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五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集训专练篇(Word版1-7周突破)
五下语文言文阅读集训专练篇(Word版1-7周突破)五下文言文(1-2周)第一周简子①放生邯郸②之民,以正月元旦③献鸠④于简子。
简子大悦,厚赏之。
客⑤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⑥而捕之,死者众矣。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
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⑦矣。
”简子曰:“然。
”选自《列子》【注释】①简子:即赵简子,春秋末年晋国权臣。
②邯郸:晋国赵氏家族的重要据城,今河北邯郸市。
③正月元旦:农历正月初一。
④鸠(jiū):斑鸠,一种鸟名。
⑤客:门客。
⑥竞:争着,争相。
⑦补:补偿。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示有恩也:_____________ (2)君如欲生之:_____________2.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B.示/有恩也C.死者/众矣D.恩/过不相补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揭露了赵简子这一类的人怎样的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显示,表示。
(2)让……活。
2.D3.百姓知道您要将猎物放生,所以争相猎取它们,反而使它们死了很多。
4.揭露了赵简子这一类人只讲形式,不讲效果,沽名钓誉,假仁假义的伪善行为。
【译文】有邯郸的百姓,在正月初一这一天将他们捕获的斑鸠进献给简子。
简子很高兴,重重地奖赏了他们。
门客问简子这样做的原因,简子说:“在正月初一这天将猎物放生,是表示(对它们)有恩德。
”门客说:“百姓知道您要将猎物放生,所以争相猎取它们,反而使它们死了很多。
如果您想让它们好好活着,不如禁止百姓捕猎它们。
捕猎之后再将其放生,恩德补偿不了过失。
人教版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人教版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快乐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
”时众盲各以手触。
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莱菔根;触其耳者言如箕;触其脚者言如臼;触其背者言如床;触其腹者言如瓮;触其尾者言如绳。
(注释)①告:告诉、说给。
②时:当时、此时。
③触:触及、摸到。
④类:好似、好像。
⑤莱(lái)菔(fú):萝卜。
⑥箕:簸箕。
⑦臼:舂米的石臼。
(1)短文写的是________的故事。
文中“时众盲各以手触”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文中共有_____位盲人摸象,他们在摸象后说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他们最终谁也没说准象是何物,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内阅读。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这段话中,孟子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2.在文中“”里加上标点。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话中,“二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得兼”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4.舍弃鱼而要熊掌,是因为熊掌更贵重、更稀有,而孟子为什么要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违背道义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十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十篇(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3.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手不释卷(材料一)成语解释: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材料二)人物: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材料三)典故原文:凡先生之游①,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②。
所至厄塞③,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④;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⑤坊肆⑥中发⑦书而对勘⑧之。
或径行⑨平原大野,无足⑩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⑪;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⑫复之。
[注释]①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游历。
先生:对比自己年长的人的尊称。
指顾炎武。
②自随:跟随自己。
③厄塞:险要关口。
④曲折:详细情况。
⑤即:靠近,引申为走向。
⑥坊肆;街市中的客店。
⑦发:打开。
⑧对勘:核对校正。
⑨径行:任意而行。
⑩无足:不值得。
⑪诸经注疏: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⑫熟:认真仔细。
(材料四)对联:手不释卷识三昧,汗牛充栋满书斋。
典故: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手不释卷,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屡建奇功。
[1]阅读材料一、二、三,思考:顾炎武成就斐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三,思考: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单写一写你读了这四则材料后的启发或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材料一、四,写一句话用上“手不释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完整五年级文言文阅读练习
完整五年级文言文阅读练习
这份文档包含了完整的五年级文言文阅读练题目,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部分题目,供参考:
改正下列各句:
1.吾家有一狗,毛色黄白相间,尤善游泳。
答:我家有一狗,毛色黄白相间,尤擅游泳。
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答:夜来风雨声,花落应难逃。
3.吾爱君如诸葛,有如施瓦辛格之爱米拉。
答:我爱你像诸葛,有如施瓦辛格之爱米拉。
阅读理解:
寒江独钓是唐朝诗人张志和所作诗,诗中借钓鱼之喻,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寒江独钓》是谁所作?
答:唐朝诗人张志和。
2.此诗借用什么比喻来表达思乡之情?
答:钓鱼之喻。
作文题:
请用不少于100字的篇幅,写一篇《借蝉之声》的作文。
提示:
建议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者通过阅读理解所学内容进行联想,对自己的感受做出感性地思考和理性地分析,从而完成文章写作。
这些练习涵盖了文言文学习的多个方面,希望对五年级的学生有所帮助。
五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练习题完美版
五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练习题完美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太丘舍去(2)相委而去(3)下车引之(4)甚聪惠[2]翻译下面句子。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_____________[1]在横线上补全文段。
[2]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吾矛之利(______)弗能应也(______)不可同世而立(______)[3]此文段出自文言文《______________》,这则文言文意在告诉人们:___________[4]本文篇幅短小,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比如,一个“誉”字,就可以让人想到________________。
“何如”一问,能让人联想到_____________。
3. 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节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完整word版)小学五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
小学五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 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 解释下列词语。
A. 嬉:()B. 贾人:()2. 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 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 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擅粥不充,日昃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最新编辑教材)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答: .五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答: .六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成语.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七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邑人:同乡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一)1.去:离开(2)破:击破2.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3.如: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二)(1)A.嬉:游戏,玩耍B.贾:商人(2)孟母三迁(三)1.C2.(1)止:阻止(2)遂:于是……就……3.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4.(略)言之成理即可(四)1.①走:跑②释:放下③身:自己④冀:希望2.议论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翻译:兔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3.守株待兔(略)(五)1.①斯:这样②谢:道歉2.有志者不食嗟来之食3.(略)(六)1.转身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3.叶公好龙4.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七)1.A2.凿壁偷光;;3.三个故事:凿壁偷光、佣作求书、说《诗》感受:(略)八、1、C(这里的“伤”是妨碍的意思)2、C(①中的“其”,代词,他的;②中的“其,代词”,指“我”;③中的“乃”,副词,就;④中的“乃”副词,竟然,3、B(①句并列关系,②句④句是因果关系,③句是转折关系)4、D(②反映尹翁归直爽的性格和书生气,⑤写尹翁归官拜太守去向廷尉于定国辞行,与表现他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无关)5、D(“独伏不肯起”这一细节表现了尹翁归的直爽性格和书生气,而不是倨傲狂妄)(6)①所属各县的官吏被人检举而受到查办.②(我)又不能以私情来求他.。
五年级文言文阅读及详细答案
五年级文言文阅读及详细答案1. 古文中的关于读书的名言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 文言名言10条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说:“流逝的光阴一去不复返就像这河水!昼夜不停的奔流向前。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孔子说:“天大冷以后,才能知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高官厚禄不能乱我的心,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的行,威势武力不能挫我的志,这才叫做大丈夫。
致知在格物。
充实的知识就在于穷究事物的道理。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面颊同牙床骨相互依存,没有了嘴唇,牙齿就要受冷。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语文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积累练习
语文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积累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余尝谓___________ (2)心不在此________(3)却只漫浪通读_______ (4)心到最急____________[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到,眼、口才能到。
B.文段阐述了怎么读书的问题,其中心到最重要。
C.文段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快阅读速度,还能提高阅读质量。
2. 古文阅读。
赵普读书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①,阖(hé)户②启箧(qiè)③取书,读之竟日④。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hōnɡ)⑤,家人发箧视之,则⑥《论语》二十篇也。
(注释)①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
②阖户:关门。
③箧:小箱子。
④竟日:整天。
⑤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
⑥则:乃,就是。
孙权劝学初,权谓①吕蒙曰:“卿今当涂②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③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④,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⑤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①谓:告诉。
②当涂:当道,当权。
部编人教版2024年五年级秋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部编人教版2024年五年级秋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节选)大抵①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②,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④”。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注释)①大抵:大概。
②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没有读熟文章,就一句一句在心里硬记。
③云:说。
④见:同“现”。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几案(______)不可倒一字(______)牵强暗记(______)[2]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读书要先______,在此基础上进行______,这样才能有所得。
[4]读书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请用“______”画出来。
[6]多读的好处有哪些?请你根据短文归纳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何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_________________。
2024年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
2024年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钟毓兄弟小时,值①父昼寝②,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③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④饮而不拜。
既而⑤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⑥,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①值:碰上。
②昼寝:白天睡觉。
③托寐:装睡。
④会:指钟会。
⑤既而:过了一会儿。
⑥成礼:完成礼仪。
[1]用学过的方法读懂故事,再判断下列说法。
(1)故事中的“兄弟”指的是钟毓和钟会。
(______)(2)故事中的兄弟二人都偷偷喝了酒。
(______)(3)根据文言文的用词规律,“因共偷服药洒”中的“因”可以扩为“因为”来理解。
(______)(4)联系上下文,“既而问毓何以拜”这句话前面省略了问话人“父亲”。
(______)(5)兄弟二人的做法,肯定有一个人是对的,有一个人是错的。
(______)[2]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其父时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托寐以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甚聪惠(__________)为设果(__________)[2]“孔君平诣其父”中的“其”指的是________。
[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以及人物特点,起到________作用。
[4]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五年级小古文阅读训练6篇
五年级小古文阅读训练6篇1.狐假虎威一只老虎想要吃掉所有的动物,遇到了一只狐狸。
狐狸说:“你不能吃我!上天让我成为百兽之王,如果你吃了我,就是违背上天的命令。
你不相信我,我先走,你跟在我后面看看其他动物见到我会不会逃跑。
”老虎相信了狐狸的话,跟着狐狸走。
其他动物看到狐狸都逃跑了,老虎以为它们都害怕自己,其实它们是害怕狐狸。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虎求百兽而食之(求)2)天帝使我长百兽(长)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B.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3.“兽见之皆走”,是因为狐狸的声望和地位高,其他动物都听从它的命令。
4.这个故事包含的一个成语是“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借助别人的威势来吓唬人。
2.买椟还珠有一个楚国人把自己的珠子放在XXX的木兰盒里,用香料、珠宝和羽毛装饰盒子。
XXX买了这个盒子,拆开后发现里面只有木兰盒,没有珠子。
这个楚国人虽然成功地卖掉了盒子,但是并不是一个好的珠子商人。
阅读训练:1.《韩非子》是时期的(人名)所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为木兰之柜(为)2)此可谓善卖椟矣(卖)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楚国人把自己的珠子卖给了XXX。
)2)XXX买其椟而还其珠。
(XXX买了楚国人的盒子,但里面没有珠子。
)4.“买椟还珠”在本文中的意思是错误地评估了情况,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后来才发现错误。
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人们犯了错误,后来才发现并想要纠正。
3.XXX买履一个XXX想要买鞋,他先测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鞋放在椅子上。
到了市场,他忘记带着测量的尺子。
当他买到鞋后,才想起自己忘了测量。
于是他回去拿尺子,但是市场已经结束了,他再也没有找到那双鞋了。
别人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鞋子?”他回答:“我相信测量的结果,而不相信自己的感觉。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思。
2023年人教版五年级古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23年人教版五年级古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在学习古文阅读的过程中,练习题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2023年人教版五年级古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供同学们进行复习和巩固。
一、阅读理解篇章一:《世说新语·验》从看题目中的《世说新语·验》,我们可以猜测这个篇章可能是讲述了一些与“验”相关的事情。
现在请你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
1. 短文中是讲述了谁的故事?答案:短文中是讲述了曹孟德的故事。
2. 曹孟德通过什么来验证人的见识才华?答案:曹孟德通过出题目来验证人的见识才华。
3. 短文中提到了曹孟德验证人才的两个例子,请简要描述一下。
答案:第一个例子是曹孟德问吕伯奢:“考明月与何物同?”而吕伯奢回答:“明月照大江,白露满天河。
”这个答案表达了吕伯奢对明月的理解,显示出他的见识和才华。
第二个例子是曹孟德问相士:“肩上有神。
”相士回答:“皮肤脱落,必然发白。
”他的回答展示了他对人体的了解和判断能力。
篇章二:《韩愈自序》从看题目中的《韩愈自序》,我们可以猜测这个篇章可能是韩愈自己写的序言。
现在请你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
4. 为什么韩愈写这篇自序?答案:韩愈写这篇自序是为了表达他的观点,说明自己的写作风格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5. 韩愈在自序中提到了对于文章的追求,你能从中找到一句话来表达他的观点吗?答案:可以,韩愈在自序中提到:“当事者无所谓,观者有以异也。
”这句话表明他希望能得到读者的理解与赞同,而不是争论个人的主张是否正确。
二、填空题请根据上面的篇章进行填空。
6. 曹孟德通过什么来验证人的见识才华?答案:曹孟德通过出题目来验证人的见识才华。
7. 韩愈写《韩愈自序》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什么观点?答案:韩愈写《韩愈自序》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三、判断题请判断下面的句子是否正确。
8. 曹孟德问吕伯奢的问题是“考天与何物同?”答案:错误。
曹孟德问吕伯奢的问题是“考明月与何物同?”9. 韩愈在自序中提到他希望能得到读者的理解与赞同。
文言文阅读每日一练1(可编辑修改word版)
文言文阅读每日一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
当是时,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
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
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
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余日矣。
书再上,而志不得通。
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
阁下其亦察之。
(选自韩愈《昌黎先生集》,有删节)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举:提拔,推举B.四海皆已无虞虞:欺骗,欺诈C.则将不暇食与沐矣暇:闲暇时间D.亦宜引而进之引:推荐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周公在辅佐君主担任宰相的过程中,工作十分繁忙,常常吃一顿饭、洗一次头要分三次完成。
2024年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专项文言文阅读理解
2024年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专项文言文阅读理解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理解。
孟母三迁邹①孟轲之母也,号孟母。
其舍②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③游为墓间之事④。
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⑤。
”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⑥炫卖⑦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⑧,揖让进退⑨。
孟母曰:“真可以居子矣。
”遂居。
(注释)①邹:周朝国名,在今山东邹城一带。
②舍:房屋,住宅。
③嬉:游戏,玩耍。
④墓间之事:指祭扫坟墓一类的事情。
⑤居处子:安置儿子的地方。
⑥贾人:商人。
⑦炫卖:沿街叫卖。
⑧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
⑨揖让进退: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结合注释,写出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孟母曰:“真可以居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孟母两次认为“此非吾所以居处子”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则故事,你在学习方面有哪些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加点词。
示:____________ 曰:____________[2]孔君平为什么说“此是君家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杨氏之子用一句“____________”回应了孔君平的逗弄。
其巧妙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见杨氏之子是一个___________的孩子。
3. 阅读与理解。
嫦娥奔月羿①请②不死之药于西王母③,羿妻姮娥④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word完整版)五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
(word完整版)五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文言文阅读训练1.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虎也。
——《战国策》注释:1.假:借。
2.长百兽:做百兽的首领。
长,担任首领。
3.走:跑,逃跑。
4.然:对的。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虎求百兽而食之()(2)天帝使我长百兽()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A .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B.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C.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D.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3.“兽见之皆走”,是因为:(用自己的话回答)4.这个故事包含的一个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2.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注释:1.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2.柜:盒子。
3.桂椒:肉桂及山椒,这里指高级香料。
4.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5.辑:通“缉”。
6.椟:盒子。
7. 鬻:卖。
阅读训练:1.《韩非子》是时期的(人名)所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为木兰之柜()(2)此可谓善卖椟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4.“买椟还珠”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3.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注释:1.履:鞋。
2.度(duo)用尺子量。
五年级部编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练习题完美版
五年级部编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练习题完美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滥(làn)竽(yú)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
宣王死,愍(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注释:①滥竽:不会吹竽。
竽,一种古代乐器。
②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
③说:通“悦”,喜欢。
④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们。
廪,粮仓。
食,供养。
⑤愍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
[1]下列语句翻译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______)(2)宣王说之:宣王对南郭处士说。
(______)[2]宣王时,南郭处士能为王吹竽的原因是_____,愍王时,南郭处士逃走的原因是________。
(请用原文回答)[3]“滥竽充数”本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____________的人。
2. 课外阅读。
守株待兔——《韩非子》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lěi)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
(注释)①株一一扭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一一奔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翼——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1]根据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冀复得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用现代汉语把这个小故事翻译出来好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理解。
(完整版)五年级文言文阅读-五篇
【注释】①欲金者——指想得到金子的人.王重民:“《意林》引‘欲’下有‘得’字,《吕氏春秋·去宥篇》同.”②攫——夺取.③何——王重民:“《类聚》八十三、《御览》八百一十引‘何’下并有‘故’字,《吕氏春秋》同.”王叔岷:“《六帖》八、《事类赋》九、《记纂渊海》一、五五、《事文类聚·续集》二五、《天中记》五十引亦皆有‘故’字,《淮南子·汜论篇》‘何故’作‘何也’.”【译文】过去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了卖金子的地方,趁机拿了金子就走.官吏抓到了他,问道:“人都在那儿,你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金子呢?”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看不见人,只看见了金子.”译文: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有一天,一群儿童在庭院里捉迷藏,一儿小孩失足跌进了院子里那只装水的大缸里,别人的小孩都吓得跑掉了,司马光应声而出,手执石块将缸击破,于是缸里的水流出来了,那个小孩也得救了.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孟母三迁译文: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曾子杀彘》/ 《曾子烹彘》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训练1.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虎也。
——《战国策》注释:1.假:借。
2.长百兽:做百兽的首领。
长,担任首领。
3.走:跑,逃跑。
4.然:对的。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虎求百兽而食之()(2)天帝使我长百兽()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A .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B.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C.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D.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3.“兽见之皆走”,是因为:(用自己的话回答)4.这个故事包含的一个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2.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注释:1.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2.柜:盒子。
3.桂椒:肉桂及山椒,这里指高级香料。
4.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5.辑:通“缉”。
6.椟:盒子。
7. 鬻:卖。
阅读训练:1.《韩非子》是时期的(人名)所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为木兰之柜()(2)此可谓善卖椟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4.“买椟还珠”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3.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注释:1.履:鞋。
2.度(duo)用尺子量。
3.置:放置,搁在。
4.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5.度(du):量好的尺码。
6.反:通“返”。
返回。
7.自信:相信自己。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思。
(1)至之市()(2)而忘操之()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郑人有欲买履者()(2)吾忘持度()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宁信度,无自信也。
4.文中郑人最可笑的表现是:5.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4.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注释:1.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2.走:跑,逃跑。
3.耒(le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4.冀:希望。
5.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
(1)兔走触株() 2.因释其耒而守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3.这个故事中的宋国人被大家嘲笑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每天都在勤勤恳恳地劳动,不知道投机取巧。
B.他把一个偶然发生的现象当成了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C.他不好好劳动,幻想凭运气过好日子。
D.他既没有得到兔子,又荒废了自己的田地。
4.这个故事讽刺了的人。
5.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注释:1.鬻:卖。
2.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3.坚:坚硬。
4.陷:陷落,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或:有人。
6.以:有。
7.弗:不。
8.夫:放在句首的语气词,不译。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吾矛之利()(2)其人弗能应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4.文中的楚人所说的:“ ”和“ ”是自相矛盾的。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6.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注释:1.揠:拔。
2.闵:通“悯”,担心,忧虑。
3.芒芒然:疲劳的样子。
4.其人:他家里的人。
5.病:累,疲惫。
6.槁:枯槁,枯死。
7.寡:少。
8.非徒:不但,不只。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其子趋而往视之()(2)非徒无益()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2)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3.下列成语中,与“揠苗助长”意思相近的词语是(),与“揠苗助长”意思相反的词语是()。
A循序渐进B辛勤劳作 C 急于求成 D 好高骛远7.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注释:1.求:寻找。
2.涉:渡过江河。
3.遽:立刻。
4.契:用刀子雕刻。
5.惑:迷惑,糊涂。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舟止()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请你写一段话,用上“刻舟求剑”这个词语。
8.引婴投江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吕氏春秋》注释:1.方:正在。
2.引:拉、牵。
3.岂:难道。
4.遽:就。
5.任:处理,对待。
6.悖:违反(常理)。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人问其故()(2)其父虽善游()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2)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3.那个人要把小孩扔到江中的理由是(用原文语句回答)4.读了这则故事,你获取了怎样的启示?9.循表夜涉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吕氏春秋》注释:1.表:标记;做标记。
2.暴:突然。
3.益:通“溢”,涨。
4.循:顺着、沿着。
5.坏都舍:房屋倒塌。
此处指像房屋倒塌的样了。
6.向:从前。
7.导:引导。
此指通过。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使人先表澭水()(2)循表而夜涉()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3.楚国人失败的原因是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0.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个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此酒。
——《战国策》注释:1.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祠,祭祀。
2.卮: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3.引:拿。
4.固:本来,原来。
5.安:怎么。
6.亡:失去,丢失。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数人饮之不足。
()(2)引酒且饮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3.请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经过:结果:4.故事中为蛇画脚的人是一个的人。
(用一个四字词语作答)11.掩耳盗钟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注释:1.范氏之亡: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到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椎:槌子或棒子。
5.况然:形容钟声。
6.恶:害怕。
7.悖:荒谬。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欲负而走()(2)则钟大不可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恐从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3.“掩耳盗钟”这个成语通常写作,现在用来比喻12.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子》注释:1.滥竽:不会吹竽。
滥,失实的。
竽,一种古代乐器。
2.南郭:复姓。
3.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4.说,通“悦”,喜欢。
5.廪食以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们。
廪,粮仓。
食,供养。
6.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宣王使人吹竽。
()(2)好一一听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宣王时,南郭处士能为王吹竽的原因是,湣王时,南郭处士逃走的原因是4.“滥竽充数”本来的意思是,现在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的人。
13.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下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新序.杂事》注释:1.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
2.钩:衣服上的带钩。
3.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4.文:通“纹”,花纹。
5.牖:窗户。
6.施:延伸。
7.还:通“旋”,转身。
8.夫:这,那。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于是天龙闻而下之()(2)弃而还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3.叶公好龙的具体表现为:(用原文语句回答)4.对成语“叶公好龙”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成语是一个褒义词。
B.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喜欢龙的人。
C .这个成语是一个贬义词。
D.这个成语赞扬了叶公对龙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