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篇一: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比兴》读书笔记
世承班王丽婷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我在初读《文心雕龙·比兴》时,觉得它像是一盘难以下咽的野菜,刘勰的文学理论思想真是博大而精深,让我困惑不已。

但是心慢慢静下来后,细细品味,联系古往今来的诗词,却也对《文心雕龙·比兴》有自己的一些小认识。

刘勰认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意思说比是比附,是按照事物的相似处来说明事理;兴即兴起,是根据事物的隐微处来寄托感情。

起初我也理解的不是很通透,但是想到以前学过的诗词中也有类似的比兴用法,我就慢慢
明白了。

正如《关雎》开头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意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的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接着就进入正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

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

“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

这样既激发读者的联想,又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了。

所以说在《诗经》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较为普遍的。

其不仅形式富于变化,手法灵活自如,便于诗人抒情达意,而且为作品本身增添了一种含蓄委婉之美,既大大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也丰富了它们的意蕴,使其具有悠长的韵味,让人回味,让人沉思。

其实在写作中采用比兴手法的作品后代有很多,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人不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
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把自己比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来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
的心情。

也有单句并没有用比兴手法,而整个形象都是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整首诗借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民间故事来比
喻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的相思之情,含蓄蕴藉而又哀婉动人。

孟郊的《游子吟》中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辉”,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做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

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
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随着文学体裁的不断变化发展,比兴手法的运用在词的意境的塑造与艺术效果的表达中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了比兴,诗词便会少了一份婉约,少了一份含蓄,少了一份韵致。

比兴手法的运用,拓展了诗词的意境,加强了诗词的生动性,增加了诗词的韵味,使得我国的诗词散发出了迷人的馨香。

刘勰对比、兴两法的运用,提出一个重要的要求,是在全面观察了事物的基础上“拟容取心”。

比拟的是事物的形貌,但不应停留在形貌的外部描写上,而必须提取其精神实质;也就是说,要通过能表达实质意义的形貌,来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只有这样,才能“斥言”、“托讽”,以小喻大。

这真是刘勰对文学理论的真知灼见,是值得后世永远慢慢品读与认知的。

篇二:读《文心雕龙》后感(3)
《文心雕龙》
作者:刘勰
出版时间:198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读《文心雕龙》后感
这不是我第一次看《文心雕龙注》,以前因为上课,所以老师讲哪几篇我就看哪几篇,所得的都是一些关于《文心
雕龙》的零散的认识。

这次决定从头到尾读一遍,这一遍花了我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当然其中还穿插着读《史记》、老
杜诗和其他的一些书。

我坚持一天看两篇,而且看的顺序是先看《序志》,然后“文之枢纽”五篇,再然后是《神思》
以下的二十四篇,最后是文体论。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知道包括《明诗》在内的二十篇文体论不好看,害怕自己坚持不下去。

当我看完《书记》时,有一种胜利的感觉,但同时也有一种奇怪的感觉——食欲全无,因为文体论实在有些枯燥。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先读一遍本文,有个大概印象,然后再从头结合着范注看文本,范老先生真是旁征博引,引了好多前人的研究不说,还引了好多古人的作品,有时候看得我云里雾里,不得不反复读他老人家的注。

结合范注看完了第二遍文本,再从头把文本读一遍,然后获得一个总体印象。

这样就可以开始动手做笔记了,把重要的句子摘抄出来,顺便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文心雕龙》的文本校勘是一个大的工作,范老先生只做了一部分,因为我不想在校勘上浪费太多时间,所以只是偶尔翻阅了杨明照先生的《增订文心雕龙校注》。

而且范注
有的时候比较简单,所以我还参阅了陆侃如、牟世金两位先生的《文心雕龙译注》,刚开始的时候看顺眼了,看了原文
就想看翻译,但是后来发现依赖翻译是不好的,所以后来只看两位先生的注,以补范注的不足,如果实在读不通再去参
看译文。

对了,詹锳先生的《文心雕龙义证》一共三本,搜集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应参考。

读完以后,开始看一些研究著作,比如张少康先生的《刘勰及其研究》和他编的《文心雕龙研究》(是“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的一种),王元化先生的《读》、罗宗强先生《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关于《文心雕龙》的论述。

另外还有张少康先生主编的《文心雕龙研究史》也应该看,不过我还没看到。

其他的,如詹锳先生的《文心雕龙的风格学》,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和王梦鸥《古典文学论探索》里关于《文心雕龙》的论述,等等,反正都是就着我手边有的书来看。

《文心雕龙》里的思想很丰富,值得反复研读,而且一些重要的篇目也应该背诵,比如《辨骚》、《神思》、《体性》、《风骨》、《通变》、《情采》、《物色》、《知音》等,当然有的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词句也是应该熟读以至牢记的。

以上只是我读《文心》的个人感想。

现在我准备结合着《文选》再读一遍,以求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中丰富而复杂的思想,希望这个过程可以开心一些。

篇三:文心雕龙读书报告
刘勰创作《文心雕龙》历程的启示初读刘彦和之《文心雕龙》,只觉其文均用骈文偶文写就,文字艰涩难解,加上用典繁多
而古奥,实不知其所云,唯有以“无法读懂之天书”喻之。

故在此,我就其创作历程谈谈个
人的一点感受。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座丰碑,它以开拓性、创造性的理论造诣,
奠定了自己在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心雕龙》的诞生,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在理论上
走向成熟的重大标志。

冰心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
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那么,成就如此卓绝的《文心雕龙》,其创作背后的故事又是怎样
的呢,我们又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呢?第一、无论做文章,还是做学术理论研究,关键不在出身,而在于:首先要精心研读,
消化吸收前人的理论精华;其次要寒窗苦读,孜孜不倦的夯实其文学功底,提高其文学修养。

所以,我们大致可以断定,他曾和著名的佛教徒僧佑同住在定林寺里;他一面协助高僧
整理佛经,一面自己也读了许多古书。

他读的书具体都是哪些,固然无从考证,其中肯定有
佛教著作,但从《文心雕龙》看来,他读的更多的却是
儒家经典和历代文学作品。

第二、无论做文章,还是做学术理论研究,必然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提出创造性的理论观点,而不是单纯的借鉴,更不是人云亦云,甚至抄袭。

刘勰精通佛学佛理,但他在《文心雕龙》中却发展儒家古文经学派的唯物因素,摆脱了
佛学佛理的唯心主义学说。

这里并不是说佛学对《文心雕龙》的创作没有积极作用。

从书中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他正是从佛学思维缜密,论证严密等立论有据的推理中吸取了不少营养,
从而使得《文心雕龙》这部著作写的更加精密严谨。

但那时的文学创作正处于非自觉时期,文学的样式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这些是学者们
考证得出的结论。

那些口头相传的文学以及后代典籍中零星存在的只言片语只是向人们透露
些初始的文学样式和文学信息,至于文学理论的创作是不大可能有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术时尚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这个时代各家学说如雨
后春笋般涌现,极大地促进了各家思想学说理论的发展。

秦汉以后,关于文学理论的论著多
了起来。

历代史家文学家常常通过自己在阅读过去的作品吸收前代成果并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和评论,表达自己对文学的各种意见。

这就有力的促进
了文学理论向着系统化发展。

更要紧
的是:魏晋期间出现的曹丕了《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

他们都是关于文学理论的重
要著作;前者为文学自觉吹响了第一声号角,奠定了文学批评的基础,后者也为这种研究提
供了文学创作的理论,他们都给刘勰的创作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源本并直接影响着刘勰的创作。

此外曹植与杨德祖的书信、左思的赋文、挚虞的《文章六别论》等作品中都有所提及文学批
评和创作的一些问题,这些作品明显地为刘勰创作《文心雕龙》提供了巨大帮助。

这样,刘勰从南朝以前一千多年中,很容易就能吸收无数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精神营养,而后又加之自己的取舍熔裁,通过数十年呕心沥血的创作终于完成了《文心雕龙》这部理论
巨著。

纵观《文心雕龙》全书,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但他所论述的诸多方面都与前人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地方进行了革新,有的进行舍弃,有的地方又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而言之,《文心雕龙》的创作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它的出现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刘勰
通过自己的文学禀性和卓越的才华,在刻苦努力的前提
下,终于完成了这部理论巨著,这本
身就足以使人惊叹!由此可见,任何一次成功都无法割舍与历史千丝万缕的联系,都绝对少
不了创造历史者的辛苦劳动和超人的智慧。

尽管《文心雕龙》一书有不少的借鉴痕迹,他的
独创性是意义重大的,我们不能因此就抹煞他的巨大价值。

第三、无论是做文章,还是做学术理论研究,要摒弃世俗的功利,保持一颗平常心,经
典之作并非只求受宠于某一时或某一世,而是历经沧桑,方能彰显其万丈光芒。

刘勰的《文心雕龙》,约在齐明帝建
武三、四年(公元496—497年)写定以后,人们对它的评价是跟着文学风尚的不同而变化的。

刘勰把《文心雕龙》自荐给沈约,沈约看了,“大
重之,谓为深得文理”(《粱书·刘勰传》)。

只可惜沈约对于文学的看法注重音律,因而只推重刘勰的《声律》篇,但《声律》在本书中不属于“文之枢纽”,不是主要部分,
所以沈
约没有真正估价《文心雕龙》。

后来,刘勰事从梁昭明
太子萧统,“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
之”(本传)。

然而萧统对文学的看法,把经、子、史都排斥在文外,对刘勰把经子史都纳入
文中自然无法赞赏。

所以本书在南北朝时代并没有取得
它应有的地位。

到了初唐,论文不再受到萧统排斥经子史于文外的拘束,看重史文,骈文还受到推重。

于是刘知畿在《史通·自序》里称:词人属文,其体非一,譬甘辛殊味,丹素异彩。

后来祖
述,识味圆通。

家有诋诃,人相**,故刘勰《文心》生焉。

”这才看到刘勰识解的圆通,能够
赏识文学的甘辛丹素,对这本书的认识进了一步。

到了中唐,韩愈、柳宗元发动古文运动,
虽然原道、征圣、宗经的主张和刘勰的一致,但韩愈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声律而
讲“文以气为主”。

刘勰的著作是骈文,他提倡声律、对偶、辞藻,那他的著作自然不可能得
到古文家的赏识了。

到了晚唐,古文和骈文之争又趋于和缓。

这时,人们又看到了本书的价
值。

陆龟蒙说:“刘生吐英辩,上下穷高卑。

下臻宋与奇,上指轩从羲。

岂但标八素,殆将包
两仪。

”(《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复示荣唱,至于千字,提奖之重,蔑有称实,
再抒鄙怀,用伸酬谢》)。

这是唐人最推重本书的话,评价得比较全面。

显然比刘知畿的称赞
更为全面些。

到了宋朝,欧阳修继承韩愈发动古文运动,加上道学家
重道轻文,本书又不被称赏。


了明朝,李梦阳、何景明崛起,认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时者弗道”,“古文之法亡于
韩”。

于是南朝的骈文同唐宋的古文都被贬斥,这也破除了古文家对骈文的轻视,本书又受到
重视。

到了清朝,本书更受重视。

章学诚称:“《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
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

”(《文史通义·诗话》)。

又称“自出心裁,发挥道妙”(校
雠通义·宗刘))
由此可见,《文心雕龙》一生大起大落,沉浮交错。

且不论这些赞美的话是否恰当,当本
书所用的骈文受到古文家的歧视时,它就不被重视,抛掉了这种歧视,就越来越来受到看重,
越来越来看到作为文学理论上的价值。

篇二:文心雕龙读书报告读《文心雕龙·知音》有感姓名:刘金
班级:08中文班
学号:20XX00050037
《知音》篇属于《文心雕龙》文学评论部分,它主要讲文学的鉴赏。

本篇从读者接受的
重要、主客观相结合的鉴赏方式,以及《知音》篇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