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记》读书笔记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长征读书笔记

长征读书笔记

长征读书笔记读长征,你可以这样做笔记:长征之所以取得胜利,因为人民心中有信念。

那么读者们又是如何做笔记的呢?请往下看。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长征,希望你喜欢。

长征读书笔记篇一指出:“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

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就会失去奋斗的目标,偏离前进的方向。

理想抱负犹如水中的灯塔、时钟的发条,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来源。

坚定理想信念,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

在社会转型、改革深入的新时期,面对诸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问题,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动摇,有的甚至产生了“信仰危机”。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各种思潮的影响,我们党内一些同志在思想上出现了迷惘,他们觉得共产主义太渺茫、遥不可及,觉得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是虚的,理想是远的,票子是实的”。

于是,理想淡漠了,信念动摇了,满脑子装的是个人、家庭的小算盘。

有的更是不择手段化公为私,攫取国家财富,以使自己暴富,最后成了人民的罪人。

胡长清、成克杰、戚火贵、赵林等人的悲剧在于:面对历史潮流的变迁,未能坚定理想信念,在各种利益、诱惑面前把握不住自己,最后坠入万丈深渊。

原河北省政府办公厅秘书、河北省国税局局长李真因受贿、贪污罪被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处死刑。

他反思自己走向毁灭的根源时说:“人可以没有金钱,但不能没有信念,丧失信念,就要毁灭一生”。

这种由于理想信念动摇导致腐败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能不引起执政党以及广大党员的深思和警惕。

因此,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的首要内容来加以强调,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核心。

不同的理想决定着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追求和境界。

对共产党员来说,只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才能真正解决思想上入党的问题,才能有昂扬的斗志、蓬勃的朝气,才能始终如一地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作出表率。

长征第读书笔记

长征第读书笔记

长征第读书笔记《长征读书笔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提起长征,那是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

在阅读了相关的书籍后,我对长征有了更深的感悟。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中央红军共进行了 600 余次战役战斗,攻占 700 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 430 余人,平均年龄不到 30 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期间共经过 14 个省,翻越 18 座大山,跨过 24 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红军面临着重重困境。

物资匮乏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难题。

粮食短缺,战士们常常忍饥挨饿,有时候甚至只能靠野菜、草根、树皮充饥。

寒冷的天气也是巨大的考验,尤其是在翻越雪山的时候,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冰冷的积雪让人举步维艰。

然而,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红军战士们依然坚定地前行。

长征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动容。

有飞夺泸定桥的英勇无畏,战士们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攀着铁链冲锋,为后续部队开辟了道路;有四渡赤水的神机妙算,毛泽东等领导人灵活指挥,巧妙地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还有过草地时,那些为了照顾伤病员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战士,他们的奉献精神令人敬佩。

在长征中,红军战士们展现出了无比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他们坚信革命必将胜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了漫长的征途,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看似无法逾越的难关。

红军的团结协作精神也在长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各部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在战斗中,他们为了保护战友,不惜牺牲自己;在行军中,他们互相帮助,共同前进。

这种团结一心的力量是长征胜利的重要保障。

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精神的传承。

它让我们明白,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

历史八上13课长征提纲

历史八上13课长征提纲
4、省份:经过了十一个省。江西、湖南、福建、广东、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陕西、甘肃。
5、转折点:1935年1月遵义会议。
6、克服的困难:(1)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2)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
(3)缺衣少食等艰苦的生活条件。(4)路途遥远,行程25000里。
7、两次会师:
(1)陕北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红一方面军——陕北红军
11、长征精神:(1)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2)艰苦奋斗、乐观勇敢、团结协作的精神。(3)不畏艰险、935年1月。
内容:(1)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军事指挥权。
(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负责指挥。
(2)甘肃会宁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8、结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9、长征胜利的标志: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10、长征胜利历史意义:(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长征
1、原因: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利。2、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主要经过:瑞金出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乌江----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意义
(1)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史家的远征——色诺芬《长征记》读书笔记

史家的远征——色诺芬《长征记》读书笔记

史家的远征:色诺芬军事理论思想探究——色诺芬《长征记》读书报告历史学院2011级本科班沈哲凡2011201405图:摘自《长征记》,色诺芬著,崔金戎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摘要:作为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军事家,色诺芬有着自己丰富而深刻的军事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主要集中在他最为出色的军事历史著作《长征记》中。

在这场史家的远征中,色诺芬不仅展示出自己的智慧与果敢,其对于军事的理解和思想更为突出,并为我们今天从道德哲学层面研究军事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旨在初步探讨和分析从远征中表现出的色诺芬的军事理论思想。

公元前401年,波斯帝国发生内讧,国王阿尔塔泽西斯的弟弟小居鲁士在小亚细亚起兵,企图夺取王位。

斯巴达人克利尔库斯支持小居鲁士,为他招募了一批约13000人的希腊雇佣军。

雅典人、著名历史学家和军事家色诺芬经友人介绍,也怀着摧垮波斯帝国的心愿参加了这支军队。

远征队在公元前401年春从萨尔迪斯出发,横穿小亚细亚,直抵巴比伦城下(行程2720公里)。

9月他们在巴比伦北面的库纳克萨村击败了阿尔塔泽西斯的军队,但在这场战斗中,小居鲁士却心愿未酬就丧命沙场。

失去小居鲁士的希腊雇佣军共同商议后推举雅典人色诺芬为将领,决定在他的带领下撤回希腊。

然后这里距希腊本土迢迢(约3200公里),色诺芬决定不走原路,而是向北行至黑海,然后从水路返回希腊,这样既可缩短行程,又可避免沿途受强敌的袭击。

色诺芬带领这支希腊军冒险长征,经过无数次战斗,历尽艰辛,由波斯帝国腹地穿越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于公元前400年2月进抵黑海南岸,后来终于撤回小亚细亚希腊殖民地。

这次行军行程共约6555公里,历时一年零二个月。

这就是《长征记》中所记述的故事,色诺芬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将自己亲身参与谱写的这一史诗性的伟大战役记录下来,积累了丰富翔实而细致的史料,展现了色诺芬的史学素质,也催生了一部优秀的古希腊历史著作。

与此同时,《长征记》也是一部文学佳作,文笔简洁、优雅、鲜明、素朴。

《长征记》读书报告

《长征记》读书报告

《长征记》读书报告《长征记》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色诺芬(前440年左右-前355年),雅典人,历史学家,苏格拉底的弟子。

他以记录当时的希腊历史、苏格拉底语录而著称。

公元前401年,色诺芬参加希腊雇佣军助小居鲁士(Kurush,约前424~前401年)争夺波斯王位,未遂,次年率军从巴比伦返回雅典。

前396年投身斯巴达,被母邦判处终身放逐。

终老于柯林斯。

著有《长征记》、《希腊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之续编,叙事始于前411年,止于前362年)、《拉西第梦的政制》、《雅典的收入》以及《回忆苏格拉底》等。

色诺芬生活于伯罗奔尼撒战后希腊政治经济剧烈变化的时代,他的著作提供了反映他生活时代的大量材料。

有人把他和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举称为“希腊三大史学家”。

一、《长征记》的主要内容:《长征记》是一部回忆录,是根据色诺芬“万里一长征”行军作战中的记录写成,约公元前370年发表,共七卷。

《长征记》记述的是作者色诺芬亲身经历的事,带有回忆录的性质,这就为这部书增添了独一无二的史学价值。

《长征记》全书均以第三人称来叙述,这显得作者和读者一样,均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长征”的整个过程,有利于避免作者过多地将自己的主观色彩掺杂在其中,有效地保证了客观性。

公元前401年,波斯帝国发生内部矛盾,国王阿尔塔泽西斯的弟弟小居鲁士在小亚细亚组建了军队想要起兵造反,以夺取王位。

斯巴达人支持小居鲁士,并向他提供了约13,000名希腊雇佣军。

色诺芬是由他的朋友介绍的,并出于消灭波斯帝国的愿望参军。

他们在公元前401年春天离开萨尔迪斯,越过了小亚细亚,到达了远在2,720公里之外的巴比伦市。

9月,他们在巴比伦以北的库纳克萨村庄击败了阿尔塔泽西斯军。

但是小居鲁士战死沙场。

在小居鲁士战死后,失去雇主的希腊雇佣军选择色诺芬为将领,并在他的领导下决定撤回希腊。

这里距希腊大陆约3200公里,所以色诺芬决定北行至黑海,然后通过水路而不是原路返回希腊。

《长征记》读书笔记

《长征记》读书笔记

《长征记》读书笔记2017年得三月份,我有幸拜读了色诺芬得著作——《长征记》。

这本书主要叙述了小居鲁士为了夺取波斯皇位,对她得哥哥阿尔塔泽西斯二世进行远征,然而却死在了征途中得故事。

小居鲁士死后,她属下得希腊“万人大军”退军攸克星海,最后回到了小亚细亚西部。

在这本书中,色诺芬以卓越得文采,形而生动地讲述了她亲身经历得这场结局不详得战争。

在书中,她大力赞颂了希腊人得忠诚勇敢,称她们为不畏艰险得真正得军人,而波斯帝国则就是软弱腐朽得。

同时,这部书还就是一部不可多得得古代军事教科书,向后人提供了古希腊人得用兵之道,对后来得希腊兵法产生了深远得影响。

即使作者有夸大她在这次长征中得作用得嫌疑,但不可否认得就是这本书重要得文学价值及史料价值、在人类文学史与西方史学史上得重要地位。

卷一在这一卷中,主要讲述小居鲁士在遭受哥哥阿尔塔泽西斯得怀疑与拘捕后,自觉受辱,秘密征集军队前去夺权,却死在了第一次正面交锋中得故事。

这一卷得前半部分,对小居鲁士征兵与招揽人才有较为详尽得描写,对于进军波斯帝国得征途得则就是像流水账一般得记录,比较枯燥。

但其中有几个细节值得推敲:“从此地居鲁士前进五站,三十帕拉桑,到达宽一普勒特隆得达达斯河源。

那里有叙利亚故君贝尔叙斯得宫殿与一座种植四季作物得魅丽得大御苑。

但就是居鲁士把这个御苑破坏一并将宫殿焚毁。

”“梅浓得其余不对到达塔尔苏斯时,由于失掉了战友,一怒之下便尽情抢掠……”也许以现代得道德观念来瞧待她们有失偏颇,但这些小细节展现出来得就是一直军风不正、军纪不严得队伍,并没有瞧到作者所赞颂得任何美好得品质。

到这一卷后半部分描写两军对峙得情形时,小居鲁士所率领得希军给我仍就是这种感觉: “在这紧急关头,国王得军队匀整前进。

而希腊部队仍原地不动,还在等待后面得人上来整队……”不过希军过硬得军事素质还就是很值得称赞得,反应迅速,深入敌营对波军进行打击,这样瞧起来波军得训练有素反而比较像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得花架子。

长征第章读书笔记

长征第章读书笔记

长征第章读书笔记读《长征》的这一章,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这一章里,讲述了红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依然坚定前行的故事。

其中的细节,让我对长征的艰辛与伟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看到了战士们在崇山峻岭间艰难跋涉的身影。

山路崎岖不平,布满了荆棘和怪石。

他们的鞋子早已磨破,脚底被尖锐的石头扎得鲜血直流,但每一步都走得那么坚定。

有个小战士,看起来不过十五六岁的模样,瘦瘦小小的,背着比自己身体还大的行囊。

他的脸上沾满了尘土,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可他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坚毅。

每走一步,他都咬着牙,嘴里还小声地给自己打气:“加油,就快到了,一定能跟上队伍!”红军的粮食极度匮乏。

战士们常常只能靠野菜、草根充饥。

有一次,他们发现了一片看似可以食用的野菜地。

大家兴奋地冲过去,开始采集。

然而,很快就发现,这些野菜数量有限,根本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战士站了出来,仔细地分辨着野菜的种类,把那些稍微能多填一点肚子的留给了伤员和体弱的同志。

他自己则默默地拿起一把看起来不太好的野菜,笑着说:“我这身子骨,吃啥都能扛得住!”可大家都知道,他也已经很久没有吃饱过了。

在穿越河流的时候,冰冷刺骨的河水让大家的身体都快失去了知觉。

有个战士不小心滑倒,瞬间被水流冲走。

旁边的战友们毫不犹豫地伸出手,紧紧地拉住他,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他拽上岸。

上岸后,大家相互扶持着,继续前进,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有一个人退缩。

夜晚宿营时,条件更是艰苦。

没有温暖的床铺,只能找个稍微平坦的地方,铺上一些干草就当是床了。

战士们挤在一起,互相取暖。

寒风呼啸着,吹得帐篷摇摇欲坠。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依然充满希望,谈论着未来的胜利。

这一章里的种种细节,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长征的不易。

这些战士们,他们不是超级英雄,他们只是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普通人的疲惫和伤痛。

但他们却有着非凡的意志和信念,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充满艰难险阻的道路。

《长征记》读书笔记

《长征记》读书笔记

《长征记》读书笔记贵州大学历史系·王忠培《长征记》作者:色诺芬著,崔金戎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1985年5月第一版字数:153千字阅读时间:20XX年11月2日第一次阅读,20XX年11月29日第二次阅读,20XX年12月20日第三次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色诺芬是古希腊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也是军事家。

本书记述了他随同希腊十万雇佣军参加小居鲁士争夺波斯王位的战争经过,并着重记述小居鲁士在战争中阵亡后,希腊雇佣军波斯腹地穿过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进抵黑海南岸,撤回希腊的冒险远征过程。

一、主要人物一)色诺芬:(Xenophon, 约430-354BC),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

雅典人。

苏格拉底的弟子。

公元前401年参加希腊雇佣军助小居鲁士争夺波斯王位,未遂,次年率军而返。

前396年投身斯巴达,被母邦判处终身放逐。

著有《远征记》、《希腊史》以及《回忆苏格拉底》等。

色诺芬博识善文,他的著作涉及到政治、哲学、军事、经济等诸多领域,成为后人综合研究古希腊社会的必读文献。

色诺芬既是长征记的作者,也是这次远征的参与,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居鲁士:小居鲁士Kurush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小亚细亚总督,为大流士二世和王后帕里萨蒂斯的次子,他是帕里萨蒂斯的宠儿,母后希望他能代替兄长阿萨西斯继承王位。

当大流士二世决心继续对雅典进行战争并支持斯巴达人时,帕里萨蒂斯劝说丈夫任命小居鲁士为吕底亚、弗里吉亚和卡帕多西亚的总督,以及帝国驻小亚细亚所有军队的总司令,小居鲁士和斯巴达舰队统帅莱山德友好合作,打败了著名的变色龙亚西比德,保证了斯巴达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最后胜利。

公元前405年大流士二世临终时,小居鲁士被召回。

公元前404年,当长兄阿萨西斯登上王位,称阿尔塔薛西斯二世时,卡里亚总督提沙费尔尼斯指控小居鲁士企图谋杀他的哥哥,但是于母后说请,小居鲁士被赦免,又回到原来总督的位子上。

复任后,他立即开始准备夺取王位,聚集了大量的军队,公元前401年,小居鲁士从小亚细亚起兵叛乱,率领约2万士兵东进幼发拉底河争夺王位,他势如破竹般的进入巴比伦你要,其兄阿尔塔薛西斯二世赶紧召集一支军队,两军在库那萨克相遇,小居鲁士阵亡。

《长征》读书笔记

《长征》读书笔记

《长征》读书笔记《长征》读书笔记篇1其实早就想读读《长征》这本书了,在此次集团公司“心有墨香、书传供水”活动开展以来,本人也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选定一些书籍进行阅读。

巧合的是三欣公司经理高明在给市政分公司全体党员上党课时正好介绍到了《长征》这本书。

他说,不了解中国的长征,就不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和中国目前得成就。

虽然我们都对中国的长征有所了解,但对它了解不多。

因此我决定好好读读《长征》,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辛。

《长征》故事从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作战部队八万六千多人踏上长征路开始讲起,到1936年11月三大红军西北大会师结束长征,使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到了。

长征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次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是一次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是一次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从这三个“罕见”可以看出长征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是卓绝的,在这次艰苦异常、困难重重的远征中,中国工农红军跨越了十五个省份、翻越了二十多条巨大山脉、渡过三十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在此期间还遭遇了四百多场战斗,这条远征路存在着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各种威胁,但是我们的工农红军为了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坚持着理想所必须的信念,执着而坚毅地走在路上……自开读这本书,我一度被书中描绘的场景画面震撼,难以想象在这样异常艰难的远征路上是什么支撑着这样一股铁流勇往无前!两万五千里长征之路在如今交通便捷的时代,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很容易、很简单,但是现在的良好的生活条件、优质的物质生活都是无数革命烈士用他那满腔的热血而换来的,这不管对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考验,但是中国工农红军还是坚持下来了,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最终走过了这两万五千里长征之路。

我在工作间隙零碎的时间里通读了全书,感触油然而生,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何尝不是一次“长征”,从我们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到长大**的第一声叹息,再到为人父母的无尽辛酸,最终可能面临“尘归尘、土归土”的生命终点,在此期间困难何其多,我们却依然要坚持前行,去完成属于我们的人生之路。

五年级语文上第 25-28 课提纲

五年级语文上第 25-28  课提纲

五年级下册第25 课《长征》预习提纲(或学案)学校:班级:姓名:导语: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

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七律《长征》。

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1.按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万水千山等闲逶迤磅礴趣味识字: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比一比谁写得既正确又美观。

4.结合上下文或查工具书解释词语。

(写在课本上)等闲逶迤磅礴5.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组词)。

磅6.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借助注释、插图及搜集的资料,理解全诗的意思。

7.细读诗文,完成下列问题。

(1)“红军不怕远征难”,想一想:全诗为我们描绘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哪几幅“雄壮图画”?试用小标题概括出来写在课本上。

(2)先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联系加点词语,体会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思想情怀?(写课本上)8.全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9.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

10.质疑。

(至少提出3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五年级下册第26 课《开国大典》预习提纲(或学案)学校:班级:姓名:导语:同学们,你知道国庆节是哪一天吗?国庆节为什么要定在十月一日呢?让我们一同来到1949年10月1日,那个令举国上下无比欢腾、幸福的日子,感受人们的自豪与激动,一睹毛主席当年的领袖风采!1.按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四面八方排山倒海瞻仰肃静飘拂汇集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比一比谁写得既正确又美观。

趣味识字:4.结合上下文或查工具书解释词语。

(写在课本上)排山倒海瞻仰5.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组词)。

《长征》读书笔记

《长征》读书笔记

《长征》读书笔记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矗立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使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正是凭着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矗立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使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正是凭着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使中国革命的局势转危为安。

有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才有了后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懈奋斗。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和产物。

而长征文化,便是“五四”以来我党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传统之一。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做过如此精辟的总结。

红军长征已过去了几十年了,但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鼓舞着我们每一人。

抚今追昔,共和国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继往开来,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呼唤着我们继续前行。

传承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艰苦奋斗,百折不挠。

艰苦才能磨练人,造就人。

青年要时刻铭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长征精神自省,谨记红色革命的优良传统。

我是一名普通大学生,很小的时候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

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

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

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斯诺笔下的长征内容提纲

斯诺笔下的长征内容提纲

斯诺笔下的长征内容提纲
一、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原因: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和追击,红军需要摆脱困境,保存实力。

二、红军的组成和特点
组成: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以及红二十五军。

特点:红军指战员具有坚定的信仰和高昂的斗志,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三、长征的起始和路线
起始:1934年10月,江西瑞金出发。

路线:突破敌人的包围和封锁,经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青海、陕西等省份,行程二万五千里。

四、长征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
重要战役: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

重要事件:遵义会议、会师甘孜、吴起镇战斗等。

五、长征对红军的影响
军事上:长征锻炼了红军的军事力量,提高了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水平。

政治上:长征提高了红军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纪律性,增强了指战员的信念和团结精神。

精神上:长征铸就了红军英勇顽强、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精神品质,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安阳实验中学《长征》阅读记录单

安阳实验中学《长征》阅读记录单

安阳实验中学《长征》阅读记录单摘要:一、引言:介绍《长征》阅读记录单的背景和意义二、主要内容:详细解读《长征》阅读记录单的内容和要点三、阅读感悟:分享《长征》阅读记录单带来的启示和感悟四、结语:对《长征》阅读记录单的评价和建议正文:一、引言《长征》阅读记录单是安阳实验中学为了提高学生对长征历史事件的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而推出的一项教育创新举措。

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教育者对于传承红色文化,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责任担当和教育智慧。

通过阅读《长征》这一史诗般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深刻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二、主要内容《长征》阅读记录单围绕着王树增所著的《长征》一书展开,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作者简介:介绍王树增的生平及其创作《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2.内容概述:概括《长征》的主要内容,包括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重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3.人物介绍:对《长征》中的主要人物进行简要介绍,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以及他们在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重点篇章阅读:选取《长征》中的经典篇章,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品味其中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5.阅读感悟: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长征》中的重要情节和历史事件,从而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三、阅读感悟通过阅读《长征》阅读记录单,我深刻体会到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精神内涵。

首先,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令人敬佩。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始终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其次,《长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和英明决策。

正是在党的领导下,红军才能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

最后,《长征》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们同甘共苦,生死与共,这种伟大的团结精神是红军战胜一切困难,走向胜利的关键。

四、结语《长征》阅读记录单作为一份创新性的教育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历史素养和传承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长征》教学提纲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长征》教学提纲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长征》──人教版第十一册《长征》一、教材内容分析《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毛泽东。

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

全诗共八行,一、二两行总括全诗,说明长征中遇到无数艰难困苦,但在红军看来是平平常常的事。

第三至第六行,诗人以“五岭”“乌蒙”为“千山”的代表,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万水”的代表,以红军翻过“五岭”、跨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表现了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

最后两行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险,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由于文章所述的内容相对学生实际有较大距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具有崇高的历史使命感,今天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特征分析1、作为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能运用网络查找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并能制作较精美的电子作品。

2、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具备一定的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

3、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匮乏,对长征的历史背景、历史资料、经过路线、历史意义了解不够。

三、教学目标和学习水平的分析与确定1、知识点的划分与学习水平的确定2、学习水平的具体描述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四、教学策略指导思想: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来评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教师掌握和应用。

五、媒体的选择应用六、教学准备1、制作有关“长征”学习型网页。

网页中包括长征的许多背景资料和相关专题资料。

2、布置学生收集关于长征的资料图片,长征中的故事,毛主席在长征中的诗词作品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长征》教案设计 -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长征》教案设计 -

人教大纲版六班级上册语文《长征》教案设计-《长征》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人教大纲版六班级上册语文《长征》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1.弄懂诗中全部词语的意思,从中领悟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生疏。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二)理解诗句中的词语的意思,了解每一句诗描绘的情景。

(三)能按诗句的停顿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初步依据诗句的停顿读诗。

三、教学过程(一)解题。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宏大成功。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气,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心苏区依据地,开头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心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今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成功走向成功。

党中心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终在1935年10月成功到达陕北依据地。

1936年10月,其次、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长征读书笔记每一章

长征读书笔记每一章

长征读书笔记的每一章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标题:简要概括本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本章,您对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有了哪些新的理解和认识?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重点词汇和表达:标注出本章中出现的生词、短语和重要表达,并解释它们的意思和用法。

经典段落或句子:选择一段或一句本章中最有代表性的段落或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语言风格、情感色彩等,并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读后感:写下你对本章内容的感受和体会,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经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学习建议:根据自己对本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提出一些学习建议,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长征读书笔记

长征读书笔记

长征读书笔记长征读书笔记概述:本读书笔记是对毛泽东的《纪念中国共产党长征胜利二十五周年》一文的深入解读和总结。

该文以长征为主题,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长征胜利,并对长征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

1.背景介绍1.1 中共领导下的长征起因1.2 长征目标和策略1.3 长征的艰难与困难2.长征胜利的重要意义2.1 建立统一战线的奠基2.2 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声望和威信2.3 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2.4 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3.长征的历史回顾3.1 出发和初期阶段3.2 江西苏区的退出与红军的经历3.3 环太行山区和过大渡河的困难3.4 到达陕北和建立陕北根据地4.长征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4.1 林彪的勇气与聪明才智4.2 刘伯承的军事指挥才能4.3 刘少奇在组织工作中的重要贡献4.4 博古和张闻天在苏区工作中的角色5.长征的经验和启示5.1 党内团结和纪律的重要性5.2 科学决策和正确的领导层选拔5.3 组织和策略的灵活性5.4 面对困难的坚持和勇往直前6.中国共产党长征胜利二十五周年纪念演讲摘要附件:1.《纪念中国共产党长征胜利二十五周年》全文2.相关图片和图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统一战线: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阶级、阶层、社会团体和爱国人士在共同的政治目标下所形成的联盟,其目的是反对外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彻底解放的斗争形式。

2.建立陕北根据地: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长征过程中,在陕西北部建立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基地,在陕北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3.党内团结:指共产党内部各方面力量的统一合作,实现党内各派别和个人之间的和谐共处,确保党的活动和事业的顺利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记》读书笔记
2017年的三月份,我有幸拜读了色诺芬的著作——《长征记》。

这本书主要叙述了小居鲁士为了夺取波斯皇位,对他的哥哥阿尔塔泽西斯二世进行远征,然而却死在了征途中的故事。

小居鲁士死后,他属下的希腊“万人大军”退军攸克星海,最后回到了小亚细亚西部。

在这本书中,色诺芬以卓越的文采,形而生动地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这场结局不详的战争。

在书中,他大力赞颂了希腊人的忠诚勇敢,称他们为不畏艰险的真正的军人,而波斯帝国则是软弱腐朽的。

同时,这部书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军事教科书,向后人提供了古希腊人的用兵之道,对后来的希腊兵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即使作者有夸大他在这次长征中的作用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重要的文学价值及史料价值、在人类文学史和西方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卷一
在这一卷中,主要讲述小居鲁士在遭受哥哥阿尔塔泽西斯的怀疑和拘捕后,自觉受辱,秘密征集军队前去夺权,却死在了第一次正面交锋中的故事。

这一卷的前半部分,对小居鲁士征兵和招揽人才有较为详尽的描写,对于进军波斯帝国的征途的则是像流水账一般的记录,比较枯燥。

但其中有几个细节值得推敲:
“从此地居鲁士前进五站,三十帕拉桑,到达宽一普勒特隆的达达斯河源。

那里有叙利亚故君贝尔叙斯的宫殿和一座种植四季作物的魅丽的大御苑。

但是居鲁士把这个御苑破坏一并将宫殿焚毁。


“梅浓的其余不对到达塔尔苏斯时,由于失掉了战友,一怒之下便尽情抢掠……”
也许以现代的道德观念来看待他们有失偏颇,但这些小细节展现出来的是一直军风不正、军纪不严的队伍,并没有看到作者所赞颂的任何美好的品质。

到这一卷后半部分描写两军对峙的情形时,小居鲁士所率领的希军给我仍是这种感觉:
“在这紧急关头,国王的军队匀整前进。

而希腊部队仍原地不动,还在等待后面的人上来整队……”
不过希军过硬的军事素质还是很值得称赞的,反应迅速,深入敌营对波军进行打击,这样看起来波军的训练有素反而比较仅供学习与参考
像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花架子。

不过心急于杀死波斯国王,只带了亲信孤军深入的小居鲁士就没这么好运了:在刺伤国王的的同时被护卫斩杀。

希军落于群龙无首的境地。

卷二
这一卷讲述了小居鲁士死后,希军想要回到家乡而与波斯国王周旋,但最终以希军中部分将官被杀为结果。

在这一卷中,克利尔库斯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希军的领头人。

他与国王派来的使者周旋,为希军争取到了最大利益;同时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撤军计划,尽管因为一些意外的原因失败了,但也起到了“威慑”国王的作用:
“虽然前一天他(波斯国王)派人命令他们投降,现在,天亮时却派使者讲和来了。


最后的结果是签订停战协议,由丞相蒂萨弗尼斯带领希军返乡。

由此也可见波斯帝国的软弱腐朽。

然而退军的过程中,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希波两军互相猜忌防备,精神高度紧张。

不想再继续这样下去的克利尔库斯找到蒂萨弗尼斯摊牌,却意外得到了蒂萨弗尼斯抛来的橄榄枝:
“至于你们(希军)对我有用之点,你也谈了一些;但我知道最重要的一点:只有国王能端正地在头上戴上那顶冠冕,可是另一个人,借助你们,也能便当地戴上那顶冠冕在心头。


蒂萨弗尼斯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然而,在克利尔库斯以为自己已经和蒂萨弗尼斯达成同盟的时候,却死在了他的手下:以违反丁占协定的罪名被处决,同样遭遇的还有普罗克西努斯、阿基亚斯和苏格拉底。

希军一再遭遇重大变故,似乎已经成了一盘散沙。

卷三
这一卷讲述了色诺芬如何领导希军退兵,并与波军斗智斗勇的故事。

仅供学习与参考
克利尔库斯死后,希军军心涣散,惶惶而不可终日。

此时雅典人色诺芬挺身而出,他以极具煽动性的语言鼓动希军放弃坐以待毙,积极出击。

比较有趣的一个细节是,色诺芬在全军演讲时多次提到了神:波军违背了对神的誓言,神是乐于见到波军受惩罚的:
“……而诸神是能够依其神意很快地使强者转弱,并解救处于极端困厄之中的弱者。


由现代观念看来,这个说法是幼稚甚至荒诞的,不过这也说明了古希腊时代人民对于神灵的笃信。

希军的反抗便由此开始了。

两军的第一次交锋在扎帕塔斯河附近,希军收到波军的截击,对方弓箭手射程更远,希军由此损失惨重,颇为泄气。

但以色诺芬为首的将官们认真剖析敌我,重新整合队伍,同时针对波军设立了投石手,浴室在第二战中告捷。

第三、第四,第五站双方各有胜负。

波军并没有阻挡住希军撤军的步伐,他们缓慢地进行着。

但事情似乎在底格里斯河河岸变糟了:前有虎视眈眈的波军,后是波涛汹涌的大河,被切断了供给的希军一筹莫展。

将官们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改变路线,去往非波斯管辖的卡杜克亚人领地。

卷四
这一卷的主要内容是希军艰难行军,与敌人多次交战后,逐步到达攸克星海海岸。

希军改变路线进入了卡杜客亚人的领地,在这里遭遇了波军和卡杜客亚人的夹击,与他们进行了时长为7天的艰难的山地战,以惨重的伤亡为代价勉强走出了山地,却又在平原渡河时陷入了“前有猛虎,后有追兵”的两难境地。

希军用计完成了渡河行动,继续前进,走过来了平原、雪地、峡谷,跨过了河流,终于到达了攸克星海海岸。

然后这一卷是我初冬的不是两军对战的惊心动魄,也不是希军令人拍案叫绝的军事策略,而是沿途的当地人。

由于身在波斯境内,希军的军队供给多靠抢掠所得。

行军途中,路过各个聚居地和城市,有的主动献物以求安宁,但更多的还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居民拿起武器反抗。

“好战”的卡杜客亚人尚能在被抢掠后攻击、偷袭希军,给他们一个教训,但更多普通而温和的居民却没有这么幸运:反抗失败后,妇女和一部分青年男子会被抓取当做俘虏。

他们会遭遇什么,至少我们从这本书上是无从得知的。

为了避免这样悲惨的命运,陶基亚人的做法使希军大为震撼:
“妇人把她们的孩子从岩石上扔下来,然后跟着自己跳下来;男人们也如此……”
仅供学习与参考
战争是位高权重的人争权夺利的手段,但对普通人来说仅仅是一场可怕的灾难。

正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中写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卷五
眼看着到了攸克星海海岸,只要走海陆就可以躲避一切没有必要的战争和伤亡,顺利回到希腊。

但军队人数太过庞大,需要数百船只。

客里索普斯自告奋勇去找船,希军留在原地等待他的归来,但等呀等,等到他们再也无法从周围获得供给,客里索普斯也没有回来,却在劫掠周围时得罪了西诺波人。

尽管色诺芬在言语的交锋中获得了胜利,使西波诺人承诺帮助希军找到足够的船只,但他有突发奇想,认为凭借他们如今的精兵强将,如果能在此建立一个城市,为希腊增得更多的领土和势力岂不更好?而希军内部的分化也由此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

虽然最后色诺芬做出了妥协,大家商量好一起回到希腊。

但我总感觉这是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后患无穷。

卷六
在希军得到足够的船只时,客里索普斯也带着一只战船回来了,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是那么顺利,只要乘上了船只,就可以顺利回到希腊,与亲人团聚。

然而,事情会是这么简单吗?
从西波诺启航后,客里索普斯被选为总指挥,希军第二天到达了赫拉克利亚,收到了当地居民的热情款待。

但希军却因为没有足够的供给威胁赫拉克利亚人,索要三千赛济库斯金币,遭到了他们的武装反抗。

军队内部也因一部分人“擅自”行动威胁赫拉克利亚人产生了分化。

出于希腊人奇怪的民族优越感,军队上半数以上的阿卡狄人和阿加亚人决定单干:
“伯罗奔尼撒人受一个雅典人(色诺芬)和一个拉西蒙人(客里索普斯)指挥是可耻的!”
于是客里索普斯的最高领导权在他被选出的第六或第七天便当即结束,色诺芬也备受排挤。

军队一分为二,色诺芬独自上路。

这颗不定时炸弹也终究是引爆了。

后来,客里索普斯的小队顺风顺水,阿卡狄人和阿加亚人则陷入了困境,多亏色诺芬相救得以脱困。

三部人马在卡尔佩港仅供学习与参考
汇合,吃尽苦头后,他们通过决议:
“以后任何人若是提议分裂军队应当受到处死的惩罚。


同时决定改走陆路,因为希军没有足够的船了。

经过一番艰苦的斗争,离希腊也越来越近了,却得罪了克里德安,此人宣称要开船走开,并发布声明不让任何城市接待他们。

这时候拉西蒙人在全希腊人中称霸,如果此事发生,对戏剧极为不利。

还好色诺芬挺身而出,以三寸不烂之舌化解了这场危机。

卷七
这是《长征记》的最后一卷,然而这不是结束,是一个新的故事的开始。

希军继续进军,在途中被拜占庭斯巴达海军安那克西部斯以饷银为幼儿召唤到拜占庭,却又赶他们离开。

这导致了希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跟随赛特斯去征服他的敌人,因为他许诺了丰厚的报酬。

但当赛特斯的军队规模越来越大,加上小人的挑拨,希军吃吃得不到许诺的饷银,双方矛盾爆发了。

在两方之间出力最多,甚至为了希军能安全回到故土的而折返的色诺芬反而成了两方怪罪的对象,希军中甚至有人提出要“以石击毙”这一罪魁祸首。

色诺芬听了十分寒心,但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说服了双方,并向赛特斯讨要到了希军应得的饷银。

色诺芬又带军了一段时间,提布戎到来后,两人交接了军队,色诺芬便功成身退了。

然而这支军队呢?它和提布戎的其他希腊部队合并起来,前去对蒂萨弗尼斯和法尔那巴斯交战了。

《长征记》就此完结,以一个新的开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仅供学习与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