人物在内的六十门共三百七十四种不同的病例。
然而在当时,对各人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没有定论的。
所以即使诸如半井瑞策、竹田定加、祐乘坊、上池院等有名的宫廷医生也不能轻易地将他们自己的治疗方案定为最佳方案。
在如此难度之下,人们看到的却是玄朔以他神乎其技的本领将病魔一一击败。
日本汉方医药的历史教训与中医药现代化问题思考

包含任何病因、病机成分, 只是症状或一组症状集合 的 “ 症候
群 ”, 与仲景所提 出的 “ 汤证 ”也不完全是 同一概念 。他们所 谓的 “ 方证对应 ”并非中医的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而只是根 据症状选择 方剂, 并根据症状进 行药物加减而 已, 与仲景创立 倡导的辨证 论治相去甚远 。 近5 O年来, 日本汉方 学者在 “ 方证相对 ” 方病相对 ” 、“ 方 面大做 文章 , 使汉 方医药 陷入 了似 中似西 、非 中非西的误
2 日本 汉 方 医 药 发 展 的 主 要 历 史教 训
着 人们 。笔者现试对 日本 “ 医存 药”历史教训进行 总结, 废 就
我 国长 期以来存在 的 “ 医存 药”倾 向进行分析, 废 并对我国中 医药现代化 的方 向选择 问题提 出 自己的观 点, 以期引起有识之 士对这 一问题 的重视和研究探讨 。 1 日本汉方医药发展存在的主要 问题 1 1 重方证对应 、轻辨证论 治, . 基础 薄弱 公元 5世纪初, 古朝鲜 医方 开始传入 日本 。公元 52年, 6 《 明堂 图》等 中医药文献传到 日本 。公元 8世纪 日本颁布 《 大
[] 于真 健 , 4 杨彪 . 日本 汉方 医 学方 证相 对 [] 国 医论坛 ,9 6 1 () 论 J. 19 , 14 :
2— . 0 21
有些甚至 以 “ 研成果 ”的形式在扩大着影 响, 科 不可等 闲视之 。
笔者无意全盘否定运用现代科 学方法对中药的活性成分 、 体 内代谢过程 、作 用机理等方面进行研 究, 也承认这种研 究对 于现 代医药学 的发展具 有推动作用 。所 强调的是, 上述研 究不 应 当成为 中医药研究 的主流, 更不能成为中医药研究 的全部 。 目前, 中医药学还不可能与现代西 方医药学融合成一体 的 “ 现代 医药学 ” 中医药学在今后很长一段 时期 内, , 需要走相对 独立 的发 展道路 。中药 的研 究开发应 与 中医临床研 究紧密联 系 。应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 一定要采用严 谨的科研设计 、先 进 的观察手段 , 以保证所研 究观测 的是 中医药学上 的疗效, 而 不是 西方 医药学上 的疗效, 只有这样才 能真 正维 护中医药研究
日本汉方药发展及启示

日本汉方药发展及启示日本汉方药发展及启示汉方药是中国传统的中药治疗理论及临床经验总结,它随着历史的演变对世界各国的民众健康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中的高手良药,被日本用心引进和发展,成为日本重要的医疗保健手段之一,并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一、日本汉方药的发展历程汉方药在日本最初的出现是在公元3世纪京都的山背大学。
之后,日本天皇的医师收集了大量的汉方药方,并逐渐发展起来。
在12世纪末,日本建立了公认的汉方治疗系统。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不断的完善,又于17世纪日本的足利义满时期达到了顶峰,被称为“足利汉方医学”。
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医学在日本的引进,汉方药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在一些传统医疗机构和民间医生中,汉方药仍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进入20世纪,一些年轻的中医专家开始研究日本本土植物的药用价值,开发出了许多新药。
这些新药既加强了汉方药的功效,又增强了其现代化的特点,更好地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
二、日本汉方药的优势1.方便性很多人认为中药疗法需要煎药、泡茶或甚至捏成丸子,这样的疗法过于麻烦和费时。
但是在日本,汉方药制成的现代化剂型非常丰富,包括片剂、胶囊和水剂剂型等,用起来非常方便。
不用煮药、不用自己配方,怕麻烦的人也可以很容易地享受到汉方药的好处。
2.疗效明显在日本,汉方药因为它的独特的治疗方法、经验丰富的医师以及先进的技术,已经在不少领域成为了不二之选。
世界健康组织对中草药进行研究认为,它们在治疗慢性疾病、预防传染病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日本采用汉方药的治疗方案,对恢复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3.中西医结合西式医学优点是技术先进,药效快,对于疾病的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
汉方药优点是温和且疗效显著,但缺点是药效不如西医药品。
在日本,两种医学在商业隆盛的大城市中完美融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特别是在治疗胸痛、喉咙发炎、支气管炎等疾病上优势更为明显。
三、日本汉方药的启示1.深度挖掘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是一项长久的任务,日本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中医东渡,汉方医学始于《伤寒论》

中医东渡,汉方医学始于《伤寒论》道法自然,中医东渡在日本生根发芽,江户时代的吉益东洞等,因力推经方,在日本成为汉方医学。
日本素有“汉方医学,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之说,大多数汉方家行医后都终生不辍研究《伤寒论》。
这里也有一位汉方家,也许在中国不太被人熟知,但在日本汉方医学领域众所周知,他便是:大塚敬节。
基本信息.书名:《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定价:59作者:大塚敬节著,王宁元译开本:16开字数:431千字页数:430装帧:平装出版时间:2016年5月ISBN:9787513223768内容推荐.本书为日本著名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1900-1980)的代表作之一。
大塚敬节先生秉承“汉方医学研究,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之说,毕生坚持持续研究《伤寒杂病论》。
大塚敬节受创元社编辑部长保坂富士夫氏的要求,写下了该书稿,既作为《伤寒论》入门讲义,也作为临床医生的参考用书。
在《伤寒论》注解书籍中,深奥难解者居多。
但大塚敬节先生认为“这本解说书,我可以自负地认为是至今刊行的《伤寒论》注解书籍中最平易的一本。
”本书的前编是概论部分,后编是正文解说。
在概论部分综合地论述了阅读《伤寒论》所必须具备的一些知识,正文解说部分则以《伤寒论》原文为中心对于认为在临床有重要价值的各条文进行解说。
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医生、中医研究者、教学者阅读。
作者简介.大塚敬节(1900-1980),日本著名汉方医学家。
一九二三年毕业于熊本医学专门学校,一九二九年师事汤本求真学习汉方医学,一九三一年开设汉方专科医院,从此以复兴汉方医学为己任,不懈地工作。
一九三四年参与创立日本汉方医学会,一九五〇年参与创立日本东洋医学会,历任理事、评议员、会长、理事长等职务。
一九五五年参与设立医疗法人金匮会、财团法人日本汉方医学研究所。
一九七四年参与创建社团法人北里研究所附属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并担任第一任所长。
五十年汉方一条道路,从事疑难病诊疗与研究,培育后续人才,且著述甚丰,为汉方医学复兴与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基础。
汉方 中药在日本的发展

汉方中药在日本的发展
“汉方医学是在日本发展起来并已经日本化了的中医药学。
汉方药是在汉方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与我国中药同根同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独自体系,并在日本整个医药体系当中扮演着较为特殊的角色。
”
中医药学在我国秦汉时期传入日本。
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日本医学将中医药学与其固有医学相结合,出现了被史学界称为“后世”、“古方”、“考证-折衷”的三大医学派系,其中尤以“古方派”最为有名。
该派系是指以张仲景医学为基础的艮山、东洞流(派)医学,法尊仲景,崇尚求实,名家辈出,以其医论之新颖、理论之雄辩、疗效之显著而享誉日本汉方界,对日本汉方医学发展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至今仍为日本汉方医学的主流派系。
明治维新后,日本全面引进西方医学,汉方医学受到排挤,一度濒临灭绝。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疾病和疑难病普遍增多,在西医疗法无可奈何,且西药副作用大、价格昂贵之时,汉方药再度兴起。
1972年,日本厚生省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筛选出210条经典古方作为非处方药批准使用。
1976年,在未经新药临床试验审批的情况下,破例将146只汉方药收录到国家药典,并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后经过不断补充,现已有233种汉方制剂被纳入国家医保体系。
日本民众可凭医师处方报销由本国厂家生产的汉方药制剂,而从国外进口的中成药则属自费项目,无法报销。
自纳入医保后,汉方药的销量曾以每年约15%的速度激增。
1992年,日本医用汉方药的生产。
日本汉方医学的历史及现状

日本汉方医学的历史及现状
人口 1 . 27 亿以上
国土面积 37 万多平方公里, 世界上排第 60 位。
现行政体为三权分立,区划 为一都,二府,四十三县。
【经方医案】日本汉方医案11则(一剂知两剂已医案)

【经方医案】日本汉方医案11则(一剂知两剂已医案)奥田谦藏医家简介:日本著名汉方医,古方派,著有《汉方古方要方解说》《伤寒论阶梯》等书。
高热出处:《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某)1月15日,发病后第5日,服用葛根汤、小柴胡汤加石膏、小柴胡合白虎加人参汤,病情未见好转,因为痛苦,晨4时即醒来。
严重口渴,一口喝下一玻璃杯水。
心前区不适。
高热达40.2℃,头面、身躯、四肢汗出如洗,然而脊背寒如泡在冷水中。
心下痞硬,鸠尾至脐腹满而上冲。
晨5时不待天明即给奥田先生打电话,主诉胸中痛苦难忍,辗转反侧。
8时热度为30g.7℃。
或感冒,或肠伤寒,或败血症,令人不解。
10时,奥田先生至而诊之,其脉洪大,烦渴自汗,背恶寒,心下痞硬。
诊为典型三阳合病,完全符合白虎加人参汤证。
背微恶寒,微为幽微之微,即恶寒源于身之深处。
服用白虎加人参汤1小时,恶寒、心下痞硬先消失,随之背,中变温,心下轻爽。
3个半小时,体温已降至37.5℃,诸症全部消失,有食欲,很快入睡。
北山友松医家简介:日本著名汉方医,其父为唐朝通事(翻译),于1627年后入籍于日。
北山被誉为具有“旷世之才”“触手生春之妙”。
代表作《北山医案》一书中对各医案的记述全面,脉证俱详,且多有诊疗过程中的治病思路,以及所涉及到的《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著作的相关论述。
既用经典的论述作为辨证论治的指导方针,同时又用疗效来反证经典的权威和正确性。
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告诉今人如何治病。
中风发热燥渴呕吐出处:《伤寒论今释》卷二引《医方口诀集》。
平野庄一民,伤风发热,口燥而渴,与水则吐。
后服汤药亦吐。
诸医袖手。
请治于予。
脉之,浮数。
记得《伤寒论》曰:中风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遂以五苓末,白饮和服。
一匕知,三匕已。
大仓滕云泽医家简介:日本著名医家,身世具体不详,为民国陆渊雷所编《伤寒论今释》中记录的医家。
该书撰于1930年,陆渊雷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伤寒论》用较浅析的理论予以分析、归纳和诠释,选注精要。
日本汉方医学的历史

日本汉方医学的历史核心提示:汉方医学的历史中国医学的传入和模仿时期日本的医学在明治政府决定采用德国医学之前,中国的传统医学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
这种医学最早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接着和其它的文汉方医学的历史中国医学的传入和模仿时期日本的医学在明治政府决定采用德国医学之前,中国的传统医学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
这种医学最早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接着和其它的文化一起由中国大陆直接传入。
从那以后,日本的医学不管是在制度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模仿着中国而发展。
奈良时代的大宝律令(701年)中就记载有模仿唐朝的医疗制度,在这个医疗制度下宫廷中开展了教育和诊疗活动。
当时使用的全是中国的教科书。
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平安时代,编集新医书的潮流出现了。
把中国医书中的精华“提炼”出来,面向日本人方便阅读,成为了编辑的主要工作。
其中最著名的就要算丹波康赖编集的《医心方》(984年),在这以后的大约一百年里就没有出现过超越它的医书。
镰仓时代到了镰仓时代,佛教在人民群众中传开,在寺院中进行医疗活动的僧侣也出现了。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奈良修建了北山十八门户,在镰仓(神奈川县东南部的市)修建了极乐寺的忍性,也就是在这个时代,元朝统治着的中国,两次出兵日本,使得一段时间里和日本的来往变得很少,但是这种状况没有持续多久,来自中国的新文化一直影响着日本的文化。
14世纪初期,梶原性全通过使用新传来的中国的医书,整理出了《顿医抄》和《万安方》两本书。
大量使用的中国医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和《幼幼新书》。
室町时代(1336~1573)从室町时代开始,从明朝来的信息就增多了,去中国学医的人也出现了。
其中竹田昌庆、半井明亲、吉田宗桂、田代三喜等人及其继承者成为以后日本医学界的先驱。
室町时代的末期,随着五山僧(京都、镰仓的禅僧)积极地展开医学文献的研究,文人对医学的关心程度高涨,通过被称为“遣明船”的商船运输,流入了大量的医学文献和药材。
日本汉方医学三大流派简介

日本汉方医学三大流派简介日本, 汉方, 医学, 流派, 简介序言:自从公元五世纪汉方传入日本伊始,一代又一代的汉方名医就为汉方能在日本落地生根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方医学大家为中心的派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曲直濑道三先生所在的后世方派为主的曲直瀬流;以名古屋玄医等人为主的古方派和以考证医学典籍找寻各种治疗方法的考证派。
本文将对这三个不同的流派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曲直濑流的医术曲直濑道三于古河的田代三喜处进行了多年的修业后于1545年回到京都,自此揭开了其医学生涯的序幕。
道三先生的医学体系是基于以金元医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明医学,而在明医学中又受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的影响犹为深厚。
这个我们可以从道三先生的著作《启迪集》一书中就能看出。
而他的医学思想,也和医术一起被他的徒子徒孙们所继承并发扬光大。
根据今天残存于世的医方案集中,我们能从某种程度上大致的推测出当时曲直濑流的医生们是如何对病人进行治疗的。
道三先生所治疗过的疾病大部可在他所写成的《出证配剂》一书中看到。
这里被记载的病案资料全部都是他经手确证的,而且从内容来看这里面的大部分医治方法都是道三先生所独创的。
这个病案集的主要内容是分析疾病伴随的各种症候与药物的药效之间的联系,因此这本书中大部分的药方记录仍然能为今天的汉方医生们提供参考。
道三先生的医术是如此的出神入化,而他的孩子玄朔的医术也不遑多让。
在玄朔所著的《医学天正记》一书中,记录有包括皇族、公卿、武将等当时的著名人物在内的六十门共三百七十四种不同的病例。
然而在当时,对各人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没有定论的。
所以即使诸如半井瑞策、竹田定加、祐乘坊、上池院等有名的宫廷医生也不能轻易地将他们自己的治疗方案定为最佳方案。
在如此难度之下,人们看到的却是玄朔以他神乎其技的本领将病魔一一击败。
玄朔与其弟子们所在的那个时代,比起初代的道三的时代又有所不同——可以借鉴参考的医学资料变的齐备起来。
汉方在日本,中医在美国

• (7)当我贴出有关美国中药的不算‘药’事实,有人竟误解为:在美国,中 药有个‚宽松环境‛,更适合中医药的发展!他们不懂,算‘药’和‘不算药’ 的区别: 药是经过了FDA的检查和同意,具有某种疗效,因而可以在标签中 标示(所用文字都要FDA批准),在药品专销(店)柜台出售的药物。医生也 能在处方中开给病 人,医疗保险有可能支付。另外,它的成分,品质也在 FDA的监督之下,即,不能有假药出售。但是,不算‘药’,而算‘食品补充 物’,FDA/市场只须注意 它是否符合卫生检疫标准(包括不含有害物)。至 于它的成分谁会去管:难道FDA要去检查,比如,某种蛋糕的成份含量是否变 了?另外,不算‘药’,它的标签 上就不能含暗示‘可以治疗XX病’含义的 文字。执照医生不会在处方中看出,保险公司一定不支付。所以,中药在美国 只能躲在唐人街的小中药店或东方店的一方小柜台里,进不了像CVS, Walgreens, WalMart等美国人买药的地方。
汉方的历史
• 日本汉方药与中药应属于同根同源。汉方药在秦汉时期传入日 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全面引进西方医学体系,从根本上排斥 汉方医学,导致其几乎灭绝。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老年疾 病为主的疑难病症越来越多,西医对此束手无策,且西药对人 体副作用大,价格昂贵,因而汉方医药又逐渐兴起。1976年, 日本厚生劳动省确定了汉方药医疗保险适用制度,即批准可以 使用中国《伤寒杂病论》中的210个古方汉方生产汉方药,汉 方药产业随之得到迅猛发展。 • 西方医学传入日本真正受到注意并发生影响是在17世纪,随 荷兰人进入日本之后。汉方医学与当时急需发展战伤外科、预 防医学、集体治疗医学和防疫医学等‚群体防治医学‛的需要 相矛盾,使汉方医学在与西医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 公元1868年,进入明治时期的日本政府,实行富国强兵政策, 同时在倾向于西洋文化的社会大潮的背景下,医学也转向于西 洋医学。汉方医学馆被封闭,领导权由西医执掌,片面强调西 医的优点,根本忽视两种医学的不同,大力提倡西医,采用西 医、药分业制度,通过西欧医学教育,大量培养西医师。此时 的汉方医学陷入低谷。明治8年以后,汉方医学甚至处在法律 上难以生存的状态。至此,汉方医学进入了历史上最困难的阶 段。
近世日本汉方医学的变迁

完全 是原 有 的 面貌 ,随 着 时代 的转 移 , 从
名 称 到 内涵 也 不 断 体 现 出 日益 日本 化 的
转变 。这 些变 化 在 近世 最 为 明显 , 而且 表
金 元 医学 , 留学 l年 回 国后 , 倡 李 朱 医 2 首
学 。由此形 成 了 日本最 初 的医学 流 派— —
后世 方 派 。田代 三喜亦 被 称为后 世派 的开 山之祖 , 由三喜 导 入 的李 朱 医学 由其弟 子 曲直濑 道三大 力推 广普及 。但最 新 的研究 表 明 , 喜是 道三 为赋 予 新 型学 派 以正规 三 血 统而 虚构 出的人 物 。 (7 — 0 17 年 , 唧 P 39 )5 1 曲直 濑道 三 代表作 《 迪 集 》 启 问世 , 书 引 该
汉方 医学 的起 源 。
此后公元5 2 梁元帝赠给 日 针经》 5 年, 本《 一套 。 公元52 , 6 年 吴人知聪携 《 明堂图》 及医药书籍14 6 卷到 日本 , 这是中 日医学 的直接交流 的最初纪录。 至隋唐之际 , 中国由统一走 向兴盛 , 成为亚洲政治 、 经济、 文化 、 医药等方面 的中心 , 日两 国交往 日益 频 繁 。公元 67 , 中 0 年 日本推 古 天皇 l年 圣 德太 子 5 派 小野妹 子 为使 者来 隋 , 始 了 中 日间真正 意义 上 的 医学交流 。 年 , 子 开 次 妹 再 度来 隋 , 同来 的还有倭 汉 直福 因 , 他在 中国学 医历 时 l年 。 古 天皇3 年 5 推 1 (2 )倭汉 直福 因 和惠 日( 来 的5 63, 德 世孙 ) 学成 后 携 大 量 隋唐 医书 回 国 , 惠 日的初 次渡 唐时 间虽没 有 定论 , 舒 明2 ( 3 ) 白雉2 (5 ) 日的再 但 年 60和 年 6 1惠 次入唐 , 日本制 定 律令制 做 出 了 巨大 的贡献 已成定 论 。他 的子 孙 也 活跃 对 在奈 良时代 的 医学界 。 公元7 4 5 年唐 高僧 鉴真 应邀 , 带大 批 医书东 渡 日本 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汉方医学史日本汉方医学史序言:在中日两国医学交流中,中医药学与日本得汉方医药学往往会混为一谈。
但实际上,日本得汉方医学就就是日本化了得中医学,两者得关系可以说就是同源异流、同根异枝。
早在公元四世纪未期,充分吸收了中国医学朝鲜医学就随着两国之间得交流走进了岛国日本。
日本目前使用得汉方药以《伤寒论》处方得制剂为主。
随着两国之间得不断往来,公元五世纪初,中华医药渐渐得走进了日本。
在此后得一千多年间,中华医学与来自中国得草药一直被日本人民视为神草妙药。
不过在此后很长得一段时间中,医疗得任务却多就是由寺院中得僧侣来担当得。
到了公元七世纪时,日本政府开始向中国派出遣隋使与遣唐使,这些使者们不但带回了各种文献典籍,更把医学典籍大批带回到日本。
据统计,仅宇多天皇宽平三年(891年)时藤原佐世奉敕登记日本图书,撰成《日本国见在书目》,书中就收载有医书166部,计1107卷。
其中如徐文伯得《杂药方》、僧深得《方集》、葛洪得《肘后方》、胡洽得《胡洽方》、鉴真得《鉴上秘方》、陶弘景得《本草经集注》、龚庆宣整理得《刘涓子鬼遗方》等都成为了日本医学界得至宝。
除了上述得这些医书外,还有诸如《诸病源侯论》、《千金方》等也在当时传入日本。
这些书籍中还包括了不少后来在我国散失得医书,如《新修本草》、《小品方》(今存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与《集验方》等,张仲景、陶弘景、葛洪等名医得著作传入日本后,来自于中国得唐医方一步一步得取代了比唐医方更早传入得韩医方。
同时,每次随同日本使节来华得,还有一些长期在中国学习得“留学僧”与进行短期学术访问得“请学僧”,她们中得许多人都在浙江得宁波、天台等地进行修禅与学习,日本当时流传得《康治本伤寒论》就就是当时由来华僧人所带回得手抄本。
在医学史上有名得如倭汉直福田、药师惠田、羽粟翼、菅原椎成、玄昉等人也就是当时来华学习得日本名医,但就是她们回国后却仅服务于上层社会,所以造成了16世纪前得汉方医学只能由宫廷贵族所享受得现象。
附带说一句,当时日本天皇得侍医就就是中医师,除了系统得学习中国医学外,日本汉医大写作时也经常引用中国得医学著作,如五代十国时期日本得原顺在写《名类聚钞》、丹波康赖在写《医心方》时都引用了宁波陈藏器所著得《本草拾遗》一书中得部分资料,除此之外,椲原性全在编写《顿医抄》与《万安方》两书时也参照了中国宋朝得《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这些书籍不但大大得丰富了当时日本得汉方医学。
而且为日本得汉方医学发展立下了汉马功劳。
随着中日两国交流往来得增多,公元754年,大唐高僧鉴真与尚经过了六次东渡后来到了日本,这位精通医学得唐朝高僧不但为日本带来了更为详细得医药资料,而且兼通医学得她更利用中医治愈了困绕了光明太后多年得宿疾,为了感谢鉴真大师,日本皇室更就是赐予鉴真大师位于备前国得一百町水田。
此事一经传开,她更受到日本人民敬仰,当时得日本人民都敬称她为“过海大师”,而鉴真大师在日本传律讲经同时,她还向日本人民传授中国医药知识与鉴别药材得方法等,尽管鉴真大师当时已经双目失明,但她还就是利用嗅觉、味觉、手得触觉等方法将有关药物得鉴别、收藏、炮炙、使用、配伍等知识向日本人民倾囊相授,除了普通得日本人民外,日本皇室也派出了圣武天皇得侍医韩广足(时任正八位上典药头)随着鉴真大师学习药物得鉴别、使用等技术。
后来浅田惟常在她所写得《皇国名医传》中指出:“自鉴真东渡面授医药知识,得使日本“医道益辟”。
”所以14世纪以前,日本医界都把鉴真大师奉为始祖,而直至德川幕府时代,日本得汉方药袋上还贴有着鉴真得肖像。
鉴真大师得这些做法对日本汉方医药得发展起到了很大得作用。
虽然鉴真大师于公元763年逝世于日本奈良得唐招提寺。
但由她所带到日本得奇效丸与丰心丹等药方,至今仍为日本人民所沿用。
就就是直至今天,日本正仓院中仍然保存着一批当年由鉴真大师所带去得五色龙齿、龙骨、远志、桂心(即肉桂)、人参、大黄、雄黄等药物。
公元984年(即平安时代中期),当时宫廷得医生丹波康赖写出了现在日本所存得最古老得医书《医心方》,这本书就是依据中囯医书中得得抽象医学还有适用处方所写成得。
(在当时得中国得处方药约为50—60种,其中得配合为5—6种),这本书可以说就是一本集中华医学与日本本土医学精华大成于一体得著作。
丹波康赖也因此被称为日本医学得鼻祖。
《医心方》一书计本草及用药各1卷,俞穴及针灸疗法1卷、内科9卷、外科及皮肤病6卷、五官科1卷、妇产科4卷、小儿科1卷、服石2卷、养生3卷、食疗2卷。
全书以《诸病源候论》立论,引证晋、隋、唐三代得方书共百余部,号称方书之府库,可以说这本书就是集唐代传日医学与日本医生本土经验之大成得作品,据说这本书送给圆融天皇御览后,立即被圆融天皇下令收藏于秘府中。
从这儿足以瞧出此书得重要性,(编者按:说这本书就是日本汉方医药得里程碑大概也不为过吧。
)除了医学典籍之外,遣唐使们更以唐朝得医事制度为主,建立起了日本独有得医事制度,这一点我们能从日本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所颁布“大宝律令”可以瞧出来,“大宝律令”中得医事制度、医学教育、医官等设置都仿唐朝得制度。
比如在《疾医令》中就规定在中务省设正、佑、令使、侍医、药生等官职。
在宫内省则设医师、医博士、医生;针师、针博士、针生;按摩师、按摩博士、按摩生;咒禁博士、咒禁生;药园士、药园生等职务。
同时规定凡就是医科学生都要学习《甲乙经》、《脉经》、《本草》、《小品方》、《集验方》等;针生(即针灸科医生)则必须学习《素问》、《针经》、《明堂》、《脉诀》与《流注经》等。
除了以上得书籍外,像汉朝张仲景得《伤寒杂病论》、唐朝孙思邈得《备急千金要方》等也都就是当时日本医学生与医者所必须要研读得教科书。
除了唐朝外,中日医学交流得另一个全盛时期就是明朝,在这个时代中,中国得医学书籍不但源源不断得运进日本,同时受中国医学得影响,日本汉方界得各派也开始了渐渐得形成、一、汉方各派日本得汉方学派就是首先出现了以田代三喜(1465~1537或1544)与曲直濑道三(1507~1594)为代表得“后世派”;继而又出现了以贬斥宋明医学与《内经》、《难经》之说,独尊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为主得“古方派”,在这两派得争鸣中,又逐渐产生出了一个既用古方,又用后世方派得“折衷派”;同时还出现了以多元孝等人为主得考证学派与以吉田意安等擅长针灸得针灸派。
下面就对这几派做一个简单得介绍。
1、后世派:这一派得创始人就是日本名医田代三喜(1465-1537),15世紀末期,田代三喜就把李朱医学带回了日本,从此时开始,日本得宗教与医学渐渐得开始了分离。
这一切却都就是源于佛教支配政治得崩溃与儒教得取而代之。
虽然田代三喜就是日本后世方派得鼻祖,但真正将李朱医学与后世派发扬光大,并对日本医学进行革新得却就是她得门人—有“后世方派得骨干”之称得曲直濑道三,这位曾经受到了信长、秀吉等人厚待得名医,不但首创了腹诊术,同时她把自己得经验与古籍中得精粹结合起来,使汉方能更加适合日本国情,因此她被日本人民称为日本医学“后世派”得中兴之祖。
本文第二章将专门对田代三喜与曲直濑道三两位名医进行专门得介绍。
尽管金元四大家中尚有"攻邪派"代表人物刘完素与张子与两人,但她们得理论并未能对日本得汉方学界产生相应得影响,以至在今天,日本在生产及临床上广泛应用得汉方制剂,大多数还就是偏向于滋补、与解得温与性处方2、古方派:这一派就是以中国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为主体,反对宋明医学与《内经》[注一]、《难经》之说并结合自家得中医学术观点与临证实践而形成派系。
其先驱者为甲斐武田氏得遗臣永田(一名长田)德本,她在受到坂净运推崇张仲景学说得影响后,也崇尚仲景学说,反对曲直濑道三推崇得李、朱学说。
其后得名古屋玄医、吉益东洞等也属于“古方派”得名医,3、折衷派:这一派得代表人物不详,仅知这一派就是介于上述两派之间,既主张遵奉古代经典医理,也重视使用宋、元以后得新方,明治时期又产生了兰(西医)汉折衷派,其代表人物为名医华冈青州、山胁东泮、中神琴溪、片仓鹤陵、浅田宗伯、石坂宗哲等。
4、考证派:这一派得代表者为多元孝,她们致力于对古典医学进行训诂学得考证。
多元孝去世后,她得后代多纪元简继承了这项工作,多纪元胤又继多纪元简之后,广泛收集了历代中医书籍3000余种,记载其书名、作者、卷数、存佚、序跋及考证等,编成《医籍考》一书(今名《中国医籍考》)刊发于公元1831年,对整理、研究中医文献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5、针灸派:这一派主要就是以针灸疗法为主,其主要代表人物为吉田意休、杉山与一等人,吉田意休于1558-1569年在大明学习针灸后,回国集合自己得经验写成了《针刺家鉴》一书。
其子吉田意安后继承父业,创立了日本最著名得吉田针灸派。
除了吉田意休与意安两人外,日本最著名得针灸家得代表还有杉山与一,她得贡献在于发明了一种管针,从此日本针灸法就有了拈针、打针与管针三种。
后来德川幕府命令杉山与一设立针治讲习所,于就是她得门人三岛安一在千住、板桥、新宿、品川等地都设下了讲堂,前后一共设立了45所针灸学校,日本针灸史得鼎盛时代也自此开始。
二、济世名医汉方在日本得发展除了有中国医学书籍得传入以及一批中国名医如鉴真大师等人得努力外,历代医家更就是无私地把中国医药理论与丰富得临床经验,甚至秘方、秘诀、制药工艺与宝贵得医籍介绍到国外,这些名医或就是亲自出使,或就是教授外国弟子,或就是信函往来为汉医解难答疑。
这些作风都为汉方得发展起到了不小得作用,但就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了在日本也有着不少为汉方传播立下了汉马功劳得名医。
下面就这些名医得一生做一个简单得叙述。
田代三喜(1465-1544):富士川游在《日本医学史》中有这样得说法:"我们国家自古以来有许多名医,但得祀者却只有古代得鉴真与尚与田代三喜。
"田代三喜生活得时代正就是"局方"盛行得室町幕府未期,但她不随大流,独倡李朱医学,并使其风靡于关东一带,完全可以说她就就是日本李朱医学得开山祖师。
宽正六年(西元1465年),三喜降生于武州(今埼玉县)地区。
其实关于三喜得确切出生地有着两种不同得说法,一说田代三喜出生于武州得川越,另一说她得出生地在川越以北大约二十里左右得越生。
于就是在经过详细得考证后,研究埼玉县史迹得工作人员将三喜得出生地定在了越生。
田代三喜本名导道,字祖范,三喜就是她得通称。
范翁、廻翁、支山人、意足轩、江春庵、日玄、善道等都就是她曾经用过得号。
其先祖田代信纲及其家族都世居伊豆,并在寿永年间臣属于源氏立下了军功,但到了她第八代得孙子兼纲时,田代一族却移居到了川越地区行医。
作为兼纲之子得三喜在十五岁那年正式立下了继承父业成为名医得志向,可惜当时得医生却多就是寺院得僧侣,于就是她为了学习医术,三喜不惜落发为僧并加入了妙心寺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