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

有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
有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

有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

导语: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与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谈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教学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原则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困难与挑战。学校与教师应当尊重教育规律,根据具体实际,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有效性,遵循一些指导性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本性原则、人文性原则、全体性原则、个体性原则、可接受原则与实效性原则。

一、人本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素质教育的精髓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基本出发点是人,是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发展过程。”教学模式应当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人本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

(1)坚持以人为本,要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的安排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始终以学生发展素质能力为出发点。

(2)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与要求,保护自尊心,提高自信心,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取得成就感,从而主

动地学习。如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分层次教学中,应当将显性分层与隐性分层相结合,防止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3)坚持以人为本,要摈弃传统上语文教学单纯以提高学习成绩为标准的观念,树立语文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工作与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与语文学科的交际工具性,教学应当重点发展学生相应职业领域所需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

二、人文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关注人文,培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传统的语文教学类似于“说文解字”,将充满人性之美与生活趣味的语文知识予以解构与概括,忽略学生的情感意志与审美情趣,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乏。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与发展打好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对比较薄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人文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

(1)在教学过程中,把培育人文素养摆在首要位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要体现人文性要求。

(2)将语文学科与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联系起来,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开阔视野,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人文基础,有针对性地指导课外阅读,多读书,读好书,扩展知识,提高修养。

三、全体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语文能力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达

到教学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学的全体性,也体现在学生集体的能力提高与集体精神的培育。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全体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的是:

(1)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一个都不能少”。寻找语文后进生的闪光点,精心设计提高策略。

(2)以“纲”为纲,按照语文教学大纲,严格要求全体学生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凝聚力与集体协作精神。

四、个体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尊重个体,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个性化发展,是语文教学创新的立意所在。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个体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与评价考核,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鼓励自主创新,对于主观性学习内容,不预设固定“框框”与标准答案,避免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3)在分组合作学习中,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特点,科学分组与安排活动,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个体优势,运用集体动力改正缺点与不足。

五、可接受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可接受程度。创

新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废立”,而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Comenius)指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青年人的年龄与心理力量的许可,一切事情的安排都适合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学创新不应一蹴而就、盲目冒进,而应理性分析,稳步推进。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可接受原则,教师应当注意的是:

(1)在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定上,循序渐进,步子不要过快,采取阶段性递进策略。

(2)与学生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根据学生反应来调整教学进程,经常与其他教师、家长与用人单位保持沟通,及时反馈,争取各方面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与支持。

六、实效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实效,保证教学创新取得实际效果。很多教学改革由于流于形式,最后都收效甚微。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立足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与实现相应教学目标的针对性。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实效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

(1)转变教学改革只是上几堂“公开课”作秀的观念,将教学创新保持常态,以负责的态度上好每一节课。

(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要考虑教学过程的“最优化”,避免形式主义,既要做到充分利用教学手段,又要有的放矢,不滥用教学手段。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已经10年多了。我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标下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笔者从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市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还不容乐观,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树立教学新理念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当前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教学新理念。 (一)温习新课标。 国家教育部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取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新成果,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准绳,它的颁布使学科教学的许多问题明确起来了。例如,1、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3、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观念。课标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4、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5、对各学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6、提出了新的教学评价理念。总之,这次的课程标准不仅指明了语文教学和改革的方向,还有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潜心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教育理论,在学习中亲近新课标,把握它的精要。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 (二)牢固树立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是由教育理念决定的。学习语文新课标,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语文课程资源”这是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它回答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只有正确把握这些基本理念的内涵,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此,各校必须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做到《语文课程标准》人手一册,定时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促进理念向行为转化。 二、把握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还必须认真学习“新教材”(这里是指人教版实验教材),把握新教材特点,探索新教法。 (一)把握教材新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修订的新教材,它全面、准确地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努力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使教材有利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教材内容的修订方面,主要有:(1)大量更新课文。增加了课文的篇数、丰富了课文内容、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2)重点训练项目作了适当调整;(3)课后的思考练习作了较大修改。减少了题量、思考练习,突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4)作文练习作了较大修改。一方面是丰富了作文训练的形式,既有写实作文,又有想象作文,还安排了一些常见应用文的练习;一方面是在训练要求上尽量为学生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教育改革,是语文老师都感兴趣、值得讨论的话题。身为语文教师,我没有停止过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思考;没有停止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更没有停止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观察与反思。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所以,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激发兴趣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愉悦、民主、开放的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轻松感。有时教师形象生动的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才得以自由绽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情感愉悦的课堂,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潜能才会不断的开发,生活品质才能不断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爱每一个学生,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三、创设成功、高效的课堂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而言。一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优秀生、中等生、差生。二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成功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 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一个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爱好都存在着不同,要求我们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的成长”。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好了,而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唤醒他们的灵感,唤醒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唤醒他们的创新潜能。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优秀学生,当我们把爱洒向学生时,特别是好学生时,不要忘了一个容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台湾高中国文现行教科书研究 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职专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学口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中学生语文听力素质的培养及测量研究 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反思 试论研究性阅读 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结构 职业中专语文教师素质研究 不同阅读能力中学生语篇阅读中的推理加工(博士) 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模式·个性·文学性 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 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初中语文教材体系研究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 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运用解读学原理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 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新课标形势下高中阅读教学新模式系统的构建 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 论“超文本”阅读教学 试论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 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之比较分析 论诗歌的“超文本”教学 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走入意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 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 论宋词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探索 人文精神:诗歌的价值体认与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0-09-30T15:49:03.73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17期供稿作者:梁新班 [导读] “三维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由“学会”到“会学”的动态发展。 梁新班 摘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不折不扣的落实好“三维目标”,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利用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问题讨论的形式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激励创新意识。 关键词:效率;三维目标;多媒体;问题;探究性 作者简介:梁新班,任教于广西崇左市扶绥县山圩镇初级中学。 在基础教学中,以母语(即祖国的语言文字)为教学对象的语文教学,是一个世界性共同研究的课题。凡有独立语言的国家和民族,都十分重视研究本国的语文教学。研究的所有问题集中到一点,归根到底,就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就是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语文教学,它表面上看来似乎好教好学,实际上是难教难学,难就难在提高教学效率上。世界各国概莫能外。我国的语文教学,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有不少教育家、学者呼吁,倡导改革,要搞掉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老大难”帽子。不少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大面积来看,仍未尽人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应当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要重视教师的指导,更要强调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使语文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到“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必须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能有效引起学生学习方式地转变。 从课堂模式来看,传统课堂模式是一种“知识课堂”,它是以知识为本的课堂;而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生命”课堂,它是以人的自主发展为本的课堂。课堂的改革最终要落实实施,对学生、对老师甚至对社会的未来而言,倡导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可以证明,在思想的指导下采用适当的方法,定能使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取得更大的成效。那么,语文教学应做好哪些重要的环节呢? 一、教学实践中落实好“三维目标”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即便是一篇幅短小的课文,也同长课文一样,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应有尽有。假若不顾及教学编辑意图和编排体系,不遵从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宗旨,随心所欲地去教,一个课时即能处理好的非要上成三个课时甚至更多,如此教学哪有效率可言?可见,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克服教学随意性,提高教学效率。《语文课程标准》对目标的要求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如何针对具体课文按照三维目标来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直接关系着新课标理念的落实问题。 “三维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由“学会”到“会学”的动态发展。“学会”强调的是知识掌握的结果,重视书本理论的记忆、掌握,而不管所学知识用的是什么方法,花费多少时间,学得有多苦多累。“会学”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过程怎样学,重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讲求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研究怎样学得轻松愉快,更重要的是还能懂得按照客观需要去有选择地学习。 培养语文态度就是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形成价值观。语文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不能脱离生活孤立地进行语文教育,更不能脱离生活孤立地培养语文态度和情感。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时,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内容,而应该适当引进相关材料作为补充,要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大自然,投身社会,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情感,以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与课本 多媒体的使用无疑是语文学习方式的新探索,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各媒介进行教学实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课文学习背景材料、展示有关教学内容、探索讨论途径,都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媒体用得恰当,能增强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然而,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千万不能小视课本,轻待课本,乃至把课文放在一边,而专注于其他问题讲解与讨论。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画面尽是滔滔的江水。而对这些美丽的画面教师更是详尽的解说,把语文课变成了地理课。其实,诗人借助具体的物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生活经验中也有这些具体的物象,没必要再大张旗鼓地展示。要体味、要咀嚼、要品尝的是借助物象抒发的乡愁,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不潜心阅读,不反复朗读,不对文字仔细咬嚼,怎能体会出其中的一二呢?笔者在一次公开课后听专家的点评时,专家第一句话说的是“这节课我以为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但愦憾的是听了一节课,只看到美丽的图画和听到老师说话的声音”。这不难看出,诗歌需要的是品、读、赏、析。多媒体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个辅助功能。 课文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显然,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应各司其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什么?文本,一篇篇课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组织什么?引导什么?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阅读课文。离开了课本,阅读教学就丢去了语文学习的特殊凭借物。本来教材说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一般地说,课本中选文较为典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语文课上教师和学生凭借它进入作品描绘的纷繁世界,进入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思维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与熏陶。课本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功能,其它媒体难以替代。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首先是由眼睛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然后把信息传入大脑,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阅读,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认真阅读课文,可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可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发展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使用媒体的目的,绝不是为媒体而媒体,应有助于学生更形象、更准确、更深入地阅读课本,更能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率。如果脱离课本,另行其事,就会成为赘尤。不管使用怎样先进的工具,都应从实际出发,适应实际需要。语文教学千万要重视、使用好语文教材,它是语文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探究性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要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与教益,就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此,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问题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看法,或小组,或班级。这种形式无疑能活跃学生思维,培育

浅谈语文新课标中对习作教学的几点要求

浅谈语文新课标中对习作教学的几点要求 尊敬的主任、各位同行: 大家好!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对《语文新课标》进行了多次研读,今天我就给大家谈谈自己在语文新课标中关于习作教学要求的研读体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指正。 自《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写作主体儿童在习作教学中的地位已经得到充分的确认,习作教学的实效性也有所提升。但是“儿童怕写作,教师怕教习作”的现状没有得到真正的扭转和改善。因此,站在儿童立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的要求,寻找教学实践与课程标准的落差,重新设定习作教学的任务,是当下习作教学再出发的一个逻辑原点。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我发现新课标对学生的习作教学的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一、儿童习作的起步需要“兴趣”与“信心” 小学阶段,是儿童进入写作、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他们对写作的良好体认,或许会成为其一生的写作动力;他们对写作的畏惧,会直接影响其从此对书面言语表达敬而远之。因此,在这个阶段,儿童对写作的兴趣和信心重于“黄金”。在语文新课标中,不断表达这样的态度和立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自信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前者让每个孩子觉得写作很有意思,我愿写;后者让每个孩子觉得写作很简单,我能写。 如何让儿童对习作有兴趣?童话、游戏、活动,是走进一个儿童言语世界最柔润的方式,也是打开儿童心灵的极其重要的“钥匙”。怎样让儿童对习作有信心?其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给习作教学对于刚刚进入写作的儿童提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习作台阶,而事实上,我们的习作教学基本没有将这些细化的学段目标课程化、教学化,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同类的习作指导,没有“阶梯”的习作教学,缺乏远见的习作指导,破坏了儿童写作生态,最终导致儿童写作信心的丧失。我们在践行语文新课标的过程中应彻底丢掉揠苗助长、急于求成的写作思维,给各学段的习作教学进行准确而适中的定位,让每个孩子都愿写,能写,乐写,觉得写作原来就是将自己想的、自己说的、自己做的写下来,做一个习作者,当一个“小作家”原来就这么容易。 二、儿童习作的内容包括“写实”和“想象”写实与想象应该是习作内容上的两个维度。在写实的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将写实和想象人为地割裂开来,错误地以为,一个习作内容要么写实,要么想象,两者之间不可通融。其实,《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实”和“想象”的描述都是相提并论的:“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这样表述,目的只有一个,为每一个习作者找到适合自己生活经验的表达内容,找到适合自身言语特征的表达方式。而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学常常重“写实”轻“想象”——因为不少语文教师认为,写实源自生活实践,有内容可写,也便于习作指导;而想象不着边际,思想价值难以引领,指导边界难以把握。而儿童却是爱“想象”厌“写实”——因为写实“画虎不成反类犬”,而想象天马行空,来得轻松自由。我们教师要做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三、儿童习作的素养发自“引导”与“指导” 在语文新课标中,关于“教”的描述有两个鲜明的字眼,那就是“引导”和“指导”。譬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新课改的以后,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为了使全体教师能领会新课程思想,迅速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意识转变,使新课程培训上一个新台阶,我校通过远程培训,网上观看新课改的录像讲座,我们进一步走入了新课程,从中获取了许多课改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意识到课改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去完善,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

有关语文教学的论文关于语文教育的论文

有关语文教学的论文关于语文教育的论文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引进情境教学,因为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同身受,进而理解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还能更透彻地理解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第1篇: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今,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大多初中學生毕业后都选择进入普通高中学习,以期考入大学。 加上各大、中院校的扩招,导致一些中考成绩稍差的学生也选择进入高职、高专就读。 这样情况下,进入最低层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没有考上高中,更有甚者连初中都没有毕业。 他们无论从自身道德修养还是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诸多方面都有极大的缺陷。 就语文来说,他们对语文这门学科很无所谓,觉得语文不必费什么功夫去学,且学了也没有什么用。 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文化水平,广大中职学校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通过恰当的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把学生的潜力开发出来,让他们乐于学语文并爱上语文。 一、课型不同,教法多样

根据新编教材中的不同体裁、不同要求的课文,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应的不同教法,尽量做到灵活多样,要求教学课课新颖,堂堂有趣。 如教诗歌或散文,为了体现诗歌整体美的特点,可以采取诵读法,变花样读,赛着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作品至少要读两遍以上”,又说:“诗要反复吟,词要来回地诵......”,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美,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然后加以引导象诗的意境和蕴涵之后,再稍加分析便达到了教学目的。 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朗读能力,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对一些内容较复杂的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则采用”茶馆式”的教学方法。 比如上《项链》这课,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预习,分小组讨论提出问题,然后推选一人将本小组的问题交上来,教师综合这些问题再反馈给学生,让学生集体讨论,然后发言,教师再作最后的分析总结。 这样的教法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积极思维,使全班学生的智能都得到发挥,也实现了教学中学生是主体的原则。 对别的一些课型如文言文,也可以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法,从而使学生感到语文课堂堂新,增强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二、积极与其他学科内容相联系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学口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中学生语文听力素质的培养及测量研究 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反思

试论研究性阅读 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结构 职业中专语文教师素质研究 不同阅读能力中学生语篇阅读中的推理加工(博士) 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模式·个性·文学性 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 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初中语文教材体系研究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 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运用解读学原理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三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三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三篇 (一) 《浅谈如何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摘要: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氛围,激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tl,理相容、感情融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一tk,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绪(即愉快)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因此,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愉快中学习。 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笔者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五方面的探究: I.宽松和谐激趣法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张家坡镇中心学校 杜培玲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大胆改革探索,大胆创新,并寻求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有助于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作者谈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树立良好的教师角色形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领域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课程改革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些教师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指导学生上都已经力不从心,存在着方法陈旧,知识面窄等问题,已经跟不上教育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只有具备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真正能手,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教师只有建立既精深又广博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专多通、一专多能的通才,才能在教学上博采众长,旁征博引,得心应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除了有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美好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要有一颗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角色形象,并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

有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

有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 导语: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与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谈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教学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原则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困难与挑战。学校与教师应当尊重教育规律,根据具体实际,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有效性,遵循一些指导性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本性原则、人文性原则、全体性原则、个体性原则、可接受原则与实效性原则。 一、人本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素质教育的精髓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基本出发点是人,是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发展过程。”教学模式应当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人本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 (1)坚持以人为本,要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的安排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始终以学生发展素质能力为出发点。 (2)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与要求,保护自尊心,提高自信心,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取得成就感,从而主

动地学习。如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分层次教学中,应当将显性分层与隐性分层相结合,防止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3)坚持以人为本,要摈弃传统上语文教学单纯以提高学习成绩为标准的观念,树立语文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工作与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与语文学科的交际工具性,教学应当重点发展学生相应职业领域所需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 二、人文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关注人文,培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传统的语文教学类似于“说文解字”,将充满人性之美与生活趣味的语文知识予以解构与概括,忽略学生的情感意志与审美情趣,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乏。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与发展打好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对比较薄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人文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 (1)在教学过程中,把培育人文素养摆在首要位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要体现人文性要求。 (2)将语文学科与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联系起来,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开阔视野,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人文基础,有针对性地指导课外阅读,多读书,读好书,扩展知识,提高修养。 三、全体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语文能力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达

谈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谈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09-07-09T10:33:23.23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9期作者:廖元权 [导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是不断改革,不断出现新问题,不断完善的过程。 谈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廖元权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是不断改革,不断出现新问题,不断完善的过程。“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育。本文主要探讨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开展语文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 作者简介:廖元权,任教于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初级中学。 语文教学由古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一直以来每个朝代都把它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我们把它归纳为:“五四”之前,学习语文以八股文为主,主要考查学生的记诵能力,强调死记硬背;课改前,主要讲授课本知识为主,能理解课本就可以,不太强求课外;课改是通过课内知识学习,培养学生能力向课外转移。可见,每个时期的教学方法各有特色。 语文教学是不断改革、不断出现新问题、不断完善的过程。和其他各科对比看,语文教学更接近生活,应用更广。而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过程,特别是新课标情况下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经过几年的课改,部分教师在意识上、教法上已经摒弃了旧的方法,不断探索更新的方法。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又如何开展呢?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笔者认为一节课要想取得成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都不能丢。这就要求教师要备课充分,在抓好基础的同时,把问题的探究、发掘过程的方法教给学生。即把目标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的互动中掌握知识的探索过程,把被动的接受变成自己主动完成。语文教学该如何把目标教学转化为过程教学正是课改的重点。根据自己几年来对课程标准的探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是读 语文教学是使学生感悟、积累的过程,并不是讲、灌能做到的。特别是近年来中考试题逐渐向培养能力方面转变,更说明这个问题。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掌握了字、词、句、段,才能去领略表达方式、修辞、词语的妙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慢慢领悟到作者思想的火花,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整体把握一篇文章。一些教师认为学生不会读,不能读出个所以然,简直是浪费时间,不如自己讲。殊不知这样一来把学生的初步探索知识的权力给剥夺了,把学生架空起来。学生脱离了文本,学习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该如何探索呢?语文教学中的读,现代文也好,文言文也罢,都很重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读教学法”:(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应给予每一个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将学生尽快地导入课文。让学生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求得新知识,扫清字词障碍,能完整地了解课文的大意,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2)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和欣赏课文,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字、词、句、段)进行朗读。对于精彩的段落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反复诵读,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欣赏品评的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地融入到作品中,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3)研读课文,加深内容理解。在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就课文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组织学生有序地研读课文,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因为学生不但要懂得课内的知识,更要通过课内向课外拓展。试想如果没有多读作为基础,学生能够体会到古诗中的意境吗?学生能理解古诗用字的精炼吗?当然,学生在读中要思,思中要读,反复体会。 二、其次是培养学生“找”的能力 有了学生感性的整体认识,学生肯定会有许多的问题。这时教师要注意掌握火候,鼓励学生提问。例如,笔者在上朱自清《背景》时就要求学生读三遍以上,并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每人提出三个问题。结果有的学生提出了八个问题,甚至有些问题是自己没有预料到的。如:有位学生提出了:(1)背景是否能作为文章的文眼?它的作用是什么?(2)文章读起来令人感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提的问题有时是教师没有预料的。当然,教师不必要每个问题都写下来,而是把一些问题进行归纳,把学生的问题交给学生回答,对一些较难的问题教师再指导。这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法。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所想所提的问题毕竟有限,还要求我们去启发、指导。一些语文教师忽视了这一点,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教师在这个时候最为关键,应把一些建议性的问题提出,让学生“找”。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时间就是培养学生寻找问题的能力。找什么?找典型、找关键、找点题的词,只有找出这些字词,学生才能够从冗长的题目中跳出来,归纳、概括中心,才能找出文章精妙的修辞、运用生动的词语。 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三、再次是以训练为主 语文是一种工具,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使用这种工具的技能训练。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而技能的培养,单靠教师讲是难以形成的,必须开展行之有效的训练活动,从基础知识开始,从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实现质的飞跃。在实施以训练为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扎实有效的训练活动,保证足够的训练时间。(2)训练过程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训练活动,服务于学生的训练活动。(3)积极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训练为主,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龙源期刊网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作者:卢恩芹 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10期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语文知识和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 语文教学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想到哪里,教师说到哪里,学生就听到哪里,提问一个接一个,表面看是在使用启发教学,实际是一种填空式问答,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计好的圈套。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空间,没有自我探求的时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也一样,只不过是语文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而不是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枷锁。现代教育要求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既能够提出和发现与日常生活体验有关的问题,也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一地使用教材,而应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为学生自主探究拓 展途径。教师要开放性地使用教材,这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打破教材不能改动的神话,可以根据教育目标、教育需要将教材内容适当增删、适当重组。如《凡卡》一课结尾没有信寄出后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信寄出以后的情况。这篇课文还可以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杨科》、《小珊瑚》等文章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出共性的东西。第二,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教材多样化的策略,提倡并鼓励教师积极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完全可以打破学科的界限,自组教材或自编教材,进行综合性教学。例如把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和常识课的《认识方向》组合,把课文《树叶画》和美术课《秋天的画》组合,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探究内容和途径的多样化,学生在探究中一定非常投入,很多问题会很自然地解决,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可利用指导性的阅读提纲,督促学生根据提纲中关键性的问题读书,独立思考,钻研教材,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只是一些必需的和基本的知识,更大量的知识则需要在社会上通过学生自学获得。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和阅读能力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课前预习远远不等于自学,但对低年级学生,教师通过阅读提纲指导学生阅读,久而久之,学生便能体会出预习的真谛,善于抓住问题的要点和关键,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厚,自学能力也就会渐渐地形成。 培养学生质疑,是形成探究能力的一大途径。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钱氏宗亲学校段任春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必然趋势。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角色要转变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做笔记,两者都成了书本的奴隶。 作为语文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逐渐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努力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艺术的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角色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努力转变角色,怀着一颗平常心,带着微笑走进课堂,由过去的“统治主宰者”“支配者”“直接知识传授者”“主讲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领者,与学生真诚面对,和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详的环境,真正让学生去自主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二、课堂教学重心要转移 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学习方式。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所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仅此而己,实际上是把“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而常见的语文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这正是杜威坚决反对的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