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0分 文档
(三)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形成契约关系,与地主有着人身依附关系,缴纳地租勉强度日。 9、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这种租佃关系逐渐松弛,演变成雇佣关系。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精品课件
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
租佃制关系,是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 缴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 成牢固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农与地主之 间有人身依附关系。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答案】D 【考查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精品课件
3、(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4)汉武帝设置 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 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 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3、抛荒公田,私田私有。
精品课件
(三)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私有制-- 君主、地主、自耕农土地私有
-
均田制、屯田制
2(度、-,1封)占建地支主土配土地地地国位所有有制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
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 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 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 后 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 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三)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2.(2013年重庆高考2题)白寿彝《中国通史》 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 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 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国家重新分配 【答案】D 【考查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铁牛的出现、普及 2、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土地可以买卖 4、土地兼并 5、阶级矛盾尖锐,国家动荡;影响国家赋税收入,自耕农失去土 地,造成流民问题; 6、国家限制土地兼并而采取措施:均田+屯田+限田 7、缓解土地兼并,可是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因为土地 可以自由买卖。 8、失去土地的农民就变成佃农,与地主形成租佃关系,租耕土地, 形成契约关系,与地主有着人身依附关系,缴纳地租勉强度日。 9、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这种租佃关系逐渐松弛,演变成雇佣关系。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私有制--- 君主、地主、自耕农土地私有 2、封建土地国有制--- 均田制、屯田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 度,占支配地位
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 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 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 后 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 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农民失去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演变
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演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演变近代史土地政策的演变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过程,涉及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
土地政策的变迁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存状况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本文将就近代史土地政策的演变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
清朝时期的土地制度主要为封建农业经济,老百姓多为小农,土地所有权分布极不平等。
地主阶级占有大片土地,农民只能靠佣工、负债或租种来生存。
土地在封建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晚清时期,农民起义频繁,土地革命势头逐渐增强,清政府开始尝试一些改革措施,如百姓地地赋灾、地公法等,但效果有限。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取而代之,土地政策也有了新的变化。
孙中山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号召农民占有土地,实行土地国有化。
由于时局动荡,内战频发,农田开垦工作受阻,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随后,孙中山去世,中国进入了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等人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方案,但其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土地政策有了重大转变。
国家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了土地国有化的政策,农民获得了长远的土地使用权。
土地改革结束了农民长期受压迫的历史,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此后,中国陆续实行了一系列土地政策,如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
1978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土地政策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国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给农民,实行户籍化管理,鼓励农民通过经营提高收入。
这一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也有了明显提高。
随后,国家又推动了土地流转经营、农村土地整治等政策,加快了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至今,中国土地政策仍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中。
近现代中国土地制的变迁
一、天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①土地分配 原则——“凡天下天田,天下人
同耕”,“无处不均匀”;
核心女:方,废按法除人—口—封以与建年户龄土为平单地均位分,配不;论男 所有制;绝对平均主
②义原产分则品配—分—配方“天案下人人不受私,物
物归上主”;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 示》,简称“五四指示”,决定
改变土地政策,即由减租 减息改为没收地 主土地分配给农 民。“五四指示”没有一般宣
布废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而是 赞成、批准并领导农民通过清算 等途径以“有偿方式”等多种方 式从地主手中取得土地,同时, 对中小地主作了较多的照顾,富 农的土地一般不动。这样做,是 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全国内战尚 未爆发)出发的,是正确的。
2、农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
背景: • 把私人农业转变为集体农业,是社会主义革
命的重要步骤和内容。 • 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土改后不久,贫苦农
民出卖土地的现象有加剧的趋势。 • 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建立在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强大的 农业。
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实践过程
第一阶段(1953-54):农业生产互助组(临时互助 组,常年互助组:土地等生产资料农民个人所有, 相互帮助,生产合作,组织规模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50年6月 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 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地改革法》。6月30日,由毛泽东主席 发布命令公布施行。
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 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 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根据建
国以后的新形势,对半封建富农(又 称旧式富农)的政策作了重大的修改, 即由过去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的 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演变及其特点进行详细阐述。
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农民缺乏土地所有权,只能为地主耕种土地,并支付巨额租金。
这种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生活极其困苦,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随着中国的民主革命时期的到来,土地改革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议题。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开始出现土地改革运动。
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实行土地分配制度,将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农村土地改革运动进展缓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农村土地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实现农村土地公有制。
通过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土地由集体所有转为农民个体所有。
这种改革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发,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地主阶级被没收土地并接受审判,土地被分配给农民。
此外,合作社的建立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产条件和组织形式。
在1950年代,随着国家在农村推行集体化运动,农村土地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集体化运动的核心是建立农村合作社,实现农业社会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村庄(包括土地)被组织成为农业生产社,农田由农民集体所有。
通过合作社的建立,农民共同经营土地和生产资料,分工协作,提高了生产效益。
土地改革的重点转向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设,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生产机会和政策支持。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土地改革进入了市场经济改革的新阶段。
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制度的建立,使农民获得了更大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
这一改革措施使农民可以自主选择经营方式,实现农民的多元化发展。
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带动了农村土地的流动和转让。
近现代中国土地制的变迁
-
四、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几次土地政策调整
-
1、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
•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颁布,没收地主的土地,无偿分给农民。
• 1950年冬,除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全国范围 的土改展开。
• 1952年底土改完成,3亿多农民获得了7.5亿 亩土地,免除了每年7亿斤粮食的地租。
归国库;
③理想:“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
《天朝田亩制度》
革命性: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 晶;
落后性: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没有超越封建主义 范畴;
空想性:
——绝对平均主义分配方案,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
二、辛亥革命——平均地权
纲领
三民主义
-
*民生主义:
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
材料 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 价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 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两千, 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是国家。这于国计 民生,皆大有益。 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端自 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
思考:“平均地权” =“平分土地”?农民的要求是否得 到了满足?民生主义的局限性是什么?是否在全国实行?
• 由此形成了土地的农民个人所有制。
-
中国土地改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50年6月 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 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地改革法》。6月30日,由毛泽东主席 发布命令公布施行。
土地改革法内容
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 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 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根据建
《土地制度的演变》 讲义
《土地制度的演变》讲义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制度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土地制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变迁过程。
在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整个部落共同所有。
人们以集体劳动的方式获取生存所需,土地的分配和使用基于共同的约定和传统。
这种公有制的形式确保了部落成员的基本生存,但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对土地的利用和开发能力有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在这一时期,土地主要归奴隶主所有,奴隶们在奴隶主的强迫下在土地上劳作。
奴隶主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奴隶,形成了一种高度集中的土地占有制度。
这种制度下,奴隶们没有任何土地权利,只是奴隶主的财产,劳动积极性受到极大压抑,土地的产出也相对较低。
到了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发生了重要变化。
封建领主和地主成为土地的主要所有者,农民通过租种地主的土地来维持生计,并向地主缴纳地租。
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长期存在着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地主通过出租土地获取高额利润,而自耕农则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在欧洲,封建领主通过分封土地给下属,形成了等级分明的土地占有结构。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土地兼并现象频繁发生,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生活陷入困境,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土地制度又有了新的特点。
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主要有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两种形式。
在私人所有制下,土地成为商品,可以自由买卖和租赁。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也导致了土地的过度集中和投机行为。
同时,国家也会拥有一部分土地,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利益。
社会主义社会的土地制度与以往的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
以我国为例,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
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
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周连浩中国的土地制度以不同的时期大概来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原始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和封建社会时期。
而其中大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体现于封建社会时期。
大致的演变过程则是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以下是我对于各个时期土地制度的看法。
一、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处在这一时期的人民劳动能力、劳动条件等等各方面都非常的低下。
每季所收获的粮食都极其有限,正因为这一原因导致了土地公有制的出现。
因为如果不是以这种形式来分配土地和粮食,那么社会阶层上将会有许多的人食不果腹。
我以为原始社会的公社公有制和新中国刚成立的人民公社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
两时期的农民或者说度地上的劳动者的过的极其贫乏。
而不同是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人都是努力劳作,因为生产效率极其的低下,如果不努力耕种就将吃不上饭。
而新中国时期的人民公社,因为农民吃的都是大锅饭,只要出工,无论你的耕地收获的是好是坏是多是少都可以在公社里有口饭吃。
这要促进了许多农民消极怠工,游手好闲的情况。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土地国有,留给每家每户的自留地都非常的少。
农民想要靠他们唯一求生的手段来养家糊口就非常的苦难,有很大的局限性。
而回到原始社会这一阶段,因为手段的缺乏资源获得的尽能维持生活,这是人人的各方面的条件都是一样的,不会有利益的纠纷等等。
所以这一制度能够很好的在原始社会时期执行,却不能在大的范围、好的能力与条件的时候执行。
总得来说此种制度的废除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奴隶社会时期经过了夏商周三个阶段。
夏朝曾实行过井田制。
商朝、周朝的井田制因夏而来。
新中国成立后_土地政策总结(3篇)
第1篇一、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政策经历了从封建土地制度到土地改革,再到土地制度改革的历程。
土地政策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政策进行总结,分析其演变过程和特点,以期为我国未来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1.土地改革(1949-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封建土地制度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这次土地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2.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年)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发展农业生产。
1953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标志着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全面展开。
在这一过程中,土地所有权逐渐从农民个体所有转变为集体所有。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60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我国农村又进行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然而,由于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导致农业生产严重受损,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1984年)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土地政策的核心内容。
这一制度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将土地承包给农民个体或家庭,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5.土地制度深化改革(1984年至今)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土地政策进入深化改革阶段。
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完善土地产权制度,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明确土地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和农民个人所有的界限,保障土地权益。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社会原始社会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奴隶社会(夏商—春秋末年)井田制,千耦齐耘(1)实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表现:① “公田”:贵族占有;②“私田”:分授给农夫,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3)内容:①一切土地名义上属于国家公有;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诸侯要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赋(3)瓦解:齐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初税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秦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战国—1840)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官田(公田)”私有——①自耕农土地私有制②君主土地私有制③地主土地所有制(豪强地主、士族地主)土地来源:占有公田转私,获赐,兼并买卖(主要)租佃关系:战国产生,汉代普遍ν自宋代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ν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地租形态:劳役-实物(宋)-货币(明清)农民雇工自主权积极性提高人身依附关系:东汉豪强地主形成田庄,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之后依附关系越来越减弱,特别是明清时契约纳租方式确立后。
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提高了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近代以来清末民初(1840—1924)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体(截止1952)(1)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农民个体私有,平均主义(2)辛亥革命:平均地权(理念)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目的:为发动农民反对军阀政策:耕者有其田(口号)影响:有利于开展农民运动、反对军阀统治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目的: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政策:1927 打土豪,分田地;1931土地革命,农民土地所有制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影响: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障,调动了他们革命的积极性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1)进行根据地建设—大生产运动(抗战时期中共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军垦屯田①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②影响: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健康发展,成就显著。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展望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展望中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农村土地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改革中的重要议题。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涉及的利益方众多,既涉及地主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也涉及农民与国家之间的权利保障。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未来展望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
历史演变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开始经历了从单一集体所有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家庭承包经营制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政策制定和实施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1979年,集体经济组织改革试点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1982年,中央政府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同时实行土地流转政策,居民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土地使用方式。
1993年,中央政府进一步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强调“家庭承包、自愿耕种、保护耕地、集体保障”,这一政策重点强调“统分结合”,劳动力、耕地和资金通过统一的符号核算系统进行权益分配。
2008年,土地流转被正式写入《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了农民土地的承包期限、流转条件和资金保障措施。
未来展望在改革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已经慢慢走向了家庭承包经营制,这是一个趋势,也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未来,我国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践中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 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不仅仅是通过政策创造一个遍地机会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提供一个完善的管理和运营机制,使之有效满足经济发展和农民利益的需求。
2. 加强土地权益保障: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土地承包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应该上升到土地权益保障的层面。
在长效机制下建立规范的渠道,界定权益主体位置和权益范围,从而形成依法依规有序的权利保障。
3. 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土地制度是农业现代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何在土地流转中促进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还有如何在承包、流转等环节中促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这都需要集中和整理现有政策资源,才能为“两个确保”目标的实现注入活力。
中国农村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
农村承包地、集体经营性土地、宅基地被称为农村“三块地”。
这“三块地”不仅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其所能产生的粮食、产业等收益和效应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本文梳理与回顾了中国农村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
01第一轮土地承包期:1984-1999年,期限为15 年1984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1984 年农村工作的通知》,针对农地的“大稳定、小调整”政策,规定土地承包期通常需在15 年之上。
在此轮土地承包中主要存在:第一,任意缩短土地承包期。
国家有关部门于1993 年明确提出在首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 年不变,开发荒地荒山承包期可以更长。
但是在各地的实际操作和执行中,承包期只延长了10-15 年,甚至会收回部分承包地,借新一轮土地承包的机会,将“两田制”中部分“责任田”收归集体或留用“机动地”的办法从农户手中收回部分耕地,重新高价发包,从而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已经成为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型,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1997年,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再次强调和指出坚持承包期延长30年不能变,营造林地和“四荒地”治理等开放性生产的承包期可以更加延长。
官方叫停“两田制”、“机动地”,为进一步做好新一轮土地承包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
正确认识农村现行土地承包关系的合理性,并自觉、积极、坚定地贯彻执行中央的土地承包政策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02第二轮土地承包期:1999-2029年,期限为30 年1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决定在原有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 年不变。
在第一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 年不变。
开发荒地荒山承包期可以更长。
实行荒地使用权拍卖制度,使用期限为50-100 年。
21995年国家有关部门推出《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意见》,规定在承包期内,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子女继承。
初中历史 中国古今土地制度演变
中国古今土地制度演变概述:生产力的发展迟早会引起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在这里应注意:(1)在封建社会中,所有制关系主要指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的重点)。
(2)产品分配形式主要是指赋税、徭役、兵役、地租等。
(3)人们生产中的地位主要是阶级关系.本专题概况(土地所有制形式)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构成封建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史上,土地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奴隶社会(商周时期):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重形式)。
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
一、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1、性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2、兴衰: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春秋后期逐渐瓦解。
3、内容(权利与义务):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4、瓦解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后期,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不断发展(2)直接原因: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二、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1、确立: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战国确立。
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政府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允许自由买卖,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
这种制度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
2、内容: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小农)。
封建土地所有制三者的地位:(1)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与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但由于经济力量薄弱,往往被兼并。
我国历史上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影响
12 . 0世纪 3 O年代的国共对峙时期 , 毛泽东 总结 土地革命 的经验 , 制定出一条完整 的土地革命路线 , 那就是依靠贫农 、 雇农 , 联合 中农 , 限制富农 , 保护 中 小工商业者 , 变封建 、 半封建 的土地所有制为农 民的 土地所有制 , 行“ 进 打土豪 , 田地 ” 分 的土地革命 。它 调动 了一切反封建 的因素 , 民踊跃参军参战 , 农 支援 前线 , 巩固和扩大 了红色革命根据地 。 2 抗 日战争时期 , 日之 间的 民族 矛盾 成为 中 . 中 国社 会 的 主要 矛 盾 , 中共 在 抗 日根 据 地 实 行 “ 主减 地 租减息 , 民交租交息 ” 农 的土地政 策 , 这既 承认 地 主 对其 土地 的所有 权 , 又减轻 了地主对 农 民的封建剥 削, 提高 了农 民生产和抗 H的积极性 , 也有利于联合 地 主 阶 级 一 致 抗 日。 3 14 .97年 , 中共召开 全 国土地会 议 , 制订 了《 中 国土地法大纲》 规 定没收 地主 土地 , , 废除封 建剥 削 的土地制 度 , 实行耕者有其 田的土地制度 , 按农 村人 口平均分配土地。经过一 年多 的斗争 , 放区 一亿 解 多无地和少地的农 民分 到 土地 。农 民的支 持 , 为 成 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 4 新 中国成立 至今 , 国的土地 政策 经历 了多 . 我 次调整 , 以适 应 当 时 的 生 产 力 发展 水 平 。 15 年夏 , 90 中央人 民政 府 颁布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土地改革法》 废 除封建剥 削 的土地所有 制 , , 实行 农 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到 15 年底 , 92 除部 分少数 民族地区外 , 国已基本 上完成 土地 改革 , 全 至此 , 在 我 国延 续 了两 千 多 年 的封 建 剥 削 土 地 制 度 被 彻 底 废 除 了。广大农 民成 为土地 的主人 , 农村 生产力 得 到 解放 , 为农 业 生 产 力 的发 展 和 国 家 工 业 化 开辟 了 道 路 。随 着 国 民经 济 的 恢 复 和 发 展 , 15 起 , 从 9 3年 国 家开始对农业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 , 15 到 96年基本完 成 , 国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 了根本性变化 , 我 实现 了 土地公 有制 , 实行农 民集体 经营 。这 就进 一步解 放 了 生 产 力 , 进 了工 业 化 进 程 。十 一 届 三 中全 会 后 , 推 党 和政 府 总结 以 前 的 经 验 教 训 , 农 村 实 行 家 庭 联 在 产 承包 责任制 ,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 的前提下 , 实行按 户经营 , 自负盈 亏。这种责任 制使农 民获 得 了生产
近现代中国土地制的变迁
5、土地流转——土地改革新方向
一、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方面, 在坚持现有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同 时,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 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二、在实现土地流转的前提下, 通过土地的集中,打破一家一户 式的小农经济模式,发展具有 一定规模的现代农业,从而提高 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 生产率,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国共对峙时期: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
政策:
农民土地所有制
2)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
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
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依据:2)国民的利益和愿望;
3)中共不同时期的革命任务等。
启示: 政党制定政策都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依据社 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及时调 整,才能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建设的发展。
局限性: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是彻底的 土地革命纲领
在当时的中国没有条件实行
——全国性的政权尚未建立;平均地权理论过于理想化; 既危及地主阶级利益、又无法完全满足农民阶级利益。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的土地政策
材料一 1931年中共制定土地革命路线:“依靠 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 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 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材料二 1942年中共制定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 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材料三 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 区开展土地改革……
(1)背景:针对西方贫富不均、两极分化而提出
(2)含义:“平均地权” 具体办法: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做到 “家给人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管理的演变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管理的演变历程1.1949一1978年,重要法律《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1949年7月,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设内务部。
内务部下设地政司,作为全国土地管理机关,主要负责地籍测量、地籍管理、城市房地产管理、土地征用和房地产交易管理、土地租税、城市管理规划及考核等。
之后,土地管理逐步向各部门分散。
1952年,城市营建规划及考核移交新成立的建筑工程部;|考试大|1954年,撤销了地政司,在农业部设土地利用总局;1956年,在土地利用总局的基础上成立农垦部,主管全国所有荒地和国营农场建设工作;城市房地产管理下作移交新成立的城市服务部,内务部仅保留土地遗留问题处理和部分征地划拨等于作。
1962年颁发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案草案》,明确了农村集体土地的范围,基本形成了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土地管理体制。
2.1979一1986年,重要法律《土地管理法》文革时期,许多地方的土地管理机构被解散,土地管理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1979年,国务院设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下设土地资源组,由农业部牵头起草土地利用分类标准、调查规程,并开展土地详查试点,在试点实践基础上修改并颁布土地调查的技术标准,提出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调查的报告。
1984年,国务院批准部署在全国开展土地调查工作。
1982年修订了《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
同年,改革土地管理体制,1982—1986年国家实行所谓城乡分管的体制,地方的农业部门建立了土地管理部门,而城市内部则保留了房地产管理局,部分恢复了地政管理职能。
1986年,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要求强化土地管理,刹住乱占耕地之风。
同年,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了全国地政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原则。
3.1987一1990年,重要法律《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直属国务院的国家土地管理局正式成立,接着地方各级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也相继成立。
近代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论文
近代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论文近年来有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发展演变的研究日见升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近代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论文,欢迎浏览。
近代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论文篇一内容提要:农地制度改革已成为中国社会共识,但在如何改革上却存在严重分歧,导致农地制度改革滞后,社会矛盾激化。
本课题组在有限样本调研基础上发现:刘易斯拐点正在逼近并在一些地区已成为现实;中国耕地并不短缺,关键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粗放经营严重;农民的小块承包地无法承担他们的社会保障任务;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意愿强烈。
因此中国的农地制度改革应加快速度,但也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政府应尽快废除城乡二元户籍体制,加快农地确权,有条件地转正小产权房,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同价同权,为最终实现农民完整的土地产权创造条件。
:农地制度改革核心分歧刘易斯拐点耕地红线〔中图分类号〕F3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2-0029-08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恶化,中国国内要求深化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官方高层智囊机构,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2013年底推出的“383”改革方案进一步推高改革预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①在“383”改革方案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土地制度和住房体制改革,企图以折衷方案突破地权瓶颈的束缚,为中国的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开辟新路。
然而,即使是这种折衷的改革方案也遭到维持派与激进派的激烈批判,前者认为改革幅度太大,会导致耕地红线的失守和城市流民的增加,严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②后者则认为改革幅度太小、不彻底,阻碍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和农民城市化,最终也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③尽管对于农地制度改革的争论已经持续多年,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与利益的冲突,各派一直难以取得一致意见。
随着落后的农地制度日益成为中国继续现代化的瓶颈,早日解决各方之间的分歧,达成农地制度改革的共识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改革开放后:保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改革开放后产生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均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改变过去“集体劳动,集体经营,统一分配”的模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力。这些方式都没有触及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并未改变。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土地都属于公有,所有制形式只有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方式,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土地全民所有的尝试到“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由于受当时急躁冒进的“左”倾思想的影响,农业合作化运动已经存在缺陷,并且尚未克服。1958年又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采取多种极端方式,追求生产资料的高度公有,出现了土地由集体所有向全民所有转变的趋势,土地公有化程度达到顶点。这种趋势严重背离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中央不得不采取措施加以扭转,后来实行的基本上是土地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
近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0分
标签:土地制度 近代中国 启示
回答:1 浏览:2552 提问时间:2008-11-20 18:49
近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共0条评论...相关资料: 从土地储备贷款看现行土地制度.pdf更多资料>> 最佳答案 此答案由提
[圣人]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时间里,由于受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土地制度的演变一波三折。
一、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土地由地主所有转为农民所有
全国范围的土改运动是以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作为标志的。《土地改革法》第一条“总则”明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由此可见,土改运动的实质是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实现土地所有制形式由地主所有向农民所有的转变。1952年底,全国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被彻底废除。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由农民个体所有转为集体所有
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中共中央决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对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作了明确规定,即通过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助原则,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式,实现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转变。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完成,五亿多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土地的个体私有制被改造成集体所有制,土地所有制从性质上发生了根本变化。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土地制度的演变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探索,满足了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虽然在改革过程中有失误,但都能得到及时改正,所以在总的趋势上适8-12-02 19:10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3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