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中学化学课型研究共86页
1《中学化学学科教学设计》课程期末考试(试卷+答案题解)课程答案网课刷课答案1291357910
![1《中学化学学科教学设计》课程期末考试(试卷+答案题解)课程答案网课刷课答案1291357910](https://img.taocdn.com/s3/m/7d7369fcc850ad02df80418d.png)
(6)在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概念教学原则中,有一项重要的原则就是转变和发展学
生的
。
(7)通过综合复杂问题解决、系统探究、
等迁移创新活动,类化和内化
认识方式,建构认识模型,发展认识能力。
(8)根据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要求,在过程方法上要求学生能够基于
过程
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9)根据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要求,在过程方法上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元素化合物知
② 社会价值: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钻木取火使人类真正迈上了征服自 然的道路。所以掌握燃烧的条件是实现控制燃烧的必要途径。 学科价值:本课题内容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 展”中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燃烧与灭火的学习是对于氧气和二氧 化碳学习的应用,也是对后续分析自燃、爆炸、燃料的一个铺垫。但是对燃烧与灭火更重 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对于化学反应控制的思路和方法。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燃烧现象让学生得出燃烧的定义,从化学反应的角度分析 燃烧条件,提出猜想,通过对于点燃或加热原因的层层追问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 火点,通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设计实验证明氧气是否是燃烧反应的必备物质,让学 生不仅得到燃烧的条件,更体会到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同时顺理成章从化学反应的角度 认识只要撤去反应物之一或反应条件即可停止反应,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让 学生设计给蜡烛灭火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灭火的多种途径,通过实例 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和生活中问题的双重价值。
A 分析解释 B 预测推论 C 设计证明
D 记忆理解 (10)必修阶段有机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应突出 (
)的性质和应用
A.官能团
B.代表物
C.类别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元素化合物教学课-高中化学《油脂》教学设计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元素化合物教学课-高中化学《油脂》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4699ebe48d7c1c708a145e0.png)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元素化合物教学课——人教版高中化学《油脂》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1、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课型的显性教学任务:常见无机物、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制备等知识的习得;以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和分类思想为基础构建认识元素化合物的思维模式;2、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课型的一般教学结构分为三个基本环节:A、建立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图式:教师提供或学生回忆获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某种线索B、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三重表征”:通过阅读材料、观察与分析实验现象或科学探究等活动获得宏观反应事实的认识;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获得符号表征;运用理论模型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获得微观认识。
C、认知图式的重建与巩固:通过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等精加工活动,重组新旧知识,发展元素化合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模式;通过回答应用性问题等活动促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巩固。
二、教材内容分析油脂是生命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是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素,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提高科学素养,丰富生活知识,正确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这就是“身边的化学”、“生命的化学”。
本节是第四章第一节,是在化学2中的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应注意知识的衔接、拓展与深化。
在化学2中由于油脂的结构复杂,学生已有知识还不足以从结构角度认识油脂的性质,在P80 对油脂的叙述非常简单,并没有出现结构及具体方程式,着重点在油脂的应用上。
而经过选修5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对烃的衍生物中各种官能团的结构、结构和反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的认识和理解,在p74出现了分类通式及性质的方程式。
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突出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基本思想。
同时,本节又是烃的衍生物知识的延续和发展,即从单官能团的化合物和发展到多官能团的化合物,从小分子延续和发展到较大分子,为学习高分子以及合成高分子作好铺垫。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bea4f06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4c.png)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英文名称: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of middle school chemistry课程编码:0901ZY059课程类别/性质:教师教育/必修学分:1 总学时/理论/实验(上机):16/16/0开课单位:化工学院适用专业:化学(师范类)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化学教学论一、课程简介《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是化学(师范类)专业一门教师教育必修课程,主要讲述如何分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化学教材和普通高中化学教材,包括化学课程改革的发展与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与实践、化学教材建构的特点及教学三大部分内容。
该课程是课程论与化学学科的结合,是课程论在化学教育学中具体体现,把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材及教学实践指导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求学生学习该课程后,掌握中学化学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习得化学教材分析的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化学教学设计前端分析和进行课程论研究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化学课程观,即培养师范学生具备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中学化学教师的基本素质。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课程论的基本知识和教材的基本知识,掌握化学教材分析的一般原理,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严谨认真的科学素养,为进一步适应化学(师范类)专业本科学生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和培养高素质中学化学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1.价值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化学教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学习观、教师观等新的教育观,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毕业要求3.1)(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牢固专业思想,形成立志从事中学化学教育工作的理想信念,增强对基础教育事业的适应性。
(整理)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高级技能课高中化学《有机合成》教学设计
![(整理)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高级技能课高中化学《有机合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431bf02ee06eff9aff80729.png)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高级技能课《有机合成》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对教学实践的重要贡献,就是它认识了不同类型的学习与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之间的必然联系。
根据该教学论可将现有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分为如下几类课型:元素化合物课、概念课、原理课、基本技能课、高级技能课、复习课等。
1. 高级技能课显性教学任务:形成解决某些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和策略(分析、评价、创造)。
2. 高级技能课一般教学结构:(1)对问题形成表征,明确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创设任务情境,指导学生形成对特定问题的表征,明确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2)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不断反思、描述、评价、提炼。
(教师指导学生对思维进行监控,而不能代替学生思维)(3)运用策略解决新问题:通过情境变化但本质相近的新任务,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产生迁移、发展。
(长期过程)本节教学设计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的理论指导,针对本节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起点、教学目标(终点)等进行任务分析,通过创设任务情境,复习再现各类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建构转化关系网络,运用逆合成法等策略,力图帮助学生在解决有机合成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有机合成相应的方法和策略,最终能运用策略解决新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1. 定位与功能有机合成安排在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四节,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有机物的分类、结构、性质、转化。
从本节课的安排来看,本课承载的价值有以下两个方面:(1)从学科价值角度看:一方面,有机合成承载了整合有机反应的任务,通过有机合成的学习进一步建立起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从这个角度看,本节课兼有复习课的功能;另一方面,在合成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有机合成的方法,特别是逆推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观察目标产物的结构特点,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断键的位置,还原出中间体及基础原料,并从目标产物与各中间体的组成变化找到辅助原料的思维方法,以使学生学科思维能力方面进一步提高。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中学化学课型研究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中学化学课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f5af438a32d7375a417808c.png)
应的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 点燃
红磷+氧气—— 点燃 P + O2 —— 五氧化二磷 P5O2
【演示实验2】硫在氧气中燃烧。
【小结】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书写硫与氧气反应的文
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
硫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S + O2 ——
点燃
SO2
【演示实验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小结】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书写铁丝与氧气反应的
案例1:氧气(初中)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氧气样品和有关实验,能够有序说出氧气的 物理性质。 通过观察氧气与磷、硫、碳、铁等物质反应的现象, 写出相应的文字表达式,建立氧气性质的“宏观”表 征与“符号”表征之间的联系。
通过氧气性质的相关实验,初步体会“在一定条件下 物质可以转化”的观点,形成条件控制意识。 能够判断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广州市高中化学各模块学业质量 评价标准的研制
必修1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已完成) 必修2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已完成) 选修4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已完成) 选修5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未完成)
化学基本课型研究
元素化合物课
概念课
原理课
基本技能课(程序) 高级技能课(问题解决) 复习课
环节二:通过实验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建立
氧气性质的“宏观现象” 与“符号” 之间的 联系
【演示实验1】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将红磷放在空气中,观察现象;将红磷放入装
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将红磷在酒精 灯上点燃,离开酒精灯,观上述实验现象书写红磷与氧气反
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学习,感受实验是认识物质性质的 重要手段,初步体会物质的用途与性质的关系。
中学生化学课程内容学习取向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化学课程内容学习取向的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8e45de2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6a.png)
中学生化学课程内容学习取向的调查研究中学生化学课程内容学习取向的调查研究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中学课程体系也在不断优化和调整。
化学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化学课程内容的学习取向不尽相同,这将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对中学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中学生对于化学课程内容学习取向的态度和倾向性,为中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指导。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中学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化学课程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科学观念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
然而,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化学课程存在不同的学习取向,部分学生更注重学习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有些学生则更注重实验操作和实践应用。
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学生对于化学课程内容学习取向的态度和倾向性,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学生的学习取向进行调查,包括理论知识取向、实验操作取向和实践应用取向。
我们制定了一个包括15个问题的问卷,其中包括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和实践操作的态度和喜好进行评估。
然后,我们随机选择了10所城市中学作为调研样本,分发问卷并收集回收结果。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中学生化学课程内容学习取向的相关结果。
三、结果与讨论3.1 理论知识取向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中学生对于化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取向具有较高的重视程度。
他们认为理论知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原理及相关概念。
这说明学生对于化学课程的理论知识重视程度较高,对于理论掌握的要求也较大。
3.2 实验操作取向在实验操作取向方面,相对于理论知识,中学生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部分学生认为实验操作较为繁琐,需要大量的实践时间和实验设备,而且与理论知识的关联性不够明显。
他们在学习化学课程时更加倾向于忽视实验环节,将重心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复习--以“铝及其化合物复习第2课时”为例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复习--以“铝及其化合物复习第2课时”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926329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6d.png)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复习--以“铝及其化合物复习第2课时”为例王珺珂;商晓芹【期刊名称】《高中数理化》【年(卷),期】2015(000)016【总页数】2页(P46-47)【作者】王珺珂;商晓芹【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北京一零一中【正文语种】中文铝及其化合物具有两性,运用两性来鉴别物质或与其他物质分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本文在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聚焦之间的转换,并深入分析原理,利用Al(OH)3的酸式、碱式电离平衡解释原因,构建铝及其化合物复习的知识体系.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对教学实践的重要贡献是认识了不同类型的学习与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之间的必然联系.a) 进行知识梳理和知识网络的构建,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b) 记忆和熟练运用知识网络;c) 提炼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步骤.a) 建立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图式.教师提供或学生回忆获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某种线索.b) 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三重表征”.通过阅读材料、观察与分析实验现象或科学探究等活动获得宏观反应事实的认识;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获得符号表征;运用理论模型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获得微观认识.c) 认知图式的重建与巩固:通过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等精加工活动,重组新旧知识,发展元素化合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模式;通过回答应用性问题等活动促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巩固.a) 构建知识网络.设计驱动任务,指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按一定的线索构建知识网络.b) 运用网络调取知识.设计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网络解决问题.c) 形成解题策略.回顾整理本专题蕴含的主要问题类型,形成某种问题图式及解决的方法和策略.d) 运用解题策略.进行变式训练并进行讲解,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铝及其化合物的复习安排2课时,利用元素化合物“价-态二维图”将常见物质罗列后,第1课时重点复习单质和氧化物的性质,第2课时重点复习碱和盐,即关注的化学性质及相互转化.本文以第2课时教学为例.环节1 构建网络,通过实验体现Al3+、Al(OH)3、的化学性质及相互转化.【教师活动】实验回顾1(如图1所示演示实验第1步和第2步).【学生活动】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写离子方程式.【设计意图】重温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描述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并学会运用“宏观—微观—符号”这一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分析性质实验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本质.【学生活动】作图. 分别以添加试剂物质的量为横坐标,以生成沉淀物质的量为纵坐标作出两者关系图.见图2.【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维方式及按要求正确作图的能力.【教师活动】巡视,挑选典型书写,投影讲评.讲评中主要3方面问题: 1) 强调“依次”,现象描述要全面; 2) 横纵坐标的含义; 3) 加强“量比”的意识.【学生活动】边听边修改.【设计意图】暴露问题并得到及时修正; 强化学生的正确认识; 培养学生依据化学反应作图的能力.【教师活动】实验回顾2(图1演示实验第3步).【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微观粒子发生哪种变化的能力,并进行符号表征.【教师活动】引发学生思考. 1)Al(OH)3为何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用平衡原理解释原因.2) 泡沫灭火器内有2个容器,分别盛放Al2(SO4)3和NaHCO3溶液,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工作原理.【学生活动】倾听、感悟知识的相互联系并记录.【设计意图】 1) 结合Al(OH)3的酸式电离和碱式电离. 从化学平衡角度解释已知的宏观现象,强化学生三重表征的学科思维意识. 2) 设计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网络解决问题.本环节中第1个难点是实验第3步的离子方程式书写.要突破该难点,分析如下:在 Al3+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Al3++3H2OAl(OH)3+3H+,同时在溶液中存在平衡,两溶液混合后,2个平衡的产物H+和OH-发生中和,浓度减小,2个平衡相互促进,不断正向移动至反应完全,即双水解反应.要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该难点,随即设计新的问题“泡沫灭火器内有2个容器,分别盛放Al2(SO4)3和NaHCO3溶液,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工作原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网络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第2个难点在于运用Al(OH)3的酸式和碱式电离平衡解释其既能溶于酸,又能溶于强碱的化学特性.指导学生建构运用平衡原理解释的思维模式:“找化学平衡—找体系变量—定移动方向”.引导学生回忆Al(OH)3的酸式电离和碱式电离. 以溶于强碱为例,解释如下:Al(OH)3在水溶液中存在上述电离平衡,当加入强碱时,溶液中c(OH-)增大,消耗H+,促进Al(OH)3的酸式电离,使其溶解,并生成.环节2 知识网络化构建之间的转化关系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构建转化关系图.【学生活动】在学案上空白处构建知识网络图.【设计意图】让学生逐步形成知识小结的意识并提高学生再现知识的能力.【教师活动】铝转化为氢氧化铝有哪些方法,要求写出各方法的流程图,要求注明所需试剂和每一步的转化形式.巡视,发现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调用第1课时的复习内容,结合本节课内容,建构铝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设计意图】任务驱动,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体系的构建,形成Al及其各类化合物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图,建构知识体系.高三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是让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和深入化.本环节教师讲得少,学生动脑、动手多,是课堂主角.教师的最大乐趣就在于看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外显化,看到学生能逐渐形成问题图式及解决的方法和策略.环节3 变式训练. 运用铝的化合物的两性进行鉴别或分离提纯.【设计意图】选择高考原题加以改编,意在使学生本节课的复习知识得以充分练习,巩固复习结果.笔者认为复习课要对复习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通过知识的整理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复习课要有鲜明的针对性,要根据目标突出主线和重点.复习课要有必要的例题(或讲评)和训练,课堂结构上,讲、练、评要有合理的比例.复习课要在重点内容上设置情境,调动兴趣,巩固知识,发展能力.本节复习课,笔者抓住的化学性质及三者之间的转换关系,通过演示实验清晰呈现三者间的相互转换,并且运用原理解释宏观现象,即Al(OH)3具有两性,源于其酸式电离和碱式电离的平衡移动.实践证明,学生理解了该平衡移动,对于后续其他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也有很大帮助.比如在“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中,学生很容易理解检验为何要用足量浓碱且加热,自然会用如下平衡:来解释原因.本节课学生获益的还有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符号表征.比如3个演示实验都需要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记录,在讲评时教师抓住“依次”2字,强调现象的描述要有序、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这里指导学生将其与现象描述结合起来看,显然现象描述中“后来沉淀溶解至消失”,就没有得到正确的表征.此外,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有2处亮点:一是结合高考对学生读图、作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补充了学生作图环节.通过这一环节练习暴露出较多学生在作图时缺乏“量”的意识,在所给坐标图中不会主动标注横纵坐标的比例,只作出大致走势.二是在学生分析了含Al3+溶液与含溶液混合后产生白色沉淀Al(OH)3的原理后,设计出新的问题:泡沫灭火器内有2个容器,分别盛放Al2(SO4)3和NaHCO3溶液,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工作原理,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建构的知识网络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知识网络.。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复习--以“铝及其化合物复习第2课时”为例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复习--以“铝及其化合物复习第2课时”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9a349ce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12.png)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复习--以“铝及其化合
物复习第2课时”为例
王珺珂;商晓芹
【期刊名称】《高中数理化》
【年(卷),期】2015(000)016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王珺珂;商晓芹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北京一零一中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课型教学实践研究——以人教版选修5"卤代烃"的教学为例 [J], 冯桂明
2.元素化合物认识模型及其在复习教学中的应用——以高中《化学1》“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单元复习为例 [J], 王磊;郭晓丽;王澜;商晓芹;张俊华
3.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型在复习教学中的运用\r——以\"金属及其化合物\"复习课[J], 赵倩;常诗音;王洁
4.元素化合物单元复习法在化学高考备考中的实践——以"钠及其化合物"单元复习为例 [J], 黄剑锋; 汤希雁
5.结合新教材浅谈元素化合物复习的多模块融合实施策略--以“氮及其化合物”高三复习为例 [J], 宋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学化学教育的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
![中学化学教育的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d3d8895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a.png)
中学化学教育的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导言:中学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实验教学在化学学科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探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并就如何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1. 实验教学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并非仅仅是为了强化学科知识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意识。
而这些学生中可能存在的科学研究潜质,可能成为未来科学家的种子。
2. 科学研究推动实验教学的改进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环,而科学研究则是不断推动实验教学改进的动力源泉。
科学研究中的新发现、新技术和新观点能够通过对实验教学的反思和应用,为实验教学提供新的内容和方法。
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能直接应用到实验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二、有效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1. 强调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应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实验的背景和应用价值。
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2. 注重实验教学的实践性与探究性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展示”,更应该是一种实践和探究的过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不应仅仅是提供答案的源泉,还需要成为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指导者和支持者。
3. 关注实验教学的安全性与环保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安全性是首要保障。
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药品,遵守实验操作规范,预防事故的发生。
同时,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指导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节约用水、用电,合理处理废弃物。
4. 鼓励实验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并不孤立于其他学科,它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的概念课型教学实践
![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的概念课型教学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5afbe92e52ea551811a68703.png)
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的概念课型教学实践作者:郑丽瑜来源:《中学化学》2017年第04期科学取向教学论对教学实践的重要贡献,就是它认识了不同类型的学习与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之间的必然联系。
根据该教学论可将现有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分为如下几类课型:元素化合物课、概念课、原理课、基本技能课、高级技能课、复习课等。
其中,概念课的教学具有三个显性的教学任务:1.知道概念是什么(名称、定义、属性和例证分析);2.运用概念去办事(分类、属性的运用);3.辨明新概念与有关概念的关系,形成概念系统。
因此,根据概念课的显性教学任务,我们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一般按照以下的顺序。
1.获得概念:提供尽可能充足的实验事实或数据或经验,加以归纳、概括形成概念。
或通过复习原有概念,并分析与新概念的关系,用演绎的方法形成概念。
2.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初步建立概念后,通过解释、判断正或反例、主动举例等变式训练,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明确其适用范围和条件等。
3.运用概念对外办事:通过在新的情景中运用概念进行分类或解释、比较新旧概念、运用概念的属性作出推论等变式训练,巩固、内化新概念,形成概念系统。
本文是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的理论指导,对人教版必修2《原电池》的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起点、教学目标(终点)等进行分析,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供验证实验,习得原电池概念,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科学探究,总结构成原电池形成的条件,力图帮助学生在学习原电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运用原电池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火力发电的原理“化学能一热能一机械能一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2.学生分析经过一年半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学生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大全5篇)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大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16760d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b8.png)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大全5篇)第一篇: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九年级化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九年级化学教育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其核心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
关于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的重点。
在我校化学教学中,教师们能有意识地将主题性教学理论,构建成学习理论运用于化学教学,探索化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九年级化学教学内容多、周期短,施教于能力一般和偏低的学生尤其困难,九年级化学教学究竟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培养能力的关键是什么?作为我校研究课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化学探究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通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形成化学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STS)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
其实践价值在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向重能力、以学生为主、重心理品质培养的方向发展,形成探究—发现—创造的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着重解决如下问题:(1)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逐步建立“探究—发现—创造”的教学模式,注重化学与STS教育的实践。
(2)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
(3)找准化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结合点,进一步密切各学科的联系,建立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模式。
(4)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之学生的探索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的整合。
三、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本课题研究力求在化学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其中包含“探索—发现—创造”三个核心环节。
探究,即促使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现有条件,有目的地、主动地探索研究。
发现,是学生探究的直接结果,是学生构建起新的知识。
发现这一环节又进一步引出创造这一最终指归。
化学教学中创造的意义不仅在于科技小发明,更重要的是掌握能产生知识的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形成,能重新认知、重估价值等。
理论上有:1.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重要成果;2.布鲁纳、施瓦布等人的“发现法”和“探究学习”理论;3.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4.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5.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
化学教学论ppt课件
![化学教学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717bb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f7.png)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行动研究、反思实践等,通过 这些方法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化学教育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意义
化学教育研究有助于推动化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化 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方法
化学教育研究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案例研究等,通过这 些方法揭示化学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为化学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古代的化学教育主要 寓于自然哲学之中, 缺乏独立的学科体系 。
形成阶段
近代以来,随着化学 科学的发展和化学教 育的普及,化学教学 论逐渐形成并发展。
发展阶段
20世纪以来,化学教 学论经历了从经验总 结到理论构建的发展 过程,形成了较为完 善的学科体系。
深化阶段
当前,化学教学论正 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 遇,需要进一步深化 研究,探索新的教学 模式和方法。
化学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观察法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等进行评价。
测验法
通过笔试、口试等方式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化学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的看 法和意见。
化学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统计分析技术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评价数据进行 处理和分析,得出客观的评价结 果。
04
化学学习理论与学习方式
化学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01
02
03
知识建构观
化学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 构化学知识的过程,强调 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
社会互动观
化学学习是社会互动的过 程,学习者在与他人、环 境的互动中建构和理解化 学知识。
情境认知观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基本技能课课型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为例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基本技能课课型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edfcbd5580216fc710afd4b.png)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基本技能课课型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为例一、教学设计理念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对教学实践的重要贡献,就是它认识了不同类型的学习与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之间的必然了解。
根据该教学论可将现有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分为如下几类课型:元素化合物课、概念课、原理课、基本技能课、高级技能课、复习课等。
1、基本技能课显性教学任务:掌握解决某些单一化学问题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2、基本技能课一般教学结构:(1)获得操作步骤:通过范例讲解呈现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或通过呈现正例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2)运用操作步骤解决问题:初步运用操作步骤解决典型问题,并列出操作步骤。
在运用中体会操作步骤背后的化学原理和化学思想。
(3)巩固操作步骤:通过典型的、题组式的、有逻辑的变式练习在不同情境中巩固操作步骤。
教师的指导逐步减少,直到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
(长期过程)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的地位:初中化学介绍了高分子化合物的一般概念,描述了部分高分子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化学必修2介绍了高分子单体(乙烯、丙烯)的矿物来源、乙烯和丙烯等的聚合反应和应用;选修5的前四章又较深入地学习了常见有机化合物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与用途。
在此基础上,本节较为简单地从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说明高分子化合物与低分子化合物的区别,介绍了加成聚合反应与缩合聚合反应的基本特征。
所以本节内容是在前期具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属于已有知识的延续。
2、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分析:教材首先用乙烯聚合来说明加成聚合反应,用己二酸与乙二醇生成聚酯来说明缩合聚合反应,不介绍具体的反应条件,只介绍加聚与缩聚反应的一般特点,并借此提出单体、链节、聚合度等概念,能识别加聚反应与缩聚反应单体的区别。
所以本节内容的重点之一就是: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链节、聚合度的概念。
教材利用“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栏目,介绍由简单的单体写出聚合反应方程式、聚合物结构式,或由简单的聚合物结构式分析出它的单体,为后续介绍聚合物个例奠定基础。
《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共49页文档
![《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共49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b54cd5126137ee06eef91812.png)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9
《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研究》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向披 靡。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