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和师说理解式默写带答案
高一上全册古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
部编版必修一(高一上册)古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班级:姓名:教材古文目录: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三、赤壁赋/苏轼四、登泰山记/姚鼐古文理解性默写一、《劝学》理解性默写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1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二、《师说》理解性默写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人教版本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答案)《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能够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用不如师,师不用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看法同样。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经过宽泛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能够已”。
在后边又说了然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持之以恒,金石可镂。
5.重申君子并不是有何差别,不过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重申幻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整天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在文中重申学习应该专心专一,而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便像蚯蚓那样微小,假如专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
《师说》1.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散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
那么,韩愈为何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本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到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照,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发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照,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照,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测贤人更圣明,愚人更笨拙的原由的语句是:贤人之因此为圣,愚人之因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本文认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照,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后致使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如何的:是故弟子不用不如师,师不用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理解性默写练习(《劝学》+《师说》)(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0课理解性默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劝学》1.孔子日“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劝学》中写青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胜于蓝;冰,是水变成的,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置悬念,吸引人读下去。
3.《劝学>中写直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可能恢复到挺直的状态,以此论证学习可以让人的本性得到根本的改变,进而论证学习不可以停下来。
4.《劝学》中,荀子说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通过火烤把它加工成车轮,也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来阐述学习可以修身养性。
5.《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木”与“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引出君子无过,在于博学。
6.《劝学》中写直木为轮,不能再变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能智明无过,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劝学》中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而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见,学习及反思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8.《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
高一语文上学期理解性默写汇总(附答案)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劝学》篇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5.《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6.《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8、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中的“,。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9、“,。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0、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1、“”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14、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正如《荀子.劝学》中说:“,;,。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师说》篇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与《劝学》默写含理解性默写参考答案
《师说》与《劝学》默写含理解性默写参考答案
高二下《师说》与《劝学》默写(含理解性默写)
1、吾师道也,?是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3、,师不必贤于弟子。
4、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6、,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8、《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态度。
9、《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1、“”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14、,,如是而已。
15、君子曰:参考答案。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劝学》理解性默写1. 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2. 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3.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
”4. 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
”5. 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
”6.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7.《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
”8. 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
”9. 荀子在《劝学》中,用顺风呼喊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10. 荀子在《劝学》中,用借助船只能够横渡江河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11. 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本性并非与众不同,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立于善于借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道理的两句是:“,。
”12. 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善行能够成就美德,使人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的三句是:“,,。
”13. 荀子在《劝学》中,用细流成海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14.荀子在《劝学》中,用骏马、劣马正反对比设喻,论述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四个句子是:“,;,。
”15.荀子在《劝学》中,用蚯蚓为喻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五个句子是:“,,,,。
”16. 荀子在《劝学》中,用螃蟹为喻反面论述学习不能浮躁的三个句子是:“,,。
”17.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劝学》《师说》默写,答案
1. 学不可以已。 2.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3、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君子生非异也。 / 善假于物也。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 是在很远的地方的人也能看到我的手臂 ;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可 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5、君子的本性与常人并没有不同,只是 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我向他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的生年 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7、因此,无论地位高还是低位低,无论 年纪大还是年龄小,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8、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 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9、(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 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身,却以向老师学 习为耻,糊涂啊!
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或者: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5、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6.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7、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8、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9、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归去来兮辞》默写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以下是关于《师说》的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________。
答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开篇点明老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为下文论述从师的必要性奠定基础。
2、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答案:孰能无惑解析:强调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都会有疑惑,从而引出向老师学习的必要性。
3、惑而不从师,________,终不解矣。
答案:其为惑也解析:说明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疑惑就永远不能解决。
4、生乎吾前,________,吾从而师之。
答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解析:指出只要对方懂得道理比自己早,就应该向他学习,不论他的年龄大小。
5、生乎吾后,________,吾从而师之。
答案:其闻道也亦先乎吾解析:与上一句形成对比,进一步强调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6、吾师道也,________?答案: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表明自己从师的原则是“师道”,而不是考虑年龄的先后。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师之所存也。
答案:道之所存解析:再次强调从师的关键在于“道”的存在,而不是身份地位和年龄的差异。
8、嗟乎!____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答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解析: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要人们没有疑惑实在太难。
9、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答案:犹且从师而问焉解析:将古代圣人的虚心好学与今人的耻于从师进行对比。
10、今之众人,________,而耻学于师。
答案: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解析:指出今人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1、是故圣益圣,________。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答案:愚益愚解析:说明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的原因。
12、爱其子,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惑矣。
【理解性默写】高二语文必背14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背14篇——理解性默写【 1、《劝学》理解性默写】1.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5.《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1.《逍遥游》中,在全文的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游要达到的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逍遥游》中描绘的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
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如:“_______,_______。
”5.《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理解性默写】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名句名篇默写训练】第04练 必修上册《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解析版)-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
第04练必修上册《劝学》《师说》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韩愈《师说》中点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受”“砺”“庸”“乎”“攻”。
2.名句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来证明用心专一的好处,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相反的事例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6)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师说》l理解默写及答案
《劝学》《师说》1、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荀子·劝学》一文开头用“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3、荀子在《劝学》中阐说“学”和“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积善成德__, __而神明自得__,___圣心备焉__”的观点5、荀子在《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
”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6、《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7、韩愈在《师说》中阐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两句话是“__闻道有先后_ ,__术业有专攻__”。
8、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__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__”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9、韩愈在《师说》中用“__师者__,__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正面解释了教师的职能和任务。
10、《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师不必贤于弟子__”的观点是相同的。
11、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好用)劝学师说过秦论-理解性默写
•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 前波让后波。”和《劝学》中的“青
•,
,
。”都表达出学生
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 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
“ 青,
,
”与韩愈
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的思想一致。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
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
是:
,
。
• 8.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
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的句子是:
,
。
7.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9.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
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3.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 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 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 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4.《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 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 标的句子是: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 想一致。
• 5、“
,
”,通过“木”与“金”的变
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
• 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
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
人只要“
”,就能改造成为“
”
58篇《劝学〉 《 师说》默写及答案
高考古诗文背诵默写58篇之《劝学》一、挖空练习:请在()中填字,在横线上填词语或句子,在【】解词劝【劝勉】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连词,表转折】青于(蓝);冰,水为之,而【连词,表转折】寒于水。
木直中【合于】绳,(輮)以为【把……做成】轮,其(曲)中规。
虽【即使】(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靠近】(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那么】(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曾经】(终日)而【连词,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见也。
登高而【连词,表顺承】(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连词,表修饰】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连词,表转折】(致)千里;假【借助】舟(楫)者,非能水【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善于】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在那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助词,了】。
故不积跬步,无以【没……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连词,表假设】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上【名词作状语,向上】食(埃)土,下【名词作状语,向下】(饮)黄泉,用【因为】心一也。
(蟹)六(螯)而【连词,表并列】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者,用心(躁)也。
二、情境默写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荀子·劝学》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3.《荀子·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劝学》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劝学》理解性默写1、《劝学》中,“,,,,”句子是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
2、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作品)中的“,,;,,”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与韩愈的“,”的思想一致。
3、《劝学》中,“,”,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4、《劝学》中,“,”句子是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5、《劝学》中,“,,”句子是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7、《劝学》中,“”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8、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9、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10、《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句子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
《劝学》答案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6、知明而行无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中告诉我们原因:“
,
。”
(7)韩愈《师说》中“两句总结了士大夫之族师道不复的原因:
“
,
。”
(8)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重教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
教师的作用句子是:“
,
。”
(9)《师说》中,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
,
,
,
。”
【解答】故答案为: (1)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重点字:绳) (2)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重点字:善)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重点字:博) (4)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重点字:锲)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重点字:贤)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重点字:惑) (7)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重点字:谀) (8)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重点字:惑) (9)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重点字:遗) (10)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重点字:庸)
两句是:“
,
?”
(10)《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的原因是:“
,
。”
(1)《师说》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
。
(2)韩愈《师说》一文中认为,出生在自己前面的,懂得道理固然
比自己早的两句:
。
(3)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
。
(4)韩愈《师说》中写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身上出现的可怪的现象
3.【解答】(1)古之学者必有师。(重点字:必)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重点字:固)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重点字:惑)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重点字:欤)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重点字:谀)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 专攻,如是而已。(重点字:攻) 4.【解答】故答案为: (1)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重点字:道) (2)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重点字:生)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萧)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劝学》理解性默写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师说》理解性默写1.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择师的标准是:,,,。
5.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劝学》默写答案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下是关于《师说》的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_____。
答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开篇点出老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强调了老师的重要性。
2、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答案:孰能无惑解析:指出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懂的,都会有疑惑,从而引出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3、惑而不从师,_____,终不解矣。
答案:其为惑也解析:说明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
4、生乎吾前,_____,吾从而师之。
答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解析:强调只要对方懂得道理比自己早,就应该向他学习。
5、生乎吾后,_____,吾从而师之。
答案:其闻道也亦先乎吾解析:不论出生先后,只要懂得道理早于自己,都要以之为师。
6、吾师道也,_____?答案: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表达了从师学习不应考虑年龄的差异。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师之所存也。
答案:道之所存解析:再次强调从师的标准是“道”,而不是身份和年龄。
8、嗟乎!_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答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解析:感慨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突出恢复师道的紧迫性。
9、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____。
答案: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解析:通过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待从师的不同态度,批判今人的不从师。
10、爱其子,_____;于其身也,_____,惑矣。
答案: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解析:批评那些在教育孩子时重视选择老师,自己却耻于从师的人。
1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
答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解析:指出启蒙老师只是教孩子读书断句,并非真正传授道理、解决疑惑的老师。
1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_____,吾未见其明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5、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
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
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 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 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
7、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
8本文用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 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9.《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的观中“
点是相同的。
答案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攻,如是而已。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 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 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 应的语句是:
2. 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 是:
3.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 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 语句是:
4.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 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
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5. 《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 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6. 《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 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 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 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 成的句4、 5、 6、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子是: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1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劝学》理解性默写答案
1.学不可以已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