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问题行为的成因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幼儿期是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幼儿不良行为习惯更需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高度关注。
那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什么?又该如何改进呢?本文将从成因解析和改进措施两方面进行浅谈。
一、成因解析1.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幼儿行为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互动质量、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影响。
在家庭中受到惩罚、被人指责和斥责,家长忙于工作无法给予足够照顾和关注,以及家庭关系不和谐等都会导致幼儿出现不良行为习惯。
2. 基因遗传因素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可能与基因有关,这种倾向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下一代。
例如,一些孩子天生就容易焦虑、易冲动、难以自我调节,这种情况容易引发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
文化传统、社会风气、媒体影响等社会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
如社会需要、社会期望、社会评价等的存在对幼儿的行为有重要影响。
4. 幼儿自身因素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也是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例如,有些幼儿身体虚弱,抵抗能力差,容易生病,情绪容易受外界激发而反应剧烈等都是导致幼儿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因素。
二、改进措施1. 建立良好家庭关系家长应该尽可能地提高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培养与孩子之间的良好交流和信任。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应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会分享、爱心等道德行为,从而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建立强有力的教育制度幼儿教育应建立起健全的教育制度,强调进步、奖励和纪律。
在执行惩罚时也应有严格的程序,制定出明确的教育措施,同时适度延长纪律执行的时间,让孩子在行为上有所改善。
3. 提供适宜的社交环境社交环境能促使幼儿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合作、协调等能力,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识和组织协作能力,减少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提供适宜的社交环境和活动能够加速幼儿的发展和成长,同时让孩子摆脱单调与孤独的生活,降低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行为问题与解决策略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行为问题与解决策略幼儿期是孩子人生中关键的成长阶段,他们正在经历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的行为问题常常成为教师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幼儿行为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幼儿行为问题的原因1. 发展阶段: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行为受到自我控制能力和认知能力的限制。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冲动、好奇心强、自制力差等特点。
2. 情绪管理困难:幼儿的情绪世界正在形成,但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情绪管理的技巧与能力。
当他们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受到挫折和压力时,可能会出现行为问题。
3. 学校和家庭环境:幼儿在学校和家庭中的环境对其行为起到重要影响。
如果环境缺乏积极的指导和支持,或者存在过度保护和过度纵容的现象,幼儿的行为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二、解决幼儿行为问题的策略1. 建立积极的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积极和有益的学习环境,包括明确的规则和期望。
教师和家长应该一致对待幼儿的行为问题,并给予他们合理的约束和指导。
2. 提供合适的激励和奖励:通过正向激励和奖励,鼓励幼儿良好的行为和努力。
例如,赞美幼儿的行为表现,给予小礼物或特别的活动,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3. 教授情绪管理技巧:通过游戏和故事等方式,帮助幼儿学习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幼儿表达情绪,教授他们使用言语和良好行为来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
4. 引导社交技能的培养:幼儿需要学会与他人相处,包括分享,合作和尊重他人。
教师和家长可以组织社交活动,鼓励幼儿参与其中,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反馈。
5. 惩罚的适度运用:在幼儿行为不当时,适度的惩罚有助于幼儿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然而,惩罚应该是合理的、适度的,并与教育目标一致。
不适当的体罚或情绪宣泄会产生负面影响。
6.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合作:教师和家长需要建立紧密的沟通与合作关系。
他们可以交流幼儿的行为问题,并共同制定解决策略。
与家长的紧密合作,有助于将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形成一致性的教育观念。
幼儿常见行为问题的分析与干预
幼儿常见行为问题的分析与干预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行为问题。
幼儿常见的行为问题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情绪不稳定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幼儿的正常发展,也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了不少困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分析和干预这些行为问题呢?分析行为问题的成因要解决幼儿的行为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其产生的原因。
一般来说,幼儿的行为问题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生理因素:有些幼儿由于生理特点,如缺乏睡眠、饥饿、疾病等,表现出过度活跃或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
环境因素:家庭氛围、教育方式、同伴关系等环境因素都可能影响幼儿的情绪和行为。
心理因素:幼儿面临的成长压力、情绪困扰,如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等问题,也可能导致行为问题的产生。
学习因素: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或学习动机不足,也可能表现出注意力下降、情绪波动等行为问题。
只有全面分析问题的成因,我们才能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针对幼儿的行为问题,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干预措施:改善生活环境:确保幼儿有充足的睡眠和营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减轻生理因素带来的影响。
优化教育方式:家长和教师要采取民主、温和的教育方式,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培养良好的家园配合。
增强心理辅导:针对幼儿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提升学习兴趣:通过开展有趣、互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良好习惯:养成规律的作息、合理的游戏时间,增强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分析幼儿行为问题的根源,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是家长和教师共同的责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为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幼儿时期是儿童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其性格养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但是,在这个发育的过程中,幼儿也可能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比如偷东西、打架、发脾气、虐待小动物等。
这些行为不良的背后是有一定的成因的。
本文将从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以及改进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是导致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一个原因。
例如,某些疾病、药物副作用等都可能给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可能是幼儿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
父母的不良行为和情绪问题、亲缘犯罪史、缺乏关爱、教育方式不当等都可能造成儿童不良行为的形成。
3.幼儿阶段的发展幼儿阶段的发展本身也会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
比如,幼儿经历的情绪波动、社交能力的提升以及认知能力方面的不成熟等,都可能导致幼儿行为方面的问题。
4.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幼儿的行为习惯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过于严厉的教育方法、不公平的对待、课业负担过重,都可能导致幼儿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二、改进措施1.培养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父母要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要教会孩子如何表达情感,同时也要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注重言传身教,建立起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2.建立健康的友谊关系幼儿也需要正常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他们结交良好的朋友,培养有益的友谊。
有好的朋友可以督促孩子更好的表现,以及互相学习交流,在朋友中间也可以获得快乐和满足,让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会。
3.学习好的行为态度当孩子产生不良行为习惯时,家长教育重在引导孩子的良好行为态度,让孩子能坚持积极的行为习惯,还要帮助孩子理解错误行为的责任和后果。
同时,家长也可以为孩子找到适合其个性、特点的兴趣爱好,提高孩子的探究、思考和求知欲,以此来锻炼孩子良好的行为态度。
4.学校与家庭合作教育者和家长要建立良好的联系与合作,及时了解幼儿在家和学校可能面临的问题,通过沟通及时解决问题,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学校环境。
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与干预策略
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与干预策略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系列不良行为,如攻击性、违反规则、易激动、情绪不稳定等。
这些行为问题不仅会给儿童本人带来困扰,也会对家庭和教育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理解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干预策略对于帮助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儿童行为问题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来源。
家庭中的家长教育方式、家庭氛围以及父母的关注程度都会对儿童行为产生影响。
家庭不稳定、缺乏父母关注、父母之间的冲突和暴力等均可能导致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2.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儿童的行为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尤其是教师的教育方式、学校的纪律和管理方式等。
如果学校存在严重的暴力行为、欺凌现象或者缺乏积极正面的学习氛围,都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也会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
例如,儿童接触到的暴力和攻击行为、媒体的负面影响、邻居和同伴的行为等都可能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
二、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策略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
1. 家庭干预家庭是儿童的主要成长环境,因此家庭干预是解决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手段。
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
- 提供恰当的关注和支持,引导儿童学会表达情感。
- 制定明确的规则和边界,让儿童明确行为的界限。
- 鼓励儿童参与积极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2. 学校干预学校是儿童行为塑造的重要环境,学校干预对于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学校可以采取的措施:- 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 制定明确的纪律和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违规行为进行适当的惩戒。
- 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和资源,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增强自信心。
3. 社会干预社会对于儿童的行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社会层面的干预也是关键。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是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
幼儿时期是孩子形成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探讨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家庭环境是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行为模式。
如果父母缺乏规范的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幼儿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依赖性强、任性的行为习惯。
改进的方式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有明确的规范和界限,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培养孩子具备自控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社会环境也会对幼儿的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
幼儿园或学校是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一些不良的社交环境可能导致幼儿模仿不良行为。
幼儿园中存在欺凌或暴力行为,容易影响幼儿形成积极、合作的行为习惯。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家长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定期交流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加强孩子的情商教育,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能力。
个体因素对幼儿的行为习惯也有一定的影响。
每个幼儿的性格和天赋不同,对于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自己的倾向。
一些孩子天生活泼好动,容易产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过于喧闹、任性等。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和合适的活动方式来引导孩子将好动的精力发泄在正面的方面上,如参加体育运动、音乐等课外活动。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体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
改进措施可以包括家长的明确规范教育、学校的情商教育以及个体的积极引导等方面。
帮助幼儿改正不良行为习惯是一项需要长期耐心和关注的工作,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合作共同努力,关注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干预研究
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干预研究引言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不适当、挑衅、攻击性或超动等行为。
这些问题不仅给儿童本人带来困扰,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儿童行为问题的常见原因及其干预研究。
第一章儿童行为问题的常见原因1.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氛围以及家长的行为方式都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家庭暴力、家庭冲突和家长的溺爱等不良家庭环境会导致儿童出现行为问题。
1.2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
学校中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都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教师的教育水平、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同学间的欺凌现象都可能导致儿童出现行为问题。
1.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也是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发现,儿童的基因、脑结构和神经化学物质等生物因素与儿童行为问题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增加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行为的风险。
第二章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2.1 家庭干预家庭干预是改善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家庭干预的目标是通过改变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
例如,家长培训和儿童行为管理技巧的教授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行为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2.2 学校干预学校干预是改善儿童行为问题的另一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通过改善教育环境、加强师生关系和推行积极的行为管理策略来帮助儿童解决行为问题。
例如,通过提供个别辅导、开展集体活动和实施奖惩措施等方式,可以促进儿童的行为改变和积极发展。
2.3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帮助儿童改善行为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理治疗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和儿童游戏疗法等方式,帮助儿童掌握有效的情绪调节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儿童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家庭治疗可以改善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儿童游戏疗法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儿童表达和处理情绪。
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办法
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办法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不良行为表现,如攻击性行为、挑衅行为、情绪失控、违抗规则等。
这些问题行为给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带来了困扰,也给家长和教育者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一、原因分析1.1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和谐、父母缺乏时间陪伴等,都会导致孩子性格扭曲和行为问题的出现。
1.2 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与师生关系会对儿童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学校暴力现象、师生关系紧张、学业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导致儿童在行为上表现出问题。
1.3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也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媒体的影响、同伴关系、社会道德观念的缺失等,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
二、解决办法2.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父母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树立榜样,给予鼓励和肯定。
此外,家庭中应建立良好的规矩和纪律,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让他们明白善恶的区别。
2.2 学校教育与管理学校在儿童行为问题的解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校应提供积极的教育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团队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2.3 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媒体应该加强对儿童的正面引导,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家长、教育者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儿童成长问题,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4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是孩子良好行为的关键。
家长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方式。
此外,建议学校设置情绪管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商,提高他们处理压力和情绪的能力。
2.5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对于一些有较严重行为问题的儿童,家长和学校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成因及干预研究
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成因及干预研究摘要: 幼儿的情绪与行为相挂钩,因而伴随着幼儿的身心成长,认知锻炼的不断提升,幼儿情绪也有了各种各样的转变,从分辨、行动、思维逻辑到形象思维的发展,都在影响幼儿行为。
文章通过分析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成因基础上,对幼儿的初期行为发展给予了系统提议,建议家长和教师要与幼儿开展游戏交流,激起幼儿高品质的情绪,提升学习和教育技能,以此推动幼儿健康的情绪发展。
关键词: 幼儿;情绪行为问题;解决策略一、幼儿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一)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独生子家庭中普遍的问题是溺爱,父母过多放肆、关注和监管幼儿的行为,盲目跟风,照料幼儿的一切,协助幼儿解决各种各样问题。
幼儿通常有幼儿气、柔弱、情绪不稳定、逃避责任和蛮横无理的心理问题,这类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经常会出现冲动的行为问题,幼儿务必获得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协助。
没有科学的行为培养,智商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娇惯问题会造成幼儿出现较多欠佳行为,溺爱不但会使父母在教育幼儿言谈举止层面缺乏控制,还会继续加强幼儿的无理行为,促长对欠佳行为的偏见认识。
同样,自由放任式育儿教育方法的特性是父母只想自身努力工作,并将不干预原则作为创建家庭关联的基础,父母对幼儿的想法是冷淡和纵容的。
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具体指导,幼儿会缺乏信赖感,缺乏积极主动的探寻行为,导致幼儿的行为通常是断章取义的,这类育儿的教育方法导致幼儿性格出现内向,情绪消沉、兴趣狭小、敷衍塞责,非常容易遭受消极心理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二)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父母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与幼儿的成长息息相关,从和自己父亲和母亲的交流中,幼儿可以把握正确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并逐渐开始模仿父母的行为。
假如幼儿处于一个缺乏爱的环境中,幼儿很有可能会回绝正确的答复,这通常会导致行为不和谐或消极心态的产生,幼儿在不同样的语言表达能力环境中再次过着不安的生活,导致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发育迟缓,没有安全感。
幼儿行为问题的教育干预策略讨论
幼儿行为问题的教育干预策略讨论幼儿的行为问题是每个家长和教师都会面临的挑战,但是通过教育干预策略,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克服这些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本文将讨论幼儿行为问题的教育干预策略,并提出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一、了解幼儿行为问题的原因了解幼儿行为问题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行为问题可能是由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或环境因素导致的。
某些幼儿可能由于生理发育延迟而表现出固执、易激动等问题;而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家庭环境不稳定或缺乏安全感而表现出焦虑、抑郁等问题。
我们需要通过观察幼儿的日常行为以及与家长和其他教师的沟通,了解幼儿行为问题的具体原因,为采取相应的教育干预策略奠定基础。
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干预计划针对不同幼儿的不同行为问题,我们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干预计划。
我们可以通过沟通家长和其他教师,了解幼儿在家庭和学校的行为表现,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原因。
然后,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教育干预策略,比如认知行为疗法、情绪管理训练、行为激励计划等,帮助幼儿改善问题行为,并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
三、建立积极的行为激励系统建立积极的行为激励系统是教育干预的重要环节。
面对幼儿的行为问题,我们应该注重正向激励,帮助幼儿建立自信、积极的行为习惯。
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积分制度、奖励机制或者小组激励比赛等方式,鼓励幼儿展现积极的行为,并及时给予奖励和肯定。
通过建立积极的行为激励系统,我们可以促进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自信心和社交技能的提升,有效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四、培养幼儿的情商和自我管理能力情商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素质。
针对幼儿的行为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情商教育和自我管理训练,帮助幼儿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学会有效地表达和调节情绪,培养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情绪识别游戏、情绪故事绘本等活动,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情绪;通过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训练,引导幼儿学会有效地表达情感和自我调节。
通过情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观察:行为问题分析与干预策略研究
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观察:行为问题分析与干预策略研究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观察:行为问题分析与干预策略研究一、引言幼儿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儿童行为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攻击行为、情绪不稳定等,这些问题给教师和家长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对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的观察、行为问题的分析和干预策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观察1.观察方法与内容(1)行为观察:在幼儿园中,教师应该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包括有无攻击行为、情绪表现、社交行为等。
(2)情绪观察:幼儿园教师可以观察儿童的情绪表现,如焦虑、沮丧、愤怒等,从而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2.观察的目的(1)及时发现问题:通过观察,能够及时发现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前采取干预措施。
(2)了解个体差异:不同的儿童在心理健康上存在着差异,观察可以帮助了解每个儿童的特点。
三、行为问题分析1.注意力不集中(1)主要表现:儿童在学习或游戏中总是分心,难以持续集中注意力。
(2)可能原因:家庭环境、学习压力、身体状况等因素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2.攻击行为(1)主要表现:儿童出现打架、损坏物品等攻击行为。
(2)可能原因:情绪失控、社交隔阂、行为模仿等原因都可能导致儿童的攻击行为。
3.情绪不稳定(1)主要表现:儿童表现出情绪波动大,难以控制情绪。
(2)可能原因:家庭矛盾、学习压力、心理创伤等都可能导致儿童情绪不稳定。
四、干预策略研究1.个体化干预针对不同的行为问题,需要采取个体化的干预策略,以满足每个儿童的需求。
2.家园合作家长和幼儿园教师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共同制定干预计划。
3.心理沟通与支持幼儿园可以邀请专业的心理沟通师为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情绪问题。
五、总结与展望在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观察、行为问题分析和干预策略研究中,我们需要充分重视个体差异,进行及时的观察与干预,以帮助每个儿童健康成长。
关于幼儿问题行为成因及干预策略研究报告
关于幼儿问题行为成因及干预策略研究报告关于幼儿问题行为成因及干预策略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关于国内外对幼儿问题行为研究综述,揭示了幼儿问题行为的原因这要包括家庭环境、家庭的教养方式及幼儿园教育,也有幼儿自身生理因素及气质的影响。
并且分别从家庭和教师的角度出发简要阐明如何防止和干预幼儿问题行为,使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问题行为成因策略幼儿的问题行为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表现为攻击、反抗、违纪、焦虑、抑郁、孤僻、退缩以及各种身体不适等方面。
20 世纪20 年代以来, 许多学者广泛研究了父母的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认为不良的父母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是幼儿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虽然现在社会各界普遍比较重视幼儿问题行为,但从实际情况看,许多父母在教养方式上依然存在着一些误区与偏差,教师对幼儿问题行为认识不够,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幼儿教师在如何防止和干预幼儿问题行为上有待于提高。
使父母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形成正确的教养方式;教师形成正确教育理念,提高实际教案中对问题行为的解决干预能力,从而减少和避免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国内外对幼儿问题行为的界定及相关研究(一> 国内外的界定幼儿的问题行为一般是指在0-6岁期间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行为与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
就目前来看,对幼儿问题行为的界定有许多种,现介绍以下几种。
1、国外教育界的界定美国教育界一般认为行为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学习存在问题,人际关系不好,不合适的行为和情感。
泛化的抑郁和痛苦,与学习恐惧有关的躯体症状。
英国把问题行为分成A行为( AntisocialBehavior 即违纪行为>和N行为( Neurotic Behavior即神经症性行为>两类。
A 行为包括:经常破坏自己或别人的东西、经常不听管教、时常说谎、欺负别的孩子、偷东西。
儿童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与干预
儿童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与干预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行为问题时有发生,这不仅会影响孩子自身的发展,也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的困扰。
了解儿童行为问题的成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儿童行为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也有外部的环境因素。
首先,生理因素不容忽视。
遗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儿童的行为表现。
某些基因的组合可能使得孩子更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此外,大脑发育的不完善也是导致行为问题的一个原因。
比如,在儿童早期,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一区域负责控制冲动、规划行为和调节情绪,如果发育迟缓,孩子可能就难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营养不良、睡眠不足等也会对孩子的生理状态产生影响,进而导致行为问题的出现。
比如,缺乏某些重要的营养素,如铁、锌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睡眠不足则可能导致孩子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
其次,心理因素同样关键。
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会影响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应对方式。
认知能力发展不足的孩子可能在处理问题时采取不恰当的行为。
情绪调节能力的欠缺也是常见的心理原因之一。
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识别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比如愤怒、焦虑、沮丧等,就可能通过不良行为来表达。
此外,心理压力过大也是导致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家庭关系紧张、学习压力过大、受到欺凌等,都可能让孩子产生心理负担,从而表现出行为问题。
外部环境因素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形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如父母经常争吵、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等,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从而产生行为问题。
教养方式不当也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过度溺爱可能使孩子变得任性、自我中心;过于严厉或专制的教养方式则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出攻击性或退缩性行为。
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也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引发行为问题。
班级中幼儿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班级中幼儿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导读:对于幼儿行为问题的干预,目标是改善孩子情绪状况和主观不适,纠正不良个性心理特征和消除行为问题反应,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针对孩子不同的行为问题,要制定不同的方案。
1、问题的提出幼儿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障碍的行为和在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为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它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社会行为问题(如攻击、破坏、说谎、嫉妒、过度反抗或任性等);不良习惯(如习惯性吮手指、咬指甲、活动过度、注意分散、反应迟缓等);生理心理发展问题(如偏食、厌食、抑郁、冷漠、焦虑、口吃、手淫等)多动症、小儿自闭症等。
班级中幼儿的行为问题是指幼儿行为问题在班级集体生活中的表现,以社会行为问题和不良习惯居多。
弗洛依德的儿童发展理论告我们,0-6岁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幼儿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受到教养者健康的教育和引导,幼儿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近年来,我国独生子女群体增多,各类行为问题在幼儿身上表现出来,有行为问题的幼儿在群体中所占比例有增多的趋势,这些行为问题不仅有可能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而且有可能是成年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
幼儿行为问题的研究是幼儿心理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本课题结合幼儿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对幼儿的行为问题进行科学的调查,对幼儿社会行为问题、不良习惯和生理发展中常见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个体档案,并根据调查结果研究出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着重对普遍存在班级中的幼儿行为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努力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进行预防干预,从根本上消除,使幼儿心理朝着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从而为其它行为问题的研究打开一条通道。
2、研究方法被试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法从赣州市保育院13个教学班中抽取了6个教学班作为实验班,共计幼儿227名(男118名、女109名),其中小班幼儿67名(男35名、女32名),中班幼儿78名(男41名、女37名),大班幼儿83名(男42名、女40名)。
幼儿不良行为成因及对策的个案研究
幼儿不良行为成因及对策的个案研究案例介绍:小嘉和,四岁半,非常好动,活动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离开座位围着桌子乱跑,而且引逗着其它孩子追自己,只有在教师的提醒下才会收敛,但安静的时间不是很长。
在活动中,表现得比较霸道,常跟其他幼儿抢玩具,经常以打、推、咬等方式攻击其他幼儿,跟别的幼儿难以合作,有时还把幼儿园的玩具装回家。
一些小朋友说他经常打人,不想和他玩。
案例分析:1 幼儿不良行为的成因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是常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取决于家庭、幼儿园和幼儿自身的身心特点。
1.1 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不良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得知,小嘉和父母工作较忙,顾不上管孩子,对小嘉和比较纵容,不管其要求合理与否总是尽量满足他,任由孩子自由的不受约束地发展,使得这个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任性。
虽然父母之间也交流和沟通,但无法达成共识,对孩子的行为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很少奖励和惩罚,认为有幼儿园老师管孩子就行了,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简单地说两句就算了,或者干脆视而不见,听之任之。
这些不当的教育方法,使小嘉和形成了任性、自私、霸道的不良行为习惯。
1.2 教师对孩子关注程度不够是幼儿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教育活动中,老师对幼儿的要求千篇一律,整齐划一。
作为教师,可能因为幼儿之间个别差异的存在、教师自身状态的改变和情景的转换,而使教育行为失去规范和理智。
例如,因班级人数较多,老师没有过多的精力关注小嘉和,忽略了他对情感和行为的需求,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有一种被冷落、不被重视的自卑心理,不喜欢和其他孩子正常交往,而采取引逗或攻击的方式。
又例如,老师对小嘉和同样的行为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要求可能是不一样的:上午老师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对小嘉和的不良行为管理比较到位;下午老师疲惫不堪、情绪低落,对小嘉和的不良行为有些听之任之。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幼儿期是孩子成长中非常关键的阶段,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正在形成,因此对幼儿的教育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往往给家长和老师带来很大的困扰。
那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进行改进措施呢?一、成因1. 生理因素在幼儿的生理发育过程中,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的能力较差,很容易表现出不良行为习惯。
2.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父母长期忽视孩子的教育和管教,或者家庭内部出现矛盾和冲突,都会使孩子形成不良的行为模式。
3. 社交环境幼儿在幼儿园或者托管中心接触的其他幼儿,以及老师和管教者的态度和教育方式,都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4. 教育方式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父母和老师对幼儿的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让幼儿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改进措施1. 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对于幼儿来说,他们需要一个清晰明确的规范和界限,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家长和老师需要建立起一套正确的行为规范,使幼儿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行为。
2. 积极引导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家长和老师要采取积极的引导态度,引导他们通过正面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当幼儿出现发脾气的情况时,不应该用暴力或者严厉的方式去制止,而应该试图理解他们的情绪,然后给予适当的引导。
3. 身教重于言教幼儿是模仿学习的高峰期,家长和老师的行为和态度对幼儿的影响极为重要。
家长和老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不仅要口头教育幼儿,更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去示范给幼儿,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4. 倾听与尊重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家长和老师要学会倾听和尊重幼儿的意见和感受。
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要有耐心的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而不是简单地以指责和批评来对待。
5. 鼓励和奖励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要有适当的鼓励和奖励机制,当幼儿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时,及时给予认可和奖励,这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进一步改进不良的行为习惯。
论文浅议幼儿问题行为的形成与矫正策略
浅议幼儿问题行为的形成与矫正策略幼儿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过度的、不足的或不恰当的行为。
在幼儿期,因为孩子年龄小,好模仿。
家庭中,周围环境或幼儿园个别幼儿的行为都会给幼儿带来负面影响。
幼儿的问题行为会防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
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而且也可能是成年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合不良的先兆。
,所以,矫正幼儿问题行为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工作。
一、幼儿问题行为的矫正1.幼儿问题行为普遍存有因为年龄特点,在幼儿期据统计30%的幼儿均存有问题行为。
从理论上讲,在某种意义上问题行为可称为“不正常行为”,而行为本身就是正常和不正常之间发展的连续体,绝绝大部分幼儿的行为居于两者之间,所以一般幼儿都存有一些问题行为,仅仅水准不同而已。
如:社会行为问题:攻击、说谎、嫉妒、过度反抗、任性等。
不良习惯:吮手指、咬指甲、活动过度、注意力分散。
心理发展问题:睡眠障碍、抑郁、冷漠、焦虑等。
问题行为在幼儿中占到了近30%。
2.家庭影响家庭成员与幼儿朝夕相处,父母是幼儿的首任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心理健康水准均影响着幼儿的行为。
@有的家长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给孩子自然是起了坏的榜样;@有的家长对孩子耐心不够“黄金棍子出好人”,形成了孩子的畏惧、怨恨和过度的反抗心理;@有的家长对独生子女溺爱,事事相依,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的自私自利、懒、娇、狂等问题行为;@有的家长偏食,晚上很晚不睡觉,早上又起不来,孩子自然挑食生活无规律。
总来说之家庭还比一个系统,个人的任何行为都会影响着这个系统的其他成员。
3.幼儿园影响幼儿的德育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一些园所的教育措施不利,有的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对幼儿问题行为缺少爱心、细心和恒心,也会导致或助长幼儿的问题行为。
@在市场经济的当今,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少数不懂幼儿教育的家长的心理,重视的是识多少字,算多少算术,德育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未做到经常化;@有的教师对幼儿的问题行为教育引导不够,缺少爱心、细心,教育方法简单,消极评价幼儿行为,不尊重幼儿,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有的教师对幼儿偏爱,导致其他幼儿的嫉妒、冷漠、攻击等问题行为的产生;@有的教师自身形象不佳,言行、穿戴没给幼儿起到表率作用,导致幼儿问题行为产生。
家庭教育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家庭教育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进入学龄前的孩子还处于身体和认知发展的初期,往往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比如抢玩具、推搡、咬人等等。
这些问题行为成了家庭教育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难题,需要家长们认真对待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 生理因素:很多孩子在发育过程中,会有一些生理上的疾病或不适,例如牙疼、耳疾、眼疾等,会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暴躁、抗拒等行为。
2. 家庭因素:有的孩子受到了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激励和模仿,学会了一些不好的行为模式,比如长期看到家长吸烟,孩子就容易模仿这种行为。
3. 社会因素:一些幼儿园或托儿所里,可能因为竞争压力过大,导致教师在教育中过于强调竞争和争强斗胜,导致孩子也变得好斗,习惯性地与别人争抢玩具、位置等。
对策研究1. 寻找成因,制定具体教育方案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需要冷静分析,找出导致孩子不良行为的成因,比如生理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等。
根据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2. 温和引导,不过度惩罚在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教育时,父母应该采取温和的态度,不应该过度惩罚。
过度的惩罚,会让孩子产生自闭、焦虑等心理问题,加重不良行为的发生。
3. 积极引导,培养孩子正确价值观在教育孩子时,家长需要积极引导孩子,帮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告诉孩子合理争抢、分享等,让孩子懂得正确的行为方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增加父母陪伴父母陪伴是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通过增加父母的陪伴时间,能让孩子感到被关爱和重视。
这样孩子就会更容易自我控制和心态调节,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需要冷静分析,制定具体教育方案,并采取温和引导的态度,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加强父母陪伴等措施,从而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幼儿问题行为成因及干预策略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关于国内外对幼儿问题行为研究综述,揭示了幼儿问题行为的原因这要包括家庭环境、家庭的教养方式及幼儿园教育,也有幼儿自身生理因素及气质的影响。
并且分别从家庭和教师的角度出发简要阐明如何防止和干预幼儿问题行为,使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问题行为成因策略幼儿的问题行为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表现为攻击、反抗、违纪、焦虑、抑郁、孤僻、退缩以及各种身体不适等方面。
20 世纪20 年代以来, 许多学者广泛研究了父母的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认为不良的父母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是幼儿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虽然现在社会各界普遍比较重视幼儿问题行为,但从实际情况看,许多父母在教养方式上依然存在着一些误区与偏差,教师对幼儿问题行为认识不够,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幼儿教师在如何防止和干预幼儿问题行为上有待于提高。
使父母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形成正确的教养方式;教师形成正确教育理念,提高实际教学中对问题行为的解决干预能力,从而减少和避免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国内外对幼儿问题行为的界定及相关研究(一) 国内外的界定幼儿的问题行为一般是指在0-6岁期间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行为与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
就目前来看,对幼儿问题行为的界定有许多种,现介绍以下几种。
1、国外教育界的界定美国教育界一般认为行为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学习存在问题,人际关系不好,不合适的行为和情感。
泛化的抑郁和痛苦,与学习恐惧有关的躯体症状。
英国把问题行为分成A行为( Antisocial Behavior 即违纪行为)和N行为( Neurotic Behavior即神经症性行为)两类。
A 行为包括:经常破坏自己或别人的东西、经常不听管教、时常说谎、欺负别的孩子、偷东西。
N 行为包括:肚子疼和呕吐、经常烦恼、对许多事都烦、害怕新事物和新环境、睡眠障碍等。
2、国内对问题行为的界定我国对幼儿问题行为的界定也包括行为和情绪两方面出现的异常行为,主要是通过对国际通用的几个测查行为问题儿童的量表加以修订而进行的。
根据幼儿在行为量表中的得分情况,可以把幼儿问题行为分为三种类型:外向型行为问题、内向型行为问题和混合型行为问题。
外向型行为问题的幼儿主要表现为多动、攻击性、违纪行为等;他们的言语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差,可能有阅读、言语障碍。
内向型行为问题的幼儿则表现为抑郁、焦虑、社交退缩和躯体性诉述等。
他们的操作技能较言语技能发展较差,可能存在完成实际行为或应用任务方面的困难,以消极、退缩、隐蔽的形式表现出来,对集体和他人没有明显的妨碍,不易引起教师和家长的注意,但却容易导致以后的各种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
混合型则兼有外向型和内向型及其它问题的特征,注意力不稳定。
由以上几种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幼儿问题行为是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
其主要包括情绪和行为两个方面,情绪方面主要包括如焦虑、恐惧、抑郁和人际交往困难等;行为方面主要包括如说谎、逃学、偷窃、攻击、不听管教、任性、反抗、离家出走等。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Richman等人以伦敦郊外大约700 名未就学儿童为对象进行的追踪研究证明了在62%的样本中3-8岁间的问题行为是稳定的,3岁时显示出较强的攻击性、过度的活动性等问题行为的儿童中,8岁时显示了类似行为的达到62%,只有14%的孩子不再有任何问题行为。
Campbell等人以男孩作为对象的2-4岁的追踪研究中,40%以上显示出问题行为具有持续性。
日本学者菅原等人进行的一项关于儿童外显的问题行为发展的长达11年的追踪研究,考察了儿童外显行为倾向在半岁、1岁、半5岁、8岁、10岁,这5个时间点上的相关,探明儿童外显的问题行为从半岁时开始萌芽,自半岁到10岁都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相关,说明儿童外显的问题行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瑞特(Ruter)指出不正当的教育方式可能影响幼儿的高级神经功能和神经内分泌系统,从而影响幼儿的行为。
在国内邱学青等人的研究认为孕期环境及以后父母惩罚严厉、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以及过分保护的教养方式是导致幼儿形成焦虑、抑郁、人迹关系敏感的主要原因。
有研究表明,幼儿早期的某些行为,尤其是典型的外显和内隐的问题行为,可以预测幼儿长大后在青少年期和成人期的犯罪行为以及以后发展过程中患精神病的可能性。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幼儿问题行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幼儿的早期, 它们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发展。
弗洛伊德的儿童精神发展理论告诉我们,0-6岁是一个人性格与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
如果在这个阶段,幼儿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和适宜的教育,幼儿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幼儿容易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
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的生理因素如先天或遗传的因素、母亲妊娠期及围产期的状况、儿童疾病史等,以及儿童自身心理特质的因素,也有幼儿园和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幼儿园教师的影响、同伴关系等。
特别是0~ 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和活动天地, 是幼儿进行社会化的起点。
幼儿园是幼儿主要学习和社会化的开始。
所以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健康人格的塑造,家园合作对幼儿的问题行为的防止和干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问题行为的防止和干预策略幼儿问题行为的成因有许多,受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幼儿自身生理因素和气质特点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及幼儿园教师教学的影响。
如何有效的对幼儿问题行为进行干预。
我们可以从家庭和幼儿园教师两大方面入手;(一)从家庭入手防止及干预幼儿问题行为1、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是需要父母双方共同努力来构建的。
要形成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双方都要加强自身的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纠正自己的心理缺陷。
许多研究都认为,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比父亲更大,因为母亲具有女性的美德和天赋、温柔体贴、情感细腻等优点,母亲的温存、宽容、优雅的风度和文明举止都是培养子女良好心理品质的先决条件。
但父亲对幼儿发展、特别是早期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有研究曾发现,父亲的惩罚性对幼儿的问题行为有较大影响,并在2-4岁之间父亲的教养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因此, 教养好自己的孩子, 不仅要重视母亲的作用也应重视父亲的作用。
良好的教养方式需要父亲和母亲形成合力,权威性的教养模式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父母应了解更多幼儿的心理特点, 掌握一些正确教育孩子的知识与方法。
在当前, 许多家长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家庭教育可以无师自通, 是自发的、本能,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父母应该多学习只有把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些基本的方法、理论掌握好, 并灵活、具体的和对幼儿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 形成良好的教养方式, 家庭教育才可能成功。
3、父母要保证与子女的沟通时间。
尽管现在许多父母工作都很繁忙,但不应减少与子女的沟通时间,父母的角色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可替代的。
只有营造出和睦的家庭气氛,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坦诚沟通,尊重孩子的需要,就既能让幼儿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真正的温暖和照顾,父母也可以及时了解幼儿的需要与感受,又能让他们更加信任父母,遇到问题时能及时与父母沟通。
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情感情绪表达,移情能力这样的话,父母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良好的教养方式。
4、父母要以身作则, 作好孩子的榜样。
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 这不仅是遗传基因的作用, 而且是父母的性格、感情、行为、语言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与行为, 父母必须先从自身做起, 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父母的言谈和行为是心灵的声和行, 幼儿会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中引起思想和感情的共鸣。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 父母应留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替代学习的榜样,让幼儿在自己的良好熏陶下健康成长。
(二)教师如何应对幼儿问题行为1、从理念层面提高教师对幼儿问题行为的认识实质上,幼儿的问题行为许多属于发育性障碍和行为障碍,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中,随着儿童的成长,往往会逐渐消失,而属于心理疾病范围的只占极少数。
幼儿在成长中往往会产生诸多问题行为,如胆小、攻击行为、撒谎等等,而“树大自然直”的思想往往会使成人忽视孩子的问题行为。
但这些问题行为如果不加以引导,任其发展,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到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
对于孩子的问题行为,教师不能采取放任或回避的态度,而是要及时对其从心理分析和行为习惯帮助等方面入手,使这些孩子从“问题行为”中走出来,尽早摆脱这种不健康状态对其成长道路上的人格和心理的影响。
对问题行为的判定要特别注意,对那些暂时的、偶然的、得到及时纠正的行为不能列为问题行为,那些经常出现的、稳定的、对儿童的发展影响较重的、需要一定时间的教育才能矫正的行为,才可以判定为问题行为。
我们应当对儿童的问题行为具有正确的认识并做积极的探索,弄清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如生理因素、家庭因素、个性因素等。
事实上,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它与儿童自身素质和心理状态,如需要、气质、情绪和性格等有关;又与遗传、躯体疾病等生物学因素有关,如早产、低出生体重、血铅水平等有关;同时也受家庭、幼儿园、社会环境的制约,如家庭状况、同伴关系、文化传媒等,都可能成为诱发问题行为的因素。
我们可以借鉴罗杰斯的关于关系建立的原则和策略来审视现有的师幼关系, 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
教师应注意:以发展的观点认识幼儿的行为问题, 将幼儿的行为问题视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来应对;坚信所有的幼儿都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责任;尊重所有幼儿的选择和需要;将教育的责任定位于“引导”而不是“教导”;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幼儿的行为及其意义并给予适宜的引导;重视良好关系的建立, 将良好关系的建立视为教育者的重要责任。
所以,对问题行为的分析要从多方面入手,找出导致其问题行为的根源,争取通过教师、家长以及儿童自身的合作,建立良好的关系,使问题得到解决。
2、从实践层面针对不同的行为问题,采取相应措施针对幼儿的进餐困难、遗尿、退缩、害羞、胆小、过分依赖、孤独等内隐性问题行为,宜采用正强化的方法。
在良好的行为出现时,立即给予强化,使这种行为模式不断反复出现直至保持下来。
应用过程要注意做到:目标分层次,过程分步骤。
具体来说,就是要把达到一种行为的大目标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同时相应地把整个过程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定出给予强化的标准。
在塑造幼儿良好行为过程中,要注意强化标准要逐渐提高,强化物要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