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量词的认知范畴化过程初探

合集下载

解读汉英量词的认知模式

解读汉英量词的认知模式

解读汉英量词的认知模式本文通过对汉英量词认知主体视角的转换分析,发现了汉英量词在把名词范畴化的同时,自身也被视角的聚焦方式所范畴化为完形计量、侧面描绘和选择凸显。

这三个范畴由共性到个性,分别对应了认知的四种模式:命题模式和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由于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些范畴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人类认知的需求发展变化的。

标签:汉英量词完形计量侧面描绘选择凸显一、引言人类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人类对世界的经验,人类理念上普遍认识的事物的机制和方式就是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是人们组织其经验的方式。

认知的主体是具有客观能动性的人,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

量词和其他词类一样,都是人们在漫长的认知过程中对世界经验的储存。

语言学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汉英量词的视角。

王文斌(2009、2008)对汉英中“一物多量”“一量多物”和“表量结构中的异常搭配”等问题在认知缘由、意象图式、隐喻构建机制等方面做了详尽的阐释,他在《论汉英形状量词“一物多量”的认知缘由及意象图式的不定性》中说,人们可以通过“局部放大”“侧面延伸”“整体把握”等不同,撷取有形事物的不同侧面或全部,删除事物的其他细节,形成不同的意象图式。

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

祖林(2009)研究了汉英量词的概念意义形成的认知机制。

我们认为,量词的选择反映了认知视角的选择:从整体上描绘事物的数量、种类、属性、此事物和彼事物之间的关系等,这是完形(gestalt: the idea of“perceives whole”)计量(E.Ungerer,2008);认知主体从事物的一个方面描述事物,这是侧面描绘;认知主体聚焦于事物的一个特征,借他物来达到凸显此特征的效果,这是选择凸显。

本文论证汉英量词自身被认知主体视角范畴化,而且这三个范畴是理想化认知模式的产物。

二、量词的范畴化莱考夫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表现为四种子模式: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

量词范畴化及隐喻词语的范畴化研究评析

量词范畴化及隐喻词语的范畴化研究评析

量词范畴化及隐喻词语的范畴化研究评析摘要:本文主要对涉及量词的范畴化及其促动因素的三篇文章进行评析。

前两篇文章为同一作者所写,第一篇文章从具体的量词“副”出发,旨在探究“副”范畴中心的确定及其近距扩展和远距扩展,主要论述了范畴化的过程,第二篇文章旨在对量词做一个概括化的研究,对促动原因阐述较完善,第三篇关于隐喻词语的研究分类较细致。

本文旨在对三篇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做简单的分析,试图深入了解范畴化在汉语当中的应用,如果原文能更多的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必要时加入其他语言或者民族方言的例子进行探讨则会更佳。

关键字:范畴化;量词;隐喻词汇1. 引言量词和隐喻词汇是范畴化研究中的重要分类,作者旨在对《从范畴化的过程看量词“副”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量词范畴化的途径和动因》以及《-心-隐喻词语的范畴化研究》这三篇文章进行简要地评析。

三篇文章主要涉及范畴化的应用,其中前两篇是同一作者宗守云所写,它论述了量词的范畴化,内容主要涉及量词范畴化的动因和途径,还有具体的量词“副”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量词的范畴化功能,就是量词对名词的范畴化功能。

宗守云一直在从事关于汉语量词范畴化的研究,他在论述了具体的量词“副”的基础上,试图揭示量词范畴化的普遍规律,从而促进量词的整体性研究。

在《从范畴化的过程看量词“副”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一文中,作者首先阐述了“副”的语义性质,即表示相配。

在“副”范畴中,同质两体相配之物是范畴中心,这是“副”对名词性成分最基本的选择。

如果“副”所选择的名词性成分离开了范畴中心,但仍然具有两体相配的性质,就是近距扩展;不具有两体相配的性质,就是远距扩展。

然后从客体相配引入到主体相配。

文章最后列举了“副”范畴化过程的历时依据和类型学依据。

在第二篇文章《量词范畴化的途径和动因》中,作者宗守云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出量词范畴化的途径和动因以促进量词的整体性研究。

与前文观点一致,量词的范畴化是从中心成员开始,通过一定的途径扩展到边缘成员,范畴扩展的途径主要有绝对扩展途径和相对扩展途径,量词的功能主要是将名词归类,量词的范畴化不是任意的,结合汉语的实际情况,量词范畴化的动因主要有:隐喻、转喻、图式转换和规约意向。

量词范畴化的途径和动因

量词范畴化的途径和动因

21 0 1正
先 的洗衣 皂 ) 腿 、 、 ( 括 鳊 鱼 、 鱼 这 种 毫 、 蛇 鱼 包 鳐 无条 状 的鱼 类 ) 狗 、 ( : 人 一 条 心 ) 新 闻 、 、 心 如 俩 、

词有 时 用来 指范 畴 内 的最佳 成 员 或 典 型代 表 , 因
但其更 确 切 的意 思是 指作 为范 畴核心 的 图式 化 的 心理 表征 , 者 说 是 一 种 认 知 参 照 点 。 … 或 ” 此 , 畴 中心往往 不是 某个 成员 或某个 代表 , 是 范 而 具有 图式 化心 理 表 征 的一 个 类 。 比如 , 于 量词 对 “ ” 说 , 的范 畴 中心 显然 不 是 “ 块 、 头 ” 块 来 它 土 石 这样 的最 佳 例 子 和 最 典 型 的代 表 , 而应 该 是 “ 块
状物 名词 ” 因此 , 畴 中心 也 被称 为 “ 。 范 中心 次 范
规定 、 短消息 ’ 等等 ; 另一方面 , 狗 ’ ‘ 和许多 与之
相 近相关 的动 物 倒 未 必 共 享 量 词 , ‘ 、 狸 ’ 如 狼 狐 或 ‘ 、 、 子、 子 ’ 猫 猪 猴 兔 。很 难 设 想 可 以在 此 基础 上构 建真 实反 映汉 语人 群认 知系 统 的名词类 别 系 统 。 [( 厄 巴夫 ( rag ) “ ”的 角 度 说 ” 丹 】 Ebuh 从 量 明, 对汉 语名 词来 说 , 有被 量词分 类 的名词 可 能 没 占名词 总数 的 8 % , 0 只有 2% 的汉 语名 词有 分类 0 性量 词 。3我 认 为 , 些 现 象 仍 然 不 能 否 定 汉 语 _ 这 量词 的范畴化 功能 。从 “ ” 角度 看 , 词 的 范 质 的 量 畴化 功能 有 的是 明 显 的 , 其分 类 状 况 是 一 目了然 的, 比如 专 用 量 词 是 专 门 用 于 某 一 类 名 词 的 , “ ” 艘 只用 于船 舰类 事物 名词 ,盏 ” “ 只用 于灯 具类 事 物名词 ; 的则 不 明显 , 分类状 况 不能直 接看 有 其 出来 , 又绝 不是 杂乱无 章 的 , 然量 词和名 词 的 但 不 选择 就成 为全 然 规 约 的东 西 , 是 不 符 合语 言 的 这 基本 原则 —— 语言 具有 内部 的规 律性 的 。一 个量

量词范畴化扩展机制探析——以“串”为例

量词范畴化扩展机制探析——以“串”为例

量词范畴化扩展机制探析——以“串”为例
张苗苗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量词普遍存在于汉语中,丰富了汉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

该文基于范畴化和隐喻等认知理据,以"串"为例,运用语料库,对其进行范畴化分类,在运用认知隐喻、转喻理论,分析其范畴扩展机制。

研究表明:量词的发展依赖于认知主体对世界的体验,以范畴化基础,以隐喻、转喻为手段,而认知突显和相似性是名词与量词隐喻搭配形成的重要机制。

该文的优点在于运用数据库,对"串"的分类有具体数据与实例的支撑。

【总页数】3页(P202-203,207)
【作者】张苗苗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
【相关文献】
1.汉语"一量多名"现象的范畴化解析——以量词"串"为例 [J], 彭媛
2.轻动词构式高能产性的扩展机制探析——以"打+NP"为例 [J], 刘云海;宗姝洁
3.轻动词构式高能产性的扩展机制探析
——以"打+NP"为例 [J], 刘云海;宗姝洁
4.轻动词构式高能产性的扩展机制探析——以“打+NP”为例 [J], 刘云海;宗姝洁
5.量词的非范畴化特征及其动因机制研究 [J], 甘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范畴化过程看量词“双”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从范畴化过程看量词“双”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 为名量词, 量成对 的东西 。宗守 云 (0 7 从个 性角 双” 计 20 ) 度研究 , 双” “ 表示相 同是与其他 定数量词的区别特征。
在 “ 范畴内部 , 双” 居于中心地位 的成 员是最基本 、 最典
型的 ,双” “ 对这种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是最基本的选择 。
A 人/动物 :一 双女 儿 一 双 兔子 一 双 飞 鸟
守 云 (0 72 0 ) 对 “ ” 用 法 和语 义 选 择做 了描 写 和 概 20 、08 都 双 的
括。本文将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 分析量词“ ” 双 对名词性成
分选择的范畴化过程。

范畴化理论 认为 , 范畴 中心产 生的 引 申是不 可预 料 从 的, 但也不是随意的, 而是带有某些促动因素的 , 而表 明人 从 类心智的生态特征。就量词“ ” 双 对名词性成 分的选择来说 , 它选择哪些名词性成分 , 可以得到解 释的 , 它不选择 哪 是 但
“ 对名词性成分最基本 的选择。随着范畴 中・ 双” 心向外延扩展 , 分为 范畴的近距扩展和远距扩展 。
[ 关键词 ] “ 双”认知; 范畴化 中图分类号 :02 H 4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62—8 1(09 0 0 8 0 17 60 20 )6— 0 5— 4
“ 用于相同的事 物, 双” 但不 能说所有相 同的事物都 可以 用“ 来修饰 。“ 同” 双” 相 只是量词 “ 运用的必要 条件 , 双” 还 有其他 因素限制着量词 “ 的运用 , 双” 如主观判断 、 感情 色彩
等。 ( ) 二 范畴 中心 跨语 言的研究表 明, 分类词 是名词范畴化 的手段 之一。
些名词性成分 , 却是不可预测 的。

“ ” 语 义性 质 与 范 畴 中心 双 的

基于认知的汉语名量词起源再探

基于认知的汉语名量词起源再探

一、引言名量词是现代汉语量词系统的两个部类之一。

在近百年的汉语语法学史上,量词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一个从静态的对量词定名、分类,到把量词与相关词类、句法结构联系起来的动态研究过程。

但从认知角度对汉语名量词的产生机制、认知功能和认知特性的研究还只零星见载,且基本着眼于一个或两个量词的认知研究,缺乏从全局着眼对名量词的认知基础的研究,以及对其与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

因此,本文选取现代汉语名量词的认知研究这一课题,探讨了名量词,特别是个体量词的产生机制。

二、汉语名量词的起源和发展(一)名量词的萌芽王力指出,汉语单位词①起源很早,在殷墟卜辞中就存在“丙”(“马五十丙”)、“朋”(“贝十朋”)、“卣”(“鬯三卣”)、“升”(“鬯二升”)等。

虽然目前对“丙”和“朋”具体表示的数量还存在争议②,但都认为这两者是集体单位。

“卣”是容器单位,“升”可认为是度量衡单位,也可认为是容器单位。

因此王力认为,商代还没有天然单位如“匹”“张”等。

另外一些学者,如黄载君,认为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天然单位”的量词,因为“俘人十又六人”“羌百羌”和“玉十玉”中的后一个“人”“羌”“玉”已经与前面的名词的性质不同,而成了量词。

后来的日本学者Hashimoto研究发现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也存在这种用法,并称其为“回响型量词”(echo-classifier)。

而在黄载君之前,管燮初认为这些词介于名词与量词之间,而王力认为这些词还是名词,并且指出“关于人的天然单位就用‘人’为单位词,数词前面不一定也是‘人’字”,如殷墟卜辞中的“羌十人”“羌十人又五”等。

甲骨文中对天然单位的数量表达法是“名词+数词”,如“鹿百六十二……豕十,兔一”③。

或“数词+名词”如“九羌”“九牛”④等。

因此,学界普遍认为甲骨文中的量词还很少,且是否出现个体量词还无法定论。

Wang Lianqing根据管燮初对金文的考察,认为西周时期新增了五个集合量词如“乘”(四驾马车为一乘)、“束”(指一束稻)、“旅”(五百人为一旅)等,十几个度量衡量词如“寸”“镒”“里”等。

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发展演变

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发展演变

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发展演变古代汉语中的数量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汉字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也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数量词的变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数量词主要是基于天文、地理等自然事物以及人的身体部位,具有高度的象征和隐喻意义。

在古代汉语中,最早的数量词主要是由具象的事物表示的,例如:一、二、三、四等。

而针对大量事物的表达,则使用“众”、“众多”等词,如《尚书·虞夏书·大禹谟》中有“劳罪众多”一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字表达的需求,数量词逐渐趋于普遍化。

汉字文化的符号特点使得人们对事物的抽象数量把握逐渐增加。

到了秦汉时期,数量词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汉代《三礼注疏》中记载了汉代已经使用“十百千万”等较大的单位,说明当时人们对大量事物的计数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词汇体系。

从汉代开始,数量词逐渐开始与数字相结合,出现了一些类似于“十二”、“五十”等精确的计数方式。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词的使用更加广泛,甚至出现了一些较为复杂的计数方式,如“二十四”、“五十六”等。

这一时期的数量词已经体现出明确的数目概念,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数学的发展和数字的普及,数量词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了唐宋时期,数字逐渐被广泛使用,数量词也开始体现更强的程度和数量意义。

例如《文昌帝君符文》中就有“六十钟”、“三十杯”等表达。

到了元明清时期,逐渐出现了更为复杂且精确的数量词,如“四十三”、“七十九”等。

这一时期的数量词已经趋于规范化,体现出了明确的计数和表达方式。

总结起来,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发展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最初的象征性词汇到后来的规范化、精确化词汇,数量词的发展反映了汉字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随着时代的变迁,数量词逐渐与数字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现代汉语中丰富多样的数量表达方式。

这一演变过程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今天的语言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参考。

汉语名量词的范畴化

汉语名量词的范畴化

2007年第6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6,2007第23卷J O URNAL OF E D UCAT I O NAL I NST I TUTE O F JI L I N PR O V I NCE Vol 123(总150期)Tot a l No 1150收稿日期:2007—01—15作者简介:李莹(1972—),女,内蒙乌兰查布盟人,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汉语名量词的范畴化李 莹(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山东日照276826)摘要:导致名量词分类中面临的困境和原因是长期以来他们的依据是经典的范畴化理论。

而这一理论在词类的划分中已明显暴露出弊端是很难有“对内一致性而对外排他性的”标准。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原型的范畴理论。

认为名量词是以具有纯“表量”语义的度量词为原型,其他名量词以这一原型为参照而聚合而成。

关键词:名量词;经典范畴;原型范畴中图分类号:H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7)06—0082—03 一、引言汉语名量词的再划分如同汉语词类的划分一样是一个一直困扰语言学界的难题。

由于划分的角度不同、标准不一,导致所划分出来的类也不同,甚至差别很大。

尤其是一些介于名词与量词之间的词如“世纪、世、季度、月、星期、小时、学期;省、市、县、镇、乡、村、区、站”它们是名词还是量词?或是准量词?有的认为是名词,有的认为是量词,有的认为是准量词。

这表明他们试图要找到一个“对内具有一致性、对外具有排他性”的标准来让量词与名词之间划清界线。

但无论怎么划分,在量词尤其是名量词与名词之间存在着模糊地带。

本文想利用词类范畴化的原型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并进一步给出一个关于名量词的范畴化方案。

二、现代汉语名量词研究中面临的困境及原因首先,从“量词”正名过程来看,道路艰难曲折。

从《马氏文通》定名为“记数的别称”,到20世纪70年代最后定名为“量词”,其中采用的名称有“单位词”、“副名词”、“数位词”、“助名词”、“附名词”、“陪伴词”、“类词”、“别词”、“数量词”等16种[1]。

汉语量词语义的认知阐释

汉语量词语义的认知阐释

量词的产生和应用与“ 认知框架”有关。“ 认知框架”是人根 并不表现在这里,所以不能用“ 张”来称量,而只能说“ 一个箱
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各种相对固定的关联的模式, 子”。
对人来说,各种认知框架是“ 自然的”经验类型,是人认识自身,
由于事物的显著度还跟人的主观因素有关,[1] 对同一事物
与外界交互作用的产物。人凭这样的认知框架来给新的经验分 的观察角度不同,物体的显著特征也会不一样,选用的量词也
转喻的认知模型如下:[1]
点 ,处 所 、时 间 、工 具 在 这 些 事 物 的 存 在 中 显 著 度 高 ,因 而 常 常
1)在某个语境中,为了某种目的,需要用概念 A 指称一个 转喻为量词,例如:一床被,一盆花,一桌菜(处所);一阵雨,一任
目标概念 B;
县长,一届学生(时间);一刀纸,一幕戏,一碗饭( 工具)。
或所数的事物的界限,例如:一斤油、两丈布‘, 油‘’ 布’是连续
例句(2)(3)量词“ 把”正是利用其本义的形象色彩义,以被计
不分界限的事物,有了‘ 斤‘’ 丈’作界限,作标准,才可以计论。 量对象都可以用“ 手握、手抓”的相似特征为理据,并由此发生
分式( 样)作用是分别所指或所数的事物的式样。例如:这架飞 联想,进而比喻人体及与人体有关的活动。例如(2)中“ 一把屎 /
类似理解。“ 三轮、七色、五星、八抬”都不是对“ 车、板、红旗、大
(1)屋角里插着一把五色鸡毛掸子。(老舍《 骆驼祥子》)
轿”的计量,而需要在“ 三轮车、五星红旗”等的前面加上数量词
再看“ 把”的隐喻义,用于表示人体或与人体有关的活动。例
“ 一辆三轮车、一面五星红旗”,才能对这些事物称量。以上处在 如:
式”的作用,因为对于“ 三轮车”来说,其中任何一个车轮都不能 西。例如:

汉语数量结构演变及量词产生的语言认知机制

汉语数量结构演变及量词产生的语言认知机制

汉语数量结构演变及量词产生的语言认知机制安丰存;程工【摘要】量词是汉语名词数量结构中的必需成分.以往的研究过于关注量词的属性和功能以及语法化等问题,对于量词的产生及数量结构变化关注不够.量词的产生与发展需要有内在的语言基础以及外在的认知条件.研究表明量词是在受不可数名词表量结构的类推作用下产生与发展的.可数名词数量结构首先受到不可数名词表量结构“名词-数词-单位词”序列的类推作用产生了“名词-数词-名词”的序列构造,进而右侧名词逐渐由左侧名词同范畴的名词取代.由于不可数名词表量结构“名词-数词-单位词”序列变为“数词-单位词-名词”,在类推作用下,可数名词数量结构也演变为“数词-名词1-名词2”序列构造.在新的序列构造中,中间的名词经过语义虚化后,最终发展成为量词.【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48)001【总页数】8页(P103-110)【关键词】数量结构;量词;语言;认知【作者】安丰存;程工【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延吉133002;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汉语量词一直是语言学界备受关注的语言现象之一。

汉语言学界针对量词的属性及功能,量词与名词的搭配规律,量词的语法化等问题展开了大量的探讨。

[1][2][3][4][5][6][7][8]同时,很多汉语学者还对汉语不同历史文献中的量词进行了不同方面的研究。

[9][10][11]根据汉语历史文献中呈现出的具体的量词使用情况,汉语量词是汉语语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类词,但是,对于汉语中为什么会发展出量词系统,学界很少论述。

本文将在考察汉语数量结构发展演变的基础上,从语言及认知的角度来发掘语言结构自身的特点及变化为汉语量词产生和变化所提供的语言内在基础。

一、汉语数量结构的历时演变数量结构是语言的基本结构之一,是名词量化意义的表达手段。

无论是可数名词还是不可数名词均可以借助语言表达手段来体现其数量意义。

原型范畴理论下汉语量词习得探析

原型范畴理论下汉语量词习得探析

原型范畴理论下汉语量词习得探析作者:沈轶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范畴能力是人类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

从认知角度出发,利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汉语量词习得的规律,从而发现习得过程中的难点,总结符合认知规律的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认知能力;原型范畴理论;汉语量词习得作为人类的重要认知能力之一,范畴能力用来判定某个特定的事物是不是属于一定范畴。

每个范畴都有原型,即范畴的集中趋势,这是对范畴进行概括的表征。

与原型相近的就是范畴里的典型成员,处于范畴边缘与原型相似度低的就是非典型成员。

不管典型还是非典型,两者之间都有一定的相似度和联系性,即家族相似性。

一、使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汉语量词的研究不少认知语言学家使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汉语量词的语义特征,通过分析能与某个量词搭配的名词的共通性寻找规律。

比如,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对汉语量词“条”和“张”进行了深入的语义分析。

研究发现与这两个量词搭配的名词均有原型,并在原型基础上进行扩展,主要通过隐喻的方式与原型保持一定的相似性。

例如,量词“条”最先指代小枝,《说文解字》中记有“条,小枝也”。

“一条树枝”中的“树枝”就是与原型相似度很高的典型成员,成员也能扩展到如“一条绳子”“一条蛇”,以及较抽象的概念如“一条法规”。

侯博、徐丽从认知范畴化过程出发,研究得出汉语量词实际上是表示事物分类的词,量词的原型是选择与其搭配的名词的重要依据。

周子青认为通过原型范畴理论可以得出量词搭配的原型依据,找到家族成员的相似性以及延伸扩展的规律,从而帮助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学习量词与名词搭配的规律,并掌握量词的正确用法,减少语法错误。

刘银婷通过研究量词“张”所修饰的名词范畴中的原型,发现平面类名词属于原型成员,平面功能类和可张开类名词属于非原型成员,并且非原型成员中的名词主要是由转喻形成。

二、将原型范畴理论用于量词习得的国外研究量词是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词类,丰富的种类、多样的名词搭配,均给汉语学习者造成了困难。

汉语量词的认知分析

汉语量词的认知分析

迅猛发展 , 同音词 数量减少 , 因此 , 量 词的分类功 能也就 随
之变弱。
的历史演变 ,慢慢 由表示指称意义 的名词或 动词 演变为表
示语法范畴 。虽然很多语言学家都提到 了量词 的语法化现 象, 但 有关量词语法化的一些根本问题 尚未得到彻底解决 。 我们想要知道 , 为什么印欧语 中鲜有量词 , 而 中文里量词却 是一个类型特征 ?隐喻对驱动量词语法化过程起 着最主要
Aug . 2 01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汉语 量词 的认 知 分 析
章 灵
4 1 0 0 8 2 ) ( 湖 南大 学 外 国语 与 国际教 育学 院 ,湖 南 长沙

要 :汉语 中 , 数 词 和 名 词 之 间 需要 一 个特 殊 的 补 充 成 分— — 量词 , 数词 、 量 词 和 名 词 组 成 了 Nu m+ C L + N 的 结 构 。量
关 键 词 :量 词 : 语 法化 : 选择 性 共 现
中图分类号 : H1 3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4 ) 0 8 — 0 2 1 2 — 0 2
语法化过程是指将实词演化为抽象语法功 能的词或结
构 的过程( Ho p p e r& T r a u g o t t , 2 0 0 5 ) 。汉语量词经历 了复杂
性 。认 知 主体 的观 察 角 度 和 凸 显方 式 不 同 , 也 会造 成 语 言 表
达 的多样性 , 这也是“ 一物 多量 ” 的现象产生 的重要原因。


汉 语 量 词 的语 法 化
3 . 汉 语 量 词 语 义 的 演 变

汉语个体量词认知研究述评

汉语个体量词认知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Vol. 19, No. 4, 510–52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1.00510510汉语个体量词认知研究述评*张启睿 舒 华 刘友谊(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摘 要 个体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色词类, 它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只有与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计数名词短语以后, 才能够灵活地使用。

个体量词的存在顺应了汉语语音、语法的发展要求, 体现了汉民族具象思维发达的思维特点。

它按照一定的规律有选择地搭配名词, 并且在认知加工中对名词发挥着重要的选择与限制作用。

研究个体量词的存在价值、个体量词在认知加工中的作用、个体量词与名词之间相互关联的实质, 对个体量词的理解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个体量词; 名词; 语法限定词; 认知加工; 汉语 分类号B8421 引言量词是汉藏语系语言的特殊词类。

在汉语的11大词类中, 除量词外, 其它10类词都为汉语和印欧语言所共有, 只有量词是印欧语系语言的缺项。

《现代汉语常用量词词典》(殷焕先, 何平, 1991)中收录的量词就多达789个, 其中, 个体量词(Individual classifier)又是汉语量词中最富价值的一部分(何杰, 2000)。

个体量词是汉语名量词的一个子类, 是表示人和事物数量的单位词, 如“颗”、“粒”、“张”、“块”、“片”、“枚”等(郭先珍, 1987)。

个体量词具有和功能词类似的语用特点和语法功能, 具体表现为:个体量词具有粘附性, 它一般不能单独地充当句子成分, 既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 也不能充当句子的宾语、定语, 只有与数词、名词组成名词短语以后, 才能够充当各种句子成分(何杰, 2000)。

不仅如此, 量词和名词之间的组合存在多样性, 表现为每一个体名词一般都有与其固定搭配的个体量词, 少数个体名词只能与一种个体量词搭配, 大部分个体名词可以与几种个体量词搭配(郭先珍, 1987) (如“三把枪”, “三支枪”)。

汉语量词的认知分析

汉语量词的认知分析

汉语量词的认知分析作者:章灵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8期摘要:汉语中,数词和名词之间需要一个特殊的补充成分——量词,数词、量词和名词组成了Num+CL+N的结构。

量词作为一个特殊的功能性成分在学界受到了普遍关注,对量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为探索汉藏语系的特点提供依据,也有助于深入探讨量词语言使用者认知其范畴化过程。

本文一方面从量词短语结构的变化和语义的演变来论述汉语中量词的语法化现象;另一方面,从认知的角度考察了汉语中量词与名词的选择性共现问题。

关键词:量词;语法化;选择性共现中图分类号:H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212-02语法化过程是指将实词演化为抽象语法功能的词或结构的过程(Hopper & Traugott,2005)。

汉语量词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变,慢慢由表示指称意义的名词或动词演变为表示语法范畴。

虽然很多语言学家都提到了量词的语法化现象,但有关量词语法化的一些根本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

我们想要知道,为什么印欧语中鲜有量词,而中文里量词却是一个类型特征?隐喻对驱动量词语法化过程起着最主要的作用,它将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联系起来。

依照隐喻抽象程度的不同,由源概念进入语法概念的过程可以通过几个基本范畴描述,并呈单向性链排列:人>物>动作>空间>时间>质。

量词的语法化涉及到物到质的隐喻或动作到质的隐喻,量词与名词的选择性共现关系实质上是它对名词代表的概念进行范畴化的反映。

语法化过程常常要涉及到意义的变化,造成语义脱落或语义增加。

但不管量词的语义怎么变化,我们不难发现,量词修饰的事物都具有家族相似性。

认知主体的观察角度和凸显方式不同,也会造成语言表达的多样性,这也是“一物多量”的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一、汉语量词的语法化1.为什么汉语中需要量词为什么汉语中需要量词?换句话说,量词的本质和功能是什么?关于现代汉语中量词的功能,谷裕川认为有以下三类:计数功能(quantifier)、分类功能(classifier)和个体化功能(individualizer)。

汉语个体量词认知研究述评

汉语个体量词认知研究述评

汉语个体量词认知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汉语个体量词作为汉语语法体系中的一个独特部分,其认知研究近年来逐渐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

个体量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形态和语义特征,对于表达名词的计数、度量、修饰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对汉语个体量词的认知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为汉语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文章首先将对个体量词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汉语中的基本用法进行概述,明确研究范围和目标。

接着,将回顾和总结汉语个体量词认知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果,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汉语个体量词认知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分析不同理论在解释个体量词认知过程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文章将展望汉语个体量词认知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以期推动汉语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汉语个体量词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汉语个体量词是汉语语法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计量和描述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数量或特征。

它们通常与数词结合,构成数量短语,修饰名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程度。

汉语个体量词的使用丰富多样,反映了汉语语言文化的独特性和精确性。

汉语个体量词的基本概念是指其作为语言单位的基本属性和功能。

量词在汉语中具有明确的词汇地位,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

个体量词作为量词的一种,主要用于计量个体事物,如“个、只、条、张”等。

它们与名词的搭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不同的个体量词可以表达不同的语义和修辞效果。

汉语个体量词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量词所修饰的名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类。

例如,可以将个体量词分为动物量词(如“只、头、匹”等)、人体量词(如“个、位、名”等)、植物量词(如“棵、株、朵”等)、器物量词(如“件、个、张”等)等。

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掌握不同个体量词的使用范围和搭配规律。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量词与名词的搭配关系和语义关系进行分类。

从范畴化过程看量词“套”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从范畴化过程看量词“套”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从范畴化过程看量词“套”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摘要:量词“套”和名词性成分之间存在着选择关系,这种选择实际上是范畴化的过程。

居于范畴中心的是“成组的器物”,范畴从中心向外围扩展,由物质类名词到精神类名词,由具体事物到抽象事物。

关键词:范畴化套成组事物囊括量词“套”和名词性成分NP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选择关系。

关于“套”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前人也有一些研究,如张向群(1991),宗守云(2005)等。

这些研究概括了“套”的各种用法,并揭示了“套”对名词性成分选择的一些规律。

但从范畴化角度对“套”的研究还很少,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文拟借鉴认知语言学理论,从范畴化的视角探讨“套”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

一、“套”的语义性质与范畴中心(一)“套”的语义性质量词“套”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是以“套”的语义性质为基础的。

《现代汉语词典》对“套”量词意义的解释是:用于成组的事物。

如:一套制度、一套家具、一套课本等等。

《辞海》对“套”的解释是同类事物配和组成的整体。

引申为成套事物的量名。

如“成套设备”、“两套制服”。

《写作量词描写词典》对“套”的用法进行了概括,“套”有三种用法:(1)计量成组的物件;(2)计量成套的事物;(3)虚指。

其实,这些用法可以概括成它所选择的名词具有的特征是[+异质+多个 +配套 +囊括]。

从个性的角度来看,“套”用来表示相配成组事物,是它区别于其他量词的主要特征。

“套”,我们在《说文》上找不到相应的字。

但根据北大语料库古汉语资料,发现“套”在《战国策》中最先用作名词。

《现代汉语词典》对“套”做名词的解释是:1“套子”:手套、书套、封套。

2栓性口的两根皮绳或麻绳,一端拴在性口脖子夹板或轭上,另一端拴在车上:性口拴、大车拴、拴绳。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套”最初是含有“工具”意义,且事物间具有“囊括”或“相关”的关系。

随着语法系统的发展,“套”作为集合量词,最早在南宋就出现了(北京大学郭锐语料库显示是在《朱子语类》中)(宗守云,2005)。

范畴化视角下的汉语名量搭配--以晋方言“根”为例

范畴化视角下的汉语名量搭配--以晋方言“根”为例

范畴化视角下的汉语名量搭配--以晋方言“根”为例孙宇炜【摘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量词与名词的选择性共现实质上是量词对名词代表的概念的范畴化。

我们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了晋方言的量词“根”对名词的范畴化。

“根”范畴成员具有[+长条][+根部][+圆柱][+坚硬]属性,通过家族相似性将它们联系起来,原型成员具有更多的属性,其他成员具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属性,范畴的扩张通过隐喻、转喻、意象图式或规约等方式来实现。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the collocation of the noun and the classifier actually reflects how the classifier categorizes the conception of the nou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Prototype Category,we analyze how the classifier‘gen’ modifies the categorization of the noun in Jin dialect. The members of‘gen’bear the following property—‘length’,‘root’,‘cylinder’ and‘hardness’. We connect the above conceptions through family resemblance. The prototype bears more properties and other members bear one or several properties. The category expands through metaphor, metonymy and image schema.【期刊名称】《晋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5页(P93-97)【关键词】原型;范畴化;晋方言;根【作者】孙宇炜【作者单位】晋中学院文学院,山西晋中 030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一、引言原型范畴理论是基于认知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0 0年第 3 期 ( 第 l 期 ) 总 l 2
牡 丹 江教 育学 院 报
J OuRNAL OF M UDANJ ANG 0LL I C EGE OF EDUCAT1 0N
No.3, 01 2 0
Se il ra No.1 21
汉 语 量 词 的 认 知 范 畴 化 过 程 初 探
的范 畴 作 出 解 释 的 尝试 是 注 定失 败 的 。 ( 守 云 ,0 7 ”宗 20) 三、 以量 词 验 证 范 畴 化 的 原 型 理 论
1 主 观 和 客观 的 互 动 .

引 言
T. a s 1 9 ) 为 量 词 的 功 能 不 是 计 数 量 , 是 人 J me ( 9 4 认 而 类 认 知 的范 畴 化 在 语 言 中 的 反 映 , 对 事 物 分 类 即 范 畴 化 是 的过 程 。石 毓 智 (0 1 认 为 , 语 量 词 的 类 别 和 数 目的 设 20 ) 汉
名 多 量” 语 言 现 象 。 的
[ 键词] 量词 ; 关 范畴 化 ; 型 ; 原 家族 相 似 性 ; 完形 感知 [ 图分 类 号] H1 4 中 3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0 —3 3 2 1 )30 2 —2 文 0 92 2 (0 00 —0 60
侯 博 徐 丽
( 京 高等职 业技术 学校 ,江苏 南 京 2 0 1 ; 南 1 0 9 南 京 师范大 学文学 院 ,江苏 南京 20 9 ) 1 0 7
[ 摘 要 ] 汉语 量 词 反 映 了汉 民族 认 知 范 畴 化 的 过 程 。 范畴 化 的 原 型 理 论 能 充 分 解 释 量 词 对 名 词 的 选 择 作 用 。 选 用什 么样 的 量词 应 该 是 以 某类 事 物 在 认 知 上 显 著 的“ 型 ” 为 根 据 的 , 主 观 和 客 观 共 同作 用 的 结 原 作 是 果 , 纯 粹 取 决 于客观 事 物 的 维数 比例 或 多 少 。 家族 相 似 性 及 完 形 感 知 理 论 能 够 较 好 地 阐 明 “ 量 多 名 ” “ 不 一 和 一

认 知 语 言 学 的 哲学 基 础 是 体 验 哲 学 , 畴 化 的 基 础 是 范 主 观 和 客 观 的互 动 。在 汉 语 中 , 畴 化 结 果 体 现 在 量 词 对 范 名词 的选 择 搭 配上 , 者 说 , 词 的 设 立 即 是 为 了 把各 种 差 或 量 异较 大但 相 互 之 间又 有 一 定 联 系 的 名 词 性 成 分 归 为一 类 。 用 同 一量 词 修 饰 的名 词 , 过 主 观 和 客 观 的 相 互 作用 后 被 经 划 分 到一 个 范 畴 。主 观 意 象 虽 然 在 量 词 和 名词 的选 择 搭 配 中起 着 非 常 重 要 的 作 用 , 范 畴 化 的 过 程 并 不 是 人 仅 凭 想 但 象 把 两 个 事 物 分 到 同 一 个 种 类 , 有 一 定 的 客 观 基 础 。同 也 样 , 畴也 不 是 客 观 事 物 的直 接 投 射 , 范 而是 经 过 了认 知 中介
的加 工 后 , 现 在 语 言 中 的 。 表 如“ 条鲤鱼” “ 条鲸鱼 ” , 一 和 一 中 同样 用 量 词 “ ” 饰 条 修
口 。
汉语 中 的 量词 ( 里 指 名 量 词 ) 它们 修饰 的名 词通 常 这 和 都 不 是 一 一 对 应 的 , 些 不 同 的 事 物 常 常会 被 同 一个 量 词 一 修 饰 , 者 同 一 事 物 又 往往 被不 同 的量 词 修 饰 , 或 因为 在 某 种 程 度 上来 说 , 们 把 它 们 看 作 一 类 事 物 , 一 种 范 畴 , 表 我 即 这 现 了我 们 对 事 物 的 认 识 和 划 分 , 范 畴 化 的 过 程 。持 不 同 即 语 言 和 拥 有 不 同文 化 的 人 对 事 物 的划 分 并 不 相 同 , 就 是 这 为 什 么 外 国人 在 学 汉 语 的 时 候 , 感 到 量 词 用 法 是 一 个 难 会 点 , 们 对 汉 语 名 量 的搭 配 难 以理 解 , 反 映 了汉 民 族 与 外 他 这 文 化 民族 的 范 畴 化 的差 异 。 二 、 畴化 的原 型 理 论 范 范 畴 化 的理 论经 历 了经 典 理 论 和 原 型 理 论 两 个 重 要 阶 段 。对 颜 色词 研 究 的启 示 , 导 语 言 学 家 提 出 了 范 畴 化 的 引 原 型理 论 。范 畴 化 的原 型 理 论 包 括 两 个 方 面 : 是 1 5 一 93年 维 特 根斯 坦 提 出 的“ 族 相 似 性 ” 则 , 一 种 类 别 中 的成 家 原 即 员 就 如 同一 家 族 的成 员 , 个 成 员 都 和 其 他 一 个 或 数 个 成 每 员 共 有 一 项 或 数 项 特 征 , 几 乎 没 有 一 项 特 征 是 所 有 成 员 但 都有 的, 这样 以环 环相 扣 的 方 式 通 过 相 似 性 而 联 系起 来 成 为 一 类 。二 是 R sh和 L b v在 2 oc ao O世 纪 7 O年 代 初 发 现 , 范 畴 化 中起 到 关 键 性 作 用 的 是认 知 上显 著 的“ 型 ” 原 。范 畴 化 是 划 分 范 畴 的 认 知 活 动 , 知 主 义 者 认 为 , 畴 划 分 的基 认 范 础 是 主 观 和 客 观 的 互 动 , 体 经 验 在 范 畴 的 划 分 中起 着 非 身 常 重 要 的 作 用 。 正 如 l o f 说 : 人 类 的 范 畴 与 人 类 的经 a f所 k “ 验 有 着 相 当 密 切 的联 系 , 任 何 没 有 经 验 却 试 图 想 对 人 类 而
立 , 刻反 映 了汉 民 族 认 知 上 的 范 畴 化 特 征 。 从 认 知 的 角 深 度 看 , 畴化 (aeo i t n 可 说 是 人 类 高 级 认 知 活 动 中 范 ctg r ai ) z o 最 基 本 的 一 种 , 指 的是 人 类 在 奇 异 的 现 实 中 看 到 相 似 性 , 它 并 据 以将 可 分 辨 的 不 同 事 物 处 理 为 相 同 的 , 此 对 世 界 万 由 物 进 行 分 类 , 而 形 成 概 念 的 过 程 和 能 力 。 ( 敏 ,98 范 进 张 19 ) 畴 化 实 际 上 就 是 划 分 范 畴 的认 知 活动 , 一个 动态 的过 程 , 是 而范畴是一个静态的存 在, 即事 物 类 别 的 总 体 。量 词 研 究 直 受 到汉 语 学 界 的普 遍 关 注 , 是 汉 藏 语 系 语 言 的 独 有 它 特 征 , 是 探 索 汉 藏 语 系 语 言 使 用 者 认 知 范 畴 化 过 程 的 窗 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