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要籍
训诂学的内容
• 最初的训诂还不是一门学科,只是一种附 属于古代文献而随文释义的解释语言的具 体工作。
什么是訓詁學
•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用易 懂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 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进而 正确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学科。 • 其任务就是研究语言训释的方式、方法,探 求语义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训诂实践。
例七
• 此夫過舉蹞步而覺跌千里者夫!哀哭之。” • 蒋礼鸿指出:考觉字古与校、较同音通假,因亦有校量、 (《荀子·王霸》)(蹞,同跬。半步。跌:偏 • 差异、误差之义。如《孟子 · 尽心上》“彼善于此,则有之 颇;误差)
• • • • • • • • •
矣”,赵岐注:“彼此相觉,有善恶耳。”《离娄下》“则 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赵注:“如此贤不肖相觉 何能分寸?”《告子上》“圣人与我同类者”,赵注:“圣 亦人也,其相觉者,以心知耳。”赵注三言“相觉”,《 心》注之相觉,谓相较量,《离娄》、《告子》二注之 相觉,谓相差异,盖差异形于较量,由较量而引申,而 有差异之义。差异义为不相值,又引申之,则为误差。 《荀子》觉跌,亦以音同于校、较而其义通为误差。 (蒋礼鸿《义府续貂》)
• 《庄辛谏楚襄王》:(黄雀)俯啄白粒,仰栖茂 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 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 上,以其類为招,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昼 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 (《战国策· 楚策》)
• • • • • • •
類当为颈,字之误也。招,的也,言以其颈为准的也。 《文选》阮籍《咏怀诗》注,引此作“以其颈为的”, 《艺文类聚》鸟部、《太平御览》羽族部并引此云: “左挟弹,右摄丸,以加其颈。”姚曰:“《春秋后语》 云:以其颈为的。”的或为招,招、的古声相近,故字 亦相通也。(王念孙《读书杂志· 战国策第二》) 这里是指出误字,关涉校勘。
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训诂学》教学大纲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课程目标本课程对学生达到如下毕业要求有贡献:(1)知识掌握能力:能够系统地掌握训诂学内容、价值、方式与方法、简史与要籍、观点与原则,以及新领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问题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掌握的训诂知识分析古籍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3)综合应用能力:能够针对古代文献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更好地把握文献的内容。
(4)阅读能力:能够阅读中等难度的古代文献,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
(5)沟通能力:能够疏通古代语言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发展脉络,提升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以语言为“利器”,做好职场沟通。
(6)终身学习能力:能够跟踪语言文字学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职业素养,适应语言文字领域及相关职业发展。
教学要求完成课程后,学生将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传统训诂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2)了解一些基本的古代文化知识;(3)通过阅读古代文献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4)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与脚踏实地的专业精神;(5)增强自学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训诂学》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四、教材及教学主要参考书推荐教材:《训诂学教程》,许威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2月第3版。
参考书目:《训诂学》,郭在贻主编,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1版。
《训诂简论》,陆宗达主编,北京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编,山西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训诂学原理》,王宁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1996年1月第1版。
《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陆宗达、王宁、宋永培编,中华书局,2018年1月第1版。
训诂学资料
训诂学总论1、从新注、旧注、方俗词解三方面例析了一些些语言现象的训释问题。
一是新注错了,影响了对文艺论述的正确理解;二是旧注错了,影响了对古代历史事实、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的正确了解;三是常用语的本义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觉地驾驭语言。
2、训诂学的任务主要有三项:一是“释古今这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二是“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释方言。
三是“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3、训诂学的根本任务:一是加强对训诂学史和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二是总结训诂实践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这、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等。
4、解释语义的专著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总释群书语义。
二是专释一书语义。
三是解释部分词语。
5、训诂学从客观现实出以,至少要注意三点:一是以今释古、以易释难。
二是以已知释未知。
三是为“今世”服务。
6、训诂的内容有一是解释字词二是解释文句三是分析篇章四是分析表达方式五是分析时空关系7、训诂实践形式有一是解释语义的专著二是音义兼注的专著三是注释书四是形音义合解的专著8、在坚持训诂的现实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有一是要注意以今释古,以易释难二是要注意以已知释未知三是要注意为“今世”服务100、训诂的原则有一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所以说,从事训诂必须有发展的观点二语言是社会现象,语义和语言其他诸要素一样,是约定俗成的三对于前人训诂,我们既要尊重,又不能盲从。
9、训诂学的用途有一用来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与教学二用来指导古籍的整理工作三用来指导字典辞书的编篡工作四用来帮助历史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
10、训诂学关于“互文”作用一用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交错的情况二用互文就必须把上下文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三用互文就合有关的词语互相辉映、暗示从而使意义表达得更全面四用互文可收到意义全面而行文简洁的效果五用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补充的情况。
11、词义的引申的类型有一理性的引申二形比的引申三礼俗的引申12、词义的理性的引申包括一因果的引申二时空的引申三反正的引申四虚实的引申13、词的感情色彩变化的社会因素包括一政治观点的进步二艺术思想的变化三科学技术的发达14、词的感情色彩变化的语言因素包括一词义的变迁二修辞手法的影响三上下文的感染15《尔雅》中解释百科名词的大类有一释人事的名称二释天文的名称三释地理的名称四释植物的名称五释动物的名称16、从内容上看,《方言》中包括一不含地域性普通话里二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三纵的方面,语言新旧生灭交替之际所残留的古今语四横的方面,语言因地域,语言因地域的差别而发生变异的各地方言五兼包纵横两面,因声音转变而发生的方国殊语17、《方言》所释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里包括一四方之通语二四方异语而通者三某某之间通语四某地通语18、《方言》的价值及影响一它保存了两汉相当丰富的口语词汇二为我们研究汉代方言通语的异同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三可以让我们从它收集的词汇里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四能让我们知道今天的口语中还有不少古代词汇成分19、《释名》与《尔雅》不同之处有一《释名》为音训之书,间有义训;《尔雅》为义训之书,间有音训二《释名》重音训,故少类聚为训;《尔雅》重义训,故多类聚为训三《尔雅》仅是训诂之记载,《释名》则必求推究事物命名的由来四《尔雅》之篇目少,《释名》的篇目多20、《说文》价值和作用有一编写目的在于探讨字源,说明字体的结构和本义二它保持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资料三它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四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分析文字的理论五给后代字典辞书的编以很大的影响。
训诂学: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
• 唐孔颖达《诗·周南·关雎》疏:
•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 “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 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 “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
• 孔颖达的这段说明从训诂实践出发,很好 地解释了二字的关系和意义。训诂,主要 是解释古字古义,也解释方言或其他词语 的意义。
• 陆宗达《训诂简论》:所谓“异言” ,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和地域不 同而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尔雅·释 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唐虞曰载。”
•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 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
• 本有之训诂与后起之训诂 • 独立之训诂与隶属之训诂 • 义训与声训 • 说字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
训诂内容
• 形与义之关系:说字之训诂→形训
• 音与义之关系:求源之训诂→声训
• 义与义之关系:
义训
• 对象:古典文献学(即古代书面汉语 )的词义。
• 材料:古代文献语言及用语言解释语 言的注释书,训诂专书。
• 殷孟伦:训诂,就是解释,用语言 解释语言,古代就叫作训诂。
• 王宁:训诂工作是用易懂的语言来 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综合 性的语文工作。
• 最初的训诂还不是一门学科,只是 一种附属于古代文献而随文释义的 解释语言的具体工作。
二、訓詁學
•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 它是用易懂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语 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 ,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进而正确理 解语言、运用语言的学科。
•髯 •髭 •鬚
汉语言文学00819训诂学
第一节什么是训诂第二节什么是训诂学第三节训诂学的任务和功用第二章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第一节文字障碍第二节词义障碍第三节语法、修辞障碍第三章训诂的内容第一节解释词义第二节解释文意第三节注音、校勘第四章训诂的方法第一节形训第二节声训第三节义训第五章训诂的体式和术语第一节训诂的体式第二节训诂的术语第六章训诂的源流第一节萌芽时期第二节兴盛时期第三节变革时期第四节衰落时期第五节鼎盛时期第七章训诂的要籍第一节《毛传》和《郑笺》第二节《尔雅》第三节《方言》第四节《释名》第五节《说文解字》第八章旧训诂的弊病一、穿凿附会二、烦琐寡要三、望文生训四、随意破字五、增字强释六、不解语法第九章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一节训诂学与文字学第二节训诂学与音韵学第三节训诂学与语法学第四节训诂学与中医学第十章训诂的原则第一节注意词义的社会性第二节注意词义的时代性第三节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毛诗诂训传》《毛诗诂训传名义考》《说文解字》《尔雅》✿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编辑工作✿魏晋隋唐时期是×.训诂的产生期√.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许慎梅膺祚√.段玉裁戴震✿《墨子间诂》属于传注章句义疏√.集解✿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史记集解》《荀子集解》《论语集解》√.《春秋左传集解》√.十九篇二百零九篇二百一十六篇五百四十篇✿《释名》的作者是许慎段玉裁√.刘熙黄侃二填空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一部散佚的训诂要籍——《义训》辑考
?
一部散佚 的训 诂要籍
—
《
义
训
》
辑
考
李 玉平
( 天 津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提 要 : 义 训 作 为 种 一 训 诂 方 式 , 学 者 们 并 不 陌 生 然 , 而 作 为 部 一 训 诂 要 籍 的 名 字 , 《 义
训 》却 并不 为人所 熟知 。
1
)
至(
27 )
页 码为 梁 思 成《
营 造 法式 注释 》
中
的
页码
。
④此 条 又见 《 营 造 法式 补 遗
?
墙》
《 义 训 》 是一部 已 经 亡佚 的 书 籍 , 在 文献 中 还保存 着 些 一 转 引 的 材 料 。 但 这部 书 到 底
*
本 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 年基金资 助 项 目
( 09 YJ C74 0055
)
、 天 津市 哲学 社会 科学规 划 项 目
W ( TJ Z
1 5
阶段 性成果 0 -
“
训》 :
”
总 。
(《
?
》) (
34 页 )
①梁 思 成 : 《 营造 法 式 注 释 》 , 载 《 梁 思 成 全集 》 第 七卷
北京
,
:
中 国 建 筑 工 业 出 版 社 200 1 ,
年 。
②[
宋
]
李诫撰
,
郎其昌 点
校 :
《 营 造法式》
,
北京
:
人民
出版社
2 006
,
年
。
③ (
谓
训诂学和王念孙《广雅疏证》
训诂的内容
• 一、解释词义 1、解释本义不引申义:在词的若干亏相关联的义 项中,其中能够体现当初造字意图的而丏又能在古代 书面语言材料中找到引证意义的,就是词的本义。由 这个本义派生出来的其他意义,就是词的引申义。 2、解释古语:古语,一是指某个旪代通行的词语, 后丐丌用了,因而难以理解;二是某个词语的某个意 义后丐丌用了,因而容易致误。 3、解释方言:以通语释方言同以方言证古语,二 者虽然出发点丌同,但方式上是相似的。
训诂中常见的几种弊病
• 误解连绵词。所谓连绵词(亦称连语),是指由两个音节 联缀成义而丌能分割的词。一个连绵词可以有多种多样的 写法,这是用丌同的词形表示相同的音节戒表示某一连绵 词的声音在发展过程中略有变化而已,丌能从词形上去凿 求意义。 • 误解俗语词。所谓俗语词,指魏晋六朝以后出现亍文献中 的一些古代口语词,这些词往往有某种特殊的意义,丌能 按照字面的普通意义去解释。 • 误解虚词。即将虚词解释成实词。
其他的术语
• • • • •
7、声:用来指明象声词。 8、辞,词:指明被释词是虚词。 9、乊:表示被释词用为劢词。 10、乙:校勘文字,表示将原文词序上下倒置。 11、浑言、析言;散文,对文:辨析同义词,“浑言” 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浑言”,又称为 “统言”、“通言”、“散文”、“散言”;“析言”, 又称为“对文”、“对言”。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 “对文”,丌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散文”。“对 言”,就是相对地说,“散言”就是丌相对地说。“浑 言”、“散文”,是异中求同;“析言”、“对文”, 是同中求异。亏言,亏文,亏辞:表示修辞,就是文章 前后参亏见义、亏相补充。
训诂中常见的几种弊病
• 望文生训:在古汉语中,由亍词义的变迁、字词的通假以 及其他一些原因,某字、词除其常用意义外,往往还具有 某种古义、假借义和僻义等。如果丌加甄别地一律按其常 义去理解,则使用这些字、词的那段文章便讲丌通,戒者 虽然勉强可通却幵丌正确。这种现象称为望文生训。
训诂学复习整理
训诂学复习整理训诂学复习整理一、训诂学简介阅读书目:杨伯峻:《论语译注》许慎:《说文解字》陆宗达:《训诂简论》张永言:《训诂学简论》郭在贻:《训诂学》许威汉:《训诂学导论》齐佩瑢:《训诂学概论》鲁迅1934年12月20日《致杨霁云》的信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胡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
”这句话里的“齐天太圣”,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注释为“原作‘齐天大圣’,即孙悟空。
”这个注释有无问题?查看鲁迅手稿,本来就是写作“齐天太圣”,注释者所谓“原作”的说法,并无依据。
“太”和“大”是今字和古字的关系,“太”后来表示“大之极”“尊于大”,鲁迅这里是戏称“齐天太圣”,表示比“齐天大圣”还大,大到真的能翻出如来掌心的程度。
由此可以推究,“太庙”“太上皇”“太学”“太子”“太孙”“太叔”“太弟”……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四川大学训诂学
训诂学为传统小学之一。
小学分为三部分:训诂(尔雅、广雅、方言)、字书(说文解字、玉篇)、韵书(切韵、广韵)汉书.艺文志出现“小学”,隋书经籍志始以有关文字、训诂、音韵著作的研究称为小学。
第一章概说一、训诂与训诂学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诂,调诂者也。
段玉裁注:调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
或称故。
训诂、训故、故训、诂训E.g:鲁故、左氏传训故、周官训诂训诂就是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理论、方法、规律的学问二、训诂的起因形、音、义既皆有变通,于是求本字、本音、本义之说起也1、时间变化E.g:尚书史记下民其咨(叹息),有能俾乂下民其忧,有能治者佥曰:“于,繇哉!”皆曰:“繇可!”庶绩咸熙众功皆兴钦若昊天,克谓以孝敬顺昊天,能和以孝2、地域的变化异名同实E.g:尔雅·释天:载,岁也。
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同名异实E.g:尹文子·大道下:璞:璞玉或鼠肉三、为什么有训诂学1、语言的原因1)古语E.g:为长者折枝(《孟子》):汉代作按摩,宋代作折草木之枝奇名:美,非常2)方俗语E.g:五日为期,六日不詹(《诗经》):至绿荷包饭趁虚人:岭南谓村市为虚3)译语E.g:站(《广韵》):中国原称驿,后借蒙古语纥逻敦肥水泉好:突厥语,青草地4)代语E.g: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巽坎难与期:巽即水,其义为风雨5)双关语E.g:维南有箕6)成语典故E.g:匪狎竹马之朋,卓有乘羊(支谦)之誉龙女心亲献,蛇王口自倾。
护鸽人却活,黄雀义犹轻。
两方(东西)——四方——八方(八卦)——十方(印度又加上下方位)7)语法①词法问题E.g:朱雀桥边野草花下者飘转沈塘坳②句法问题E.g:野于饮食(墨子)私族于谋(方传)室于怒,市于色③虚词问题E.g:终风且暴(诗经):虚词,既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虚词2、语言外的原因1)文字上的原因①古字E.g:“现”古作“见”:军无见粮、见龙在田“飞”古作“翡”:飞龙在天②通假字E.g:庄公寤生:通“啎”,逆,倒者③讹误字E.g:又从而招之:为之误,通络,缚④避讳字E.g:肴羞未通(楚辞):原作彻,避讳刘彻⑤俗字2)其他原因①名物E.g:你怀揣着鸦青料钞寻相识:元代货币,以“鸦青纸”制,故称鸦青(料)钞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指井栏。
训诂学(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资料目录总论 (3)第一章训诂的方法 (5)第二章训诂的方式 (6)第三章词义引申与褒贬 (6)第四章方言俗语的词义 (7)第五章外来用语的词义 (7)第六章训诂要籍 (7)第七章训诂学小史 (9)第八章训诂学的现状与未来 (11)第九章训诂的教学与研究 (12)第十章关于古书的阅读 (13)总论优先级知识点名称主观题较常考得背新版《辞海》对训诂的定义★★简述新版《辞海》对训诂的定义。
(简答题)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用语言解释语言(包括方俗词语)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最常考死背什么是训诂学★★什么是训诂学?(论述题)什么是训诂学,有各种不同说法。
其中比较通行的一种,是把训诂学跟音韵学、文字学并立起来,认为“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
新版《辞海》给训诂学下的定义及所作的说明基本上也是这样。
它说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的研究词义的学科。
偏重在研究古代的词义,特别是以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
也综合分析古书中的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这个定义有合理部分,也有可以商榷的地方。
我国传统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曾统称为“小学”。
训诂学既是传统的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字学、声韵学、语义学、历史语法学、文言修辞学及校勘学等的综合运用。
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最常考死背训诂学的任务★★试述训诂学的任务。
(论述题)照传统的说法,训诂学的任务主要有三项:1.“释古今之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晋·郭现《尔雅·释话》注)2.“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释方言。
(同上)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毛诗诂训传》唐·孔颖达疏)这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训诂学考试大纲(完)
第一章绪论1.训、诂、训诂、训诂学四个词的含义。
2、训诂与小学的关系。
3、先秦时期散见与经传中的例子。
4、具有代表性的随文释义的注疏著作。
5、具有代表性的通释词义的专注。
6、具有代表性的考订性质的训诂考著。
7、古人研究训诂的目的。
8、我们今天研究训诂的目的。
9、训诂对研究和学习古书的作用。
10、训诂对编纂字典辞书的作用。
第二章训诂简史11、证明训诂产生于春秋时期的著名例子—晋大夫叔向解说《昊天有成命》12、汉代训诂大发展的原因。
13、汉代著名的训诂家。
14、两汉的经书注解和训诂专书。
15、经古今文之争最初的争论是什么。
16、古文指什么、今文指什么。
17、谁提出古文经学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
18、魏晋时期的经书注本、史汉三国志注本、老庄注本。
19、义疏20、广雅、字林、玉篇21、五经正义、唐代的史汉注本、唐代的文选注本、一切经音义经典释文。
22、宋代学风大变,一变是宋人对经传大胆怀疑,二变是宋人重义理而轻章句训诂,这两种变化各有利弊,各举一例说明。
23、朱熹在古书注释上的成绩。
24、朱熹对古书注释的见解。
25、右文说。
26、字汇在编排方法上的重大创新。
27、字汇和正字通与康熙字典的关系。
28、戴段二王提出的训诂新原则、新观点。
29、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
第三章训诂的术语和方法30、浑言析言之言之为言如字互文31、声训的理论基础。
32、因声求义的声训与唯心主义的真诠学的区别。
33、汉代声训的特点。
34、汉代声训家对干支字的解释。
35、刘熙释名的特点。
36、释名的价值。
37、异字相训中形体部分相同者的三种声训方式。
38、同字相训的特点。
39、段玉裁提出的因声求义的三条训诂原则。
40、声训的作用。
41、古音通假应遵守的两条原则。
42、先秦形训的例子。
43、形训的基础和例子。
44、说文讲错字形的例子。
45、说文讲错的本义的例子。
46、形训流弊的三种表现。
47、在运用字形来探求词义时,必须符合的三个条件。
训诂学复习资料2
训诂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当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
也称作”。
6、句读: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
7、断章取义:,此赋诗不泥其本义,而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8、连类并称:指两个字或词的义类相因而牵连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词之义。
9、反义词对举:,则是连用词义对立,矛盾的两个词,但只强调矛盾的一个方面。
10、章句:,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体例,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计文章大意,这种解说方法叫章句。
(流传到现在的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书,有后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11、以形说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通假,就是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取另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道形貌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注释工作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
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训诂原理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训诂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再度注释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史记三家注》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
训古学各章主要内容
一、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1.训诂名称的由来“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对于训诂二字的理解,马瑞辰有《毛诗诂训传名义考》;黄侃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2.训诂工作(1)注释工作。
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
(2)纂集工作。
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
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3.训诂材料(1)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2)纂集类训诂专书。
例如《尔雅》、《说文解字》、《释名》、《方言》等。
(3)考证材料。
清代一些大家的考证专书有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
也有的直接以“考”命名,如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亥余丛考》、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等。
二、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1.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2.训诂原理,指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训诂要籍简介
训诂要籍简介通释语义的专著通释语义的专著:是全面研究各个词语的含义,融汇贯通,给以准确的简明的解释的专门是释义的书。
1.单解语义的专著介绍《尔雅》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书,《尔雅》是我国最古的总释群书语义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这部书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被称赞为“七经之检度,学问之阶路”;研究训诂,撰写注疏的,都以它为依据,因而有重要价值。
《汉书·艺文志》著录《尔雅》3 卷20篇。
今本有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19篇。
关于《尔雅》的创作时代和作者,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经后人增益而成。
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且作者非一人,当是学者采集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
“尔”是近正的意思。
“雅”专指“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
“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一般词语之所以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陆德明认为“意义不同,故立号亦异”,但又说“释诂以下三篇,皆释古今之语、方俗之言。
”郝懿行则认为《释诂》为“举古言,释以今语”;《释言》“取常行之字,而以异义释之”;《释训》“多形容写貌之词,故重义叠字累载于篇”。
《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
”首先,它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尔雅》出现以前的训诂,有的不过是古人言谈或著述中对某些词语所作的简单的解说,有的也只是对前人某一篇或某几篇论著作些随文释义的注解。
到了《尔雅》,才把古今异言、方俗殊语以及各种名物加以全面研究、系统整理,汇成通释语义、粗具条理的汉语分类词典,使训诂学有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尔雅》保存了汉语词语的很多故训。
这些故训虽然主要是为了解经,但也可以用它来解释先秦的其他作品。
因此,《尔雅》也就成了我们学习古代文献、继承文化遗产的重要工具。
《尔雅》也存在不少缺点,比较严重的有以下三点:第一,所收词语及其义项都不够完备。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
一、总论1、训诂:唐孔颖达定义,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
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作的传注。
《毛诗诂训传》是注书式训诂,《尔雅》是辞书式训诂,这两部书是古人最初的训诂成果。
2、训诂学: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3、训诂学的任务: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用通语释方言,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4、训诂的内容:解释字词、解释文句、分析篇章、分析表达方式、分析时空关系。
5、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6、训诂的范围,传统的以经书为中心,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7、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解故上》以为训诂形式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
8、训诂学的作用,三个方面: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教导整理古籍,指导编纂字典辞书。
9、某、某也:表示某一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解释的词在后,被解释的在前,如:贯,事也。
10、谓、言、犹、曰、谓之:谓,被解释的词在前面,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相当于“指的是”、“说的是”;言,加在解释的词之前,组成“某,言某也”格式,多用来串讲大意,或总括一段话的中心意思;犹,组成“某,犹某也”格式,和“等于说”相当;曰,相当于“叫”、“叫作”,被解释的词在后面;谓之:和“曰”“为”作用一样,可任用其一。
11、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当为(当作),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就用“某当为某”、“某当作某”格式;读为(读曰),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是“易其字”;读若(读如),多用来拟声注音,是“拟其音”;12、浑言、析言:浑言,笼统的说,也称统言、通言、散言、散文;析言,分析地说,也叫对言、对文,这是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13、貌:表明被解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相当于“……的样子”,格式为“某,某貌”;辞(或作词),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属、别,表示事物种类,属强调共同性,别强调区别性;破读、读破:破读,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破”,也叫“破字”、“易字”。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要籍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要籍一、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二黄侃说的二十五种书是:十三经加《大戴礼记》、《国语》;史学四书为《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子部二书《庄子》《荀子》;集部二书《文选》《文心雕龙》;小学二书《说文》《广韵》。
三,黄侃又专从训诂角度依段玉裁说举“现存完全却用的十种根柢书”即《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黄侃并说这十种书的前六种又可分为四类,第一《尔雅》---解释群经之义,无此则不能明一切训诂。
《小尔雅》《广雅》属之。
第二《说文》----解释文字之原,无此则不能得一切文字之由来。
第三《方言》---解释时地不同之语,无此则不能通异时异地之语言。
第四《释名》---解释文字得音之原,无此则不知声音相贯通之理。
黄侃又说:“四类之中,又当以《说文》、《尔雅》为本,②无《说文》则不能通文字之本,而《尔雅》失其依皈,③无《尔雅》则不能尽文字之变,而《说文》不能致用④如车之运双轮,鸟之鼓双翼,缺一则败矣。
”四《尔雅》简述黄侃关于《尔雅》的名称与性质?答:黄侃归纳为三点:“尔雅”是诸夏的公言(即所谓“近正”之意,《尔雅》据以命名);《尔雅》是经典的常语;《尔雅》是训诂的正义。
五、简述《尔雅》的训释内容?答:《尔雅》的训释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释普通词义。
包括①释诂②释言③释训。
二是;释百科名词。
包括①释亲、释官②释器、释乐③释天④释地、释丘⑤释山、释水⑥释草、释木⑦释虫、释鱼⑧释鸟、释兽⑨释畜。
六《尔雅》十九类,共释二千二百零四事,是研究先秦词汇和阅读古籍的重要参考书。
不足之处在于:归类不够精当,如《释畜》五属,牛属有“犊”,羊属无“羔”;内容有重复;解释嫌笼统。
七《尔雅》的注疏:流传到现在的晋代郭璞的《尔雅注》。
训诂学简答论述
(五)简答题l·简述“训诂”的含义。
答:“训诂”最初单称为“诂”或“训”,“诂”也作“故”。
“训诂”合称始于汉代毛亨所著《毛诗诂训传》。
前人如许慎、段玉裁、钱大昕、孔颖达、马瑞辰、黄侃等都对训诂的含义进行过解释。
许慎认为:“训”是说教的意思;“诂”是训释故言的意思。
黄侃对训诂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辞海》则说:“训诂就是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分开来讲,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的叫‘训’,用当代普遍通行的话来解释方言的叫训诂。
”综合各说,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古代语言作解释。
用语言解释语言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2.什么叫训诂学?答:训诂学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攀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
它是嘉亨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孥术科学·它既是传统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岔,又是文字学、声韵学、语义学、历史语法学、文言修辞学及校勘学等的综合运用。
3.简述《辞海》对“训诂”的解释。
答:《辞海》在总结前人对训诂的认识的基础上,综合各有关说法,给训诂所下定义及引例是: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分开来讲,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的叫“训”,如《尔雅·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
”用当代的话来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遍通行的话来解释方言的叫“诂”,如《尔雅·释诂》:“乔、嵩、崇,高也。
”《方言》第一:“党、晓、哲·知也。
楚谓之党,或日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4.简述“古训”不能认为是“训诂”出处的原因。
答:《诗经·大雅·悉民》:“古训是式,威仪是力。
”毛传:“古,故;训,道。
”郑笺:“古训,先王之遗典也。
”《尚书》:“学于古训,乃有获。
”孔安国传:“王者求多闻以立事。
学于古训乃有所得;事不法古训而以能长世,非说所闻。
”显然,按毛、郑、孔之说,“古切l”皆指“圣王遗典,古昔教言。
”今人高亨在《诗经今注》里也说“古训”就是“古人遗教”,因而,“古训”不同于“训诂”,不是动词“解释语言”之意,而是名词,意为“古人遗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要籍简介回顾两千多年的训诂学发展历程,几经周折,道路是很不平坦的。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便有了训诂的萌芽;汉代实现了全国统一以后,掀起了一个训诂学发展的空前高潮;魏晋南北朝时,一些训诂专家又有了新的成就;唐代训诂学的研究克服了六朝清谈所带来的轻浮之风,但训诂的成就似乎还不够突出;训诂学到了宋代,又遭受了一场沉重的灾难,元明两代的训诂造诣亦较为平淡;而清朝则是训诂学发展的集大成时期,我国传统语言学在清代取得了长足进步。
这期间,各朝各代的训诂大师为我国训诂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他们所讨论和解决的问题之多,实属历代所罕见。
一、历代训诂成就总览(一)两汉——训诂学的发展和兴盛时期训诂学在汉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奠定训诂基础的四大专书。
《尔雅》、许慎《说文解字》、扬雄《方言》、刘熙《释名》。
汉代训诂学的成就:郑玄遍注群经,保存至今的有《毛诗笺》、《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赵岐《孟子章句》。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
汉代产生了一批影响深远,贡献巨大的训诂学家,如西汉的孔安国、扬雄,东汉的郑玄、刘熙、马融、服虔、高诱、许慎等等。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训诂学成就曹操《孙子兵法注》、王肃《孔子家语注》、韦昭《国语注》、张湛《列子注》、李轨《法言注》、范望《太玄经集解》、郭璞《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尔雅注》、《方言注》,裴駰《史记集解》、裴松之《三国志注》、陶弘景《鬼谷子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
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字书、音义方面的训诂书:张揖《广雅》、吕忱《字林》、顾野王《玉篇》;陆德明《经典辞文》(三)唐代的训诂学成就孔颖达《五经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
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章怀太子李贤《后汉书注》,托名房玄龄《管子注》,杨倞《荀子注》、成玄英《庄子疏》,李善《文选注》,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的《文选五臣注》。
训诂专书,最重要的有玄应的《一切经音义》,慧琳《一切经音义》,颜师古《匡谬正俗》。
唐颜元孙《干禄字书》、宋娄机《广干禄字书》、唐张参《五经文字》、唐玄度《新加九经字样》、戴侗《六书故》。
(四)宋、元、明时期的训诂学成就宋人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诗集传》、《仪礼经传通解》、《楚辞集注》、李壁《王荆公诗注》,任渊,史容、史季温《山谷诗注》、任渊《(陈)后山诗注》、胡稺(《陈)简斋诗注》等。
训诂专书有司马光主编《类篇》、陆佃《埤雅》、罗愿《尔雅翼》、朱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陈澎年《广韵》、丁度等编的《集韵》、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
洪亮吉《比雅》、辽释希麟《续一切经音义》、贾昌朝《群经音辩》史籍的注释方面:胡三省《资治通鉴》、吴师道《战国策校注》。
(五)清代的训诂学成就清代训诂学达到最高峰,著述甚多,择其要者如:《易》:惠栋《周易述》、《易汉学》,张惠言《周易郑氏义》、《周易虞氏义》、焦循《易章句》、《易通释》;《书》: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王鸣盛《尚书后案》、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诗》:戴震《毛郑诗考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启源《毛诗稽古篇》。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周礼》:江永《周礼疑义举要》,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孙诒让《周礼正义》;《仪礼》:段玉裁《仪礼汉读考》,胡培翚《仪礼正义》;《礼记》:孙希旦《礼记集解》、朱彪《礼记训纂》、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左传》:洪亮吉《春秋左传诂》、马宗链《春秋左传补注》、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公羊传》:孔广森《公羊通义》、陈立《春秋公羊传义疏》;《谷梁传》:柳兴恩《谷梁春秋大义述》、钟文烝《谷梁补注》:《论语》:刘台拱《论语骈枝》、刘宝楠《论语正义》、俞樾《读论语骈枝》;《孝经》:阮福《孝经义疏补》、丁晏《孝经述注》;《孟子》:宋翔凤《孟子赵注补正》、焦循《孟子正义》等等。
《尔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史、子、集部史部: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上述又称史学三大家)王先谦《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梁章钜《三国志旁证》、洪亮吉《国语韦昭注疏》,郝懿行《山海经笺疏》。
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浦起龙《史通通释》;杭世骏《三国志补注》、王照园《列女传注》。
子部:孙诒让《墨子间诂》、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荀子集解》、王先慎《韩非子集释》等等。
集部:王夫之《楚辞通释》,戴震《屈原赋注》、王琦《李太白集注》、《李长吉歌诗汇解》、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镜铨》,翁方纲《苏诗补注》、王文诰《苏诗编注集成》、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等等。
以训诂为主要内容的笔记著作:黄生《义府》、《字诂》、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与《广雅疏证》、《读书杂专》合称“高邮王氏四种”)、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孙诒让《札迻》,朱亦栋《十三经札记》、《群经札记》等等。
另外较著名的还有:顾炎武《日知录》,阎若璩《潜邱箚记》、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桂馥《札朴》,梁玉绳《瞥记》、王鸣盛《蛾术篇》、赵翼《陔余丛考》、俞正燮《癸已类移》等等。
训诂专书:戴震《方言疏证》、卢文绍《重校方言》、清王念孙《方言疏证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句读》(以上又称《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传释词》、俞樾《古书疑义举例》,阮元《经籍纂诂》,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杭世骏《续方言》,程际盛《续方言补正》、毛奇龄《越语肯綮录》、胡文英《吴下方言考》、钱绎《方言笺疏》、张慎仪《续方言新校补》、刘淇《助字辨略》、毕沅《释名疏证》、王先谦《释名疏证补》、胡承珙《小尔雅义证》、宋翔凤《小尔雅训纂》、王煦《小尔雅疏》、胡世琦《小尔雅义证》、毕沅《续释名》及《释名补遗》、张金吾《广释名》、翟灏《通俗编》、梁同书《直语补证》、钱大昕《恒言录》、卢文绍《经典释文考证》、工具书的编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骈字类编》。
单篇论文:王念孙《释大》,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汪中《释三九》、程瑶田《果赢转语记》。
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训诂学家:江永、戴震、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郝懿行、孔广森、桂馥、邵晋涵、钱大昕、阮元、江有诰、玉筠、朱骏声、俞樾、孙诒让等等。
二、重要典籍介绍(一)尔雅《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其中的今话是汉代的话。
《尔雅》成书的上限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
书中谈到的一些动物,如狻麑,据研究,不是战国以前所能见到的。
《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犍为文学的《尔雅注》。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
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19篇。
这19篇的前3篇与后16篇有显著的区别,可以分成两大类。
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
例如:如、适、之、嫁、徂(cú)、逝,往也。
(释诂)克,能也。
(释言)明明,斤斤,察也。
(释训)其中“释诂”是解释古代的词,它把古已有之的若干个词类聚在一起,作为被训释词,用一个当时通行的词去解释它们。
“释言”是以字作为解释对象,被训释词大多只有一两个。
“释训”专门解释描写事物情貌的叠音词或联绵词。
尽管作为语文词典来说,它的注释过于笼统,许多条目仅仅是同义词表,但是远在公元前2世纪就能产生出这样的著作,就是在世界词书编纂历史上也堪称第一了。
《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
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的名称。
例如: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
(释亲)门侧之堂谓之塾。
(释宫)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释器)大鼓谓之鼖,小者谓之应。
(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等5篇解释的是关于天文地理方面的词语。
例如:载,岁也。
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释天)坟莫大于河坟。
(释地)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丘。
(释丘)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
(释山)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
(释水)“释草”、“释木”以下7篇解释的是关于植物动物方面的词语。
例如: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释草)枞,松叶柏身。
桧,柏叶松身。
(释木)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
(释虫)鲲,鱼子。
(释鱼)舒雁,鹅。
舒凫,鹜。
(释鸟)罴,如熊,黄白文。
(释兽)狗四尺为獒。
(释畜)《尔雅》后16篇相当于百科词典。
在汉代,儿童在完成识字阶段的教育后,要读《论语》、《孝经》和《尔雅》这3部书。
学习《尔雅》可以“博物不惑”,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之名,增长各种知识。
尽管用今天的标准来看《尔雅》的知识容量相当有限,但是在古代已经非常可观了。
所以有人说,它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二)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
《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
正文以小篆为主﹐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解说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
该书在流传中﹐屡经窜乱﹐今本为宋徐铉所校定﹐与原书颇多出入﹐徐氏以篇帙繁重﹐将每篇分为上下二卷﹐共三十卷﹐收九千四百三十一字﹐重文一千二百七十九字﹐解说十二万二千六百九十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