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著——《反杜林论》中的道德

马克思主义原著——《反杜林论》中的道德
马克思主义原著——《反杜林论》中的道德

从《反对林论》看道德的起源和性质

——兼谈会计领域的道德

[摘要]《反杜林论》是恩格斯撰写的一部系统而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突出代表。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在道德方面的立场,完整阐释了唯物主义道德观。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结合现实中生动的道德案例,详细阐述了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和道德的发展进步规律,批判了杜林在道德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同时,本文还从会计领域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以来会计道德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会计道德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道德;历史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

《反杜林论》是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同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进行论战的一部著作。该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同时,《反杜林论》还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先验主义观点,阐述了“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等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可以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观点,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一次正面交锋。

杜林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在永恒真理思想的指导下,论及了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他认为道德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有其“永恒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这些道德“原则”和“要素”,可以凌驾于历史和现今的一切民族之上,它一经发现就具有绝对的适应性,可以扩展到一切民族、一切时代。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不但批判了杜林在道德问题上的荒谬观点,更确立了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念,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把复杂的伦理道德问题统一起来。在该书中,恩格斯为论证自己的观点,从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和历史继承性三个方面

展开论述,在深刻地驳斥杜林道德论的同时,逐步确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道德观。

一、道德的起源

自哲学产生以来,便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这两种观点成为哲学领域的最基本矛盾,对道德的起源的争论可以视作这一矛盾的具体体现。关于道德的起源,伦理思想史上长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

(一)神灵启示

自人类产生之后的很长时间内,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对各种现象往往习惯于寻求超自然的解释。具体到道德上,人类认为其产生是源于神明的启示。如旧约《圣经》把摩西十诫说成是永恒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的基本律法;而中国主张“天人感应”的思想,将社会中一切社会关系、伦理秩序以及维护这种关系与秩序的道德规范视为天命所定。

(二)人性论

这里的人性论是指抽象人性论,认为人生来就有道德感和先验的人性。这种观点从抽象的“人性”出发,避开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社会属性,而在人的生理本能和心理本能等自然属性方面作出关于道德起源的考察——杜林持有的正是这种观点。在杜林看来,人的本性具有一种趋恶避善的天然质量,这是一切生物的“共同性”,是人类的“共同属性”,并且人的这种本性“可以作为人们的道德要求的前提”;杜林认为,道德“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而其“单纯的要素”就在于“道德是愿望的派生物”,这实际上就是将道德的起源归结于人的感觉和欲望的一种人性说。

(三)社会实践起源

不同于神明启示论和人性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人类从自然状态进入道德状态,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迈出的艰难的一步。道德的起源,经历了一个从外在到内化,由盲目服从到自觉遵守的过程。从道德的历史来看,道德的产生,除了人类社会对它的客观需求外,再没有其他更合适的理由。恩格斯指出:“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人类的行为规范——风俗、道德、

法律等最基本的形成动因,就在于维系人类社会的生产秩序”。而且,社会生产实践在形成人们相互间的道德关系的同时,也在促成道德意识的发展和丰富。

就会计领域而言,会计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道德在会计领域的具体体现。与道德的起源类似,会计领域的道德更明显地表现出与社会生产实践的一致性。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早期的发展对当时的记账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传统的簿记系统被发展成为复式记账系统。1494年,卢卡·巴其阿勒的著作《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标志着近代会计的产生,与此相适应,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应运而生。

更具体地将,会计道德源于社会经济生活中无处、无时不在的契约关系。在这类关系中,订立契约的双方或多方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而委托方恰恰又处于信息劣势地位。为了有效保护委托方利益,便需要会计为相关各方提供完整、充分的信息,会计道德的产生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所以,与一般的社会道德相比,会计道德在“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实践”这一点上表现的更加明显。

二、道德具有历史性

杜林认为,道德就是某种不饽的公理,它跨越了历史的长河,糅合了民族的差异,甚至时空的变迁。道德“和一般的知识世界一样……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在发展过程中组成比较完全的道德意识所谓良心的特殊真理,只要他们的最终的基础都已经被认识.就可以要求同数学的认识和运用相似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范围。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显然,从这些论点上可以看出,杜林把存在于自我心中的善与恶的评价标准幻化成所谓的道德的“真理”,或者说.把道德看成是一种穿越历史的、不变的、永恒的真理的具体表现。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观点,指出道德具有历史性。所谓道德的历史性,是指人类历史上相继出现的道德类型,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关系状况的产物,并且总是同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的,因而,总是具有那个时代的社会内容和社会特征。

人类历史的变化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

运动的结果。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也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换言之,道德的发展过程,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方面,而且是同人类社会总的发展过程相适应的。因此,人类道德的发展阶段和历史类型的划分,应当同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形态相一致。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几种历史形态,而与此相适应也就出现了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比如,原始社会的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的第一个历史类型。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生产资料归氏族成员集体共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原始社会的这种生产关系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原始社会的道德是纯朴的,如正直、无私、勇敢等,都是人们共同具有的品德,但原始社会这些纯朴的道德并不是人们思想意识上所自觉认识的、完整的道德体系,而是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反映。因此,原始社会的道德虽有其纯朴的一面,但同时也有其野蛮、消极的一面,如氏族之间的复仇、血缘群婚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原始社会的道德便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烟消云散,一去不复返。如果道德真是“超历史”的,那么原始社会的道德就不能灭亡,而其灭亡印证了杜林观点的荒谬。

四十多年前,中国经历了一场“文革”浩劫,这是一场从上到下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人与人的斗争,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大倒退。在那个时代,被毁掉的是尊严、个性、自由、亲情、信任和文明这些人类最值得珍惜的东西;潜伏在人心底的最阴暗的东西被释放出来,泯灭人性、摧毁信念。时至今日,那个时代的“道德”早已烟消云散,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淘汰了那种非人道的“道德”。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段痛苦的回忆,但却充分说明了道德的历史性。

会计领域的道德在历史性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自从近代会计产生以来,人们便强调会计人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而不同历史时期对会计道德的要求不尽相同,早期会计道德主要侧重于记账的准确性——即“不做假账”,而现代会计道德更多地强调了会计人员对企业的管理责任和对社会的义务。同时,会计领域的不道德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其根本性质和原因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一小部分人的私利而置社会利益于不顾,1720年的英

国南海公司事件,2001年的美国安然公司事件,都是会计道德被肆意践踏的典型反面案例。

三、道德具有阶级性

杜林认为,道德具有普遍适应性,它一经产生,便凌驾于一切民族和阶级之上。恩格斯反驳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同一个时代中的不同阶级,由于处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利益不同,因而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道德。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时代条件下的封建贵族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道德特点。他指出,封建贵族的道德是为维护贵族阶级的统治作辩护的;资产阶级的道德是为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为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作辩护的;无产阶级的道德则是为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表明,无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或是资本主义社会,对立阶级的道德之间常常处于尖锐的矛盾和斗争之中,甚至处于根本对立的状态。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无产阶级的道德,就是两种对立的道德观念,例如,在生命的不可侵犯性上,资产阶级绝不会认为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大劳动强度来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是一种恶的道德行为,而无产阶级则认为资产阶级的这一做法实际上是侵犯了个人生命的拥有权,不是一种善的道德行为。其次,在阶级社会中,道德的阶级性,还反映在一定社会中统治阶级的道德占支配地位。由于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具有决定作用的又是其中的生产关系,因此,在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反映在道德领域,就是其所代表的统治阶级的道德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正如恩格斯所说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的也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

当然,在任何社会中,每个阶级的阶级利益都不是抽象的、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复杂的历史联系之中,这样,在阶级社会中,即使不同的阶级也会有某些共同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比如切勿偷盗等。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虽然不同的阶级之间有着某些共同道德,但不可能出现完全的全民道德。因为人类在原始

社会结束后,一直都是在阶级对立中发展进步的。在阶级社会中,道德的阶级性始终占据主要地位,不同阶级的道德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因此,人类社会的完全的全民道德,即真正的人的道德只有在消灭阶级对立时才会出现。“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不但不同的阶级其道德互不相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更是具有不同的道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疯狂屠杀犹太人和波兰人,日本军国主义也对亚洲各国犯下滔天罪行,可以说,当时这两国的国民都是集体道德沦丧的;时至今日,德国深刻反思自己在历史的过错并真诚谢罪,而日本却在美化侵略,为法西斯翻案。这充分证明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不同道德。

就会计道德产生后的历史而言,其阶级性表现十分突出。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19、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使会计人员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而制定了严格的会计规范和相关法律制度。从客观上来说,这些法律规范对社会经济和会计学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制定这些法律规范的是处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所以这类会计道德最终只能反映资产阶级的意志,维护资本主义企业家的利益。

四、道德具有相对独立性

所谓道德的相对独立性,主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并不是一种完全消极的被动的因素,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积极因素,但它最终又不能超越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道德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首先,道德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道德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并不完全一致。这种不一致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道德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某种道德一经形成,就成为社会上的一种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这种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在原有的经济关系发生变革之后,仍有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并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工作遭遇了较大阻力,一部分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干部和群众抱着“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想法不放,对市场经济体制和集中全力发展经济

的方针充满抵触情绪,这给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了困难和障碍。另一种情况是,在旧的经济关系发展过程中,也会形成某些新的经济关系因素,与此相适应,在旧的道德体系居于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反映这种社会存在的新的道德因素也会随之产生。历史上代表先进阶级的进步思想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把这些新的道德因素加以概括和总结,从而提出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历史上先进的道德,往往是变革旧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先导。

其次,道德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道德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完全一致的。历史上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思想道德方面却明显超过了某些经济发达的先进国家。17、18世纪,英国是欧洲社会制度最先进,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然而,代表先进思想的启蒙运动却以经济相对落后的法国为中心形成了最为浩大的声势,对其后的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最深远的影响。在恩格斯看来,道德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所以会不相一致,就在于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道德进步的作用始终要受到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

第三,道德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为,道德的发展有着自身独立的历史过程,即道德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历史继承性的特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道德历史性、阶级性的同时,也承认了道德的继承性。

第四,道德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道德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道德能够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道德则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进步。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大清洗”,几百万优秀的苏联知识分子、将领和政治精英死于非命,“其原因是那些看似吸引人的空洞理想,被置于人类的基本价值观——珍视生命、人权和自由之上”。在这个过程中,苏联整体社会道德的沦丧对社会成员起到了“逆向选择”的作用,苏联公民的精华被淘汰,这给后来的苏维埃国家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这是错误道德意识消极影响的突出表现。尽管承认道德的作用,但在恩格斯看来,道德的能动作用并不能成为变革社会经济关系的决定力量,而只能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根据,只能从经济学上去寻找,即通过发现和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去论证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实现。

具体到会计领域的道德,其相对独立性表现在:首先,会计道德产生以来,其与社会生产实践的发展是整体上保持一致的,但是,客观地说,会计道德的发展往往稍微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会计道德主要是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不道德”问题的反馈和制约,只有当社会经济中首先出现某种动向时,才能在会计道德中体现出来。所以,会计道德是一个典型的“实务先于理论”的案例。其次,会计道德的相对独立性突出表现在其反作用,当会计道德被有效遵守时,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得到有效维护,社会生产可以有序运行,当会计道德遭到无视和抛弃时,则会导致众多相关群体利益受损,社会经济秩序受到严重破坏。中国的郑百文、银广夏事件,美国世界通信公司财务舞弊事件,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恶劣影响。

五、人类道德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恩格斯说:“在道德方面也和人类认识的其他部门一样,总的说是有过进步的。”在这里,恩格斯明确地指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总趋势,即进步的趋势。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而社会经济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换言之,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而社会经济关系变革的总趋势是沿着进步的、上升的方向发展的,这就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不断进步的。人类道德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曲折迂回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其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但具体进程却异常复杂,在前进和上升中有着后退和下降,在后退和下降中又蕴含着进步和发展,这是一个辩证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会计领域的道德虽然仅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却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后这一影响必将会持续下去。当前,会计道德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有许多缺陷,又因为它往往滞后于社会生产实践,所以希望依靠会计道德解决会计实务界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但是,正如道德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一样,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会计理论的进步,会计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被人们意识到,从而推动会计道德的持续进步,并使之在会计实务的处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2]周作翰.思格斯的社会主义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孙荣.恩格斯于马克思主义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王述霞.<反杜林论>伦理思想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5]王述霞.恩格斯对杜林“永恒道德论”的批判及其当代启示[J].企业家天地,2008(11).

[6]王万民,韦克难.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

版社,2004.

[7]马怀玉,李春燕.论<反杜林论—哲学编>的现代意义[J].科教文汇,2009(1).

[8]彭夏夏.普世道德和永恒真理之辨伪—读<反杜林论>有感[J].中国商界,2008(5).

[9]张延茜,向全珍.浅谈恩格斯的“真正的人的道德”—<反杜林论·哲学篇>[J].天府新论,2008(1).

[10]唐英福.试论恩格斯的“真正的人的道德”—<反杜林论·哲学篇>中的恩格斯创见[J].南方论刊,2008(7).

[11]劳秦汉.会计道德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003(4).

[12]蒋志林,刘露.国外会计道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财会研究,2006(12).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人性靠法律还是道德约束 用马克思的道德观揭示人性的约束力 艺术学院谭云波11040102025 第一部分论马克思的道德观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性越来越冷漠,究竟什么才能约束人性,是法律还是道德? 马克思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没有强制性,它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受人们的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道德具有历史性。和原始社会所有制相适应的是原始社会的共同道德,它以氏族成员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和对民族的整体责任感为其行为的规范。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阶级性,统一的共同道德分裂为阶级的道德。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相适应,剥削阶级的道德成为各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其共同的道德信条是:“剥削有理”、“压迫有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与之相对立的是各社会的劳动者阶级的道德,它们提倡勤劳、勇敢、团结互助、反对剥削和压迫。以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为行为准则的资产阶级道德是剥削阶级道德的典型和最后一个历史类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道德即共产主义道德是劳动者道德的最高类型,它根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经济条件,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总体看,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永恒的道德、超阶级的道德是没有的。但是,为了保证人们之间的正常交往,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需要有一些大家都能接受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儿童,尊敬长辈,讲究卫生,反对流氓、盗窃行为等。尽管这些道德准则并非道德中最本质的方面,而且在阶级社会中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但毕竟起着约束不同阶级人们行为的作用。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一般说,剥削阶级的道德观念为以后的剥削阶级所继承,而劳动人民的高尚品德则在劳动人民中世代相传。历史上先进阶级(包括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剥削阶级)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内容,也可为后来的劳动人民所批判改造而加以吸收,并赋予新的阶级内容。

马哲原理

1有些事,想多了头疼,想通了心疼。意识的能动性……影响生理 2生活要往前看,不要回头看过去。我们如果不知道探索前方,一味地回顾往事,只有悲伤,人也会无精打采、昏沉度日。因为,我们不知今日该如何做,从而会为明日烦恼。所以,人不要活在回忆中,要去做有意义的事情。要学会让自己从自己悲伤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喜爱的事情中,排解心中的不快。时间的一维性。意识影响心理。意识……实践……意识、 3有一次,美国总统克林顿和他老婆希拉里去一加油站,加油站一小工是希拉里的初恋。克林顿自我得意的跟老婆吹嘘说:“你要是不嫁给我,你老公可能还是一加油站小工。”希拉里看了眼初恋小工对克林顿答说:“我要是嫁给他,当总统的可能是他,哪里会轮得到你?”矛盾的特殊性。因果联系。现象和本质 3弱者从来不懂得宽容,宽容是强者的特质。矛盾的特殊性。因果联系。现象和本质4. 【人生处处是天堂】你若渴了,水便是天堂;你若累了,床便是天堂;你若失败,成功便是天堂;你若痛苦,快乐便是天堂。人生天堂其实并不遥远,欲望满足了就是天堂,满足不了便是地狱;管好自己欲望,人生处处都是天堂。价值评价是主体性。主观唯心主义5初生的路,跟着父母走;学生的路,跟着老师走;社会的路,跟着名人走;这已成了人们成长的模式。其实,跟着是要学会独立,而不是随从,更不是模仿。让心灵中开出属于自己的花,结出与众不同的果,虽然可能要付出代价,经历风雨,但也会让你自豪,让别人羡慕。——运用相关哲理加以论述内因和外因的作用 6 人的眼睛有5.76亿像素但却终究看不懂人心感性认识的局限 7人生在世,无法预知未来。幸与不幸,总须坚持到最后才能知道。有时候,明明很幸运的人,因为一点儿小事就乐极生悲倒大霉;而有时明明很倒霉的人,只因平静地面对不幸,反而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所以,人生的好坏都取决于心态。你的心态好,坏事变好事;你的心态不好,好事也变成坏事。第一句:实践决定认识;因为一点儿小事就乐极生悲倒大霉——量变可以导致质变;平静地面对不幸——意识的能动性;你的心态好,坏事变好事——主观唯心主义 8 读经典,练翻译:“宗教是受压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是失魂社会的灵魂。宗教是人们的鸦片”(卡尔.马克思)--Religion is the sigh of the oppressed creature, the heart of a heartless world, and the soul of soulless condition. It is the opium of the people.(Karl Marx)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9 【易中天语典】:“人都是逼出来的”。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死于忧患,生于安乐。所以,当面对压力的时候,不要焦燥,也许这只是生活对你的一点小考验,相信自己,一切都能处理好,逼急了,好汉可以上梁山。时世造英雄,穷者思变,人只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活着就要去旅游外因的作用。物质决定意识。矛盾的转化 10 生活中有很多不经常联系的人却一直在默默的关心着你真的很感动现象和本质 11忍人所不能忍,方能成人之所不能成。天称其高,以无不覆;地称其广,以无不载;日川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忍的最高境界是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能忍住痛苦,才能分享痛苦带来的成长;能容忍他人的短处,才有机会用到他的长处。不屑于什么,你必将与什么无缘。一,非理性因素。二,意识的能动性……指导实践 12 成长是一种经历,成熟是一种阅历。每个人都能会成长,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成熟。成熟的人,不为得而狂喜,不为失而痛悲,竭心尽力之后,坦然接受而已;成熟的人,不因功成名就而目中无人,也不因籍籍无名而卑躬屈膝,持一颗平淡的心,不卑不亢地生活。成熟的人,能够担当,懂得感恩,心静气和,淡定从容。一,实践决定认识。经历阅历……实践,成长成熟……认识。二,量变质变规律。成长……量变,成熟……质变 13习近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 摘要:《反杜林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和法 一、概论 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这就说明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的认识论根源,指明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唯物辩证法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随着自然观的变革,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唯物史观。用人们的存在来说明他们的意识,为科学的说明社会历史提供了一条新道路。对于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即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产物,证明了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那么根据剩余价值学说就可得知这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和积累起的价值量。同时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科学的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成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直接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的著作,是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E.杜林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原名《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这部著作通过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哲学、庸俗政治经济学和假社会主义,科学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系统地论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反杜林论》中指出,人权原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同时,人权原则又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旗帜。资产阶级的人权包含的主要内容是:所有权(财产权)、自由、平等、安全等,其核心是资本即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所有权、财产权、雇佣劳动制度。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反杜林之我见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 《反杜林论》这部著作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完成的,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 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通过对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揭示了人权观念产生的根源、资产阶级性质以及其曾产生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宣称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最基本的人权,然而对于雇佣工人来说,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仅仅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再生产,他们并不拥有所谓的“私人财产”,经济上的不平等,地位的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地位、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恩格斯在书中强调:“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

马克思主义道德

1. 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B)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C)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个劳动过程 (D)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统一的 (E)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参考答案:ABDE] 分值:5 2. 商品二因素的关系是()。 (A)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B) 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C) 价值的存在不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D)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E)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参考答案:ABE] 分值:5 3. 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 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制约供求关系 (B) 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C) 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 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E)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浮动 [参考答案:ACDE] 分值:5 4.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

(A) 劳动过程和创造新价值过程的统一 (B) 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 (C)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D)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参考答案:D] 分值:5 5. 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B) 社会总产品的生产问题 (C)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D)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问题 [参考答案:A] 分值:5 6.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 成价值。”这句话说明()。 (A) 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B) 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C) 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D) 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参考答案:C] 分值:5 7.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B)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C)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D)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参考答案:D] 分值: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生活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很多啊,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啊,你说的是哪个哲学原理呢.比如说,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反杜林论读后感完整版

反杜林论读后感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反杜林论》 摘要:《反杜林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着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和法 一、概论 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这就说明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的认识论根源,指明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唯物辩证法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随着自然观的变革,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唯物史观。用人们的存在来说明他们的意识,为科学的说明社会历史提供了一条新道路。对于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即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产物,证明了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那么根据剩余价值学说就可得知这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和积累起的价值量。同时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科学的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成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直接理论基础。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所有哲学原理

高二哲学有关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二、三单元) 唯物论原理(第二单元第4——5课)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有本身固有的规律的,因此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用于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问题)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因此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必须承认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时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4.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最重要的唯物论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形势、背景、情况……,制定出台实施政策、方针、规划等) 5.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动认识世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能动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往往会从政策、思路、理念的作用和效果角度挂钩) 6.规律客观性原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和消灭。要求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7.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寻找规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把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思想僵化或盲目蛮干。(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上述三点展开,材料一一代入) 认识论原理(第二单元第6课)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的角度)、动力(认识变化发展角度)、目的(认识回归指导实践的角度)和检验标准(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角度)】要重视实践,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要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作用。 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谬误有严格界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要正确对待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无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积极贯彻落实学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我校决定颁布《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办法》提供了143种学生应该阅读的经典名著目录,分为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类和教师教育类五部分,其中文学部分38种,哲学部分34种,历史学部分31种,艺术类部分10种,教师教育类部分30种。 第三条我校本科生应在学好所修课程的同时,有选择地认真阅读《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素质。 二、成绩考核 第四条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查和毕业前考查两种方式,具体由本科生导师负责。平时考查由学生所在院(部)组织实施,一般应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毕业前考查由院(部)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期中进行。同时,学校将组织校督导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于平时和毕业前进行随机考查。

第五条学生应在《办法》中认真选择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籍进行阅读。每读完一种书,要认真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 第六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从《办法》所规定的书籍中选读10种书籍,其中从文学、哲学、历史学和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各部分中选读的书籍均不得少于2种。汉语言文学、历史学、音乐学和美术学专业的学生须在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目中选读,完成读书任务,经考查合格,可取得2学分。 第七条学生每学期选读的书籍不得少于2本,其中一本为精读书目。学生在学期初应向本科生导师提交个人学期读书计划,并定期向本科生导师汇报读书进度。 第八条本科生导师应做好学生读书的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阅读建议,定期检查学生读书进展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读书计划,在学期末审阅学生读书笔记或小论文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讨论会。 第九条各院(部)应组织本科生导师做好学生阅读必读书目的年度考核工作。考核内容为学生撰写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考核成绩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等。 第十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能读完2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并通过有关学院指定教师的检查,学校发给“文化名著阅读证明书”;如果能读完5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参加文学院、

读反杜林论 时间与空间 感想

读《反杜林论》“自然哲学·时间和空间”有感 摘要:本文对反杜林论第五章自然哲学·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做了分析,分别对杜林错误的观点和恩格斯正确的观点做了理解,由此比较两种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时间与空间看法上的不同,从而进一步深入理解了辩证唯物主义。 关键字:反杜林论时间空间唯心主义 任何事物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编《自然哲学·时间和空间》这一章中,彻底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时、空观,科学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一.杜林的错误时空观 为了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杜林唯心主义的时空观的形成过程,以便能够更加坚决彻底地否定其谬误,恩格斯首先带我们回顾了杜林的“世界模式论”。杜林的世界模式论可以概括为一下几点:(1)存在具有无限性;(2)这种无限性是不能有矛盾的,即“没有矛盾地加以思考的无限性”。(3)这种没有矛盾的无限性,“最明显的形式,是数在数列中的无限积累”。杜林的意思是,诸如1,2,3,…,的序列,就是可以无限计算下去,是不包含矛盾的。(4)这种没有矛盾的无限性,只能有一个唯一的方向。杜林认为这种向前发展的方向可以保证没有矛盾,从而使数的积累得以无限进行下去。(5)如果承认这种无限性还有第二个方向,就会陷入可以计算完本来是不能被计算完的无限数列的矛盾。杜林认为,“这种向后倒退的无限性…,显然是荒唐的”,因此存在“无限性的本质就在于,它根本没有结尾和完结”。 因此杜林得出来两个结论:(1)世界上的因果链条应当在某个时候有个开端,因此终极原因是存在的;(2)“定数律”:杜林认为,世界的无限性也必须在时间上是有开端,在空间上有界限,而且充实在整个时间和空间内的具体物都是可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合”与“分”-精选资料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合”与“分”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中共十八大报告对道德浓墨重彩的强调,为我们全力传递社会正能量、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方向。映射出党和人民“崇德向善”的美好道德愿景。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不仅要吃透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本质。夯实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统领地位,也要理性审视中国传统道德智慧,明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智慧的“合”与“分”,厘清道德理论的学术混沌,为公民道德实践提供扎实的学理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道德观作为这一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是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对西方传统“道德本体论”与“道德工具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在理性审视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西方传统道德基础上,最终选择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其道德观的理论原点,突出人的需要,承认道德的物质制约性、阶级性、历史性,凸显利益是道德发展的力量之源,崇尚自由和公平正义,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道德

追求的“此岸世界”,实现了西方传统道德工具论和本体论的统一,最终促成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质的飞跃。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起点。拒斥“永恒道德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于经济关系的社会存在,人们自觉地或是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在生产和交换的过程中,道德作为应然性的要求,保障个人与群体生产生活需要的满足,从而促使人类道德观的萌芽。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向我们昭示了道德不是完全独立的实体。它的发生与发展依赖于社会生产方式,具有很强的物质制约性,这突破了西方传统道德形而上唯心主义道德观的桎梏。同时,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无产阶级的道德观,是在与资本主义旧道德的斗争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经典马克思主义者肯定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对推翻教会和封建专制统治所起的积极作用,更深刻揭露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 和利益道德,而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幌子,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而无产阶级是在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中成长起来的劳动阶级。秉承集体主义的道德观,这种道德观充分继承了劳动人民和革命阶级为大多数人利益而奋斗的优良品质,保障广大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所

马克思主义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我们的马克思基本理论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 但就是我们在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就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就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就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就是在您不知向左拐还就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您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就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您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您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就是不就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您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瞧,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瞧,关键就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就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就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瞧作就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就是把它瞧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就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您的才华与能力恰恰就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就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瞧,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就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瞧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就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就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就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她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瞧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就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不!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您死我活,而就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写于1876-1878年间,先以论文形式陆续发表在德国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1878年7月汇编出版。我现在读到的中文版(包括三版序言和注释)共380页,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德文本翻译出的。虽然全书篇幅很长,但读之并没有想象中乏味,相反,作为论战著作,恩格斯的语调活跃,思维敏捷,使读者的精神也跟着恩格斯的论述而振奋。 对于恩格斯和当时的德国社会来说,这部巨著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揭露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以杜林为首的充满机会主义的错误理论,从而维护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并教育和挽救那些受错误思想蒙蔽的同志。就像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开篇第一句,“这部著作决不是什么‘内心激动’的成果,恰恰相反”“另一方面,创造体系的杜林先生,在当代德国并不是个别的现象。近来夜德国,天体演化学、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体系,+雨后春笋股地生长起来。最蹩脚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因为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某种新哲学体系的最终实际成果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恩格斯深感有必要进行严谨的论述以驳倒杜林的错误理论,否则贻害无穷。 在整个《反杜林论》三部分的阅读中,我个人对第二编“政治经济学”有着更多的兴趣,接下来的内容也是就政治经济学篇而言的。 杜林学说的经济相关部分充斥着庸俗经济学观点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现在被概括为“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如果一旦这种观点大行其道,会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产生巨大冲击。恩格斯在这一编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驳斥,同时立起了自己的剩余价值学说。 在这编的开始,恩格斯就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给政治经济学下了科学的定义:“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恩格斯认为,杜林把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说成是“一切经济的最一般的自然规律”,企图在经济学领域中确立所谓“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然而所谓的“终极真理”是忽视了社会客观历史性的存在。恩格斯用这样一句精彩的话驳斥了杜林:“暴力仅仅保护剥削,但是并不引起剥削;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才是受剥削的基础,这种关系是通过纯经济的途径而绝不是通过暴力的途径产生的。”接下来,在暴力论部分中,恩格斯指明了杜林认为政治是“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经济是“第二等”,政治上的暴力是人们“达到自己目的的出发点”,而不是达到经济目的的手段。恩格斯在这里有力地批判了杜林关于政治决定经济的谬论,阐述经济是基础,政治暴力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原理,并且批判了关于暴力产生私有财产的谬论,论述私有制产生的经济根源:“在私有财产形成的任何地方,这都是由于改变了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为了提高生产和促进交流——因而是由于经济的原因产生的。在这里,暴力根本没有起任何作用。”到了本编个人认为最重要的部分“资本和剩余价值”,恩格斯彻彻底底地驳斥了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产生理论的歪曲,揭露了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学说的剽窃和歪曲,同时阐述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和剩余价值的产生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观念和杜林的资本观念的根本区别。杜林说,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而恩格斯在这个部分进行了精彩的批判: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产生的理

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摘要:中国传统知行关系的最大特点就是认识的伦理化,两千多年争论不休的“知行之辩”虽然各家的观点都是莫衷一是,但却在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即不管是“知”还是“行”都是在道德范畴内进行探讨的,“知”是对伦理道德的认识,“行”是对伦理道德的实践。因此,传统的道德观是一种在知行关系的探讨中不断提升的带有实践智慧的道德观。中国哲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它的存在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日常政治伦理生活紧密相关。中国知行观非常强调“知”与“行”的不可分割,并特别突出的落到了“行”上。而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但是,中国传统知行关系所透露出的实践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却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了“实践”重要性,足以显示其智慧。 关键词:传统知行关系;实践观;实践;道德观 中国传统知行观是一个争论了两千多年的认识论问题,在此期间形成了各种不同知行观,尽管各家在争辩中难以达成共识,但是在指向道德这个基点时却是不约而同的“不同而合”。因此,传统知行观探讨下的知也好行也好都只是在伦理道德的范畴之内的。因而,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多了一些在知与行的矛盾冲突下不断提升的实践智慧。 一、知行关系中的道德内涵 纵观中国哲学发展史,从先秦到近代,几乎所有的中国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论说过知行关系的问题,无论是从知行的先后、轻重、难易,还是知行的合一或分离、知行的相资或相离。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1、知先行后,如《国语·周语(上)》记载邵公见厉王时说:“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是持“知先行后”的观点。后世程朱理学是这种观点的集大成者。2、行先知后,孔子有“不知而作之者”是持行先知后的观点。3、知易行难,如《左传·昭公十年》记载“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尚书》:“非知之艰难,行之惟艰”是持知易行难的观点。4、知难行易。孙中山是持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5、知行分离。孙中山在进行革命屡次失败之后,得出了知难行易的观点,同时也将知与行割裂开来理解,把人类认识过程按“行先知后”划分为:“不知而行”,“行而后知”,“知而后更进于行”三个各自为政的分割阶段。6、知行合一。王守仁持这种观点,他是认为“知”与“行”一个功夫的两个方面,“知是行的注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行是知的归宿和结果,是知行合一的典型论说。其他的“知行观”还有很多,难以细致归类总结。理学家之所以重视知行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知行观”一出现,就以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封建伦理道德为其根本讨论范畴,因此知行关系的讨论自来就带着伦理道德的内涵。二程把知行关系归结为道德原则和道德践履之间的关系,朱熹继承二程知行观的道德说,肯定了知与行即道德理想与道德践履相结合的重要性。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做了进一步发挥,提出“致良知”的心学独创,他将道德要求和道德实践合二为一,认为知行分离不利于道德的最终完成,使他的“致良知”有了可行性的保证。总之,传统知行关系的探讨总是以道德为其根本内容的,自来就带着以道德为底色的浓厚伦理色彩。 二、实践的智慧 中国哲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它的存在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与日常政治伦理生活紧密相关,以知行观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认识论也不例外,中国传统知行观非常强调“知”与“行”的不可分割,并特别突出最终落在“行”上,尽管这里的“行”只是内涵狭隘的道德伦理范畴,但却处处体现了重“行”的实用精神。中国文化充满了这种精神。孔子虽然认为有生而知之的人,但他更注重学而知之,孔子这里所说的学实质上是行或做的意思,即他更强调的是行而知之。朱熹一方面认为“论先后,知为先”,但又认为“论轻重,行为重”,强调必须在行上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2)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一) 正文: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完成的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著作第一次把马克思和恩 格斯的学说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并论述了其内在的联 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在再版和三版中,恩格斯分别做了改动,由于没有找到 单行本,所以我所读的是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1 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第20卷不仅收录了《反杜林论》全文,而且收录了恩格 斯在写作过程中准备的材料及与之相关的材料,较之与单行本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来说 又丰富了许多。 《反杜林论》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三版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其中在序言中,恩格斯交代了写作背景,杜林的唯心论和先验论伪装成科学,并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严重危害着德国党和共产主义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恩格斯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开始勇敢地反击杜林,完成巨著。引论共有20小节,分为四大段,第 一段是1小节主要交代了现代社会主义的阶级根源和理论根源;第二段是2--6小节讲述了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第三段是7--14小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社会 主义的基础;第四段是15-20小节分析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 变成科学。 第一编:哲学编 三、分类。先验主义 全文共22小节,1-9小节批判了杜林的原则在先,自然、社会在后”的认识论,揭示了其唯心主义本质,10-11小节批判了杜林终极真理的真理观,12-22小节从数学的角度批判了杜林的先验论。 杜林认为:只要是人的意识对某一系列的认识或刺激,或者对某一类存在形式发生了问 题,这些形式的原则就应当是哲学。”这就是他的从思维而非外部存在中获得的原则。恩格 斯深入地批判了他的观点,认为这是同黑格尔一样的唯心论,进而阐述了了思维与存在的关 系问题, 如果进一步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未就是发现,它们都是从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不言而喻,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 杜林认为:纯数字是具有脱离特殊经验和现实的世界内容而独立的意义”而恩格斯批 判 ________ 立的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适应的外来的规律而与现实世界相对立。” 四、世界模式论 全文共33小节,1--14小节批判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即存在的统一性;15--33小节批判杜林质与量的概念。这是一章关于世界本原的文字,世界统一于什么即世界的本原是 什么。 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由于我们把自己的仿佛像框子一样的统一思想 扩展开来,所以任何必须进入这个思想统一体的东西都不能保持某种两重性。但是任何东西也不能避开这个思想统一体。。。一切思维的本质就在于把意识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 ” 而恩格斯反驳说,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也就是存在是包罗万象的,即任何东西都是 存在的。”杜林所说的存在”要么是过分抽象的,要么是十分具体的,而世界是不可能统一于这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