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茶叶》编制说明
《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全文及编制说明
附件1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2019年10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促进监测事业健康发展,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定义与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生态环境监测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生态环境监测是指依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对环境质量、生态状况和污染物排放及其变化趋势的采样观测、调查普查、遥感解译、分析测试、评价评估、预测预报等活动。
包括对大气、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土壤、声、光、热、生物、振动、辐射、温室气体等环境要素质量的监测,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河湖、海洋、农田、城市和乡村等生态状况的监测,以及对各类污染物排放活动的监测。
第三条【工作原则和目标】生态环境监测实行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的原则。
从事生态环境监测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保障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的独立、公正,维护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公信力和权威性。
第四条【地位与作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是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共事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环境监测事业纳入同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保障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正常开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和鼓励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参与生态环境监测活动,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
第五条【管理体制与部门职责】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制定生态环境监测标准规范,对生态环境监测统一监督管理。
国务院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草、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气象等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按照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标准规范,组织实施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相关监测活动。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 导则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导则》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本标准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9)提出并归口。
2022年10月28日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正式下达给国家气象中心(气法函(2022)33号),项目编号B-2023-012,为约束类标准。
2.起草单位本标准由国家气象中心负责起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山东气候中心、安徽省农业气象中心、湖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杭州市气象局、农芯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协助起草。
3.主要起草人及所做工作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何亮、郭安红、侯英雨、赵春江、吴华瑞、张蕾、刘维、王纯枝、姜月清、陈金华、董智强、袁小康、朱兰娟、缪祎晟、朱华吉、郭旺,具体分工见表Io4.主要工作过程(1)前期工作基础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主要从事国内外作物产量预报与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评估的研究与业务服务。
近10年主持科技部、财政部、中国气象局科研与业务建设项目达50余项。
单位主持完成国家标准《农业干旱等级》和气象行业标准《农业气象观测资料传输文件格式》、《农业气象数据库设计规范》、《卫星遥感冬小麦长势监测图形产品制作规范》等制定。
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技术层面,构建分作物分灾种站点和格点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
基于智能网格天气预报数据、作物发育期监测预报和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形成了“分作物、分灾种、分区域”的近20种全国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格点产品。
基于气象数据、作物发育期观测和农业气象灾害指标模型,构建1981年以来17种与作物相关的农业气象灾害历史和实时个例库,为农业气象灾害分析预警提供客观产品支撑。
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流程方面,初步构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流程。
2022年期间,国家气象中心与省级农业气象业务部门做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与农业农村部共享农情监测和灾害预测信息;双方根据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区域大小和程度适机启动预警,经过国省气象农业部门分析会商和相关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制作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产品;风险预警产品制作后,通过国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发布,此外,产品还通过华风影视、涉农企业部门、网站、APP等多媒体渠道进行传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茶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孝感龙剑茶编号:AGIxxxx—xx—xxxx 公布日期:xxxx—xx—xx 本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了登记产品孝感龙剑茶的地域范围、独特自然生态环境、特定生产方式、产品品质特色及质量安全规定、标志使用规定等要求。
本规范文本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后即为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各相关方必须遵照执行。
一、地域范围孝感龙剑茶产于湖北省孝感市所辖的孝南区、大悟县、孝昌县、安陆市、应城市等五县市区。
地域范围:东经113°54ˊ,北纬30°56′,东南与武汉市、红安县、北与信阳市、西与京山县接壤,。
版图面积 7247平方公里,适宜茶面积300万亩,现有茶园面积 29.65万亩。
二、独特自然生态环境1、地形地貌情况孝感龙剑茶生产区域地形地貌为长江以北大别山脉的低山区和丘陵岗地特征,平均海拔高度380米,其特点在于即不同于江南茶区,茶区域内群山起伏,云雾缭绕,溪流纵横交错,茶园错落其间,且远离城市和乡镇、工业区及交通要道,隔离条件好,产地环境无污染。
2、土壤情况孝感龙剑茶生产区域茶园土壤质地为土层深厚的黄棕砂壤土,土壤酸碱度适中,PH值4.5—6,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公斤 35.8克,水解氮每公斤 92 毫克,有效磷每公斤 9.6 毫克、速效钾每公斤 95 毫克。
该区域茶园历来使用菜籽饼、猪鸡粪、生物有机肥及杂草还茶园,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理化性状好。
3、自然肥源情况产地森林覆盖率达71-80%,山林面积为茶园面积的10倍以上,自然肥源比较丰富。
秸秆、野生绿肥、山草和树作有机肥料。
茶园年亩平施有机饼肥料在150公斤以上。
4、水文情况孝感龙剑茶生产区域茶园灌溉用水大都使用无污染的天然降水,少量使用溪流河水,这些灌溉用水符合水质标准GB5084—1992.5、气候情况产地气候适宜,属亚热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相对湿度65-85%,年无霜期260天,年辐射总量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1996.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112毫米,南北相差约250毫米。
地理标志产品 道真硒锶茶(编制说明)
《地理标志产品道真绿茶(硒锶茶)》编制说明一、标准背景据《遵义府志》载:道真绿茶(硒锶茶)在道真已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种植规模遍布全县各个乡镇,道真县海拔高,热量适中,雨量充沛,适宜于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道真绿茶(硒锶茶)的优秀品质提供了环境基础,孕育了丰富的茶叶资源,在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中,形成了具有独具特色的茶叶产品:色泽绿润、汤色绿亮、茶香醇厚,富含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硒和锶等微量元素。
道真洛龙镇双河白岩堂有一株特大绿茶树,当地人称之为“茶树王”,经丈量,树干胸围1.15米,树高12.6米,树冠9平方米,每年可采制干茶叶30多公斤,方圆百里之内以该茶树产的茶为精品。
随着消费健康理念的出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检测,道真所产茶叶中的硒元素和锶元素含量较高且符合健康标准,因此,茶叶消费者都争抢道真所产茶叶,特别是“硒锶”与“西施”谐音,道真硒锶茶产业更是成为贵州茶产业发展的一道风景线。
道真绿茶(硒锶茶)系列产品多次获各类大奖和荣誉称号。
“仡佬山牌”道真绿茶(硒锶茶)、“玉翠牌”道真绿茶(硒锶茶)、已连续多年被中国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认定为“无公害放心茶”。
2003年以来,道真绿茶(硒锶茶)荣获“中国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议活动指定用茶”、“国家合格评定质量达标放心食品”、“贵州省首届名特优食品知名品牌”、“中国市场知名品牌”等荣誉。
“仡佬银芽牌”道真绿茶(硒锶茶)在全国茶叶行业最权威的“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获得特等奖,成为贵州唯一获此大奖的茶叶品牌。
道真绿茶(硒锶茶)不仅在重视产品种植加工和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而且还重视科研工作的推进。
道真县政府与西南农业大学签订了长期技术咨询合同,以西南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开发精品名优茶。
道真县政府聘请西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院教授、茶叶专家对道真土壤、气候、劳动力资源、茶叶市场销路等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提出决策依据。
《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 建设指南》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指南》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 任务来源本标准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
2019年4月22日由中国气象局法规司下达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项目编号QX/T-2019-61,立项名称为《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指南》。
2、牵头单位本标准编制牵头单位是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3、协作单位本标准的编制协作单位包括:北京市气象爱局、安徽省气象局、江西省气象局和河北省气象局等。
4. 主要起草人及所做工作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李雁、雷勇、张鹏、王得来、汪勇进、罗晶、徐梦维,其分工如下:李雁,本标准起草负责人,负责整体架构设计、组织和终稿修改;其余人员,负责资料搜集、参与初稿起草。
4. 主要工作过程本项目于2019年4月份成立标准起草组,开始有关本标准的编写工作。
2019年5-6月份,项目组从各种渠道收集与本标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包括: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中国气象局相关管理文件以及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相关技术文档,并对国内气象组织及本标准可能使用者的信息和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比较和研究。
基于研究结果初步制定了本标准架构。
2019年7-9月份,制定标准的编写分工,汪勇进负责引言、徐梦维负责1-3章编写,张鹏负责4-6章编写,罗晶、王得来和汪勇进负责第7章编写,汪勇进负责第8-9章编写,并制定了标准的编写原则、体例和时间等要求,构建了专用微信群就编写过程中问题进行及时沟通,9月底前完成了标准的初稿编制。
2019年10月,李雁对整体标准的初稿进行了统稿,并和全国第一批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单位、专业机构人员进行了沟通,对标准的结构进行了调整,主要为如下几方面:弱化引言部分内容,尤其是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特点、与其他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将本标准中涉及到的相关术语和定义统一放到《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标准。
茶叶地方标准
茶叶地方标准第一部分: 茶叶产地1. 茶叶生产区域应处于海拔500米以上,气候湿润,年降雨量1500毫米以上。
2. 茶叶生产区域应有充足的阳光照射,避免过度阴暗或过度暴晒的环境。
3. 茶叶生产区域应远离工业污染源和交通干扰,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二部分: 茶叶种植1. 茶叶种植应选用具有较高病虫害抗性的茶树品种。
2. 茶叶种植应合理施肥,控制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并定期监测土壤质量。
3. 茶叶种植应合理控制茶树的生长密度,以促进树体健康和茶叶品质。
第三部分: 茶叶采摘1. 茶叶采摘应在早晨露水消失后进行,采摘人员应洁净、健康,使用洁净采摘器具。
2. 茶叶采摘应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的嫩梢为主,虫咬、病残或老叶应予以剔除。
3. 茶叶采摘后应立即进行初步加工,避免茶叶受潮或发酵。
第四部分: 茶叶加工1. 茶叶初步加工应遵循适宜的工艺流程,保证茶叶的色香味等品质特征。
2. 茶叶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添加剂,如硫磺等。
3. 茶叶加工设施应符合卫生标准,定期清洁和消毒,以防茶叶受到污染。
第五部分: 茶叶质量检验1. 茶叶质量检验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茶叶进行外观、色泽、香气、滋味等方面的评估。
2. 茶叶质量检验应定期进行,以确保茶叶品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3. 茶叶质量检验应由专业机构或有资质的人员进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第六部分: 茶叶包装和储存1. 茶叶包装应使用耐光、防潮、密封性好的材料,以保证茶叶的品质和保存期限。
2. 茶叶包装上应标注茶叶的产地、种类、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方便消费者了解和选择。
3. 茶叶储存应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延长茶叶的保鲜期。
以上是茶叶地方标准的一般要求,具体茶叶品种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详细制定。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作物分册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上卷)国家气象局编定气象出版社ISBN 7-5029-1383-1/P.06001993年6月第一版 1993年6月第一次印刷国家气象局编定责任编辑:黄建成秀虎前言农业气象观测是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和科研的基础,农业气象观测规范,是气象台站取得具有准确性、代表性、比较性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的技术规定。
农业气象观测包括对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物理要素和生物要素的观测和记载。
物理要素包括气象要素和有关的土壤要素。
气象要素的大气候观测方法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有详细的规定,本规范规定了土壤水分、农业小气候观测和生物要素观测的内容。
本规范以一九七九年出版的《农业气象观测方法》和气象台站观测试验资料为基础,吸收了国内外的经验,参考了有关书籍、文献,进行了编写,初稿经台站试点并广泛征求气象系统业务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后修改定稿。
规范采用系列版本,分上下两卷。
上卷有:作物分册、土壤水分分册、自然物候分册、畜牧分册。
下卷有:果树分册、林木分册、蔬菜分册、养殖渔业分册和补充篇农业小气候观测。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全书由许维娜同志主持编写,余万明同志参加了全书编写校对工作,各分册编写情况如下:作物分册:参考了农业部门的苗情调查方法、原苏联《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南京气象学院姚克敏同志主持进行的小麦、水稻、玉米等观测方法业务试验的部分研究成果及安徽阜阳地区气象局李国师同志提供的农业气象灾害调查方法编写而成。
四川省气象局钟国长同志参加了编写工作。
土壤水分分册:参考了世界气象组织有关技术资料和书籍文献,由吴义华同志提供初稿编写而成。
自然物候:参考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写的《中国物候观测方法》编写而成。
畜牧分册:由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组织业务试验并提出初稿。
后参考了原苏联《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中国牧区畜牧气候》修改编写而成。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马秀华同志参加了编写工作。
果树分册: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孔令凯同志提供初稿。
春季龙井茶叶气候品质认证
春季龙井茶叶气候品质认证娄伟平;吴利红;孙科;姚益平【摘要】通过设计春季龙井茶叶气候品质认证指标,为开展生产于春季的龙井茶叶气候品质认证提供技术支撑.针对茶叶质量指标形成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运用农业气象技术确定茶叶原材料茶树芽叶生长期的气象条件与茶树芽叶质量、颜色、滋味的关系,设计乌牛早茶树、龙井43茶树、鸠坑茶树在春季生产的龙井茶叶气候品质认证指标,将龙井茶叶的原材料茶树芽叶生长期的气候品质分为特优、优、良好和一般4级,开展龙井茶叶气候品质认证工作.气象部门作为与茶叶生产者、经销商和消费者无关的第三者,开展的茶叶气候品质认证容易为茶叶生产者、经销商和消费者认可和接受,提高茶叶生产企业信誉度和产品知名度,有助于引导消费者选购其满意的茶叶产品.【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4(042)005【总页数】6页(P945-950)【关键词】茶叶;气候品质;认证;设计【作者】娄伟平;吴利红;孙科;姚益平【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县气象局,新昌312500;浙江省气候中心,杭州310017;浙江省新昌县气象局,新昌312500;浙江省气候中心,杭州310017【正文语种】中文引言农产品认证是当前国际通行的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手段,它是由处于独立第三方地位并具备一定资质能力的认证机构,对农产品和食品的生产和加工、储运、销售过程是否符合标准或技术规范的要求提供符合性证明的合格评定活动[1]。
农产品第三方认证是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声誉、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2-4]。
在当前开展的农产品质量认证中以有机食品认证最严格,有机食品是指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生产、加工并经专门机构(国家有机食品发展中心)严格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5]。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产品质量的形成受化肥、农药、生态环境等因素影响,其中气象条件是影响农产品质量的重要生态环境因素[6-9]。
标准编制中量与单位常见问题及处理
标准编制中量与单位常见问题及处理吴明亮 崔晓军 王一飞 薛建军(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摘要: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结合GB 3100《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GB 3101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等标准要求,给出了在标准编制中量与单位的常见问题,提出了笔者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办法。
关键词:标准编制 量 单位The Common Problems and the Treatment of Quantities and Units in theDrafting StandardsWu Mingliang, Cui Xiaojun, Wang Yifei, Xue Jianjun(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raining Centre)Abstract: According to GB/T 1.1—2009 “Directives for standardization—Part 1: Structure and drafting of standards”, combined with the GB 3100 “SI unit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their multiples and of certain other units”、GB 3101 “Quantities and units—General principles”, the paper presented the common problems of quantities and units in the drafting standards, and puts forward the treatment for these issues.Key words: drafting standards, quantities, units量化,不仅是生产、生活、经济贸易等活动的基本要求,也是科学研究的永恒追求。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农业气象试验站网建设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气发[2014]28号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农业气象试验站网建设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正文:----------------------------------------------------------------------------------------------------------------------------------------------------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农业气象试验站网建设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气发[2014]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为推动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和发展,强化气象为农服务科技支撑,现将《农业气象试验站网建设与发展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国气象局2014年4月8日农业气象试验站网建设与发展指导意见农业气象试验站作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气象科技研发、中试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平台,是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础支撑。
为更好地发挥农业气象试验站试验研究、技术示范、成果推广、田间观测、人才培养等功能,进一步增强气象为农服务能力,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现状与需求(一)现状分析气象部门现有农业气象试验站70个,其中,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36个,由中国气象局统一规划布局;二级农业气象试验站34个,由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当地需要规划建设。
长期以来,农业气象试验站坚持“试验(引进)-示范-推广-服务”的模式,在作物、蔬菜、牧草、瓜果、渔业、林业等适宜生长气象指标鉴定,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农业气象观测、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业务实验,及农作物节水灌溉、小麦干热风、杂交水稻生态适应性、作物低温冷害防御等适用技术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一批具有实用性的技术和成果,有效提升了农业气象服务的水平。
(二)存在问题现有农业气象试验站网在布局、功能、管理和保障支撑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精选全文
农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在生育过程中具体表现在生长状况和产量形成上,观测的目的在于鉴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和提供产量预报资料。 3.1 测定时期和项目 1 、稻类
结实粒数
一次枝梗数
产量因素
总茎数 有效茎数
有效茎数
( 3 )固定植株一测点内 1-2 株失去代表性,在测点内重新固定植株观测,有 3 株以上则另选测点。 ( 4 )在规定时间内有妨碍观测的天气或旱地灌溉,可推迟观测过后应及时补测,如百分率≥ 10% 、≥ 50% 或 100% ,则将本次观测日期作为始期、普遍期或末期的日期。。 2.2 观测的发育期 1 、水稻观测的发育期( 11 个) 播种、 出苗 * 、三叶、移栽、返青*、 分蘖、拔节、孕穗、抽穗、乳熟 *、成熟*(秧田分蘖记录在备注栏) 分蘖达到普遍期后,需进行分蘖动态观测,具体方法是:每 5 天加测一次密度(记录记在密度栏),确定分蘖盛期(观测增长数最多的一次)和有效分蘖终止期(可在乳熟期的有效茎数测定后确定。)
3.3 植株密度测定 在作物密度发生变化,规范规定的发育期进行密度测定。 3.3.1 测定地点 第一次密度在发育期测点附近选点,测点固定做上标志,以后密度测定均在此进行,测点需距田地边缘 2 米以上。 稻类和麦类乳熟期测定密度时,每个区增加 1 个点,共 8 个测点。 测点失去代表性应另选测点,并注明原因。 3.3.2 密度测定方法 1 、密度 — 以每平方米株(茎)数表示。 分蘖作物分蘖前测定每平方米株数,分蘖后测定每平方米株茎数。 有效株(茎)数的测定结合总(株)茎数测定进行。
茎数
茎数
株数
密度
观测
观测
观测
高度
乳熟
抽穗
拔节
福建省茶叶生产气象要素分析及气象保障服务研究
技术研究212021 年 第 04 期福建省宁德市东临东海,和台湾隔海相望,西与南平市相邻,是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雨量充足、气候暖和。
因为境内的地形较为复杂,各地的气候也存在差异,茶叶属于亚热带常绿作物,比较耐阴,对于雨湿条件有较高的要求,适合在多雨、温暖的环境下生长。
而宁德温和湿润的气候就适合茶叶的生长,近些年来,宁德已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重点产茶区,兼具产量和质量,有很多品种的茶叶,如,大白茶、乌龙茶以及绿茶等,正是因为品质优良、口味佳,受到了很大的欢迎。
1 福建省茶叶生产气象要素1.1 气温气温是影响茶叶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茶叶的生长情况。
茶叶对温度生长有要求,通常日均温度在10-12摄氏度或是超过这个温度范围,茶叶才能萌动,在14-16摄氏度才会正常的发育,比较适合茶叶生长的温度是20摄氏度左右。
茶叶有很多的品种,虽然品种、茶叶树的年龄有差异,成熟时间不同,但是一般茶叶都是在3-10月内生长,宁德市各地在这段时间内的温度也比较稳定,≥10摄氏度的活动积温。
蕉城区在南部海拔较低的地区,积温有6000摄氏度,寿宁在北部,海拔接近800米,积温是4400摄氏度,都可以适应茶树生育的要求。
因为地形不同,南部低海拔地区的温度比较高,茶叶生长块,一年能够采摘4-7轮,北部高海拔地区的气温比较低,茶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每年可以采摘3-4轮。
相同面积、不同地区的茶叶产量存在差异,比如,每667平方米茶叶的产量,高海拔地区茶叶产量相较于南部地区的茶叶产量少,一般产量会减少10%-20%。
温度因素会直接给茶叶化学成分带去影响,温度太高,不利于茶叶中含氮物质的增加,易导致茶叶出现老化的情况,不利于茶叶的生长质量;温度如果到35摄氏度,就会影响到光合作用,严重的话还会灼伤茶叶,然而温度如果太低,同样不利于茶叶生长,只有气候温暖合适,四季温度变化较小,昼夜温差大,才能让茶叶更好的生长,而宁德市刚好满足这些气温条件。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柑橘》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柑橘》气象行业标准《茶树霜冻害等级》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茶叶是原产于中国的特色经济作物,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
茶叶因其良好的生态效益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已成为中国特色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然而,目前茶叶生产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紧迫问题。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低温冰冻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茶叶生产气象灾害风险加大。
茶树霜冻已成为茶叶生产中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中国茶叶经济发展。
在茶树霜冻来临时,如何做好灾前监测预警、灾中跟踪服务及灾后总结评估,是当前茶叶气象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
而做好这一工作的前提之一便是要弄清茶树霜冻等级和指标问题,目前仅浙江省气象局制定有茶树霜冻等级地方标准,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个国家气象行业标准,供大家统一使用,以期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茶树霜冻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影响评估。
1(任务来源《茶树霜冻害等级》气象行业标准由浙江省气候中心申报,2016年5月参加中国气象局组织的会议评审;2016年9月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下发了《关于下达2015,2016年气象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气法函〔2016〕21号),标志着《茶树霜冻害等级》(项目编号QX/T-2017-06)正式立项编制。
(起草单位 2本标准起草单位为:浙江省气候中心,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浙江省气象局和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
3(主要工作过程标准申报 2016年3月,根据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气法函〔2016〕10号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征集气象标准项目(2017年)的通知要求,标准编制单位,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2016年4月30日完成了标准申报和标准草案。
标准申报通过了相关专家的初审,2016年5月15日,参加了由农业气象标准化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的拟立项标准的申报答辩,得到了专家的好评。
标准立项 2016年9月,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下发了《关于下达2017年气象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气法函〔2016〕21号),标志着气象行业标准《茶树霜冻害等级》正式立项。
六堡茶茶艺规范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六堡茶茶艺规范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项目来源根据XX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XX年第二批XX 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X市监函[20XX]X号),由XX区农业农村厅提出,梧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梧州市产品质量检验所、XX农业科学院梧州分院、XX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起草XX地方标准《六堡茶茶艺规范》(项目编号:20XX-2047)。
二、项目背景及目的意义(一)项目背景茶艺是茶艺师艺术化地展示茶叶冲泡技巧、方法和品饮艺术的一种方式,也是观饮者了解、欣赏茶艺,藉此获得美好享受和情操熏陶的过程。
茶艺表演是在茶艺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生活化地、艺术地展示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
茶艺表演是综合性的艺术,包括茶艺表演中服装、音乐、舞蹈等选择、环境的营造及肢体语言的运用等,已经成为普及茶文化,引导人们领悟中国茶道的最佳载体。
据古文献记载,在中国茶道萌芽时期的晋代,尚无专门的茶艺表演专职。
直到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四之气”“五之煮”详细论述了煎茶器具和完整的煎茶程序,他也因善于烹茗常被太守请去试茗,其中就与现在茶艺表演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其更重要意义在于陆羽将普通的茶事升华到艺术层面,为中国茶道、茶艺奠定了基础,故陆羽被尊为“茶圣”。
此外,据《封氏见闻录》记载,与陆羽同时代的茶人常伯熊就根据《茶经》创编茶艺表演:他身着茶服,在使用茶具过程中还对各表演程式进行解说,令人刮目相看。
此后,茶道在宫廷官员和文人中大行其道,常伯熊为茶道推广起了很大的作用。
到了宋代,更是在街头巷尾的茶摊卖茶水的茶人间兴起一股斗茶之风,时人称为“茶百戏”,既称为戏就自然包含了表演的成分,但它与今天的茶艺表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就茶艺的内涵而言,应该包括:(1)对各种茶叶色、香、味、形的欣赏,包括干茶、茶汤、叶底;(2)茶叶沏泡过程,包括沏好一壶茶必须具备的技艺和沏茶本身的演示艺术;(3)茶具的欣赏,必备茶具的质地、款式;(4)茶席的布置与设计;(5)良好的品茗环境与空间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行业标准《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茶叶》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茶叶是中国特色经济农作物。
茶叶优质高产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气候条件的优劣决定了茶叶品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浙江省气象局从2000年起开展茶叶气象业务服务和相关研究工作。
在茶叶气象服务中,茶叶农业气象观测是茶叶气象服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可为构建和修订茶叶气象指标和主要气象灾害指标提供最关键的数据。
此外,茶叶气象指标体系在区域范围内的本地化和推广应用也需要茶叶气象观测数据的支撑。
目前,安徽、河南、湖北、福建、贵州等省份已陆续开展了茶叶农业气象观测,主要包括对茶园小气候要素和茶叶生长变量的观测。
然而,观测站点布设、相关变量的观测方法较为零散,观测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完善,茶叶农业气象观测工作迫切需要统一的观测技术规范标准。
因此,通过制定《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茶叶》,形成成套的茶叶农业气象观测技术规范,以期为茶叶气象科研和业务服务奠定稳定、可靠的数据基础。
1.任务来源《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茶叶》气象行业标准由浙江省气候中心组织申报,2019年5月参加中国气象局组织的会议评审;2019年9月,中国气象局法规司下发了《关于下达2020年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及预研究项目计划的通知》(气法函[2019]58号)),标志着《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茶叶》(QX/T-2020-17)正式立项。
2.起草单位本标准起草单位为:浙江省气候中心、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贵州省山地气候研究所、安徽省宣城市气象局、河南省信阳市农业气象试验站、江西省农业气象中心。
3.主要工作过程2019年9月,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下发了《关于下达2020年气象行业标准修订及预研究项目计划的通知》后,标准起草第一单位浙江省气候中心随即成立了《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茶叶》标准编制小组。
根据各自前期的研究工作基础,对各位起草人的工作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对原来的标准草案进行修改完善。
2019年12月,完成了《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茶叶》标准初稿的编制。
2020年2月,编制组把标准初稿发送至农业、茶学、气象等专家,征求意见,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于3月30日,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4.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表1 标准参与编写人员和及其所做的工作二、编制的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一)编制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茶叶农业气象观测规范是从技术层面对茶叶气象观测内容和方法进行规范化,是获取茶叶生长及同期气象数据的重要技术参考,可以为茶叶气象服务技术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为此,在标准的编制过程中,起草小组对相关标准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研和对比分析,吸收科学合理的内容,基于茶叶生长特性,对茶叶生长发育及气象条件的相关指标变量的进行梳理,结合茶叶气象服务业务流程,规定了茶叶农业气象的观测原则、观测内容、观测方法以及记载方式等,科学合理地编制出茶叶农业气象观测的标准。
(2)可操作性原则该标准既适合茶叶气象实时业务服务使用,也可用于茶叶的物候期观测、生长状况分析和定量化评价,开展茶叶气象服务。
标准观测内容具有很好的代表性,观测方法易操作。
(3)适用性原则茶树品种多样,且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也存在一定差异性。
因此,本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尤其注重茶叶观测内容的通用性,对于物候期和生长状况等的观测项目,在茶叶主产省份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以便适用于茶叶农业气象观测和茶叶气象服务。
(二)主要内容及确定依据1.标准主要内容本标准主要内容分为7个部分。
(1)观测原则平行观测。
一方面观测茶树环境的物理要素(如茶园小气候要素),另一方面观测茶树的物候期进程、生长状况等。
气象台站的基本气象要素观测,作为平行观测的气象观测部分。
点与面结合。
既要有相对固定的观测地段进行系统观测,又要在茶树主要物候期和重大气象灾害、病虫害发生时,对大面积茶园进行普查。
(2)观测地段和植株的选择观测地段应具有代表性。
地段可以代表当地一般气候、土壤、地形、地势、栽培管理和生产水平,且其种植的作物是当地种植面积较大、经济效益较高的普遍推广的优良品种。
观测植株分区观测。
根据观测品种的分布情况,选择能代表茶园地形、地势及茶树长势的4个小区进行观测。
在每个观测小区选定1平方米的茶蓬,于每轮茶芽梢萌发前,任意选定有代表性的25芽定芽挂牌作为观测对象。
观测地段和观测植株应保持长期稳定,如确需调整的,另选时需备注说明。
(3)物候期观测将观测地段平均分为四个观测区,在每个观测区选定10平方米的茶蓬,于每轮茶芽梢萌发前,任选有代表性的10个芽作为观测对象。
当选定的芽中有10%、50%、80%的的芽达到物候标准时,分别记为达到该物候的始期、盛期、末期。
茶叶物候期为芽膨大期、鱼叶展开期、一芽一叶期、一芽二叶期、一芽三叶期、采摘期、开花期、休眠期。
观测时间在春茶生长期间每隔2天观测一次。
其他生长时段,根据需要设定观测的间隔时间。
(4)生长状况观测生长状况主要观测树高、茶树冠幅、覆盖度、芽梢长度、芽梢密度、百芽重、鲜叶机械组成、产量分析和品质分析。
(5)灾害性天气影响及病虫害调查灾害性天气类型包括冬季低温冻害、春季霜冻害、连阴雨、异常高温,夏季高温热害、持续旱害、台风等。
主要病虫害种类包括茶炭疽病、茶饼病、茶轮斑病、茶云纹叶枯病等;主要虫害有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橙瘿螨、黑刺粉虱等。
(6)田间工作记载主要记载项目和内容为发芽期、开采期、采摘量、施肥、修剪、翻耕、除草、病虫害防治等。
(7)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鉴定总结分析茶树越冬期至秋茶采收结束(上一年12月至当年11月)的气象条件,主要从热量、水分、光照条件等方面,分析气象条件对茶树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利弊影响。
同时,还应分析气象灾害、病虫害等的发生情况及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标准确定依据(1)多年观测经验本规范是根据编制单位多年的茶叶农业气象观测经验,结合业务和科研需要,以科学、实用、可行、方便、高效为宗旨,由从事茶叶生产和研究的农业专家进行指导,参考了大量相关文献、1993 版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实地调查、并充分听取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
(2)理论依据以大量的文献,如中国气象局制定的《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中国茶树栽培学》、《茶与气象》、《茶树优质高产栽培与气象》、《江南茶叶生产气象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等,作为标准编制的理论基础。
(3)生产指导经验本标准是根据编制单位多年的气象为农生产指导经验,由从事农业生产的茶学专家进行指导,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调研、实地调查,并充分吸取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
(4)业务服务经验标准起草单位为我国茶叶主产区的主产省份,分布在江南茶区(浙江、江西)、江北茶区(河南)、西南茶区(贵州)等,在茶叶农业气象观测及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的业务服务经验。
应用茶叶田间观测试验,建立了不同品种的发育期气象指标、气候品质指标、气象灾害指标等,开展了茶园小气候立体监测、发育期预报、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采摘期农用天气预报、气候品质评价等系列化的茶叶气象服务,形成了系列化的茶叶气象服务业务体系。
基于此,编制了《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茶叶》。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1、茶叶农业气象观测田间试验本标准是在多个起草单位以及茶叶气象服务中心成员单位多年的田间试验经验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田间观测经验。
其中浙江省气候中心自2000年起开始茶叶气象专题服务,制定了茶叶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内容主要包括茶叶物候期、生长状况、主要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调查等。
2010年起,陆续在茶叶主产区杭州市西湖区、淳安县,湖州安吉和德清、丽水松阳,衢州开化,温州永嘉等茶叶主产区建立了茶叶农田小气候和实景观测站,开展春茶发育期、茶叶品质等观测试验,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茶叶气象监测站网,制定了内容全面的茶叶气象观测规范。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自成立以来长期开展茶树物候期观测相关内容,2006年成为浙江省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核心成员单位,2008年成为农业部的国家现代茶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开展茶树新品种种植、繁育、物候期等调研和试验示范工作。
安徽是中国茶叶主产省份之一。
安徽省气象局2012年制定了《茶树生育状况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对茶树主要生育期观测、茶园自然灾害的观测与调查等进行了谷底,并于2013年起,在祁门和霍山开展茶叶农业气象观测;2014年,在宣城市农业气象试验站(省农业气象宣城分中心)开展茶叶物候期观测,2015年和2018年先后开展了春茶理化分析和对比观测。
贵州作为现今我国茶园面积最大的省份,气象部门在2018年开始开展茶叶观测试验:贵州五个茶叶种植带,选取14个代表性点开展基础观测试验,搜集发育期、生长状况、气象灾害、病虫害、产量等信息;2018年在湄潭和余庆两县开展观测试验的基础上,增加“茶叶生长状况”观测内容。
江西省气象局于2010年组织制定了《特色农业气象简易观测方法》(试行)《茶树生育状况农业气象观测规范》,灾害性天气影响及病虫害调查,产量分析等进行了规定,并在茶叶主产地婺源开展茶叶农业气象观测。
2、科研技术支持浙江省气候中心通过多个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厅局级的茶叶气象技术研究项目,制定了茶园小气候观测技术规范并在主产区进行推广应用,获取了大量的茶叶气象田间观测数据,为茶叶气象指标体系、监测预报影响评估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扎实的数据基础,提高了茶叶气象服务的精准度;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每年向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提供杭州区域茶树品种物候繁育数据库,2013—2014参编《中国无性系茶树品种志》,提供本所育成品种的特征特性,包括物候期观测等内容,2017—2019本所参加科技部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数据中心观测监测任务,提供20份茶树品种资源物候期的长期观测。
另外,本所还主持十二五浙江省茶树育种专项《高香高产型绿茶新品种选育》、十三五浙江省茶树育种专项《优质高香绿茶新品种选育》等项目,均包含茶树品种资源的物候期、表型、生化、抗性、品质等特征特性的观测研究内容;安徽在2014年—2015年开展安徽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项目《茶树鲜叶品质气候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并顺利结题,2018年申报安徽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宣城地区春茶开采期预报及冻害风险研究》,项目正在等待验收中,开采期预报、霜冻害监测预报技术研发及应用服务中得到较好效果。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无。
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本标准编制过程中,没有出现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相违背的条款。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本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各方对本标准初稿无重大分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