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由陶渊明的诗文探讨其思想性格
由陶渊明的诗文探讨其思想性格摘要:文章以诗论结合的手法,在解析陶渊明诗文代表作品大意与内涵的基础上,对其儒道结合的思想渊源、安贫乐道的为人准则、崇尚自然的人生思考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从而洞悉了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关键词:陶渊明诗文;思想性格;儒道结合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他不仅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
其诗文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尤其是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情怀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风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言为心声”,本文便尝试着从其诗文入手,解读其深刻内涵,探讨其思想性格,从而由表及里,更进一步了解这位隐逸诗人。
一、道结合是陶渊明的思想渊源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其中仅引用《论语》就有37处。
如陶渊明在《杂诗十二首》中第一首《人生无根蒂》中写道:“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意思是说人生之尘在风中漫游,经历了磨难,已经不是原来的生命。
这两句,看起来平淡,其实深刻,人生的漂泊不可测,人人都会有体验。
尤其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
有过漂泊曲折的经历,生命已经非原来的样子。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既然大家都已非原来的生命,那么,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应该亲如兄弟,何必在乎血缘骨肉。
这样的想法,也不是陶渊明的首创,孔子《论语》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陶渊明在诗中重复孔子的意思,其实是在战乱和孤独中对理想的一种呼唤,这种理想就是社会和平,是人间博爱,这其实就是儒家经典思想。
陶渊明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相同。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6陶渊明诗歌思想内容
二、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1)安贫乐道。陶渊明特别推崇历史上安贫乐道的贫士,如颜回(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袁安之流,他要像他们那样保持自己的品德和节操,决不为仕途的污浊而玷污自己。当贫富在他思想中产生矛盾时,他用“道”来化解。“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他出仕,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要实现儒家兼济之志。“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所以他赞叹汉代疏广疏受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退隐。为坚守自己的节操,即使晚年到了极为困顿的境地,以至捱饿,但陶渊明仍能用古代贤士来勉励自己,固守自己的清白:“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有会而作并序》)
这是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趣。诗中表达了脱离官场后清闲、淡泊的情志。在晋安帝元兴三年(404),作者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时,在赴任途中,作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中抒发了自己热爱田园,寄情世外的本性。“弱龄寄世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诗人向往书琴自娱的生活,虽然此次出仕,但对田园自由的生活充满了怀念之情。为保持自己纯真的本性,诗人已经抱定返回田园的决心:“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这首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即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在陶渊明看来,世俗的名禄就好像是一张捕捉鸟兽的罗网,束缚了人的自然本性,十三年的仕途生活好比“羁鸟”、“池鱼”一样,他渴求回到田园,获得自由。脱离仕途的轻松,返回自然的愉悦使陶渊明淳朴真诚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14 陶渊明
瞻衡宇 [27] ,载欣载奔 [28] ,童仆欢迎,稚子候
门。三径就荒 [29] ,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
酒盈罇。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30];
倚南窗以寄傲 [31] ,审容膝之易安 [32] 。园日涉以 成趣 [33] ,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 [34] ,
2、陶诗的另一显著特色是意境高远而又充满理 趣。 诗中,往往将诗人的感受、自然的景物、人生 的哲理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意境。 《饮酒》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 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 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通篇没有工巧的词句,而是寓理于情, 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味、理 趣。给读者的,不仅是艺术上的满足, 而且有思想上是启迪。
善万物之得时[45],感吾生之行休[46]!
已矣乎[47],寓形寓内复几时[48],曷不委心任 去留[49]。胡为遑遑欲何之[50]?富贵非武愿, 帝乡不可期[51]。怀良辰以孤往[52],或植杖而
耕耔[53]。登东皋以舒啸[54],临清流而赋诗。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
1、作品的保存和流传:
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
赋等十余篇。陶诗及其题材分类。田园诗、咏怀诗、
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田园诗是其文学创作的主要
成就。
陶渊明的诗文集,历代刻印过多种,清陶澍(sh注的
《靖节先生集》,今人逯钦立注的《陶渊明集》是较
2、田园诗的思想情感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地描绘了农村景色和归隐后的 生活,反映了诗人鄙弃官场、怡然自乐的思想感情。
归 庄 图 卷
其一,描绘田园景物的恬美与悠然自得的心境。 代表作《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田获早 稻》、《怀古田舍》等。 由于他以全部身心热爱着大自然,把自己的真切感 受注入笔端,所以他笔下的农村田园风光和谐自然, 别开生面。
陶渊明淡泊名利的事例
陶渊明淡泊名利的事例陶渊明,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散文家,他所处的时代,铭刻着“名利双收”、“功名利禄”、“权贵富贵”等不良风气,但是在这个时代中,他却拥有淡泊名利的性格,这在当时实非常少见。
陶渊明的淡泊名利思想反映在他的一些生活和文学作品中。
首先,在生活中,陶渊明没有贪图名利加入官场,而是选择隐居,远离尘世纷扰。
他在家里种田耕作,住在那里而不是选择到城市里寻求名利,他不追求名利,只是简简单单地从事着是他喜欢的重要文学创作将他从淡泊中掏出,来到近现代快速发展的时代。
在他的作品中,他利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迎合时代的倾向和需求,他的诗歌具有朴实简洁、自然清新的特点,这也印证了他淡泊名利的思想。
其次,在陶渊明的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他淡泊名利的态度。
例如《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巧妙地表达了他对世事的反感和隐居生活的向往。
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寓,旌旗十万斩阎罗。
归去来兮仪所示,风景不与四时同。
”这是他对隐居生活的描述,他认为隐居生活比官场生活更值得追求,因为他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安静的生活方式。
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相信,个人的内心需要和人生经验的累积才能让自己更加充实和快乐,而这些并不依赖于名利和权势的追求。
此外,在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他淡泊名利的态度。
例如《饮酒》这首诗,他赞美自己能够像饮酒一样顺其自然,不因烦恼和生活琐事而烦躁不安,他在诗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还有《大林寺桃花开》这首诗,他写了桃花开放的美景,但更是借此揭示了他对名利的态度。
他认为,尘世繁华中的名利并不能让人真正快乐,只有回归自然生活,才是人生和谐美满的根本所在。
总之,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散文家,他拥有淡泊名利的性格,在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他的淡泊名利的态度,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品质,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种快乐和幸福的心态。
高考素材:陶渊明--淡泊名利的雅人隐士
高考素材:陶渊明--淡泊名利的雅人隐士高考素材:陶渊明--淡泊名利的雅人隐士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35-36]。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高考素材:陶渊明--淡泊名利的雅人隐士,希望对你有帮助。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
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
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
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
”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
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
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
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
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3、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
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
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4、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
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陶渊明与魏晋风度
陶渊明与魏晋风度标题:陶渊明与魏晋风度一、陶渊明的风度(600字)1.1 温和豁达的性格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以其豁达的性格而闻名。
他在政治上不求名利,宁愿隐居田园,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
他对人生的态度温和宽容,不事张扬,淡泊名利,注重内心的宁静与深层的思考。
这种性格使他在才华横溢的同时,保持了内心的平和与淡泊。
1.2 崇尚自然的哲学观点陶渊明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心灵的安宁与真实。
他以自己修饰的田园为背景,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宏伟,表达了对原始自然的向往和对自然界规律的敬畏。
他主张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通过与自然的接触寻找内心的宁静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1.3 追求审美与人文关怀的文学创作陶渊明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散文作品。
他的作品表现了对人类生活的关怀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体现了他对美的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观念。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哲理,富有深意,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他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誉为“人间圣贤”。
二、魏晋的风度(600字)2.1 社会变革带来的多元文化交融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社会变革的浪潮席卷而来。
在这个时期,多个文化潮流交融在一起,包括神仙道教、佛教的传入,以及文学艺术上的新风潮。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度。
2.2 士人的超脱情怀和理想追求在魏晋时期,士人阶层开始追求自由、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他们以知识精英的身份,自觉地追求理想,追求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士人的崇高风度。
他们反对权势和权谋,强调自由独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这种超脱情怀和理想追求成为魏晋时期士人的标志和风度。
2.3 文化繁荣和文人墨客的活跃在魏晋时期,文化繁荣,文人墨客活跃。
他们以书法、绘画、诗词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追求审美的境界。
同时,他们也在政治和社会方面积极参与,为时局的变革和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素材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以辞彭泽令为界的前期与后期仕与隐的选择贫与富的交战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魏晋风流的代表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
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
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
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
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就透露了这一消息。
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
后来江州召为主簿,他未就任。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
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
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在隆安五年(401)所写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
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安帝元兴元年(402),桓玄以讨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东下攻入京师。
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
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
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时来苟冥会,婉辔憩通衢。
”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
陶渊明之思想性格初探
都曾做过太守 。虽然 出身官宦 之家 ,但 由于早年丧父 ,因此 陶渊 他没有厌 弃人世 、没有 “吐弃人 间一切 ”,而是 以极 其宽厚的胸怀
明的早 年生 活在 物质上是贫苦 的,但他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在 拥抱 他所 生活 的土地 ,以极 其淳厚 的感情 去追求 人世 间的真善
少年时代 的陶渊明就有 了“忆我少壮 时 ,无 乐 自欣豫 。猛 志逸 四 美 。
不至 !”(《荣木》)。及至 晚年他仍热情地歌咏:“精卫衔微木 ,将 以 心之 志 ;然 而 ,在一 个动荡 的年代 ,陶渊 明又深谙 “忠君”之道 ,在
填沧海 ,刑天舞 干戚 ,猛 志 固常在 《读 山海经》)可 见 ,建功 立 理想与 现实的分离 中懂 得勇敢追 求 ,也舍 得放弃 ;当归隐 田园时
明是一个大胆又敢于追求并用于尝试 的人 ,他的大胆体现在其两
番人仕都投靠 了足 以影响东晋 的两个军 阀式 的人物 ,其叛逆则 表 参考文献:
明初入 仕途是在其 37岁那 年 ,在其外祖 父孟嘉 曾效 力 的桓温之 明最后 仍死在他所厌 恶 的时代 中 ,以他 /J,/J,的力量 ,是不足 以扭
子桓玄帐下做荆 州刺 史。由于孟嘉 曾是桓温 的长史 ,自然 陶渊 明 转 时代 的巨流 ,但至少 ,他 对得起 自己的生命 自己的灵魂 ,死在山
No .11—12
堕 夔查 T姗 EDlUCAT10N
Novem ber—December
陶渊 明之思想性格初探
刘 锦 璐
摘要 :陶渊 明是我 国东晋 时期 自成一 家的伟 大诗人 ,其对后代 的影 响 巨大而深远 。本 文介 绍 了陶渊明其人 ,简单探 讨 了其思想性
格 特 点 ,并 分 析 了其 思 想 性格 对后 世 的 影 响 。
关于诗人陶渊明的简介
关于诗人陶渊明的简介陶渊明,字元亮,江西修水人,晋代文学家、书法家。
他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杰出的田园诗人和一位爱国志士。
陶渊明的诗词被后人誉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田园生活中的美好与忧伤,更展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年轻时聪敏好学,精通经史子集。
但他并不满足于官场和功名利禄,而是选择了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
他的诗歌创作多以描绘田园生活、赞美自然为主题,以及对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文思考。
陶渊明的作品涵盖了山水、人物、动物、花卉、自然等多个方面,他的诗词流露出对大自然灵性的赞美和对人性自由的追求。
陶渊明的著名作品有《桃花源记》、《饮酒赋》、《归去来兮辞》等。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具有浓郁utopia 味道的小说。
小说叙述了一个被战乱屠杀而变得空无人烟的皇朝时代的隐士,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出一片世外桃花的福地,成也桃花,败也桃花,如何靠着自己的劳动和内心的快乐,生活得安详自在。
《饮酒赋》则是陶渊明的一篇咏史辞赋,描写了早期东汉末年时自己的就任官位的前夕,陶渊明感慨万千,透过酒意,向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陶渊明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他在历史上是一位恢复晋朝的思想家,他支持新朝政府,并且认为中国应该发扬人文的精神,将道德理论的研究推向顶峰。
他的人性主义思想和“自由思想” 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陶渊明长期在儒家精神和道家思想的熏陶中,在自然之中领受到了一些物我之际,物我一体之道。
他的写作充满了浓重的中国文化气息,影响了中国文学历史的发展,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擘。
总的来说,陶渊明是一位独具性格的文学家,他用自己的一生描绘出了自然的生态、人性的光辉和精神的自由。
他强大的文学造诣和爱国精神在中国文学历史中影响了无数文学家,并引导了中国文学的方向。
他的诗歌越过了时空的限制,激发了人类内心深处对大自然和人性的关注和赞美。
他的诗歌和人格,构成了中国文化历史上不可撼动的根基,蕴含着深深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价值。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陶渊明的归隐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谜,后世人做了很多关于陶翁归隐原因的探究。
陶渊明之归隐田园是社会原因和个人思想性格及众多因素的产物。
那么陶渊明归隐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陶渊明归隐原因,欢迎阅读。
陶渊明归隐原因1、孤傲不群的个性因陶渊明生活在魏晋时期,故而受魏晋玄风的熏陶,他最大的特点是“质性自然”,“任真自得”。
萧统《陶渊明传》中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这里所说的“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即超凡脱俗、崇尚自然、为人率真的天性。
他的性情从来与世俗不合,他自称“少无适俗韵”、“性刚才拙,与物多舛”。
生性耿介者,行为与俗人相异。
正是这种真率耿介的独特个性,使得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个性是个体生命的真正本质,是决定人生选择的最直接因素。
而陶渊明生性孤傲不群,喜爱追溯自然的性格从没消减,这是他晚年宁弃官,隐居山林的原因之一。
2、崇尚自然的性情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思考。
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世间万物皆按其本质而存在,依靠它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
人应当顺应自然,朴素而归真。
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他返回自然的喜悦。
陶渊明一生崇尚以自然为主,亲近自然,在纯然的生活状态下完胜自我,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情操,这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是他归隐的原因之二。
3、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黑暗让他决心远离官场陶渊明受曾祖父陶侃、祖父陶茂、父亲陶逸的影响,颇为家族历史自豪,自小立志做官,如他在(《杂诗》)中提到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
他出身贫寒,受到朝中人轻视,感觉到不想担任些职务,在朝廷呆一些日子就辞职回家了。
陶渊明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物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善恶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寿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shǔ)。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短寿的饮料)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朱熹曾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
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淡,那边 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 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其实,陶渊 明的这一点,不仅晋宋时期的文人无 人做到,即后代的文人也很少象他那 样能够超越仕与隐的矛盾。
唐代的诗僧灵澈有诗云:“相逢尽到
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正道出 了自古以来官僚文人在仕与隐问题上 的矛盾心态。正由于后代文人很难做 到真正摆脱名利的束缚,所以陶渊明 才成了后人心中高风亮节的象征。
金代元好问也评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2)、情、景、理的统一
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 不已,乃识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 境产生的。 谢诗重句,陶诗重意,谢诗雕琢,陶诗天成。
所以方东树《昭味詹言》中说:“陶公不 烦绳削,谢则全由绳削,一天事,一人功 也。” 陶渊明诗不仅情景结合,有意境,而且还 有哲理色彩。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 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陶渊明的简介作品人物形象特点
陶渊明的简介作品人物形象特点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散文家。
他的诗歌、散文和书法风格一直被后人视为中国文学的经典和典范之一。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经历了若干个朝代的昌衰和变迁,他以内心的清净和恬淡,创造了一系列反映田园自然和人间爱情的优美佳作。
一、作品陶渊明的作品分为诗歌、散文和书法三个方面。
关于他的诗歌特点,有许多文学史学家和赏析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但是,普遍认为陶渊明的诗歌有一些独到之处。
首先,陶渊明的诗句通常比较短,但是含意深刻。
其次,他对自然、生命、人类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此外,他还对政治、社会有些议论和批评,反映了他的人格和思想风貌。
陶渊明的散文作品也很多,特点和风格也不一而同。
他的散文尤其擅长于描写田园之乐、发掘人性之美,同时也触及人生哲理、人性观念等深层次话题。
其中,以《桃花源记》最具代表性,它是中国古代散文的杰出篇目之一,描绘了一个幻想的理想社会景象。
它超越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名篇。
陶渊明的书法也是他的重要创作之一。
他的书法风格清秀俊雅,雍容华贵,充分体现了他性格清高、思维深邃、学识渊博的品质。
二、人物形象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巨匠,他的形象在文学史上被美化和赞颂。
无论是在他的诗歌、散文还是书法中,都反映出他高尚的人格和特立的品质。
首先,他在文化艺术上具有卓越的成就。
他是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笔下的风景描写和人物形象都深具感染力和力度。
他的诗歌和散文都反映出他对自然和人性的高度认识和尊重,这种品质也是他成为后世文学巨匠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陶渊明还具有宏伟的政治政治抱负和思想理想。
他倡导“归去休闲自在”的田园理想,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理念,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饮酒并肩死,白头不相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名句,生动刻画了他理想中的人生境界和精神追求。
陶渊明的思想理念_陶渊明性格特点
陶渊明的思想理念_陶渊明性格特点陶渊明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对它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特有的玄学思想理念。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陶渊明的思想理念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陶渊明的思想理念陶渊明的思想以玄学为主,其核心是崇尚自然。
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玄学在陶渊明生活的东晋年代盛行,除此之外,还有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也在迅速崛起。
传统的儒家思想虽然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但仍然存在。
陶渊明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对它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特有的玄学思想。
陶渊明的玄学思想中,对他影响至深的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这些思想确定了陶渊明前进的方向和对未来的追求。
在他的一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陶渊明受到儒家仁学思想,有着救世济民的入世精神、对自身人格品质道德的修养要求和追求安逸知足生活的心态。
这些在他的诗歌中均有体现。
如《荣木》:“匪道……奚敦”,体现了陶渊明对个人准则的要求,注重品德节操;《咏贫士》:“好爵吾不萦……夕死复何求”,体现陶渊明对自身品德的保持,不与官场黑暗同流合污,既要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向往归园田居的质朴生活、追求自由和超尘脱俗的精神,这些都深深的嵌入陶渊明的思想之中。
陶渊明归隐田居生活期间,就创作了很多表达此类心境的诗歌。
如《采菊》:“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表明了陶渊明向往的恬静淳朴的田园生活。
南宋陶渊明资料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成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
他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拥有众多优秀作品流传于世。
陶渊明曾踏入仕途,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官职,最后一次出仕担任的是彭泽县令这一官职,上任八十几天后就辞官离开,就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家境最初并不差,毕竟从关于他父亲拥有小妾的历史记载来看,他的家境不会差到哪里去,而自他父亲去世后,他们家才逐步走向没落。
从陶渊明的诗作中可以发现到了他二十岁的时候,他们家的生活已经相当贫寒了。
陶渊明诗歌赏析
陶淵明诗歌赏析本章要目一、陶淵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二、陶淵明的田園詩及其他三、陶詩藝術及其淵源四、陶淵明的散文與辭賦五、陶淵明的典型意義六、陶渊明与华兹华斯比较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潯陽柴桑(九江)人。
曾祖父陶侃出身寒微,東晉初的名将,祖父陶茂官太守,父親曾作過縣令一類的小官生平主要事迹在柴桑農村度過少年時代29歲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辭職歸隱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入桓玄幕隆安五年(401)冬因母孟氏卒,回尋陽居喪安帝元興元年(402),桓玄伐尚书令司马元显,元興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國號楚,元興三年(404),劉裕起兵討伐桓玄。
陶淵明出任劉裕的參軍,心情矛盾安帝義熙元年(405),任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參軍,八月改任彭澤縣令,八十多天,棄職而去辭官原因《宋書》本傳 p198《歸去來兮辭》說“世與我而相違”辭彭澤令是淵明一生的分界線辭官前,他不斷在兩種角色中做選擇辭官後,一直過着隱居生活陶渊明思想,以老莊哲学為核心,取舍調和儒道二家,形成“自然”哲學。
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貧樂道”是淵明的為人準則。
“贫富常交战”(《咏贫士》五)“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崇尚自然”是他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他崇尚的“自然”是一種非人為的、自然而然的狀態。
他希望返歸和保持自己本來的、未经世俗异化、天真的性情,“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歸園田居》一)表達了返回自然後得到自由的喜悅。
陶淵明是魏晉風流的傑出代表。
藝術化人生。
作品是其藝術化人生的寫照。
二、陶淵明的田園詩及其他陶詩題材五類:田園詩、詠懷詩、詠史詩、行役詩、贈答詩田園詩的藝術魅力在於它是田園生活、農村風景、農夫農耕的真實寫照,其中也寄託了陶淵明的人生理想。
這是他為中國文學增添的一種新題材。
田園詩内容:通過描寫田園景物的恬美、田園生活的簡樸,表現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陶渊明的性格和主要事迹作品有哪些
陶渊明的性格和主要事迹作品有哪些陶渊明是魏晋时期的一名伟大诗人,创作了许多出色的作品,他的性格和主要事迹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陶渊明的性格和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陶渊明的思想性格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
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
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相同。
他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
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77处之多;魏晋玄学对他也有影响。
但人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
他住在庐山脚下,距离慧远的东林寺很近,他的朋友刘遗民与慧远关系密切;陶渊明的诗中偶尔也可见到类似佛教的词语,但他决非佛教徒,并且与慧远保持着距离。
佛教是对人生的一种参悟,陶渊明参悟人生而与佛教暗合的情形是有的,但他是从现实的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这与佛教迥异。
在不惧怕死亡这一点上,他和一些高僧虽然近似,但思想底蕴仍有很大的差异。
他是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的态度对等死亡,与佛教之间向往极乐世界大相径庭。
他所思考的都是有关宇宙、历史、人生的重大问题,如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上的贤良为什么往往没有好的结果?人生的价值何在?怎样的生活才完美?如何对待死亡?等等。
他的思想既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
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
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相同。
他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
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77处之多;魏晋玄学对他也有影响。
但人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
他住在庐山脚下,距离慧远的东林寺很近,他的朋友刘遗民与慧远关系密切;陶渊明的诗中偶尔也可见到类似佛教的词语,但他决非佛教徒,并且与慧远保持着距离。
佛教是对人生的一种参悟,陶渊明参悟人生而与佛教暗合的情形是有的,但他是从现实的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这与佛教迥异。
在不惧怕死亡这一点上,他和一些高僧虽然近似,但思想底蕴仍有很大的差异。
他是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的态度对等死亡,与佛教之间向往极乐世界大相径庭。
他所思考的都是有关宇宙、历史、人生的重大问题,如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上的贤良为什么往往没有好的结果?人生的价值何在?怎样的生活才完美?如何对待死
亡?等等。
他的思想既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
“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
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
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
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像疏广对疏受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
(《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捱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
“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
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
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
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
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
“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的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
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
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
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他求为彭泽县令和辞去彭泽县令的过程,对江州刺史王弘的态度,抚弄无弦琴的故事,取头上葛巾漉酒的趣闻,也是其艺术化人生的表现。
而酒,则是其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
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