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习俗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增长知识面。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家乡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a. 地图展示家乡地理位置b. 图片展示家乡四季景色c. 讨论家乡的气候特点2. 第二课时:家乡的文化习俗a. 图片展示家乡的传统节日b. 讲述家乡的风俗习惯c. 学生分享家庭习俗经历3. 第三课时:家乡的特色美食a. 图片展示家乡特色美食b. 讲述美食的制作过程c. 学生品尝家乡美食4. 第四课时:家乡的名人故事a. 讲述家乡名人的事迹b. 学生分享名人的故事对自己成长的启示c. 讨论如何成为像名人一样有贡献的人5. 第五课时:家乡的自然景观a. 图片展示家乡的自然景观b. 讲述景观的历史背景c. 学生分享自己游览景观的经历三、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展示、讲述、讨论、分享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地图、食物、名人故事等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乡的特色。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家乡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五、教学资源1. 地图、图片、食物等教具。
2. 名人故事、风俗习惯等相关资料。
3. 学生作业本、课堂记录本等。
六、教学活动设计第1节:家乡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位置。
2. 讲解: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解释其重要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气候特点,如天气、温度、降水等。
4. 分享: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第2节:家乡的文化习俗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传统节日图片,引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好奇心。
2. 讲解:介绍家乡的文化习俗,如节日庆典、传统服饰等。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地方课程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地域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家乡的自然环境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家乡气候特点的讲解。
2. 第二节:家乡的人文环境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等。
教学难点:家乡历史文化背景的讲解。
3. 第三节:家乡的经济发展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产业结构、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状况等。
教学难点:家乡特色产业的讲解。
4. 第四节:家乡的社会事业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家乡社会事业发展的讲解。
5. 第五节:家乡的风土人情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饮食习惯、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
教学难点:家乡民间艺术的讲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家乡的相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材》2. 参考资料:相关地方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书籍和资料。
3.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音频等。
4. 网络资源:相关地方网站、论坛、新闻等。
六、第六节:家乡的知名人物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著名历史人物、文化名人、杰出校友等。
教学难点:家乡名人的生平事迹和贡献的讲解。
一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地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对家乡的认知与热爱,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民俗文化类(1)调查家庭饮食文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下调查家庭里最喜欢吃的食物、在什么样的节日、场合下吃的食物,并且向家长了解一些当地小吃。
教学目标:通过调查了解家乡传统饮食文化,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文化认识。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并将所调查的内容用PPT展示形式呈现出来。
(2)学习传统节日教学内容:讲授学生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的由来和习俗,并通过制作手工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节日文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知。
教学方法:讲解+手工活动。
讲解时,教师通过画图、举例、传统故事等方式呈现节日文化的内涵。
手工活动分布制作节日饰品、制作节日美食等等。
2. 地质知识类(1)了解地质构造教学内容:学习家乡的地质构造、山脉分布、江河湖泊分布、岩石类型等地质知识。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地质情况,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地理意识。
教学方法:讲解+情境模拟。
讲解地质知识的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情境模拟,增加学生的现场感知维度。
(2)地方跑腿教学内容:通过校园周边实地考察,室外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地质构造。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实地考察和实验。
三、教学流程1.调查家庭饮食文化:•讲解家乡饮食文化•布置课外任务:调查家庭饮食文化•学生进行调查•学生制作PPT进行展示2.传统节日:•讲解关于春节、中秋节等节日文化•开展手工活动:制作节日饰品3.了解地质构造:•讲解家乡地质构造、攀岩赏景等•室内实验:了解岩石、火山、地震等•室外实验:地方跑腿•学生自己制作实验和考察内容,文化展示。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与之前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强调文化内涵的开发,丰富了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认识。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文化、历史、地理、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
2. 教学内容:a. 地理位置:家乡所在的省份、城市、乡镇。
b. 气候特点:家乡的四季变化、温度、降水等。
c. 水资源:家乡的河流、湖泊、水库等。
d. 动植物资源:家乡的常见动植物种类及其特点。
第二单元:家乡的人文环境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名人故事等。
2. 教学内容:a. 历史文化:家乡的历史演变、古建筑、历史事件等。
b. 民俗风情: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
c. 名人故事:家乡的著名历史人物、事迹、传说等。
第三单元:家乡的自然资源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
2. 教学内容:a. 自然资源:家乡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等。
b. 环境保护:家乡的环境问题、保护措施、环保意识等。
c. 可持续发展:家乡的发展战略、绿色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自然、人文、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入了解家乡的特点和问题。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利用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走进自然、感受家乡的美妙。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创意、表达能力等。
3. 学生实践能力:考察学生在实地考察、小组合作等环节的表现。
4. 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评估学生在课程中的知识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自己所处的地方的基本情况和特色;2. 掌握一些相关的地方知识和地理概念;3. 培养对自己地方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地方的基本情况和特色;2. 相关地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及多媒体设备;2. 一些相关的图片和地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引起学生对地方的兴趣,如城市的风景、地方特色的食物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出示问题:“你们住在哪里?你们的地方有什么特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概念解释(10分钟)告诉学生地方是指一个独特的区域,由一片相对较小的土地组成,拥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
解释并让学生理解“城市”和“乡村”两个概念,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差异。
3. 地方特点介绍(15分钟)根据学生所居住的地方,以故事或图片等形式介绍该地方的基本情况和特色,如城市的高楼大厦、公园、博物馆等,乡村的田野、农民、农作物等。
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和描述所介绍的地方特点,激发他们对自己地方的兴趣。
4. 地方问答游戏(15分钟)设计一个问答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回答关于地方的问题。
可以采用竞赛形式,根据正确与否给予表扬和奖励,增强学生对地方的了解和记忆力。
5. 模仿创作(20分钟)提供一些简单的绘画材料让学生进行创作,要求他们画出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的特点和景观。
鼓励学生用丰富的色彩和形象来展现他们对地方的感受。
6. 总结归纳(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程,总结所学的地方知识和地理概念。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地方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分享。
7. 课堂延伸(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讨论和了解更多关于自己所居住地方的特色和历史,并写下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和想法。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对地方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自己地方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地方的兴趣和热爱,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全面了解地方的特色、基本情况和地理概念。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第一章:了解我们的社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环境,培养学生的社区意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学生所生活的社区环境,包括社区的设施、景点等。
2. 引导学生观察社区的变化,发现社区的优点和不足。
三、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社区,了解社区环境。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社区的优点和不足。
3.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各自观察到的社区变化。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社区环境的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第二章:探索家乡的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家乡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
2. 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亲身体验家乡的传统文化。
1. 邀请民间艺人来校,展示家乡的传统手工艺。
2. 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家乡的传统手工艺。
3. 组织学生参加家乡的民俗活动,感受家乡的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熟练掌握传统手工艺。
第三章:关爱自然,保护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环保知识,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环保设施,了解环保知识。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环保建议。
3.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各自提出的环保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环保知识的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提出有创意的环保建议。
第四章:了解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
2.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1. 地理特点: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2. 自然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第二单元:家乡的人文环境1. 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历史名人等。
2. 民俗风情: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风俗习惯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和认识家乡。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设置实践作业,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区,亲身体验家乡的特色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分享中的表现,以及实践作业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2课时)1. 第1课时:介绍家乡的地理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
2. 第2课时:介绍家乡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第二单元:家乡的人文环境(3课时)1. 第1课时: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底蕴。
2. 第2课时:介绍家乡的民俗风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 第3课时:总结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强化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
六、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家乡的经济与社会发展1.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特色产业、经济发展趋势等。
2. 社会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
第四单元: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1. 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现状、环保政策与措施等。
2. 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绿色生活方式等。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地理1. 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2. 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熟悉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
第二单元: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 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家乡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 学习家乡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三单元:家乡的自然与资源1. 认识家乡的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等,了解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2. 学习家乡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四单元:家乡的人民与生活1. 了解家乡人民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感受家乡人民的热情与友善。
2. 学习家乡的发展变化,展望未来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情景教学、小组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地图、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3. 组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家乡的特色。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学习态度、合作意识等。
2. 学生对家乡地理、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环保意识以及热爱家乡的情感表现。
五、教学计划第一单元:家乡的地理(2课时)1. 第1课时: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2. 第2课时: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熟悉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
第二单元:家乡的历史与文化(3课时)1. 第1课时: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家乡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 第2课时:学习家乡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3. 第3课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第三单元:家乡的自然与资源(2课时)1. 第1课时:认识家乡的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等,了解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目标学科:地理目标年级:一年级上学期教案编号:G-01-0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孩子们最熟悉的地方——自己的家所在的地方,通过讲解、观察和互动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们对自己所在地方的特点和地理位置有一定的了解,并能简单描述自己家所在地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地方的概念和地方的特点;b. 掌握描述自己家所在地的位置的表达;c. 知道自己所在地的相对位置。
2. 能力目标:a. 观察和描述自己的家所在地的地理位置;b. 学会使用简单的方位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己家所在地的热爱和认同感,增强对地方的归属感。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a. 师生互动,引发学生对“地方”的思考。
老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入,如“你们住在哪里?你们觉得住在这个地方怎么样?这个地方有哪些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 新知传授(10分钟)a. 通过投影或板书等方式,讲解“地方”的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地方不仅是指我们生活的地方,还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特征等方面。
3. 观察与互动(15分钟)a. 学生观察并描绘自己家所在地的方位关系。
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份简单的地图,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方位词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如“我家在学校的北边/东边/南边/西边”。
4. 知识巩固(15分钟)a. 练习活动。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用自己掌握的方位词描述某个地方的位置,如“超市在邮局的哪个方向?”5. 拓展延伸(15分钟)a.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自己所在地的简单地图,并用方位词描述各个重要地点的位置关系。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6. 总结回顾(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并与之前所学的概念进行联系,让学生明确地方的概念和特点。
四、教学资源和学习材料1. 投影或黑板2. 学生练习册3. 地图图纸4. 相关图片和插图五、教学评估1. 学生练习册的完成情况和参与度;2.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的地图和描述的准确性;3. 学生对地方概念和方位词的掌握情况;4. 学生在观察和描述自己家所在地位置时的准确性和表达能力。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传统等。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家乡在祖国的位置,相邻的城市和省份。
2. 家乡的气候特点:介绍家乡的四季变化、气候类型以及典型的气象现象。
3. 家乡的文化传统:挖掘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特色美食等。
4. 家乡的自然景观:介绍家乡的名山、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观。
5. 家乡的发展变化:让学生了解家乡近年来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乡的美丽景色。
2. 故事讲述:通过讲述家乡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感受。
4.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实地参观家乡的景点,加深对家乡的认识。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家乡的气候特点: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
3. 探索家乡的文化传统:讲述家乡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了解特色美食和民俗风情。
4. 欣赏家乡的自然景观: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
5. 总结课程:让学生谈谈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家乡地图,标注出重要的地理位置。
2. 采访家人或邻居,了解家乡的特色美食和民俗风情。
3.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小作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观察家乡的自然景观,拍摄照片并附上简短的介绍。
5. 搜集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料,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内容6. 家乡的经济产业: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主要经济产业,如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以及这些产业对家乡发展的贡献。
7. 家乡的社会事业:介绍家乡的教育、医疗、交通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为家乡人民提供的便利。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完成版朱国财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完成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特色文化、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观察、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地方发展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色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地域特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地理位置的理解和运用。
2. 第二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第三课时:家乡的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经济发展的认识和关注。
4. 第四课时:家乡的风土人情与民俗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5. 第五课时:家乡的保护与发展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保护与发展的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认识家乡的特色与优势。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展现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地方课程教材》2. 辅助材料:家乡地图、历史与文化资料、经济发展数据等。
3. 实地考察基地:家乡的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等。
4. 网络资源:家乡政府网站、地方新闻媒体等。
六、教学进程第1周第1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丽风光。
2. 探究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色:让学生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地域特色。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历史和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不同地域文化的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家乡的风土人情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历史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第二课:家乡的美食教学重点:认识家乡的特色美食,了解其制作方法和背后的文化。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美食的喜爱和传承意识。
3. 第三课:家乡的民间艺术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土陶、戏曲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传承责任感。
4. 第四课:家乡的历史名人教学重点:认识家乡的历史名人,了解其生平事迹和贡献。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崇敬先贤的品质。
5. 第五课:家乡的自然地理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特点和魅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3.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地方课程教材》2. 辅助材料:家乡的图片、视频、报纸文章等。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民间艺术等。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家乡的相关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
六、教学计划与安排1. 第一周:家乡的风土人情教学内容: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历史底蕴实践活动:介绍自己的家乡2. 第二周:家乡的美食教学内容:特色美食、制作方法、文化背景实践活动:制作家乡特色美食3. 第三周:家乡的民间艺术教学内容:民间艺术形式、制作技巧、文化内涵实践活动:学习民间艺术制作4. 第四周:家乡的历史名人教学内容:历史名人、生平事迹、贡献实践活动:讲述家乡历史名人故事5. 第五周:家乡的自然地理教学内容: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实践活动:调查家乡的自然环境七、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传统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 家乡的文化传统和优秀民俗3. 家乡的名胜古迹和特色美食4. 家乡的历史人物和典故传说5. 家乡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和特色,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
2. 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和体验家乡的文化内涵,提高地方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传统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家乡的名胜古迹、特色美食、历史人物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风景名胜,感受家乡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文化传统和优秀民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家乡的文化传统:讲解家乡的特色美食、历史人物、典故传说等,让学生感受家乡的文化魅力。
3. 分析家乡的自然景观: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让学生领略家乡的美丽。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文化传统和优秀民俗,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制作家乡特色美食的手工制品,如剪纸、土布等,以增强学生对手工艺的兴趣和理解。
2. 举办家乡历史人物故事分享会,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家乡的历史人物和传说。
3. 组织一次家乡自然景观的摄影比赛,让学生通过摄影记录和分享家乡的美景。
4. 开展一次家乡文化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程度。
5. 策划一次家乡民俗体验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民间艺术表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小组活动的积极性。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第一章:地方特色文化简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地方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当地的文化特色,如民间艺术、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
3. 分析地方文化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方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
2. 展示法:展示地方文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方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2. 讲解:详细介绍当地的文化特色,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3. 展示:展示地方文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方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调查家乡的民间艺术,了解其特点和历史渊源。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当地的特色美食,培养学生的饮食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地方美食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地方特色美食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当地的特色美食,如小吃、菜肴、糕点等。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方美食的魅力。
3. 分析地方美食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方美食的历史、制作工艺及其特点。
2. 展示法:展示地方美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
3. 品尝法:组织学生品尝地方美食,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家乡美食的了解和感受。
2. 讲解:详细介绍当地特色美食的历史、制作工艺及其特点。
3. 展示:展示地方美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
4. 品尝:组织学生品尝地方美食,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传统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拓宽视野,培养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与气候: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位置,如省份、城市、乡镇等,以及家乡的气候特点,如温度、降水、季节变化等。
2. 家乡的文化传统:介绍家乡的历史、民间传说、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
3. 家乡的特色产业:讲解家乡的主要经济作物、农业产品、手工艺品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
4. 家乡的自然景观:介绍家乡的名山、河流、湖泊、公园等自然景观,让学生感受家乡的自然之美。
5. 家乡的人物故事:讲述家乡的历史名人、英雄人物、杰出贡献者等,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向他们学习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乡的美丽景色和特色文化。
2. 故事讲解: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讲述家乡的历史、文化和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调查、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文化和自然风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传统等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热爱之情以及地方文化素养的提升。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资源1. 家乡的图片、视频等视觉资源。
2. 家乡的历史、文化、人物故事等文字资源。
3. 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场地等资源。
六、教学活动1. 开展“我眼中的家乡”图片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拍摄或收集的家乡图片,并分享图片背后的故事。
2. 举办“家乡特色美食节”,让学生品尝家乡的特色美食,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寓意。
3. 组织“家乡文化之旅”,参观家乡的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文化底蕴。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3. 引导学生关注地方特色,提高学生对家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认识我们的家乡1. 家乡的地理位置2. 家乡的气候特点3. 家乡的自然资源第二课时:家乡的风土人情1. 家乡的传统节日2. 家乡的民间习俗3. 家乡的特色美食第三课时:家乡的文化遗产1. 家乡的历史名人2. 家乡的传统艺术3. 家乡的重要历史事件第四课时:家乡的现代发展1. 家乡的经济发展2. 家乡的社会事业3. 家乡的未来规划第五课时:我为家乡骄傲1. 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感受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互相分享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4. 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基本情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特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
3. 学生对家乡发展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五、教学资源:1. 地图、图片等教学素材。
2. 相关书籍、文章等参考资料。
3. 网络资源,如地方新闻、报道等。
六、家乡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
2. 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土地资源2. 家乡的水资源3. 家乡的动植物资源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价值。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互相分享对家乡自然资源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自然资源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程度。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以下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供您参考: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乡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
1. 家乡的历史变迁。
2. 家乡的文化传统。
3. 家乡的地理环境。
4. 家乡的特色美食。
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重点:家乡的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投影仪
2. 家乡风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地图
4. 黑板
5. 教学软件
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于家乡的已有认知。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活动。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风光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主题。
2. 讲授新课:按照教学目标逐一讲解各个内容板块,穿插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3. 巩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家乡的了解和感受,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认识。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乡观念。
评价与反馈
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报告、观察、口头反馈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热爱我们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地方认同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我们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家乡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访问、观察等方法,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提高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地理1. 第一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2. 第二课时:家乡的地形地貌3. 第三课时:家乡的气候特点第二单元:家乡的历史文化1. 第一课时:家乡的历史沿革2. 第二课时:家乡的文化传统3. 第三课时:家乡的名人故事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互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态度、能力和成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材2. 课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课件3. 图片:家乡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相关的图片4. 视频:家乡的风土人情、著名景点等相关的视频素材5.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家乡的风景名胜、历史遗迹等场所6. 访谈:邀请家乡的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进行访谈七、教学安排本课程共计15课时,每周一课时,教学安排如下: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地理(3课时)第二单元:家乡的历史文化(3课时)第三单元:家乡的社会经济(3课时)第四单元:家乡的风土人情(3课时)第五单元:家乡的保护与发展(3课时)八、教学活动1. 观看家乡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
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地域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程简介:介绍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的总体结构和主要内容。
2. 家乡特色:介绍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底蕴、民俗风情等。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讲解课程内容和家乡特色,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
2. 图片展示法:展示家乡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家乡的美。
3.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程内容和家乡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课程:详细讲解一年级上册地方课程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3. 展示家乡图片: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底蕴、民俗风情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家乡的美。
4.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章:家乡的自然风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提高学生的地域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地理特点:山脉、河流、气候等。
2. 家乡的风景名胜:有名的历史古迹、自然景观等。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讲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特点和风景名胜。
2. 图片展示法: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家乡的美。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家乡自然风光的认识。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家乡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自然地理特点:详细讲解家乡的山脉、河流、气候等自然地理特点。
3. 展示风景名胜图片:展示家乡的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家乡的美。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家乡自然风光的认识。
第三章:家乡的历史底蕴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底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生活的地方,培养学生的地域自豪感。
2. 通过学习地方特色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怀。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风光:介绍家乡的山水、植被、气候等自然特点。
2. 家乡的人文景观:介绍家乡的历史、建筑、文化等人文特色。
3. 家乡的物产资源:介绍家乡的农作物、特产、矿产等资源情况。
4. 家乡的风俗习惯:介绍家乡的节日习俗、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
5. 家乡的保护与发展:讨论家乡的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故事讲解:通过讲述家乡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说,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家乡实地考察,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介绍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资源和风俗习惯。
3. 学生对家乡的保护与发展有初步的认识和看法。
五、教学资源:1. 家乡的图片资料: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节日习俗等。
2. 家乡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说:的文字资料。
3. 家乡的物产资源和矿产资料: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4. 家乡的保护与发展相关资料: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六、教学活动及课时安排:第1课时:家乡的自然风光第2课时:家乡的人文景观第3课时:家乡的物产资源第4课时:家乡的风俗习惯第5课时:家乡的保护与发展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讲授新课:分别讲解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物产资源、风俗习惯等内容。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家乡的了解和感受。
4. 实例分析:通过讲述家乡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说,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人文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节选一、教学目标:1、了解《弟子规》的由来2、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3、体会做事小心谨慎,讲信用的重要性二、重点难点: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说文解字:1、出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2、解字:弟子(学生)圣人(孔子)孝(孝顺父母)弟(友爱兄弟弟姐妹)谨(小心谨慎)信(讲信用)3、解释:《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圣人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二)、故事引导:1、讲关于孔子和子路的故事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孔子的故事。
3、讲宴殊故事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
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拿到考题后,他马上请求皇上另出新题,并老老实实地禀报:“这个题目,我十天前正好练习过,草稿还存在家里,为考出真才实学,请为我出道新试题。
”他这种诚实的态度深得皇上赏识。
考中进士后,晏殊仍然每天闭门读书,刻苦用功。
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学,颇得世人好评。
第二课时一、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古文。
2、小组读古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二、情景明理1、情景表演,辨析:(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
(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小儿语》节选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培养学生做事沉稳、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培养学生做事沉稳、尊重他人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新课:1、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2、检查学习状况:集体朗读、学生领读、分组读。
3、师生认读生字,教师范读并纠正读音。
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5、指名朗读课文,集体朗读课文6、教读课文。
分节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7、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初读感知:1、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一个预习要求。
现在老师想请同学利用书上的注释来给我们讲讲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在讲给我听之前,请先把你的见解,把你明白了的,不明白的,都讲给你们四人小组的组员听听。
2、指名说诗意。
3、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根据问题进入下一步)过渡:刚才几个同学说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待会的学习中,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4.释文解译二、拓展活动:出示课后图画(1)引领学生,说出图画的意思。
(2)说说这种做法的正误及判断理由。
3、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评判续小儿语节选: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背诵。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够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知道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逐步达到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含义,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
三、课前准备:练习朗读课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入1、复习:集体朗读1、《弟子规》2、《小儿语》2、预习: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要求)(1)认读生字(2)练习朗读课文(3)熟练朗读课文(4)学习“解析”理解大体意思(5)练习背诵课文。
(二)学习新课1、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2、检查学习状况:集体朗读、学生领读、分组读。
3、师生认读生字,教师范读并纠正读音。
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5、指名朗读课文,集体朗读课文6、小组合作学习“解析”集体朗读“解析”7、学生自由读解析。
8、指名说一说课文的大体意思。
9、练习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初读感知:1、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一个预习要求。
现在老师想请同学利用书上的注释来给我们讲讲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在讲给我听之前,请先把你的见解,把你明白了的,不明白的,都讲给你们四人小组的组员听听。
2、指名说诗意。
3、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根据问题进入下一步)过渡:刚才几个同学说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待会的学习中,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4.释文解译二.拓展延伸1、想一想:图中小朋友的做法错在哪里?应该怎样说和做?2、指名说一说2、自我评价:涂一涂:能熟练朗读课文的涂一颗星;能背诵课文的涂二颗星;能说出课文含义的涂三颗星。
大林寺桃花一、教学目标: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领会诗意。
2、正确熟练背诵古诗二、重点难点:1、重点:正确熟练背诵本诗,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感受诗韵律美,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课前准备:读诗歌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解诗题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大林寺桃花》,老师相机板书课题——大林寺桃花指名读“寺”字,齐读课题。
谁能告诉我大林寺在什么地方?(检查学生课下收集的资料)(二)、检查预习:(课前提出预习要求)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收集大林寺的相关资料。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看看你知道了多少?还有多少不知道的?)1、检查识字情况。
通过生字卡片指名读“寺”“菲”“觅”(其中“寺”字的字音较为特殊,所以决定多指名读几次)2、这几个字放入诗中,你能读准吗?再请你们自由读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
(检查读诗情况。
看是否读通、读顺、读准。
)(三)初读感知:1、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一个预习要求。
现在老师想请同学利用书上的注释来给我们讲讲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在讲给我听之前,请先把你的见解,把你明白了的,不明白的,都讲给你们四人小组的组员听听。
2、指名说诗意。
3、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根据问题进入下一步)过渡:刚才几个同学说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待会的学习中,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课时一.再读理解诗意:1、古诗的第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解决学生的问题。
A 指名读B 请你们同桌之间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指名说说。
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问。
C 你觉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试着体会一下,再读读。
D 指名读。
(教师此时指导并且过渡:初夏时节,大地春归,各种花草都已经凋谢了。
但想不到在高山中的大林寺内,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E 指名读,齐读。
2、古诗的第二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解决学生的问题。
A 指名读这一句。
B 读完后,跟你的同桌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指名说诗意,教师适时点拨,相机解决学生的疑问。
*(这句话有些难度,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相机点拨)C 你能体会出这句话作者又想表现什么吗?D 请你们自己先试着自己读一读,然后再读给大家听。
E 指名读。
诗人在看到了大林寺中的桃花不禁想到: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F 指名读。
谁能读得更好。
3、教师: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可以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联系更紧密;说的时候,注意以一个诗人的语气来说。
过渡:听了刚才同学说的,你有没有不同的体会呢?二.悟情朗读1、请你们再自由的读一读,多读几遍,用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来已经以为春天就要离去了,想不到它还在山中的古寺里。
诗人对春天有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个性体验品读(指名读古诗)。
2、读后交流。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再带着感情读一读。
(当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对诗的理解后,老师也参与进去)3、整体感悟赛读听了大家读的,现在老师也想读,教师配乐范读。
老师读得怎么样啊?那请你们也再试着好好读读,我们待会儿来个比赛,看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
把全诗连起来读:“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读出诗的整体美,意境美。
指名读(配上音乐读)(2-3人)(六)、试背古诗。
现在老师放着音乐,请你们自己试着背诵一下古诗,你可以边背边想象诗的情景,看看谁背得又快又好,自由背,指名背。
你可以自由组合背。
(2-3人)(七)、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关于诗人白居易的古诗《大林寺桃花》,大家学得都很不错,老师这里还有几首白居易的诗歌,下课后,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山居秋秋暝》一、教学目标: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领会诗意。
2、正确熟练背诵古诗二、重点难点:1、重点:正确熟练背诵本诗,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感受诗韵律美,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课前准备:预习古诗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认读诗中字词2、反馈:集体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3、练习朗读课文4、集体朗读课文二、结合解析,练习背诵1、简明了解诗人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二课时一、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二、结合插图,学生自由背诵三、集体背诵,分组背诵,指名背诵四、拓展延伸说一说: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和感受柳桥晚眺一、教学目标:1、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