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之道——读《文心雕龙·原道》
《文心雕龙》之《原道》“道”的研究
• 3. 《文心雕龙·原道》中的“道”又不完 全等同于道家或玄学中的“自然之道”。 刘勰“思想中理想圣人,一方面是‘法道’, 是‘德合自然’,然而另一方面又并不废弃 儒家名教,相反,而是‘以自然(老庄)为体, 以名教(儒学)为用的”。 • 可见道家思想,或说融合了道家思想的魏晋 玄学对《原道》之“道”的影响。
一.“道”之佛学思想
• 《梁书-刘勰传》记“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 不婚娶,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 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深受佛教 文化的影响。 • 撰写的佛教论文《灭惑论》更为我们提供了 明证。其中所言:“妙法真境,本固无二。佛 之至也,则空玄无形,而万象并应;寂灭无心, 而玄智弥照。幽数潜会,莫见其极”等理论。
以《原道》为例,一开始即吸收了老子的 “道法自然”的观点,引出“自然之道”。 •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 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 文也。” •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 。 •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 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 明,自然之道也。”
• 同时,在《文心雕龙》的首篇“原道”中, 大量借鉴儒经之首《易经》的“观物取象” 说、“八卦生成”说、“三才”说等多方 面的理论,成为“原道”论形成的基础,而 《易经》也是儒家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 等思想的重要来源,被儒家尊为“群经之 首”。正是“道”之为“儒道”的有力明 证。 • 这也充分证明,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所 原之“道”非佛非道亦非玄,而是以儒家思 想为主导的。
三. “道”之儒学思想
• 《文心雕龙》中刘勰对于儒家思想的格外 推崇,这与刘勰个人生活遭际、家庭背景 及时代政治文化状况密切相关。
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
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摘要:《文心雕龙·原道》篇到底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文学观历来众说纷纭,有人从道家思想出发,认为作者是道家文学观;有人从儒家思想出发,认为作者是儒家文学观;有人甚至认为作者表现的是佛学思想。
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自己的看法认为刘勰在作此篇时,应持有的是儒家传统的“尚文”、“尚用”文学观。
关键词:儒家尚文尚用宗经征圣《原道》为《文心雕龙》五十篇之首,其主要内容为探究文的根源。
作为儒教忠诚信徒的刘勰其根本观点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儒家的文学观,从而在那个时代产生了文学批评回归传统的牵引力。
下面就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个话题。
一、传统的儒家文学观先秦时期王道失而霸业兴,群雄角力之间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纷纷招兵买马引进人才。
有志之士各怀一技之长行走于诸候间。
为了推销自己,扩大影响力各自著书立说成为百家。
一时间学术氛围异常浓厚,出现了一批批职业学者我们称之为“士”。
“儒”本身就是文学专业的士,那么作为文学之士的儒对文学的基本观点是些什么呢?1、“尚文”和“尚用”的文学观现代的哲学史家们认为重实用、重道德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特点,其实中国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重文学的政治教化之用正是儒家文学观念一以贯之的显著特点。
“文以载道”这一命题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学观念的功利主义诉求,其形成有着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包括新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有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孔子的文艺思想是儒家文论的源头。
他很看重诗文作为表达工具的功能。
《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孔子的话云:“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他的意思是说,学诗是为了讲话有文采;话说得漂亮才能更有利于道理的传播。
不过孔子更重视文学对于修身的意义,这与他教书先生的身份有关。
《阳货》篇谓:“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原道读后感——精选推荐
原道读后感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
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他选择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
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以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
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是最美丽的花儿,最圣洁的心灵,它让人问心无愧,心胸坦荡。
有时道德是一种感恩。
从前,有一个和尚叫佛印。
和朋友出去玩,路过海边时,与朋友说话不投机,被朋友甩了一巴掌,佛印气愤地在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被某人打”。
当他们走过森林时,佛印不幸遇险被朋友救,于是他在岩石上刻上“某年某月某日被某人救”。
他的朋友很奇怪地问:“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写下字?”佛印说:“巴掌之痛如海水冲沙滩的字,很快消渐。
相助之恩却似刻在石头的字,天长地久,永远铭记。
有时道德是一种爱心。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 极大地震,人们给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血,有的人还领养了灾区的孤儿,还有的人到灾区去当志愿者.特别是我们的救援人员和医护人员,整日整夜地忙来忙去,顾不上休息,还有为灾区人民运送救援物资的航空人员和一些司机更是忙不过来,有的一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
浅论《文心雕龙·原道》中“道”的思想内涵
2021.6·学术姜天一(南京外国语学校方山分校,江苏南京211199)摘要:《文心雕龙》作为我国首屈一指的文学理论专著,从成书直至今日,一直是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研读刘勰对于“道”的定义是理解“文之枢纽”乃至全书核心思想的关键所在,试以《原道》为核心,辅以全文各篇以及各家之言,试论《文心雕龙》中“道”之所指,以及其思想成因与古今意义。
关键词:《文心雕龙》道文论发展儒道融合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21)06-0084-05DOI:10.13525/ki.bclt.202106033作者简介:姜天一(1997—),江苏启东人,本科学历,二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方山分校小学部语文教师。
研究方向:教育学、古代文论学。
浅论《文心雕龙·原道》中“道”的思想内涵2021年6月语文教学通讯June,2021第1154卷第6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Vol.1154No.6◆古典品藻《文心雕龙》作为我国首屈一指的文学理论专著,一向以“体大而虑周”的特点标榜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的最直观表现,就是其共分四部分、总计五十篇的体量。
其中,从第一章《原道》至第五章《辨骚》,乃是刘勰认为的“文之枢纽”部分。
在这五章中,刘勰提出了文学创作的总的指导原则,即以“五经”雅正文风为倚重,辨析、吸取纬书和《楚辞》之辞采。
这五章虽然并称“枢纽”,但其在《文心雕龙》核心思想中还是有轻重之分的。
按照写作顺序及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本书是以《原道》《征圣》《宗经》三篇为主,《正纬》《辨骚》为辅的。
刘勰更是直接在《原道》中提出了“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论断,提出了其“道、圣、文”三位一体的写作原则,刘勰对“道”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如何理解刘勰“道”的思想内涵就成为理解“文之枢纽”乃至全书核心思想的关键所在。
《文心雕龙·原道》读书报告
《文心雕龙·原道》读书报告我阅读的是周振甫译注的《文心雕龙选译》(中华书局,1980)和王运熙、周铎的《文心雕龙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两个版本。
周振甫认为刘勰之所以要首先提出文要“本乎道”是因为他认为当时的作品有“讹滥”之弊,他因此主张作品要用自然来纠正矫揉造作;要效法圣人的经典,“因文明道”来纠正当时重形式忽略内容的文学氛围。
他还指出《原道》中不合理的地方是刘勰把自然之文和人文混淆了,以及刘勰的出发点在于为皇权服务,有一定的消极方面。
王运熙先生的《原道》题解中对于刘勰把自然之道与圣人之道混合的做法提出了解释,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糅合儒、道两家之说的玄学的流行。
玄学中有名教与自然合一的论题,认为儒家倡导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规范和道家鼓吹的自然之道相一致。
结合中国哲学史课程中讲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名教与自然的讨论过程,从何晏、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到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再到郭象的“名教即自然”,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由对立走向调和。
郭象既承认社会制度存在的必要,又主张顺应个人性情,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而刘勰认为,远古圣王创制典则规范就是从对自然的观察和思索开始的,“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之后才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名教源于自然、名教顺应自然,因此刘勰从自然之道入手,再讲人文之道。
关于刘勰既承认文章应该文词优美,讲究声律、用韵等语言之美,又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并将《原道》、《征圣》、《宗经》三篇列于全书之首。
他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
圣人通过文章阐明自然之道,从神农氏、伏羲氏到尧、舜、禹、周文王、周公文采从质朴逐渐发展的更加华美,文词华美具有打动人心的作用,所以刘勰并不排斥语言艺术的运用。
但更重要的是:“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只有内容是道,而形式是文的文辞才能真正鼓动人心。
刘勰反对的不是骈体文学,而是当时的文风对艳丽文风追求到极端,但内容不够真实、缺乏美刺的功用。
文心雕龙原道读后感浅议《文心雕龙.原道》篇的时代意义和“道”的内涵
文心雕龙原道读后感浅议《文心雕龙.原道》篇的时代意义和“道”的内涵刘勰的《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它被看作是“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的标志。
《文心雕龙》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外部规律,并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体观和创作论,它是对前世文学创作的一个总结,并对后世文学创作规范和风格的确立具有指导意义。
如果说《文心雕龙》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指挥棒和方向标,那么其开宗之篇《原道》就可以说是《文心雕龙》的根本核心。
刘勰在这一篇里首先明确了他对文学本质的根本看法,意图阐明文学艺术的“本然”,以求得指导文艺创作的“道”的真谛。
而后的49篇文章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来展开论述的。
《原道》篇的“道”字,所指的就是文学的本源。
刘勰在文中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自己的观点:“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也就是说,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自然。
那么,如何理解刘勰所提出的“自然”呢?我们知道,文学作品都是由内容和形式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下面,我们就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对刘勰的观点加以阐释。
一内容上追求自然,强调文学的独立地位任何一种文学观念都是在当时大的时代社会背景中形成的,刘勰的“自然之道”的观念也不例外。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文学的自觉意识加强。
在秦汉时期,文学所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
《史记・肖武本纪》载:“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立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这里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儒学。
到南朝宋文帝时,就发展为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
宋代范晔《后汉书》中也将《文宛列传》单列和《儒林列传》等并立。
这些都说明人们开始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对文学自己所具有的独特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总结,探索文学作为一种独立个体所具有的价值,从而确立文学独立的地位。
从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转变:魏晋以后,文学创作逐渐摆脱了经学束缚,文学作品的政治教化功能被削弱,抒发个人情感和体验的作品有了显著增加,汉代大赋转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文人抒发个性情感之作《古诗十九首》更是被后人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文学独立地位的追求。
1剖析文心雕龙原道篇关于文与道的论述
1.剖析《文心雕龙·原道》篇关于“文”与“道”的论述。
对文学本质的看法,主要集中在《原道》篇中。
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他在《原道》篇说的文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
广义的文即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
任何事物都有它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便是广义的文;而任何事的又都有它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这便是道。
道对不同事物,有它不同表现形式,故而文也就千差万别。
文是道的一种外化。
那么,万物之灵的人,也有内在的道和外在的文。
“人文”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文章。
天地万物之道和广义的文,表现在人身上即为心和文(人文)。
心之文即是“人文”,即是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是狭义的文。
《原道》篇正是从广义的文和道关系来说明狭义的人文之本质。
《原道》篇所说的“道”的内容,从广义的文所表现的道来说,是指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按近于老庄所说的哲理性的自然之道的。
但从狭义的人文所体现的道来说,则是指具体的儒家社会政治之道。
但是刘勰所说的“道”常常兼有到家之道和佛家的“神理”,有儒、佛、道三家合流的意思在内。
2.谈谈《文心雕龙·神思》篇关于创作灵感的描述。
神思的基本特征是无限性。
“文之思也,共神远矣。
故寂然凝虚,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刘勰强调神思的无限性是为了说明创作过程中作者思维活动的灵敏活跃状态。
这首先是创作灵感产生的状态。
而创作灵感产生的前提是“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要求培养酝酿文思首先应排除不必要的心理因素而达到全神灌注的状态。
刘勰认为,只有这样,作文时心神才能合乎要求地活跃起来,才会产生作为创作过程心理活动的神思。
否则,心乱神驰,躁动不宁,想要作文又为诸多杂念琐事所牵扯,只会造成文思运行的滞涩乃至阻塞,以致于根本无法实际产生神思。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翻译及赏析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文心雕龙原道》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
刘勰——《文心雕龙》之原道
《文心雕龙》第一篇——《原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①,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②,以铺理地之形。
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③,俯察含章④,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为五行⑤之秀,实天地之心。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⑥,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⑦。
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⑧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注释】①璧:环状的玉。
叠璧:《尚书》中曾传说日月曾一度像璧那样重叠起来。
②焕绮:光彩绮丽。
焕,光彩;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用来指文采。
③吐曜(yào):即发光,指日、月、星。
曜,光明照耀。
④含章:蕴涵着美,多指地理风光。
章,文采。
⑤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是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元素。
⑥贲(bì):装饰。
华:花。
⑦球:玉磬,一种敲击乐器。
锽:钟声。
⑧郁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形容文采之盛。
【译文】文章的属性是多么普遍啊!它和天地一起产生,为何这么说呢?从天地产生之时起就有了黑色和黄色、圆形和方形的区别。
日月有如重叠的璧玉,来显示附在天上的形象;山川好像灿烂的锦绣,来显示大地的形貌富有纹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章啊!向上看天空,日月发射出耀眼的光芒;向下看大地,山川万物蕴涵着丰富的文采。
天高地卑的位置确定了,于是产生了天地“两仪”。
只有人与天、地相配,他们身上才孕育天地的灵性,这就是“三才”。
人为万物之灵,实际是有思想的天地之心。
有了思想活动,语言才得以跟着确立,语言确立了,文章才能鲜明,这是自然的道理。
推广到万物,不论动物、植物都有文采:龙凤以五彩的颜色显示它们的祥瑞,虎豹以斑斓的花纹构出它们的雄姿;精心雕绘的云霞,色彩缤纷胜过画工设色的巧妙;鲜花满缀的草木,如同刻意装饰过一般,不需工匠手艺的神奇。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与翻译
"文心雕龙卷一"原道"原文及译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假设球锽:故形立那么章成矣,声发那么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
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
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
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假设乃"河图"孕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
唐虞文章,那么焕乎始盛。
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
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
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
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
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
至假设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性情,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卷一?原道》原文及译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
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
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
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
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
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
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
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
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
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
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性情,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
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
《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文心雕龙原道读后感
文心雕龙原道读后感读刘勰的,仿佛是在与一位穿越千年的智者对话。
初读时,只觉文字艰涩,道理深奥,差点就半途而废。
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竟也咂摸出一些滋味来。
这篇文章开篇就提出“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刘勰认为文的作用是极大的,它和天地一起产生。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也处处都有“文”的影子吗?比如说,我们发的朋友圈,写的小日记,甚至是和朋友聊天时的一句俏皮话,其实都是某种形式的“文”。
就拿我上次参加的家庭聚会来说吧。
那天,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大人们在厨房里忙活着,锅碗瓢盆碰撞出的声音,就像是一场特别的交响曲。
小孩们在客厅里跑来跑去,笑声像铃铛一样清脆。
我坐在沙发上,看着这一切,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温暖。
这时,表妹跑过来,拉着我的手说:“姐姐,你看我画的画好不好看?”我接过她手里的画纸,只见上面画着一个大大的房子,房子前面有花园,还有一群小人儿。
表妹眨巴着眼睛看着我,期待着我的夸奖。
我仔细地看着那幅画,对她说:“宝贝,你画得太棒了!这房子看起来好温馨,这些小人儿也特别可爱。
你跟姐姐讲讲,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呀?”表妹听了我的话,兴奋地开始讲起来:“姐姐,我画的是我们一家人,以后我们就住在这个大房子里,天天都能一起玩。
”听着表妹天真的话语,我心里一动。
这不就是一种最纯真的“文”吗?她用画笔和色彩,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愿望。
虽然她可能还不懂得什么是写作,什么是修辞,但她的这幅画,就是她的“文”,是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再看看大人们,他们一边做饭,一边交流着做菜的心得。
“这道菜啊,得多放点盐,不然没味道。
”“哎呀,你那火候得掌握好,不然就糊了。
”这些看似平常的对话,其实也是一种“文”。
他们在交流中传递着生活的经验和智慧,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
而当饭菜端上桌,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
长辈们回忆着过去的日子,讲述着那些艰苦却又充满希望的岁月;年轻人们则谈论着工作、梦想和未来的规划。
文学概论 一小组《文心雕龙·原道》读书报告
浅谈《文心雕龙·原道》“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中“德”的意义颇有争议:1)德者,得也,文之为德也就是说文之所以由来的意思;2)非德行,也非“得”是事物一种道派生的一种属性;3)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德字并非重点,“……之为德也”实际上是一种句式,无实义,表示感叹。
在这里我们取“德”在书中“得”的这一含义,讨论“文”之所以由来的问题。
在《原道》中,“文”的含义大致可理解为“文学”与“文采”。
首先“文之为德”是指“文”之所以由来,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根由要从自然和人类的更宽阔的视野来理解文学。
而“文”之所以由来,需从“道”和“言”两个方面来看。
“道之文”中的“道”在文中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文章之初,“道”是指自然,是宇宙的本体,这里将其看做是客观的世界;“文”是指“文采”。
“道之文”是指的大自然的一切都蕴含着文采,是由客观的自然所启发而使人所感受到的自然的“文采”。
所有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文采的,文学的文采是人受到大自然文采的启发所创造出来的。
所以说人是“五行之秀”、“天地之心”。
自然万物都蕴含着文采,而人自身也应当是有文采的。
“言之文”是语言的文采。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由于人心灵的产生,言辞确立,使文章显现昭著。
这表明人有感悟自然文采的能力,是文学的主体,文章由人心所生。
“言之文”便是人的文采,文学的文采也应当是人的心灵的产物的文章。
“道之文”与“言之文”在刘勰的观念中,都是自然的产物,人作为自然的部分,“言之文”与“道之文”都是相互联系的。
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于文学的意识觉醒,认为文学的主题不应当只是与政治相联系。
文学应当同人的“志”与“情”相结合,文学的表达应当注重文学的文采。
而要让人意识到文学的重要性,刘勰将其同“道”与“言”相结合,来探讨文学的由来。
“道之文”是自然的文采,“言之文”是语言的文采。
人之有“文”,是因为人是自然的心灵,可以感受到自然的文采,人可以通过“言之文”的产生来确立人类的文章。
《文心雕龙》之《原道》“道”的研究
“道”是公正无私的准则
刘勰认为“道”是一种公正无私的准则,政治家应 该以“道”为准绳,公正无私地治理国家。
“道”是社会和谐的保障
刘勰认为通过遵循“道”的原则,可以实现 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使国家长治久安。
03 “道”的美学意蕴
“道”与自然之美
总结词
自然之美是“道”的重要体现,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理念。
刘勰认为“道”超越了感官所能认识的范畴,是一种抽象的存
在,需要通过理性思维和悟性来理解和把握。
“道”是自然无为的规律
03
刘勰认为“道”是一种自然无为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而是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
“道”的人生观
“道”是人生的终极追求
在《原道》中,“道”被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人们应该通过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对“道”的追求。
05 “道”对后世的影响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文学创作原则
刘勰在《原道》中提出的“道”的概念,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 道德教化作用,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原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审美标准
刘勰提倡的“文质彬彬”的审美标准,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对后世的文学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批评标准
刘勰提出的“自然之道”的文学批评标准,强调文学创作的自然规律 和内在逻辑,对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详细描述
在《原道》中,“道”被视为一种内在的和谐统一,强调整体协调、平衡的美学追求。刘勰认为,文 学艺术应该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通过整体协调、平衡的表现方式,实现美的呈现。这种美学追求在 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成为评判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
“道”与人格之美
要点一
总结词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翻译(一)文之为德也1,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2,方圆体分3,日月叠璧4,以垂丽天之象5;山川焕绮6,以铺理地之形7。
此盖道之文也8。
仰观吐曜9,俯察含章10;高卑定位11,故两仪既生矣12。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13,是谓三才14。
为五行之秀15,实天地之心16。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
龙凤以藻绘呈瑞17,虎豹以炳蔚凝姿18。
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19;草木贲华20,无待锦匠之奇21。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22,调如竽瑟23;泉石激韵,和若球锽24。
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25。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26;有心之器,其无文欤27?〔译文〕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
它和天地一起开始,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宇宙混沌到天地分判,出现了两块圆玉似的日月,显示出天上光辉灿烂的景象;同时,一片锦绣似的山河,也展示了大地条理分明的地形。
这些都是自然规律产生的文采。
天上看到光辉的景象,地上看到绚丽的风光;天地确定了高和低的位置,构成了宇宙间的两种主体。
后来出现钟聚着聪明才智的人类,就和大地并称为“三才”。
人是宇宙间一切事物中最特出的,是天地的核心。
人都具有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出语言来;有了语言,就会有文章:这是自然的道理。
人以外其他事物,无论是动物或植物,也都有文采。
龙和凤以美丽的鳞羽,表现出吉祥的征兆;虎和豹以动人的皮毛,而构成壮丽的雄姿。
云霞的彩色,比画师的点染还美妙;草木的花朵,也并不依靠匠人来加工。
这些都不是外加的装饰,而是它们本身自然形成的。
还有林木的孔窍因风而发出声响,好像竽瑟和鸣;泉流石上激起的音韵,好像磬钟齐奏。
所以,只要有形体就会有文采,有声音就会有节奏。
这些没有意识的东西,都有浓郁的文采;那么富有智慧的人,怎能没有文章呢?〔注释〕1文:《文心雕龙》全书中单独用“文”字共三百三十七处(据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文心雕龙新书通检》)。
对《文心雕龙•原道》的探究与解析
对《文心雕龙•原道》的探究与解析摘要】《文心雕龙•原道》作为开篇之作,对于探究与分析刘勰的总体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以该篇作为解读模本,浅析“原”、“道”各自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此篇之所以选作首篇的原因。
【关键词】《文心雕龙•原道》;刘勰;首篇一、简介《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文学理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全书的内容融合了道家理论,在孔子美学的思想基础上,集中汇总了齐梁时代之前的美学成果,详细探讨和研究了中国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作与鉴赏的美学规律。
二、“道”的内涵《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是《文心雕龙》的“枢纽”,即总论部分。
《文心雕龙•原道》作为首篇,为其后篇章的论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刘勰清楚表明了自己的思想倾向,同时也体现出他对中国文学总体的观点与看法。
不过,人们对“道”的解释众说纷纭,现将其梳理如下。
首先,从儒家学派观点出发,这里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即仁孝。
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儒家思想的尊崇者之一,曾多次在作品中表现出对儒家价值观的认同,因此他的“道”应该是指儒家之道,而且大多数人持有这种看法。
其次,一些尊崇道家思想的人认为,文中的“道”是道家之道,即宇宙万物的本源。
人们主要是通过研究刘勰的思想历程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再次,有人认为刘勰的思想是综合繁杂的,他不仅尊崇儒学,同时也信仰道家等,将多种不同的思想体系结合起来进行阐述,并细致地体现在其作品中。
最后,有学者普遍认为《原道》中的“道”是指古老的天道自然,这来源于先人的自然崇拜观,对大自然充满无限的敬畏之情和仰慕之感。
三、以《原道》为首之原因《原道》主要论述刘勰对文学的基本观点,即文原于道。
“原”的意思是本源、根源,“道”的含义即“自然之道”,所以“原道”的内涵就是指文章的创作根源于“自然之道”。
教育教学 《文心雕龙·原道》赏析
《文心雕龙•原道》赏析《文心雕龙•原道》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篇文学理论著作,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
该篇主要探讨了文学的本质、文学的规律以及文学的教化作用。
以下是本文的赏析:一、文学的本质在《原道》中,刘勰首先提出了“文”的概念,他认为“文”是自然界的符号,是宇宙万物本质的体现。
他认为,“文”是宇宙万物之根本,是自然界的纹理,是事物内在规律的表现。
这种“文”的概念,既包含了自然界的规律,也包含了人类社会的文化。
在提出“文”的概念之后,刘勰进一步探讨了文学的本质。
他认为,文学是人类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人类情感、思想、信仰等内在精神世界的反映。
他强调了文学的内在性和精神性,认为文学是人类心灵的表现,是人类精神的产物。
二、文学的规律在探讨了文学的本质之后,刘勰进一步分析了文学的规律。
他认为,文学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他提出了“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的观点,即文学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此外,刘勰还提出了“六义”的观点,即“风、赋、比、兴、雅、颂”,这六义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是诗歌创作的基本法则。
他认为,这六义是诗歌创作的规律,是诗歌创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文学的教化作用在《原道》中,刘勰还强调了文学的教化作用。
他认为,文学是人类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人类良好品德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他提出了“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观点,即文学是传承圣人之道的重要手段,是通过文字来传达圣人之道的重要途径。
同时,刘勰还强调了文学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反,低俗的文学作品则会败坏社会风气,引发社会问题。
因此,他主张文学家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以优秀的作品来引导社会风气。
总之,《文心雕龙•原道》是一篇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学理论著作。
它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文学的本质、规律和教化作用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心雕龙》读后感【精选10篇】-最新
《文心雕龙》读后感【精选10篇】《文心雕龙》在整个文学史上,在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应该算是一座里程碑了。
我想刘勰正在通过《文心雕龙》与我们共鸣,给我们带来最直接震撼。
的精心为您带来了10篇《《文心雕龙》读后感》,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一《明诗》是《文心雕龙》第六篇,内涵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讲诗的定义及其教育作用,第二部分作者简单的梳理了从先秦到晋宋的诗歌发展状况,第三部分在总结诗歌发展情况下还提出四言诗和五言诗的基本特色和历代诗人的不同成就,最后还简单论述了其他类型的诗歌起源,如三言诗、六言诗、杂言诗等。
阅读《明诗》篇,让我对刘勰更加钦佩。
我觉得《明诗》篇可以看做是诗歌的一部简史,尤其是第二部分作者论述从先秦到诗歌的发展状况时,对每个朝代的代表作品、诗人、以及作品特色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说清楚了,而且很到位。
不过有一点略微有些奇怪,刘勰在论述五言诗时,论述其实很全面,例举的作家作品也很多,但是却只字未提陶渊明的作品。
现代学者对于这一现象普遍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当时陶诗没有编定出来,所以刘勰没有收录其诗,二是认为陶渊明的诗歌是“田家语”,在刘勰那个时代还没有真正的受到重视。
但其实从刘勰和陶渊明的生活年代来看,刘勰应该是可以看到陶渊明的诗歌,陶渊明大致生活在晋宋之际而刘勰大致生活在宋梁之际。
而且陶渊明作为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他的诗歌注重写意和言外之意的效果,诗风自然浑融,几乎代表了魏晋以来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如果刘勰看过陶渊明的作品,不可能不留意。
再者刘勰在《明诗》篇中,反复提及诗歌的本质源于自然,即“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陶渊明的诗歌应该符合他的这一要求,但是刘勰未提及陶诗确实让人疑惑。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刘勰对于诗歌的定义与传统儒家诗学对诗歌的论述略微有些不同。
儒家诗学中对诗歌的经典论述不少,有些明显反映出儒家的诗教观,比如“美刺”“匡谏”;也有一些字面上并不那么明显的说法,比如“言志”。
文本于自然之道——论《文心雕龙·原道》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贡献
文本于自然之道——论《文心雕龙·原道》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贡献摘要:《原道》篇位于《文心雕龙》一书之首,文之枢纽的位置上,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对于理解《文心雕龙》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为,原道一篇旨在讲述文的本原,这里的“道”指的是自然之道,即宇宙间万事万物内在的发展规律。
而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关键词:文心雕龙;原道;自然1.对于“原道”二字的理解“原”是本的意思,《文心雕龙》要探讨的是文学方面的问题,因此“原道”的意思是文的来源是道。
关于这一点,学术界没有异议。
问题在于这个“道”究竟指的是什么。
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注》中指出“所谓道者,即自然之道,亦即宗经篇所谓恒久之至道。
”但是这个论述是不完善的,因为《宗经》里说的是“‘经’也者,恒久之至道”,意思是,经书是历久长存,至高无上的道理。
并没有侧重道的自然属性。
马宏山在《<文心雕龙>之“道”辨》中指出“道”是佛教思想为主,兼及儒家思想,是以佛统儒的思想。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认为“道”并不是一家之道,而是以儒家为主兼及道家和佛家的“道”。
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序志》篇云:‘《文心》之作也,本乎道。
’案彦和之意,以为文章本由自然生,故篇中数言自然…”即认为道是自然。
陆侃如、牟世金继承了黄侃的想法,在《文心雕龙译注》中指出,“道”就是自然之道;“原道”就是文本于自然之道。
所谓“自然之道”,刘勰用以指宇宙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
我非常赞同“道”指的是自然这一观点。
《原道》开篇,刘勰就写天地日月的风景形色是道的表现。
而道是什么呢?在儒释道之前难道就没有天地日月了吗,显然不是的。
因此,道是自然。
“自然”一词,在《文心雕龙》中出现了九次(当然并非每次都是表达自然规律这一意义),其中《原道》两次、《明诗》一次、《诔碑》一次、《体性》一次、《定势》两次、《丽辞》一次、《隐秀》一次。
可以说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之道
——读《文心雕龙·原道》
华师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俞明海
刘勰撰写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因此,学习《文心雕龙》对于理解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文学批评及文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阐明了他创作这部书的目的和意义,其中有这么几句: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
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可见,《原道》极其重要,是《文心雕龙》开宗明义的第一篇,接下来才是《征圣》、《宗经》等篇目。
因此,要了解刘勰及《文心雕龙》的思想及文学观,就必须认真研读《原道》篇。
《原道》篇主要论述刘勰对文学的基本观点:文原于“道”。
刘勰首先指出,“文”是与天地同时产生的,“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天有日月,此为天“文”;地有山川,此为地“文”。
人为“为五行之秀”,更应该有人“文”。
何况龙、凤、虎、豹,或者云霞、草木,以及林籁、泉石等等,都包含“文”,那么人的“人”更必然会有“文”的了。
接下来,他叙述了“自然之道”中的人的“文”的发展史,特别推崇孔子的功绩,“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性情,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他推崇孔子的功绩,为《征圣》、《宗经》打下理论基础。
最后,他阐述了文和自然之道的关系。
他认为自然之道,有赖于圣贤“原道心以敷文,研神理而设教”,有待于圣贤“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所以他在篇末中说“到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应该怎样理解文中的“道”呢?初读此篇时,我认为文中的道应该为“自然之道”。
刘勰在《原道》中,首先将道概括为天文地文人文三方面。
“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
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这里的“道”,应该是“自然”之意。
他所说的“道之文”,应是自然之文。
在刘勰看来,这种自然之文,不只是明月山川才有,其他的“万品”“动植”,龙、凤、虎、豹、云霞、草木,以及林籁、泉石等“无识之物”一样具备: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既然宇宙间的一切都各有其文,作为“三才”之一的人,是“有心之器,自然也有文: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由此可见,刘勰所原之“道”是“自然之道”。
细读之下,才惊觉:这“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呢?查阅资料,发现,历代“龙学”研究者对于文中的“道”是儒学之道,还是佛学之道,抑或是道家之道,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在这里,我只是表达一下自己对“自然之道”的理解。
我认为,“自然之道”,实质为“儒家之道”,“孔圣人之道”。
因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交代“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
文之枢纽,亦云极矣”是“文之枢纽”,即宣称以孔子为师,以经书为体制,在文采上酌取“纬书”,在变革上参照《离骚》。
而且,从整本书来看,刘勰在《文心雕龙》首先提出《原道》,继而是《征圣》和《宗经》,圣是儒家之圣,首推孔子,经是儒家经典。
所以,这个“自然知道”,应该是儒家之道。
儒家一贯重视“仁”和“仁”,刘勰在《原道》的赞中明确提出“炳耀仁孝”,与儒家思想相通。
儒家对“自然”的理解,是“自然而然”之意。
《荀子·正名》篇说,人的“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这句话中的“自然”,即天然、自然而然之意。
《原道》所用的“自然”,正是这个意思。
在《原道》篇中,刘勰主张作品要写得自然,反对矫揉造作。
他这样主张,是为了纠正当时矫揉造作、偏重形式的“讹滥”文风,即用有内容、尚自然的作品来反对追求形式、矫揉造作的文风。
他这种主张,在今天,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不少学生作文,矫揉造作者,无病呻吟,滥用夸饰,看似华丽,实质
却没有实在的思想内容。
好文章,源于自然之道!我们作文为人,要本质自然,不要矫揉造作。
参考文献:
1.刘晟《文心雕龙选修教案》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
3.贺绥世《文心雕龙今读》文心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