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著——《反杜林论》中的道德

合集下载

浅论《反杜林论》中的道德思想

浅论《反杜林论》中的道德思想

浅论《反杜林论》中的道德思想
《反杜林论》是一部约克论的反驳著作,它把道德思想作为一个
重要内容考虑进去,始于法国哲学家、宗教家与社会改革家杜林(Nicolas de Condillac)的思想。

在《反杜林论》中,道德思想认为道德行为是人们理想中的模范。

它反对社会流行的,以利益为主的言论,提倡群众成为善的的追求,要求人们以正义、爱心和真实为原则,来行使这些责任。

《反杜林论》还强调,行动必须符合道德规范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而行动往往是由深刻的责任感和良心引起的。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思想主要基于全球性的伦理指导方针的原则。

它提倡以身作则,不仅要求人们遵守道德规范,而且要求他们承担更大的道德责任。

此外,《反杜林论》中还强调人们有义务向他人传播正义、关爱、尊重、信仰等道德价值观,以帮助创造一个秩序社会。

总之,《反杜林论》中的道德思想是道德行为是人们理想中的模范。

它基于全球性的伦理指导原则,要求以身作则和承担更大的道德责任,强调传播正义、关爱、尊重、信仰等道德价值观,以帮助创造一个秩序社会,追求善良,以正义、爱心和真实为原则,来行使这些责任。

从《反杜林论》看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从《反杜林论》看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从《反杜林论》看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作者:谢晖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5期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十分重视道德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原理,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的谬论的同时,曾在《反杜林论》中进行了系统全面论述,呈现出马克思主义道德并非抽象的理论,其真谛和意义在于实践和行动。

关键词杜林恩格斯道德观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205-01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十分重视道德问题,在许多著作中都作过论述,他们批判旧道德,树立新道德,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空洞说教,是彻底的人道主义者和道德实践家。

他们关于道德的理论较集中地反映在恩格斯所写的《反杜林论》中。

在该著作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永恒道德”的谬论,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原理。

一、杜林的道德观要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原理的基本观点,首先必须了解杜林的道德观。

因为恩格斯是在批判杜林道德观的同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但是由于没有看到杜林的原著,我们对杜林的道德观很难琢磨的十分确切,而只能从恩格斯批判他的著作中去寻找和理解。

杜林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在永恒真理思想的指导下,论及了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各个领域,他认为道德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有其“永恒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

这些道德“原则”和“要素”,可以凌驾于历史和现今的一切民族之上,它一经发现就具有绝对的适应性,可以扩展到一切民族、一切时代。

那么杜林所说的“原则”和“要素”究竟是什么呢?他说,以协调一致的方式……重新出现于人以外的一切生物中,能认识这种协调一致的方式,就认识了人的生活规范,这种协调一致的方式存在于一切生物中,从生物活动规范中,引出了人类生活的规范。

这种方式一旦被认识,就会像数学似的有广泛的适用性。

这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一句话,道德“原则”和“要素”就是生活模式。

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道德关系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存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社会生活领域。

从《反杜林论》看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从《反杜林论》看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为各种社会成员个人的意识而存在, 形成千差万别的各个特殊的个体 道德意识 , 又表现为整个社会意识, 如民族 、 阶级、 国家的意识, 形成某
种 普 遍 的道 德意 识 。 体 道 德 意 识 与 整 体 道 德 意 识 既 有对 立 , 有统 个 也
节人们之间 以及个人与集 体之间行为规 范的总和, 有人称外在舆论力
量 。 在 整 个 由 道德 观 念 、 德 意 志 、 德 情 感 、 德 行 为标 准 构成 的 而 道 道 道 道 德 意识 、 德理 论 , 加上 道 德 行 为 的道 德 体 系 中 , 德 意 识 既 是 作 道 再 道
要 了 解 马克 思 主 义 道 德原 理 的 基 本观 点 , 先 必须 了解 杜林 的道 首
德观。因为恩格斯是在批判杜林道德观的同时阐述 了马克思主义的
道 德 观 。 是 由于 没 有 看 到 杜 林 的 原 著 , 但 我们 对杜 林 的道 德 观 很 难 琢 磨 的 十 分 确 切 , 只 能 从 恩 格 斯批 判他 的 著作 巾 去寻 找 和 理 解 。 林 而 杜
范 、 则 、 准 的 总和 。简 单 地 说 , 德 是 依 靠 社会 舆 论 的 力量 , 调 原 标 道 来
切 民 族 、 切 时 代 。那 么杜 林 所 说 的 “ 则 ” “ 一 原 和 要素 ” 竟 是 什 么 究
呢 ?他 说 , 以协 调 一 致 的 方 式 … … 重 新 出现 于 人 以外 的一 切 生 物 中 , 能 认 识 这 种 协 凋一致 的 方式 , 就认 识 了人 的生 活 规 范 , 种 协 调 一 致 这 的 方 式 存 在 于 一 切 生物 中 , 生 物 活动 规 范 中 , 出 了人 类 生 活 的 规 从 引 范 。这 种 方 式 一 旦 被 认 识 , 就会 像 数 学似 的有 广 泛 的适 用 性 。这 种 道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思考及其方法论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思考及其方法论
政治哲学研究方法的变革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的唯物辩证法对现代政治哲学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政治哲 学从形而上学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
对现代道德哲学的影响
道德哲学体系的构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构建了一个完 整的道德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对于现代 道德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VS
道德评价标准的转变
《反杜林论》中的
02
道德思考
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道德和政治在历史上一直紧密相连。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认为道德 和政治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的关 系是密不可分的。政治权力的运作需 要道德的支撑,而道德也需要政治权 力的保护来确保其实现。
VS
恩格斯指出,政治权力可以促进道德 规范的实现,而道德规范也可以为政 治权力的运作提供价值指引。例如, 在政治体制中,道德规范可以起到维 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正的作用; 同时,政治权力也可以通过推广道德 规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杜林的思想主张一种极端的唯理主义和客观主义,他认为只有理性和科学才能揭示真理,而道德、宗 教和文化都是阻碍人类进步的因素。
《反杜林论》的背景与意义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为了反驳杜林 而写的一本著作。
在当时的德国,杜林的思想对许多知 识分子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恩格斯认为有必要对杜林的思想进行 批判,以清除其对社会进步的阻碍。
全球化时代的道德思考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反杜林论》中的道德思考对 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未来的研究可 以进一步探讨全球化时代的道德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THANKS.
社会变革的启示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提出了社会变革的思想和 方法,即通过革命斗争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对 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社会的变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 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推动社会变革的 力量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反杜林论4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反杜林论4

5、杜林的平等观及其阶级实质是什么?
6、简要说明平等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无产阶级平等观与资产阶 级平等观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二)批判杜林抽象的平等观(6—段)
杜林的平等观:凡平等是绝对的好、不平等是绝对的坏,不平等的产生是两个 人中间有一个人用暴力实现他的要求。 恩格斯从四方面对杜林的平等官展开揭露与批判: 1、恩格斯指出,杜林所谓的两个人的意志完全平等的观点是荒唐的无稽之谈 。 2、用“两个人”来解决社会问题,并不是杜林的创造,而是他从18世纪资产 阶级思想家卢梭、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那里朝来的。 3、杜林平等观的根本错误就在于离开人的阶级性来谈论社会问题。不与任何阶 级、任何政治经济联系的人,只是两个抽象的人的概念而已。 4、杜林平等观的实质,在于掩盖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不 平等制度效劳。
3、资产阶级的平等观(28——30段) 4、无产阶级的平等观(31—33段) 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念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发展过程来看,无产 阶级的平等要求有双重意义:一是自发的反对一切不平等;二是自觉 地反对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不平等现象。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 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通过对平等观历史发展的分析,恩格斯告诉人们: (1)平等观念是具体的,平等总是与不平等联系在一起的; (2)平等观念是历史的,不同时代的人们有不同的平等观; (3)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虽然与其他阶级的平等要求一样,是历史
的产物,都是经济基础、阶级关系在社会观上的反映,但它是和资产
阶级的平等要求根本对立的,无产阶级的平等要废除私有制,实现人 类在政治上、社会地位、经济上的真正平等,解放全人类,同时也解
放自己,彻底根除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所以,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
际内容是消灭阶级。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反杜林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反杜林论
三个阶级即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 产阶级都各自有自己的特殊的道德。”“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 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 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未来利益。”恩格斯这段 话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使我们不但了解到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 德,而且了解到反动统治阶级、剥削阶级的道德观和被压迫阶级、被 剥削阶级的道德观是直接对立的,是为着两种不可调和的对立的阶级 利益服务的。
4、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第23—29段)
杜林宣扬“永恒真理”,其目的就是妄图要人们承认在社会历史领域存 着永恒道德。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关于道德原则永恒不变的谬论时,深刻地阐述了道 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共5点) 1、道德具有历史性:“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 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的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
《反杜林论》(三)(第一编 哲 学 <九>、道德和法。
永恒真理)
本章着重批判以“永恒真理”为理论依据,并于抽象的永恒的道德原 则的唯心史观谬误,阐释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一、本章的内容结构
(一)揭露杜林在思维、真理、道德问题上的谬论(第1—7段)
1、揭露杜林割裂思维和语言关系的谬论。(第1—3段)
二、学习本章要着重领会的问题
1、学习关于思维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进一步领会马 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学习关于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关系以及真理与谬误两对重点范 畴辩证关系的原理,进一步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3、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内容,进一步领会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的重要意义。
3、道德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人们自觉得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 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 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重温恩格斯〈反杜林论〉道德和法,永恒真理

重温恩格斯〈反杜林论〉道德和法,永恒真理

由于思索当前社会现象而产生的异化问题,进而提出了道德构建。

对这部分内容的思考,自己深感知识储备不足,在翻找资料中看到在学校使用过的有些发黄的书。

《反杜林论》我不由自己的查找了在我记忆中的有关道德部分的论述。

希望对自己的思索有所帮助。

〈反杜林论〉是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同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进行论战的一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

列宁说:〈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反杜林论〉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的工人必读的书籍。

它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正是这样,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上有重要地位。

杜林的假社会主义是从平等,正义等永恒的道德原则出发的,而他又以真理的永恒性论证道德的永恒性。

“企图从永恒真理的存在得出结论:在人类历史的领域内也存在着永恒真理,永恒的道德,永恒正义等”为驳斥杜林的假社会主义,恩格斯在“道德和法,永恒真理”这一章节,批判杜林“根本不变”的永恒真理和永恒道德的谬论,阐述了真理发展的辩证法和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

一,真理发展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却是主观的。

1,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关系。

思维的至上性是指:思维能力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绝对性。

恩格斯说:“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

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

按它的本性,可能和历史使命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和有限的。

”我认为这段文字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或真正的理解道德的三个性质。

反杜林论-第七章_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

反杜林论-第七章_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

二、批判杜林关于自由和必然关系的 谬论,论述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 (第20—23段)
1、杜林的互相矛盾的自由定义
杜林认为以往关于自由的学说都是“伪学说”, 而他根据经验提出的自由的学说才是科学的理论。 杜林给自由下的两个定义是:第一,自由是“理性 的认识把人拉向右边,非理性的冲动把人拉向左边, 而在这样的力的平行四边形中,真正的运动就按对 角线的方向进行”;第二,自由是“按照先天的和 后天的知性对自觉动机的感受。所有这些动机,尽 管会觉察到行动中可能出现对立,总是以不可回避 的自然规律起着作用”。
杜林还认为,现行法律是“杂乱混合”,法庭 陪审员集体决议的审判方式掩盖了陪审员的 “个人天然责任”,未来的“共同社会”才能 消除教会对生、死、婚、葬的强制干预等。对 这些观点,恩格斯进行了一一的批判,从批判 中可以看出,杜林除了懂得一些普鲁士邦法外, 对现代法律一无所知。因此,杜林至多是一个 蹩脚的旧普鲁士的法学家。
2、道德和法与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恩格斯指出:“如果不谈所谓自由意志、人的责 任能力、必然和自由的关系等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议 论道德和法的问题”。这也就是说,承认人的行动自 由,解决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是建立道德和法的学 说的前提。在哲学上,自由和必然范畴揭示了人的活 动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唯意志论者认为,人的意志是 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必然性的制约。宿命论者则认 为,个人意志没有任何自由,完全受制于必然性。显 然,杜林给自由下的第一个定义,认为自由完全脱离 了客观必然性,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杜林给自由 下的第二个定义,认为自由完全受制于必然性,是机 械决定论的观点。因此,恩格斯指出:“这第二个关 于自由的定义随随便便地就给了第一个定义一记耳 光”。
3、论述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 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既承 认必然性,又承认个人意志的相对自由,认为自由 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在这里,恩格斯通过对黑格 尔自由和必然关系的唯物主义改造,全面地论述了 自由和必然辩证关系原理,指出:“自由不在于幻 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 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这一论断指明以下三点:第一,承认必然性是自由 的前提;第二,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第三,“自 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 自己和外部”。

从《反杜林论》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从《反杜林论》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从《反杜林论》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摘要:道德是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中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特殊的行为关系。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批判了杜林的永恒道德论基础上,对道德产生的真正根源、道德的基本内涵及道德的基本属性进行强有力的论述,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关键词:反杜林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永恒的道德和超阶级的道德是没有的。

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需要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尽管这些道德准则并非道德中最本质的方面,且在阶级社会中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但毕竟起着约束不同阶级人们行为的作用。

一、杜林的永恒道德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写有关道德方面的原理是在第一篇哲学部分,比较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但在学习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前,我们必须先了解杜林的永恒道德论,因为恩格斯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存在的基础上来论述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杜林先生是从唯心主义先验论出发,认为道德的世界和一般知识的世界一样,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

在发展过程中构成比较完全的道德意识和所谓良心的那些特殊真理,只要它们的最终的基础都已经被认识,就可以要求具有同数学的认识和运用相似的适用性和有效范围。

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道德观,认为他的道德论是种普遍适用的“永恒真理”。

“永恒”一词贯穿于杜林先生的一切理论体系之中,存在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因此他自然而然也认为道德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是“永恒的原则和规范”,[1](P.434)认为这些“原则”可以凌驾于历史和现今的一切民族之上。

同时,杜林否定道德受社会关系的制约,他认为“善不是恶,恶不是善”,[1](P.434)善与恶是超历史的、超阶级的、永恒的,是人类天生的本性。

且杜林还从这种超阶级的先验的道德观出发,确立了他的人类绝对的道德标准,即暴力是恶,人类相爱是善。

反杜林论-第五章 道德和法。永恒真理

反杜林论-第五章 道德和法。永恒真理

2、 批判 杜林 的超 阶级 的道 德观
恩格斯指出:“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 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 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 的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 和他们的未来利益”。这个论述告诉我们,在阶 级社会中,道德作为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具有鲜 明的阶级性。那么,道德阶级性的根源何在?恩 格斯说:“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 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人们自觉地或不自 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 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 获取自己的伦理观念”。这也就是说,社会的经 济基础决定道德这种社会意识形式,道德的阶级 性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 变化,道德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一,恩格斯指出研究人的思维是不是至上的问题,应该首先确 定什么是“人的思维”。在恩格斯看来,人的思维不是指单个人 的思维,而是指“无数亿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人的个人思维”。 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只能认为整个人类思维是至上的、绝对的, 而根本不能错误地认为个人思维是至上的、绝对的。这样,杜林 鼓吹个人思维(主要是杜林个人的思维)是至上的,绝对可靠的, 具有无条件的真理权,混淆了他的个人思维和整个人类的思维。
第二,只有停止对永恒真理的庸俗玩弄,才能正确地认识绝对真理和 相对真理的关系。在人类认识中,确实存在诸如“人不吃饭就会死 亡”、“巴黎在法国”、“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两个直角”等确 凿无疑的真理,但是,“如果有人喜欢对极简单的事物使用大字眼, 那么也可以说,这些科学的某些成果是永恒真理,是最后的终极的真 理”。如果有人企图把它们夸大到适用一切科学领域,那是反科学的。
• 同时,恩格斯指出:“只要我们在上面 指出的狭窄的领域之外应用真理和谬误 的对立,这种对立就变成相对的。”这 就是说,超出一定的范围,在一定的条 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 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从这种 意义上说,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具有相 对的意义。不承认这一点,就会陷入绝 对主义。

马哲经典选读-反杜林论-第六章 道德和法平等

马哲经典选读-反杜林论-第六章  道德和法平等

第二,揭露杜林关于道德和法的学说的阶级实 质。杜林用先验主义的方法研究道德和法的具体表 现,就是“从‘社会’的概念或所谓最简单的要素 中构造出道德和法”。但是,杜林也不是完全凭空 地进行构造,其构造依据的材料有两种:一、“是 在那些被当作基础的抽象中可能存在的现实内容的 一点点残余”。二、“是我们这位玄想家从他自己 的意识中再次带入的内容”。杜林“意识中再次带 入的内容”包括:现实存在的道德和法的观念、以 往的道德和法的观念和他个人的狂想。现实的道德 和法的观念是当时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反映。 因此,杜林的道德和法的学说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4 揭露杜林平等观的自相矛盾
杜林的平等论是从抽象的人出发杜撰的, 因此经常陷入自相矛盾中。为了摆脱困境, 他不得不承认不平等的存在。恩格斯揭露了 杜林平等论的三个自相矛盾,即三次退却。 这三次退却是:第一,承认了两个人在生理 上的不平等;第二,承认了两个人在道德上 的不平等;第三,承认了两个人在精神上的 不平等。
第二,恩格斯假定两个船破落海的人,漂 流到一个孤岛上,组成社会,由于素质的 差异一方可以使另一方处于服从的地位。 第三,在欧洲中世纪里,自由农“自愿” 向封建主交出土地以求保护,使自己成为 封建主的农奴。这种“甘受奴役”的现象, 在德国直到三十年战争后还存在。 第四,普鲁士在1806年和1807年被拿破仑 两次战败,当时的农民为了在他们遭到不 幸的时候能够得到领主的保护,向国王请 愿,要求让他们继续处于奴役的地位。
第一,两个人的意志完全平等,在现实社 会中是不存在的。恩格斯分别假定这两个人是: 一男一女、两个男人、两个家长,不论哪一种 情况,都证明两个人或两个人的意志完全平等 是不可能的。
第二,用两个人去解决社会问题,是从 18世纪思想家那里抄袭来的。杜林一遇到社 会问题,就让“这两个人飞快出动”,去解 决问题。但这不是杜林的创造,而是从18世 纪思想家那里抄袭来的。杜林的“独到之 处”,是“他把这种举例说明的方法提升为 一切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和一切历史形态的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方法论与当今社会道德评价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方法论与当今社会道德评价
基 金项 目 : 本 文 系国 家社会 科 学 基金 项 目“ 十 六 大 以来 马 克思 主 义 中 国化 时代 化 的进 程 及基 本 经验 研 究 ” ( 编号
1 2 B KS 0 2 5 ) 的 阶段性 成 果 。
随 着 改革 开 放 和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 的不 断 深 入 , 我 国
2 0 1 3 ・ 2 书
! 墨 曼 璺

总第 4 4 8 期
想 把 任 何 道 德教 条 当作 永 恒 的 、 终极 的 、 从 此 不 变 的 道 德 规 律强 加 给我们 的企 图 。 ” ” “ ” 因为 任何 社会 的道 德 必定 受 到 当时社 会 历史 条 件 的制 约 , 道德 是特 定 社会 经 济基 础 的 反映 , 是具 体 的 、 历史的。 “ 我们 断 定 , 一 切 以往 的 道德 论 归 根 到 底都 是 当时 的社 会 经济 状 况 的产 物 。 ” ” … 人们 “ 为 了 生活 , 首先 就 需要 吃 喝住 穿 以 及其 他 一些 东 西 。 因此 第 一
主 义 的 道德 观 。 而这 些 方 法 恰 恰 是 分 析 当前 我 国社 会 道 德状 况 和解 决 社 会 道德 问题所 需 要 的 , 它 为 我们 提供 了科
学 的方法 论 指导 。

的看 法 截 然 不 同 , 有 较大 的分歧 。近 年来 , 一 部 分 人 以 “ 彭宇案” 和“ 小悦悦事件” 等几个孤立 、 特 殊 的事 件 为 例 , 认 为 我 国社 会 的 道 德 危 机 、 道德 滑坡 十分 严 重 , 甚 至有 人
堂 堂堡墨星塑墼查
总第 4 4 8期
《 反 杜 柿 论》 巾硇厘德方法: i [ 仑 与 当 社 会 厘 德 评 价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新解读——读《反杜林论》有感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新解读——读《反杜林论》有感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新解读——读《反杜林论》有感摘要: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当今社会对于道德观概念的解读,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和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它作为精神力量广泛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杜林的形而上学道德观进行了批判,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对于当今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有着深刻启示。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反杜林论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杜林的形而上学道德观的批判恩格斯的这部著作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思想斗争的直接产物。

德国统一后,新的形式要求德国工人阶级尽快消除分歧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政党。

杜林的体系对于刚刚合并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党员产生了影响并在他们中间传播,甚至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著名领导人倍倍尔也一度受到杜林的影响。

自命社会主义信徒的杜林,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极其猛烈的攻击。

形势的发展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决定必须严肃地批驳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理论。

这迫使恩格斯中断了《自然辩证法》的写作,以便全力以赴反击这个新出现的所谓“社会主义”学说,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反杜林论》虽然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但是“对象本身的性质,迫使批判不得不详尽”,不得不对“在现时具有较为普遍的科学意义或实践意义的争论问题”作出正面的分析。

在批判杜林折中主义谬论的同时,恩格斯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最新发展和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第一次从整体性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在“道德和法。

永恒真理”一章中,恩格斯分析批判了杜林道德理论的错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念。

杜林道德观的根本之点在于认为存在着超越时代、超越阶级的永恒的道德。

杜林通过鼓吹永恒真理论的存在,来宣扬“在人类历史的领域内也存在着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等等”。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永恒道德观念的同时,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反杜林论-第七章 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

反杜林论-第七章 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
第七章 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 道德和法。
在《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中,恩格斯主 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 要批判了杜林在自由和必然关系上的观点,同 时换批判了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庸俗的人生 哲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和必然关系 的基本思想。这一部分共38段。 的基本思想。这一部分共38段。 一、揭露杜林在法学上的狂妄和无知 批判杜林关于自由和必然关系的谬论, 二、批判杜林关于自由和必然关系的谬论,论述 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 三、批判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庸俗人生哲学
2、批判杜林的庸俗人生哲学 、 杜林认为,通过从一种生活状态到另一种生活状 态的转变,生活的幸福指数才能得到提高,这就是所 谓的“差异规律”。恩格斯指出,杜林仅仅是把人们 在一些生理小册子上都能读到的有关刺激反映的生理 知识,作为自己的“独创”,并命名为“差异规律”。 杜林要求人们按照自然规律有节奏地安排生活,让各 种兴趣能经常更替,不能过度紧张,也不要满足于最 轻微的兴趣。恩格斯指出,醉心于生活上的享受,整 天考虑如何保持总的生活兴趣,这“对于庸人和想成 为庸人的人倒是一项美妙的任务”。杜林还奉劝人们 不要吸烟,不要喝酒。恩格斯认为这是把最乏味的陈 词滥调贴上哲学的标签进行卖弄。
针对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恩格斯指出 了两点:第一,这个“太古时代”是“全部 以后的更高的发展基础”,克服了“将来联 合起来的人们永远不会再遇到的那些困难”; 第二,未来的历史同现在相比将会有空前的 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但杜林在这个我们 现在所处的他认为不成熟的幼稚的社会状态, 企图分析最后的、终极的真理,以适用未来 的历史发展,“这无论如何是非常奇怪的”。
在这里,还要注意的是,虽然黑格尔 曾说:“必然只是在它没有被了解的时候 才是盲目的”的话,恩格斯也肯定这是 “第一个正确地叙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 关系”。但是,我们要知道,黑格尔所讲 的必然是绝对精神发展的内在联系,不是 客观必然性。当然,黑格尔也不懂得人们 对于必然性的认识是在实践中实现的。

浅析《反杜林论.哲学编》道德与法的现实意义

浅析《反杜林论.哲学编》道德与法的现实意义

浅析《反杜林论.哲学编》道德与法的现实意义摘要: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批判了杜林的永恒道德观,比较系统、集中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学说,同时也阐明了恩格斯道德观的形成及道德的根源、本质、基本内容等问题。

恩格斯对杜林的唯心主义道德观的批判,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有着现实意义,我们应充分重视道德作为精神力量对市场经济的作用;在现实的道德困惑下要加强道德建设。

必须认识到辨证的处理好其中几对关系的重要性,同时努力建立市场经济所倡导的道德观,当前建设的重点是市场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尤其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完善。

关键词:恩格斯道德观市场经济道德建设1、恩格斯对杜林道德观的批判1.1 杜林的永恒道德观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原理的基本观点前,首先了解杜林的道德观。

因为恩格斯是在批判杜林道德观的同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但是由于没有看到杜林的原著,我们对杜林的道德观很难琢磨的十分确切,而只能转而从恩格斯批判他的著作中去寻求理解。

在社会主义的思想史上, 杜林是德国折衷主义哲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 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代表。

他在哲学上把唯心主义、庸俗唯物主义和当时的实证论结合在一起, 是个形而上学论者,杜林在唯心主义及形而上学基础上所发表的道德观和道德方法论在当时刚刚成立不久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中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1.2 批判杜林永恒道德观伴随人类历史发展,社会历史的更迭,道德不断发展。

作为上层建筑,道德是历史的、辩证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真理,更不是绝对的思想平等,道德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有着其自身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

1.3 揭露杜林真理的,道德问题上的谬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比较系统地、科学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并十分明确而具体地论证了道德的根源和本质问题。

他指出,道德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人们借以“进行生产和交换的产物”。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当代启示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当代启示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当代启示《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与杜林的论战性著作。

恩格斯不仅用幽默犀利的语言对杜林的无知狂妄进行了尖锐批判,彻底粉碎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还从容淡定地提出了新问题,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

从这个层面讲,《反杜林论》更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经典、百科全书,更被列宁誉为“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1](P442)《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当代启示 1只有对杜林及《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有较详尽了解,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恩格斯的语言风格和论辩方法,进而更好地理解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

杜林是庸俗经济学家凯里的门徒,与“铁血宰相”俾斯麦有来往,主张并宣扬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观点,是资本主义的辩护家。

但1875年杜林却突然宣布改信社会主义,“装扮成了一个党的理论家、工人阶级的‘救世主’”[2](P2)。

他写书立作,创造了一系列“理论”。

但他不过是一个自恋而无知的“无责任能力的自大狂”,他热衷创造“体系”,却只能用可怜的小学生水平的哲学知识创造“体系”,所以他的“理论”是伪科学的、反动的。

他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江湖骗子”和“幼稚病”[3](P5)。

恩格斯识破其面目,揭穿了他以假乱真、蒙蔽群众的企图,毫不客气地说他是“高超的胡说”[3](P4),是“用吹号打鼓来吹嘘自己的手艺和商品,不亚于最鄙俗的市场叫卖者,而在他的那些大字眼后面却是空空如也,一无所有。

”这惟妙惟肖地勾画了杜林的丑恶嘴脸。

杜林宣扬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和假社会主义理论,他的反动思想对刚统一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造成了严重危害,甚至在党内形成了蓄谋分裂的反党宗派的核心。

为了捍卫无产阶级政党唯一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为了使社会主义工人党避免发生分裂,为了提高全党的思想水平,彻底摆脱机会主义的侵蚀,恩格斯受托于马克思,毅然决定彻底戳穿杜林伪科学、真反动的面目,着手反击。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当代启示 2《反杜林论》的语言并非像许多专业著作那样枯燥乏味、晦涩难懂,而是表现出极大的生动性,将恩格斯丰富的人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谓“风格即人”。

读《反杜林论》有感

读《反杜林论》有感

读恩格斯《反杜林论》之《道德和法。

永恒真理》有感恩格斯在哲学篇第九章中,从认识论方面批判了杜林的永恒真理论,同时批判了他的永恒道德论,论述了道德和经济的关系、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杜林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认为人的善恶是先天就有的,把道德说成是超历史、超阶级、脱离经济基础的范畴,并宣扬他这种永恒道德原则,不仅适用于一切时代,而且适用于人类之外的生物界。

但是恩格斯否定了这一观点。

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这就说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有经济基础决定的,受一定的社会状况所制约,不是超历史的东西。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论是还指出:“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是,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

”在原始社会里,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道德观念,但人们遵守的道德标准,如在氏族的部落内部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爱同胞,服从决议,为部落应用作战等。

这些道德标准,是有当时生产关系的公有性质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产生了两个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产生了与奴隶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例如,我国春秋时期坚持奴隶主阶级专政的顽固派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维护奴隶制度的道德观念。

他的反动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他所说的“仁者爱人”,就是爱奴隶主贵族。

他认为只有奴隶主是讲“仁”的,奴隶们应该服从有“仁”的奴隶主的统治。

他所说的“复礼”,就是要恢复奴隶制度的典章制度,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治秩序,一边达到奴隶们“犯上作乱”的反动目的,这种道德观念是与维护奴隶制度相适应的,成为奴役奴隶的精神枷锁。

封建统治阶级一直把“孔孟之道”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作为奴役、毒害劳动人名和维护反动统治的工具。

论《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

论《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

南方论刊•2021年第2期理论前沿论《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刘姣伶(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摘要】《反杜林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在哲学编中,恩格斯对道德这一重要问题加以论述,批判了杜林“永恒道德观”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识基础、“永恒真理”的立论前提和“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的理论基础。

道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

因此,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并且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

【关键词】反杜林论;道德观;现实启示19世纪70年代,德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杜林先后出版了《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哲学教程-严密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展开攻击。

恩格斯受马克思的委托,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于1876-1878年之间撰写了《反杜林论》这一经典著作,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并分析了其内在联系。

列宁曾给予《反杜林论》高度的评价,认为它是和《共产党宣言》一样,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程中,道德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反杜林论》哲学编第九、十、十一章中,恩格斯比较集中、系统地对杜林的“永恒道德观”进行了批判,并在此过程中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和方法论。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下简称《纲要》),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问题提出重要部署。

以《纲要》的颁布为契机,重温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杜林观点的批判和对科学的道德相关理论的阐释,有利于我们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问题上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一、《反杜林论》对杜林“永恒道德”的批判在杜林看来,道德和真理一样,是永恒的、根本不变的,是适用于一切世界和一切时代的。

恩格斯的道德观及其启示——《反杜林论》读后感

恩格斯的道德观及其启示——《反杜林论》读后感

恩格斯的道德观及其启示——《反杜林论》读后感一、引言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的道德观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从中可以看出恩格斯对道德的深刻理解。

在此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阐述恩格斯的道德观及其启示,来探讨人类社会道德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历史进程,以及恩格斯的观点对我们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二、恩格斯的道德观1. 道德观的内在逻辑恩格斯认为道德观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

他认为,道德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到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斗争的影响。

这种深刻理解让我们认识到,道德观并非超脱于社会现实之外的抽象概念,而是与社会结构和历史进程密不可分的。

2. 道德观的历史进程恩格斯还通过对历史发展的分析,指出道德观具有历史性和发展性。

他认为,不同社会阶级、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反映了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不同表现。

这一观点引发我们对道德观变迁的深刻思考,使我们认识到道德观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到历史进程和社会现实的影响。

3. 道德观的启示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提出了许多关于道德观的启示,他强调道德观的阶级性,揭示了资产阶级道德观的虚伪性,提出了对抗资产阶级道德观的革命性道德观。

这对我们深刻认识道德观的实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启示。

三、《反杜林论》对我们当代社会的启示1. 震撼当代社会的资产阶级道德观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震撼着当代社会的资产阶级道德观。

在当代社会,资产阶级道德观将其私利高于一切,忽视劳动人民的利益,这使恩格斯的观点显得更加深刻和现实。

2. 指导当代社会的革命性道德观恩格斯提出了对抗资产阶级道德观的革命性道德观,这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道德观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以此为指导,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 影响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恩格斯的道德观及其启示对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恩格斯的思想,将其融入到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中,推动社会主义道德观的传播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反对林论》看道德的起源和性质——兼谈会计领域的道德[摘要]《反杜林论》是恩格斯撰写的一部系统而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突出代表。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在道德方面的立场,完整阐释了唯物主义道德观。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结合现实中生动的道德案例,详细阐述了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和道德的发展进步规律,批判了杜林在道德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同时,本文还从会计领域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以来会计道德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会计道德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道德;历史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反杜林论》是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同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进行论战的一部著作。

该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同时,《反杜林论》还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先验主义观点,阐述了“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等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

可以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观点,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一次正面交锋。

杜林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在永恒真理思想的指导下,论及了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他认为道德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有其“永恒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

这些道德“原则”和“要素”,可以凌驾于历史和现今的一切民族之上,它一经发现就具有绝对的适应性,可以扩展到一切民族、一切时代。

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不但批判了杜林在道德问题上的荒谬观点,更确立了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念,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把复杂的伦理道德问题统一起来。

在该书中,恩格斯为论证自己的观点,从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和历史继承性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在深刻地驳斥杜林道德论的同时,逐步确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道德观。

一、道德的起源自哲学产生以来,便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

这两种观点成为哲学领域的最基本矛盾,对道德的起源的争论可以视作这一矛盾的具体体现。

关于道德的起源,伦理思想史上长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一)神灵启示自人类产生之后的很长时间内,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对各种现象往往习惯于寻求超自然的解释。

具体到道德上,人类认为其产生是源于神明的启示。

如旧约《圣经》把摩西十诫说成是永恒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的基本律法;而中国主张“天人感应”的思想,将社会中一切社会关系、伦理秩序以及维护这种关系与秩序的道德规范视为天命所定。

(二)人性论这里的人性论是指抽象人性论,认为人生来就有道德感和先验的人性。

这种观点从抽象的“人性”出发,避开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社会属性,而在人的生理本能和心理本能等自然属性方面作出关于道德起源的考察——杜林持有的正是这种观点。

在杜林看来,人的本性具有一种趋恶避善的天然质量,这是一切生物的“共同性”,是人类的“共同属性”,并且人的这种本性“可以作为人们的道德要求的前提”;杜林认为,道德“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而其“单纯的要素”就在于“道德是愿望的派生物”,这实际上就是将道德的起源归结于人的感觉和欲望的一种人性说。

(三)社会实践起源不同于神明启示论和人性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

人类从自然状态进入道德状态,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迈出的艰难的一步。

道德的起源,经历了一个从外在到内化,由盲目服从到自觉遵守的过程。

从道德的历史来看,道德的产生,除了人类社会对它的客观需求外,再没有其他更合适的理由。

恩格斯指出:“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人类的行为规范——风俗、道德、法律等最基本的形成动因,就在于维系人类社会的生产秩序”。

而且,社会生产实践在形成人们相互间的道德关系的同时,也在促成道德意识的发展和丰富。

就会计领域而言,会计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它是道德在会计领域的具体体现。

与道德的起源类似,会计领域的道德更明显地表现出与社会生产实践的一致性。

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早期的发展对当时的记账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传统的簿记系统被发展成为复式记账系统。

1494年,卢卡·巴其阿勒的著作《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标志着近代会计的产生,与此相适应,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应运而生。

更具体地将,会计道德源于社会经济生活中无处、无时不在的契约关系。

在这类关系中,订立契约的双方或多方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而委托方恰恰又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为了有效保护委托方利益,便需要会计为相关各方提供完整、充分的信息,会计道德的产生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所以,与一般的社会道德相比,会计道德在“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实践”这一点上表现的更加明显。

二、道德具有历史性杜林认为,道德就是某种不饽的公理,它跨越了历史的长河,糅合了民族的差异,甚至时空的变迁。

道德“和一般的知识世界一样……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在发展过程中组成比较完全的道德意识所谓良心的特殊真理,只要他们的最终的基础都已经被认识.就可以要求同数学的认识和运用相似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范围。

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

显然,从这些论点上可以看出,杜林把存在于自我心中的善与恶的评价标准幻化成所谓的道德的“真理”,或者说.把道德看成是一种穿越历史的、不变的、永恒的真理的具体表现。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观点,指出道德具有历史性。

所谓道德的历史性,是指人类历史上相继出现的道德类型,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关系状况的产物,并且总是同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的,因而,总是具有那个时代的社会内容和社会特征。

人类历史的变化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

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也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

换言之,道德的发展过程,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方面,而且是同人类社会总的发展过程相适应的。

因此,人类道德的发展阶段和历史类型的划分,应当同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形态相一致。

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几种历史形态,而与此相适应也就出现了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比如,原始社会的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的第一个历史类型。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生产资料归氏族成员集体共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原始社会的这种生产关系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原始社会的道德是纯朴的,如正直、无私、勇敢等,都是人们共同具有的品德,但原始社会这些纯朴的道德并不是人们思想意识上所自觉认识的、完整的道德体系,而是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反映。

因此,原始社会的道德虽有其纯朴的一面,但同时也有其野蛮、消极的一面,如氏族之间的复仇、血缘群婚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原始社会的道德便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烟消云散,一去不复返。

如果道德真是“超历史”的,那么原始社会的道德就不能灭亡,而其灭亡印证了杜林观点的荒谬。

四十多年前,中国经历了一场“文革”浩劫,这是一场从上到下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人与人的斗争,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大倒退。

在那个时代,被毁掉的是尊严、个性、自由、亲情、信任和文明这些人类最值得珍惜的东西;潜伏在人心底的最阴暗的东西被释放出来,泯灭人性、摧毁信念。

时至今日,那个时代的“道德”早已烟消云散,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淘汰了那种非人道的“道德”。

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段痛苦的回忆,但却充分说明了道德的历史性。

会计领域的道德在历史性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

自从近代会计产生以来,人们便强调会计人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而不同历史时期对会计道德的要求不尽相同,早期会计道德主要侧重于记账的准确性——即“不做假账”,而现代会计道德更多地强调了会计人员对企业的管理责任和对社会的义务。

同时,会计领域的不道德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其根本性质和原因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一小部分人的私利而置社会利益于不顾,1720年的英国南海公司事件,2001年的美国安然公司事件,都是会计道德被肆意践踏的典型反面案例。

三、道德具有阶级性杜林认为,道德具有普遍适应性,它一经产生,便凌驾于一切民族和阶级之上。

恩格斯反驳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同一个时代中的不同阶级,由于处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利益不同,因而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道德。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时代条件下的封建贵族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道德特点。

他指出,封建贵族的道德是为维护贵族阶级的统治作辩护的;资产阶级的道德是为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为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作辩护的;无产阶级的道德则是为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

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表明,无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或是资本主义社会,对立阶级的道德之间常常处于尖锐的矛盾和斗争之中,甚至处于根本对立的状态。

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无产阶级的道德,就是两种对立的道德观念,例如,在生命的不可侵犯性上,资产阶级绝不会认为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大劳动强度来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是一种恶的道德行为,而无产阶级则认为资产阶级的这一做法实际上是侵犯了个人生命的拥有权,不是一种善的道德行为。

其次,在阶级社会中,道德的阶级性,还反映在一定社会中统治阶级的道德占支配地位。

由于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具有决定作用的又是其中的生产关系,因此,在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反映在道德领域,就是其所代表的统治阶级的道德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的也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

”当然,在任何社会中,每个阶级的阶级利益都不是抽象的、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复杂的历史联系之中,这样,在阶级社会中,即使不同的阶级也会有某些共同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比如切勿偷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